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娱乐天王-第2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老院长看到杨铭来了,拿下老花眼镜,然后满脸笑容,用异常赞许的目光看着杨铭说道:“你小子这次给我们学院长脸了,不枉我拉下这张老脸,把奇平找来给你去打下手,这几天我接到不少恭喜的电话,小子,你做的不错!哈哈!”

    说到最后,老院长忍不住高兴的大笑起来,显然《舌尖上的华夏》首播之后的火爆情况,让老院长心里非常满意。

    尤其是在最后,杨铭打出的感谢单位名单中,燕京电影学院更是排在第一,这怎么不让一直是视学院声誉为生命的老院长高兴呢!

    “嘿嘿,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杨铭在这里自然不像刚刚在郭部长那边正式,气氛也没有那么严肃,在这里他就是一个被长辈宠溺着的晚辈。

    “好啦,别装谦虚了,你的性子我还不知道。”老院长面带微笑故作批评的说道,随后他眉头微微皱起向杨铭问道:“我听闻声说你剪辑第一集的时候,忙了一天一夜?”

    ————

    回来晚了呢,更新有点迟了。

    。。。

第540章 剪辑师() 
杨铭听到老院长的关心,也没有矫情,点了点头应是。

    为了打响头炮,尽快把《舌尖上的华夏》第一集剪辑出来,他当时确实是不眠不休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作为配音的闻声自然是非常清楚。

    “那第二集还是你来剪?”老院长关心的追问道。

    “是啊!”杨铭闻言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说道,“老院长,说实话,梦工厂成立还不到一年,能够吸引到的人才还是非常有限,毕竟我现在这里的庙还是小啊,装不了大神。”

    看到杨铭一脸无奈的模样,老院长也深以为然,如果不是这位弟子才华卓绝,对于影视每一个方面都有着惊人的天赋,这公司能否发展起来,这《舌尖上的华夏》能够被拍摄出来,还真是一件说不好的事情。

    就像现在如果这种剪辑放到大的影视公司,为了赶进度,至少有二三个业界出名的剪辑师一起剪辑,而不像现在杨铭这样,老板亲自上阵。

    想到这里,老院长不由心疼起这个自己异常看重的弟子。

    可以说,在他所有的学生里,杨铭的天赋和才华是最令人感到惊艳的,他仿佛就是天生的上天宠儿,天赋妖孽的令所有人感到嫉妒,但是老天爷是公平的,不可能把所有的好处,都是给同一个人。

    相比,杨铭无论是起点,还是家世,都要比所有人差,甚至可以说在娱乐圈一点基础都没有,完全就是白手起家。

    到底还是底蕴太过浅薄啊,以至于现在想找几个高水平的剪辑师,都没有办法。

    老院长想到这里,不由皱着眉头,深思自己是不是可以帮帮他的这位学生,可是他的朋友里,固然有不少高水平的剪辑师,但基本和他一样,都是快走不动的老头子,根本不管用啊。

    而他的学生中,也有不少已经是业界内的知名剪辑师了,让他们放弃现在的事业,去帮助一个学弟,这也不是现实的事情。

    既有水平,又有机会的知名剪辑师,符合这种要求的剪辑师实在是太稀有了。

    蓦然,老院长眼前一亮,心里不由想道一个人,脱口说道:“小子,也许有一个剪辑师可以帮到你,甚至你还有机会邀请他加盟你的梦工厂!”

    “哦,老院长,谁啊?”杨铭闻言立即来了兴趣。

    现在梦工厂是有几个剪辑师,但是他们剪辑一般的电视剧还可以,如果让他们剪辑电影,或者一些要求比较高的片子,他们的专业水平还有所欠缺,不足以胜任。

    所以,杨铭这接连拍的两部电影,全部都是他自己剪辑的。

    “杨媛!”老院长说出一个名字。

    杨铭听到这个名字,先是一愣,随后立即反应过来,“竟然是她?怎么可能?她现在不是在中皇娱乐吗?”

    作为电影人,虽然杨铭接触这个世界才不过仅仅一年,但是他对于有关影视的每一位专业人士,早就是耳闻目睹,经常去搜集这些信息,对于一些在专业方面的大拿,自然是非常熟悉。

    剪辑。一部上佳影片能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人物情感和命运之中,而完全看不见剪辑的痕迹,这是剪辑师的至上功夫,而剪辑,正是电影区别于摄影、戏剧、表演、文学,最终宣告自己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的标志。

    一部电影诞生之前的最后一步就是剪辑。电影剪辑人员的工作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而杨媛更是剪辑行业里最不可被低估的一位剪辑大师。

    也许她哪怕现在和杨铭相比,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本没有人知道这个杨媛这个姓名,人气更是差杨铭十万八千里。

    但是在业界,在所有电影人心里,这位名叫杨媛,以知性著称的女性,可是一位如雷贯耳的剪辑大师。

    可是这么一位剪辑大师怎么可能会过来帮杨铭呢!

    老院长看到杨铭的疑问,缓缓一笑,说道:“她的合同已经到期了,而且她也不准备再和中皇娱乐续约了!”

    杨铭闻言眼前一亮,如果真是这样,他的梦工厂还是有一点机会的。

    看到杨铭动心的模样,老院长捋了捋胡须,带着一丝神秘的笑容说道:“如果你想去邀请杨媛,最好让李香君和你一起过去,要知道她可是李香君忠实的粉丝。”

    听到老院长神秘兮兮的话,杨铭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神色,毕竟对于一个在业界有着不俗地位的剪辑大师来说,难道还有追星这一个说法?

    貌似有点儿戏了吧?

    不过,不管怎么样,杨铭都把老院长的这番话记在心里了,说道:“行,回头我就请李姐和我一阵去试试。”

    虽然杨铭感觉不可思议,但是他还是准备依照老院长的话,去试一试,说不定成了呢?

    要知道杨媛也是金龙奖级别的摄影师啊!

    不过最近几天,杨铭没有空去拜访杨媛,因为张奇平和莫小华回来了,带着大量拍好的胶片回来了。

    现在杨铭的任务,就是在下周一之前,把《舌尖上的华夏》第二集给剪辑出来,并且做完最后的后期制作。

    这些全部都是要杨铭亲自来完成,看来他又要开始忙了。

    时间过的很快,过了几天,又到了周一,今天就是《舌尖上的华夏》播出第二集的时候。

    经过一个星期的发酵,《舌尖上的华夏》第一集被反复播放,而且爆米花网也早早上传了第一集的《舌尖上的华夏》,短短一周的时间,就有了4000多万的点击播放量。

    虽然说这仅仅只是一部纪录片,但是现在完全就是爆红整个华夏,炙手可热!

    面对第二集的播出,所有华夏民众心中的期盼,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盼星星,盼月亮,现在终于等到了第二集的播出。

    时间刚过七点半,就已经不少粉丝和观众早早打开电视,调到凤凰电视台,焦急心切的等待着第二集的播出。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

    到了周一晚上,《舌尖上的华夏》第二集在闻声老师的旁白声中,开始播出了第二集。

    。。。

第541章 来自国外的关注() 
《舌尖上的华夏》第二集介绍的是华夏主食的故事。

    开篇是从北方一个专门馒头的老者开始介绍,馒头是华夏每一个人都无比熟悉的主食,娓娓道来的旁白,亲切熟悉的镜头,一下子就吸引了无数观众的注意力。

    从馒头到面条,到北面南米这个华夏都知道的概念,然后到嘉兴的粽子,最后是南方的年糕。

    最后介绍完年糕之后,话题中心很自然的转到春节这个华夏传统的节日,饺子这个华夏民间最主要的主食,出现在电视机画面里,顿时立即与此刻正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观众,取得了共鸣。

    因为此时此刻正是临近春节快要过年的时候,年味正在逐渐变浓,这集最后结尾把饺子和春节结合在一起的镜头,立即勾起了无数背井离乡游子心底深处对于家和亲情的思念!

    这一瞬间,时间和剧情结合在一起,顿时感动了无数国人。

    在第二集还有播放结束的时候,不少在外地的游子,已经满怀思念,拿出手机给家里拨出了电话!

    “妈,我想吃你包的饺子!”

    这时仿佛是为了配合此时的情景,《舌尖上的华夏》第二集到了结尾,闻声老师说出最后一句旁白:

    “在这个时候,华夏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华夏人的传统,这就是华夏人,这就是华夏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舌尖上的华夏》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仿佛就是一个石子重重落在宁静的湖面,让所有观众心里泛起层层涟漪,揭开诸多在外打拼游子心底深处的思乡之情。

    闻声老师的旁白解说,就像一股涓涓细流,慢慢注入所有观众心中,感受儿时记忆里对这些铭刻在灵魂深处的熟悉主食。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都是那么温馨。

    当第二集播放完之后,无论是凤凰电视台公布的收视率,还是所有观众强烈的反响,都验证了《舌尖上的华夏》第二集的红火。

    凤凰电视台的官方数据,《舌尖上的华夏》第二集最高收视率18。6%!

    而观众们的反应,则是更是强烈直观。

    当这一集的《舌尖上的华夏》播完之后,凤凰电视台的电话,瞬间就被打爆了,简直就是秒杀了凤凰电视台对外的电话线路。

    热情的观众们打不通凤凰电视台的电话,然后在杨铭粉丝们的引导下,全部涌向杨铭围脖的个人主页,纷纷在这个《舌尖上的华夏》导演围脖里写下他们的感概!

    “支持导演,拍了一部非常好看的纪录片!”

    “导演年纪虽然年轻,但是拍的这部纪录片可绝对是一部经典之作!”

    “以后只要是你这娃子拍的玩意,我都会收看!”

    “杨大威武,杨大威武!”

    。。

    这么火爆情形不仅没有如别有用心人士预计那样,过了开头的新鲜感,这部纪录片的势头也就会慢慢恢复正常。

    显然,娱乐圈只要是不傻的人,都不会相信这种预测。

    有谁看到过一部纪录片在播出第二集的时候,最高收视率会达到18。6%,无限接近与20%,即使那些大制作有着豪华演员阵容的电视剧,都不敢打包票能达到这么高的收视率。

    可是,杨铭拍的这部纪录片能!

    面对杨铭这么妖孽的成绩,不少人心中越想,越是感到邪门!

    一部纪录片竟然也能有这么疯狂的收视率,力压同档期诸多大制作的电视剧,这难道不算邪门?什么还算邪门?

    第二天,外界对于昨晚凤凰电视台播出《舌尖上的华夏》的反响,要比第一部强烈的多了。

    或者说因为第二集的持续火爆,已经点燃了整个外界所有媒体对于这部纪录片的关注热情,这部纪录片的火爆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

    这次加入对《舌尖上的华夏》报道的媒体,已经不再局限于华夏国内了,世界各地的华人新闻媒体都对这部纪录片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因为凤凰电视台创新的收看方式,不少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能通过网络收看这个新兴的电视台。

    米国的一份华文报纸,在今天刊登的一则新闻,很快就被国内各大网络媒体转载传播,并引起了国内无数民众的共鸣。

    “我在米国看《舌尖上的华夏》是一件情感投入很大的事。有人说,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华夏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在米国读书时,发现几乎所有留学生都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因为在米国很难吃到正宗的中餐。还记得有一次犯了鱼香茄子馋,专门托有车的米国朋友载我去遥远的米国超市买材料。朋友一开始很难理解为了一道菜天遥地远开车几十公里的疯狂之举,但做完饭后(以我初级的厨艺),他就不再疑惑了。”

    “出国的时候是笼统地想中餐,想水煮鱼、想火锅、想刀削面、想广式点心,回到燕京,就想爸爸做的山芋粉圆子炖肉。美食事关童年记忆和身份认同,是最有效的族群凝合剂。身为华夏人,再怎样的“世界主义”,他还是会有一颗华夏胃——一颗见过世面的、被惯坏了的、挑剔的华夏胃。”

    “《舌尖上的华夏》的聪明和讨巧之处就在,给华夏人看,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和地域包容融合;给外国人看,是软实力建设。”

    这是一个在米国留学的游子,在无意之间看到凤凰电视台杨铭拍摄的《舌尖上的华夏》这部纪录片后,感慨万千,带着无限怀念写下这段文字,然后上传米国的一个华人留学生论坛,引起众人的共鸣,就被一家华文媒体转载,形成了强烈的反响。

    并且米国的这份华文报纸还这篇报道起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标题——“《舌尖上的华夏》何以感动我们这些异国游子?”

    在《舌尖上的华夏》第二集播出之后,国内是持续火爆,反响强烈,更因为这个时间正好是在春节前夕,这部纪录片的热度,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褪却,反而越加火爆。

    再加上国外华人媒体们的推波助澜,一时之间,《舌尖上的华夏》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力通过全世界的华人,传播到了各个国家,开始慢慢吸引外国人对这部纪录片的好奇。

    至此,业内人士都清晰的认识到,现在再也没有谁能够阻挡《舌尖上的华夏》,成为国家宣传片的步伐!

    ————

    今天心乱很悲剧,加班到晚上8点,下班一看,电瓶车的电瓶给撬了,看着被撬开散乱的盖子,心情瞬间不美丽了,这种莫名失去的感觉,实在是太让人难受了。

    唉,无名的难受!

    。。。

第542章 确定() 
让所有人对《舌尖上的华夏》这部纪录片不再会有任何疑问成为国家宣传片,既不是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响,也不是国外华文媒体的热情。

    而是官府上层具有重大政治影响力的几大媒体,终于对《舌尖上的华夏》这部具有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做出了正式官方的新闻报道和评论。

    《百姓日报》就在头版头条对《舌尖上的华夏》做出了长篇的评论报道。

    “电视专题纪录片《舌尖上的华夏》满足了普天下吃货的视觉饕餮,对于看惯了肥皂剧和娱乐节目的普通观众来说,这一剧集隆重的走台着实惊艳。”

    “有人的地方就有伙食,有伙食的地方就有吃货。凤凰电视台推出的系列电视专题纪录片《舌尖上的华夏》满足了普天下吃货的视觉饕餮,对于看惯了肥皂剧和娱乐节目的普通观众来说,这一剧集隆重的走台着实惊艳,虽然才仅仅播出二集,但因而好评如潮,引起了人们的街谈巷议,成为近一段时期以来的收视热点。”

    《百姓日报》可是华夏官府第一大报,可以说这份报纸的新闻评论报道,可是代表着官府上层方面的风向标。

    而在今天的报纸中,《百姓日报》用头版头条来报道一部电视专题纪录片的新闻评论,可见这部纪录片已经确实引起了官府国家方面的注意,并且还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不然《百姓日报》也不会报道如此倾向明显的新闻评论。

    而华夏另外一大官府媒体《光辉日报》也用相同的格调报道了有关《舌尖上的华夏》的新闻,更是坐实官府上层已经决定让杨铭拍的这部纪录片,用来作为国家宣传片进行传播的事实!

    《光辉日报》:“剥落美食主题的外衣,《舌尖上的华夏》归根结底逃不出人文地理的题材。就算片子的讲述再碎片化,再竭力跳脱传统的按区位和菜系分划介绍华夏饮食的思路,但是因着与自然的密切关联,饮食终究无法褪去地理的色彩。”

    “更主要的是,片子并非真的在普及华夏的美食,而是激发观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展现一地一处风物的魅力,激发观众对这一文化的想象和向往,才是人文地理类题材的核心价值。”

    “所以,我们看到贯穿在《舌尖上的华夏》剧集之间的,是浓厚的抒情性,导演和撰稿人不遗余力地在讲述的间隙插入对华夏饮食的情感或文化升华。有抒情,没热情,看得到导演对民族饮食文化的自豪,但是看不到对吃本身的热爱。”

    “舌尖上的华夏”,“舌尖”不过是个定语和幌子,“华夏”才是中心语和重点。

    在《光辉日报》的新闻评论中,数次提起导演这个名词,虽然没有点出杨铭的真实姓名,但是毫无疑问,作为《舌尖上的华夏》这部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导演,杨铭的姓名已经被官府上层不少人暗暗记在心中了。

    对此,娱乐圈诸多人士对于杨铭能够获此殊荣,简直就是羡慕嫉妒恨,恨不得他们代替杨铭成为这个屡次被《光辉日报》点名表扬的导演。

    两大官府媒体正面做出对《舌尖上的华夏》新闻报道,立即浇灭了那些一线电视台大佬们的继续拍摄想法,彻底掐掉了那些大佬们心中最后一丝念想。

    国家宣传片这个事情是尘埃落定,注定与他们是没有缘分。

    面对这个结果,大部分一线电视台的大佬们只得无奈接受这个苦果,纷纷让下面人停止拍摄,撤销还在商议中的拍摄计划。

    至于一些已经被电视台邀请过来的导演和摄影师,纷纷被电视台告知取消拍摄计划,气得那些导演和摄影师直跳脚,如果不是各家电视台立即安抚,答应不少承诺和条件,才把事情平息下去,还不知道闹到什么样呢!

    虽然大部分电视台停止拍摄,取消了计划,但依然还有两家电视台没有宣布停止拍摄的消息。

    那就是狮城电视台和魔都电视台。

    因为他们两家电视台都是邀请了世界级的知名摄影师前来华夏参与拍摄,可是现在还没有拍摄,就要取消拍摄计划,终止合约,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赔钱对于两家电视台来说,倒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