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易-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他看出哪张试卷是我的,恐怕就会借机打压我的名次和分数。”

    正如荀易所料,宋保德和五个同伴判卷时刻意寻找荀易的卷子。

    “你们先判前面的部分,然后把问题全对的卷子给我。”宋保德喝着茶,心中恨意忍不住涌动。

    “荀源,你坏我文道修行,那么就别怪我对你儿子下手。”

    文道传承倚重人道,融入儒法之内,有五大境界修行。五大境界圆满便可蜕变成为天神。而文道修行,除却建功立业的天封路线外还可以自己积攒文气著书立传。甚至还有一个更便利的捷径——科举。

    文昌帝君亲自执掌科举考试,就是在培养文神种子。

    从乡试开始,每一位得解元之名的才子都会被文昌帝君赐予一道神力,点亮自身文运命格,开始文道的修炼。

    此乃立心之境,立文心,丹心明湖,气呈淡白。

    会试得会元之名,文昌帝君再度赐予一道神力,跨入文道第二重境界——立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墨意经纶笔斥遒。到了墨意经纶的境界,文气呈墨色,堪比神灵。可借诗词歌赋惊动鬼神。这就是文判等人施展的文神言灵之法。

    而如果能够在殿试中取得状元之名。文昌帝君会赐予第三道神力,一举跨入文道第三重境界——立功。连中三元,这是一个极难达到的成就。古往今来这种人物流传千古,本身也具备三重文道之力。春秋刀笔,这可是文判官目前的境界。很多人这一辈子都止步于此。而柯状元虽然是文曲之神,但因为生前没有三元及第,所以只得状元那一次的文昌赐福,慢慢培养文气起步。

    三元及第的状元,是未来文神的中坚力量。大周包括历代诸朝的人,屈指可数。

    宋保德当初在郡里堪称第一才子,轻轻松松取得解元之名。不过在入京会试时候被荀源挫败锐气,仅仅得到第二名的成绩,会元被荀源取得,一举让荀源成为第二境界的文道修士。

    荀源连中二元,本来依照他的文采便是状元也可当得。但三元及第,文动鬼神,一个这样的人才日后很难给朝廷效力。

    因为每一位三元及第的才子,都会被文昌帝君标记。日后这种人物,朝廷很难压制他们的势头。或许还会诞生一位活生生的圣人出来。

    三元及第后,已经算是半个文神,在文昌宫中挂名殿试之后成就自己国家的******。还可以参加十二年一度的文昌策考。和其他国家的三元才子们进行本大州域的考试比拼。

    胜出之后,四元连贯,就会被文昌帝君赐予第四道神力,成为文道第四重境界——立命。

    腹隐珠玑,兰呈五色。心怀锦绣,江山如画。

    到了这个境界,自身蕴含的文气转化五色,在儒家可尊贤。文襄君作为邪神就是这个层次,在文神中已经属于高位。死后也可以直接加入文神一系,成为三位帝君的属神。

    天庭治下九大神州,每一神州六十年一比,四元连贯的贤人们进行最后一次比试。在三位帝君的关注下进行最后一次文道比拼。

    如果这次,再得到第一名。五元合一,直接蜕变至天神的层次。

    六十年成为天神,这就是文神一系最快的境界。只要五连魁首,就能一步天神!

    所以,朝廷对会元在殿试的排名很慎重。如果是一个连中二元的会元,一般不会给状元的名号。

    三元及第之后命归文昌,即便是皇帝也不敢轻易生杀予夺。于是,先帝对荀源进行打压,加上荀源为人风流,索性就把探花的位置给他了。

    自古探花多风流,有时候比榜样还显眼。至于状元,先帝凭借自己的喜好点了宋保德。

    因此,荀源和宋保德都仅仅得到两次文昌赐福,没办法以三元及第的身份参与文昌策考。

    想到自己因为荀源而失去一步登临天神的机会,宋保德对荀家身怀怨恨。

    “我成不了三元及第,你儿子也别想!”

    荀易近些年有不少作品流落在外,更别说他写了两本书。宋保德是个有心人,收集作品,研究荀易的笔迹。虽然这些作品因为排版的关系没有亲稿才有的避讳字体,但排版用的活字印刷是以荀易字体为原版,所以从笔画上也能捉到一点笔锋神韵。

    再者,这次考卷上的避讳字体,也会暴露荀易的身份。

    跟五个同伴花了一天时间进行判卷,将前面死答案部分完全正确的五份卷子拿在手中。

    “如果荀源的儿子连前面部分都做不出来全对,不用我出手他自然得不到解元。”

    这五份卷子整齐工整,唯独一份卷子上沾染墨迹。宋保德摇摇头,将这份卷子抽出来:“卷面不工整,扣分。”

    然后其他四张卷子对比,又抽出一份卷子:“这张卷子答题呆板,虽然前面全对,但没什么新意。暂留。”

    然后把其他剩下三张卷子给其他人传阅,三张卷子后面的大题利意明确。五人看罢,点头让宋保德暂时放在一边。

    “不出意外,这些人可直得举人之位。”

    就算后面两场没有出来结果,仅仅凭借第一场的卷案,便看出这三人文采,可得举人之位。

    “而且,荀易那小子应该就在这里面。”宋保德目光幽邃盯着一份卷子。这份卷子使用的避讳字眼很醒目,“茂”“钰”“源”“芸”……

    “荀家茂德公,还有他祖父、父亲以及母亲的名字。应该就是这个人了!”宋保德暗暗给这片文章判死刑,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内敛文气,如兰似云,想必是文昌帝君眷顾这位学生。而且他对农耕、游牧文明的见解入骨三分。里面还隐隐指出天庭和异神之别。”

    “不错,不错。想我九州天庭泱泱浩大,岂是那些蛮夷异神比得上的?”看到这篇文章态度鲜明,就算后面那篇辞藻有些病语,宋保德也不愿意计较了。

    “阿嚏——”荀易突然打了个喷嚏,在宋保德开始阅卷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第二场的考试。

    数考,拼的就是算数工程。甚至还准备一个账本让他们来进行实际演算。

    “幸好我从小就学这些东西。”荀易倍感庆幸,自己的运气真的不错。两次考试居然都能碰到自己熟悉的题目。“不过要说算数,当年刘振英得的是头筹。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还有李俊德,刘振英给他补课,到底管不管用?”

    飞快写着自己的答案,这一场对他而言毫无压力。

    文昌帝君站在他背后观看他的答卷,然后又去看了看荀晟等人的答卷。在第二场中有着全部正确的仍然是三个人。除却荀家二子外还有一个郡内其他地方的学子。

    “看样子,想要分辨高下,只能看第三场了。”

    第三场是政论,也是勘察这些学子对政治的敏感,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办法。举人之后,已经具备做官的条件。为人父母官,如果不会办事光会诗词有什么用?

    于是,政论问的是如果判案,如何治理民生方面的问题。

    荀易抹了抹下巴,想起自己在城隍府这几日所学。“文判教了我这些判案经验,的确有用啊!”

    下定决心回头去给文判添一份香火,荀易又看到最后二题。

    最后二题涉及时政,一道题问的是北蛮入侵应该如何行兵。荀易对兵法了解不多,但从小因为家中渊源刻意学了不少。

    “算了,虽然是纸上谈兵,但我其他题目答得不错,应该有一个好成绩。”

    另一道问的是当瘟疫爆发后作为父母官应该做的措施。后面还有城中粮食以及兵力方面的限定。

    几日之前,荀易刚刚在苗县来了一场实际学习。

    “好人有好报,这句话我是信了!”当初荀易心生善念,去苗县救人,现在这一切都用上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欺我!”

    …

    书虫的茶话室

    关于荀易的名字,荀(xun)易(yi)这个字真不念gou,请不要再说苟易了。

    另外风烨的名字。风(feng)烨(ye)这个字真不念hua,请不要说成风华。

    三本书的主角,看起来就长明的名字最好念,虽然是三个字的。

第五十八章解元公

    “小舅舅,你真一点都不着急?”

    “急什么?”荀易趴在床上,恩科这几天太累了。苦熬九天,一般人的身子根本受不住。贡院还美名其曰“磨砺筋骨意志”。

    不过也对,如果连这九天都熬不住,朝廷才不会要这种人。

    “反正都已经答完题,怕什么!现在还能改结果不成?”荀易闭着眼:“出去出去,让你舅舅好好歇会。”

    见荀易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李兴鸿咬咬牙出门找人打听荀易的成绩。

    荀易自然没有表面上看得那么淡定,暗中以阅读卡跑去图书馆找吕侯。

    什么也不说,蹲在吕侯边上眼巴巴看着吕侯。

    吕侯被荀易缠了好几天,受不得他这般楚楚可怜的目光:“罢了,罢了!不知道的,别人还以为老夫怎么欺负你呢!拿去吧!”

    吕侯扔给他一本书,荀易大喜:“多谢老爷子。”

    这本书封面写着《陇川贡院壬寅年试卷汇总》。

    这是这次恩科时,图书馆自动记录下来的每位学子的试卷。前面还有部分题目的标准答案可供参考。

    “自动判卷,是与否?”刚刚打开第一页,空白的书页浮现这一句话。

    “是。”荀易刚刚开口,书页自动翻飞,化作一张张白纸在荀易面前将试卷进行成绩排列。

    玲琅满目的试卷交相飞舞,自动和正确答案进行对比。荀易心中震撼,这就是天庭冰山一角的势力,哪怕是图书馆的文明程度就远在大周之上。

    天地间一应书信都被天庭记录,掌控整个九州几乎八成以上的消息来源。天人一统,又有何人能够违逆天庭?

    “传说历朝历代的历史就是借助天庭的弘圣之书进行编撰,以绝对公正的角度确保史书的真实性。”荀易想到在轩辕帝纪时某一位皇帝的举动。

    那位皇帝想要偷偷翻阅自己的起居注,对自己早年做下的事情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结果此事立时震动天庭,史皇氏仓颉大怒,禀报天帝轩辕氏。黄帝命天神下凡霍乱王朝,生生把那个强盛的王朝进行一次易主。虽然后来那位天神功德圆满后再度把龙椅还给这个王朝,但这个王朝气运被削,最终没多久就进行了换代。

    不多时,图书馆自行帮助荀易进行成绩排列。

    第二场因为都具备标准答案,所以荀易能够看到自己的成绩。

    “果然是全对么?”举人的考试并不难,荀易心下一松,犹有闲情查看其它几人的成绩。

    “李俊德错了不少,不过答对百分之八十,只要另外两张试卷也能达到这个成绩,应该就没事。”

    “张玉琪好点,毕竟我们书院平日里的课程本来就有针对性进行。”翻看灵峰书院同学们的成绩,前面的题目都差不多能做对。最麻烦的是后面账本查阅。毕竟如果是第一次的新手,很难在长时间的计算中不出现错误。

    “所以,作为班长,我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练习。日后可以轮流雇佣他们帮我看账本?”荀易盘算怎么将班里面的免费劳动力用上,接着去看第一场的试卷。

    前面部分同样让图书馆的书灵进行自动判卷,五张试卷脱颖而出。其中就有他和荀晟的,还有一个人就是刚刚数卷同样得到满分的家伙。

    “楚天碧?”荀易念叨了两遍,隐约觉得这个人是自己的对手。直接翻看他的试卷,文卷后面的几道大题也别有风采。论游牧和农耕文明之差异时彷如亲眼所见一般。细细列比两个文明的十数个不同。

    “不过在最后文采上有些瑕疵。刚硬有余但少了几分谦和。”

    接着翻看荀晟的试卷,看到荀晟试卷上出现的各种避讳字眼,荀易冷笑:“当初书院失火我就猜到,这种作风除了荀晟之外不作第二人想!”

    荀易花两天时间将自己的文风略略修改,又刻意使用其他词语进行替代,通篇没有使用一个避讳字眼。

    所以,对宋保德前来,荀易一点都不担心。有荀晟在前面顶着,或许他还要感谢一下荀晟的无私奉献。

    “能不能帮我把考官们判卷的结果拿出来?”

    图书馆可以视作具备独立思维的个体,听到荀易发问,一阵波动传递到吕侯。吕侯一挥手,开放权限给他。

    书本上再度浮现考官们的批注。

    看到朱批,荀易再度皱眉:“这次恩科真是当做实验制度来用的?”这次判卷也跟以往的判法不同,采取减分法。文卷限定扣十分,换言之,前面诗词成语部分限定十分。超过十分自动丧失资格,后面的部分看都不用看。

    不过诗词都是大家必学的课本,总的来说没几个人出那么大纰漏。

    看到李俊德和张玉琪的答卷,荀易松了口气:“虽然错误不少,但总算没有出局。”

    文卷留下一百二十张,荀易专心看了前十张,自己的名字赫然在榜首,而荀晟的名字在第三位。

    眯着眼,仔细一想,荀易自语:“看样子,这位宋大人果然是来者不善。荀晟啊荀晟,任你机关算计又如何?天意莫测,不还是败了?”

    荀易本来心中有一个计划,如果自己得不到解元,索性将自己手中收集的情报散出去,趁机把荀晟偷题的事情和宋保德搅合在一起,用科举舞弊的名义将他们一并撸到底。

    但如今宋保德无意间帮了自己一把,荀易想了想,没心思来一招鱼死网破。“真爆出来舞弊之事,到时候我也难得好处。废除这一场恩科,不过是下下之策。”

    于是,又去看第三场的政卷。

    政卷因为是实际发挥,问的是为官之后的政论举措,很难有一个硬性答案。

    “查看考官结果。”

    “……”书灵迟缓片刻,回复道:“第三场成绩还未出来。”

    第三场,因为朱图等三位考官监考完毕,三人也进入后面帮忙判卷。九人同判,在最后三张卷子上产生分歧。

    经过三轮答卷,即便是看卷内笔风文路,宋保德等大致上也可猜出来这些学生们在前面两场的卷子是哪个。

    “这三人前两场答辩皆为上佳,朱兄认为何人可当解元之名?”

    乡试排名,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朱图当然想要偏心荀易,但他没看过前两场答卷,不清楚到底荀易的试卷是哪个,沉吟不语。

    旁边两位同样监考的考官拿起卷子看了看:“这第一份卷子心思缜密,只可惜在最后两道题上不如其他两人。这第二份卷子可看出几分杀伐之气,对北疆问题选择以兵戈相见,走的是行军布阵,如果杀敌的路数。只是在瘟疫这道题上,以粮招民为兵,借兵以除暴民。这前面倒还可以,但后面所言‘未免疫情扩大,杀病患而斩草’恐怕便有些伤天德了。”

    “所以他才选择借助招募的民兵来杀人。罪过同担,缓解民愤。虽持武力震慑,但在治理救人上,就不如第三张。”另一位考官拿起第三张试卷:“这位学子对瘟疫治理颇有见解,细致入微,连尸体处理、衣物更换、防止民暴等等都能提及。记得前不久苗县爆发一场瘟疫?他应该是从此学到的经验?”

    宋保德眉头一动,似乎想到了什么,但盯着第一张试卷仔细看,又有些迟疑。到底哪张才是荀易的?

    朱图来之前他听过荀易的事情,心中一动,猜到第三张试卷可能是他的,便点了第三张做解元。

    “这位学生心思缜密,在北蛮问题上也并非选择以兵戈为主,而是以计引动北蛮内乱,当有奇效。”

    “奇效?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宋保德张口反驳:“还不如第二张卷子。观其第一张卷子对北域风情的了解,应该曾实地考察过。”荀易肯定没有去过北疆,与其误打误撞把第一名给他,还不如给这个北疆学子。

    二人争论,宋保德几个同伴沉思下:“宋大人从第一场开始就隐约看不上第一位学生。在第一场刻意将他的名头压后。但剩下两张试卷各有千秋,不好分辨高低。”

    几人争论不休,一人提议:“宋大人和朱大人皆以文入道,不如以文气观佐?”

    文道增进灵性,很多官员因为自身才学会逐渐走向文道之路。不过生前达到三重文心“春秋刀笔”的境界已属难得。目前朱图和宋保德皆是第二重“墨意经纶”的境界。

    二人对视,各自施展文气,两股截然不同的墨色文气如烟雾涌动,在三张试卷上进行探测。

    第一张试卷涌动淡淡一缕白气,稀薄而微不可见。

    “以秀才之身勘悟文道之根,若日后再得天封,成就远在我等之上。”旁边几位考官看着,又落在另外两张试卷上。

    第二张试卷升起一阵刀兵交鸣之声,同样有白气涌动,但听闻声音,朱图二人顿时色变:“兵?”

    与其说是文气,倒不如说是兵戈之气。

    “这小子学的是兵法?难怪文章之中有着一股煞气。”宋保德心中盘算:“而且这股兵戈之气眼熟,跟楚将军一脉相承,想必是他那位弟弟?是了,传说他弟弟昔年曾以弱冠之龄在北疆参军。这就对上了。”

    楚天歌,当朝最年轻的一位将军,跟宋保德这一系不和。

    “不能让他做解元!”宋保德正要说话,第三张试卷的文气也被激发。

    宛如澄澈湖水皱起,涟漪在荡漾时不断有白气涌动,化作云盖护着这一张试卷。

    “丹心明湖?”旁边一个考官喃喃念叨。

    文道五大境界,立心、立言、立功、立命、立圣。其中立心需要立文心,明了自己未来道路。在场考官大多都在这个境界。

    而立言,指的是言行举止,由立心进一步延伸自己的道德规范。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齐家”。

    朱图见气观人,命人又把这三位学子其他两张试卷拿来。

    三场试卷融合,第一位考生的试卷白气汇聚,同样出现一片白云伞盖,和第三份试卷颇为相似。

    而第二份试卷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