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1之大变革-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矿主们看到士兵们的行动,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幸亏刚刚没反对,不然这些士兵们就不是搬桌子椅子,而是拿出刀子了。

    登记的速度很快,大部分煤矿东家识文断字,沟通速度很快。

    谭良栋等登记完之后,便邀请矿主们前去吕梁营专门接待客人的地方。矿主们唏嘘不已,果然这吕梁营敌我分得很明确,登记了就代表矿主同意加入这个什么煤炭协会,也就获得了吕梁营的友谊。

    余生代替谭良栋接待了矿主们,谭良栋一身戎装,给矿主们的压力太大,余生书生模样,说话也比较温和,矿主们逐渐也放了开来,把一些问题反映给余生。

    既然给矿工们让利已是定局,矿主们自然要从别的方面减少自己的损失,首先就是要去掉每年给官府的大笔孝敬费,余生代表谭良栋和卢象升答应了矿主们这一要求。

    矿主们听到有卢象升的保证后,对这个谭良栋强设的煤炭协会也有了不少的信心。在吕梁,谁不知道中阳县令卢象升是巡抚刘策的心腹,民间对卢象升的形容可以看出卢象升的影响有多大:泥塑的知府,实权的县令。

    其次是给地头蛇们的好处费,这一点只要《煤矿生产条例》推行下去,新的班组制度建立,地头蛇们自然没了生存余地。矿主们欺压矿工,除了借助官府的力量,就是利用把头和地头蛇们威慑矿工。

    谭良栋已经下定决心要推广条例,无论拦路的是谁,谭良栋都不会留情。按照现代的说法,矿工是吕梁营的基本盘,煤矿关乎着吕梁营的核心利益。

    还有其余的一些事余生也一一记录下来,比如煤的销路、运煤道路的安全等等。两天下来,随着问题的逐一提出,矿主们之间更多的交流,所有人都对煤炭协会由排斥到接纳,因为大家慢慢发现,有了这么一个协会,矿主们就有了一个联合渠道,到时完全可以干很多以前没法做到的事,比如说操纵煤炭价格、制定有利于己方的标准之类的,太多太多。

    垄断从来都是自发性的,以前都是兼并煤矿为主,现在谭良栋提供了这么一个新的思路,矿主们发现同行业联合也可以建立一个庞然大物。

    谭良栋没想到这些矿主们已经有了建立卡特尔(一种同行业的垄断机构)的心思,他统合吕梁的煤矿,一是为了推广《煤炭生产条例》,提高矿工的收入,为吕梁营开辟更多的兵源。二是扩大煤矿的生产规模,随着土豆的逐步推广,柳林的粮食产量已经有了保障,整个吕梁由于多年的****产生的流民便可有由扩大生产的煤矿吸收,恢复正常的秩序。三是以手中拥有的资源,和晋南的大商人们进行更多的合作。

    余生把矿主们提的问题和建议交给谭良栋,并道:“这做生意的,真是以利为本,句句不离钱。”

    谭良栋翻看了一下,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太史公的话早就说明了一切。”

    “是啊,利字当头。”

    协会的框架已经搭起来,矿主们自发的补充规定,这方面谭良栋不做干涉。矿主们经营煤矿那么久,什么对他们有利心里都很清楚,谭良栋要的只是《条例》的推广和协会的主导权,其余方面矿主们的自主权还是不小的。

    五日后,煤炭协会在柳林正式宣告成立,卢象升也到场,被推选为荣誉会长,谭良栋被推选为会长,八个大煤矿主成为协会的委员,剩余的中小煤矿主都是会员。协会的内部组织全是由谭良栋设计,荣誉会长、会长、八委员的模式让卢象升感觉很奇妙,这些称谓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为了庆祝协会的成立,已经是会长的谭良栋拿出了两样东西。

    八个委员和一些有分量的会员被谭良栋带去了位于柳林西侧的炼铁坊,这一带是吕梁营兵工厂所在地,守备森严,矿主们在谭良栋的带领下到了一处空地。

    炼铁坊内的师傅们搬出了一个炉子,矿主们都围了上去,其中一个委员里里外外摸了一遍后,惊奇道:“这炉子是铁打的!”

    谭良栋笑了笑,他模仿后世曾经流行一时的铁皮炉子,让师傅们打造了一个,准确的讲,现在在矿主们面前的,不应该叫铁皮炉子,应该是铁板炉子,现在炼铁坊的锻造工艺还是过于落后,那种薄铁皮没法做出来。

    矿主们都是人精,在看完铁皮炉子以后就明白谭良栋要干什么了。像这种铁皮炉子,如果是在吕梁这样的黄土高原,家家户户都有着和炕相连的灶,根本卖不出去,但要放在晋南那样的平川地带,这铁皮炉子可是大大的有前景啊。

    根据协会的规矩,像铁皮炉子这样的东西,大家可以以相对优惠的价格从谭良栋这儿购买,然后再以统一的价格售卖出去,在矿主们看来,这是谭良栋作为协会会长给他们让利。但在谭良栋看来,他是在借助矿主们的销售渠道,大家互利共赢。

    第一件铁皮炉子给矿主们不小的惊喜,众人不由得对第二件东西有了更大的期望。

    第二件东西就是和铁皮炉子配套的蜂窝煤,是在砖窑试制的。当初,在白世镜成功组建商会以后,谭良栋便把自己对蜂窝煤的设想告诉了白世镜。

    白世镜当初能从一个一贫如洗的矿工成为现在的大商人,虽说有谭良栋改制的影响,但白世镜自己的眼光也是很独到的,在听完谭良栋对蜂窝煤的描绘后,便知道这个东西的前景很大,回去立刻组织烧砖师傅们试制蜂窝煤,经历了大量试验后,终于制出来了蜂窝煤。

    后世的蜂窝煤由原煤、碳化锯木屑、石灰、红(黄)泥、木炭粉等混合物基料和由硝酸盐、********等组成的易燃助燃剂所组成,打12个孔,白世镜试制的蜂窝煤没有易燃助燃剂,并且由于材料原因只能打八个孔。

    白世镜把蜂窝煤介绍给了矿主们,并现场引燃一块蜂窝煤,让矿主们派人记录蜂窝煤的燃烧时间。一个半时辰后,蜂窝煤燃烧殆尽,一直守候在旁边的矿主们双眼放光,如果说前面的铁皮炉子让矿主们觉得谭良栋是在让利,那眼前的蜂窝煤让矿主们觉得加入煤炭协会真的是很有价值,给矿工们让的利在蜂窝煤面前,根本不算什么。

    同样重量的蜂窝煤和原煤,蜂窝煤燃烧的时间更长,成本更低,中间的利润空间很大。

    不过蜂窝煤是由白世镜制出的,算是柳林商会的产品,谭良栋让协会的委员、会员们和白世镜谈,算是促进商会和协会的合作。

    随着吕梁营的扩展,商会也会跟着走出去。

    铁皮炉子和蜂窝煤让新生的煤炭协会有了凝聚力,在谈妥了条件后,谭良栋趁热打铁,建议协会每年留出一部分钱用来开发像铁皮炉子和蜂窝煤这样的新产品,矿主们纷纷附和。这次他们是心甘情愿的,已经尝到甜头的矿主们自然希望能有更多的新产品,这可是意味着一项新的产业,也是一条长久的赚钱路子。

    (本章完)

第77章 77。摊牌,渐变() 
对永宁知府而言,天启三年的后半年不好过。虽然知府曾想着借助驻矿太监的力量制约卢象升和谭良栋,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卢、谭二人完全不把驻矿太监放在心上,说扣就扣了。

    随后发生的事更是让知府感觉自己纯碎成了摆设,吕梁营出动剿匪,在各村留下人驻守,建立护村队,给当地的粮长、里长们交待的是维护治安,但傻子才信这样的说辞,自从各村在吕梁营的帮助下建立护村队后,粮长、里长的威信全失,县衙的衙役们连村子都进不去了。

    九月份,随着吕梁营完成剿匪,谭良栋又召集吕梁地区的煤矿主,和卢象升一道搞了个煤炭协会,一下子,原先官员们收的煤矿份子钱全都没了,除卢象升的中阳县外,其余各县从衙役到县令,州府从推官到通判、同知、知府,几乎整个吕梁的所有官员完全被卢象升和谭良栋联手架空。

    当初卢象升在决定支持谭良栋和胡振江的变革后,在吕梁营的支持下,把整个中阳县衙从上到下都换了一遍,那些根深蒂固的各司吏员全被撤下,换上自己的人。

    明代的制度县官不下乡,也就意味着一县之中,直接由朝廷任命的只有少数的几个职位,县令、县丞和县主簿,中阳县丞早就在流民混乱中废了,主簿本人在混乱中也是毫无作为,跟着前任中阳县令一同被革职,卢象升从大同回来后,掌握住局势,撤掉代理的主簿,换上自己的好友胡振江。

    天启三年十月,中阳县衙,谭良栋和卢象升相对而坐,成功剿匪后,卢象升把吕梁目前的状况写到要给刘策的报告中,并把自己今后的想法也附上,基本上和谭良栋、胡振江两人所设想的变革差不多。

    “良栋,吕梁大体安定下来了,土豆确实是个好东西,只要把土豆继续推广,我想粮食危机能大大的缓解。”

    谭良栋点头道:“确实,不过还要注意,我在柳林培育时专人照看,大规模推广的时候不大可能像我在柳林那么精细。”《土豆志》已经刊印了一百份,以现在土豆的规模够用了。

    “确实如此,不过吕梁刚安稳下来,我这份报告上去,刘大人如果要重提夏税秋粮的事,那现在这局面很有可能会被破坏掉。”卢象升犹豫道。

    “建斗,报告必须得交上去,从县令到知府,以现在的吕梁来看,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安定地方的功劳。”经过罗汝才一闹,现在的山西,汾州、辽州、沁州三州流民四起,潞安府闹得最厉害,各处煤矿的矿工不满矿主的压榨,纷纷起来反抗。

    在当前的局面下,卢象升能联合吕梁营让原本混乱的吕梁恢复秩序,这是一份很显眼的功劳,足够卢象升往上升好几级,更别说卢象升还有着刘策这样的政治资源。

    知县是正七品,小府的知府是正六品,从中阳知县到永宁知府,连跨两个品级,卢象升很有信心。况且,卢象升把这份报告递给刘策后,便准备去一趟

    永宁府,正如民间所流传的那样,“泥塑的知府,实权的县令”,要想压制其余四县的县令,卢象升就得和知府好好的谈一谈。

    在天启年间,各地的局势虽动荡不安,但朝廷在大体上仍掌握着绝对的力量,甚至在天启后期魏忠贤主政时期,西南的奢安之乱被压缩在贵州一地,辽东还取得了宁远大捷。

    随着吕梁营实力的增长,谭良栋必须选择要和卢象升合作,有很多事情必须在朝廷下的名义下进行,卢象升就是谭良栋给自己找的“名义”,并且在谭良栋的努力下,卢象升和谭良栋在大方向上保持着一致的观念。

    永宁州府,知府正和幕僚讨论着吕梁营剿匪的事,言语之间充斥着对卢象升和谭良栋的不满。

    “哼,卢建斗,堂堂进士出身,整日和一武夫厮混在一起,真是丢了读书人的脸。”

    幕僚附和道:“东翁说得是,这卢象升要是还顾及读书人的脸面,哪会如此这般的不尊上。”幕僚这话隐隐指责卢象升完全不顾及知府的脸面。

    知府衙门外的衙役走进知府和幕僚所在的内堂,抱拳道:“大人,中阳卢知县求见。”

    “你说是中阳县的那个卢象升?”

    “是的,大人。”

    “好,你先出去,跟卢象升说让他先等等。”

    “是。”

    衙役出去后,知府皱着眉头道:“这卢象升来干什么了?上任这么久,除了有公事的时候来一趟知府衙门,这次来做什么了?”

    幕僚提醒道:“东翁,这卢象升来者不善啊,吕梁营可是刚刚剿完匪。”

    “唉,这吕梁营,算了,总是要和卢象升见面的,我就出去见一趟吧,反正我也快走了,这烂摊子谁想收拾谁去收拾。”

    知府衙门大堂,知府见到卢象升,面无表情道:“卢知县,如无要事,一县父母官擅自离任,可是大罪啊。”

    卢象升不理知府的挑刺,直接递上去一份文书,并道:“知府大人,这是下官治下的剿匪情况。”

    知府翻看了一番,继续挑刺:“卢知县,你刚刚说是你治下的剿匪情况,怎么我还看到岢岚州、方山、临县这些地方的剿匪?难道你觉得,永宁、岢岚两州都是你的治下?”

    卢象升摇了摇头,带着一丝嘲讽道:“知府大人,您觉得抠字眼很有意思吗?现在,永宁、岢岚两州大的流匪都被剿灭,吕梁整体秩序已经稳定,吕梁营又守住了黄河,避免陕北的流寇流窜过来。知府大人,您应该明白,现在是什么情况!”说到后面,卢象升的语气变得咄咄逼人。

    知府冷哼了一声,坐着不说一句话,气氛僵硬起来。

    跟在知府后面的幕僚,见气氛不好,这样下去对双方都无利,便在知府耳边低声道:“东翁,有些事咱就不要说破了,我去劝劝卢知县,让他给您个台阶下。”

    随后幕僚走到卢象升旁,拱了拱手,轻声道:“卢大人,我家东翁年事已高,再过不久就该致仕了。您给他个台阶下,到时什么事都好说。”

    卢象升听完幕僚的话后,拱了拱手,道:“知府大人,刚刚是下官无礼了。”

    知府也不想僵下去,便道:“建斗啊,你也是个读书人,就算不尊上官,你总得尊一下老吧,本府的年纪可是跟你爷爷差不多。”

    “下官明白。”

    “好了,本府累了,你有什么事就跟幕僚说吧,他能代表我。”

    “是。”

    知府退回内堂,留下幕僚。卢象升跟幕僚就不是那么客气了,直接把自己的要求说了,现在的吕梁,各县县令的命令出不了县城,卢象升不能命令其他县的县令,但各村子现在都有吕梁营的人。卢象升要在各村代行知府的权力,也就是说卢象升要借知府大印用一下。

    幕僚很为难,官印是一个官员最重要的东西,虽然永宁知府不想管事了,但把官印交给卢象升使用,幕僚不敢做决定,只能回去请示知府。

    永宁知府听过后,闭着眼想了半天,对幕僚道:“你去跟卢象升说,本府可以答应给他用官印,但有一个要求,官印旁必须签上他卢象升的名字。”知府要安安稳稳的致仕,任何有可能出事的地方知府都要注意。

    卢象升答应了知府的要求,拿上知府大印后,在第一份命令上盖上了印,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第一份命令就是在各村建立护村队,早在吕梁营剿匪的时候,在各村就初步建立了护村队,现在有了正式的命令,对于远离柳林受吕梁营影响小的村子来说,建立护村队的阻力能小很多。

    在谭良栋的设想中,各村的护村队是对吕梁营的补充,护村队的队长全部都是因伤退出吕梁营的老兵担任,这些老兵有一定的战场经验,负责训练护村队,一旦将来有事,完全可以在现在吕梁营的框架下扩充部队。

    同时,护村队的存在也是在宣示着吕梁营的存在,谭良栋和胡振江都认为,在恢复吕梁的稳定后,需要以条例来治理各村。旱灾延绵了三四年,破产的农户成了流民,一些原本就混迹在各村的青皮混混成了流匪,原本自然稳定的小农秩序被破坏。

    以条例治村,用强硬的手段恢复生产秩序,并抑制由灾害兴起的抵押土地的高利贷和强制兼并,将一些民愤极大的豪绅作为典型给处理掉。

    胡振江在推行条例的过程中,对占据乡村统治地位的乡绅愈发的厌恶,这些乡绅趁着灾害,强买强卖,利用农户们不识字、不懂算术,放农户们永远都还不清的高利贷,大肆兼并土地。

    一些条件极其艰苦的农户卖儿卖女,只为换一口吃的。家里体弱的老人,因为没有多余的吃的,只能躺在床上,慢慢的等死。在天灾人祸下,一幕幕的人间惨剧在上演。

    连胡振江自己都没发现,在各村里推行条例的过程中,自己的行事手段越来越酷烈。有时候,解决一个豪绅,就能救一村人,在最基层的乡村,贫富分化已经到了要激起民变的地步了。

    (本章完)

第78章 78。乡绅,鲜血(一)() 
下河村,位于临县境内,是一个大村子。随着吕梁营剿匪的推进,下河村驻进了吕梁营的一个班,在秩序稳定后,李鹤轩带着人进入了村子。

    像下河村这样的村子,组建的护村队人数在三十人左右,由两个吕梁营的退伍老兵带领着,李鹤轩的任务就是帮助退伍老兵们建立护村队。

    “活曹操”罗汝才曾经多次肆虐岢岚州,临县、岚县、兴县三县的村子深受其害,下河村也一样。李鹤轩进驻下河村后,发现整个下河村的青壮村民都逃的差不多了,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妇孺。

    类似下河村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因此吕梁营在各村建立的护村队大头暂时都由吕梁营垫付,这让谭良栋很无奈,一眨眼的功夫,手里的存银就没有了一半。

    下河村的护村队建立起来后,李鹤轩把护村队的名单登记在册,然后就往下一个村子去。护村队完备后,就是胡振江和他的宣传队进入村子。

    谭良栋给胡振江的权力很大,进入村子后可以节制村子里驻扎的吕梁营和护村队,必要时候甚至可以调遣已经剿完匪正在休整的牛凉等各部。

    下河村是胡振江走过的第十二个村子,也是进入临县境内的第一个村子,深入了这么多乡村,胡振江对大明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有了很深刻的了解。

    从大的方面讲,乡村由两个群体组成,一个是以士绅为代表的地主,一个是从土里刨食的农民。在明初,天下刚刚抵定时,地多人少,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身份是相互转换的,分的并不是那么清楚。

    两百多年下来,人口越来越多,开荒新土地的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再加上时不时的天灾,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并且,在越来越僵化的科举制度下,以耕读传家的士绅们,家族供子弟读书考科举做官,子弟做了官以后利用权力又为家族谋取更多的土地,慢慢的,士绅就是地主,地主就是士绅,已经成了和农民完全不一样的一个群体。

    而吕梁的情况更加复杂,士绅们除了掌握大量的土地资源,还掌握着不少煤矿。

    谭良栋半强迫矿主们组建了煤炭协会,推行了《生产条例》,打破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