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靖难天下-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植一进来,立刻也扑倒在地,这会得拿出点演技来了,不过来只早有准备,他往手上抹了点辣椒,顺势往眼睛上一擦,没想到辣椒擦多了,那股辛辣一下子就把眼睛给迷住了。朱植心中暗骂了一下厨子,眼里的泪水呼一下就涌了出来,又轻声道:“哥哥,弟弟来了,你这是怎么了。”

朱元璋被朱植这么一哭,也带着老泪纵横起来。底下那些本不懂事的小王子们,也跟着哭起来,整个里屋也呜呜央央哭作一团。

这时床上的朱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朱元璋连忙凑了过去,把耳朵贴到朱标嘴边,随着朱标的耳语,朱元璋不时点着头应承着什么,也许这是太子对皇帝老子最后的话了。朱植竖起耳朵想偷听,可是周围哭声一片,太子的话一句也听不到。

太子说完,朱元璋招来一个太监,让把太子扶起来,太子总算勉强半坐起来。朱植才看到太子,只见他脸色蜡黄,气息柔弱,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哆嗦着手摸着跪在床边的朱允炆的脑袋,眼里慈父之情溢于言表:“儿啊,父亲要走了,要好好侍奉皇爷爷……” 允炆连忙捣蒜般磕头。

朱标好不容易说完这段话,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无神的双眼突然转过来紧紧盯着朱植。朱植“泪眼婆娑”看着朱标的眼睛,立刻明白他的意思,这是让自己记着临终托孤之事啊。人之将死,就让他放心去吧,朱植微微地点点头。心里却暗想,幸亏自己已经明白太子“真实”的意图,这个太子演技可真好啊,如果不是早有杨荣给自己分析,现在在那诚挚的眼光中,自己还不连殉葬的心都有啊。靠,古人太狡猾啦。

见自己点头,朱标仿佛松了一口气,眼睛逐渐黯淡下来,无比眷恋地倒在了床上。手还抓着儿子,终不肯放。

众人这才突然意识到这个事实,徐徐退出房间,一起跪在外间。朱植哭着哭着,偷眼看了看在旁边的朱棣,只见他不停拿手擦眼,一擦过就流眼泪,敢情他和自己一样也是在手上抹了催泪剂啊。

这时,整个皇宫都陷入哀号之中,王妃吕氏当时就昏了过去,朱元璋也抱着孙子朱允炆老泪纵横。

其实朱植有时候也挺理解这位皇帝的,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中最痛苦的三件事情,他全占了。而且马皇后和朱标的死对他的打击最大。众所周知,马皇后是朱元璋身边惟一可以劝说他的人。他们两人的死让他觉得格外孤独,这种孤独也增加了他对下面官员将军们的不信任。太子薨后一年,他就对蓝玉下手了,又牵扯出一万多人。这绝对和太子的死有直接关系,蓝玉与太子关系很好,如果太子不死,朱元璋未必会动到他。当他觉得自己的孙子没有力量制约这些骄横的武将时,他除了杀人,想不出任何办法。

这是中国古代集权统治者的悲哀,用权力剥夺别人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正确,用屠刀让这个世界围绕着自己的意志。权力的终极力量最终是对自己的反噬,也许这就是靖难的起因。说到底,朱元璋的做法寒了自己手下官员们的心,民心向背已经决定了以一国制一隅而失败的悲剧。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十八,太子薨于东宫。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

六月,与皇家关系密切的云南王沐英,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配享太庙。

大明帝国连续两位重量级人物在先后两个月中驾鹤西去,让整个朝廷震荡很大,特别是朱棣在朝更让这种空气增加了些特殊的味道。太子下葬三天后,礼部给事中赵铎上本,请皇帝立储,早安国本。朱元璋按下奏本留中不发,也就是既不同意,又不反对的意思。两日后,朱棣被招入宫中,对奏两个时辰之久。这两件事仿佛风向标一样,朝野上下立刻议论纷纷,许多人都猜测,朱元璋是不是准备立朱棣为太子了。

面对这些情报,朱植只觉纳闷,谓杨荣道:“父皇这么做会是什么意思呢?父皇和四哥是密谈的,情报帮不上忙了。勉仁,你怎么看?”

杨荣反问道:“殿下觉得这赵铎是谁的人?”

朱植道:“莫非是太子的人?”

杨荣道:“荣在想,假如我是燕王,怎样部署对自己最有利。首先,我不会在这个时候提出立国本的事,因为此时皇上正在悲痛之中,提起这事只会对皇孙有利。那么我会把立国本一事推得越迟越好。所以此人必不是燕王的人。其次,此人也不是皇帝的人,如果皇上想立燕王,大可以雷霆万钧之势,不容大家反对直接搬御旨下来,到时候太子已立,下面的反对力量也就没有办法。皇上不可能先让人跳出来,再给出一个立燕王的信号。这不是让太子的人有了时间周旋吗?”

朱植道:“那么这是否说,父皇还有顾虑?”

杨荣道:“对,皇上想把意思摆在明面上,试探大臣的口风,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支持燕王。毕竟,江山还是需要得民心者担当。不过从现在的情况看,皇上还没有决定。情报有言,前日皇孙的一篇关于礼法的策论还得到了皇上的称赞。所以王爷一定要按兵不动,仔细观察朝中几个大佬的行动,刘三吾、杨靖等人言行尤为重要。眼下之计以不变应万变,请王爷斟酌。”

朱植低头不语,那天在皇宫里与朱元璋的谈话中,朱元璋明显是向着太子的。难道,朱元璋真的用了自己的意见,让那些燕王党的人都跳出来?反正目前形势异常复杂。连杨荣也分析不出所以然来。

事情发展的非常迅速,在朱棣被招入宫三天后,刑部主事张旭上本,请立储定国本的同时,还称燕王英明神武,仁孝双全,宜立储君。朱元璋的作法同样是按下奏本,引而不发。在朝廷政治中,皇帝留中不发的奏折,很大程度表示皇帝并不反对,只是皇帝觉得时机未到而已,否则早就被打回遭到贬斥了。由此看,事情似乎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了。

朱植有些着急了,难道历史由于自己的进入发生了偏转吗?眼前的情况非常不对,居然已经有人跳出来保奏燕王了。

朱植赶紧找杨荣问道:“勉仁,这次似乎不对了,父皇看来是要立四哥了。”

不料,这次杨荣倒显得轻松了不少,笑道:“皇孙无忧矣。”

朱植更莫名其妙了:“先召见四哥,再把保荐他的奏本留中,可能只等着下面的大臣们蜂拥而上了。”

杨荣诡秘地一笑,道“殿下,正因为皇上心里无法取舍,所以才留中。但照荣所见,这个张旭根本不是燕党的人,最有可能的是太子生前计策,安排好的先派出一个马前卒冲出来,将燕王放到火盆上。更能引诱朝中一个个燕王党羽纷纷跳出,然后让一众重量级的大佬出面,抵定乾坤。此计可谓一箭双雕,不信殿下可着人打探一下,这张旭是何许人也。荣敢打包票,此人必定是太子党的人,就算言立储之事也不会有祸及身,就算降罪,自然有人会出来保他。不出三日,太子方面的伏笔就要显露了。”

朱植听了半晌,又被惊出一身冷汗,看来古代政治的巧妙可不是自己一个现代人能随便玩得动的。杨荣又道:“不过,如果有道衍在,这条计策就不会行得通。但此计另一用处就是,假如燕王幕僚看通这层,必只能隐而不发。皇上自然会在太子系大佬的推动下封皇孙为储君。所以这个计策,让燕王党上奏推燕王不是,按兵不动也不是,最终只能动弹不得。太子好计策,所以照现在这么看,殿下可能根本不需要出手。皇孙大事可定。”

第一卷 钟山风雨 第三章 懿文太子(4)

杨荣好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一样,他的预料很快应验了。张旭的奏折让朝堂一片哗然,第三天,以工部侍郎练子宁,礼部侍郎黄魁,御史景清为首的十三位大臣分别上奏本,所有奏本叙述的都是一个主题——嫡长之制不可废,皇孙朱允炆恭悯仁善,生性纯孝,宜立皇太孙。

这十三份奏本一上,朝廷中的风向立刻全部逆转,因为这十三人大多是朝廷里中青年的中坚力量。特别以练子宁、景清为首的年轻一辈能臣,他们是帝国未来的权力中枢。朱元璋无论如何不能不看这些人的面子。

但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居然发了火,他大斥这十三人为朋党:昔日终宋一朝,国事为朋党之争所废。朋党者,朝廷之所嫉也。今日汝等十三人公然勾结,欲试朕之法乎?朱元璋当即下令上书为首者练子宁、黄魁、景清三人下刑部大狱。

在朱元璋时期,杀个文臣可是随便的事。原本以为这一行为,立刻让大家有所顾忌了。但没有想到,更大规模的上书开始了。以刑部尚书杨靖、户部尚书赵勉为首的二十三名大臣也或保练子宁等三人,或请立皇太孙,纷纷递本上奏,有的时候古代读书人那股子拧劲很值得尊敬。在立储的问题上,这些大臣们仿佛都铁了心不要命了。

整个南京城已经是山雨欲来,连朱植都为自己那大侄子捏着一把汗,他生怕自己的来到让历史在原来的轨迹上产生着变化。而且最要命的是,自己已经和朱棣势不两立了,如果不能保大侄子上位,那么以后起兵造反的分分钟变成了自己!可是尽管自己着急,但京城里的风头好象跟自己无关似的,一无势力,二没之藩的王爷根本不受人重视,所以也从来没有人会跑来找他联络。但从“无间”发回情报显示,朝中大臣们的确私下进行了多方面的联络。联络的内容不用说都知道是什么?

杨荣这几天却显得格外轻松,每天不是在房中看书,就是跑到醉春楼欣赏落日,颇有点泰山崩于前不变色的味道。

朱植虽然也有上本奏对的权利,但他是丝毫不敢使用,万一用了,别人就会觉得他有争夺太子之心了。朱植好几次欲找他商量,都被杨荣好生劝阻,一直告诉他,时候未到,他自有安排。也不知道杨荣葫芦中卖的是什么药。

滔滔群情下,严酷如朱元璋者也无法等闲视之,大家不是贪污,不是谋逆,任他再严酷也不能因为言国本的社稷大计,就把这么多人都抓走了吧?又过了几天,朱元璋终于颁诏,于八月十九日在东阁门召见群臣议国本之事,立储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时刻。

十八日夜,从醉春楼喝完酒回来的杨荣,才将一张纸条交到朱植手中道:“杨靖乃吾师,可将此交之,师自会行事,不过殿下千万别说这是杨荣的主意。其他的殿下可把心放下,静候佳音吧。”

朱植打开纸条,只见一行清秀的小楷写在上面:“易储者,所以贻一世之安;不易者,所以安万世之法。”朱植到了这时才心情稳定,呵呵,杨荣这人看来有点真本事,一句话已经将眼前的政治僵局打开。朱植立刻用锦盒将纸条密封好,谴小陈子将这张字条连夜送到杨靖府上,并一再叮嘱,务必交与杨尚书本人。说话间,他又把小陈子拉回来,让他找一个陌生面孔的下人去做。这个时候更不能让人抓住了把柄。

这一夜,朱植失眠,来到大明之后第一个岔路口出现在自己面前。

“帝曰:太子薨,皇孙少不更事,国需贤才,今视燕王有才行,欲立为太子,诸爱卿以为如何?

翰林学士刘三吾对曰: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且皇孙年长,聪敏仁孝,可继大统。

帝须臾无言,又曰:惜燕王之才,不忍弃。

刑部尚书杨靖奏对:易储者,所以贻一世之安;不易者,所以安万世之法。陛下忘隋炀帝事乎?

阶下三十五位官员一同拜倒,口呼请立皇孙为皇太孙,以定国本。

帝长叹,无以对。”

扰攘一时的易储风波就在东阁门君臣交锋中平息了。中国历史到明朝为止,君权最集中的朱洪武也在文官集团的重重压力下,被迫屈服。

杨荣把情报送给我的时候,什么都没说,脸上洋溢着一种胜利的满足。他把情报放下,默不作声地走了出去。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胜利,年轻人还不懂得掩饰锋芒,此时在他心中一定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功感,一个八品的王府小吏居然在定国本这样的大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任何人都会飘飘然。

拿着东阁奏对的情报,朱植无言以对,朝堂之上的对奏一定不像情报中描述的那么简单。有消息说,从宫里出来时,户部尚书赵勉乌纱玉碎,额头出血,显然是数度磕头所致。文官集团在政治的高压下誓不低头,死保皇孙,让朱植看到了文官集团的强大力量。

本来作为皇帝的朱元璋知道自己皇孙身上的弱点,认为他不能治理这个帝国,想为帝国寻找一个更好的继承人。但在中国千年的礼法制度面前,朱元璋也被迫屈从于礼法的固执。也许朱元璋真正感到无能为力的是这个文官集团的力量,虽然经过胡惟庸案以及空印案等的大肆杀伐,朝中的文臣几乎全部换了一遍。但这些文官在关键问题上还是如此执拗地坚持己见。朱元璋并不希望朱棣继承社稷之后要面对整个反对他的文官集团。

如果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朱植也承认燕王是最适合继承帝位的人,果敢,勇武,有肚量,有手段,精力过人,而且通文学,搞《永乐大典》;晓地理,搞郑和下西洋。也算是古往今来数得上的名君了。当然他身上也少不了老朱家残暴的缺点,即位后,杀他侄子的官一点不手软。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有作为的人,却在封建礼法中不能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只能用极端手段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后做了皇帝的侄子又不相信自己的叔叔,最终双方都仿佛被迫无奈地进入到一场内战当中。

这种被迫是一个制度死结,封建礼法为这个帝国挑选的当家者是随机形成的,基本上是一种人类延续后代的自然法则,而不是择优录取的精英制度,是一个制度下的悲剧。

正是因为朱家的帝国一直遵循这样的制度,在然选择中,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家”,其中有军事空想家朱厚照,江湖化学家朱翊钧,木匠朱由校。这些人都非常无奈地走上了皇位,也因为自身才能上的缺陷,迫使他们的帝国因为这些缺陷逐渐走向没落。

不过这个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帝国,也有着很特殊的地方,就是由它头四个领导者,实际上是三个历史上比较能干的皇帝,即位仅一年的仁宗不应该算,他们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文官集团。

今日白天是一次典型的皇帝与文官集团的交锋,最后以后者的胜利而告终。在今后这个帝国的岁月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情发生,文官集团有胜有负。是胜是负倒不需要细究,关键是这个文官集团实际上掌管着这个帝国。

在某些时候,正是那些迂腐但又虔诚无比的读书人的气节,多次在关键时候拯救这个王朝,这些人中有于谦,有张居正,有王守仁。虽然这些人无法超越他们的时代,但正是这个守旧,刻板,坚持信念的文官集团,在那么多无能皇帝当权的情况下,还让这个帝国国祚延续了277年,一句话,真不容易。

朱植不禁拿文官集团和后世的君主立宪比较,实际上明朝的文官集团除了产生方式不同之外,它的运行几乎可以不受皇权的左右。而对于皇帝来说,许多事都不能随便如自己所想行事,比如嘉靖皇帝要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入享祖庙,就经历了和文官集团长达十数年的大礼之争,期间好几位内阁首辅坚决不退让,都以辞职作为抵抗。这种气节让人瞠目结舌。

其实朱植也清楚,这个文官集团最坚持,最不要命的就是这些所谓的封建礼教,比如争大礼,议国本的时候。而对于国家富强,国计民生等业务,这个看似很强大的文官集团又懦弱到可恨的程度。他们可以撺掇皇帝把坚持变法的张居正一撸到底,也可以任由魏忠贤这样的阉人篡取到最大的权力。

显然想改变这种权力结构,不从这代读书人的思想根子着手是不行的,他们对于封建礼教的捍卫甚至强于对皇帝的忠诚。这才是这些人为什么敢于在朱元璋那里拼命死谏的原因。

不过在现实之中,朱植不希望皇孙当储君的历史事件有任何改变,毕竟这对于他一个来自后世的人性命悠关。现在关系到朱植未来第一个三岔路口终于没有发生偏转,始终回到了正常的轨迹中。

难道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官员们与朱元璋为国本一事争执不下的局面吗?为什么历史书并没有提过。现在历史没有偏离原来的轨道,这一事实让朱植至少还有了几年时间来适应这个自己非常陌生的朝代。

朱植感到惊讶的是,如此小小的插曲造成严重的不自信。是啊,对于他来说,能在此立足的信心不就是来源于对历史的熟悉,可以预测到历史的脉络。一旦历史发生偏差,或者出现自己不熟悉的情况,自己就慌了阵脚。朱植暗自咒骂着自己的懦弱和慌乱,在未来的岁月中他必须克服对陌生世界的恐惧,以及树立对历史的信心。处变不惊才是一个成大事者必须的素质,在对自己的叮嘱中,朱植昏昏睡去。

八月间还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一个牵连进“胡惟庸案”里的镇抚使招出了靖宁侯叶升,下锦衣卫诏狱。这事在大家看来不过是胡案的余波而已,并没有多大注意,就连朱植本人也漏过了这条情报。

九月初十,雨,万事皆宜,利在东北。皇孙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在京所有官员王公参加册封大典。

朱植穿上与自己封王时一样的行头,再度进入皇宫参加自己侄子的备储大典。这已经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以来第三次参加皇家仪式了,上一次是自己的“哥哥”朱标的葬礼。

朱允炆在孝服外面罩着一件储君的龙袍,他瘦小的身子在时下时停的梅雨中隐约出现,又重复着乐起乐停,没完没了的跪拜。

作为亲王,诸王子等都站在文华殿陛上,等候着参拜新任皇储。朱植偷眼瞟了瞟自己的四哥,经历了人生一大挫折的他站在众人中依然如此神采奕奕,偶尔跟身边的人咬两句耳朵。两人的眼神迅速碰上一下,又迅速游离。朱植一直保持着一种轻微的笑容,在别人看起来是一种开心的微笑,可在燕王眼里就是一种胜利者的笑容。燕王看在眼里,回报的是一种怨恨的眼神。难道,他知道了杨靖的奏对是出于杨荣的主意?

就在皇太孙册封后第三天,燕王以边地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