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魏宫廷-第9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何人?”韩武问道。

    仆从摇了摇头,说道:“对方只推说故交,不曾透露其他。”

    听闻此言,韩武微微皱了皱眉,他感觉对方的来意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想了想,他吩咐道:“将其请到书房罢。”

    “是!”仆从应声而去。

    跟妻儿交代了几句后,韩武便径直来到了府上的书房,等候那个不肯透露名讳的访客。

    片刻之后,便有仆从领着一名寻常打扮的男子来到了书房。

    韩武瞧了一眼对方,微微皱了皱眉,因为他感觉这名男子似乎有些眼熟,好似在哪里见过,但一时半会,却想不起来对方究竟是谁。

    而这名男子,正是巨鹿守燕绉的心腹将领,常洪。

    “釐侯。”

    待那名仆从退下之后,常洪见四下无人,遂拱手抱拳,低声向釐侯行礼:“末将常洪,见过常洪。”

    常洪

    这个名字仿佛是打开了釐侯韩武脑海中对韩国的记忆,在略一思忖后,恍然地说道:“你是燕绉的部将。”

    “釐侯还记得末将?”常洪有些欣喜。

    釐侯韩武不置可否地笑了笑,神色平静地上下打量着常洪。

    想到燕绉,釐侯韩武的心情亦有些复杂。

    曾几时时,巨鹿守燕绉乃是他韩武一系的武将,颇受韩武器重,待等到韩武流落到魏国之后,燕绉亦曾与他有书信上的往来,并且,偶尔还派人送来一些特产,虽然价值不高,但重的是这份心意。

    只不过即便如此,燕绉也从未在信中提过有关于迎他回国的事,其中原因,韩武后来也从韩阳的口中得到了证实:只因为燕绉对韩王然颇为认可。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虽然韩武心中难免还是有些芥蒂,但也并非不能接受。

    不过今日看到燕绉无故派来其心腹爱将,韩武还是感到很意外,遂问起了常洪的来意。

    见此,常洪遂走上前几步,附耳对韩武说道:“釐侯,末将此番是特地前来助釐侯脱困的”

    釐侯韩武闻言有些不可思议地看了一眼常洪。

    平心而论,倘若硬要说他被困魏国,其实也不尽然,事实上,魏国对他的监视颇为宽松。

    严格来说,并非是魏国不允许他返回韩国,而是韩王然的存在,让釐侯韩武无法返回韩国——若他回到韩国,或许会影响到韩然的王位,到时候韩然处境尴尬,他韩武的处境也尴尬,与其如此,还不如就留在魏国。

    这才是釐侯韩武留在魏国的根本原因,而并非是因为魏国强迫,事实上,魏国对于他留不留在国内,其实早就已经无所谓了。

    但这会儿常洪提起这事,这就让釐侯韩武忍不住遐想起来。

    他皱着眉头问道:“国内发生了何事?难道韩然发生了什么变故?”

    听闻此言,常洪附耳对釐侯韩武说道:“釐侯,如今国内,大王命将不久,未免庄公窃取王位,将军特地叫我迎釐侯回国,主持大局。”

    “什么?!”

    釐侯韩武闻言面色大变,一把抓住常洪的肩膀,瞪着眼睛质问道:“你说韩你说他命将不久?!这怎么可能?!”

    要知道,韩王然比釐侯韩武小足足十几岁,韩武绝不相信,他那位本该正当年的义弟,竟然会命将不久。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釐侯急切地问道。

    常洪摇了摇头说道:“并非釐侯想的那样,只是大王这些年来日夜操劳、积劳成疾”随即,他便将前几个月韩王然在宫殿内不慎跌倒磕破脑袋的事告诉了韩武,听得韩武几番欲言又止。

    他的脑海中,不禁闪过韩王然的面容。

    说实话,韩武并不恨韩然,毕竟后者只是做了一些作为君主该做的事而已,反过来说,韩然不曾为了排除隐患而将他铲除,这已经尽到了兄弟的情谊。

    因此每当回想起往事的时候,他也只是稍稍有些感慨,感慨天意莫测,让他兄弟二人落到如今田地。

    见韩武久久不语,常洪催促道:“釐侯,事不宜迟,请立刻收拾行装,跟随末将回国。”

    釐侯韩武皱着眉头思索了半响,最终徐徐点了点头。

    当日,釐侯韩武便叫妻妾收拾了行囊,随后在次日,在常洪一干人的保护下,乔装打扮,悄然离开了大梁。

    待等釐侯韩武逃离之后,釐侯府的下人当中,才有大梁府派遣的眼线察觉到不对,连忙向大梁府禀报此事。

    “釐侯韩武逃了?”

    大梁府府正褚书礼得知此事颇有些手足无措。

    虽说釐侯韩武这个人质对他魏国的作用微乎其微,但也不能就这么放任其逃走啊。

    于是,褚书礼一边派兵丁追捕,一边派人禀告雒阳朝廷。

    而这个时候,魏王赵润在雒阳王宫的甘露殿,刚刚从天策府左都尉高括手中,接过来自韩国蓟城一带青鸦众的密信,得知了韩王然疑似崩殂的消息。

    对于这个消息,赵润将信将疑。

    因为这件事也太巧了:七月份韩使赵卓前来雒阳时,他赵润才旁敲侧击地询问韩王然的身体状况,结果不到三个月,韩王然就过世了?

    而就在赵润反复看着这封密信,在信中思考着这个消息是否属实时,便见高括去而复返,禀报了另外一桩事:数日前,釐侯韩武从大梁逃离,疑似逃回韩国。

    赵润默不作声,坐在书桌后思考着这两件事的联系。

    按照常理来说,这两件事很好联系,无非就是韩王然真的过世了,然后韩国国内一部分仍然心忠心于釐侯韩武的人,想办法将韩武给救走了。

    但直觉告诉赵润,这件事没有这么简单。

    在思忖了片刻后,他索性来到了垂拱殿,跟内朝的诸大臣一同讨论这件事。

    然而,诸内朝大臣对此亦是众说纷坛,无法得出一致的意见。

    期间,介子鸱大胆地猜测道:“会不会是韩王企图用诈死来诱使我大魏进攻他韩国呢?”

    听闻此言,殿内诸大臣都很吃惊,内朝首辅、礼部尚书杜宥更是瞪大了眼睛,一脸不可思议地说道:“这不可能吧?”

    也难怪杜宥如此吃惊,毕竟从古以来,只听说过在两军对垒时有一方的将领以诈死之计引诱敌军,却从未听说过一国的君主用诈死之计,毕竟一国君主的生死,牵扯太大,搞不好会引起内乱,倘若韩王然当真敢用这种伎俩,那杜宥只能说,这位韩国君主,胆子实在是太大了。

    “诈死么?”

    坐在王位上,赵润思考着这个可能性。

    良久,他长吐一口气,徐徐说道:“这并非没有可能。”

    其实在甘露殿的时候,他就已经思考过这方面的可能。

    虽然如杜宥所言,自古以来从未有过一国君主假传死讯的前例,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发生——韩然那是什么人?那可是不惜要替楚国吸引他魏国主意,宁愿冒着替人做嫁的风险也要将他魏国拉下来。

    似这等胆魄的君主,未必不敢做出假传死讯的事来。

    听了赵润的话,诸内朝大臣面面相觑,他们还是无法认可这种说法。

    当即,蔺玉阳便提出了反论的依据——在他看来,韩王然断然不可能假传死讯,因为一国君主的崩殂,会引起国家的动荡,况且眼下魏韩两国的关系紧张无比,以韩王然的睿智,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

    一个不好,甚至不需要他魏国进攻,韩国可能就会四分五裂了。

    听了蔺玉阳的依据,魏王赵润摇摇头说道:“未见得!爱卿所言,一国君主的死讯,会引起国家动荡,可目前,韩国国内本来就是一团糟,再乱又能乱到哪去?至于内乱朕不觉得韩国的贵族会在这个时候内讧,倘若韩氏的分家子弟贪慕王位,胆敢在这个时候窃取,那么,我大魏趁虚而入,他们皆是亡国之人他们不至于傻到这种地步!”

    诸内朝大臣想了想,觉得自家君主的说法倒也有道理:搞不好,那韩然还真是用诈死来背水一战也说不定。

    就在这时,温崎笑着插嘴道:“照我看啊,管他韩然之死是真是假,我大魏皆不予理睬不就得了?先击溃齐国再说!”

    这一番话,还真是让内朝诸大臣感觉眼前一亮。。。

    是啊,管他韩然的死是真是假,我魏国皆不予理睬不就完了?

    但此时,前兵部尚书陶嵇却幽幽插了一句嘴:“前提是魏武军能打下泰山。”

    这一句话,就让内朝诸大臣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是的,他魏国上将韶虎所率领的魏武军,在攻陷了东郡之后,已向东挥军至泰山一带,在那里,韶虎不出意外地撞见了齐国的名将田耽。

    据前几日韶虎派人送回雒阳的战报上显示,田耽早就在泰山构筑了一些列的防御设施,短时间内,恐怕无法攻破泰山。

    若是短时间内无法攻破泰山,无法直接威胁到齐国,或许,应该改变战略,进攻或已失去了韩王然的韩国?

    要知道,虽说击溃齐国可以让魏国取得优势,但反过来说,若能直接击溃韩国,魏国就相当于直接赢得了胜利,毕竟单单一个楚国,就算有齐国在侧面帮衬,也不会是魏国的对手——韩国若被击溃,楚国必败。

    除非楚国识相,早早跟韩齐两国撇清关系。

    也就是说,泰山战场,才是这整件事的核心关键所在——倘若魏将韶虎能击败齐将田耽,攻破泰山,那么,魏国根本无需去理睬韩王然的死究竟是真是假。

    但遗憾的是,目前在泰山战场,魏军的优势不大。

    在思忖了片刻后,赵润叫大太监高和取来了中原各国地图,平铺在案几上。

    期间,他的目光有意无意地瞥向地图中的鲁国,然后又看看齐国,若有所思。

    是的,他在鲁国有一支奇兵,运用得当,或可使整个局势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问题是,为了攻破齐国,值得提前暴露这支奇兵么?

    要知道,楚国至今还未进场啊!

    其实在赵润心中,他是倾向于楚国早早入场的,毕竟他很清楚,魏楚两国之间肯定会有一战,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既然注定会有一战,那么,他当然倾向于在这场相对有把握的战役中,一举击溃楚国;反之,若错过此次机会,魏国在发展,而楚国也在发展,十几二十年后,还说不准谁能打败谁呢。

    毕竟楚国那四千万的人口,威胁实在太大。

    再等等罢。

    赵润暗暗告诉自己,就目前的局势而言,还不值得暴露那支足以扭转局势的奇兵。

    当然了,事实上这支奇兵的‘忠诚’,也是他犹豫不决的一大原因。

    而就在这时,内朝大臣冯玉建议道:“陛下,不如调湖陵水军协助韶虎将军攻打齐国?”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好主意,但是赵润并未采用。

    原因很简单,湖陵水军是他专门为了楚国准备的,怎么能轻易用在齐国身上?

    见赵润摇头,介子鸱也建议道:“陛下,单单魏武军,或难以攻破泰山,不妨调动几路军队协助韶虎将军”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大概是在考虑增派哪支军队。

    不得不说,虽然魏国有四十万的精锐之师,但这些军队,如今大多都被‘牵制’着:北一军、上党军、河内军、镇反军等,既牵制了韩国,反过来亦被韩国所牵制;而商水军、湖陵水军,则是防备着楚国。

    数来数去,或也只有司马安的河西军可以调动。

    但是当他提出这个建议时,赵润却微微摇了摇头。

    见此,介子鸱微微一愣:为何不能调动河西军?难道说,陛下其实也防着秦国?

    顺着这个思路一想,介子鸱就立刻意识到,事实上魏忌的河东军,至今为止其实也还未接到命令——虽然对外宣称,河东军之所以不调动,是为了牵制韩国太原郡的乐成,但事实上,韩将乐成的太原军,有桓王赵弘宣的北一军牵制,就算不能取胜,也足以守住国界,并不需要河东军。

    不会真是在防备秦国吧?

    看了一眼赵润,介子鸱心下暗暗嘀咕。

    而就在这时,就听赵弘润长吐一口气,沉声说道:“就暂且搁置韩国,看看泰山那边的进展再说”

    而事实上,赵润等的并非是泰山战场的进展,而是在等待张启功的行动。

    他很清楚,无论韩王然是真死还是诈死,张启功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必定会趁机在韩国国内掀起一番风浪。

    所谓投石问路,他要看看,韩国面对张启功掀起的风浪,究竟会作何应对。

    由此才能来判断,韩王然的亡故,究竟是真是假。

第201章:图谋【二合一】() 
    其实早在五日前,身在魏韩两国的边境县城「肥城」城内的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以及其副手北宫玉,亦得知了「韩王然疑似崩殂」的消息。

    起初,张启功心中大喜,因为他此番前来魏韩两国边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为了实施预定计划中的第三步骤,即分化、策反韩国的贵族,使其成为他魏国的内应,为魏国吞并韩国打下基础。

    别看魏王赵润制定的战略仅仅只是击垮韩国,但魏国朝中有很大一批官员,他们却渴望着吞并韩国,迈向「中原一统」的千秋霸业之路。

    最早提出这个理念的,乃是内朝大臣介子鸱,但那时还是口头上的理念,很多东西并不完善,但随着齐人公羊郝带着他的著作《公羊说》赴魏,与介子鸱以及魏墨钜子徐弱一见如故,三人着手完善实现这方面的理念与思想后,「大一统」的思想就逐渐在魏国朝廷开始流通,并且得到了很大一部分魏臣的支持。

    想想也是,作为魏国的臣子,这些人当然渴望亲眼见证他魏国吞并诸国、一统中原,成就从古以来无人涉及的千秋霸业。

    而张启功,亦是支持这个理念的魏臣之一。

    因此,当得知「韩王然疑似崩殂」的消息后,张启功难得满脸欣喜地对副手北宫玉说道:“此乃天赐之机!”

    但相比较张启功的欣喜,北宫玉却皱着眉头提醒道:“都尉大人暂莫高兴太早,卑职瞧这件事,总感觉有点蹊跷。……纵使天佑我大魏,也不至于这么巧吧?”

    说罢,他指着密报中那句「从蓟王宫内疑似传出女子哭泣」,皱着眉头说道:“韩王倘若果真亡故,左右大臣必定封锁消息,又岂会出现宫中女子哭泣?就仿佛,韩人根本不曾考虑蓟城城内是否有我大魏的眼线。”

    “……”

    张启功闻言一愣,心中的喜悦顿时消散,皱着眉头仔细思量。

    片刻后,他这才点点头说道:“你说地不错,这件事,确有诸多疑点。”

    事实上,倒不是说张启功的才智不如北宫玉,归根到底,只能说张启功的功利心太强,一见他魏国有机会吞并韩国,迈向「一统中原」的霸业,而他本人亦可名留青史,就难免有些忘乎所以——毕竟那可是名留青史,从古至今能有几人有幸在青史留名?

    反观北宫玉,他的野心就远远不如张启功,且他对于自己目前的境况很满意:在事业上,他是天策府右都尉署的二把手,手中权力实际上比「侍郎」还要高;而在家族方面,他去年刚刚迎娶了第七房妾室,且之前的妻妾,一共给他生下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

    就像当年赵润在太子时期对他讲过的,叫他努努力,最多二十年,就能令他北宫一族再次兴旺起来——而目前北宫玉就在为这方面而努力着。

    只能说,张启功与北宫玉二人的个人追求不同:前者追求的,是权利,是青史留名;而后者,则更加看重家族的延续。

    因此,张启功锋芒毕露,而北宫玉呢,则锋芒内敛,也有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意思。

    但事实上,北宫玉曾经作为萧鸾的左右手,其才智谋略,也并不逊色张启功多少,否则,张启功又岂会重用后者为副手,并对他厚待有加呢。

    当日二人合计了一些,最终决定先按兵不动,等待青鸦众的进一步消息——因为「韩王然疑似崩殂」这件事,就是由派驻到韩国王都蓟城的青鸦众秘密送来的。

    就这么等了五六日,张启功与北宫玉还是没有等到青鸦众进一步的消息,倒是等到了天策府左都尉高括的命令,示意张启功尽快施行计划的「第三步骤」。

    收到高括的命令时,正好临近黄昏,张启功与北宫玉遂一边对坐喝酒,一边议论起这件事。

    当时北宫玉就好奇地说道:“高括大人他这是要我等用投石问路的方法,探探韩国的反应,以此推断韩王的过世是否属实么?”

    张启功闻言点点头,在抿了一口酒水后,轻笑着说道:“估计是了,由此可见,纵使是青鸦众,暂时还是没办法证实韩王的死讯是否属实。……投石问路,呵,这招高了。”

    不可否认,投石问路的确是一招妙计,但具体施行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

    说起来是很简单,比如说,张启功跟北宫玉找个具有韩氏王族血脉的大贵族,用花言巧语诱骗后者趁韩王然过世,窃取王位,倘若蓟城那边的应对很快、很迅速,甚至于隐隐有点未卜先知的意思,那么,韩王然的这个死讯,其真实性就值得商榷了。

    反之,倘若仅仅如此就引起了韩国的内乱,那么,韩王然有很大可能是真的过世了。

    但问题是,似这等具有韩氏王王族血脉的大贵族并不好找——首先此人在韩国得有一定的名声,其次得拥有一定的势力,否则,无法促使韩国出现内部混乱。

    关于这个人选,张启功与北宫玉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庄公韩庚。

    毕竟据他们所知,在韩武、韩虎、韩庚这三位权臣把持韩国朝政的年代,庄公韩庚其实对王位亦有非分之想,但与康公韩虎不同的是,庄公韩庚虽然不像韩虎那样对韩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此人性格还算和善,韩国民间时而流传韩庚乐善好施的故事。

    在韩庚帮助国的人当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北燕守乐弈。

    但到了韩国之后,经过深入调查,张启功与北宫玉这才发现,庄公韩庚不知什么时候跟韩王然走到了一起,当初韩国国库缺钱,寻求国内贵族、世族捐赠钱物时,就是庄公韩庚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