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1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此之外,剩下一些醉心文学或者科学研究的人,杨怀仁虽然没有多少面子能帮他们在朝廷里谋得一官半职,但介绍他们给国子监和太学的几位学正,让他们能在京城的文人中交一些朋友,还是不难的。

    这年头读书人都特讲究,随园里就有不少常客,是些国子监和太学的先生或者学生们。

    这帮读书人自从品尝过了随园的各种美食美酒,基本就不怎么去旁的饭馆吃饭了,他们也大都是官员或富贵人家走出来的子弟,自然不缺那点酒菜钱。

    廉希宗的弟子也不是饭桶,个顶个的是学富五车之辈,跟国子监和太学的先生们交流,常常有惊人之语,时间久了,他们便渐渐因为学识上的共性,慢慢走到了一起成了朋友。

    杨怀仁觉得他算是对廉希宗老前辈有了交代,他的这些弟子们,不论是在皇庄种菜的还是跟国子监和太学的先生学生们交往的,将来都有机会走上仕途。

    当然,这群人里边,也有些性情怪异,性格孤僻之辈,一直留在杨家庄子里,就这么安静的住着,也不知道是躲在自家院子里拜佛还是念经。

    柔石先生和利水先生就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

    杨怀仁觉得他们这样也无妨,反正家里也不缺养着他们的那点粮食钱。

    同时也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或许是因为在齐州的时候,这些人隐居习惯了,乍一出世,有些心理上或者生活上的不适应。

    所以杨怀仁也没太往心里去,由着他们做他们的闲云野鹤便是了。

    今日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突然到访,反而让杨怀仁跟见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一般的奇怪,好奇心都差点发作了。

    两人走进大堂,对杨怀仁行了礼便自顾自的坐了下来。

    杨怀仁见状也不好自己擅自离去,只好又坐了回去。丫鬟上了茶点,两位先生只是端起杯子来,用茶盏盖碾着漂浮起来的茶叶轻轻的吹着,还是没有说话。

    既然两位先生惜字如金,杨怀仁只好先开口。

    “不知两位先生今日到访,是有何事啊?先生尽管直说,学生自当尽力而为。”

    杨怀仁此话一出,柔石和利水立即便扔下手里茶盏站了起来,“郡公何故自称‘学生’,‘先生’二字,弟子二人如何也不敢当。”

    这下轮到杨怀仁受惊了,赶忙也站了起来,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不论是按年龄还是按学识和修养,杨怀仁在两位中年人面前自谦的称一声学生,应该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可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这么突然的反应,又学生又先生的,让杨怀仁实在搞不懂他正常的一句话,怎么激起了两位先生这么大的反应。

    柔石躬身行了一礼说道,“通远郡公与家师平辈论交,吾二人自然以师叔之礼相敬,郡公又如何自称‘学生’?可是折煞弟子二人了。”

    我去,杨怀仁心道,原来是这么个原因,这古代的读书人真是穷讲究,这都能联系到一起,还真是在山上呆的久了,迂腐得有点吓人。

    杨怀仁转念一想,他们这么说有他们的道理,尊师重道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立人之本。

    但是两位先生在他眼里都是中年人了,称自己师叔实在是让他感到非常尴尬,于是他说道,“两位先生此言差矣。

    在下跟尊师虽然是朋友,可并非以平辈而论。尊师也曾授业于在下,所以要论,在下也是尊师的弟子。

    如此论起来,两位也该是在下的师兄,而不是师侄。”

    柔石和利水两个人也是可爱的很,歪着脑袋算了一下,相互看了一眼对方,才默默的点了点头,算是承认了杨怀仁这个论法比较可行。

    “既然如此,吾二人便腆以师兄的身份与通远郡公相论了。”

    杨怀仁长舒一口气,即便这样,他还是觉得这么论好像把他论的老了二十几岁一般。

    “既然如此,不知两位师兄是为何事到访?两位师兄不要见外,直接说出来,我这个当师弟的,自然尽我所能,帮你们办到。”

    “呵呵”,利水笑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今日我们两人听说师弟上了到奏折,要建一所庖厨学院,可是真的?”

第547章:怪才() 
听他们提起庖厨学院的事情来,杨怀仁似乎猜到了些什么。

    廉复老先生虽然跟杨怀仁是同类,可杨怀仁并不十分清楚他是不是和他一样来自差不多的年代。

    杨怀仁猜测的是,廉复在现代,应该是一位学者,而不是一位实干家。

    廉复先生来到大宋初年,并没有闹出多么大的动静来,而是隐居山林,闲暇时把自己脑子里的学识都记录了下来,然后收些徒弟去传道授业。

    他没有像杨怀仁利用超前的知识去赚钱,去改变古代人的生活,这种超脱和淡然,杨怀仁除了敬佩他的品格之外,只能猜测他不像自己一样出身市井。

    高雅的人有高雅的生活方式,平凡的人有平凡的生活方式,这里不论孰优孰劣,只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分别二者的不同。

    他的徒子徒孙们跟着他久了,自然从他的恬静生活之中,沾染了些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品性。

    但人在世上活,总要做出点什么成绩来,就算不愿意为声名利禄所累,也会想办法一展拳脚,来验证自己的所学。

    到第三代这一批人,也就是廉希宗的这些弟子们,既然愿意跟着杨怀仁来东京城,就是有想法要出仕的。

    凭他们的本事,自然不会屈尊跟自己的学生辈的学子们去挤科考这条独木桥,所以通过杨怀仁这里,致力于走出一条孝廉的路来。

    无论是在王爷庄子上种菜的,还是结交了京城文人名士的,算是都迈出了第一步,而留下来的诸如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这样的人,也许只是在等待最适合施展他们才华的时间点和地点。

    杨怀仁要建设的是庖厨学院,可他可以肯定的是,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自然不可能是会厨艺的。

    那么他们的所学才华和庖厨学院能扯上关系的,从他们的话中猜测,重点应该是“建设”二字。

    “二位师兄,可是在建筑和土木方面,有什么想法?”

    杨怀仁猜测着问了一句,然后仔细观察两位先生的表情,当他看到利水先生的眼皮好似抽搐了一下的时候,杨怀仁便知道他的猜测应该八、九不离十。

    利水先生没想到杨怀仁一语中的,平静了下激动的心情,慢慢说道,“师弟果然目光如炬,为兄二人正是建筑和土木方面小有所学,才冒昧到访。”

    柔石先生面色稍有惭愧,补充道,“利水师弟精于此道,为兄的专精嘛,还是跟建筑略有偏颇的。”

    杨怀仁听到这里已然心中暗喜。建设一个庖厨学院,跟在自家庄子里盖民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单纯盖民居的话,并没有多少难度和技术含量,几间平房,无非是四堵墙,几根大梁托起来个屋顶。

    庄户人家也不用多么心灵手巧,盖间平房的本事,大多数人还是有的。

    庄子里那一片新盖的房子,只不过是让他们把往常用的泥胚换成黏土石砖,建材的升级,并没有给盖房子带来另外的难度。

    但是要建设一座能容纳千百学生的学院,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最基本的一点,盖间教室的房子就比普通的民房要大上不少。

    内部空间大的房子,需要更合理的设计,如何承重,如何通风等等,这都是学问。

    而纵观全局,一座学院的整体规划,也不是普通人随便画个图任意安排安排就可行的。

    教室要怎么盖,盖多少,还有学生的食堂啊,宿舍啊,活动场所啊,藏书的图书馆啊等等其他的配套设施,都需要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这就需要相对专业的建筑学和规划学方面的人才了。这一点,杨怀仁事前也担忧过,还曾经考虑过是不是能花钱让赵頵帮忙请一些专门建造宫廷建筑的大师和工匠们一起来规划。

    没想到就在他对这件事还没有具体打算的时候,就有柔石和利水两个先生自己找上门来了。

    更让他事前没想到的是,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这样的人才,竟然已经在他庄子上住了半年之久,他一直都没有发现,反而只是单纯的当他们是些有特殊方面才华的怪人。

    如此看来,他们性格上虽然怪癖,可才华却不一定是假的,何况他们还是廉复先生的徒孙,对于后世的建筑知识,不知道他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又会有什么标新立异的新理解。

    这也提醒了杨怀仁,不能用他后世的眼光来看待古人,同样的,也不能单纯用当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古人之中,也不是没有具有超前的眼光和知识的大才。

    如今仍旧住在杨家庄子里的十几近二十个廉希宗的弟子们,既然能走出两个柔石和利水来,如果对他们加深一下了解,说不定能挖掘出更多的具有特殊才华的人才来。

    看着杨怀仁若有所思似的发呆,柔石先生继续解释道,“利水师弟的毕生所学,正是建筑学,而为兄所学,虽然也是建筑学,但跟利水师弟的所学,还有所不同。”

    “哦?”

    杨怀仁心中又惊又喜,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突然在脑海中升腾起来,柔石先生所说的,他的所学既能归结到建筑学之内,却又和人们对建筑学的普通认知又有所不同,那么……

    难道是……

    他急切的问道,“柔石师兄的专精所在,可是和军备有关?”

    柔石张大了嘴巴,错愕地看着杨怀仁问道,“师弟从何而知?为兄可从来没在旁人面前提起过。

    即便是同门师兄弟,虽然同属师祖门下,可各有所好,各有所专,学艺之时,也是相互分开,各自研习自己的所好之学。

    像为兄和利水师弟这样的性格孤僻之人,更是无人问津,师弟又是如何猜到为兄的专精之处的?”

    看着这两个怪才,杨怀仁面露开怀的微笑,心中大呼天助我也,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如今有了大片的建设用地,本来就拥有了足够的建设资金,如今柔石和利水两位师兄正是先前所欠缺的专业人才。

    如此面面俱到之下,建设披着庖厨学院的军事学院的计划,便可以顺利的去施行了!

第548章:往高大上了建() 
杨怀仁从来都不是一个急性子,可忽然冒出这两个怪才宝贝来,他还是心里稀罕的很。

    不多废话,立即吩咐人准备了马车,几人很快便绕到了山后,望不到边的那一片荒地便展现在大家眼前。

    山后的荒地,说白了其实是一片山谷,一条小河从山谷中流过,小河两岸分别又不少相对平整的平地,延续一两里的距离,才开始是缓坡。

    山谷里之所以成为荒地,正是因为那一大片的土地在数百上千年的时间里,经过几百上千次的暴雨冲刷,带走了原有的富含养分的土层,导致即便种上庄稼,也没有多少产出。

    加之道路交通不甚方便,所以千百年来才没有人选择这里定居下来。

    山谷东侧是杨家庄子,而另一侧也有几个零散的村庄,毗邻着水产丰富的贾鲁河,庄户们在河岸的土地行种植庄稼解决了口粮的问题,还能通过打鱼等方式,获得不少的额外收成。

    一百年前朝廷的军器监不知道怎么发现了这个地方,才在这里修整出一片隐秘的平地,在山脚开山凿洞,作为制造和试验火药以及各种炸雷的基地。

    这个军火基地运营了也有几十年的光景,后来某位大臣上书皇帝,形容火药说“大凶之器,其患猛于虎,今养之,则将必为其害”,故将其封闭,逐渐废弃了。

    再后来内卫不知如何得知了这个秘密的所在,可能是发觉这是个藏匿兵马和军械的好地方,于是便又从新利用了起来,成为金菊堂的堂口所在。

    这一处秘密的所在,跟整个山谷比起来,占地上来讲也不过九牛一毛,柔石先生只不过遥望了一下,便粗略的算出了整个山谷的大致面积,应该相当于半个东京城那么大。

    只是缓坡上零零散散的分布着一些凸起来的巨石,是不能用于正常的建设用地的,真正可用来建设的地方,大概占整个山谷荒地的四五成左右。

    即使这样,杨怀仁也非常满意了,这片隐秘的山谷怎么说也是个相对封闭的所在,就算养上万八千的兵马在此训练,也不太容易被外人察觉。

    而建设一座庖厨学院所用的土地,大概只需要山谷的进出口处,那一片小河西岸的千亩平地就足够了。

    把庖厨学院建在山谷口,确实正如杨怀仁所愿。以来从山谷口再修个五六里的道路,便可以连接到大路上,交通的困难便可以迎刃而解。

    而山谷口的位置开设大门,便阻拦了外人去查探山谷内部究竟的步伐。

    将来山谷的腹地,包括金菊堂秘密山洞的所在在内的大片地方,可以用来建设军营,秘密训练军士。

    柔石和利水先生两个人看完了需要修建学院的土地,开始琢磨着学院的规划问题。

    他们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和很久,好似也没讨论出个统一的结果出来。

    杨怀仁确实也不懂基建的事情,对于他们二人讨论的话,听得一头雾水。不过最终还是大致听明白了他们二人心中,将来的庖厨学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格局。

    杨怀仁在脑子里幻想了一下,两位先生的规划,大体上还是比较专业的,也是比较可行的,只是对于学院的规模,好似有些不太满意。

    他们的规划里,杨怀仁分出来的千亩平地,他们好似觉得用不了那么多,三四百亩,就应该足够了。

    按照他们的想法,一个庖厨学院,虽然是个教授厨艺,培训厨子的学校,但是毕竟这个学校是通远郡公所办,那也不能建得太小家子气,丢了郡公的颜面。

    但是一千亩的土地,实在是用不了。三四百亩的大小,就已经很大了,放眼全大宋,面积超过三百亩的书院,也不会超过三个。

    那些起名叫什么山什么湖的书院,听起来好似占了整个一座山那么大,实际上真正利用的土地,或者说实际面积,也不过一二百亩左右。

    未来的庖厨学院占地三四百亩,在教书育人的学院里,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了。柔石先生和利水先生这么想,也是为了杨怀仁着想。

    杨怀仁眼下虽然贵为郡公,可他若是真建设一个教授厨子的学校,把全大宋超过九成的教授圣人之书的书院的规模都给比下去,名声是有了,只是这名声是好是坏,就不太好说了。

    两位先生虽然长期跟随师父隐居,生性也有些怪异,但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之人。

    当下的文风日盛,各个州县都有自己上点规模的书院。这些书院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可建设书院的时候,从朝廷可以拿到的资金是比较有限的。

    各地的官员都想从书院的建设上捞上一些政绩,所以便从当地的富贾乡绅中募集了些捐赠,用于当地书院的建设和平日的维护运营之用。

    可毕竟各地情况不同,像江南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书院自然建设的大一些,上档次一些,富人少的地方呢,则建得相对差一些。

    即使如此,像江南那几个名满天下的书院,规模也没有超过三百亩,学院中的先生学子们,也就千余人而已。

    因此柔石和利水的想法里,这个庖厨学院既要让郡公能拿得出手,不至于丢了面子,又不能超过那些江南著名书院的规模,以至于朝堂上的一些文官们拿这个说事。

    可杨怀仁不这么认为,一千人?这够干什么的?就算培养一个厨子,在学院修习三年,那么每一年能招收的学生,也不过三四百人而已,更不用说将来他还打算在此地训练成千上万的士兵了。

    杨怀仁也知道柔石和利水两个也是一片好意,只不过这个规划离他的预期实在相距甚远。

    他调侃道,“两位师兄这是替师弟省钱呢吧?建设资金的问题,两位师兄不用担心,你们只管规划,只管建设,钱的问题,对师弟我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

    你们就可了劲的建设,往高大上的规模上去建,建得比皇宫还高大上,那才叫气派!”

第549章:就不缺钱() 
柔石虚心问道,“敢问师弟,何为高大上?”

    杨怀仁第一反应是,廉复先生看来比他所在的年代还要早一些,随口答道,“高大上嘛,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咱们建设庖厨学院,就按这个标准来。”

    利水不断的点着头,好似学到了新东西,转而笑着问,“其实真不需要建得那么大,占地三百亩,已经可以容纳一千名学子了,如果安排的紧一些,容纳两千人同时学习生活,也是没太大问题的。”

    “不不不,有问题。”

    杨怀仁摆了摆手,心道是时候把心中的想法透露一些给两位师兄知道了,不过他也不是不怕两人太迂腐,把事情想复杂了,所以他决定一步一步来。

    “咱们要建的,虽说叫做‘庖厨学院’,可在我的想法里,庖厨学院只不过是一个起步而已。

    将来这个学院,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厨艺和培训厨子,而是要向着大宋最大最气派的,综合性的一座学院发展。

    比如,一开始教授厨艺为主,将来也可以教授文学、艺术、化学、物理,甚至是军事等等的各种门类和学科。

    之所以跟官家申请的时候,说的是建设一座庖厨学院,是怕以我目前的身份,直接说建一座比国子监和太学的规模还高大上的学院,容易被别人诟病。

    所以只说是建庖厨学院,但未来这座学院的目标是绝对不会停留在只教授学生厨艺上的,而是要逐步发展成为大宋最大、学科最全、学术水平最高的一座综合性学府。”

    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听罢,却不是吃惊的表情,而是一脸的感动,让杨怀仁不知道该自豪还是该疑惑了。

    柔石和利水激动地对视一眼,说:“这不就是师祖的梦想吗?只不过师祖和师父两人生性淡泊,隐居在山林,才没有把这个梦想实现。

    如今知义师弟有这个想法,我们两个做师兄的能切身参与到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