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起来就是谦恭有礼,善于纳谏,说白了就是儒家需要的那种明君。李太后的文化水平也不高,从小耳濡目染的,在她心里面这样的皇帝就是好皇帝了。
丈夫死得早,作为母亲就要担负起教导儿子的责任,希望他能够成为明君,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事实上无论是皇家还是百姓家,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成为自己希望的那个样子。只不过往往事与愿违,朱翊钧既然清楚李太后的想法,自然知道怎么表现。
在父母前面表现出他们希望的样子,让他们开心,何尝不是一种孝顺。
后世年轻人在外打拼,大多也是报喜不报忧,过年的时候回家把自己打扮的光鲜亮丽,也是想让父母觉得自己混的很好,不想让他们担心。
果然,听了朱翊钧的话,李太后满意的点了点头,笑着说道:“皇儿做的不错。”
“母后,今日皇儿让人准备了火锅,既然几位妹妹也在,等一下皇弟也该回来了,咱们一家人正好聚一聚。”朱翊钧笑着看了一眼三个妹妹说道。
“好啊!”李太后点了点头,对朱翊钧对弟弟妹妹的看中很满意。
闲聊了一会儿家常,朱翊钧逐渐把话题转到了正事上,于是便开口说道:“母后,儿臣向着放出一些宫女太监出去,一来可以节省一些开销,二来有些宫女太监年纪也大了,让他们在伺候着也不合适。”
“出宫之后找个人嫁了,生儿育女也是好的,等到年纪真的大了,出宫也没办法嫁的很好了。”
李太后没想到朱翊钧会提出这个想法,沉吟了片刻就点了点头:“这是好事情,去做吧!”
很快朱翊鏐就回来了,一家人一起吃了火锅,朱翊钧还喝了一点酒,掌灯时分朱翊钧才从慈宁宫回来。回来之后洗漱一下之后,朱翊钧就睡了。
当天晚上,皇上要设立提督的事情就传了出去,刚刚平和的京城再一次掀起了波澜。
第二天一早,朱翊钧起来之后感觉还不错,呼吸了凉凉的空气瞬间打了一个冷战,然后就清醒了不少。还没等朱翊钧吃早饭,张鲸就跑了进来。
“皇爷,大喜,大喜啊!长宁堡大捷!”说着张鲸就把一份奏折递了上来。
第五十五章 抉择()
听到长定堡大捷的话,朱翊钧的脸瞬间就沉了下来,这么久没听到这个大捷,朱翊钧还以为被自己的小翅膀给扇没了,没想到还是出现了。
这个长定堡大捷可不是什么真正的大捷,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如果放在平常,朱翊钧会毫不犹豫的戳破这个骗局,可是在自己要建立提督的风口上,自己要是戳破这个骗局,那麻烦就大了,朱翊钧只能无奈的叹气。
接过张鲸呈上来的奏折,朱翊钧心里面还有一丝侥幸,可是看了这份奏折,朱翊钧的侥幸心理瞬间就消失不见了,果然和历史上一样,所谓的长定堡大捷就是一个坑。
这份奏折是蓟辽总督梁梦龙上的,主要是夸赞和请功的。
朱翊钧把奏折往桌子上一拍,怒气冲冲的说道:“这个梁梦龙是干什么吃的?”
张鲸顿时大惊,皇爷这是怎么了?不是大捷吗?怎么还生气了。而且还大骂蓟辽总督梁梦龙,张鲸连忙躬身站到一边,生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原本张鲸就是想报喜,想让皇爷高兴一下,可是现在看来,不吃挂落就是好的了。
辽东副总兵陶成喾,这个人朱翊钧两辈子都没听说过,辽东现在的第一名将是李如松,李如松也是辽东总兵。这个功劳是陶成喾的,可是在朱翊钧看来却是烫手山芋。
再一次拿起奏折看了一遍,七百余名鞑靼武士,带牛羊“进犯”辽东边墙,声称投降
辽东副总兵陶成喾认为其诈降,率军杀去,鞑靼武士毫无抵抗,是役击毙四百七十余鞑靼武士,俘获无数,我部伤亡甚微。看到这里,朱翊钧再一次把奏折扔了出去,气的不行。
真以为鞑靼人是傻子,七百多人诈降,还赶着牛马,鞑靼人没脑子吗?别说现在了,放在崇祯年间,鞑子也没这个实力,我大清也没有。
虽然抗倭的时候东南糜烂,几十个倭寇就能打的明军落荒而逃,但是这里不是东南,是大明的北疆。现在也不是嘉靖年间,现在大明的边军很能打。
无论是李如松还是戚继光,那都是能打的鞑子哭爹喊娘的主。
还伤亡轻微,很骄傲是不是?
这是杀良冒功!
朱翊钧直接就在心里面给定了性,现在山西陕西那边稳定了下来,辽东那边朱翊钧也希望尽快稳定下来,可是这么搞,那还怎么稳定?
这件事情虽然不大,说破天就是杀了七百多来投降的鞑子,这些年鞑子掳掠的大明百姓还少了。
人家是来投降的,你直接给人杀了,以后谁还投降?影响多恶劣,这就不说了,反正说到底还是要靠刀子说话,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
可是自己的改革会很激烈,自己就需要更加稳定的边疆,这样还怎么稳定?
可是现在该怎么办?默认了功劳?不说以后会不会被翻出来,就算不被翻出来,这件事情影响很坏,而且会很深远。自己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北疆,不是一个打烂的北疆。
如果戳破了这个谎言,惩罚了陶成喾,那武人杀良冒功,自己还怎么提拔他们,还怎么任命提督,生怕那些文人找不到理由是不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烂泥扶不上墙。
气呼呼的坐在那里,朱翊钧阵阵的头大,他都恨不得一刀砍了陶成喾。
“皇爷,现在大捷的消息都传开了!”张鲸见朱翊钧没那么生气了,小心翼翼的说道。
朱翊钧叹了一口气,随手将奏折扔给张鲸:“让内阁的人议定封赏吧!”说完这句话,朱翊钧脸上露出了一抹苦笑,政治果然会慢慢的磨平一个人的棱角。
虽然很多时候你不想妥协,也不想屈从,可是你没办法。
现在对自己最好的选择就是默认了这一次的功劳,反正辽东那边事情已经干了,自己处罚陶成喾,鞑靼人也不会在相信大明了。自己又不能真的杀了陶成喾,毕竟这件事情在边军看来根本就不算事。
边军与鞑靼作战,死了不少人,这些人有活着的人的兄弟,有活着这些人的袍泽。
如果因为这件事情砍了陶成喾,一定会凉了边军的军心,心凉了想要在暖过来,那就拿难了。更何况捅破了还会影响自己任命提督的事情,不如就认下了这一次的大捷。
果然到了政治到了一定的程度看的是得失,而不是对错,更不是好坏。
从心里面来说,自己想处罚陶成喾,可是自己不能这么做。心思翻转之间,朱翊钧再一次叹了一口气,或许一次一次下来,自己可能都会变的不认识自己了。
张鲸听了朱翊钧的话:“是,皇爷,老奴这就去内阁!”
“今天的事情不要传出去!”朱翊钧面无表情的说道,同时这也是对张鲸的一个考验,看看这一次的消息会不会泄露,如果有人走漏了消息,勿谓言之不预也。
“老奴明白!”张鲸点了点头:“老奴会让他们把话都烂在肚子里面。”
张鲸走了,朱翊钧在柳瑟的伺候下吃了早饭,吃完饭张鲸也回来了,朱翊钧看了一眼张鲸,开口说道:“告诉内阁,朕准备掉狼山总兵刘显回京任京营提督,让内阁拟旨。”
趁着这个机会,把这件事情推出去,朱翊钧想在年前尘埃落定。
长定堡大捷的消息果然还是有效果的,朱翊钧设立提督的消息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虽然有反对的声音,但是很小,并没有生成声浪。
在这个有大功的时候攻击武人,群臣也怕激怒了皇上。
江陵,张居正府邸。
自从回到江陵之后,张居正虽然表面上在主持父亲的丧事,可是京城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张居正。往返江陵和京城的快马不绝,传递着京城的消息。
展开自己面前的信件,张居正看了一眼眉头就皱起来了。
皇上提拔狼山总兵刘显为京营提督,比起朱翊钧,张居正对刘显更了解,毕竟他也是从抗倭那段日子过来了。随手将信纸放在了桌子上,张居正陷入了沉思。
第五十六章 张居正的想法()
“爹,京城出了什么事情了吗?”张敬修端着一盏灯走了进来,外面已经到了掌灯时分了,老爹的书房还黑着,张敬修也就进来了。
因为这是张居正的书房,能进到这里的下人也就游七一个。
现在游七可是大忙人,张文明的丧事全都是游七操持,里里外外的,顾不到掌灯这件事情也不算什么。看到老爹坐在那里沉思,张敬修忍不住问了出来。
自己老爹的为人张敬修当然知道,京城这些日子没少来信,可是张敬修还是第一次看到老爹这个样子。
“你看看!”张居正伸手将那封信递给了张居正,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
张敬修点了点头,这种事情平常老爹也没少做,毕竟张居正也要培养自己的儿子。伸手拿过信纸,张敬修快速的浏览了一遍,然后才抬起头看向了张居正。
“看出什么来了?”张居正看着张敬修,有些考教的问道。
“皇上要提拔武人的地位。”张敬修想了想,开口说道:“皇上想要权了,父亲,这。”
张居正笑了:“没那么简单!”说完张居正将信纸拿了过来说道:“皇上这不是提拔武人的地位,也不是简单的要权,这是试探,这也是在铺路。”
“不明白?”张居正见张敬修还不懂,索性就说道:“这次父亲离京,皇上第一次主政。”
“前几天还有人上奏折罢了为父的官,可是皇上对那人严厉申斥,而且还严令以后不许再上这样的奏折,皇上不是想收权,如果想收权,那就对为父下手了。”
“皇上这样做,其实是在彰显自己的态度,也是对群臣的一种试探。”
“当然了,皇上想要收军权也是了!”说到这里,张居正自己先笑了,上一次自己和张鲸的事情,事实上就是因为御马监和宫中的禁军。
显然皇上长大了,不想把自己的安全交到别人的手里面。
提拔了俞大猷,想必俞大猷也该升官了吧?为此皇上不惜闲置了俞大猷好几年,张居正事后也想明白了,自己的皇帝学生怕是几年前就有这个心思了。
张敬修神情有些复杂的看着老爹,迟疑了半晌才说道:“爹,你是不是。”
话还没说完,张居正就摆了摆手,笑着说道:“爹知道你想说什么,
“改革是没有好下场的,这种话你的岳父是说的出来的。”
张敬修的老丈人名叫王之诰,也是一个狠人,12岁父亡,由母抚育读书。嘉靖十八年,补弟子员,次年食廪。嘉靖二十二年中举,次年中进士,授江西吉水县知县。
虽然做得是知县,可是王之诰的官可不是做官得的,而是军功。
从他的升官轨迹来看,他在河南平过叛,巡抚辽东打过土蛮,总督山西陕西军务的时候,也打过鞑靼人。总督过京营,做过京营戎政大臣,还升任了刑部尚书,同时兼任南京兵部尚书。
王之诰也被成为两尚书,加上他是张居正的亲家,可以说风头一时无两。
这位被誉为官场新星的人物,未来的内阁大学士,他选择了隐退,而且是耍无赖的那种。
万历三年,王之诰请求护送母亲而请假回乡,逾期不返朝廷,被弹劾。反正无论朝廷怎么说,他就是不回去,朱翊钧也没办法,毕竟人家在寡母膝下尽孝,你总不能非让人回来吧!
毕竟大明喊以孝治天下,你总不能让人家不孝吧!
那皇上成什么了。
王之诰得以辞官,事实上王之诰辞官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张居正。虽然也有孝顺母亲的想法在这里,可是为母尽孝,那也不一定非回到老家啊!
那个时候王之诰下一步就是入阁了,可是张居正已经展现出了他的政治野心和抱负了。
王之诰非常不看好张居正的改革,也劝过他,毕竟历史上的改革者下场都不好,从最有名的商鞅,到后来的范仲淹王安石,下场都很凄凉啊!
殷鉴不远,王之诰自然看的透彻,只不过张居正打定了心思要改革。
张居正坚信自己能成,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万历是他的学生,而且一直都非常听话,他有信心能把万历皇帝培养成自己心中的君主。
看了一眼张敬修,张居正笑着说道:“爹现在名声都臭了,如果改革不完成,那就真的没法翻身了。放心,为父有分寸,等到回京之后,为父会尽快推动改革,完成之后,为父就辞官回乡。”
“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到时候为父在去找你的岳父算账。”
张敬修听了这话,心里面松了一口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好,到时候让弟弟们多生几个,为咱们张家开枝散叶,到时候让他们承欢膝下,也听一听父亲的教导。”
事实上万历八年的时候,张居正以改革完成为由,几次上书辞官,可是全都被万历皇帝或者说李太后给推了回来。毕竟不想张居正走得不光是张居正,还有冯保和一大票党羽。
那个时候张居正已经是势成骑虎,想下也下不来了。
张居正看着儿子出去,脸上的笑容缓缓的收敛了起来,看了一眼手中的信件,回想着自己出京时候的皇帝学生,耳边也不禁想起了他的那句话“待先生归来日,便是大展宏图时”。
这也让张居正心安了不少,这也算是皇上给自己的一个承诺,还有就是那块“以身许国”的钦此匾额。
京城,紫禁城,乾清宫。
朱翊钧这几天心情不错,要做的事情做完了,长定堡那边自己现在鞭长莫及,想做什么也精力。朱翊钧心情好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他明天要去见秀女了。
这些秀女经过层层的选拔,在宫里面学规矩也住了一段日子了,明天就是选皇后的日子了,作为皇帝,朱翊钧自然是要去的,只不过他没什么发言权罢了。
“柳瑟,你见过那些秀女了吗?”朱翊钧转头看向柳瑟,开口问道。
说实话,做了这么久的皇帝,面对这是朱翊钧还是挺兴奋的,这么多女人就要做自己的老婆了,想想都觉得有些不真实。
第五十七章 是我想太多()
选后的仪式是在慈宁宫举行的,朱翊钧到的时候,这边早就忙碌了起来了。李太后和张太后两位太后自然是在场的,而且兴致好像很高昂的样子。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看热闹,朱翊钧的四位妹妹也来了,围着李太后兴奋的讨论着什么。
倒是朱翊鏐那个货没出现,显然皇帝出现在这个场合是不合适的。
见到朱翊钧来了,李太后和张太后都笑了,张太后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才道:“皇上这身板不错,这几年也长大了,真的很英俊。”
老朱的人事实上和英俊没什么关系,毕竟朱元璋的底子就不好。当然了,虽然和帅沾不上边,但是也绝对不是后世流传的那猪腰子脸那么丑。
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似乎都是历代皇帝中最为丑陋的一个,以至于朱翊钧前世很多网友都戏称他是长了一张“猪腰子脸”。
加上朱元璋本身就出身很低,不仅做过乞丐、当过和尚,还受过不少的苦,所以大家对于他这副模样,倒也相当的认可,于是纷纷的认定了他就是长得那么丑。
事实上通常见到的那张“猪腰子脸”画像,多数都是清代的产物,甚至画中朱元璋的装扮都与明朝的服饰矛盾。由此便可推断,那是清政府以及满清文人们为了丑化汉人皇帝而特意做的画像。
从故宫所藏的明朝历代皇帝画像中,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的长相不仅与大众所知的那张丑脸完全不同,而且长得十分的英武。
明朝自制的画像,当然也不可避免的会掺杂一些水分。但无论如何,朱元璋绝不可能长成那张丑画那样。
在加上这些年朱家选没人改变基因,到了朱翊钧这一代,朱翊钧长得还是很精神的。加上这些年朱翊钧坚持锻炼,到现在还是处男,所以身子也没被酒色掏空,自然看起来就很是精神了。
一边的李太后也满意的点了点头,这可是自己的儿子啊!
虽然说是选后,事实上早就选的差不多了,秀女成排的站在那里,朱翊钧放眼过去一片莺莺燕燕,然后就花眼了,也看不出谁漂亮谁好看了。
朱翊钧只能选择一个年纪大一些的,毕竟大婚就要和皇后洞房的。
皇上和皇后洞房那都是有史官记载的,是大事情,而且要落红,不然会有麻烦的。别说掐人,皇后自己也受不了,大婚就独守空闺的皇后,绝对是一辈子的污点,甚至说话都不硬气。
朱翊钧目光扫过去,很快就失望了,虽然人不少,可是看着都是十三四岁的年纪。
大明朝这个风气非得改不可,朱翊钧叹了一口气,直接在作为上坐了下来,既然没办法,那就认命吧!
选皇后很快就开始了,朱翊钧静静的看着,然后就看到开始选人,最后选择出了十个人,其他人就被带走了,朱翊钧一脸懵,这就选择完了?
四下看了看,朱翊钧就见到张宏向着自己走了过来。
“陛下,在这十位美人之中,请陛下选三人。”张宏笑着躬着身子,面带喜色的说道。
朱翊钧看了一眼李太后和张太后,见她们都看着自己,于是便说道:“还是请母后做主吧!”
“你选人,怎么能我们做主呢?”虽然李太后这么说,可是看她胸有成竹的样子,显然是早就做好了准备,或者说早就选好了人,刚才也不过是和朱翊钧客气一下。
如果朱翊钧真的要选,选的人不和她的意,估计也不行。
李太后也没和朱翊钧客气,伸手就选了三个人,然后剩下的七个就被带走了。不过朱翊钧也知道,自己的皇后就会从这三个人之中诞生了。
这一次李太后都没征询朱翊钧的意见,直接就选择了其中一个人,然后三个人就都被带走了。
“皇上,大婚之期已经定了,过完年就成婚,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