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七章18世纪苏格兰学派社会思想561

    利益相互协调的社会秩序(如法国唯物主义和《社会契约论》中的观点)

    ;或是把社会秩序等同于社会整体结构的力量,视其为一种决定个人行动的强制力量(如孟德斯鸠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观点)

    ,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没有把行动的个人与客观的结构(社会)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能动的行动者与环境决定论的概念中包含的二元论却从未获得适当解决”。

    ①苏格兰学派提出了一种假设:社会秩序是在个人丝毫不考虑公共利益的情况下追求各自最大利益而无意识地造成的。类似的观点最初是由英国伦理学家孟德维尔(Benarid

    Man-devile,1670—173)在其《蜜蜂的寓言》一书中作为一种道德学说提出的。孟德维尔把人类社会比喻成一个巨大的蜂巢,把人比喻成这个蜂巢中的蜜蜂。最初,“蜜蜂们”

    ,即商人、律师、医生、牧师、法官、政治家等都是只为自己考虑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采用一切手段来损害别人,因此,蜜蜂们的社会里的一切行业都充满了欺骗。

    “律师们的艺术是在人们之间制造纠纷”

    ,“医生们轻视病人的生命,只是盯着荣誉和财富”

    ,“商人们在市场上卖假货”。

    ②然而,正是损人利己的邪恶导致了对人人都有利的后果(公共利益)

    ,因为“邪恶培植了聪明与机巧,这就带来了生活的便利。这是真正的欢乐、舒适与安逸。在这种情况下,穷人们也过着好日子”。

    “是他们的邪恶使他们

    ①斯温杰伍德:《社会学思想简史》,第22页。

    ②转引自《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第283页。

…… 173

    61西方社会思想史

    伟大。“

    ①孟德维尔的“私恶即公利”说惊世骇俗,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在18世纪的欧洲,他的著作名声不佳,苏格兰学者亦未认可他的道德学说,但两者的推理方式却是相同的。

    亚当。斯密提出了社会上各种利益相互协调的第一个系统的论述。

    “自然秩序”

    、“社会分工”与“看不见的手”等是这个体系中的主要概念。

    “自然秩序”

    概念是从自然法的传统中引伸出来的,法国重农学派的魁奈(F。

    Quesnay,1694—174)对此作了重要的阐述。按照重农主义者的说法,人类社会是由自然法则所统治的,而自然法则永远不是统治者的独断法律所能改变的。

    自然法则就是“自然秩序”

    ,其主要方面是:享受财产所得的权利,从事劳动的权利,以及享有不妨碍他人的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由。魁奈认为,自由竞争是符合“自然秩序”的,一切垄断、限制和政府干涉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故重农学派要求取消任何形式的干预,鼓吹“自由放任”的政策。

    斯密极其彻底地发挥了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

    概念。

    他一再强调自然秩序的无比优越性,与此相比,人类制度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他说,把人为的选择和限制去掉,最显然并简单的自然的自由体系就会制定下来,事物的秩序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所促成的,而人为的制度过于频繁地阻碍了这些自然倾向。斯密坚信,每一个人自然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应该让他有按自己的方式来行动的自由。假若他不受到干预的话,他不仅会达到他的最高目的,而且还能有助于

    ①同上,第284页。

…… 174

    第七章18世纪苏格兰学派社会思想761

    推进公共的利益。

    ①

    斯密认为,虽然每一个个人都最关心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但他是社会的一员,他追求利益的活动只能沿着自然的社会秩序所指定的道路前进。通过社会分工,一个人再也不能脱离别人而独立。人们必须相互协作相互帮助,这是出于人们互通有无、物物交易、满足各自需要的利己心。一个人几乎经常遇到别人给他帮助,他却不能期待这种帮助仅仅是出于别人的仁慈。为了达到他自己的目的,他必须设法激起别人的利己心,而不是同情。

    “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能获得你所要的东西。”

    ②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③

    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所以能自然地增进公共利益,在斯密看来,是因为自然秩序中存在一种自然平衡和调节的机制,使得人的各种动机和冲突的利益自然达到调适,这就像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由此而产生的行动必然在自己的利益中包括了别人的利益。他说,每个个人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

    ①参阅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下卷,第252页。

    ②同上,上卷,第13页。

    ③同上,上卷,第14页。

…… 175

    861西方社会思想史

    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它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①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连同我们在其它苏格兰学者那里发现的“伟大的几何学家”

    、“伟大的自然导师”

    等,既是一种自然神观点,又是一种历史决定论。既然历史过程会调整和矫正人的自私观念和弱点,这就是说,存在着一种为能动的行动者所察觉不到的历史强制力。另外,人们的各种举动,错综复杂、相互冲突,产生着对这种相互作用的所有参加者来说是完全预见不到的和意料不到的结果(人的行动无意后果论)

    ,那么“社会整体的结构和动态,如不把它们同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个人(包括政治家在内)

    的意识相关联,也是可以弄清楚的。“

    ②

    当代西方学者海耶克(F。

    A。

    Hayek)先生对斯密的这一经典的自由主义秩序观给予如下的重述:基本上,社会秩序是由个人行为需要依靠与自己有关的别人的行为能够产生预期的结果而形成的。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在普遍与没有具体目的的社会规则之内,做自己要做的事,这样每个人都可深具信心地知道自己的行为将获得别人提供的必要的服务;社会秩序就这样地产生了。这种秩序可称之为:自动自发

    ①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27页。

    ②科恩主编《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中译本,第3页。

…… 176

    第七章18世纪苏格兰学派社会思想961

    的秩序,因为它绝不是中枢意志的指导或命令所能建立的。这种秩序的兴起,来自多种因素的相互适应、相互配合,与它们对涉及它们底事务的即时反应,这不是任何一个人或一组人所能掌握的繁杂现象,这种自动自发的秩序便是博兰尼(Polanyi)所谓的:“多元中心的秩序。”

    ①

    我们知道,这种自动自发的秩序就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自由竞争秩序。在斯密看来,它成功地调节着市民社会,即包括财产所有权、分工和社会阶级的复杂结构的离心倾向,使之保持利益的和谐与均衡,“斯密的观点基本上是一种乐观的看法:分工的不良后果可以通过教育、宗教以及市场力量的集体作用而减轻。”

    ②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描述了一个按同情原则行事的“道德人”

    ,在《国富论》中则描述了一个受利己主义支配的“经济人”

    ,这种矛盾正是资产阶级人格的真实写照。一方面他们是资本的所有者、私有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行为的根本驱力,亦是自由竞争的铁则;另一方面,“产生这种孤立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看来是一般关系)的时代”。

    ③私有者个人都必须在交往、交换、协作的社会生活中为了自身利益而考虑

    ①海耶克:《自由的构成》(芝加哥,1960年)

    ,第159—160页;转引自《读书》杂志193年第1期,第91—92页。

    ②斯温杰伍德:《社会学思想简史》,第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7页。

…… 177

    071西方社会思想史

    他人的利益。斯密如实地反映了市民社会人的行为的这种两重性,因此赢得了他在社会学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

    74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理论A苏格兰学者都对历史学表示了相当浓厚的兴趣,这与他们倾向于把社会与文化视为一个自然的演化过程的观点有密切关系。休谟本人是声誉卓著的史学家,他的四卷本的《英国史》常被认为可与伏尔泰的历史著作媲美。

    佛格森1765年出版的《市民社会史论集》被龚普洛维奇(Gumplowicz,1838—1909)誉为“第一部关于社会的自然史”

    ,是18世纪颇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然而,苏格兰学者最重要的贡献不在历史编纂学或编年史方面,而是历史哲学。如佛格森的《市民社会史论集》,它关心的不是重建过去的事件,而是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关心社会的变迁以及社会从一种类型变为另一类型的原因。佛格森对研究初民社会表现出浓厚兴趣。他认为了解野蛮民族的生活有助于正确理解社会的变迁规律和文明社会。

    苏格兰学者开始纠正当代人对野蛮人的种种浪漫的成见,他们认为野蛮人既不比文明人更自然,也不比当代人更幸福。

    卢梭的野蛮人概念是进行社会批判的武器,而苏格兰人的野蛮人概念则是为了支持一种从野蛮到文明的社会发展理论。

    把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迁视为社会发展的主导线索,这是苏格兰学派社会变迁理论的一个重要优点。而他们

…… 178

    第七章18世纪苏格兰学派社会思想171

    的社会类型学,即原始、野蛮与精致(佛格森)

    ,狩猎畜牧、农业和商业(米勒、斯密)

    ,亦是根据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进行分类的。这就把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统一起来,把生产方式的变化与社会关系、财产、政治组织及意识的变化结合起来。

    斯密指出,商业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种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级:地主、资本家和劳动者。

    斯密的三个社会“等级”

    同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明显的:他们分别依靠地租、股份和工资取得收入。财产是社会分化的基础,是与社会变迁有密切关系并且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的“权势的天然根源”。

    斯密还讨论了不同阶级的利益与它们对整个社会的公益的关系,其结论是阶级利益并不都与社会公益相一致,包含有矛盾的不调和的因素。

    ①

    佛格森对劳动分工的社会后果的分析,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社会学的洞察力。同斯密一样,他在劳动分工中发现了塑造了现代社会的整合机制,但他也注意到分工导致的其它后果,只到19世纪人们才注意到这些后果。对他来说,劳动分工是一个导致意义深远的社会分层的因素,“在任何一个商业社会里,无论人们如何标榜平等权力,少数人的成功必定意味着多数人的倒霉”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共同体的成员,除了还有亲情和邻里的联系外,丧失了任何联系感;除了谈

    ①参阅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240—241页。

…… 179

    271西方社会思想史

    生意,再没有共同感兴趣的事情可交流“。

    ①简言之,对佛格森来说,劳动分工既是社会整合因素,又是离心解体因素,这是初民社会所不知道的。它构成社会划分为阶级的基础,这是除了人的天赋差异和私有财产外最重要的社会等级制的基础。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他的著作中看不到那种对自发的社会秩序之可能性的自由主义的信念;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对进步是否真正需要的怀疑情绪。

    在马克思以前,佛格森可能算是对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和非人化后果进行批判的最早的一批思想家中的一个。

    他有一段名言,“凡是工业十分发达的地方,那里的人就最无须用心,那里的工场无须想象便可视为一架机器,而人则是机器上的零件。”

    ②佛格森沉痛地看到,专业化使人的智力变得愚钝;任务分得越细,用脑越少;工人越劳动就越没有时间思考和研究。总而言之,佛格森的进步概念远比其同代人的为复杂。社会发展实际上是利弊参半。

    苏格兰学派的另一位学者米勒比佛格森更清楚地阐述了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利益对抗,并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为权力与隶属的关系。他写道:人们的财产分配情况,是使他们受世俗政权管辖并决定他们的政治结构形态的最根本的事实根据,不消说,穷

    ①佛格森《市民社会史论集》(爱丁堡,1966年)

    ,第186页,第219—220页,转引自萨基《社会学思想史》,第80页。

    ②佛格森《市民社会史论集》第182—183页,转引自斯温杰伍德《社会学思想简史》,第20—21页。

…… 180

    第七章18世纪苏格兰学派社会思想371

    人总是依靠富人糊口谋生;并且根据个人财产状况和差异,逐渐形成等级依附关系,各种权力等级也就顺顺当当地为人们所接受。

    ①

    米勒视社会发展主要为社会不平等的制度化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政治和风俗两个领域中。

    他极其关注18世纪仍存在的奴役现象,在他看来,“这证明了人们的行为归根到底很少受任何哲学原则的指导”。

    ②

    ①转引自斯温杰伍德:《社会学思想简史》,第20页。

    ②转引自萨基:《社会学思想史》,第81页。

…… 181

    471西方社会思想史

    第八章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社会思想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是指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百年间在德国占据主流地位的哲学运动。无论是康德的哲学,还是其后继者的哲学,用马克思的名言来说,都是法国大革命的德国理论,换言之,都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

    ①

    德国哲学的社会内容原则上与法国启蒙哲学相同,即批判专制制度,论证社会成员的公民权利,论证用宪法保障私有财产和公民其它的基本人权。

    但是在18世纪,德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远远落在英法两国的后面。

    恩格斯指出,“在英国和法国,集中在大城市,特别是集中在首都的强大富裕的资产阶级,已经完全消灭了封建制度,或者至少像在英国那样,已经使它只剩下一些微不足道的残余,而德国的封建贵族却仍然保有很大一部分旧日的特权。封建土地所有制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00页。

…… 182

    第八章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社会思想571

    不多到处都还居于统治地位。“

    ①国内四分五裂,邦国林立,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德国的思想家尚未经历过市民社会的生活。因此德国理论不同于法国理论的地方是,其思想不是自觉地以市民阶级的名义出现,而是以从抽象的、无人身的、一般人类理性的原则演绎出资产阶级民主要求的思想家的面貌出现。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康德“把法国资产阶级意志的有物质动机的规定变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为的意志……的纯粹自我规定”。

    ②

    但另一方面,经济上政治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只要它依靠在社会经济方面比较发达的国家的成就,批判地估计这些国家走过的道路,有时能够在精神发展方面超过这些国家。

    即使在18世纪,德国固然并非英法的历史同时代人,却是其哲学的同时代人。也许正因为置身于当代欧洲的历史之外给了德国思想家更有利的认识机会,来更深入地思考为其它国家因过于贴近现实而忽略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继承了英国和法国启蒙思想的财富,并在许多方面克服了它们所固有的迷误。

    而当德国哲学家考察德国现实时,他们对敏感的政治、宗教及社会问题的态度是相当胆怯和克制的。文化是他们的旨趣之所在,席勒(Schiler)曾经写道,“德国人被排斥在外,他们在自身中发现了价值,即使帝国崩溃了,德意志人的尊严依然不变。这是一种德行的崇高,它存在于文化与民族性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13页。

…… 183

    671西方社会思想史

    之中,而与任何政治的沉浮变故没有丝毫关系“。

    ①我们知道,那时联结德国社会的真正纽带是语言、传统与文学,而非组织和政治理想。因此,德国启蒙运动是哲学、文学的黄金时代,而非政治学的。

    81康德:自由与必然的辩证法A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在康德的著作中,社会问题讲得最不系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