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历驾到-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是要分开征税!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银贵粮贱,一条鞭法官方两税收的是白银。民间在交税的时候会将谷物等产出折算成银子,所以要在缴纳两税的时候集中向商人兑换。

    商人借此将银价抬高,这是明清延续的一大弊政,又被称为残民一条鞭。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出现,朱翊钧给税务司定下了规矩,凡是田地达到百亩以上的,一律纳银两,百亩以下的,可以缴纳粮食。这里面虽然有空子可钻,比如将土地放到别人名下,以求交粮食不交钱。

    对于这点朱翊钧不太在乎,这么弄虽然朝廷会少收一些银子,但是却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穷苦百姓的利益。

    在说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拥有足够的储备粮对一个国家来说意义重大,很多时候有钱你买不到粮食。如果粮食多到吃不完,那朱翊钧觉得自己就该打仗了。

    一条鞭法的另外一个弊病就是加派,历史上到了万历末年天启年间,加派已经将大明逼上了绝路。

    在实行一条鞭法以前是赋役分开,赋以田亩纳课,役以户丁征集,赋役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贡之类的额外加派。实行一条鞭法以后,全部简并为一体。

    将赋归于地,计亩征收,把力役改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由于赋役统一,各级官吏难以巧以名目。因此,丛弊为之一清,使税赋趋向稳定,农民得以稍安。

    这一条说白了就是百信不再服徭役,只需要缴纳土地的赋税就可以了。

    如果需要服徭役,那就由当地的官府出钱雇人做,从想法上,这是好的,朱翊钧也想这么干。可事实上在张居正死后,地方官员就开始破坏这种制度了。

    加上大明每年是三四百万两的银子,哪里来的钱雇人。地方官有钱都揣自己兜里面了,压榨的还是百姓。就等于百姓交了服徭役的钱,还得服徭役。

    最严重的便是明朝末年的“三饷”加派。上行下效,“三饷”之外,鸭饷、牛饷、禾虫等饷也堂而皇之的出现。

    一层层的压下去,使得百姓彻底没活路了,在天灾之后,彻底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实际上即便是没有天灾,大明也难说能坚持多久,实在是矛盾已经积累到最尖锐的时候了。

    这件事情要彻底解决,那就需要从新制定规矩。

    事实上朱翊钧一直觉得这个时代的地方官权力太大了,当然了,这也和朝廷没钱,养不起人有直接的关系。别说增加官员了,现在这些,有时候还发不出俸禄。

    朱翊钧神游了一圈,发现还有些冷场,便忍不住开口说道:“户部做的不错!”

    “让地方将提留款项报上来,每个季度划拨给他们。”朱翊钧看向了申时行,开口说道:“内阁制定一个名录,地方应该有什么开销,该如何划分等级,要有明确的规定。”

    “如果像需要修水利的大开销,让地方官府单独报上来。”

    申时行连忙说道:“是,陛下,臣回去就弄。”

    朱翊钧点了点头:“现在有钱了,那就得花出去,内阁查看一下,有没有哪里需要用钱的,特别着急的那种,比如修坝筑堤之类的,奏上来。”

    事实上大明这些年,很多地方都是修修补补的糊弄,朱翊钧可不想等以后救灾。

    趁着天灾还没到,花点钱修一修,如果真的受灾了,那麻烦就大了,赈灾的钱粮绝对不是花一点钱就能解决的。不过这件事情得交给一个合适的人去做,朱翊钧心里面早就有人选了。

    又说了一些事情之后,廷议就散了,朱翊钧起身回了暖阁。

    张鲸跟在后面,几次欲言又止,朱翊钧忍不住笑骂道:“有什么话就说,何必如此吞吞吐吐的。”

    “陛下,日子宽裕了,是不是也该修一修宫里了。”张鲸有些迟疑的说道。

    事实上从万历登基以来,宫里面的用度就是一削再削,晚上点灯的钱都砍了一大半。现在就是有人住的宫殿晚上能看到一点火光,其他的地方根本就是漆黑一片。

    很多宫殿年久失修,那都不成样子了,很多太监都觉得那地方闹鬼了,晚上都躲着走。

    前些年清洗皇宫的时候,宫女太监放出去了一半,皇爷也没选秀女,宫里都快没人可用了。加上皇爷也没什么妃子,弄得宫里面更空旷了。

    朱翊钧一听张鲸说这个,也有些尴尬,是该修一修了。

    以前他是没钱,没办法,国库的那点银子,无论是张居正还是张学颜,那看得跟自己孩子一样,生怕朱翊钧伸手。内库的银子,又是炼铁厂又是内厂的,朱翊钧赚的那些银子,全都砸到里面去了。

    “那就修一修吧!”朱翊钧叹了一口气说道:“让户部出一半银子。”

    虽然现在朱翊钧不缺这点银子,可是规矩要定下来,不能让大臣们习惯了皇上的事情全都话自己的钱,那是不可以的。别说这个时代了,后世君主立宪,政府每年还要给皇室一大笔钱。

    “是,老奴这就去办!”张鲸连忙答应了一声。

    张鲸可知道自己家的这位皇爷的性格,总觉得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怪可惜的,与前面的皇爷可真是不同。在张鲸看来,这皇宫可是帝国的脸面,破破烂烂的成什么样子。

    对于此朱翊钧倒是没怎么在意,还想要多富丽堂皇。

    “这样,司礼监这边采买的银子多一些,给后宫的几位娘娘多采买一些,她们进宫之后也没怎么添置东西。两位太后那边也买一些,问一下喜欢什么。”

    “对了,这钱内库出吧!”朱翊钧又补充道:“几位娘娘给娘家的赏赐,今年也多给一些。”

    张鲸连忙答应道:“是,皇爷,奴婢这就去办!”

    看着张鲸急匆匆的跑出去,朱翊钧只能无奈的叹气,这钱来得快,去的也快。不用想都知道,过些日子内阁报上来的开销,不然吓自己一跳。

    估计现在六部都跑到内阁要钱了,这些年可把大家憋坏了。

    不过朱翊钧才懒得管,这是内阁的事情了,让申时行他们去头疼也就是了。

    接下来的日子朝廷的一切都很稳定,只不过无数人盯上了户部的银子,这些钱让不少人都眼红了。兵部要求购买战马,打造新的盔甲和武器,武备司要求更多的研究投入。

    吏部则要求增加官员俸禄,尤其是对一些清水衙门,这一条出来之后,倒是不少人支持。

    大家都纳粮了,隐匿的土地不见了,饭都要吃不起了,皇上你不能不给涨工资,也不知道谁为大家谋福利,开了第一枪,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涨俸禄的呼声越来越高。

    工部也要钱疏通河道,刑部则要钱重修大牢,连礼部都来凑热闹,要修缮和更换礼器,一时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只不过对于这些,朱翊钧真心不怎么放在心上。

    比起这些,朱翊钧倒是更享受过年休息的日子,忙了一年了,很累。

第一百九十五章 安排() 
马上就要过年了,朝廷上下的事情也不太多,也没人拿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去找朱翊钧,这让朱翊钧有了些许空闲。虽然今年算不上风调雨顺,但是朝廷有钱,很多事情也就不是事了。

    不过在年前,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朱翊钧插手,那就是都察院。

    都察院现在已经要成朱翊钧的一块心病了,整天不是攻击这个就是攻击那个,简直要了命了。

    好在之前安排的人选已经到位了,一个是王篆,一个是王家屏,两个人虽然都姓王,但是却没什么关系。相比王家屏,王篆这个人名声要大一些。

    现在的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也就是掌院,只不过他的名声在清流之中可不太好。

    王篆是张居正的人,在历史上张居正倒台之后,遭到清算的人里面就有王篆。比起江南的王世贞和耿家兄弟,王篆算不上真正的清流。

    事实上真正的清流王篆也不敢用,比如那位疑似《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王世贞。

    说起来朱翊钧对这件事情还真是挺感兴趣,在历史上这个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一直是一个未解的谜团的。现在自己有了机会,弄清楚这件事情好像也挺不错的。

    不过以自己现在皇帝的身份,派人去找一本小黄文,传出去还不一定被怎么编排呢!

    虽然后世肯定了《金瓶梅》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可是在这个时代,这本书的名声可不太好。坐在龙椅上胡思乱想,朱翊钧的脸上却没什么表情。

    事实上对于朱翊钧来说,这个本事早就修炼到大成了,基本上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时间不长,王篆就在张鲸的带领下从外面走了进来,这还是朱翊钧第一次见王篆。看起来也是五十多岁,干瘦的小老头,看着倒是挺精神。

    走进大殿之后,王篆就跪倒在了地上,给朱翊钧行大礼。

    从南京一路过来,王篆心里面一直都不太有底,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炌被治罪,朝堂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家争夺这个位置都要打破头了,王篆可从来没想到这个位置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虽然现在京城看起来没什么大事情,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朝堂正在酝酿一股大风暴。

    推动这场大风暴的就是面前这位少年天子,官绅一体纳粮的事情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虽然推行了下去,可是要维持,安稳的过渡和被接受,非十年之功不可。

    这还得是这十年别出什么大的变故,眼前这位少年天子可有耐心等待?

    “起来吧!”朱翊钧虚抬了一下,笑着说道:“爱卿一路走来,辛苦了!”

    “这是臣的本份!”王篆连忙躬身道,虽然自己得到过张居正的器重,这位少年天子是张居正的学生,可是王篆这还是第一次与这位少年天子接触,谨慎才是应当的。

    朱翊钧点了点头,他召见王篆,一来是表现自己对王篆的重视,二来则是试探。

    对于都察院,朱翊钧有自己的安排,只不过王篆是如何想的,自己暂时还不得而知。虽然自己属意他了,可是这还要看王篆的态度是否让自己满意。

    朱翊钧看着王篆,开口说道:“王爱卿,都察院的事情想必爱卿也有所耳闻了吧?”

    “回陛下,臣听说了!”王篆点了点头,躬身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都察院专属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是天子耳目风纪。”

    “大臣奸邪、小人结党、作威福乱政,百官卑劣贪鄙败坏官纪,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现成章法、企图进用的,皆可弹劾,有风闻奏事之职权。”

    “遇上朝觐、考察,同吏部主管确认贤能与否、官员升降。大案件重囚犯在外朝会审,与刑部、大理寺公平判决。这些都是督察员的职责,朕没说错吧?”

    说到这里,朱翊钧目光灼灼的看着王篆,等着他回话。

    “陛下所言皆为都察院职责!”王篆不明白皇上为什么要说这些,可是还是不敢怠慢,顺着朱翊钧道。

    点了点头,朱翊钧叹了一口气,苦笑着说道:“可是现在的都察院呢?胡乱奏事,胡攀乱咬,视风闻奏事之权为进身之阶,哪还有御使的样子。”

    “勾结朝中大臣,为权臣打手,为其排除异己,却对奸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何为天子耳目风纪?如此下去可还了得?朕对都察院可以说大失所望。”

    “这一次朝廷不少重臣向朕推举都察院左都御史的人选,朕皆不允,盖因这些人与朝廷牵扯太深。”

    “爱卿在南京都察院认事,为人清廉持证,又是张先生器重之人。”说到这里,朱翊钧似乎有些感慨的说道:“张先生弥留之际还对朕提起爱卿,对爱卿颇多赞赏,今日朕想将都察院托付给爱卿。”

    朱翊钧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拉关系,说白了就是无论公私,你都得给朕卖命。

    王篆心里面叫苦不迭,张居正器重他这是朝野都知道的事情,张居正临死前举荐你,皇上也准备重用你,你要是不干,那你成什么了?

    可是王篆也听出来了,这位少年天子这是要对都察院动刀子了,而且还是要借自己的手。

    皇上连这种话都说了,摆明了就是不想你拒绝,王篆当然明白这个意思,稍稍想了想,王篆就跪倒在了地上,大声的说道:“臣定当竭力,不负陛下重托。”

    笑着点了点头,朱翊钧走到王篆的身边说道:“爱卿请起,果然不负朕对爱卿的看重。”

    “年前就不要做什么了,爱卿先熟悉一下都察院的事情以及都察院上上下下的官员,剩下的事情就等到明年开春在说。不过爱卿也要有一个准备,这一次对于都察院,朕是要重用的,对于爱卿,朕也是要重用的。”

    王篆连忙谢恩道:“臣谢陛下隆恩,定当不负陛下所托。”

    等到王篆离开,朱翊钧脸上的笑容缓缓的收敛了起来,转头对身边的张鲸说道:“派人盯着点他,看看他离开之后去做什么了,弄点精干的人,别坏了事。”

    “老奴明白!”张鲸答应了一声,转身去安排了。

    对于王篆说的话,朱翊钧不敢全信,如果全信了,估计朱翊钧早晚会被人给卖了。

    如果王篆说的是真心话,也愿意按照他说的做,那么自然是好说好商量,他的位置也可以向上提一提,改革完成之后,朱翊钧不介意给他一个内阁大学士为位子。

    如果王篆心口不一,那就说不得了,毕竟都察院事关重大,不能大意。

    整肃都察院的第一步必然是清洗,将一些人从都察院清理出去。这个过程必然会得罪不少人,也是对王篆的考验,要知道从古至今干监察就是得罪人的活。

    如果连这个决心都没有,那就不用监察了。

    安排了王篆的事情,年前朱翊钧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安排武备司的事情。

    事实上武备司一直干的挺好的,只不过朱翊钧现在需要将一个人抽调出来,这个人就是潘季驯。原本朱翊钧是想着让潘季驯到武备司,然后将陈矩抽调出来。

    结果陈矩自己不愿意回来了,这两个放在武备司就有些浪费了。

    现在朱翊钧需要潘季驯去做另外一件事情,武备司那边需要安排一个新的人手,并且进行交接。武备司已经走上正轨了,潘季驯离开问题也不大了。

    加上有陈矩坐镇,武备司那边也出不了什么问题。

    吃了中午饭,潘季驯踏雪而来,在他走进暖阁的瞬间,朱翊钧就感觉到一阵冷风,下意识的就打了一个冷战,见潘季驯要行礼,朱翊钧摆了摆手。

    “这么冷就免了吧!”说这朱翊钧指了指炭盆道:“烤烤火!”

    潘季驯谢过恩之后,来到了炭盆的前面烤火,谢过张鲸给搬来的墩子,然后坐了下来。

    等到潘季驯坐下来,朱翊钧这才开口说道:“爱卿在武备司做的很好,朕却觉得有些大材小用了。朕这里有一件差事,年后准备让爱卿去做。”

    潘季驯一愣,这个消息有些突然啊!

    不过潘季驯也不至于反应不过来,他在武备司虽然干的挺不错,可是的确有闲半个膀子的感觉。研发制造那边有陈矩,他除了负责一点后勤之外,实在是没什么大事情。

    这个职位换成其他的大臣来做,问题也变大,尤其是在现在这种规矩已经定下来的情况下。

    “臣全都听陛下的!”潘季驯笑了笑,然后开口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如此甚好,回去之后爱卿将武备司的事情安排一下,并且挑选一个继任的人选,争取在年前之前完成这些事情。”

    点了点头,潘季驯神情严肃的说道:“陛下放心,臣回去就办。”

    “关于爱卿的新差事,朕也早就想好了,那就是治水。”朱翊钧笑着说道:“在大明,比起治水,爱卿无出其右,这件事情交给别人朕也不放心,为有爱卿可堪此任。”

第一百九十六章 扫兴() 
听了朱翊钧的话,潘季驯顿时一愣,治水?最近这些年好像没什么需要治理的地方吧?也没见哪里发大水,也没见哪里有水灾,需要如此兴师动众吗?

    潘季驯不知道,朱翊钧却知道,从今往后,每年朝廷都要在赈灾上花费一大笔银子。

    干旱水患地震蝗灾无一日断绝,比起其他的灾害,水患的伤害是最大,自古水火无情。旱灾或者蝗灾,解决起来无非就是粮食罢了,朱翊钧觉得自己肯定能够弄到足够的粮食。

    可是水灾不行,一旦水灾发生了,以这个时代的救灾能力,想救灾都来不及。

    至于地震,那玩意没法预测,想预防也预防不了。

    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潘季驯,朱翊钧想到现在治水,其实与潘季驯的关系很大。毕竟历史上想找到治水如潘季驯这样的人,可是不多了。

    趁着现在天时还好,潘季驯还没老,正是治水的好机会。

    当然了,朱翊钧还准备借由治水干一件其他的事情,只不过这件事情潘季驯就不适合知道了。见潘季驯没说话,朱翊钧笑着说道:“朕准备加封爱卿河道总督,加工部尚书衔,都察院右都御史,巡视天下河道。”

    这个官职出来之后,潘季驯自己都吓了一跳。

    事实上河道总督是一个很关键的官职,最早可以追溯到永乐年间,只不过那个时候都是派遣官员去治理河道,大多是尚书主持治河,后有时派遣侍郎、都御史。

    成化年间,设河道总督,驻扎山东济宁,首任总河为工部侍郎王恕。

    开国的时候黄河为患较轻,朝廷以管理漕运的都督兼管河务。遇有洪灾,临时派遣总河大臣一员前往治理,事毕即撤,并非常设。正德年间规定以都御史充任。

    嘉靖年间,以都御史加工部尚书或侍郎职衔,隆庆年间加提督军务,万历五年改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那个时候河道总督的权势最盛,可是在万历八年河道总督衙门被废了。

    作为一个治河官员,潘季驯对这个在清楚不过了。

    现在听到皇上要让自己做河道总督,还加了工部尚书的职衔,同时还有都察院的左副都御史,显然不是小打小闹。如果说这些虚衔体现了皇上对这件事情的看重,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