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1之大变革-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不觉中,大同一行,让卢象升有了很大的改变。而这正是谭良栋所希望的,这次回到柳林,吴敏势必会回到延绥镇,杜松也会去江南,到时候自己就是吕梁营的千总。

    以吕梁营现在越来越大的规模,如果谭良栋狠下心来,完全可以扩充到五千人,都能有一镇的规模。那等自己回了柳林,接下来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扩充地盘,这跟刘策要恢复永宁五县的夏粮秋税完全是背道而驰,因此谭良栋希望能和卢象升合作,能更好的维持吕梁营的存在。

    谭良栋主动道:“建斗,这天下颓废已久,有这样的事很正常。”

    卢象升叹了一口气道:“是啊,颓废已久。”

    就在吕梁营攻破代王府的庄子后,远在大同府的行都司指挥使已经察觉到事情不对。已经过去七天了,他派出去的专员没有任何回信,这只能说明袭击谭良栋的事情失败了,指挥使立刻派出一骑前往夏米庄查探。

    一天后,指挥使得知夏米庄的袭击失败,参与袭击的各路人马也被吕梁营击破,指挥使立刻把这一情况告诉给四大商家和贺方。

    贺方损失了一百家丁兵,恨得牙痒痒,给指挥使上了一份文书,要亲自去截杀谭良栋。商家们在得知袭击失败后,心里后怕,在得知贺方要继续截杀后,纷纷表示他们可以继续出钱。

    指挥使顺水推舟,批准了贺方的请求,并从其他的地方给贺方抽调了三百人,加上贺方准备从大同右卫调集的八百人,共计一千一百人,并且为了师出有名,指挥使给谭良栋定下了罪名,纵兵劫掠地方,现命大同右卫守备将军贺方前去抓捕。除此之外,指挥使还派快马前去通知宁武关的守备,锁关,不要放任何一支人马出大同府。

    总兵张远在得知此事后,恼怒不已,下定决心要和刘策联手,把行都司指挥使给扳倒,并派人到大同右卫,查探贺方的情况。同时,也派人前往宁武关,命令守备将军放吕梁营过关。

    在指挥使派出的人到达宁武关时,吕梁营刚好到达关下。

    宁武关的守备将军拿着指挥使信使给的手令和吕梁营递上来的过关文书,心中很是为难,他哪里看不出来,这是行都司和吕梁营发生什么矛盾了。

    指挥使的信使见状,便道:“将军,这吕梁营的谭良栋纵兵抢掠地方,指挥使大人已经派出人前来捉拿。”信使在后半句加重了音调。

    “这……那好吧。”

    吕梁营被拦在了宁武关下,卢象升拿着宁武关守备将军退回来的过关文书,对谭良栋道:“良栋,看样子是出事了,这宁武关不放人。”

    “哼,肯定是行都司的人在里面搞鬼。”谭良栋打量了一下宁武关,比玉林卫雄壮多了,如果要强行突破,单凭现在的吕梁营难度不小。“最多再等半天,到时再不让过,我就闯关!”

    卢象升点点头,行都司和大商家们既然要对谭良栋下死手,在夏米庄失败后肯定还会有后手,当务之急还是尽快过关,出了大同府就好办多了。

    半天后,宁武关依旧不肯放人,谭良栋下令吕梁营全体做好准备,要硬闯宁武关。

    宁武关地处腹地,远离边镇,守关士兵承平已久,在看到吕梁营的架势后,纷纷劝守备将军放吕梁营过关。只是指挥使的一份手令,就当作没看见就行,何苦要跟这吕梁营拼死拼活的。

    谭良栋也在做最后的努力,把指挥使的专员派过去,让他劝守备将军开关。信使见到被押着的专员,脸色变得相当难看,在守备将军耳旁低声说了几句。

    守备将军脸色也跟着变化,决定不再和吕梁营对话,等着行都司来人。

    专员脸色暗淡的回到吕梁营,谭良栋得知后,立即决定:“把营中所有手榴弹全部集中到掷弹兵这,闯第一道关!”

    宁武关前的第一道关是一座小堡垒,掷弹兵沿着堡垒上留的口子扔进一颗手榴弹,“轰”的一声后,驻守在小堡垒里的七名士兵全部跑了出去,直接跑回主关,吕梁营很轻松的就攻下第一道关。

    守备将军得知小堡垒被吕梁营强占,吓了一跳,赶紧把信使叫来,着急道:“这可如何是好?”

    信使倒不慌,冷静道:“将军,你现在知道这谭良栋是如何的霸道了吧。咱们只要守住主关,谭良栋肯定攻不下,到时只要指挥使大人派来的人赶到,就是谭良栋的死期!”

    守备将军不这么想,当太平将军当久了就不想招惹麻烦,道:“我再和谭良栋谈谈。”

    在吕梁营攻下第一道关时,张远派来的信使终于到达宁武关。信使在见到谭良栋后,立即道:“谭把总,行都司的指挥使派一千多人来抓捕你,说你纵兵抢掠地方,总兵大人让你尽快离开大同府。”

    “什么!”吕梁营诸将都大吃一惊,这行都司完全是在颠倒黑白啊。

    “谭把总,我手上有总兵大人给宁武关守备的命令,可以让吕梁营尽快出关。”

    “好,多谢总兵大人了。”谭良栋感激道。

    宁武关,守备将军本就想和谭良栋再谈谈,在见到总兵张远的信使后,看了张远的命令,让他放吕梁营出关。

    守备将军正好就坡下驴,当即对左右道:“总兵大人有令,放吕梁营出关!”

    用了整整十天时间,吕梁营终于离开了大同府。在过了宁武关后,整个吕梁营上下明显松了口气,这十天太过紧张了。

    (本章完)

第65章 65。纷乱,举措() 
过了宁武关,就是太原府的地界,归属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行都司无法插上手,吕梁营过宁武关是走正常程序,贺方的人就没法过宁武关,除非贺方要把山西地方上的所有官员都得罪,不然贺方的人是不能随便进入太原府的。

    在宁武关前,谭良栋把代王府的刘管事心腹和行都司的专员给放了。专员是行都司正式派给吕梁营的,谭良栋不好对其下手。至于代王府刘管事的心腹,谭良栋让他回去给刘管事传个信,从此以后让刘管事出门在外小心点,保不齐哪天就死在了大街上。

    管事的心腹快哭了,这话他哪敢说,但不说还不行,不然刘管事凭什么相信谭良栋会放了他。不过刘管事也顾不得谭良栋的威胁了,被谭良栋救出庄子的人已经在找代王府的麻烦,搞得代王府上下焦头烂额。

    两天后,吕梁营抵达五寨堡。柳林方面派了一支小队在五寨堡接应谭良栋,并给谭良栋带去了一个大消息。

    “什么!王嘉胤造反了?”谭良栋感觉很不可思议,按照原本的历史,王嘉胤要等到崇祯元年,实在是没粮食了才聚众造反。

    “到底怎么回事?”谭良栋感觉自己是做了不少事,但这些事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要说影响肯定是有,但也不会影响到陕北去。

    知道陕北出了事后,谭良栋顾不得让部队休整,即刻返回柳林。陕北出了事,延绥镇和三边肯定会有变化,在这个特殊时刻,吴敏又要返回边镇,到时陕北只会更乱。

    从五寨堡到柳林,吕梁营已经走了一遍,轻车熟路,再加上急行军,两天后到达刘垣圪坮,谭良栋让各部先返回柳林,自己则带着亲卫赶到后坡,去见吴敏。

    在谭良栋进入刘垣圪坮时,就有人去通报了吴敏。此刻,吴敏和杜松都在后坡,在听到谭良栋回来了后,脸上都露出了喜色。

    谭良栋进了后坡,也不废话,直接道:“吴大哥,王嘉胤造反了,这是怎么回事?”

    吴敏一直和陕北保持着联系,对王嘉胤造反的缘由了解得比较清楚。

    王嘉胤的造反和谭良栋确实没有直接联系,但也有一点影响。王嘉胤在陕北靠走私盐为生,原先只是小打小闹,但陕北连年干旱,流民遍地,越来越多的人投靠王嘉胤,靠着走私盐吃口饭。

    在原先的历史上,王嘉胤就是一直靠着贩卖私盐,勉强吃口饱饭,等到了崇祯元年,甘、陕、晋连年灾害,三地的元气被耗干,老百姓连粮食都吃不上了更何谈买盐,王嘉胤的私盐没了买家,只能选择造反。

    但在这个时节,吴敏要回延绥镇,消息已经在李伯年和李相良的暗中推动下传遍整个给边镇,延绥镇总兵王定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军中流言四起,不利于他的言论到处流传。仅仅这些的话王定不会有什么害怕的,但紧接着吴敏要回延绥镇的言论传到他的耳中,并且据说原本就对他有意见的陕西布政使对吴敏的回归持着赞同的态度。

    王定害怕了,前番朝廷让他闭门思过就让他感觉自己在朝中的势力过于单薄,急需再抱一只大腿。正好,刚刚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和东厂厂督的魏忠贤正在大肆培植党羽,王定决定靠拢过去,利用魏忠贤越来越大的权势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魏忠贤得到王定的投靠后,立即派出东厂的番子和自己心腹太监前往陕北,要在陕北设矿监。矿监只是说辞,此时的陕北并没有大矿,太监到达陕北这,直接把目光放在三边的盐池,自然地,作为三边最大的私盐贩子王嘉胤也就被打击了。

    没了吃饭的来源,今年眼看着又是一个旱灾,人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直接在府谷县外聚众起事,并攻下了毫无准备的府谷县,王嘉胤被推选为大哥,号称三十六营,谭良栋的老朋友罗汝才也在其中。

    陕北是乱了,谭良栋问道:“吴大哥,现在陕北的形势这样,那你打算如何?”

    吴敏回道:“出了王嘉胤这事,我也有干系,延绥镇需要我。良栋,你要尽快接管整个吕梁营。”说完后吴敏又转头问杜松:“杜松,你决定了?”

    杜松点头道:“我决定了,从陕北跟过来的老弟兄都跟着我走。”

    谭良栋听后道:“杜哥,你还有什么需要的?”

    “我还需要一笔钱。”杜松也不客气。

    吴敏道:“杜松你决定了就好,钱的事情你们两商议就成。良栋,还有一件私事需要跟你说一下,下个月,李言欢要到柳林这边来,你要好好的招待。”

    “这……”谭良栋有点尴尬。

    吴敏和杜松笑了笑,这两是过来人,知道年轻人脸皮薄。

    最后,谭良栋和杜松谈妥了钱的事,杜松要了四百两银子,折合成金子是五十两。

    后坡一行,在吕梁营内部正式确定了谭良栋的位置,剩下的就是谭良栋整合吴敏和杜松手下的力量,让其全部纳于自己的麾下。

    在谭良栋回到后坡的时候,卢象升并没有跟着一块去,而是回到位于中阳县的县衙。卢象升这个中阳县县令不是很称职,上任才一个月就跟着谭良栋去了大同,现在回来有一大堆事等着他。

    摆在卢象升面前最急的事是给刘策报告这次的边镇之行,在去之前,卢象升想着把自己的经历写一番即可,但回来后,他发信难以下笔,此次在大同经历的事情太多,心中积累了太多的困惑。

    卢象升觉得自己很有必要去见一趟刘策,刚好临县、岚县、兴县、方山四县的县令联名状告吕梁营。

    对于晋西北五县的人来说,天启三年也不是什么好年,临近三月,仍是一滴雨也没有,眼看着又是个旱灾,各村、各县再次出现大量流民。临县。岚县、兴县、方山四县县令害怕今年的考核又在下等,不顾地方灾害,强行收取夏粮,激起了极大民愤。

    吕梁营在晋西北是一处标杆,不堪忍受官府的各村村民学习吕梁营,暴力抗税,有的村子直接在村里插上一杆红旗,表示自己是吕梁营麾下,拒绝上交夏粮。

    四县县令得知后,直接把收不上税的原因推到吕梁营头上,并联名状告吕梁营。

    卢象升觉得这是个机会,他要知道刘策对吕梁营的真实态度,特别是在谭良栋掌控吕梁营后。

    太原府,自打刘策到了山西,就没过了一天顺心日子。好不容易摆平了晋中的晋商,陕北那边就传来流民叛乱的事,在叛军攻陷府谷县城后,有一支叛军进入了大同府,根据传来的消息,这股叛军很有可能会南下太原府。

    进入大同府的正是罗汝才,在王嘉胤攻下府谷县城后,起事的农民军内部出现了分歧,王嘉胤想着是守在府谷县,等找机会再走,而罗汝才等人则等不了,拿了一部分粮食后就直接撤出县城,向东进入大同府。

    总兵张远在得知罗汝才进入大同府,强令追击谭良栋的贺方驻守马邑,阻击叛军。

    从后坡回到柳林的谭良栋还不知道这些事,真武山上,谭良栋正听着刘文景和李鹤轩汇报这段时间柳林发生的事。

    在谭良栋还未回柳林之前,老贺家就偷偷转移了,等谭良栋回来,老贺家全空了,但老贺家已经被谭良栋惦记上了,只要找到机会,谭良栋会让老贺家付出代价。

    早在大同的时候,谭良栋就看过刘文景和胡振江等人仿照《大明律》合作编写的《治安条例》,并让刘文景继续编写《煤矿生产条例》。谭良栋回来后,《煤矿生产条例》基本编写完成,谭良栋看了一遍,改了两处后便让下发到各矿,此后煤矿一切生产以条例为准。

    粮食方面,第二茬土豆收获喜人,按照余生的估算,若是第三茬收获仍旧有这么多,柳林的存粮就有保障了。食盐供应也很稳定,陕北王嘉胤叛乱,牟钦没法继续供盐,现在柳林的盐基本是走交城购买。

    煤的生意渐渐平稳,维持吕梁营不成问题。

    柳林目前的情况保持稳定,谭良栋放下了心,决定召集整个吕梁营的各营营官和队正,包括吴敏和杜松手下的,既然确定了自己的位置,谭良栋决定快速整合吕梁营,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后坡离柳林不远,吴敏直接让各队队正抵达柳林参会。岚县,杜松亲自带着人到柳林,从谭良栋手上拿到五十两金子,然后带着自己的老兄弟直接离开,他在的话不方便谭良栋整合。

    除了吕梁营的人,余生、胡振江、李鹤轩还有矿工的一些代表也参会。

    真武山,这是吕梁营第一次各级军官被聚集到一起。谭良栋要统领吕梁营的消息早就传开,众人都已知道,此次在真武山上主要讨论的是如何整编吕梁营。

    在谭良栋去大同之前,吴敏手下有六百人,杜松五百人,谭良栋为了去大同镇则一口气扩到一千五百人,以前的吕梁营,组织混乱,吴敏、杜松和谭良栋三者各为一体,并且兵种单一,内部关系混乱,指挥很难协调。

    借着此次会议,谭良栋把吕梁营目前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摆了出来。营官、队正、教习们听后,都明白谭良栋要对吕梁营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整编。

    (本章完)

第66章 66。整编,定例() 
对于一支军队而言,整编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谭良栋要整合原先吴敏和杜松的部下,一旦整合不畅,对整个吕梁营的团结极为不利。

    不过此刻吕梁营内的情况对谭良栋很有利,吴敏和杜松是主动放弃,谭良栋的第三营实力又占据绝对优势,再加上他马上要推广全营的军饷制度,让谭良栋对这次整编很有信心。

    真武山上,一处大院子,谭良栋仿照后世,搭了一处台子,台子下放着二十条长凳,长凳前排坐着刘文景、张应宸、牛凉、屈华、康军伟、李鹤轩、余生、胡振江等人,后面坐着各队队正和谭良栋以前在军中传授文化课时设的教习,再后面坐着矿工代表和白世镜等一些在柳林有影响的人。

    谭良栋走上台,亲卫队老郭在谭良栋站正身体后,高声道:“全体起立!”

    “唰”的一声,所有人站了起来,谭良栋点点头,道:“诸位请坐,下面我就开始宣读这次吕梁营的整编计划。”

    众人坐了下来,不过心里还是怪怪的,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形式的会议。不过马上众人侧起耳朵,这次整编关系着在座的很多人,必须得重视。

    整编的第一件事,就是精简兵员。在吕梁营刚兴起时,由于是为自家战斗,只管饭不发饷,人数可以较为随意的扩张,但现在不行了,若是继续保持原来的规模,整个吕梁营就三千人了,以现在谭良栋手里的地盘,根本养不了这么多兵。

    按谭良栋的估计,自己的第三营精简下来有八百人,吴敏和杜松原先的部下精简后能留下五百人。那些离开吕梁营的人谭良栋也会视他们在军中的贡献安排他们的去处,马上要建立的兵工厂和新占地盘的煤矿还是需要不少人的。

    第二件事,就是在吕梁营内增加兵种。吴敏擅长的是马队,再加上他的心思也不在这,对军种的编制不上心,导致吕梁营现在兵种单一。谭良栋此次去大同边镇,除了完成和刘策的政治交换,也带着学习的目的去的,还没有彻底败坏的边军各兵种保持的相对比较完善。

    精简之后的吕梁营实行五营三队三班制,谭良栋将吕梁营最基层的编制设为班,每班二十人,包括一名正班、一名副班、一名教习,还有一名传令兵、一名医护兵、十五名士兵。

    以前谭良栋在第三营中为推广识字和算数曾设过教习一职,但没有定下来,趁着这次整编,谭良栋直接把教习推广到全营,方便以后学习文化知识,这也是老三营的传统。

    传令兵很重要,冷兵器时代的战场没有什么无线电通讯,命令基本靠着传令兵传递。可以这样说,传令兵在一支部队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是主将在战场上眼睛和耳朵的延伸。

    医护兵是谭良栋主张添加的,在中医草药的时代,外科治疗极其落后,很多士兵战后就是因为一些小创伤感染而死。当然,医护兵还需要经过训练,才可以简单的处理一些外伤。

    剩下的就是直接隶属于谭良栋的特殊队伍,重新组建的亲卫营,吕梁营目前唯一的火器部队掷弹队,专门负责军纪的纠察兵,还有负责侦查的斥候队等。

    随着整编计划被谭良栋读完,吕梁营的大体框架也被确立下来。按照拟定好的流程,坐在长凳上的众人站了起来纷纷鼓掌,然后胡振江上了台子。

    胡振江站在台子上,看着已经坐到第一排正中的谭良栋,心里有点怪怪的。胡振江是读书人,不像谭良栋和吕梁营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按照规矩,他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