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还不想死。
然而,武大根本没有听他解释的兴趣,轻轻挥了挥手手,淡淡说道:“除了县令大人,全部杀了,一个不留。”
“嗖嗖嗖……”
随着武大一声令下,武府护院毫不犹豫的射出了弩箭。
至于他们所杀的是不是朝廷命官,谁在乎呢?
而之所以用弩箭将这些万箭穿心,是因为武大刚才说了,怕脏了手,就别动手了,直接一轮攒射就完事了。
那名师爷与衙役在顷刻间被屠戮一空。
那名师爷满脸不甘,他还有一腔的雄心壮志未实现,他的身份背景极为不简单,只是他还没来得及以此来求武大饶命,便命丧黄泉,死不瞑目。
都无需武大吩咐,张平一挥手,便大队的护院清理现场。
武大扫视一圈,阳谷的乡亲们满脸兴奋,但是人群之中依旧有许多人目光躲躲闪闪,不敢与武大对视。
武大心里头很清楚,这些人都是朝廷或者各大势力派来阳谷的。
武大也没有为难他们,只是缓缓说道:
“我不管你们是谁派来的,我也不想听你们解释,我只给你们一天的时间,日落之前,尚未退出阳谷的,就别怪我武植不客气了。另外,回去告诉你们主子,阳谷不欢迎你们前来,日后再派人来意图不轨,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我杀一双!”
阳谷的百姓瞬间分散而开,聚集到一块,把那些外地人暴露在眼前,怒目而视。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结束。
武大又对张平说道:“吩咐孙二娘,日落之后清理阳谷之内所有意图不顾之人,另外,把他们的身份搞清楚,从今日起,切断他们名下所有商铺与我们武府名下各大作坊的交易。另外,通知各大掌柜,不惜一切代价,全面打压他们名下的产业。对了,通知各大钱庄,凡是派人进入阳谷的各大世家,把他们存在我们钱庄的银钱扔出去,而其中若有人欠我钱庄的银钱,催债!”
不错,这才是武大的行事方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既然各大家族敢派人潜入阳谷意图不轨,那么就不是赔礼道歉那么简单的,必须让他们知道武府的厉害。
杀人过于简单粗暴,不够尽兴,所以武大才决定斩断他们的银钱来源。
各大家族皆养了庞大无比的下人与护院,没了银钱,还养个屁!至于这样是否会逼得他们不得不加大贪污后悔的力度,那是宋徽宗的事情,与武大有何干系?
“是!”张平没有任何犹豫,立刻派人去传书。
“等一等。”
武大喊住张平,复又说道:“通知梁山、摩尼教与河北,各大作坊对大宋输出的物资,降低三成,悉数运往燕云与辽国。另外,从即日起,对大宋的物资输出,全部比对外的品质低一个档次!”
这才是大手笔!
武府不可能跟银子过不去,但他武府名下出产的东西,全部都是热销品,往哪里销不是销?销往燕云和辽国,还能加上运费,让四海镖局大赚一笔,何乐而不为?
只是如此一来,以后大宋的输出减少,品质又低了一个档次,此消彼长之下,经年累月下来,大宋就麻烦了。
各大势力的探子落荒而逃,他们需要把这个消息尽快汇报。
而武大则指着纳兰冷沨说道:
“你,跟我入府!”
418。第418章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第三更,求订阅~)
有句老话叫做“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相信,今日之后,大宋朝廷包括大宋各大家族,会彻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他们一开始进入阳谷的时候,很是小心翼翼,后来经过不停的试探,发现武府并没有做出过激的反应,于是他们的胆子便越来越大,开始堂而皇之的派人嵌入阳谷。
只是他们万万没想到,以前是因为金莲不想让远在燕云的武大徒添烦恼,在她的阻拦下,张平并没有传书告知武大,所以武府才一直没有太大的动作。
如今武大回来了,自然便不可能饶了他们。
以武大久经沙场,杀伐果断的性子,商业制裁必然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武大会做出如何反应,强势出击,谁的心里都没谱。
他们很害怕,他们怕武大发疯,毕竟武大如今的实力过于强悍,那些个家族如何能不担心武大会派人找他们麻烦?
而且,无论日后如何,单就现在武大对他们的商业制裁,就绝对够他们喝一壶的。
武大就是要告诉天下人,不要来惹我,在燕云不行,在阳谷也不行,即使我离开了阳谷,还是不行。
以前的日子里,整个阳谷除了武府看似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下,实则那只是武府选择了隐忍,暂时不显山不露水而已,阳谷毕竟是武大的大本营,武府怎么可能真正失去对阳谷的掌控?
随着武大一声令下,整个阳谷高速运转了起来。
负责阳谷情报工作的孙二娘,将她早已暗中查明的各大势力的密探所在,火速送往武府。
张平率领麾下武府家将护院,一刻都没耽误,强势出击。
虽然武大说了给那些各大势力的探子一天的时间退出阳谷,但有些事无需武大点破,张平便明白武大的心意。
那些探子在阳谷得瑟了那么长时间,现在想要轻而易举毫发无损的走出去,这简直不是开玩笑,是在开国际玩笑。
武府家将护院瞬间出现在阳谷每一个角落,至于朝廷的府兵,很不好意思,城内的府兵已经被驱逐,城外的府兵大部分还没能进入阳谷,就被人拦了下来。
是想当初在童英的军营进行秘密特训的梁山人马,一直秘密留在阳谷,作为武府的最后依仗。
此时武府一声令下,他们便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尔后,武府全部全面接管阳谷县城,城门已经关闭,大批家将护院把守在城头。
这等于断了那些探子的后路,关起门来打狗。
那些探子终于慌了,被逼无奈之下,团结起来,试图反抗。
然而,他们终究还是败了,而且败得很彻底。
因为,他们忘了,阳谷全民皆兵。
那些土生土长的阳谷百姓,或许平日里看起来只是某个店铺的东家,或者是作坊的工人,但当武府下令时,他们抽出平时藏在床底下的长刀,全都摇身一变,化身武府护院。
就连那些扫大街的老人,都敢扛着扫把抽那些探子。
就连那些下了学在大街上玩耍的孩子,都敢捡起石头来骑在墙头,砸那些探子。
何为全民皆兵,这就是全民皆兵!
阳谷这一潭平静了许久的活水,在这一刻终于化为惊涛骇浪,将所有意图不轨者,全都吞没。
阳谷,终究还是那个阳谷,或许他们的战斗力还排不上名次,但他们的凝聚力始终是最强的!
……
武大并没有理会这些,张平坐镇阳谷已久,武大相信他有能力也有足够的实力去处理这些小事。
是的,对如今经历了足够大战的武大而言,这些终究只是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事。
可怜那些探子,如今正叫苦连天,哀嚎不断。
武大在正厅之内喝茶,手指极为有韵律的敲打着椅子扶手,始终不发一言。
满脸苦涩的纳兰冷沨,入竹筒倒豆子一般,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
原来,武大流落燕云杳无音讯那一段时日,宋徽宗进行了大清洗,纳兰冷沨这位与武大有旧的陈留县令,也被一撸到底。
只是后来,随着武大在燕云的崛起,纳兰冷沨被朝廷的一纸调令,突然再次启用他,来到阳谷当县令。
只是,他这个县令终究是个傀儡而已,真正的主事人,是那位已经惨死的师爷。
之所以让他当县令,是因为朝廷认为他纳兰冷沨对武大更为熟悉一些,对陈留武府也很熟悉,说不定能当一支奇兵,从内部瓦解武府。
只是很可惜,陈留的那些武府家将护院,全都去了燕云,现在阳谷武府的家将护院,他一个也不认识,也幸亏是如此,张平才一直没搞清楚他纳兰冷沨到底是什么来头。
纳兰冷沨只是一介书生,有为生民请命之心,可惜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朝廷用不着他为百姓谋福,反而让他凭借自己出众的容貌,借着这个由头来拜访武府主母——金莲,其目的已经是昭然若揭。
纳兰冷沨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但他的小胳膊小腿,在朝廷大势面前,他连反抗的权利都没有,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所以,他每次来,基本都是冷着脸不说话,总是那位师爷喋喋不休。
既然是如此,武大也就略微安心了一些。
在武大的印象里,以前在陈留,纳兰冷沨的确不像是那种小人,他是一个很单纯的读书人。
思忖的片刻之后,武大淡淡说道:
“既然这件事与你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你就留在阳谷吧,继续做你的阳谷县令便是,至于其他的,我来处理。稍后把你的住址告诉张平,他会派人把你家中的父母兄弟,全都接到阳谷。”
纳兰冷沨的面色更苦了,如今把他留在阳谷当县令,可就真的是夹在朝廷与武府之间了,这岂不是把他夹在火炉上烤?
不过,他终究只是暗叹一声,没有拒绝。
今日那位师爷死后,天下虽大,除了阳谷,已经没有他的容身之所了,何况或许只有在阳谷,他才能一展胸中抱负。
武大也没有时间再与他多聊了,因为得知他回来之后,阳谷的百姓、武府家将护院以及苏氏私塾两位苏老等人,都在等着见他。
419。第419章 誓约成()
武府家将护院是真正的自己人中的自己人,无需多说,武大只是露了露面,稍后再聚便是。
武大首先接见的,是阳谷本地百姓当中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在他们面前武大从来没有拿捏过架子,只是一名晚生后辈而已,其乐融融。
然后,武大来到了两位苏老的院子。
之所以最后来这里,不是武大不重视他们,而是武大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跟他们谈谈。
宋子宁也陪在两位苏老身边。
说起宋子宁来,也真是一个另类。
他与当初那位在三道口,被武大胯下的骏马硬生生踩成太监的宋子航,同属宋家,只是一个嚣张跋扈,另外一个却满腹经纶,翩翩君子。
而且,据张平获得的情报来看,宋子宁进入苏氏私塾之后,的确没有做过对不起武府的事情。
倒是他的母亲,出身低微,原本只是宋家的一位侍女,早已故去,宋子宁在宋家也不怎么受重视,虽然与宋家有化不开的血缘关系,但他对宋家的感情不深。
恰恰相反,当初他之所以被扔来阳谷,只不过是被当做宋家的一个探路石而已,换句话说,他是宋家的一枚弃子,宋家是想拿他看看武家对他们宋家的态度。
只是没想到世事无常,如今的宋子宁已经是大宋最为有名望的苏氏私塾不可或缺的人物了,当可谓是一飞冲天。
武大对两位苏老郑重行了跪拜大礼,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两位苏老对武家都照拂极多,无论是当初,还是现在,都当得武大敬重。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武大也算是两位苏老的记名弟子了。
“弟子武植,见过两位苏老。”
苏迟与苏适两位苏老坐在椅子上,虽为起来,却也是老怀甚慰,每人伸出一只手来,讲武大扶起身来。
“不错,不错,身子骨比以前更加壮实了一些,想必在外头这几年,你也吃了不少苦。”
对于长者的怪坏,武大向来都是很珍惜的。
“不苦,趁着年轻,理应出去闯荡闯荡,虽然这本非我所愿,但事已至此,弟子也不后悔。”
稍叙了几句闲话,得知两位苏老身体无恙后,武大也总算松了口气。
苏迟正色问道:“你如今的身份特殊,为何突然回到阳谷?而且既然你选择悄无声息的回来,为何又主动暴露身份?即使你是要为阳谷清除隐患,可如此堂而皇之的显露身份,恐怕……”
话有留白,武大却懂了,两位苏老是担心他的安全。
“男子汉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弟子一开始隐藏身份秘密南下,委实是因为以前不知阳谷已经落到如此境地,此时既然知晓了一切,自然就该站出来为阳谷遮风挡雨。毕竟,如今阳谷被各大势力关注,终究是因为弟子的缘故。至于朝廷会做出何种反应,大不了我接着便是了。”
两位苏老对视一眼,呵呵一笑。
他们了解武大的性子,武大从来不是莽撞之人,既然决定主动暴露身份,自然就会有后手,无需他们费神,他们只是忍不住追问一下而已,顺便提醒武大小心应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背叛大宋,他们只是心疼武大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而已,何况他们不相信武大真的会造反。
“你此次回来,除了要看一眼阳谷之外,可有其他目的?”
武大思索了片刻,直言不讳道:“弟子有一件事,想获得两位苏老的首肯。”
“想必两位苏老也知道,弟子如今掌管燕云十六州,但,即使在马背上得天下,却终究需要文人来治理天下。然,子弟初来乍到,对燕云的文官根本一无所知,何况那些文官如今极为抱团,根本无意配合子弟仔细治理燕云,造福一方。单凭西门庆等人,是远远无法治理燕云的。故,弟子此次回来,便是请两位苏老首肯,允许苏氏私塾的饱学之士北上,入燕云。弟子保证,必不会怠慢他们,会不遗余力的帮他们在燕云站稳脚跟,一展胸中锦绣。”
两位苏老默然,整个院落之内鸦雀无声。
沉默了许久之后,苏迟抬头伸出三根手指,郑重问道:
“三个问题。其一,这件事必然瞒不过朝廷,即使有人愿意北上,你如何确保他们顺利进入燕云?”
武大摇头说道:“如若有学子真心实意北上,那么,朝廷想拦是拦不住的。除非朝廷闭关锁国,斩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然而,朝廷敢吗?很明显,这完全不可能。何况,四海镖局纵横宋辽与燕云各地,学子们人若是搀在其中,朝廷根本无从分辨。有了他们的护送,想必那些学子的安全也更有保障。”
“第二个问题,这些学子当中,大多数皆是各大家族世家子弟,你如何确切他们其中谁是朝廷派去的眼线?”
“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因为弟子不在乎。以弟子如今麾下的大军,固守数州方是上策,想必大宋与辽国都拿弟子没办法,弟子之所以吃力不讨好将燕云十六州全都强行接管,是因为那些州府大多数生活的都是我汉人子弟。弟子虽然要自立为王,更多的还是要讲燕云重新掌控在我汉人手中,造福一方,所以那些北上的学子只要确有真才实干,即使他们是大宋朝廷派去的密探,弟子也不在乎。”
听到武大这个回答,两位苏老明显极为满意。
然后,苏适郑重其事的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武植,老夫需要你明确回答这最后一个问题,你与老夫说实话,待有朝一日,你讲燕云十六州彻底稳固,可会挥师南下,将大宋朝廷取而代之?”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在问武大是否会造反了。
武大叹息一声,很是无奈的说道:“您是知道弟子的懈怠性子的,我这个人很懒,如若不是被逼无奈,弟子只想混吃等死。当皇帝有什么好的?晚上跟妃子行房事,屋外都有太监记录,时间一长,太监就会提醒我保重龙体,弟子绝对没有称帝的打算。”
两位苏老被武大这个极为不靠谱的奇葩回答给逗的捧腹大笑,指着武大,笑骂道:“你呀你呀,老夫真不知该说你什么好了。”
武大一笑置之。
他知道,誓约成了。
接下来,势必会有大批学子北上入燕云。
420。第420章 大风起!()
前文说过,武大之所以在燕云尚处于一片混乱之际回阳谷,除了看老婆孩子之外,还有最大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要解决燕云急缺人才的这个问题。
如今谜题终于揭开,他是把心思放在了苏氏私塾身上。
武大之所以有把握从苏氏私塾这里带走大量学子,原因同样有三。
首先两位苏老是苏氏私塾的创建者与当家人,武大有十足的把握能从二老这里获得首肯和最大的支持;
其次,规模越来越恢宏的苏氏私塾毕竟建立在阳谷。
其实朝廷不止一次的对两位苏老提过,可以将苏氏私塾迁址到汴京,朝廷必会打点好一切,然而无论如何,两位苏老都只是一笑置之,根本没有迁出阳谷的意思。
武大心里头很清楚,二老这是在帮他照拂阳谷,毕竟有苏氏私塾在,朝廷就不可能用大军踏平阳谷。
这件事武大并未与二老致谢,但心里头却是门儿清的。
而苏氏私塾私塾既然在阳谷,那么无论朝廷在外面如何刻意抹黑武大,私塾里的学子只要到了阳谷,见识了阳谷百姓的安居乐业,他们就会明白武大这些年到底都做了些什么,是否真的像外界说的那般不堪。
是的,如今大宋朝廷在刻意诋毁武大的名声,他们说武大的叛国贼,甚至说武大是卖国贼,与辽国坑瀣一气,致使燕云百姓民不聊生,不日便会联手辽国挥师南下,强行占据大宋疆土。
朝廷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武大心知肚明,只是他从来都没解释过,或者说是根本不屑于解释。
至于武大来苏氏私塾邀请学子北上的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私塾里出身普通的学子,到了燕云可以寻得一个相对而言更加公平的平台,而不需在大宋境内受到各大家族子弟的刁难,一切全凭各自的本领;而世家子弟,到了燕云虽然少了家族的照拂,但也少了许多掣肘,毕竟家族与家族之间也是有差距的,中等家族必然要受到豪门世家子弟的打压,小型家族就更不用多说了,辛苦数年得来的政绩,随时都有可能被当做家族筹码交易出去,换成家族利益。
既然如此,他们凭什么不北上?
至于他们是否会给大宋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