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手工业的外销渠道,就算再牛逼的手工业作坊,也得根据顾客的要求生产产品不是?他们又不是什么牛皮哄哄的大型国有垄断企业。
    另外,十三行也了解广东手工业的实际情况,由他们制定出来的产业升级方案肯定比自己这个“海归派”凭空想象出来的要好。朱济世知道自己不大了解19世纪中叶的中国国情,所以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都非常愿意听取这个时代的专业人士们的建议。
    “王上,僧格林沁要跑路了。”
    正想着该怎么同十三行沟通的时候,披着件蓑衣的苏玉娘快步走了进来,向朱济世行了个抬手礼,然后又问道:“是不是要属下带兵去追击?”
    “僧格林沁要跑?”朱济世看了看外面的天空,笑了笑,“倒是个跑路的好天气,不过老皮尔、韩四和罗军旗他们会处理的,我已经将东江前线的指挥权交给他们了。玉娘,你带上第二旅和我一起去广州,广州城已经是咱们的了!”
    “广州已经打下来了?”苏玉娘的俏脸儿上闪过一抹惊喜,伸手从朱济世手中接过二刘联名的报告,看了看,秀眉却微微蹙起来了。“王上,十三行的商人可不是什么好人,全是奸商,广东老百姓没有不恨他们的,不如抄了他们的家,一定大快人心的!”
    “奸商?”朱济世嗤地一笑,伸手拉过苏玉娘的玉手将她牵进了大帐,又帮她取下蓑衣。“商人嘛,哪里有不奸的?我可不能因为他们是奸商就下令抄家吧?说起来,他们这些商人还没有我十分之一奸呢!全部的身家都存进汇丰行了,所以不得不为我所用了。”
    被朱济世牵着玉手,苏玉娘的脸颊就是一热,心思也乱了起来,有口无心地应道:“王上怎么是奸商,王上是有雄才大略才是。”
    “既如此,玉娘就不该质疑我招纳这些奸商才对。”朱济世看着这个脸颊绯红的娇艳女将,温和地笑了笑,“士农工商各有各的用处,咱们大明要兴盛是离不开商人的。广东这里地少人多,若无工商发达,那些无地的民人该如何谋生?若没有他们将别处的食粮运进来,这广东的米价该有多贵啊?”
    “王上所言极是。”苏玉娘认真地想了想,觉得朱济世所言有理,便点了点头,又道,“王上,咱是当兵的,就该替王上征伐四方,这广州城还是暂时不去了,等到四方安靖了,玉娘再回广州陪伴……”说到这儿,她忽觉失言,脸颊又红润几分,低头不语了。
    朱济世哈哈一笑,伸手抚了抚她的玉背,“玉娘,你的功劳已经够大了,也该给刘慕林一点立功的机会。进了广州以后,你就留守在我身边,让刘慕林带兵去打粤西。此外……玉娘,你也守寡多年了,总不能一直这么下去吧?不如给我做个妃子吧?”
    “王上……”苏玉娘娇嗔,红着脸低头道,“匈奴未平,玉娘还想领兵出征。”
    朱济世哈哈大笑,“那就继续领兵吧,当了王妃就不能领兵了?等广东平定以后,我的锦衣亲军还要扩编,指挥使一职非你苏玉娘莫属,将来我们夫妇二人还能一起领兵出征呢!”(未完待续。。)
第260章 朱济世的广州 第三更
    求月票,求订阅,求推荐,大罗罗拜求
    。。。。。。
    公元1847年8月25日,广州。
    广州城内,现在正处于戒严之中,原来繁华热闹的街道上,行人寥寥,大部分的店铺虽然都开门营业,不过却生意清淡。这座天南第一重镇虽然兵不血刃落入了朱明之手,但并不等于反抗朱明复辟的拥清势力便不存在了。
    正如左宗棠所言,“满清视汉人士子为恶仆,处处严防,犹如待贼!而汉人士子,读圣贤之书,讲伦理纲常,仍以君父待满清,不知醒悟。”因而广州城内的士人,无论在朝在野,大多对朱济世的大明敬而远之。跟随叶名琛这个贰臣投明的满清官员更是寥寥无几,倒是有几个想不开在府衙里面上吊投水要当忠臣的呆子。不过更多的还是玩人间蒸发,不知去向了。
    根据刘鹏、叶名琛、陆思元、何正隆等大明官员的报告,眼下广州城内各满清官衙几乎都是空空如也,包括广东布政使、广东按察使、广东学政、广东道御史、广州知府、南海知县、番禹知县等官员,大多下落不明。同他们一起“失踪”的还有数量众多的候补官和广州当地的士绅。由于广州是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的驻地,所以存在大量的“候补文官”,其实就是捐班出身的官员。说是“官多如鲫”都不为过,花翎红顶遍布城市,总数只怕多达一二千人以上。这些人加上他们的护卫随从。人数更是多至数万,现在大多潜藏在广州城中未及出逃,都是潜伏的不安定因素。
    当然,广东原籍的候补官不包括在内,因为清朝的规定是不允许本地人当本地官(文官)的。所以在广州的广东籍候补官实际上都是买身官皮而不打算真的去做官的商人,在十三行的带领之下,大多剪了辫子向明朝效忠了——也没办法不效忠,那些大商人的银子也多半存在汇丰银行呢!
    而在外省做官的广东籍官员家属,则是最坚决反对朱明王朝复辟的一类人。这些人大多在广东各地拥有大片良田,算是士绅阶级的顶层人物。广东的乱局起来以后。他们大多从乡下搬入了广州城内的宅子避乱。没想到这广州城居然是广东最早落入朱明之手的城市,而且还是“无血开城”,所以这些人全都陷在广州城内无法离开——因为叶名琛那个大汉奸不让他们离城。
    在叶名琛的建议下,广州内外城的十八座城门门口和南关的各个码头上。全都加派了明军岗哨。凡是男丁。无论何人,只要想通过这十八座城门,就必须剪掉辫子!而没有辫子。到了仍然被清军所控制的地方,可是会被当成逆明反贼捉去砍头的!就算跑到已经暂时处于权力真空的某些乡村地区,连辫子都没有,还好意思自称是大清忠臣,号召乡民起来保大清讨逆明吗?
    所以,现在全广东最反对朱济世的人大多被关在广州城的城墙之内!广州城内自然要实行戒严了,否则谁能保证不爆发什么“反明复清武装起义”啊!
    朱济世和左宗棠、苏玉娘等人,在五千多明军官兵的护送下,也是走水路从东江前线到达广州南关的。广州的城池构造非常独特,由南向北分成三层,其中最靠南的就是南关地区,也叫鸡翼城,只是三面有城墙,靠南就是珠江,一溜都是码头货仓,并没有城墙防护,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区和港口区。居住在这一带的,除了以十三家行商为首的豪商,就是在码头上混饭吃的苦力或是手艺人,大多是洪家兄弟,对朱济世的大明抱有好感。因而是戒严最松懈,也是市面相对比较繁荣的地区。
    以伍绍荣、潘仕成为首的十三行行主和行商之外的豪商,一大早就在南关天字号码头,同广州城内的大明官员一起,等候大明国王朱济世的到来。又从广州城的几个武馆请了舞狮队表演助兴。还掏银子组织了一票商民沿着通往太平门的街道两侧,冒着暴雨,壶浆箪食,以迎王师。
    明军的官兵,则分列街道两侧,端着上了刺刀的滑膛枪维持秩序。为了显示天子威仪,朱济世并没有选择乘坐马车,而是骑着阿拉伯马,披着蓑衣斗笠(橡胶雨具早就已经在欧洲流行了,不过朱济世的明军暂时还没装备),在苏玉娘和一众锦衣近卫军的护卫下,昂首挺胸,向通往广州北城的太平门而去。
    “王上,这广州南关一带还是拥护大明的义民较多,早就南望王师了。不过进了太平门就是原来满清官吏的聚集地,那里还有不少冥顽不灵者,所以戒备也严厉不少,市面也有些萧条。”
    说话的是原广东巡抚叶名琛,刚刚被朱济世封为大明农林部尚书。不过广州城暂时还在他的管理之下,因为朱济世任命的广州知府陆思元还不知道该怎么管理这么一座大型城市,所以只能先给叶名琛打下手。
    “王上,该把这些人都杀了!”跟随在朱济世身边的苏玉娘秀眉一挑,挥手做个杀人的手势。
    “军师,你怎么看?”朱济世扭头问左宗棠。
    “还是一律驱逐吧,”左宗棠笑着捋了捋胡须,“咱们如果杀了这些人,这道光老儿倒有一些可用的汉臣了。如果好端端把这些人送去北方,呵呵,道光老儿能把他们当旗人养活吗?”
    “军师的意思是?”
    左宗棠冷笑道:“舍了家业,万里相投,该是够忠心了吧?道光要是不养不用,多失人心?这满朝汉官的心还不凉透了?若要厚养,嘿嘿,又多一群吃闲饭的。要用的话……这些人当中难保没有咱们的人啊!”
    这广州城内的候补官加上粤籍官员家属,怎么都有好两三万人。全都两手空空到了北方,道光是养还是不养?用还是不用?这个难题真是不小啊!如果再算上朱明占领广东,还有以后占领福建、广西、湖南、江西过程中逃亡或被逐的这些忠心奴才,怎么都该有十好几万。道光皇帝怎么养得起,用得了?可要是不管不问,任他们贫困交加,这满清王朝还不失尽汉人士大夫的心?
    “就这么办!”朱济世满意地点点头,扭头对叶名琛道,“昆臣,这事儿你和陆思元安排,在广州城十八门内外张贴告示,允许满清遗民离粤北上,由法兰西商船运送他们去上海。每人只许带一个包袱,所携白银不得超过10两,黄金不得超过1两,所有银行、钱庄的存单票据,一律不得携带离境。”他顿了下,又对苏玉娘道,“玉娘,你组织一批兵士和天地会的女弟子(就是女流氓)参加驱离行动,负责搜身!”
    当然,朱济世并不是不给这些人出路,只要剪了辫子,乖乖当大明顺民,他们的财产还是可以保住的,将来还有出仕大明朝廷的可能。何去何从,就看他们自己的选择了。
    说话间,朱济世一行已经进了广州北城,也就是所谓的老城,旗人居住的“满城”则在北城的西北角。现在广州的旗人已经跑路,整片区域都被明军接管。而朱济世的临时王宫也设在这一带,就是原先的广州将军府。朱济世的家人侍从都已经提前坐船到了广州,入住了临时王宫。十三行各家也都派了些可靠的人手进王宫服侍,王宫里面的家具,也都是十三行各家“孝敬”的,极为精致。另外,十三行的行首伍绍荣还在王宫举行的洗尘宴会上,提出了一个让朱济世有些哭笑不得的问题——成立内务府。(未完待续。。)
第261章 资产阶级和肥猪 第四更
    求订阅、求推荐、求月票
    。。。。。。
    “王上,臣以为伍行首的建议可行,王上既然是一国之君,就该有国君的威仪尊荣,设立内务府管理王宫也是应该的。”
    第一个附议的竟然是左宗棠,朱济世已经向他表示过不需要太监,对此左宗棠倒是举双手赞成——这大明的太监给后人的印象可是极为不佳的。朱济世不设太监确实是明君所为,但是……这大明宫廷也需要人来管理啊。虽然朱济世是明君,但是对女色却颇为喜好,包括罗家姐妹、杜兰夫人、王云娇、洪宣娇、德川明子还有将要入宫的苏玉娘在内,朱大国王的后妃数量已经达到了7人,在可以想见的未来,这个数字肯定还要增加。这些女人,加上她们的子女,怎么能没有一大堆人伺候着?是不是也该有个内务府来管理呢?
    “王上,十三行上下都愿意为宫廷效力。”据说已经不准备再做买卖而要一心一意做官的潘仕成也急不可耐地替十三行来争“皇商”的地位了。
    朱济世又看看刘鹏,这位大明的刘相爷摸着刚需起来不久的山羊胡道:“王上,可以让十三行和您的四大洋行一起成为皇商,为内务府效力。这王宫里面的使唤人,也由十七家皇商负责招募训练。”
    又是内务府又是皇商的,怎么听着那么像大清朝呢?朱济世有些哭笑不得地摇摇头。中国的商人总是喜欢结交官府,依附权力,然后又借着权力打压竞争对手。实行垄断的。这十三行不就是靠这一手发起来的?现在又想照葫芦画瓢给自己当“皇商”了。
    “内务府我看没有成立的必要。”朱济世摸着胡子斟酌着道。“设立一个王宫总管就可以了,让杜兰夫人来当吧。至于皇商……我看是没有什么必要的!未来的大明,不会有什么皇商、官商,所有的商家在我和大明朝廷面前都是一律平等的!”
    话是这么说,可实际上却不大容易做到。不过总比连一点自由竞争的意识都没有,搞出一大堆拥有特权皇商、官商要好多了。
    “王上,依着您的意思,那您的四大行岂不是和普通商馆一样了?”苏玉娘蹙着秀眉。满脸疑惑地问。她可是朱大王的女人,这朱济世的产业自然有她一份,怎么都得关心一下吧?
    “在大明的律法面前都是一样的,大明官府也应一视同仁对待所有的商户。”朱济世的目光在屋子里面一扫,包括左宗棠、刘鹏在内,所有人都是一副不相信的表情,那个大明朝的官员敢拿朱济世的商行当普通商户对待?
    朱济世皱皱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解冻,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的!这中国的商业环境就是这样。官商勾结,顺带着欺上压下。老百姓和小商人自然是被压迫的对象。而皇帝老子则是被欺瞒的对象!听说道光昏君吃个鸡蛋都要几十两银子,龙袍上的一个补丁要上千两的花费。自己可说什么都不能当这样的冤大头皇帝!
    “若说这商业发达,国家富庶,我们中华其实是比不过欧罗巴之洲的!”
    朱济世放沉了语气,露出凝重的表情,“堂堂中华,人口四万万,土地辽阔之极,可是一年的岁入才多少?满清不过四千五百万两之数,折合英镑才一千五百万!而英吉利一国,本土不过是个蕞尔小岛,人口不到两千万,虽然却近一亿英镑,竟然数倍于我中华!这英吉利的岁入,主要是来于工商,英吉利的工商之繁盛可见一斑。而英吉利的工商之所以如此发达,主要原因就是两点,一是重视科技奖励发明;二是以法治商,鼓励竞争——现在的英吉利是没有特权商人的,所有的商户在他们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谁能赚大钱,谁会吃赔账,是各凭本事,他们英吉利的朝廷是不管的。”
    朱济世并没有告诉在座众人,在英吉利同样没有绝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权力对商业的影响力仍然无处不在。当然,英吉利的官商勾结同满清相比,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在英吉利,官更多是为商所用!而在满清,则恰恰相反,商是官的奴隶。
    所以英国政府常常为了商业利益发动对外战争,差不多就是资本家的打手!
    而满清的商人则常常被官员朝廷压榨剥削,动辄就被抄没家产,有点像官府养着的肥猪……
    这两者的区别,就造成了大英帝国每年有近一亿英镑的财政收入,但却因为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开销过大,所以债台高筑!而大清朝虽然只有约一千五百万英镑的岁入,但却通过“宰肥猪”而维持财政的基本平衡,现在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
    不过现在,却有人上赶着要来给大明王朝当这个肥猪!当然朱大国王也不能一味把这些“猪”往外面赶吧?毕竟满清那头还有个“猪圈”呢。
    所以他望着坐在自己右首边一溜小桌子(现在的朱大王赐宴,当然不能弄个圆桌大家热热闹闹一块儿吃了)后面的豪商们,微微一笑,转过了话锋,说道:“当然了,我们不能全盘照搬英吉利,毕竟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同英吉利是不一样的。”
    一众商人同时松口气,看来这个肥猪还是能做稳的。
    “我们大明首先是要鼓励竞争的,这个什么皇商、官商的不搞。”朱济世说着话心道,我朱大资本家精明着呢,你们这些奸商别想拿我当道光皇帝一样宰!
    “不过……大明还是要扶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商人!”朱济世有些得意地道,“诸位知道什么叫有国际竞争力吗?就是像四大行一样,在洋行当中都是一流的。这样的商行,在我们大明除了四大行之外还有第五家吗?”
    他的目光投向伍绍荣,“伍行首,你的怡和行在汇丰银行存了1000余万款子,折算成英镑有三百三十多万!现在我的四大行加在一块儿也就这么点儿净资产。但是我却敢说,你的怡和行已经是山河日下,而我的四大行却是蒸蒸日上。不出五年,四大行就能超过怡和行,再有十年,你的怡和行能不能存在都不好说了!”
    伍绍荣默然点头。怡和行的确是在勉励维持,早就不复往昔的强盛了。在座其余十二行的行主皆有同感,他们虽然通过投明避免了立即破产的噩运,但是危机并没有真正解除——十三行的外贸垄断地位已经不存在了!失去了垄断地位,自然也没了垄断利润。他们这些并没有多少实业支撑的中间商,哪里还有生存的空间?
    “不过,我不希望看到十三行就这样没落下去!因为十三行是我大明除四大行外,最有实力的商行。如果单纯比资金实力,四大行是不如你们十三行强大的。所以十三行只要走对了路子,就可以变成如四大洋行一样蒸蒸日上的大商行。如此我大明就有十七家大商行,我这大明国王的腰包才能鼓起来啊!”
    “可我们十三行要如何成为四大行一样的洋行呢?”伍绍荣皱着眉头问。其实早在他老爹伍浩官的时代,怡和行就在寻找新的盈利模式,甚至还投资过美国的铁路。但是同后世许多日渐没落的大公司一样,转型之路并不容易走。
    朱济世却胸有成竹地道:“大明扶植十三行的办法,就是帮助你们建立起真正有竞争力,能打败国外同行的产业!十三行的基础应该是产业,而不是外贸垄断权。”(未完待续。。)
第262章 按部就班的产业升级 第一更
    月票、月票,求月票啦!
    。。。。。。
    产业升级之路,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关键要看是按部就班的升级,还是跨越式的升级,还要看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鼓励产业升级。
    比如当下的时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