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加上现场的临阵指挥,颜良之流又怎可与之媲美。
刀盾兵、长枪兵以及轻骑兵,共同组成一个杀阵,轻松将残余的联军骑兵死死困住,不到一个小时,就消灭殆尽。
三面合击之下,五千精骑无功而返,悉数阵亡。
城头之上,颜良等将领眼睁睁地看着己方骑兵被活活围困而死,一个个神情愤慨。愤怒中,又生出一丝丝的惊骇。
“难道说,这才是山海城大军的真正实力吗?”一些大将脸色煞白。
他们就像陷入一个精心编制的陷阱中,不管如何挣扎,最终都证明是徒劳无功的。一股无力感,自心头升起。
“该死的!”
颜良脸色难看,显得有些气急败坏。出身三国的颜良,又没经过现代科技扫盲,对火炮这种武器是一无所知。
即便他再如何勇猛,在如此“怪物”面前,也是不得不低头。
驻扎在宣武关的五万联军本就以步兵为主,骑兵不过一万之数。折损五千精骑,剩下的骑兵就更不可能有所作为。
至于说安排步兵突击,颜良心中一点底都没有。
颜良不蠢,从敌军的排兵布阵就能看出,敌军是有备而来。不管联军使出什么手段,敌军怕是都有应对之策。
事实上,联军只要出城作战,在战略上就已经是输了。
五万联军能够挡住敌人七万大军的进攻,依仗的就是宣武关。一旦出关,不管如何挣扎,怕是都难以取胜。
唯一的区别,就是敌军要付出多大伤亡的问题。
也就是说,敌军有了火炮,已是立于不败之地。反观联军,似乎一下没了一丝胜算。
想清楚前因后果,颜良就更加憋屈。
在三国时期,颜良何尝打过这般窝囊的守城战。三国时期的攻城,哪一次不是用人命堆积起来的。
像这种仅凭一种优势兵器,就立于不败之地的情况,根本就不存在。面对眼下的战局,颜良有些无奈,一下没了法子。
颜良环顾四周,问道:“诸位可有破敌良策?”
诸位大将听了,面面相觑,再没有之前的激情和战意。他们不是傻瓜,颜良能看明白的,他们大致也能捋顺。
眼下的战况,想要破坏敌军火炮是不可能的了。
死守下去又不是办法。
为今之计只有撤兵了,否则的话,就得陪着宣武关殉葬。
问题是,在场的诸位将领,哪一个都清楚宣武关的重要性,一旦丢了宣武关,且不说面对城邦的制裁,就是他们各自的主公都饶不了他们。
因此,谁也不愿说出“撤军”这么一个敏感的词汇。
在场的都是人精,没人愿意背这个锅。
颜良见了,脾气就更加火爆,恨不得每人揣上一脚。偏偏这些将领都不是他的亲信,发作不得。
退一万步说,作为守关大将,有一些责任他是逃不掉的。
一咬牙,颜良下达了撤军的命令,“既然诸位都无良策,就先退回威武关,待汇报指挥部之后,再做打算吧!”
颜良口中的威武关,是城邦在桂林郡一侧建立的一座临时关隘,为了的就是防备在宣武关失守之后,多加一道保险。
现在看来,威武关确实是建对了,为联军赢得一口喘息之机。
诸将听到要撤军,悄悄松了一口气。
颜良见了,嘴角闪过一丝冷笑。在敌军猛攻宣武关的情况下,兼且撤军的山路崎岖,极容易被敌军追上。
真要撤离的话,就必须安排好殿后部队。
“安排谁殿后呢?”
颜良望着一众将领,眼神阴测测的。
第七百五十一章 一战成名()
颜良找了两个替死鬼,继续“镇守”宣武关,大部队则悄悄往威武关撤离。火炮轰击之下的宣武关没有丝生气,死气沉沉的。
联军的异常,很快被第二军团察觉。
“将军,情况不对劲啊,敌军不会撤了吧?”
章邯也有此疑惑,想了想,果断下令:“炮击城门,准备攻进去!”
“诺!”
轰隆隆的炮击声中,城门应声而破。
浩浩大军如黑潮般涌入宣武关,见到的只有五千守军。
两位替死鬼可没有慷慨就义的勇气,见敌军杀进关隘,干脆利落地选择了投降。对章邯的询问,更是知无不答。
得知联军主力已经撤离,章邯立即下令:“陈玉成!”
“末将在!”
位年轻小将应声出列,正是太平天国绝代双骄之的陈玉成。
陈玉成作战勇猛,兼且悟性极高,深得章邯的信任和喜爱,不吝将生学说倾囊相授。此位小将,已然成长为第二军团的中流砥柱。
欧阳朔更是早就有过交待,无论是陈玉成,还是狄青麾下的李秀成,诸位军团长要对这些有潜力的年轻小将进行重点培养,助其成才。
尤其是出身清朝的李秀成、陈玉成等太平天国将领,熟悉火器,是未来组建专属火器部队统兵大将的最佳人选。
“着你率五千精骑,路追击而去。切记点,不可贪功恋战,在抵达威武关之前,当即折还。”章邯下令。
“谨遵将令!”
陈玉成双手抱拳,领命而去。
稍倾,五千精骑就杀出宣武关,路追击而去。
章邯则率部接管宣武关,收押降将,清理战场,同时拟写战报,上逞豹韬军统领韩信,等待统帅部下步的作战指示。
…………
陈玉成率部追击,刚走到中段,就现正在迅撤离的联军。
“杀!”
陈玉成没有犹豫,直接率部杀将过去。
两座关隘之间,只有条崎岖山路连接。山路狭窄,不过三四米宽,四万联军组成条绵延长龙,前军已经进入威武关,后军还在半道上。
面对陈玉成部的背后掩杀,颜良到不是点准备都没有。
除了留下五千军士“镇守”宣武关,颜良在后军也安排了专门负责殿后的部队。只是点,颜良低估了章邯的果决。
现情况不对劲,章邯立即下令进击关隘,更是在得到情报的第时间,就安排精锐骑兵追击而去。
如此,还是打了后军个措手不及。
狭窄的山路上,负责殿后的刀盾兵还来不及结阵,就被陈玉成统领的骑兵刺穿,溃不成军。
从高空望去,只见陈玉成率领的五千精骑,犹如支利箭,自后方狠狠地刺入联军阵中,接着就像刺烤串般,刺到底。
骑兵所过之处,无论是刀盾兵,还是长枪兵,要么被踩死,要么被骑兵的长枪直接刺穿,更多的还是被骑兵冲,挤到两侧的山麓,摔倒在地。
场面度非常混乱。
陈玉成非常聪明,并不追求杀敌之数。他的心中只有个念想,冲锋,冲锋,再冲锋,彻底将敌军冲散,击溃他们的意志。
狭窄的山路上,视野非常狭窄。
后军士卒被骑兵这么冲,立即吓破了胆。他们根本不知道敌军来了多少人,只知道个劲地往前冲。
“快跑啊,敌军杀过来了!”
军士甲丢下辎重,像只兔子样往前窜。
“来了多少人?”军士乙问。
军士甲答:“起码五千!”
“什么五千?至少上万!”军士丙信誓旦旦。
“这么多,那赶紧逃命吧!”
军士乙吓得面无人色,丢下辎重,跟着逃命。
个个士卒就像群受惊的兔子,个劲地往前窜。
恐慌情绪就像多米诺骨牌样,不断往前传递。
在此过程中,敌军数量也在不断滚雪球,先是五千,再是万,跟着是两万,到后面直接传到十万大军。
“十万?敌军个军团也才七万啊,哪来的十万?”军士丁质疑。
军士丙再次信誓旦旦:“这你就不懂了,山海城可不止个第二军团。”
“兄弟说的有理。”
军士丁听,也不管合不合理,总之赶紧逃进威武关总是没错的。
还没进关的大军乱成团,期间生的踩踏、群殴、兄弟背叛等“恶**件”不计其数,仅仅是被自己人踩死的士卒就不下五百。
直到此时,已经进关的颜良才现情况不对劲,问道:“怎么回事?”
“回禀将军,敌军杀过来了。”副将回报。
“来了多少人?慌成这样!”
“十,十万!”
副将结结巴巴,显然也拿不定主意,该不该相信这个情报。问题是,只要是逃进关的士卒,都宣称敌军多达十万之数。
个个信誓旦旦,神情恳切。
那虔诚度,怕是军官说出个“不信”,他们就要跳下城楼,以示清白。
“啪!”
声脆响,脾气火爆的颜良早就憋着肚子气,这会儿终于忍不住,鞭子抽下去,将副将打得鼻青脸肿。
“混账东西。十万大军?说笑话吗?这也能信?!”
颜良可不是傻瓜,他根本就不信敌军会傻到出兵十万,在狭窄的山路上起进攻,那不是自讨苦吃吗?!
副将的愚蠢,彻底点燃了颜良的怒火。
“将军恕罪!”
副将不敢辩驳,战战兢兢地跪倒在地。
“蠢才!”
颜良见不得这样的懦夫,又是脚下去,“滚!”
修理了副将,颜良顺势登上城头,举目向山道望去,神情瞬间凝重。
延绵的山道上,联军已经彻底乱做团。
敌军骑兵在山道上肆意驰骋,就像割麦子样,收割着联军的生命。已经乱作团的联军,没有丝战意,个个只想着往前逃命。
两侧的山麓上,随处可见正在逃命的联军士卒。
“将军,要不要安排大军下去接应?”令位副将小心翼翼地建议道。
颜良摇头,“没用的。山路狭窄,现在出兵,逆向而行,挡住他们的撤退之路,只会加剧军士的恐慌情绪,于事无补。”
“说不定还会引更大的恐慌。”这句话,颜良没有说出口。
“那,该怎么办?”
颜良神情冷酷,“再等半个小时。半小时之后,立即关闭城门。”
“诺!”
副将心中颤,不敢反驳。
不怪颜良冷酷,他虽不信敌军出动了十万,到底还是拿捏不住敌军数量。万被敌军借此机会冲入威武关,那就乐子大了。
慈不掌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轰隆~~~”
半小时之后,威武关城门缓缓关闭,决绝而坚定。
扇城门,隔绝了两个世界。
进门者得救,没进者就像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些好不容易逃到城下的军士,却被无情地挡在城门之外,个个神情绝望,绝望中又夹杂着疯狂跟愤怒。
种被抛弃的绝望,在战士心中蔓延、生根。
“开门,快开城门!”
“开门呐,放我们进去!”
“将军,救救我们!”
无论军士如何苦苦哀求,颜良都无动于衷。
相比宣武关,威武关只驻扎着两万军士。因此,作为西门大官人麾下将领,颜良率部抵达威武关,立即接下关隘的指挥权。
威武关守将连个屁都不敢放。
且不说其他,西门大官人可是【川北城邦】第领主,真正的巨擘。
颜良不松开,没人敢去开城门。
就这么会儿功夫,陈玉成已经率部冲击到威武关附近,眼见城门关闭,心中阵冷笑,敌人的反应没有出乎他的预料。
“停止前进。”
陈玉成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谨记章邯的嘱咐。
“刷”的下,几乎没什么战损的五千精骑,即便是在混乱的战场,依然整齐划地齐齐停住。
此等强悍素质,实在是联军望尘莫及的。
“传令下去,投降不杀!”
陈玉成跟着下令,却是看出城外的联军已经跟主力部队离心。
“诺!”
瞬息之间,上百轻骑越众而出,四处散播招降之令。
联军士卒听,既然上面将城门都关了,还谈什么忠诚,干脆不作二不休,直接选择了投降。
有人带头,就跟更大的人加入。
时之间,投降者不计其数。到了后面,原本还犹豫不决的军士,眼见周围的战友都投降了,吓得心中颤,结结巴巴地跟着投降。
他们真担心,再拖下去就会被周围的战友给绑了,送过去邀功。
与其如此,还不如跟着投降呢。
早就听说山海城大军待遇远强于他们,那还有什么还犹豫的呢?!
城头之上,颜良见了,脸色更加难看了。
这天,对颜良而言,委实有些煎熬。
…………
陈玉成不敢耽搁,也无意去挑衅城头联军,稍稍收拾下,就押着上万降军,浩浩荡荡踏上归程。
此役,陈玉成仅凭五千精骑,杀敌六千余,俘虏万,可谓立下大功。
就是下令追击的章邯,怕是也想不到会取得如此辉煌战果。
陈玉成这员小将,战成名!
第七百五十二章 最后通牒()
陈玉成押送战俘回到宣武关时,宣武关沦陷的消息已经传播开来。 还在韶州郡巡查的欧阳朔专门致函军务总署,对陈玉成进行特别嘉奖。
拿下宣武关,豹韬军并不满足,两大军团同时做出咄咄逼人之势,随时都可能进击桂林郡侧的威武关以及新的桂平关。
有了p1型火炮协助,两大关隘的沦陷只是迟早之事。
…………
【川北城邦】跟【湘南城邦】得到消息,就没有这么淡定了。
山海城刚刚以闪电战拿下【岭南城邦】,气势正盛,兵锋正锐。两大城邦作为山海城的邻居是战战兢兢,担心不知哪天,战火就燃烧到他们领地。
只是山海城摆明了是想先解决【云南城邦】,才让他们获得丝喘息之机。可就在这种敏感时时刻,山海城突然拿下宣武关,实在让人心惊。
两大城邦的领主们为此再次聚到起,共同商议对策。
“山海城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又要玩次声东击西,他们的真实目的竟是已经瞄准我们两大城邦了吗?”领主们胆战心惊。
“不可能。以山海城现在的兵力,没可能同时跟两大城邦宣战。”
“那,如果山海城的目标是我们其中的个呢?”
“……”
场面瞬间安静下来,诸位领主面面相觑。
两大城邦的领主互相看着对方,眼中有些意味难明。
大厅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
正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如果山海城真要是二选的话,他们自然希望山海城选择的下手目标是对方,而不是己方。
【川北城邦】的领主,就更是心惊。
毕竟第二军团袭击的,正是他们麾下的联军。
就在此时,有人站了出来,斩钉截铁地说道:“不可能的,山海城绝不会在此时向我们开战。”
“何以见得?”
诸位领主看,见说话的是谋圣张良,不敢怠慢,虚心求教。张良之能他们可是见识过,无不叹服。
当此之时,两大城邦也确实需要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因为时间不对,地点不对,战法更不对。”张良连说了三个不对。
“先说时机。此时正是山海城整编大军之时,新增的三个军团还没成型。这种时候匆匆宣战,不是愚蠢吗?完全不符合山海城的行事风格。”
“再说地点。在拿下【岭南城邦】之后,山海城大军大可从韶州郡直接进攻湘南行省,或者从昆明郡进攻川北行省。如此,何苦吃力不讨好,偏偏选择桂林郡这样个中间地点,打草惊蛇呢?!”
“最后就是战法了。纵观山海城历次战役,每次大战都是各集团军协同作战,此次出击的仅仅只是豹韬军第二军团。就连第军团都没有配合第二军团,顺势进击桂平关。他们真要是准备攻打我们,绝不会如此。”
“更加诡异的是,第二军团没有乘胜追击,举拿下威武关。也就是说,对方拥有攻打要塞的利器,却止步不前。这还不奇怪吗?”
张良环视诸位领主,坚定说道:“所以说,山海城绝不会在此时开战。”
话音刚落,诸位领主不觉鼓掌,个个神情振奋,就像突然放下心中的千钧重担般,下放下心来,扫此前的阴霾。
“说的好,太正确不过了!”
“没错,定就是这样,先生说的再正确不过了!”
诸位领主不吝献上他们的溢美之词,神情恳切。
此种心情,着实能够理解。
当宣武关沦陷的消息传来,试问在座是哪位领主不惊慌失措,个个感到前景黯淡?!
唯有真正经历了战争,他们才真切感受到,心中对山海城究竟有多大的恐惧。不知不觉,山海城已经成了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稍稍缓过神来的领主,再次恳切地请教张良,问道:“先生,既然山海城无意开战,那他们这次拿下宣武关的目的是什么?”
张良神情复杂,说道:“如果我所料不错,对方应该是想收回桂林郡。”
“……”
诸位领主现,他们竟然无法反驳。
年之前,他们拿下桂林郡时,未尝没有得意。哪里想到,仅仅年时间,山海城已经强大如斯。
原本美妙的桂林郡,下成了烫手山芋。
“那,还给他们吗?”有领主小心翼翼地问道。
“还什么还!现在我们已经是死敌了,眼巴巴地还回去,不嫌丢人吗?”张良还没说什么呢,已是有领主提出异议。
“呵,你不还,人家就不会自己取吗?等到那时,山海城大军杀进桂林郡,我们拿什么去抵挡,难道真的要跟山海城全面开战吗?”位【川北城邦】领主反驳道,神情不屑。
“开战就开战,它还能拿下我们两个城邦不成?”
“哼,说的轻巧,你忘了【岭南城邦】是怎么覆灭的吗?”
……
诸位领主就此争论不休,闹得不可开交。
偏偏彩云之南、西门大官人等大佬又没明确表态,张良作为谋士,这种时候就更没有言权,整个场面就此僵持下来。
最终还是闹得不欢而散。
************
就在两大城邦惊疑不定,意见不统时,二十四日,南疆都护府鸿胪寺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