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孩子没有经过你的同意,擅自动用你的工具。
  7。孩子在布置昂贵物品的空间打球。
  8。孩子不做他分内应该完成的工作。
  以上实例,清楚地看出孩子的行为让您感到不安、心烦和困扰,这样就可以确切地感受到问题的拥有者是父母了。
  而传统里,父母可能遵循下列途径来解决问题:
  1。试图直接改变、纠正孩子的行为。
  2。试图改变外在环境。
  3。恐吓、威胁以改变孩子的行为。
  4。改变自己的想法。
  例如:
  安安为了组合轨道赛车,而私下动用父亲的工具箱,用完之后,随手一扔,造成父亲的困扰。
  父亲的传统做法:
  1。“请你以后别动我的东西好不好,我很讨厌人家随便乱动我的东西。”
  2。买一套新的工具箱给安安。
  3。“你下次再乱动我的东西,我会收拾你的。”
  4。父亲无可奈何地说:“孩子嘛!他长大就会改掉这个习惯了。”
  但是,这种传统的处理方法,多半效果不好。 (沈金慧)
 
最常见的无效的沟通方式 

 
  当孩子对父母造成困扰时,父母除了上述的四种方法外,最常见的就是:
  1。命令、指挥
  “你去找别的东西玩。”
  “把这里收拾干净。”
  “不准大声尖叫。”
  2。警告、恐吓、威胁
  “如果你再来捣蛋;我就要打你的小屁股了。”
  “玩具再不收回玩具箱,我就全部扫到垃圾桶。”
  “你如果成绩再这么差,玩游戏时间就别想了。”
  3。忠告、训诫
  “妹妹小,不懂事,别和她吵架。”
  “请别吵我,我快被你们吵死了。”
  “东西用之前,请先征得别人的同意。”
  4。提供建议、解决办法
  “你为什么不去看故事书呢﹖”
  “我想,你去画图好了。”
  “小孩子,是不是应该诚实啊﹖”
  这些谈话的方式,将产生了下面的后果:
  1。致使孩子抗拒父母。
  2。孩子误以为父母当他是傻瓜。
  3。孩子觉得父母不顾及他们的需求。
  4。孩子觉得有罪恶感。
  5。刺伤孩子自尊心。
  6。致使孩子层层武装自己。
  7。激发孩子攻击父母的念头。
  因为这种谈话方式在有意无意间,告诉孩子你已替他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你指挥他、控制他、恐吓他,要他完全听你的,此时孩子完全置身事外,没有一点参与感。这样孩子自然会采取防卫、抗拒,甚至对父母充满敌意。父母完全不自觉他们这样做,是在剥夺孩子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根本无从学习如何去“体谅别人”和如何“负起责任”。(沈金慧)

 

与孩子沟通何谓你的信息 

 
  有句话说:讲别人容易,说自己就难了。在我们内心烦燥、生气时,与对方的交谈通常充满怨气和指责。光是前缀以“你”为开始的,就难免掉入下列贬损孩子的陷井里。
  1。批评、指责
  “你做事从来不用大脑。”
 
  “你真是一只懒猪。”
  “你是我见过最自私的小孩。”
  “你是笨蛋吗﹖否则怎么会听不懂我的话。”
  2。嘲笑、羞辱
  “你是个被宠坏的孩子。”
  “你以为你是谁啊﹖”
  “你好丢脸喔!考这么差的成绩。”
  3。分析、诊断
  “你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罢了。”
  “你是故意惹我生气的。”
  “你是跟屁虫,我走到哪就跟到哪。”
  4。教诲、训诫
  “好孩子不会这样做。”
  “如果我也这样对你,你会有什么感觉﹖”
  当我们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不断地用贬损孩子的信息,通常不会有什么成效出现。因为,贬损信息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将造成不良的影响。一个孩子成天被骂笨啊!呆啊!坏啊!日子久了,我想那个孩子要不笨都很难。
  被父母每天疲劳轰炸,渐渐地他会自我暗示自己是个坏孩子,是个懒惰虫,是个没有大脑的白痴。
  孩子的自信心被父母错误的信息,一点一滴地践踏着,孩子的人格无法朝向健康而完整的方向发展。因为,他缺少一份自尊、自我肯定与自得的傲气。
  由于童年形成的自我价值会延续到成年的发展,那么,自幼缺乏自信心将种下导致个人终生心理障碍的因。(沈金慧)

 

我的信息所获得的惊人效果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的信息往往会获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位妈妈在亲职教育课堂里做了这样的分享:
  有一次,我回到家中,看到儿子趴在地板上看漫画。我不知道多少次使用传统中的方法来纠正他这样的动作,包括:
 
  ◎命令式:“不准趴在地上看书。”
  ◎劝告式:“趴在地上看书,几岁就得带眼镜﹖”
  ◎威胁加恐吓:“如果你再趴在地上看书,我就没收你的漫画”
  但是这些方法的效果都只能暂时改变孩子的行为,没多久,孩子又故伎重演了。
  这个礼拜,学了“我的信息”,当我踏入家门时,又瞧见这一幕景象,于是我灵机一动,立刻温和地对着儿子说:“孩子,我非常担心你趴在地上看漫画,因为姿势不对、光线不够,可能造成视力恶化,我们家目前眼睛视力最好的人就是你,所以妈妈希望你有一双明亮又漂亮的眼睛。”当时,儿子没有说什么,立刻从地上爬起来。
  从那天开始,就再也没看到过儿子趴在地板上看漫画的坏习惯了。
  有一位小学的代课老师,同样用了“我的信息”解决了班上令人头痛的暴力事件。那位代课老师代理四年级某班两个月的课程,刚开始,班上的男生常有推挤、打架等肢体动作的纠纷。老师曾经因为充满无力感而泪洒教室。
  直到老师运用“我的信息”才化解了这种令人头疼的行为。
  那天,老师对着三个打成一团的孩子说:“我对你们真是失望透了,我全心全意来爱你们,来教育你们,然而你们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我,让我在老师会议时丢尽了脸,现在你们又把擦窗户的拖把拿来当攻击同学的工具,我真是难过透顶,我已经无能为力再教你们了。”
  然而,在当天下午,那三个经常闹事的孩子,居然到办公室找老师:“老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自己这种行为让你这么难过,请你原谅我们,再留下来教我们吧!我们三个人已经决定化敌为友,就算以后意见不合,也要努力忍耐不动手。”
  后来,老师和那三个同学搂在一起,彼此因为冲突的化解和互信互谅而破啼为笑,也让这群孩子与老师的心更紧密地贴在一起,发展成一个生命的共同体。
  以上两个实例,都是上课学员们充份运用我的信息所获得的惊人效果。
  其实,大人们往往低估了孩子也会替他人着想的能力。在运用我的信息时,表达者对于孩子的行为,完全没有责备和羞辱的意味,他们只针对孩子的行为对父母所造成的感受和困扰来加以描述,没有丝毫的人身攻击,这样的情境,由于不会对孩子的人格造成伤害,孩子自然会卸下防御的面具,而愿意去聆听父母的感受。
  孩子向来凭感觉来处理问题,他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行为是否造成别人的伤害和难堪,他们常常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冲击力。但是,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告诉孩子真相,他们会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以下几个实例,是父母运用我的信息而获得良好成效的对话:
  ◎母亲在大电话,孩子不断地来骚扰。
  “我完全听不清楚外婆在说什么,如果你有话要跟外婆说,那我就先把听筒交给你好了。”
  ◎女儿答应饭后帮忙洗碗筷,然而她却一再食言,临睡前还不断地要求母亲讲故事。
  “我不会为你讲任何故事,因为你答应帮忙洗碗筷却没做到,让我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除非你为自己的承诺负责任。”
  ◎孩子用餐时间不肯吃饭,待父母上床后,才来抗议:“妈妈…我肚子饿死了!弄饭给我吃。”
  “我现在要休息了,工作了一整天,我已经精疲力尽了,如果你愿意,电饭锅有饭、罐子里有肉松,请你自己动手。否则以后请在晚饭时一起用餐。”
  ◎妈妈帮幼儿班的咪咪穿衣服,她却一味地扭来扭去,使得母亲没法子替她穿好衣服。
  此时,母亲只需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你乱动的话,我就无法帮你穿衣服了。”
  ◎孩子赖床,母亲不断地催促,眼看上班的时间迫在眉睫。
  “我上班就要迟到了,请你立刻起床。”
  这些信息诉说着父母的需求,但没有指责孩子不乖、懒散、愚笨的意思。(沈金慧)

 

我的信息可能面临的问题 

 
  1。挂羊头卖狗肉
  很多父母在刚开始学习我的信息时,最容易陷入这样错误的陷阱里,他们会对孩子吼叫:
  “我觉得你笨得像猪一样。”
 
  “我快被你的愚蠢气死了。”
  “我觉得你根本是故意捣蛋的。”
  “我为你的偷懒、不负责任感到难过和丢脸。”
  “我深深觉得你就是一个爱说谎话的小孩。”
  其实在这样的例句中,虽然都是以“我觉得”、“我”为首出发,但那并不是真正的我的信息,因为里面包含着批评、责备、羞辱和不信任,完全是以贬人为主的“你的信息”。
  2。孩子听而不闻
  父母刚开始运用“我的信息”时,孩子往往会故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没有人喜欢知道自己的行为妨碍了他人的需求,孩子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他们有时候宁愿装作“没听见”,来试探父母的反应。
  这时候,我们建议父母传送第二个“我的信息”,但是,第二次的信息可以较为强烈、郑重,甚至带着更多的情感需求,例如:
  “我正在告诉你,我有被欺骗的感觉。”
  “我不喜欢别人忽视我的感受,更不能忍受你理都不理地转头就走。”
  “当我受到干扰时,你这样对待妈妈是不公平的。”
  “当我表示我内心的不安时,你都不理我,我真的觉得恨难过。”
  这类信息可以让孩子明白,“你是当真的”。但是许多反应灵敏的小孩在接收到父母所传递的“我的信息”时,不一定会马上改变行为,他很可能也以“我……”的信息来响应父母,希望父母听听他的感受。
  3。孩子也会见招拆招
  例如,
  母亲:“你放学回来,书包乱扔,衣服乱丢,把客厅弄得一团糟,我下班回来,要赶着弄晚饭,这样子的屋子让我觉得好累、好烦,我根本没有心情煮晚饭了。”
  儿子:“我在学校被老师逼了一天了,妈妈,你就不能让我轻松一下吗﹖”
  这时,父母若想有效地处理类似的问题,就该立刻使用“倾听”,因为母亲传递的“我”的信息,引发了孩子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做母亲的就该表现出了解与接纳,与孩子再次进入亲子沟通的世界。(沈金慧)
 

亲子间问题解决的策略 

 
  亲子间问题解决通常包含了六个步骤:
  1。利用倾听来了解和澄清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2。与孩子共同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
 
  3。列出并评估这些方法。
  4。决定一种最合适的方法。
  5。获取一致的承诺。
  6。追踪评估实行后的效果。
  现在,我们以一个生活的实例来分析这六个步骤的使用情形:
  五年级的儿子,第一次月考时,社会科成续非常不理想。回来时,内心与脸部的表情充满着难以掩饰的挫折感。于是书包乱扔、鞋袜也被踢到客厅的角落。
  孩子:“什么老师嘛!尽出些烂题目。”
  母亲:“你觉得很不公平﹖”
  孩子:“对啊!太过份了,出的考题课本里都没有。”
  母亲:“你一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孩子:“不只有我觉得被骗,全班都有这种感觉。”
  母亲:“你很生气,也很难过,因为你花了很多时间在课本上,却得到这种结果。”
  孩子:“嗯……,我真的好生气……,我好想哭哦……。”
  此时母亲沉默却温柔地搂着孩子,轻轻地抚摸孩子的背,完全的包容和接纳一颗受伤的童心。
  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情绪已趋于平缓。
  母亲:“需不需要妈妈帮你的忙﹖”
  孩子:“你怎么帮我,书是我自己念的,你又不是老师肚里的蛔虫,也不会知道老师要出什么题目,你怎么帮忙﹖”
  母亲:“我可以每天晚上排出二十分钟帮你复习啊!”
  孩子:“可是……,她出的题目不在课本里啊!”
  母亲:“……”(沉默并不表示放弃,而是给予双方一个思考的时间。)
  孩子:“妈……,以前你不是买过自我评价的测验卷吗﹖”
  母亲:“你的意思是……”
  孩子:“我其它科目都没问题,下次请你帮我买一份单科的“社会评价”吧!”
  母亲:“老师的考题很像从评价里出来的﹖”
  孩子:“我也不知道…,应该不是吧!陈亮国作“社会评价”了,这次考得比我更差。”
  母亲:“老师出题没有范围吗﹖”
  孩子:“其实也不算是没有范围,她出的题目在课堂上都讲过。”
  母亲:“另外的补充教材﹖”
  孩子:“其实,老师讲的并不是完全脱离课本,只要上课抄笔记。噢……对了,黄小伦上课都抄笔记,结果全班只有她考95分,好神气哦……。对了,老师这次的题目全是笔记里的。后来我们在对答案时,从黄小伦的笔记本里都找到标准答案。”
  母亲:“那现在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孩子:“准备一本笔记本,将老师上课讲的全记下来。”
  母亲:“很好。”
  孩子:“可是……,有时候老师讲太快了,我来不及记。”
  母亲:“嗯……,那真是一件麻烦的事。”
  在此阶段,母子俩人共寻问题的症结并寻找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只扮演积极的倾听和理解的引导者角色,完全不批评也不给予任何意见。
  孩子:“妈……我真的来不及记那么多,但是……我可以借黄小伦的笔记吧。” 
  母亲:“除了向同学借笔记,真的没有其它的办法了吗﹖万一,黄同学自己也要看或要重新整理,你怎么办﹖”
  孩子:“或许可以请老师讲慢一点。”
  母亲:“嗯……这是个好主意,还有吗﹖”
  孩子:“啊!可以用录音机,对了……像去上英文课一样,把老师上课的内容录下来,回来和笔记本对照,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在此阶段,孩子会想出各种方法,无论孩子提出任何看法,母亲都给予温暖的支持与尊重,并不着痕迹地刺激孩子想出更多方法。
  母亲:“那现在你决定怎么做了呢﹖”
  孩子:“我决定带迷你录音机去上社会课。”
  母亲:“会不会有其它困难﹖”
  孩子:“应该不会吧……这次全班都考砸了,我想,他们大概还会夸我聪明,想出这么妙的方法。”
  母亲:“录音带和笔记本都有吧﹖”
  孩子:“有……”
  母亲:“那我们就先做一个星期,看效果怎么样,如果有困难,我们再来想办法。”
  孩子:“嗯……谢谢妈妈。”
  母亲:“可是……客厅的书包和臭袜子已经快把我给熏昏了。”(雨过天晴之际,母亲适时传递我的信息)
  孩子:“妈……,对不起……,我马上收。”(沈金慧)
 

 亲子间问题解决策略的优点 

 
  1。孩子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过程,父母提供了信赖与支持,孩子会对于所作的决定有一种承诺感和责任心。
  2。孩子发展了深具创意的思考能力
 
  母亲:“让我们一起来动脑筋,想出一个好方法。”这是训练父母和孩子推理能力的一种心智活动,这像一个充满挑战的猜谜游戏。
  3。少了敌意,多了爱意
  亲子间的双赢策略,引导着父母与孩子真诚努力地共同寻找彼此满意的解决办法。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彼此的爱与温柔。
  因为,面对冲突,双方共同努力,寻找到一致的解决方法时,反而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彼此都能够、也都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和需求,来考虑并尊重彼此的权益,进而心存感激。
  4。减少权力的需求
  亲子双赢策略,父母所持的是一种尊重孩子需求的态度,但父母同时也尊重自己的需求。
  在这种策略下的家庭里,孩子的心是坦然开朗的。他们不会有伤害和自我防卫及种种唱反调的行为。因为,孩子清楚地明白他根本不需要去争取权利,就能满足需求;父母的心态亦然。这就是没有人输的双赢策略。
  5。相信孩子有能力
  双赢策略给孩子传递一个非常可贵的信息,那就是尊重和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而孩子很喜欢自己受到信赖,并且被平等对待的感受。
  实例:
  邦邦:“妈妈……我不喜欢你一直唠叼个没完没了,我比豪豪大,玩游戏的时间应该比他更长一点。”
  母亲:“你是说,你比弟弟大,却和弟弟玩游戏的时间一样多,这样对你很不公平﹖”
  邦邦:“对!我比豪豪大三岁耶……”
  母亲:“你觉得妈妈应该……”
  邦邦:“应该让我自己选择和决定玩游戏的时间。”
  母亲:“你说得有道理,但是……我担心如果让你随心所欲地一直玩下去,对眼睛的视力不好。” 
  邦邦:“我才不会呢!”
  母亲:“而且我也担心不停地沉迷游戏会让你的功课退步……”
  邦邦:“不会……不会……我只不过想比平常多二十分钟。”
  母亲:“因为你是大哥,应该可以多打一会儿才公平。”
  邦邦:“对……就是这种感觉。”
  母亲:“那你确定不会影响功课和视力﹖”
  邦邦:“我保证。”
  母亲:“那好,你表现一个星期看看,如果不行,我们再讨论……。”
  母亲与孩子这样的协议之后,一向抗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