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魏宫廷-第9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吃惊归吃惊,赵弘润却一点也不羡慕。

    要知道,技击之士的本质乃是雇佣兵,其本身对齐国的留恋羁绊极小,待打完这场仗、领了那些重赏之后,那些技击之士便会离散;相比之下,魏国付出同样的金钱,却能打造出似魏武军、商水军、鄢陵军这些精锐军队,这些军队的士卒,要么皆是魏国本土人士,要么是已经移居到魏国的他国人士,跟魏国的羁绊很深,在加上这些年来魏国朝廷几次提高士卒的待遇,使得魏国的士卒几无后顾之忧,因此方能在战场上豁出性命去与敌人厮杀。

    就好比商水军,在最近与韩国的战争中几乎折损一半,但依旧以顽强的斗志,正面迎击韩国的军队,逼得当时的韩军主帅乐弈只能动用「代郡重骑」这张最后的底牌,这才导致了韩军最后的溃败。

    反过来说,若非是商水军如此坚韧,换做其他军队,可能早已在乐弈的北燕军面前溃败,而在这种情况下乐弈投入代郡重骑,那么,魏国很有可能遭遇远比当年上党战役惨败更为惨淡的败局。

    倘若说在赵弘润眼里,似魏武军、鄢陵军、商水军、山阳军这等真正属于国家的军队,才称得上是可以依靠的力量,那么齐国的技击之士,在他眼里不过是亡国之兵——它消耗了齐国许许多多的金钱,却只能让齐国多苟存一时。

    说得简单点,这次齐国靠金钱雇佣技击之士逃过了亡国的命运,那么下次呢?下次依旧花费巨大资金,来对抗楚国的军队?

    要知道,楚国征召军卒,在以往的情况下只需要一袋米粮。

    因此,若齐、楚两国继续以这种方式僵持下去,赵弘润可以保证,齐国会越来越虚弱,待等到这个国家的经济被拖垮,再也支付不起庞大的金钱雇佣那些技击之士时,那么,这个国家就将面临覆亡。

    想到这里,赵弘润淡淡说道:“技击之士,弱国之兵。”

    赵昭愣了愣,原以为赵弘润是在讽刺齐国的军队难以保卫国家,才弄出技击之士这种雇佣兵性质的军队,但在仔细琢磨之后,他忽然醒悟,眼前这个兄弟口中的「弱国」,应该是「使国家虚弱」的意思。

    而这一点,恰恰与他不谋而合。

    但尴尬的是,如今的齐国,只能依靠这招苟延残喘,否则,怕是齐国早已被楚国覆灭。

    看了一眼眼前这位兄弟,赵昭在心中补充了一句。

    平心而论,当初赵弘润驻兵十万于韩国巨鹿一带,齐国也并非从始至终不知情,只是他们不敢妄动而已——南边的暘城君熊拓,就已经让他齐国招架不住,谁还敢招惹当时驻军在巨鹿的魏公子润?

    姑且不论其他人,当时赵昭便猜到了赵润这位兄弟的意图,因此,他才会主张投入精锐军队给予楚军重击,一方面固然是挫败楚军的气焰,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在旁虎视眈眈的魏军明白,他齐国尚有一战之力。

    否则,若齐国在楚军面前节节败退,搞不好连驻扎在巨鹿的魏军都会趁虚而入,抢在楚军面前攻陷临淄——这才是万万不想面对的劫难!

    好在事情还算顺利,虽然耗资巨大,但征募组建起来的技击之士,最终还是挡住了楚国的军队,或许正因为如此,眼前这位兄弟才会放弃攻略齐国,一门心思地去打击韩国。

    “弘润所言大善。”

    在听了赵弘润对技击之士的评价后,赵昭点点头,诚恳地问道:“却不知,弘润你是否有办法,缓解此事?”

    赵弘润闻言看了一眼赵昭,笑着说道:“六哥,这你可僭越了。……我就算有主意,也不会资敌是不是?”

    “齐国并非是大魏的敌人!”赵昭正色说道。

    赵润哂笑一声,若非是看在赵昭的面子上,他肯定是要出言讽刺几句的:就凭今日的齐国,还妄想成为他魏国的敌人?拜托,要不是这些年来他魏国攻陷的土地暂时还未能消化,以他魏国的实力,如今完全可以吞并齐国。

    不过此刻当着赵昭的面,赵润自然要给予这位兄弟几分面子,淡淡说道:“不,齐国是敌人。”

    “弘润……”赵昭一脸迟疑地说道。

    然而还没等他说完,就见赵润抬手打断了他,正色说道:“我敬重齐王僖,也敬重六哥你,还有两位嫂子,但……齐国是敌人!”说到这里,他咧嘴笑了笑,补充道:“自当年那个狂妄自大的田鹄,在我面前说了一通不知天高地厚的话后,我就一直惦记着要给齐人一个教训……这次算齐国走运,韩国的反击远比我想象的更激烈,以至于我大魏的军队被拖在韩国,纵使如今战胜了韩国,亦暂时无力复征齐国,否则,我肯定会让那些自大的齐国明白一个道理,如今这个时代,唯我大魏屹立于中原之巅!”

    听着赵弘润最后那句豪情万丈的话,赵昭既感觉到一种仿佛心有余荣的喜悦,亦难免因为齐国的处境而感到心情莫名的沉重。

    “弘润,我齐国如今愿意奉大魏为霸主……”

    “太迟了!”

    赵弘润摇了摇头,看着赵昭说道:“倘若是其他齐国的使臣,我甚至连见他的兴趣都没有。但看在六哥的面子上,我姑且还是说句实话……我大魏暂时没兴趣参与齐楚两国的战争,近几年我大魏的国策,只是发展国力,进一步压制韩国,但倘若齐国有朝一日招架不住楚国的军队,那么,齐国到时候将面对的,或许并非只有楚国……这也正是我不希望六哥再返回齐国的原因。”

    赵昭闻言默然不语,在深深吸了口气,忽然换了一种语气说道:“弘润,以愚兄之间,大魏姑息楚国,未见得不是养虎为患。楚国疆域宽广、人口众多,只是往年国内的贵族只顾着横征暴敛,不思民生,但据愚兄所知,楚公子暘城君熊拓,却是一位志向颇远之人,若他励精图治,修生养息、厉兵秣马,待有朝一日,必定会成为大魏的劲敌。”

    “六哥这是要为齐国说项?”赵弘润似笑非笑地说道:“眼下在我面前的,莫非是齐国左相赵昭?”

    赵昭闻言面色一滞,在苦笑了一声后说道:“弘润莫要取笑愚兄,且静心听愚兄几言……”

    赵弘润淡淡一笑,听着赵昭的讲述。

    赵昭的观点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劝说魏国「联弱击强」而已:在齐国已远远不是魏国对手、也无法再对魏国造成威胁的情况下,不妨联合齐国打击有崛起迹象的楚国,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将威胁扼杀在摇篮里。

    如此一来,魏国始终能安安稳稳地坐定中原霸主的位置,无论齐国或者楚国,都无法对魏国造成威胁。

    不可否认,此时暗中扶持齐国与楚国为敌,这倒还真符合魏国的利益,而相对地,齐国也能从中获利——对于魏齐两国而言,这是双赢之策。

    但凡事都有利弊,扶持齐国,就意味着与楚国决裂,虽然楚国确实是魏国将来的潜在威胁。

    然而,目视着赵昭那期盼的目光,赵弘润却摇了摇头,说道:“六哥,你明白的,我大魏与楚国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决裂的……可能我大魏只能与楚国保持二十年的和平,在此之后,崛起的楚国或许会垂涎中原霸主的位置,但即便如此,我大魏也不会在此刻与楚国决裂,因为我大魏,同样需要那二十年的发展时间。因此……齐国出局。”

    不是他不给赵昭面子,关键在于,相比较齐魏两国,眼下明显是魏楚两国的关系更密切,虽然赵弘润从魏国的利益出发,并不希望看到楚国彻底吞并齐国,但在真正发生这件事前,他必然会站在楚国这边,换取楚国对魏国的承认与支持——说白了,齐国已经被他视为笼络楚国的牺牲品。

    这个时候与齐国化解干戈,又因此与楚国出现裂痕,这对于魏国而言毫无利益。

    当日,赵润、赵昭兄弟二人在凤仪宫的偏殿内聊了许久许久,最终,赵润并未能说服赵昭留在大梁,而赵昭,也未能说服赵润改变对待齐国的外交态度。

    但通过这次的交谈,他们彼此间也明白了对方的为难之处。

    在最后的最后,赵润神色复杂地对赵昭说道:“六哥此去齐国,无异于飞蛾扑火,在我看来,齐国注定无法抗拒楚国……纵使此次齐国可以苟延残喘,但下次呢?”

    他倒是不担心日后楚军打败齐国后,那些楚军兵将会对他这位六哥做什么,毕竟,哪怕是看在他赵润的面子上,楚暘城君熊拓也会善待赵昭与他家眷,赵弘润最担心的,莫过于这位六哥很有可能在齐国覆亡时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举动——虽然赵润内心并不希望楚国吞并齐国,但魏齐两地相隔千余里,他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关注着齐楚两国的战事不是?

    然而赵昭却颇有信心地说道:“只要大魏不介入齐楚之争,齐国未见得就会败亡于楚国之手……”

    “靠那些技击之士?”赵弘润撇嘴哂笑道。

    “非也!”

    赵昭摇了摇头,正色说道:“正如贤弟所言,技击之士终归是外力,想要抗拒楚国,终究还得凭借齐国自身。……事实上在我看来,此次战事的失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就像弘润你说的,以往的齐人,过于自负,自认为齐国仍然是岳父尚在时的那个齐国……此次失利,正好叫齐人痛定思痛,抛弃曾经那些荣誉,正视眼前的危难……”

    看着赵昭离去的背影,赵弘润怅然叹了口气。

    能做的,他都已经做了,就差将赵昭这位六哥软禁起来,可即便如此,依旧无法阻止赵昭返回齐国。

    不得不说,那年赵昭携妻室嫆姬回访魏国,当时赵弘润在大梁城外十里亭为其送别时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此番离去,这位六哥他一辈子恐怕都无法再返回魏国了。

    次日,在赵润的默许下,赵昭带着妻妾嫆姬、田菀,带着儿女赵梁兄妹以及母亲乌贵嫔,踏上了返回齐国的旅途。

    当时,仅有寥寥数人赶来送别,比如赵昭的挚友何昕贤、以及如今在吏部就职的前吏部尚书贺枚的孙子贺崧等等,皆是当年雅风诗会的老友。

    除此之外,就只有宗府宗正赵元俨的长子赵弘旻。

    在见到赵昭时,赵弘旻的表情颇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道:“弘昭,家父对你的决定极为气愤,盛怒之下还说要将你在宗谱中除名……你就真的不能留下来么?”

    “二伯那样说的吗?”

    赵昭忍不住苦笑起来。

    不过他也能理解,毕竟他二伯赵元俨,那是一位非常看重赵氏一族以及国家的长辈,自然无法理解他赵昭弃魏国与赵氏一族,前往投奔齐国的行为——这位二伯能忍住不派宗卫羽林郎将其抓捕,关到宗府的静虑室作为惩戒,这已经是高抬贵手了。

    苦笑着摇了摇头,赵昭抬头看向大梁方向。

    仿佛是猜到了赵昭的心思,何昕贤在旁小声说道:“贤弟是在等陛下么?依我看,陛下这回恐怕是不会来相送了……”

    从旁,贺崧也撇撇嘴说道:“哪有大魏之君相送齐国之臣的道理?”

    看得出来,他对赵昭的决定亦颇为不满。

    然而就在此时,忽听一阵马蹄之响,众人定睛一瞧,原来是禁卫军将领穆青领着一队禁卫军匆匆而来。

    在众人猜测之际,只见穆青翻身下马,从怀中取出一份绢帛递给赵昭。

    赵昭摊开一看,却见上面只写着「祝齐相一路顺风」几个字。

    赵昭摇摇头自嘲一笑,拱手向诸人告别。

    他知道,待今日之后,曾经的兄弟俩,或就将成为敌人。

    但他并不后悔,既然当年岳父临终托孤于他,那么,他就绝对不能坐视这个国家被楚国所覆灭。

    为此,他愿意再次做出牺牲。。

    a

第141章:兴安二年【二合一】() 
    六哥赵昭的离去,固然让赵弘润感到非常失望,但其实日子却依旧照样过。

    兴安二年的四月至六月,魏国境内各郡增设了今年的恩科,这次考举,乃是由礼部右侍郎何昱主持,又一次为魏国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俊杰。

    目前魏国的大局势,前昭武年间所生的人,正逐渐被文德年所生的年轻人所取代,就比如大理寺卿正徐荣,这位老爷子在五月初时,向朝廷上奏乞老,并举荐了大理寺少卿杨愈接替他的位置。

    按照历来的规矩,作为魏君的赵弘润在再三挽留之后,最终同意了徐荣的上表,并在朝会中提拔少卿杨愈出任大理寺卿正一职。

    记得在此期间,大梁府府正褚书礼对工部尚书孟隗等几人玩笑,说想当年的时候,他们这一代被称之为朝中的年轻人,日后的顶梁,可如今,他们却成了朝中年纪最大的一批。

    其实不止大梁朝廷,事实上地方官府的官员也陆续出现更替,年迈的官员离职,而由有才能的年轻人顶替其位置,这过程虽然难免让人感到有些伤感,但相应地,魏国的官府机构也因此变得年轻化,具有拼劲与活力。

    七月初时,朝廷出台了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评标准,今年的政绩考评标准是架路与垦田两块,简单地说,就是各地方郡县境内的道路与田地的情况,将作为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评标准——达不到朝廷标准的地方县令将会被撤换。

    虽然这条例未免有点硬性指标的嫌疑,但考虑到魏国目前正全力在国内铺设道路网,少许的弊端,朝廷还是在容忍范围内的。

    当然,这少许的弊端,指的是地方官府为了达到大梁朝廷的硬性指标,在稍稍耽误其他建设的情况下全力铺设道路,并非是指弄虚作假,谎报政绩。

    不过话说回来,地方官员就算想要弄虚作假,这次也毫无办法,毕竟今年可不止一个朝廷府衙盯着这块,除了吏部、御史台外,天策府左都尉高括、右都尉张启功,皆关注着这件事,甚至于就连魏君直掌的拱卫司,也派出了拱卫司御卫,到地方各郡县视察进度,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赵弘润可以清楚得知地方上的道路施工情况。

    截止于八月时,大梁…郑城地段的轨道马车率先铺设而成,因为郑城大致位于三川郡、颍水郡两地的中心,朝廷有意将郑城的地位拔高至与大梁平起平坐的位置,作为全国路网的几个枢纽之一。

    在这条轨道马车正式投入使用时,郑城的贵族、百姓纷纷出城观瞧,目瞪口呆地看着一辆辆装载着货物的马车在轨道上疾驰如飞。

    大梁至郑城,直线距离堪堪一百六十里,而实际距离则超过两百五十里,甚至还要多,但是距在场施工的工部官员所称,依靠着这种轨道马车,他们可以大约一日到一日半左右,从一座城池赶到另外一座城池。

    当听说此事后,郑城的贵族与百姓大为震惊。

    一位郑氏子弟当场表示不信,此人乃是现吏部尚书郑图的堂弟,与太后王氏那一支泫氏王氏又存在有联姻,他表示毫不相信工部这种鬼话。

    据他所言,他往年前往大梁时,就算骑马也需要五六日的工夫,而且这还是在着急赶路的情况下。

    对此,在当地施工的工部官员也没有辩解的意思,索性就叫那名郑氏子弟,还有其余几名郑城的贵族子弟尝试乘坐这种轨道马车。

    事实证明,那些工部官员丝毫没有说笑的意思,通过频繁在中途更换拉乘之马的措施,那几名贵族子弟,确确实实是在十二个时辰左右,就从郑城抵达了大梁,惊地这些目瞪口呆,直呼难以置信。

    为了取信于民,测试这条轨道马车的工部官员们,也邀请了这条道路上沿途县城内德高望重的老者乘坐这种轨道马车,毕竟这条轨道马车日后朝廷可是要收费的,多一个人朝廷就多一份收入。

    在工部的‘宣传’下,这种神奇的轨道马车逐渐在郑城传开。

    其实事实上,魏国此前早已有了五条轨道马车,分别是大梁连接河东汾阴、河内山阳、商水郡商水县、三川雒城等等,但由于这几条轨道马车被朝廷与成陵王赵燊等国内的大贵族把持,以至于在国内名声不显,哪怕是知情者也仅仅只知道有这么个事物,且不知具体如何。

    但这次,朝廷却是确确实实将轨道马车呈现在郑城人的面前,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皆被这个神奇的事物所震惊。

    甚至于,就连附近县城的百姓,在听说此事后,也纷纷涌到郑城,希望一睹这种神奇的事物。

    话说回来,倘若说郑城的贵族与平民只是图个新鲜,那么郑城的商贾,则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事实上,郑城有不少商贾其实早已试用过这种轨道马车,比如他们在三川、商水县往返做生意的时候。

    毫不夸张地说,在试过轨道马车之后,谁还愿意像以往那样,老老实实地用寻常的马车托运货物?——相同的时间从大梁出发,别人借助轨道马车,数日内往返大梁与三川,而若是沿用以往的运输办法,这数日之内,可能连雒城都到不了,这意味着什么,但凡是有些头脑的商贾都清楚。

    于是乎,在郑城百姓还处于观望态度的时候,郑城的商贾们,第一时间跟当地施工的工部官员搭上了线。

    不得不说,当郑城开通了轨道马车后,这座城池的面貌仿佛一下子就变得不同了,在短短一两个月内,便有许多以往难得瞧见的商品货物涌入郑城的市集,使得郑城的市集迅速变得兴旺起来。

    而郑城当地的特产,仿佛也一下子变得促销起来。

    事实上,这并不关乎郑城的特产究竟好不好卖,关键原因在于运输的花费,魏国的许多商贾已经被水运以及轨道马车养刁了,自然不肯再像以往那样,花费巨大人力物力驮运货物。

    打个比方说,虽然楚国的珍珠这些年在三川已不像之前那样好卖,但胜在商水县至三川的运输便宜啊,一船的珍珠,哪怕价格再贱也能有很大的利润。

    更别说如今水运还能直通秦国的咸阳,在秦魏两国结盟、且称霸河西的情况下,这条商路简直就是一本万利。

    虽说以往相比较之下郑城更近,但因为运输困难,谁乐意往返跑这座城池?

    继郑城开通轨道马车之后,在当地施工的工部官员,迅速将这条轨道马车的维护移交给了兵部辖下的驾部,着急于以郑城为中心,以向四周辐射的方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