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233章 新兵入营(下)()
第二百三十四章新兵入营(下)
“…………工业化之重要性便先说到这里,诸君回去后可仔细琢磨,待下次上文化课再探讨国家之重要性。”
一节课一个小时下来,哪怕是老练如方振武也有些口干舌燥,喝了口水,便宣布下课了。
新兵们大部分茫然的眼神被方振武注意到,他讲了那么多课下来自然也早就明白工业化与国家主义这等深奥的内容,初一接触很少有人能全部吸收,总归是要花上不少时间、再慢慢引导的。
不过与其他队比,方振武对第四队印象还算不错,课堂纪律也很好。他却不知这是廖元之前一吼的功劳。
李虎子等老兵带着新兵回了军舍,方振武拿着湿布擦去黑板上的粉笔印,一边对旁边站着的廖元道:“明天补习班的讨论,功启准备好了吗?”
廖元听后脸上似乎一僵,好在方振武背对着他看不到其表情,就听其继续自顾自地道:“上次王启明的小组讨论不错,针对革命之军事行动进行推演,得出了很不错的结果。不过这个计划对于北伐山东还是略显草率了,听说你们小组的方案是往西发展,进军安徽,我很期待你们怎样去论证啊。”
方振武所说的小组讨论是由刘继业提议,文学社一年前推行起来的。
文学社内一个星期两节补习班,要求各分社的执行委员参加,以资深并对国家主义理论了解深刻的委员负责上课。普通社员可自愿参加,未参加补习班的社员则在课后由其负责的执行委员来传达内容。
补习班初期以教课为主,然后很快就加入了小组讨论,每个月由一名执行委员提出一个题目,然后将参加课程的人员分成六个小组,由每个小组就题目各自给出自己的答案,最后再就答案进行研究,集合全班的智慧给出一个最终的答案上报刘继业所在的总社。
各个分社每个月讨论出来的结果最终都会汇总到刘继业那里,由其给出最终的评价,并依次给各个分社打分。
发展至今,文学社已有社员二百十三人,分布在第三十四标、第三十三标、第十七协总部、以及刘继业担任协统的第二十三混成协。此外,还有外围人员三百八十余人。而各标的普通士兵通过文化课的潜移默化地宣传下,也多倾向于国家主义。
与遮遮掩掩,无法公开讨论革命,而只能提出民族国家是工业化的前提这类拐弯抹角的言语不同,在文学社内以及是公开地讨论革命应以何种形式开展了。
最近这个月补习班讨论的是假设广州和武昌先后爆发起义,文学社所在的江宁将如何响应起义、起义占领江宁后进一步的计划、如何最大限度地在全国推进国家主义与文学社的影响力。
经过小组讨论,有的提出应该占领上海与浙江,以长江以南为根据地,效仿明太祖朱元璋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有的提出以江宁为基地,趁满清不备挥师北上,攻入山东,兵峰直指京师。亦有人提出控制安徽等长江沿岸,以两江总督的辖区为根本等等……在如何面对清廷的北洋军,各小组亦有各种针对方法;如派小股部队北上炸毁铁路拖慢其速度、兵力布置在长江以南,阻止北洋军渡江等等。
不过经历了一年半前的事件后,已是无人相信包括同盟会在内的其他革命党的节操了。
况且原本东南势力最大的光复会经历了东南大起义失败后,元气大损、大批骨干沦陷,其传统势力范围浙江和上海出现了真空状态,逐渐被本地的小革命团体以及同盟会所侵占。
至于曾在江宁及安庆等地有着很强基础的岳王会,其骨干也死的死、逃的逃,再也不成气候了。
听说前一段时间赵声在广东再次加入了新军,重新担任某标标统,而其老部下冷遹与柏文蔚等人也从东京辗转至广东,改姓换名加入了广东新军。
吸取了东南起义失败的教训,或许这些人在广东新军内能够有所作为有也未可知。
方振武将教课室收拾妥当了,拿起公文包,熄灭了屋内的煤油灯,与廖元一起来到外面锁上门。
“赵昂最近如何……?可有成效?”
第二营管带赵昂是第三十四标内极少数既没有加入文学社、也没有加入外围组织的军官。时至今日,队官及以上的军官除了赵昂之外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国家主义的主张,并要么加入了文学社、要么加入了外围组织。
那些被刘继业判断为没有吸收价值、或者无法去说服的军官,最终都纷纷离开了第三十四标,比如前二级参谋李明昆便调职去了云南。
如此下来,第二营管带赵昂就成了特殊存在。
之所以没有将其赶走,一来是由于他资格很老、而且在练兵掌兵方面确实很有本事,在第二营拥有很高的威信。二来,赵昂不关心政治,一门心思都放在练兵上面,就算是察觉到同事们似乎弄出了小组织来他也莫不关注,只扫自家门前雪。三来,赵昂性格大大咧咧,与军队内不少人关系都很不错,尤其是与关启平是铁哥们。
这样看下来,赵昂虽然没有加入文学社,却也算人才难得、而且不会影响到大局,因此才得以留用。
不过毕竟此人还算不得同志,因此方振武也留了个心眼,让前段时间刚刚成为执行委员一员,又是赵昂信重的下属的廖元去做赵昂工作,多关注其动静。
不过廖元虽然也算是进了文学社的核心圈子,但终归是旧军出身,而且也如赵昂那般有些粗汉的样子,对做工作并不在行,因此听到方振武询问后竟是回答不出来。
“那啥……赵管带,最近没怎么喝酒,我也没找到机会……”
方振武看了看手足无措的廖元,叹了口气,知道自己所托非人,便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道:“无妨,多找找机会吧。”
心中,却在想着等刘继业回江宁后,得提出再开一场总会把文学社内累积的许多问题给解决了……
。。。
第234章 北上会段()
第二百三十五章北上会段
刘继业并不在江宁,也不在第二十三混成协所驻扎的苏州。渃晁兲尚
事实上,就在方振武在军营中有着那样的想法时,刘继业也辞别了送行的几个军官,在张小顺的跟随上踏上了大运河上的一艘小船。
夜色漫漫,小船随着波浪而轻微晃动着。船舱内,刘继业敞开了大衣,露出一身便装,一只手靠在桌子上,望着窗外倒映着月光的江水而沉思着。
他在清江浦待了三天时间,与江北提督段祺瑞连续长谈数次,敲定了几个重要的事项。
所谓江北提督,全称为提督江北军务总兵官,是清末统领江北军务的最高军事长官,驻清江浦,为从一品官。除了江北的绿营兵之外,还统辖着驻扎江北的一个新军混成协。
曾几何时,提督是一省官兵的最高指挥官,一如其名地统辖着全省军务。但自从清末新政以来,真正主力新建陆军脱离了提督的掌控自成一军、加上绿营等旧军被逐步裁撤后,使得提督权势大不如前,就算还不是虚职却在实质上转变为治安官性质的官员了。
相比实权在握的第六镇统制官,段祺瑞在2月底被朝廷调任江北提督,明升暗降的目的再明显不过。
段祺瑞是老北洋人,曾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备学堂第一期预备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业颇勤敏,以力学不倦见称于当时,治学既专,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与王士珍等齐名于世”,受到时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器重,后被保举出国赴德国深造。
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段祺瑞被荫昌推荐,因其性格耿介而得到袁世凯的重用,成为袁世凯手下北洋三杰之一。袁世凯对其大加笼络,甚至在其原配病逝后娶了袁世凯的义女张佩蘅为继室。
而段祺瑞亦投桃报李,对袁世凯忠心耿耿,在去年袁世凯被摄政王免职后,京城有谣言称摄政王欲杀袁世凯时,时任第三镇统制的段祺瑞毅然听从了袁世凯的命令,在其所属部队发动了小规模‘兵变’,使得朝廷投鼠忌器最终不敢对袁某人下手。
做出了这样事情,真正把‘只知宫保不知朝廷’这句话发挥到极致的段祺瑞事后自然逃不过朝廷的报复,先是将其调离第三镇,旋即便改任为军事学堂督办,最后‘发配’至江北担任江北提督。当然,就算他并未发动兵变,单单其袁世凯心腹的身份,就不会得到朝廷摄政王的重用,因此就算不是到江北当提督,被扔到其他地方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刘继业回想起之前与段祺瑞的接触,并没有感到此人身上有什么颓废之色,其并未因为被闲置而消沉,反而显得颇为健谈,可见此人也能看得清形式,并不为一时的挫败而消沉。
三天前,刘继业第一次与段祺瑞见面时,两人都很客气,段祺瑞甚至与刘继业以长辈自居。
“久闻文鹿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一表人才!”
段祺瑞大刘继业二十岁有余,无论是军中地位还是资历都远比刘继业深厚,视对方为晚辈不仅不是不客气,反而是亲近。
身为袁世凯的心腹,段祺瑞自然也不可能不知道刘继业是袁世凯埋在东南角的一颗重要棋子。酷爱围棋的段祺瑞也不会将其看作一枚闲子,而是或许能影响全局走势的举足轻重之人。这些,再加上段祺瑞本人对刘继业也有一定的好感,使其态度自然非常和善。
一个有心,一个有意,气氛很快变得很融洽。
在适当的时候,刘继业便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先是征求段祺瑞的意见,然后再希望其能帮忙转达给袁世凯。
“宫保大人久遭怙恶不悛的载沣忌讳,此刻被无故放逐河南,载沣虽因芝泉公等干将还在而未敢再动,但是假以时日,待其羽翼丰满时,必然要处心积虑地清洗军中忠良之士,换上他满人的奴婢上来。因此无论是宫保大人还是芝泉公,都必须要做出应对才行!”
这些话虽然非常犯忌,但段祺瑞是连兵变都能策划出来的人,自然不会在意这些小节,而是专注地看着刘继业,看看他究竟想出了怎样的‘应对’出来。
“载沣倒行逆施,上台近两年来大肆重用满族贵胄,排斥汉人,让原本就摇摇欲坠的清廷更是危在旦夕!此虽是满人之危机,却是宫保大人与芝泉公之良机!”
“此话怎讲?”
见成功激起了段祺瑞的兴趣,刘继业朗声继续道:“一年前光复会发起的东南大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革命主力同盟会并未受损,而且近几个月东南方面亦有小股革命党重新活跃,尤其是上海一带,由于有租界的掩护,革命者异常活跃,丝毫没有减损的迹象。”
“只要清廷一天不真正立宪、一天不真正去除满汉隔绝的民族政策,则诞生革命之根本一天都不会消散。革命者将如雨后春笋,杀之不绝。最近全国各地的士绅皆对朝廷迟迟不愿召开国会而深感失望,此次江苏张謇已发起了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若朝廷还不能使士绅满意,则在下恐他们失望立宪不成之余,倒向革命啊……”
刘继业说到这里,段祺瑞已有了明悟,一方面佩服对方思维独到,另一方面也是感叹对方大胆。与当世的野心家不同,刘继业并没有用什么奸臣、忠奸、小人、清君侧之类的托辞,而段祺瑞亦不以为然,君权的最后一点神秘面纱都已被摘落,可见经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世道亦大变。
“文鹿是说,借助革命党之起义而使宫保大人复出?”
“芝泉公果然厉害!没错!在下正是如此设想!只有当革命成火烧燎原之势时,朝廷在万般无奈下只能重用手中的北洋重军。此时这些满人大臣根基不稳,想要平叛就只能依靠芝泉公等真正有威望有才干之人,这样,军权将重新落入芝泉公等宫保大人之心腹手中。”
“一旦军权在握,则宫保大人复出还会有疑问吗?”
段祺瑞摸着自己的山羊胡子,对这种养寇自重……不,是助寇复出的策略并不排斥。只是在下决定之前,还是要好好想想,顺便也听听眼前的年轻人还有哪些想法。
“文鹿说的有些道理……不过这乱……革命党,若是势大难控,于国不利是一回事,;于宫保大人不利又是一回事啊!”
“芝泉公安心。”刘继业笑道:“在下曾留学东瀛,与革命党中的不少骨干如黄兴、宋教仁等人也有过接触,算是知道革命党事务的人……彼辈虽然多是热血青年,也都发誓要推翻满族统治恢复汉家河山,但实际上因政见、因派系也分成数派……就比如去年起义的光复会,就与同盟会并不对付。”
“芝泉公当知,目前全国局势虽表面平静,但却暗流涌动!坚持维护满人利益、不顾汉人利益的朝廷;虽被朝廷排斥但事实上掌握武力的宫保大人;明面上仍忠于朝廷却对其深感失望,距离另寻他路只有半步之遥的立宪士绅;以及誓死推翻满清之革命党……”
“以载沣之低能,是根本无法操控这许多政治派系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大乱!问题只是一年内乱?还是三年内乱而已。”
“而大乱必以革命党起义为始……以朝廷之腐朽态势、又因其下离庶民之意、上失士绅之心,若无宫保大人与北洋诸军的协助,是万难攻灭前赴后继各地起义的革命党的。然而革命党人虽然势大,但却分散!且不说其本身派系众多,还彼此攻讦,很难完全齐心协力……更何况大乱起后,各地对清廷失望的士绅也必然参与其中,甚至在一省一地谋得主动权。这些士绅与革命党亦非一路人,彼此也会有牵制。”
“因此在下敢断言,大乱起后,革命党虽会势大,却如一盘散沙般。再加上南军无论是武器装备、兵员训练还是军官素养而言都不如北军,是断难威胁到宫保大人的。”
段祺瑞听完,持须沉默不语。
刘继业等了片刻,然后补充了一点道:“还有一点,便是绝大多数革命党人主要目的是推翻异族统治,恢复汉家河山……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所谓的民主共和议会立宪。然宫保大人也是汉人、推行新政与立宪又素有威望……若是宫保大人能够承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则在下所料无论是立宪派还是大部分革命党都不会反对由宫保大人来担当第一任大总统……”
‘大总统!?’段祺瑞按耐住惊讶之色,心中对如此天方夜谭般的假想并不怎么相信。
不过段祺瑞也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确实与革命党有联系,当然也是在袁世凯默许的情况下。因此或许对方确能知道更多东西?
不过……若是袁世凯真能成为大总统,对于他段祺瑞也是极有好处的……
段祺瑞没有当场表态,而是将刘继业请入了别院休息,自己找了两个心腹幕僚商量了很久,最后也没能拿出个办法出来,只能听从了其中一个幕僚的建议,将刘继业提出的策略直接电报给袁世凯,同时附上自己的顾忌,最终由袁世凯来做决断。
毕竟段祺瑞并未经历多少战事、又长期担任军校校长,性格上少了些担当和决断。
袁世凯隐居的河南彰德府私宅内安装有电报,其中一条线路便是链接江北段祺瑞,因此沟通自然非常方便。
段祺瑞在下午派了电报过去后,便宴请刘继业吃晚饭。虽然段祺瑞最后觉得刘继业的策略风险很大自己无法完全赞同,却并不妨碍他欣赏刘继业这个人,因此在酒席中对其多加笼络。
毕竟段祺瑞作为北洋系中仅次于袁世凯的大佬,与冯国璋与王士珍等人也隐隐有着竞争关系,他对于培养自己的班底也是很看重的。既然刘继业表现出了一定的才能、性格也不差、作为混成协协统又有身份和实力、而且还颇得袁世凯的看重,段祺瑞自然希望能够结个善缘。
多个朋友总比多个敌人要好。
而刘继业亦希望能够在北洋体系内找到能够倚靠的人,对于段祺瑞或多或少展露出来拉拢的意思自然不会拒绝。
有一句话刘继业并没有跟段祺瑞讲,那就是在不久将来出现的大乱中,除了他所提及的那些势力之外,还有自己的文学社。穿越八年以来的经验和认知,结合后世的知识,刘继业已知道在未来革命后袁世凯所掌控的北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国一股巨大的势力。
而文学社想要发展壮大,在初期就尤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敌人和朋友。所谓柿子挑软的捏,北洋势力在其衰弱之前最适合的角色就是盟友而非敌人。
因此想与北洋多搞好关系,刘继业除了尽量与袁世凯保持一致之外,还需要在北洋的体系内寻找一个暂时的靠山。从这点看,段祺瑞就是个很适合的人选了。
两方都抱着亲近的想法,自然能够走得很近。待一场酒席吃完,刘继业已对段祺瑞称兄道弟了。
段祺瑞甚至热情地让刘继业直接住在自家院里,以示亲近。在待人处事方面,段祺瑞倒是确实得了几分袁世凯的真传,几个手段玩下来、又是推心置腹,让刘继业亦觉得非常受用。若非他本人早已有了基业、又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野心,说不准就会被段祺瑞的个人魅力所折服了。
刘继业在段祺瑞家待了两个晚上,在第三天下午,忠于等来了河南袁世凯的消息。
袁世凯原则上接受刘继业的想法。等机会恰当的时候,会派杨度来宁商讨具体事务。
见袁世凯居然接受了刘继业的想法,段祺瑞对其更加看重了几分,临别的时候还送了一副玛瑙做的围棋黑白棋子,也是一份很珍贵的大礼了。
晚上与段祺瑞在清江浦码头上道别,刘继业所乘坐的船只当晚出发,两天后便从抵达了江宁下关码头。
。。。
。。。
第235章 惯例()
第二百三十六章惯例
从清江浦的船抵达了江宁,刘继业却没有立即登上返回苏州的火车,而是趁着入宁的机会拜见几个关键人物。
首先便是他的老上司,第九镇统制徐绍桢。
徐绍桢自从一年多前被炸弹重伤差点送命后,经过从上海请来的西医外科医生的手术,虽然最后捡回了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