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即便如此,太平经学学堂依旧还是在维持,甚至太平公主李令月亲自出来,聘请名师,不过效果也不过尔尔。
而真正声名鹊起的时候,却是在一年前。
一年前的时候,秦少游与关东士族合流,紧接着,太平公主李令月出面,邀请关东士族的经学大儒来学中开讲,神策府这个面子就算不给,太平公主殿下的面子总还要给,再加上到了后来,秦家与士族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便是不少关东士族,也开始谋划与神策府合流地时候,‘学术交流’已经开始先行于政治上的结盟,在李令月的数度邀请下,河东大儒来过太平学讲学的便超过了七十余人之多,这些都是平常人一辈子都难缘一见的大儒,而如今,却一个个粉墨登场,不只如此,杨炯甚至还受邀,暂代经学学堂山长一职。
杨炯是议长,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鸿儒,这个时代,杨炯在经学和诗书上的地位,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三人齐名,至于这副山长,便是王勃,王勃也出自关东世家,少年成名,不过此人放浪形骸,早在高宗时便做了官,结果为高宗所不喜,因而被罢了官,等到武则天登基,又将此人找了回来,结果李敬业谋反,王勃的堂弟却支持李敬业谋反,命运与杨炯一样,也都因此而罢官,自此之后,他索性闭门不出,而如今,却被杨炯和李令月二人请了出来,负责督导经学学堂。
有这两位天下最有名的大儒坐镇,又有无数鸿儒通过同乡、故旧、远亲的关系纷纷受邀前去经学学堂受聘为博士,太平学一时可谓是盛况空前,这些博士,其实家中都殷实无比,只不过是卖了李令月和秦少游的面子出山而已,好在李令月一月只让他们上四日的课,其余时间,大可以走亲访友,并不受什么拘束,因而大家的合作,倒也愉快的很。
孟津的太平学如今更像是一处学城,紧邻着神策城的一座小城市,而经学的声名鹊起,顿时成为了天下读书人圣地。
无论是想听鸿儒高论的,还是对其学问不以为然,想要与之争辩的,再就是慕名而来,想感受一下这太平经学的人,每日驻留在学城的,就有上千人之多,甚至有不少人,都是从河北、关中赶来,求学者更是如过江之鲫。甚至于国子学都自叹不如,国子学毕竟是朝廷的机构,博士都是官员,可是一般的士族出身的鸿儒,即便出仕,也愿意入三省,谁稀罕去国子学教书育人,所以那些博士固然学问水平极高,却往往没有很高的声望,而这里,却都是现成的名人,哪一个拉出来都是名动天下的人物。
因而现在太平经学水涨船高,却不是什么人想进就进,想要入学,非要神策府或者议员举荐不可,一般人都望尘莫及,就比如狄仁杰这样的身份,当真要求自己的子弟入学,倒也不是没有可能,只不过狄仁杰拉不下脸来,现在上官辰却是愿意引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第一章送到。(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三章:是非成败转头空
况且,狄仁杰就算肯拉下脸来让幼子去入学,这高昂的学费,怕也不是他这种清流官能担负的起的。
上官辰举荐则不同,显然上官辰这样分量的人,能够减免掉学费。
本来狄光远不敢把这事儿说出来,眼看着就要举家迁去长安,他心里更是着急,到时幼弟若是不能入学,岂不是耽误了大事?
狄仁杰对此事太平经学也是有耳闻的,幼子的学业,当然是重要的很,本来以他的身份,过两年幼子就可直接入国子学了,不过现在确实许多人风闻国子学大不如前,而这太平学是个好去处。
沉吟了片刻,狄仁杰竟是发现,自己竟是开始踟蹰起来,他可以清苦一些,而坚持自己所认为的道理,凡事都秉公而断,不徇私情,乃至于自己的子侄们跟着自己过一些苦日子,他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人不能为**所束缚,粗茶淡饭,未尝不是一种磨砺。
所以他以身作则,也正因为如此,狄仁杰才是狄仁杰,大唐独一无二的狄相公。
偏偏牵涉到了子弟的学业,他反而举棋不定了。
一方面,该得的人情已经得了,多得一些,少得一些,现在说什么都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关乎于求学,这关系的乃是幼子的一生,关东士族,多的是经史起家的名儒,才子辈出,冠绝天下,绝非寻常人可比,若是幼子当真能在那里学习,能得到那些天下鼎鼎大名的名士指点,从而成才,这当然是一件让他快慰的事。
良久,他苦叹道:“这件事,还是拒了吧,明年。老夫引荐他入长安国子学,读书,到哪里不是一样,这份礼,太重,不是举手之劳,老夫听说,想要请一些人举荐免费入学,便是一些人跑断了腿,也未必能如愿。罢了,罢了……”
这一次,他再没有去骂上官辰了,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没从狄家索要什么好处,还肯给这么多恩惠,虽然有图谋不轨之嫌,可是人情欠下,骂了反而显得自己心胸狭隘。不晓世故了。
狄光远满是遗憾:“若是如此,承德若是知道,却不知有多懊恼,他早就慕名王勃已久了。”
狄仁杰却只是沉着脸。不去做声,这件事上,他竟生出了愧疚之心。
……………………………………………………………………………………………………………………………………………………………………………………………………………………………………………………………………………………………………………………………………
浩浩荡荡的迁徙早已开始,朝廷几乎是有目的一次次迁人。这边留着一半人,暂时在洛阳办公,等到那边的人到了长安。则将治事之权交给长安,洛阳的人再迁徙过去。
三省之中,尚书省已经十室九空了,所以狄家当然不能拖延,狄仁杰吩咐商队那儿正午来,不过清早的时候,人就到了。
他不便去相见,就让狄光远去,那些人便进来帮忙搬动家什,狄仁杰只在书房中就坐,他有了心事,此时变得越发心不在焉,总觉得心思浮躁。
“似乎有大事要发生啊。”他看着书房窗外的艳阳,热闹的搬迁声音传来,狄仁杰总觉得有些不太对劲。
过了小半时辰,满头是汗的狄光远却是跌跌撞撞进来,他虽是录事参军,不过摊上这么一个爹,那也没有法子,家里仆人不够,商队的人来帮衬自己不能闲,也没少伤筋动骨,不过显然他不是为了这事来的,而是直截了当道:“父亲,有黄门来了。”
黄门便是太监,这个时候有太监来,肯定是有诏命来了。
而如今,这诏命几乎都掌握在了韦氏手里,所以不出预料,这几乎是韦后的旨意。
狄仁杰没有怠慢,忙是起身,出了中门去迎,果然一个面白无须的黄门宦官在这儿笑呵呵的,见里头嘈杂,却不肯进院。
双方见礼,宦官道:“狄公这是要动身去长安?啊呀呀,你这里让奴真不好寻访,从宫里一直到外城,现在满个洛阳城又是乱糟糟的,好了,说正事,天子有诏,请狄公迎诏吧。”
唐朝的时候,诏命和后世的圣旨不同,除非特别隆重的场合,否则没有必要三跪九叩,更不需摆香案放炮之类,狄仁杰凝神听诏,心里却是震惊,面上露出了怒容。
诏书很简短,可是意思却很简单,说是狄仁杰劳苦功高,如今陛下即将驾临长安,而长安的宫室,久没有修葺,便让狄仁杰此番去长安,协助办理长安宫室修葺事宜,里头着重提了一句,修的是万象神宫。
万象神宫洛阳就有一座,是武则天好大喜功,不知花费了多少钱财修筑的,修筑的人是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
对此,狄仁杰是极力反对的,甚至屡屡上奏抨击,而现在,天子居然要在长安,也鼓捣出一个万象神宫出来?
这些……其实还不是真正紧迫的问题,问题的根本就在于,洛阳的万象神宫,督工的是薛怀义,薛怀义是什么东西,天下谁人不知,此人不过是个男宠罢了。而现在,长安的万象神宫,却是让狄仁杰去都督,虽然以狄仁杰的身份,却也是恰如其分,可是对狄仁杰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什么时候,他狄仁杰居然和薛怀义相比了。
他没有做声,接过了诏命,那宦官呵呵一笑,似乎也察觉出什么,于是不便久留,告辞而去。
狄仁杰居然脸色很平静,他只是幽幽叹口气,见自家儿子还在一旁想要询问什么,他压压手:“告诉所有人,不必搬家了,所有东西,都放回原位吧。”
…………………………………………………………………………………………………………………………………………
第二章送到。(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四章:两虎相争
不去了?
狄光远吓了一跳。
爹可是尚书左丞,没有得到不去长安的诏命,怎么说不去就去,他张开嘴,想要去劝,不过见父亲已经背着手,直接又回书房去。
狄光远忙是追上去,他意识到这里说话确实不方面,等到了书房,将门紧闭,房中幽幽的只透出一点的光线进来,看着脸色晦暗不明的狄仁杰,狄光远不由道:“父亲……这是怎么了?朝廷要修万象神宫?这……确实很是不妥,洛阳城修这神宫,花费就是巨大,而如今天子登基,理应改革时弊,怎可去了长安,还效仿上皇好大喜功,这……是不妥的,可是……父亲,陛下正是因为信重父亲,这才希望父亲到了长安之后,帮忙盯看着修建万象神宫的事宜,就算父亲不肯去修,那也无妨,大不了,上书一封,狠狠的抵制一番就是,以父亲的人望,肯定能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认可,正好可以让陛下打消这个念头,这……岂不是功德一桩?”
狄光远心里咯噔的一跳,他当然清楚,父亲今日的反应实在有些反常,父亲虽然脾气大,却绝不是不晓得轻重的人,这个时候,怎么可能会说不去长安就不去长安呢。可是……
狄仁杰只是闷不做声。
狄光远却是急了:“若是父亲不去,岂不是恰好给人抓住了把柄,这些日子,父亲不是一直都说,眼下是多事之秋,父亲,多事之秋,更该要小心谨慎才是呀。”
狄仁杰抬眸,道:“是啊,多事之秋,所以为父已经有了决定。长安是不去了,不只不去,还要上书一封,告老请辞,这官……不做也罢。”
什么……
狄光远真正愣住了,父亲是个又大志向的人,想当初,武则天登基,又人诬告父亲,因而父亲遭受到牵连。被贬官去了江南西道,父亲也没有为此抱怨,反而对自己兄弟几人说,无论去哪里做官,都是为民做主,治一州则惠及一州百姓,假若是身居庙堂,能泽被的苍生就更多了。
可是现在……父亲居然要挂冠而去。
狄光远惊讶的道:“父亲……”
狄仁杰压压手,叹口气。道:“为父知道你是什么心思,你是觉得可惜,还是觉得……事情不至到这样的地步?你错了啊,天子根本就不是要修什么万象神宫。”
狄光远眉头皱的更紧。有点糊涂了。
天子不修万象神宫,却还下诏命来做什么?逗人玩吗?
狄仁杰又道:“如今,这天下的诏令,都在韦皇后的手里。这封诏令,也不例外,她不是要修宫室。而是告诉为父,为父可以走了。你还不明白吗?当初上皇要修万象神宫,老夫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这一点,韦后会不知?可是偏偏,她却还要老夫去长安督促万象神宫的修建,这又是为何?这是把为父逼到了墙角啊,为父若是不肯,那就是违旨不尊,为父若是反对,韦氏必定一意孤行,非要为父来修不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诚如上皇非要修万象神宫一样,假若这‘天子’也非要修万象神宫,老夫再如何反对,有用吗?假若为父修了这万象神宫呢?”
说到这里,狄仁杰顿了顿,苦笑道:“若是为父当真去修,那为父还有什么脸面,苟活于世,即便世人都知道,为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可是为父自己这一关,过得去吗?当初的时候,大家都说上皇辱臣子过甚,将臣子当做猪狗。可即便如此,上皇虽要修万象神宫,遭致了为父的反对,也不过是默然无语而已,绝不可能,让为父去主持这件事,可是如今……韦氏这样做,言外之意其实就是让为父乖乖退位让贤,今日为父若是再厚颜身居高位,明日……就不是一份让为父去修万象神宫的诏令了,他们韦家,是不愿让为父在庙堂上呆了,为父岂可再栈留不去?”
狄光远目光一沉,不由愤恨道:“岂有此理,他们……未免要太过……难道……这世上没有公道吗?不过儿子以为,他们未必是存着这个心思,否则当真要罢免父亲的官职,又何必多此一举。”
看着这个天真烂漫的儿子,狄仁杰只是苦笑摇头:“他们才不会罢为父地官呢,为父素有些虚名,假若他们直接罢官,不免引人遐想,让人认为,‘天子’容不得贤臣在朝,所以不到最后关头,他们是绝不会出此下策的,他们赶跑了崔公,这一次就是要将老夫挤兑到一边,可是偏偏,又没有借口,所以只好等为父‘主动’去请辞告老了。若是换做几年前的老夫,是绝不会让他们如愿的,可是时至今日,我李家天子登基之后,许多许多的事,老夫却都看明白了,这天下,无论是姓武还是姓李,又有什么分别,诚如这庙堂上,有没有为父,又会有什么不同?豺狼虎豹终究还是豺狼虎豹,你赶走了一只老虎,最后来的,十之**也绝不是什么圣君,来的可能只是饿狼而已。有些事,你我父子可以关起门来说,你切切不可外传,这庙堂之上,俱都是虎狼之辈,即便有老夫一人,又能奈何?人哪,切不可高看了自己,人力是有穷尽的,既如此,何不如急流勇退。你不必再劝,到了这个时候,其实也容不得老夫再生出什么期望了,眼下……也唯有如此,老夫今日身体不适,你来替老夫起草一份奏疏吧,言辞要恳切一些,这长安,也不必去了,见多了那遍地豺狼,也没什么意思,你们几个,也都留在洛阳吧。”
狄光远心情郁郁,他想不到,自己父亲好端端一个尚书左丞,副宰相这样的高位,居然只是一封诏书,便彻底的成了布衣。
不过他倒没有什么迟疑,正如自己父亲所说的那样,既然是韦后的意思,分明是故意刁难,非要让父亲远离庙堂不可,那么就算强行留下,似乎也没什么意思。
他心里恨透了韦家,却知道韦家现在势大,心里生出无奈之感。
………………………………………………………………………………………………………………………………………………………………………………………………………………………………………………………………………………………………
接近年关,一批批的朝廷命官和禁军开始向着长安出发,而这些日子,也出了不少的大事。
一方面,是狄仁杰的请辞震惊了许多人,大家都知道,狄仁杰乃是崔詧的人,和韦家的人并不对付,不过这才刚刚开始,堂堂尚书左丞便一夜之间成了草民,也让人难以预料。
虽然这是狄仁杰主动,不过有心人总能从中察觉出端倪,因而心里不禁对韦家多了几分惧怕。
原来韦家虽然有时候颇好说话,可是真正要整人的时候,也是绝不容情的。
狄仁杰的求去,终究让人难以捏住什么把柄,毕竟这不是罢官,而是请辞,而朝廷对于狄仁杰的‘识趣’也颇为‘欣赏’,自是少不了给予了一些荣誉,当然……这些东西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狄家彻底的从庙堂上淡出,这也意味着,清河崔家再无庙堂立足的资本了。
至于这第二件耸人听闻的大事,就莫过于是梁王、礼部尚书武三思就任河南府尹了。
堂堂梁王,居然正式成了一个府尹,这种破天荒的事,真真让人大跌眼镜。固然在后世,北宋的时候,往往太子都有就被任命为京师府尹地规矩,不过大唐朝,却从未曾有过这样的先例,更何况,这府尹不过是正三品,而堂堂礼部尚书,却比这个品级要高得多,礼部尚书至少在名义上,是六部之首,几乎半只脚,就已经踏入三省,成为宰辅了,这样的人,居然被打发到了名义上叫东都,却绝非京都的河南府。
于是乎,各种流言蜚语便甚嚣尘上,有人认为,这是韦家要收拾武家的信号,不过很快,这个流言便再无人问津了,因为接下来,武家的许多子弟,都得到了照顾,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更是升任飞骑将军,这个恩荣,显然是韦家对于武家十分放心,将一支未来拱卫长安的重要力量直接交在了武家手里。
一些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他们突然觉得事态变得有趣起来,因为他们陡然发现,在这洛阳,似乎有了两尊大佛,一尊,自然是即将上任的河南府大总管秦少游,此人爵位不低,乃是弘农郡王,而另一位,爵位和资历上似乎更胜一筹,虽只是拜为了河南府尹,可是河南府尹只是在大总管之下,而且是独立的机构,河南府的政令,终究还是出自于他的手里。
…………………………………………………………………………………………………………
第一章送到。(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五章:这是战争
原本一强的格局,却成了两虎相争。
秦少游固然有神策府鼎力支持,可是那位河南府尹,不但地位超然,这洛阳城里,终究还是要留守一批禁军,既然有人将他安排在这里,那么此人对禁军的影响,自然非同小可。
以武三思制秦少游……这个思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预料到。
不过一些人却不禁暗中称妙,武三思所代表的,何止是被韦氏所篡夺的皇权,更加因为他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