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话水浒之武大郎传奇-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童大将军虎步上前,一跃登上点将台,满头银发在风雨中显得有些的苍凉悲壮。

    大将军虎目四方一扫,郎声道:“誓破辽贼,卫我大宋!击鼓,点兵!”

    “击鼓,点兵!”

    “击鼓,点兵!”

    “咚——咚——咚”,

    沉闷而又巨大的鼓声,划破长空的寂静,惊起林中沉睡的飞鸟。

    四方大营立时响成一片,号角声、马蹄声、脚步声、兵甲摩擦声、刀枪撞击声,仿佛颗颗重木,撞击着大地,声势浩大无比。

    营中大军,早已蓄势待发,方才两道鼓声传过,三军便已集结完毕。

    放眼望去,汴京城前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人头。

    汴京号称有八十万禁军,而今日,除了禁军之外,还有各方府兵,足足有二十万大军在此集结。

    其中十万“忠勇军”于数日前赶至汴京,驻扎在汴京不远处。

    他们是童大将军从西北紧急调遣而来的,是由皇帝陛下亲自赐下的封号。

    这些将士,个个盔甲铮亮,面色肃穆,刀枪剑戟,寒光烁烁,是此次北伐的主力。

    而右翼,则是最为让人闻风丧胆的骁骑营。

    战马入行,骑士入列,手中的马刀长枪闪着幽幽寒光,令人望而生畏。

    这些骁骑营人数并不多,但他们是大宋传承已久的骑兵,骁勇善战。

    虽是兵多将广,整个点兵场上却是鸦雀无声,连那战马的嘶鸣,也听不见一声,其驭马之术足可见绝非寻常。

    兵马集结完毕,台上的童大将军中气十足的呼喊道:

    “众将听令!”

    轰!

    一阵剧烈的兵甲撞击声后,众将士齐声喊道:

    “诺!”

    “本将领北方行军大总管,明言军律!”

    “骑营当先,步营紧随其后,日行六十里!”

    “每日驻营,依山傍水埋锅造饭!”

    “沿途不得扰民,不得毁坏农田,不得聚众喧哗!”

    “违令者,斩!!!”

    众将士再次轰然应诺。

    尔后,礼部侍郎宣读出兵诏书,痛陈北辽之祸,残害我大宋无数百姓,觊觎我大宋万顷沃土,狼子野心,直令天怒人怨。

    陛下顺应天意民心,百万雄师群起而发,定要大破北辽,扬大宋天威。

    “誓破北辽,卫我大宋!”

    二十万大军汇聚成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个个都是脸膛通红,手中刀枪高高举起,齐齐呐喊起来。

    那滔天的热浪,就连这绵绵的冷意,也似被覆盖了下去。

    宋徽宗亲自登台训话道:“进者重赏,退者斩杀。犯我大宋者,虽远必诛!朕便在此点将台,恭候诸位将士凯旋归来!干!!!”

    言罢,宋徽宗将大碗烈酒一饮而尽,又将那海碗重重摔落。

    二十万将士同时高举海碗,齐齐饮尽烈酒,瓷碗摔碎的声音此起彼伏,络绎不绝。

283。第283章 行路难,行军苦() 
(周末加更,祝书友们周末愉快~)

    “祭旗!”

    童贯通大将军长长的喝了一声,便有数千骑兵同时跃出,人呼马鸣,手中的长枪马刀呼啦作响。

    “杀!!!”

    千余骑兵纵马狂奔,飞速行至点将台下,看准那祭台上绑着的牛羊牲口,手起刀落,动作整齐的就像一片凛冽的寒光。

    数千牲畜的首级便被同时砍落,血迹洒满校场。

    骑兵高举那血淋淋的首级,飞速回奔,血光激起了将士的杀气。

    “杀啊!”

    “杀啊!”

    二十万军士高举刀枪,齐声喊杀,声势直达云霄,惊天动地!

    武大身边许多军士,皆双目赤红,血姓勃涌,粗大的嗓门,将武大的耳膜都震得嗡嗡作响。

    童大将军迎风顶立,满头白发在零星小雨中迎风飞舞,猛的举起手中长剑:“风!”

    军士齐声怒吼:“风!!!”

    童大将军:“风,大风!!!”

    “风,大风!!!”

    “镪”

    童大将军虎吼一声:“起!!!”

    大风起兮云飞扬!

    咚咚的战鼓,震天的长号响起。

    童大将军一马当先,二十万大军,就像一字排开的长蛇,冒着秋雨直往东方开去,高高飘扬的旌旗,就仿佛是每一个出征的战士的心情,兴奋而又悲壮。

    成千上万的民众,围绕在道路两旁,跟随着队伍一起奔跑,一眼望不到边的军伍,与两边的民众,汇成一条巨大的苍龙。

    战争,总是要死人的。

    这一去,只怕多半就是生死别离了。

    白发苍苍的老娘,新婚燕尔的娇妻,承欢膝下的儿女,一遍一遍的呼喊着亲人的名字,泪水流干了,只盼望着能再看上一眼梦中人的模样。

    偶尔寻到了亲人的,便紧紧拥在一起,再也不愿分离。那一袋袋的瓜果干粮,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便直直往兵士们手中塞去。

    “最难是别离!”

    那悲壮苍凉的气氛,直令许多站在陛下身侧,厮杀多年的老将,忍不住的双眼湿润,不胜唏嘘。

    武大以前从未经历过这种情景,这是一种真正的生离死别,望着那无数拖儿带女、翘首以盼、哭得都断了肠的妻子和老娘,这种震撼的滋味,非亲身经历,难以言语形容。

    而紧紧围绕在武大身侧的武府人马,也有些伤感。

    谁不是爹生娘养的?此次北伐,若真的是死在战场上,可就真的是从此天人两隔咯。

    武大晃了晃脑袋,长吸了一口气,大手一挥,

    “出发!”

    ……

    远远的天边卷起漫天的狂沙,无数匹骏马像是疾奔的飞矢,如流星般穿梭,马蹄踢打着大地,地动山摇。

    骑兵疾奔而去,奔赴前线。

    紧随其后的,是步兵。

    开拔不足十里,童大将军便已率领以骁骑营为首的骑兵,以及十万久经沙场的“忠勇军”,脱离看大部队,加速前进。

    北方边境战火已燃,他需要尽快赶往前线担任总指挥。

    至于后面的普通兵种,以及陆陆续续赶来的补给军队,自然有其他大将统帅。

    而武大,很无奈的被童大将军抓了壮丁,提速赶往战场。

    ……

    行路难,行军苦,苦不堪言。

    武大上辈子只是一名生于安乐的理科大学生,虽不敢说是锦衣玉食,起码除了上过那狗屁形式主义的军训之外,何曾受过这种苦?

    穿越到大宋以后,虽然也亲自经历过数次大战,那大多数时间里,武大是真正的过的地主老财的生活,哪里受过这种昼夜不停的苦楚?

    当日奔袭三道口,是为了搭救金莲,救自己怀孕的老婆,武大当时心急如焚,根本没感觉到苦,现在可就不同了。

    他明知此战估计是必败,还要火急火燎的赶路,急着投胎啊?

    有了这种抵触心理,武大便愈发的感觉屁股都不是自己的了。

    连续三日急行军,武大的屁股火辣辣的疼,大庭广众之下,又不好意思挠,那就叫一个酸爽。

    而且,尤其长期骑马,两条腿长期处于“劈叉”状态,已经快要抽筋了。

    再者说,大腿内侧被马鞍磨秃撸了皮,真特娘的难受!

    武大尝试过下马步行,可惜大军的速度实在太快,走了没多久,武大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而且脚底板子都快要磨的起泡了。

    怎是一个凄凉可以了的?

    赶路就不多说了,休息的时候还吃不上一口可口的饭菜,就直接要了武大的亲命了。

    在这种急行军状态之下,众将士只能就着雪水,吃那硬的跟石头一样的干粮。

    您说说,这找谁说理去?

    本来就够累的,急需补充营养,草特哥的,连口肉都不给,这让武大情何以堪?

    仅仅是三天的时间,武大过了一个隆冬,身上刚刚积攒的一些脂肪,全都消失不见了。

    减肥……正式成功。

    急行军三日之后,童大将军终于开眼了,下令休整。

    武大终于抓住了难得的机会,蹿进了童大将军的军帐。

    “童伯伯……”

    啧啧,这声音里的哀怨,就甭提了。

    童贯抬起头来,看了武大一眼,冷哼一声,“这就受不了了?”

    武大挠了挠头,讪笑了几声,腆着脸凑上前,嬉笑道:

    “童伯伯,小侄眼见您这几日舟车劳顿,困乏不堪,不如,今夜,小侄亲自下厨,为童伯伯做一顿大餐缓解一下如何?”

    童贯冷冷的看着武大,直把武大看的心里发毛,他才淡淡说道:

    “本将统兵,向来是与众将士同吃同住同眠,绝不搞特殊化,此事休要再提!”

    武大愕然。

    半晌后,武大复又说道:“是小侄孟浪了!请童伯伯赎罪!”

    童贯“哼”了一声,“算了,你初次出征,以前又没受过这种苦,老夫也不愿与你这个小辈计较。”

    是的,其实通过这几日的观察,武大发现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童贯,实则治军极严,的确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

    武大沉吟了片刻,叹息一声,进言道:

    “童伯伯,如此高强度急行军,并非只有小侄不堪负重,实则众将士都已经极为困乏,前线战火正浓,以这个状态杀到前线又有何用?您统兵多年,必然知晓这其中的厉害,小侄只是不懂,您为何非要出此下策?”

284。第284章 山一样的疑惑() 
最近虽然说是身心俱疲,但武大的脑子却没有停下运作。

    他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童贯为何要如此急切的赶往前线?

    即使是前线告急,这也说不通。

    在大军开拔之前,各府各州的兵马实则早已开赴前线,沿途并没有太多兵马加入武大如今这个队伍。

    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前线已经有大批的援兵赶至,难道辽国的攻势真的有那般凶猛吗?

    莫要忘了,辽国处在大宋与金国中间,腹背受敌,辽国不可能将举国之力全都放在大宋身上,他得时刻提防金国的攻势。

    大宋与金国有盟约,此次北伐之前,宋徽宗势必已经发国书给金国,金国如今势必也已经有了动作,童贯为何还是如此着急?

    大宋的良将虽然不多,但也不只是他童贯才是定海神针,难道其他赶去前线支援的将军,连暂时的稳住局面都做不到吗?

    何况,即使童贯要火速赶往前线,亲自指挥,他大可直接带骁骑营先走,为何非要拽着十万忠勇军一起急行军?

    这不科学!

    以如今这个强度,忠勇军赶至前线,势必早已人困马乏,如何发挥应有的战力?

    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穿越者,武大早已知晓此次北伐必败,难道原因就是因为童贯的独断专行,非要急行军?

    可这也还是无法解释。

    因为童贯统兵极严,一看就是能征善战的大将,他不可能不晓得其中的厉害,可他还是这样做了,原因何在?

    武大一直想知道这其中的缘由,但他怕事涉机密,所以他一直憋着,憋了三天,他终于忍不住还是要问出来了。

    武大不认为自己能改写历史,但他还是希望这些将士,能少死一些,还是少死一些。

    都是爹生娘养的,都是保家卫国的将士,没必要送死。

    童贯沉吟了许久,挥手喝退营帐内的其他人,把武大唤道身前,低声说道:

    “此次北伐,事发突然,老夫总觉得其中有诈,这些儿郎,都是跟随老夫在西北征战多年的悍卒,不跟随老夫身边,老夫不放心。”

    武大一惊,“童伯伯,您是担心……朝廷有内鬼?”

    童贯满脸凝重,半晌后摇了摇头,“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此事,但老夫以为,辽国突然兴兵,这没有道理。如若不是有其他原因,或者说辽国有必胜的把握,他绝对不敢主动出击,攻占我大宋疆土。”

    武大默然。

    不错,如今辽国的局势很危急,腹背受敌,武大这种战场白丁都能看的出来,辽国不可能看不出来,可辽国依旧选择了出击,这的确说不通。

    但无论如何,既然已经开打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宋徽宗命童贯火速赶往前线,为了以防万一,童贯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急行军。

    武大只是个人,他不是神,即使心知事有不虞,可他也解决不了这个麻烦,只能保持沉默。

    偌大的疑惑笼罩在两人心头,过了许久之后,武大突然说道:

    “忠勇军必须保持一定的战斗力,童伯伯,小侄没有其他的本事,既然您不愿搞特殊化,那么小侄今日便替您犒劳三军吧。”

    童贯讶然,“这可是二十万大军,你如若犒劳三军?”

    武大苦笑道:“小侄自然不可能给所有人都做一顿美食,自然还需要伯伯您配合我才是。”

    ……

    在大宋这个年月啊,除了阳谷之外,普通人一天只能吃两顿饭,而且这两顿饭大多数情况下还只能喝稀的。

    军中自然也是两顿,只不过必然是硬食。

    大概相当于后世9点的时候吃早饭,下午5点左右吃晚饭。

    由于是急行军,所以直到傍晚扎营的时候,才开始做饭,众将士早已饥肠辘辘。

    其实,除了“火头军”之外,每位士兵身上都有一块晒干了的肉脯。

    这些肉脯被腌制过,又被风干,不要幻想后世的香肠,因为这肉脯的干硬程度,绝对不比木块要软到哪里去。

    但,毕竟这也是肉,只不过大多数将士都舍不得吃,这是他们上阵冲锋前最后补充能量的口粮。

    大多数人,都只是就着煮沸的雪水,嚼干粮。

    这些雪水里,除了油脂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东西。

    因为这是冬季,连野菜都很稀缺。

    而今夜,上头却突然传下命令来,暂停进食。

    原因很简单,陈留县子武植,要亲自为大家做一顿美食。

    二十万大军,当然不可能全是武大一个人做,事实上他只做了一锅,其余的都是火头军做的。

    说起这锅美食来,其实做法很简单。

    武大带来的百名武府人马,随身携带了……大量晒干了的野菜。

    这些野菜,本是陈留百姓过冬之用,自从大棚绿菜面世,出征之前,武大把这些野菜全都收集了过来。

    将野菜过油,将肉脯剁碎添入,放入精盐都佐料,一锅美味的野菜汤就算出锅了。

    依葫芦画瓢,整个营地,很快就飘起了厚厚的香气。

    许久之后,众将士排队领汤,每人只有两碗,第一碗还有些肉末和野菜,第二碗,则大约只剩下汤了。

    按照武大官人的传话,众人将干粮掰碎,泡浸汤里进食,还别说,滋味还真的就很美。

    古有羊肉泡馍,今有……武大官人干粮泡菜。

    很可惜,大宋这个年月还没有辣椒,如若不然,再放上一些辣椒油,那就更美了。

    但即使如此,童大将军依旧吃的那就叫一个气吞山河,狼吞虎咽。

    武大吃完第一碗的时候,人家童大将军已经连吃了两碗,打着饱嗝,豪气道:

    “再来一碗……汤,吃撑了,顺顺气。”

    而有资格进入童贯军帐的各大将军,也吃的那就叫一个风卷残云。

    武大嘴角一抽一抽的,饭桶,全是饭桶!

    然而,吃饱喝足之后,童大将军却开始过河拆桥了。

    “你这小子,不把心思用在军国大事上,整天琢磨这些小玩意,简直是无药可救了!你信不信老夫把你赶到火头军?赶紧滚蛋,老夫今晚不想再看到你!”

    武大“悲愤”欲绝,刚欲反驳,就被童大将军一记大脚丫子踹出了军帐。

285。第285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一)() 
接下来的时日,依旧还是保持了高强度的行军速度。

    武大自然没被童大将军赶到火头军里当伙夫,倒是武大自己颠啊颠的跑到火头军这边。

    原因很简单,他们拉补给的数辆马车已经空了,武大极为不讲究的铺上了一堆干草,躺在马车上睡大觉。

    武大在军中的身份很特殊,他虽然挂了一个录事参军的名头,可谁也没见他去军帐里参与军机大事,何况众人都知晓他曾经进献南瓜,乃是陛下御封的正五品陈留县子,圣眷正浓,只要童大将军没意见,众将士也就装作看不见。

    至于武大此举是否违反了军纪,自然也没人提起。

    ……

    宋辽两国签署了“澶渊之盟”后,北宋帝国和辽国结为兄弟之邦,双方折箭盟誓,约定世代和平相处,永远不再兵戎相见,手足相残。

    对于北宋来说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君臣内心憋着一口气,很是纠结。

    无奈力不如人,好歹不用再担心身边这个膀大腰圆的强邻动不动就闯进大宋这家“瓷器店”,撞得满地狼藉。

    燕云旧地不提也罢,反正要不回来,想也白想,也就随它去吧。总的来说,这对貌合神离,私底下小动作不断的友邦,总算守住了底线,自盟约签订起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冲突。

    宋辽之间偃旗息鼓时日已久,曾经杀伐不断、饱经战火、边患炽烈的大宋帝国,东北和北部边境好歹平静了下来,干戈之声停息、烟尘不起已经有了长达数百年的和平,这对两国百姓来说都是福音。

    虽然在大宋的西北,羌人部落的叛乱此起彼伏,西夏人屡屡兴兵犯宋,但西夏毕竟国小民贫,实力有限,一个弹丸小国是掀不起什么大风浪的。对这种乘火打劫的小霸,大宋军队还撑得住。

    何况,童贯掌兵二十余载,早已把西北打造成铁板一块,此次北伐,又有金国相助,所以通过对于此行有十足的底气。

    凡是掌兵的大将,都深深的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只有不断的开边邀功,才能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禄。

    将个人的利益,与大宋的命运绑架在一起,才是一个成熟的大将该有心机。

    所以,对于此次北伐,大宋军方,极为统一。

    但是,虽然在宋徽宗的独断专行之下,强行摁下了朝廷之上的反战派,将口径一致对外,可是童贯与武大依旧很不放心,他们总是有些担忧,蔡京这个老匹夫会捣乱。

    何况,此次辽国突然擅起边衅,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