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竺区,阿育王朝,德里城。
年轻的阿育王看罢手中的华夏战报,眼中流光溢彩,“这一次,华夏中原大地总算是要掀起一场硬仗了,好,很好!”
以阿育王对帝王,对战争的理解,大夏跟大宋交战到这一步,双方已经不太可能妥协,唯有死战到底。
而这,势必又将影响到秦、唐两国的态度。
“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正如欧阳朔猜测的那样,阿育王是个非常有野心的帝王。三个月前,当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胆战心惊地跟阿育王朝取得联络时,阿育王就意识到,这是阿育王朝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借机吞并吐蕃,王朝疆域将直接扩大一倍。
这样的诱惑,没有哪位帝王能够抵挡。
阿育王根本没有一丝犹豫,直接分两批,非常“慷慨”地往吐蕃王朝输送了三十万大军。在跟大夏飞熊军交战的过程中,又先后增兵二十万。
如此也就意味着,阿育王朝足足在吐蕃布置了五十万大军,已经超过了吐蕃王朝本身的军队数量。
为了减轻吐蕃王朝的后勤负担,阿育王甚至不惜从国内调集粮草。
阿育王如此不惜血本地支援吐蕃,当然不会存什么好心。所谓的合作,一定是建立在双方实力对等的基础之上,而阿育王朝的军队是吐蕃军队十倍之多,双方实力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也就意味着吐蕃王朝是在引狼入室。
等到松赞干布发现这一点,为时已晚,进驻吐蕃王城逻些城的阿育王朝大军,已经悄悄控制了城池要害。
“请神容易送神难!”
李靖是位经验丰富的大将,在发现吐蕃王朝军队的猫腻之后,没有急着进攻,只在边境安营扎寨,密切窥视敌军,悄悄打探敌军底细。
眼见如此,松赞干布曾跟阿育王提过,说“吐蕃危机已经基本解除,感谢阿育王朝的援助,此大恩,吐蕃必铭记于心。”
潜台词,就是希望阿育王朝撤掉一部分大军。
对此,阿育王却装聋作哑,以“劳师远征,需就地休整,补足物资”为由,继续在吐蕃王朝驻扎。甚至于说,阿育王还调遣五十万大军在边境驻扎,随时都可以杀进吐蕃王朝境内。
得到消息,松赞干布这才真正意识到不妙,却又束手无策,弱小的吐蕃王朝夹在大夏跟阿育王朝两大巨鳄之间,注定只能成为牺牲品。
而阿育王挥动的屠刀,远比松赞干布预想的要果决。
六月二十八日,就在大夏鸿胪寺再次向大宋派出使节团时,阿育王朝再次向吐蕃王朝增兵五十万,直接控制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成了阿育王朝事实上的“傀儡”。
阿育王的谋划不可谓不毒辣,前番派出的援军,不仅控制了逻些城,而且借此机会,在吐蕃向导的引领下,摸清了整个吐蕃王朝的地理信息。
再加上两军“并肩作战”,让阿育王朝大军对吐蕃完成了事实上的渗透。
吐蕃之变,因为行事隐秘,暂时还不为外界所察,就连欧阳朔都不知道,就在六月底,大夏西境已经潜伏着一头猛兽。
…………
六月二十九日,大宋王朝,襄阳城。
欧阳朔发出的“七日限降令”,在大宋朝野掀起轩然大波,朝廷上下立即分成两派,一派主降,一派主战,很有“北宋特色”。
主降派不用说,自是畏惧大夏兵锋,不想陪着殉葬。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连对抗大夏最坚决,拥有七十万大军的大周王朝,面临大夏的进攻都不战而降,更遑论弱上一筹的大宋了。
“我们也是不想让大宋生灵涂炭。”主降派大臣如是说。
主战派以武将为主,理由也很简单,“还没开打就投降,还有点骨气吗?就算投降了,大夏也会看不起我们。”
可惜在大宋,武将是最没话语权的。
真正的决定权在文官集团,在大宋皇帝赵匡胤。
赵匡胤同样很矛盾,一方面,他放不下帝王的骄傲跟尊严,更放不下这份好不容易攒下的基业,投降,既不甘心,也低不下这颗头颅。
可是不降,就有灭族之危。
赵匡胤绝不会怀疑夏皇的决心,真要到不可开交之境地,夏皇拿他赵匡胤的人头祭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换做是赵匡胤,他也会这么做。
进退两难的赵匡胤,陷入进退两难之中,无奈之下,他派出使节,前往秦、唐两国,征询秦始皇跟唐太宗的意见。
如果降,那就三国一起降,面子上也过得去一点;如果不降,两国就不能因为被大夏军监视,就心安理得对作壁上观,眼睁睁看着大宋覆灭。
“覆巢之下无完卵,还请两位细细思量,大宋灭亡之日,就是秦、唐两国覆灭之时。与其屈辱投降,不如战个痛快!”
赵匡胤说的慷慨激扬,真正目的,不过是想让秦唐两国,给大宋分摊一点压力,内里真正的想法跟盘算,只有他自己清楚。
“但愿有用吧!”赵匡胤在做最后的挣扎。
…………
荆楚行省,荆州郡。
看罢陛下军令,羽林军统领徐达喝道:“来人!”
“在!”
“召集诸将,升帐议事!”
“诺!”
不管大宋文武百官如何争吵,在接到陛下命令,要求半月之内攻克大宋之后,大夏三路大军迅速行动起来。
陛下在军令中说的很清楚,三路大军,哪一路最先攻克襄阳城,朝廷重重有赏。羽林军、湘江军跟虎贲军虽然属于三大体系,却谁也不服谁。
“在军中,强不强,不看部队出身,只凭战功!”
对羽林军而言,这一场大战意义更是不一般。
一则这是统领徐达投效大夏以来,打的第一场大战,在名将云集的大夏军,徐达非常需要通过此战,证明他无愧于大将军衔,无愧于陛下的重用。
二则羽林军是一支新军,正需要通过这一战,完成内部磨合,检验平时训练成果,真正将来自各部的军卒,揉成一个整体。
用徐达的话来说,“本帅希望,此战过后,军中再没有晋军、明军、隋军之分,我们有且只有一个称呼——羽林军将士。”
羽林军负责的左翼是最危险的一路,因为他们不仅要对抗宋军,还要随时防备,唐军越境而来,对他们实施拦截。
正是如此,欧阳朔才将此重任交给徐达。
当天,徐达就在全军进行了总动员,扬言要不惜一切代价,拔得头筹,攻克襄阳,扬羽林军之威。
几乎在同时,中路的湘江军跟右翼的虎贲军,都进行了类似的动员,七十万大夏军犹如一群猛虎,对大宋禁军展开獠牙。
灭宋之战,瞬间进入最激烈的对决。
…………
七月三日,中路军湘江军,率先建功。
下午四时,经过一天半的鏖战,在城内暗桩的配合下,在湘江军统领张须陀的亲自指挥下,大军终于攻克丹阳城,斩首三万余人,取得丹阳大捷。
作为前领地主城,丹阳城不仅是大宋第二大城池,也是大宋南面最坚强的堡垒,跟北面的襄阳城互为援助,构成大宋基石。
在丹阳城,大宋驻扎着十五万禁军,而且储备大量粮草,正是宋军狙击大夏军北上,最重要的一个桥头堡。
奈何丹阳城本就是春申君势力范围,经营近六年之久,虽然被迫移交给大宋,春申君在丹阳城依然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此番湘江军能顺利攻克丹阳城,正是得内应之助。
否则的话,凭借丹阳城坚固的城防,再加上十五万大宋禁军驻守,即便以张须陀之能,想要攻克丹阳城,至少也需要一周时间。
大夏军仅用一天半时间就攻克丹阳城,给了大宋朝廷以当头棒喝。
消息传到襄阳,大宋朝廷再次震荡不已。
第一千两百四十八章 宫变()
丹阳城的沦陷,给了大宋朝廷当头棒喝。
主降派的声音瞬间压过主战派,看情况,投降已经成了大宋唯一的选择。
可就在此时,天竺阿育王朝已经接管吐蕃王朝,准备跟大夏交战的消息,悄悄在华夏大地传播开来,让本已绝望的赵匡胤,再次生出一丝希望。
“再等等,说不定大夏就撤军了。”赵匡胤如是想。
赵匡胤准备再熬一熬,可大宋其他大臣却不想再熬下去,因为距离夏皇给出的投降期限,仅剩一天时间。
“七日限降令”就像一把屠刀,悬在赵氏一门头顶。
在王公贵族以及大臣们看来,就算阿育王朝威胁大夏西境,以大夏之实力,依然能在稳住西线防御的同时,顺手将大宋给收拾了。
真到了那时,他们可不就得陪着陛下殉葬。
大宋朝廷,一个想熬,另一边想保命,双方有着不可调和、生死攸关的矛盾。在赵匡胤明确表态,要坚守下去时,矛盾终于爆发!
七月三日,夜。
晋王赵光义在文武大臣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宫变,软禁其兄赵匡胤。
历史上的一幕,似乎再次重演。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为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谜案。
不管如何,随着赵光义宫变成功,大宋的命运已经尘埃落定。次日一早,赵光义就代表大宋,表示要归降大夏。
消息一出,天下震惊。
…………
京师,皇城。
冰冷寒冬仿佛还在昨日,转眼之间,已是炎炎夏日。
经过半年施工,皇城改造工程已然接近尾声,很快就能竣工。随着海量资金注入,京师新城区也开始焕发活力,成为皇朝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几乎每个礼拜,都有新鲜玩意儿从新城区的工厂问世。
近日,在京师的王公贵族群体中,掀起了一场自行车热,尤其是年轻男子,骑着一辆山鹰牌自行车出门,是倍有面子之事。
如果还有哪位公子骑马出行,那就真的落伍了。
【山鹰牌自行车厂】实现流水线生产,不仅意味着自行车在京师迅速普及,更意味着,一种新的流水化生产模式,即将取代低效的小作坊模式。
大夏工业化,至此迈上一个新台阶。
新城区的开发,离不开一群人的支持,那就是重拾旧职的冒险玩家。根据工业署给出的统计数据,半年时间,仅新城区就招进十五万名产业工人。
随着新城区开发走上快车道,工人规模还在继续上升。
年初,大夏向冒险玩家敞开大门,越来越多的玩家完成身份转换,工人、医生、教师、商人、农夫、公务员,都能在大夏找准定位,获得一席之地。
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释放,让大夏经济迎来高速增长。
仅在过去的五月,大夏朝廷收上来的税收就达一千七百万金币之巨,全年税收突破两亿金币大关,是很轻松之事。
借助大夏银行、大夏商业银行、大夏农业银行以及刚完成改制的汇通银行,大夏币得以推行下去,海量金币被回收,筑成金砖,储存在大夏金库。
游戏出期,盖亚借助杀怪物品掉落、任务奖励、王城商店等形式,直接向荒野注入海量金币,激活整个交易体系。
金币,也成为全球统一货币。
随着游戏不断向“真实化”方向转进,盖亚对游戏的介入不断减少,以及王城的不断沦陷,金币增量主要通过领地金矿来完成。
如此也就意味着,金币在全球的货币地位正日渐受到挑战。
按经济发展规律,金币这种纯粹的硬通货,本就不是最优货币,被淘汰是必然趋势,哪个王朝最先建立起稳定的新货币体系,哪个王朝就先受益。
随着大夏币在民间流通开来,金子更多的是用来打造饰品,而非货币。
仅仅半年时间,市场上的金银首饰就以四五倍的速度在增长,显示大夏百姓的消耗能力日渐提高,拉动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引擎。
总而言之,大夏内部正在进行一场深刻变革。
封建王朝的气息,渐渐远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新生国度。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华夏精英阶层开始主动向大夏靠拢。
大夏官场,正迎来一次新老更替。
作为帝王,欧阳朔非常乐意看到,皇朝血液不断更新交替,而非死水一潭,失去了进取之心,他可不希望,被国内利益阶层拖累朝廷的扩张步伐。
变化,是大夏这半年的主题。
日新月异,犹如梦幻一般,思想稍微一打盹,就跟上潮流。
就连欧阳朔日常办公的勤政殿,都迎来一次看似不起眼,却意义非凡的变化。就在日前,建设署按照欧阳朔的指示,完成了对勤政殿的改建。
变化其实很小,不过是在御书房旁边整了一个大房间,摆上长条方桌,再爬上檀木椅子,改造成一个既有古韵,又非常现代的会议室。
欧阳朔称之为第一会议室。
从此以后,无论是军议,还是政议,除非是礼制上需要,欧阳朔均不会在武英殿或文华殿举行,而是将议事地点,选在第一会议。
在会议室,大家围坐在一起,无需高高仰视欧阳朔这位帝王。
欧阳朔也不耐烦整天坐在冰冷的龙椅上,高高在上地跟文武大臣们议事,真正的天子权威,绝不是通过此种无聊的仪式建立起来的。
朝廷机构,也迎来几位新人。
六月十五日,在完成【帝风】的交接之后,绝代风华正式到秘文阁上任。欧阳朔遵照约定,任命其为掌情报整理的学士。
通俗来讲,绝代风华就是欧阳朔的情报秘书。
这一任命显然让绝代风华非常意外,因为不管在哪,情报都是高度机密,尤其是上报到欧阳朔这一层级的情报,无不是皇朝机密。
情报秘书,势必要欧阳朔最信任之人担任。
偏偏,欧阳朔选了刚投效的绝代风华,不仅让绝代风华本人意外,也让其他大臣意外,一度看向绝代风华的眼神都充满异样。
欧阳朔却不为所动,他始终秉承一个原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将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是欧阳朔最重要,也最困难的一项工作。绝代风华长期执掌【帝风】,无疑是最佳的情报秘书人选。
至于说绝代风华的忠心,自有山海卫负责监视。
在绝代风华上任之前,先一步赶到京师就职的帝尘,已经带着几名护卫,离开京师,周游世界去了。
欧阳朔能理解帝尘的心情,知道帝尘需要一个调整过程,因此根本就没对帝尘的工作做任何的硬性规定,只拨给他一笔活动资金。
具体怎么操作,帝尘有很大的弹性。
欧阳朔也相信他看人的眼光,帝尘既然接下鸿胪寺丞兼朝廷特使一职,就不可能真的尸位素餐,势必会想在这一个岗位上,做出亮眼的成绩来。
帝尘需要的,只是一点适应调整的时间。
唯一让欧阳朔意外的,就是在大周归降之后,老将廉颇主动放弃军职,甘愿陪在帝尘身边,当一名再普通不过的护卫队长。
昔日的君臣之谊,转化成主仆之谊。
既然这是廉颇的选择,欧阳朔也不强求,顺其自然,想来以帝尘的成就值,具现一个廉颇还是能做到的。
除廉颇外,原大周王朝的几位旧臣也都有了新岗位。
谋士范增留在京都养老,不再出仕;被欧阳朔嫌弃的元朝大将张弘范,在大周归降之日,就非常识趣地离开大周,隐姓埋名。
不是谁,都能适应大夏,开启新生。
以山海卫的力量,当然能查到张弘范藏身之地,欧阳朔却没这么做,既然张弘范已经非常识趣了,欧阳朔又何妨饶他一命。
大周旧臣中,真正获得任用的,唯有东瀛将领丰臣秀吉,被欧阳朔顺势安排进河洛军,担任军团长一职。
至此,大周的最后一点痕迹,也跟着消失殆尽。
午后的阳光依然毒辣,透过窗外的翠绿树叶,再透过格栅窗户,照在欧阳朔身上,在影壁之上,投下长长的人影。
案前,欧阳朔正闭目小憩。
阿育王朝吞并吐蕃王朝,大宋宫变,近日来的几场剧变,让欧阳朔也有些措手不及,一时竟感到有些疲惫。
正好借着午休的机会,好好在脑海中理一理思路。
第一千两百四十九章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吐蕃王朝被阿育王朝鸠占鹊巢,这是欧阳朔没想到的。
松赞干布北拒蒙古帝国,西防大夏皇朝,到头来,还是难逃被巨鳄吞噬的命运,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说起来,这还是第一次有国外势力介入华夏争霸,让欧阳朔很没面子。
就算如此,欧阳朔也不得不小心行事。日前,李靖已经率领飞熊军撤回蜀地边境,大夏第一次征伐吐蕃,以失败告终。
李靖上表请罪,被欧阳朔压了下来。
以吐蕃战场之波云诡谲,李靖能率领飞熊军全身而退,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欧阳朔又怎会降罪于这位大将。
在解决秦唐宋三国之前,欧阳朔是不准备在挑起吐蕃之战了。
至于阿育王朝,一下吞并吐蕃这么大的疆域,也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兼且蜀地易守难攻,只要阿育王没狂到没边,就不会得陇望蜀。
暂且搁置吐蕃,欧阳朔将目光聚焦在秦唐宋三国。
七月三日,随着限定的日期逐渐临近,欧阳朔都做好了拿大宋赵氏一族祭旗,没想到却在前一天晚上,大宋爆发了戏剧性的宫变。
赵光义,救了一大家子。
只是后世之人,大抵会将赵光义视作乱臣贼子,视赵匡胤为一代圣君。
欧阳朔无意去探究其中的猫腻,他只知道,随着赵光义宫变成功,荆楚行省已经成了大夏的囊中之物。
大夏距离攻灭三国,前进了一大步。
…………
七月五日,大夏内阁首辅姜尚作为陛下特使,率队前往襄阳城,接受赵光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