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前盐政巡检这么一死,朱子龙上位。
如果不能短时间内拉起一帮子可靠的人打下手,原先的混混盐丁们没有人管辖乱成一团,各处治安崩溃的状态,对谁都没有好处。
朱子龙在现代那边穿越前只是一个穷吊丝,但却也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现在他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要负起责任,解决这个问题,平息这场混乱。
这样,自己好,大家好,穿越来回也安全。
而就在回家的路上,一帮子军户似乎也是和朱子龙连了心,这说的话和当地的情况也就更多了些。
到这,朱子龙才知道。
原来除了刚才这些人和真山贼之外,恐怕附近地头还真不止一个安全隐患。
如果不解决和控制一二,多半不但会影响到自己穿越来回的安全,还会影响自己慢慢垄断私盐的买卖。
而这个隐患就是,不多却也不少的失地难民!
有的难民隐匿在山里,成为了山民。另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难民,住在了附近一处近湖区域,因为地形和村子像鸡公,又名鸡公村。
都是前几年河南闹饥荒逃过来的难民,本来官府也会管上一管,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却是没理。
这些河南灾民就在这里扎下根来,也就是勉强维持温饱罢了。里面也有好有坏!
最近几年,听说里面出了不少硬刺头。
很是不太安份,犹其是朱子龙上位的这一个月,据说仗着自己有几分蛮力,把几个村子里面的盐都给集中起来。模仿朱子龙一样的搞半垄断,赚二贩子盐钱!
若是有村民不愿意就是痛打一顿,这些村民都是胆小怕事之辈,何况他们这些灾民聚居之地。本就是不受官府特殊性,莫名的暂时不管辖,还生怕叫来官差之后,事情没有解决,反倒是给自己招惹来祸患!
有渐渐坐大,成为地方黑势力的模样。
听到这,朱子龙莫名的就眯起了眼睛,瞧了瞧边上这些跟了自己一条心,并且见过了血的军户。
回到庄子里后,连夜就把马小三,李紫笼,王兵河,牛大顺,刘一灰这五人叫到了自己房间里。
几人一夜密谈,临时走每个人都从朱子龙这里拿走了一小包银子和一个现代20连发强驽。
然后,随后的几天里。
这不,鸡公村里的几个刺头出现在了小道上,押着几个别村的老实户运着盐向镇上走。
前面那三个村民哭丧着脸推着独轮车,后面几个难民鸡公村里的刺头咬着草根。手中或是拿着木棒,或是拿着柴刀,哼着小曲跟在后面,和个混混没啥俩样。
不过,这次没走出几里地。
还没有上大路的时候,前面突然出现了五个拿着竹竿的汉子,领先头那人还拿个布包住了一个啥东西。这些人一出来,倒是把鸡公村的几个刺头他们吓了一跳。不过,等到他们看清楚前面的几人,穿着的衣服也是穷苦人模样时,胆气立刻壮起来。
几个难民刺头掂量下手中的大柴刀,流里流气的和同伴一起走到前面,开口说道:“你们眼睛瞎了,胆敢拦我们的财路,小心我这刀……”
只是,下一秒。
他们面前那几个拿着竹竿的人也不多话,五个人凑成一堆就是冲了过来。领头的那人更是布条一扯,露出的是一把强驽,让人一看就是感胆寒。
还没等回过神来,强驽就开火了。
“扑哧”“扑哧”的声音,接二连三的响起来。
就这还没完,紧接着几个竹竿枪随后又捅了前来。几个难民村里的刺头,当场仅中了箭头,又被竹竿的尖头戳了几个窟窿。已是进气的少,出气多,明显不能活了!
推车的村民直接就瘫倒了,心想完了,这不会是见到抢劫杀人的山贼了吧?
不过,也就是这时。
那些拿着竹竿的人里,有一个人站出来说道:“王七,张三,李四作恶多端,我们是新任巡检朱大人手下的军户盐丁。这麻烦,先替乡亲们处置了,这盐也不要去外面卖了,送到灵山卫户所吧。八钱银子一担,给现钱不含糊!”
那几个给押来运盐的老实村民,你看我,我看你,顿时面面相觑起来。
类似的事情,在这几天里,陆续发生在了许多小路通向各镇上的大路交接口处。
分别就是马小三,李紫笼,王兵河,牛大顺,刘一灰等人领头的,那些见过血的军户们,在做这守路垄断的活儿。
不仅如此,附近数十近百里的单干户们都是接到了类似的警告。更有那作恶多端的刺头们,直接就是被竹竿和箭头陆续几天里戳死大半。
那种大家一起悄悄的煮海熬盐贩卖的,都是接到了警告,只能卖到灵山卫所去,八钱银子一担。
这下,四邻八乡的盐贩户们顿时无比惊讶和心惊了。
垄断这活计的是,新上任先礼后兵的朱巡检。人家不但手下人装备精强,而且还是官身。另外,多少也给大家留了条活路。
八钱银子一担的收购价格,铜钱和现银随你挑选,绝不拖欠和克扣,而且没有风险。比以前时还强上几分!
反之,那些个被竹竿戳死的人摆在眼前,对方可不是开玩笑。而且,因为有国法在上面管着,走私盐让官家人杀了也是白杀,还没处说理去。
至此,刚开始还是现代人以善劝和说服为主思想的朱子龙。
亦然在经历过几次生死对战,以及残酷的明朝现实面前,为了穿越大计和自我安全,以及利益根本。先礼这玩意可以过期了,应该开始后兵压上了!
比起上任巡检手下的盐丁,乱杀人,还冲人家家里抢东西,他已经算是仁义之官了。
垄断之下,好管理,对谁都有好处。
容不得过于妇人之仁也!
第39章 山寨千户长?()
灵山卫所千多户人家里面也就是一百多户还有军事训练,其余说是军户,不如说就是农民几代人了。可毕竟是卫所这种军事体制下成长的人,或许骨子里还有喜欢刀枪战斗的因素!
因而,好些个年轻人,特别是那些不能继承户口田和军兵官儿身份的次子和三子们,生活穷苦,却有泄不完的精力。现在跟着朱子龙名义下,能赚的收入一下子能增加N倍,还挺威风的。
从以前每天能吃上干饭就是梦想了,现在个朱子龙还保证这些个愿意跟他一条心,听话的军户后生们。顿顿都有干饭吃,还只少有一餐有肉吃,也不看轻大家。
这么般的礼上下贤,仗义,谁会不向往?
随着时间的流过,朱子龙手下的这些个几十近百号军户后生盐丁们,很快就把百里内的盐业地盘稳固了下来。
顺带着因为他们收拾了不少村里的刺头和无赖儿,地方上的治安也好了许多。
一时间,越来越多的军户后生们,都是老老实实的在家煮海熬盐,或者是拼命的活动,希望能有机会跟着在朱子龙的手下一起干。
然后,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型盐丁,(当然在朱子龙心里,他认为自己就是城管大队的总大队长,这些人就是城管。)
只不过令这些年轻人郁闷的是,想要跟在朱子龙的名下干。哪怕是在海边煮海熬盐和帮忙收货,也有几个条件要先达标。
一个是,必须要有已经跟在朱子龙手下的人介绍,并担保。
二个是,要统一参加体能考试,并且以后这种体能练习要长期保持下去。比如说每天都要沿海边跑个几大圈儿,只少3000…5000米左右。
还得担着几十近百斤的担子,上下蹲起小半个时辰,美其名日练肌肉儿,长力气。就这以外,听说还有些稀奇古怪的要求。
所以,要是人身子骨不够壮实,还真是撑不下来。
因为条件苛刻,所以到现在朱子龙的可用之人,只增加了几十名。到现在盐丁们的数量都没超过二百多人!大部分跟在一起干的,只是帮忙收盐和招呼的!
一连大半个月,朱子龙一边等自己朱家庄慢慢修葺时,每天都陪在这些近二百号人手下盐丁边上。
死命的训练他们,而练习的标准朱子龙则是按照现代21世纪那边民兵的标准范儿。
各种体能训练都是被他用上了,若说是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多了些粗暴的棍棒教育。看谁动作不标准就是抽打过去,就连五个盐丁亲信小队长马小三,李紫笼,王兵河,牛大顺,刘一灰,也是一视同仁!
当然了,这些军户子弟只不过是健壮些的农民,散漫惯了的。乍一被这么严格的训练,纪律,体能。还有服从,都是苦不堪言的!
所以,在对伙食和待遇方面,朱子龙是完全不小气,甚至于是很大气的。
自从正式开始让他们接受练习后,工钱加倍再加倍。而每天的伙食从三餐只有一顿有肉,变成了餐餐有肉,饭随便吃。吃完还能带一些回家给妻儿老小们!
人呀就怕对比!
这不,当累死累活的练习完儿,吃上大肉块儿时。看看边上围观的其它人那羡慕的目光。
再看看每次贩盐之后到自己手中的银钱,一想到这两件事,朱子龙手下的这些个盐丁军户后生们,立时感觉什么苦处也都忍下来了!
听说别的省份地方,都饥荒的开始有人吃人了,再苦再累有他们那些人惨?
又是半个月过去了。
海边的沙滩上,小伙子们都是光着上身,有些在那里站着队,有些在那里跑步。还有些端着竹竿子一下下朝前刺着!
朱子龙在远处看着,满意的点了点头,心想:二百多人左右精气神都不错的民兵式盐丁,自己这算是连长级别了吧?
如果让他们中的过半,哦不,只要三分之一人都装备上自己手上这种20连发的现代小强驽。呵呵,再配合上长达三四米的硬实竹竿子枪,这战斗力不比五百人的守城正规兵差,甚至于略胜一筹!
自己也算是这方圆百多里的合法地头蛇了!
现在灵山盐场出盐的销售有五成左右被朱子龙抓在了手中,山东官盐无利润,灵山盐场地理位置又差,全是依靠私盐支撑。
只要假以时日能巩固现在这种局面,朱子龙就算是在事实上垄断了,大部分灵山盐场和周围私盐生意。
朱子龙以前走到这附近地区,让人尊敬的理由是和张静正认识,而且听说是一名神医儿。
但是,现在明显又多了一种潜在力量于其中!
附近卫所里的千户,百户,以及县令等的身份都要比他高,但是最近当他们见到朱子龙的时候,大家伙恭敬客气的表情,可要远远过于见上面的那些人。
原因无它,就是这么简单的几点。
第一,朱子龙有钱,又懂的做人。和上官的交情听说也不错!
第二,朱子龙最近在一些地方举行了几次免费义诊,听说好几十两银子一棵的美洲药,都能大义的给手下们和治下的百姓们用上。连吓死人的结核病都能妙手回春,名望刷刷的向上涨!
第三,朱子龙这个官面下的盐丁们能有二百多人。吃的好,练的苦,算得上精壮之士,出去随便和乡里八村的人单打独斗,少有吃亏的主。
这可是二百多号能打的汉子,和那附近的一些千户官们,养的亲兵和家丁比能力也不堪多让。
(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或县地,统兵1120人左右,名下又分为十个百户所。但因明朝后期吃空饷之风盛行,实际上一个百户名下能打的军户兵数量,最多不过二三十人罢了。)
这么算下来,一个千户手下能用之真兵,其实也就和朱子龙现在手下这二三百左右盐丁不相上下。
说朱子龙的本体,在这山东烟台附近,现在是一名山寨千户长,也一点不过份。
可能会有读者怀疑,堂堂千户武官为正五品,放在现代21世纪新中国那边,差不多相当于是一个旅长级别。怎么手中兵力就这么点能用之兵?
怎么说呢?
如果是明朝开国时期的千户,自然是手中兵强马壮。
然而,随着当年朱元璋改行“兵农合一”的“军户”制度,被划为“军户”之家能分到一块土地,战时出征,平时务农,并不从朝廷支取粮饷,因此也一度杜绝了“吃空饷”的可能。
但是,这种不分良莠、强制限定军籍的军户制度,时间一久不可避免地会走上僵化、衰落之路。
由于军户兵弱不堪用,明后期只得无奈的又重行募兵制。所以,“吃空饷”的历史老问题也就如影随形地出现了,到了明代末期的现在。已相较之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说,全国军队“有籍无人”的比例竟然已达到了一半以上,足见其“吃空饷”问题之严重。
所以明后期,大部分地区的千户手中的可用之兵。是真的不忍直视,而且战斗力软弱,也就是常态了!
第40章 消费伟哥的主力军,是太监?()
对于盐田,朱子龙也没有就此只当个过客和仅仅只是垄断销售者。
笔记本电脑里就有他以前无意间收集的资料,只需修改几个小小的变动,就能让海盐田的质量和数量,产生很大的变大。
真正的晒盐,绝不是在海滩上挖一些凝结、蒸发池就可以批量出盐了。
别看现在都明后期了,但是大部分盐场还是用的土方法,煮海为盐依然是最广泛的制盐法。
朱子龙这些天则是带上人手,让他们在堤坝下挖出许多一大片模样如同砚台的石制晒盐槽,这些盐槽的摆放很是讲究,看似毫无规律的堆叠在一起,实际上高低错落有致。
然后将加入了小成份的盐泥引路改良了下,引来海水再经太阳晒上几日蒸发掉水份,这片盐泥就含有相当高的盐份了。
再注入海水,过滤出来的水从盐池旁边预留的小口流入一侧的卤水池里,便有了一池的上品卤水。
卤水达5~10度(波美度),放入晒卤池后,再浓缩到20~25度,由输卤沟汇集回。卤水的浓度怎么判断呢?
很简单,用植物茎杆漂在水面才是真正的饱和盐水,否则还要太阳反复暴晒才行。
最后将附近的一处有火山石的地方,挑来组成盐槽。
这样的石头上有细细密密的小孔,最后将卤水倒入盐槽,暴晒一天后,到黄昏就可以用板刮盐,收入竹筐了。
这样一来,整个产盐的效率和质量,亦然就提高了NNN个档次。
多道修改工序之后,甚至于还能增加上品精细盐的产量。老实说,刚开始发现连上品粗细盐也能增产的时候,朱子龙也是吓了一跳的。
这些看起来很象现代盐厂制过的精盐,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海盐没经过精制工艺就能达到这个水平吗?
试着用手指点了一些放入口中,朱子龙感觉这些海精盐比自己从现代带来细盐要淡许多,入口即化。但是,却也算的上是一等一的精品盐了!
(原来用古法改良一下,也能制造出只少从色泽上和现代精细盐,看起来差不多的盐嘛。看到这里,是不是让有些以为古人只能吃杂质盐和黑色盐为主的人,感到失望了,呵呵!)
朱子龙不知道这些看起来和现代盐没差别的精细海盐,其中的氯化钠的含量怎么样。
不过,只少就凭这种盐的卖相,不愁不是抢手货。
在垄断和接手现在这个官职前,老实说朱子龙金管知道盐对古人很重要,但绝不会如现在入了行一样,了解的这么清楚。
小小的盐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在古代,以及现在这时期的明朝。却曾是决定国家的生死和富强的关键,盐对农业社会的价值,并不亚于石油对工业社会的价值。
原因很多,其一,盐相当于古代冰箱。
作为现代人,你可能只看到日常做饭时用盐做调味剂,其实盐对古代老百姓的意义更像冰箱对现代人的意义。
在古代,盐是保存菜、肉、鱼、奶的最重要的防腐原料,因为这些食物容易腐烂变质,不像谷类一样可以长期保存。
但如果用盐腌成咸菜(酸菜)、火腿、咸鱼、奶酪制品,就可以保存数月甚至数年。古代的农民经常需要拿粮食去交换盐,来制作腌制食品。
所以,在古代而言,盐并不仅仅只是用来吃的,还是必需品的食物添加剂。
腌制食品除了老百姓长期自用,但更重要的是有了盐,商人就能够实现远距离的食品贸易,这相当于古代版的冷链物流。人人大量的必需品!
古代内陆的人吃不到海鱼,但是做成咸鱼就可以运往内陆。农业地区的人吃不到北方草原的奶制品,但是用盐可以加工成奶酪运往南方。中原腹地的人也可以把牛肉晒成咸牛肉干运往四方。
所以在古代,盐甚至于是商业经济的一大基础支撑点。
另外,对国家而言。
只要控制了盐的供应和价格,就可以向所有消费者征收食品消费税。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都非常倚重于盐税,是政府收入中最大的来源之一。
征盐税既不需要花钱圈养庞大的征税公务员队伍,也不会因为征税引发官民矛盾,真是最佳的征税手段。《管子·国蓄》:“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要不是现在的明朝后期,国内混乱,天灾不停。内外皆有乱,并且士大夫和地主等,与皇帝又不是一条心。下面的人如何有机会大走私分盐?
朱子龙自然也是因此来对了时间,走对了路,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才有了现在的便利。
面对这种机会,他自然是要牢牢的把握住的。
(盐是革命和发展的命根子之一,就连当年毛主席也曾说过:“宁失延安、不丢盐湾”)
掌握了方圆数百里盐业半垄断的朱子龙,经过这一个多月来的努力。
让地方上变得安宁起来,这样的人自然而然的成了大家眼中有本事,有主意,有决断的角色。再加上,他的那些个所谓万里外来的美洲货产品,在附近几大城中的上层人士和地主老财后院中,走对了夫人路线。
一时间,比起他的前任来,朱子龙显然让人感觉要得人心的多,大方的多(送礼多),更合适的多。
看着身边逐渐生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