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魏宫廷-第7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得知此事后,礼部尚书杜宥却劝阻了他,原因很简单——朝廷需要一个出兵的大义名分。

    于是才有礼部于国内发布檄文,煽动国内魏人的情绪。

    而在五月下旬,朝廷见国内的应战情绪已酝酿地差不多了,遂在早朝中,由兵部尚书陶嵇率先开口,提及历年来他魏国边境屡屡被林胡侵略骚扰之事。

    不得不说,当时赵弘润真的觉得很无语,因为在他看来,满朝的官员都支持对林胡用兵,而像成陵王赵燊、安平侯赵郯等国内的贵族,更是急不可耐地早早将私军从宋郡调到了河东,就等着朝廷下达征讨林胡,而朝会中,这些大臣却还在装模作样,这个说必须要给予还击、那个说应该先声讨林胡,如若林胡冥顽不灵,再动兵戈。

    看着这帮人假意在那里争论,赵弘润索性在王座前台阶上坐了下来,右手托着下巴撑在膝盖上,看着这帮人在那假争论。

    可能是察觉到这位太子殿下有点不耐烦了,于是在片刻后,朝臣们终于扭扭捏捏地达成了一致:出兵!

    事后,礼部尚书杜宥拉住赵弘润,私底下对后者做出了解释。

    其实嘛,就算杜宥不解释,赵弘润也明白,毕竟中原这边的文化,讲究“含蓄”。

    简单的解释就是,虽然我看你不爽或者出于某个原因要打你,但我不会明说,我会找一个正当合理的理由,然后把你暴揍一顿——可能这个理由是你在街上瞪了我一眼,让我耿耿于怀,郁郁寡欢、茶饭不思,与家人也发生了矛盾,这严重危及到我的生命与家庭和睦。

    这就叫名正言顺!

    说实话,赵弘润并不喜欢这一套,他更倾向于庆王吕僖的做派:我是昏君,我一意孤行,说揍你就揍你,说天天揍你那就天天揍你!

    于是近二十年来,楚国被齐国揍地生活不能自理。

    但遗憾的是,纵使是齐国的臣子,亦有许多不能接受齐王吕僖这种我行我素的行为,对齐王吕僖这位赵弘润眼中的明君褒贬不一,更何况是魏国这个还没有开个先例的国家。

    两日后,太子赵润颁布了讨胡令,正式河套地区的林胡用兵。

    其实按照中原国家宣战的流程,这中间还缺一道程序,即在攻打他国前、投递国书,告诉那个国家一声,我要打你了。

    当然,这指的是中原各国之间,至于对待外族,就没有这个必要了,毕竟中原人骨子里也没有将那些不服教化的‘野兽’归入人类的范畴——而魏国此前的种种檄文、包括赵弘润的这份讨胡令,实际上就是给魏人以及中原其他国家看的。

    一般来说,只要是对外族开战,中原人几乎是拍手称快的,毕竟游牧民族在中原国家的子民身上确实造下了不小的孽。

    洪德二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子赵润于垂拱殿发布诏令,任命上将军韶虎为征胡大将军,率龙季、羿孤、赵豹三将,以及禹王赵元佲的次子赵成岳,率领五万魏武军,征讨河套林胡。

    同时,太子赵润又任命庞焕、司马安、临洮君魏忌三人为副将(偏师主帅),除庞焕率领麾下镇反军外,赵弘润命司马安代掌鄢陵军,命临洮君魏忌代掌商水军,全面强化了河西、河东两部。

    除此之外,太子赵润又任命燕侯赵疆、桓侯赵宣、成陵王赵燊、安平侯赵郯等为协从军将领,援助主力军。

    此次出兵,魏国共出动河西军(原砀山军)、河东军(包括汾阴军与蒲坂军)、北一军、南燕军(燕侯赵疆的第三代南燕军)、商水军、鄢陵军、游马军、魏武军、镇反军等九支魏国精锐之师,总兵力超过三十万,再加上国内贵族随同的私军,保守估计兵力达到四十万。

    当这个消息传到中原各国时,各国人士为之侧目。

    要知道十年前,魏国还只有驻军六营总共六支可用于征战的常备军,满打满算只有八万兵,而十年后,魏国却能一口气出动四十万大军,可想而知,这十年来魏国发展的势头是何等的迅猛。

    由于是对外族高调宣战,因此,中原各国人士皆对这次魏国的举动大加赞赏,毕竟中原素来流传有胡戎威胁论,生怕有朝一日中原被胡戎侵占,使中原的上国子民,沦为披发左衽的异族奴隶。ps:忽然想到,要不然下本书写五代十国?

    除了一拨人,那就是韩国的掌权者。

    比如如今在韩国权倾朝野的釐侯韩武,他非常清楚,魏国出兵林胡,就意味着魏韩竞赛已正式拉开帷幕,待等魏国驱逐林胡占据河套,或待等他韩国覆灭北方的东胡以及西北的匈奴,两国就将结束当前的蜜月期,展开最终的战争——这场战争,将最终决定魏韩两国在中原的地位,决定谁才是中原的霸主。

    也正因为这样,魏国的出兵刺激到了韩国,迫使釐侯韩武再次向北方增兵,同时,命渔阳守秦开、北燕守乐弈,以及取代原代郡守剧辛的新北原十豪级名将司马尚,三方同时出兵征讨东胡,力求在魏国打赢河套之战前,覆灭东胡。

    而正是在这场战争中,韩国北原十豪、渔阳守秦开,一举重创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里。注:历史上的秦开(鲁王室后裔、燕将)就是这么虎,追着当时最强大的北戎…东胡,一路追击到朝鲜半岛。可以理解为,辽东地区就是秦开打下来留给我们后人的。个人觉得,这是一位埋没的名将,相比较重创匈奴的李牧也不遑多让,只不过就是没机会跟那时号称最强大的秦军交锋罢了。另,荆轲刺秦中的那位秦舞阳(或秦武阳),就是秦开的孙子。

    而期间,上谷守马奢亦横兵于国境外,对楼烦虎视眈眈,防止楼烦援助东胡。

    六月初,魏将韶虎、司马安、魏忌、庞焕,纷纷对河套展开进攻,主攻方向为河上(上郡),此地往西就是义渠,而往西北,就是林胡所在的地方——因森林茂密而得名的林中。

    这也是林胡这个称呼的由来:林胡,即林中之胡,说白就是住在森林里以及森林附近的胡人。

    但是,林胡并不会就这么自称,他们只自称为胡,就好比魏国子民自称魏人一样,胡在北方民族文化中就是人的意思,至于什么东胡、林胡、羌胡、北胡等等,这只是中原人为了区别这些胡民族自己添加上去的,胡人从未承认过,他们有自己用于区分的部落族号,比如丁灵、铁勒、敕勒等等。注:这些都是音译。

    六月份,魏军的行动非常迅速,没过几日,便有源源不断的捷报像雪花一样送到大梁。

    而此时在大梁皇宫内,太子赵润难得地来到了垂拱殿。

    他在垂拱殿的正殿,竖起了一块半丈宽一丈长的木板,将一封由工部官员绘制的《魏国地图》挂在了上边。

    而他这边一群以高力、高和为首的小太监们,则每日按照捷报中所言的魏军推进情况,将各路魏军标记在地图上,同时也标记出河套林胡大部落的大致所在。

    赵弘润每日都会到垂拱殿关注这个实时战况。

    说实话,韶虎、司马安、魏忌、庞焕,皆是他魏国擅战的名将,根本无需赵弘润过多担忧——当然,赵弘润也并非是担忧,他只是觉得有点心痒难耐罢了。

    要知道,此战可是开疆辟土的盛事,倘若魏军战胜了林胡,攻占了河套地区,就算他赵弘润坐在大梁皇宫内的垂拱殿,史书上照样会留下他一笔不可磨灭的功勋,可问题是,他并非是只在意结果的人啊。

    相比较得到结果后那短暂的快感,过程会让人持续感到愉悦……

    所以说,过程是很重要的!!

    然而遗憾的是,如今已贵为魏国监国太子的赵弘润,根本没有可能向当年那样,率领千军万马南征北战。

    郁郁寡欢地,赵弘润搬了一张凳子坐在那张《实况战略地图》前,闷声不响。

    忽然,他心中闪过一丝念头:反正有诸内朝大臣与六部尚书共同治理着朝政,我这个太子不过就是泥塑,何不……

    摸了摸下巴,心痒难耐的赵弘润,朝着身边的宗卫长吕牧招招手——自从原宗卫长卫骄成为李钲的副手,为日后接掌大梁宫廷卫队做准备起,吕牧便代替卫骄成为了赵弘润的近侍护卫。

    “殿下?”见自家殿下召唤,吕牧有些不解地走过来,按照赵弘润的意思低下头,听后者在他耳边说了几句。

    仅仅只是听了一句,吕牧就吓得双眼瞪直,连连摇头说道:“殿下,不可……”

    “嘘!”赵弘润瞪了一眼吕牧,随即又瞥了一眼殿内几名小太监。

    吕牧自知失态,连忙又压低声音说道:“殿下,您如今今非昔比,千金之躯,岂能亲临前线?”

    “少废话。”赵弘润打断了吕牧的劝阻,勾着他的脖子,压低声音说道:“我给你两条路走,要么你就装作什么都不知情,我另外找人、另外想办法;要么,你就老老实实助我一臂之力……你怎么说?”

    听闻此言,吕牧犹豫不决。

    天呐,协助眼前这位当朝太子,私下逃出大梁,前往战场前线,这要是被朝中那些臣子得知,吕牧相信,那些臣子们肯定会扒了他的皮。

    ……就算是在陛下与淑妃娘娘那边,也不好交代啊。

    吕牧目光闪烁地想到。

    也不晓得是不是猜到了吕牧的心思,赵弘润将吕牧拉到角落,开玩笑地威胁道:“如果你敢偷偷告密,我就把你塞到内侍监,切了你下面那玩意。”

    “别别。”纵使明知自家殿下是开玩笑居多,但吕牧还是感觉两腿间隐隐有些发凉,连忙小声服软道:“卑职还要给我吕家传宗接代呢……”

    “那你怎么说?”赵弘润冷哼着说道。

    吕牧想了想,只好点了点头。

    此后,赵弘润又叫来周朴、穆青、褚亨三人——其余像朱桂、何苗、种招等人,他们早随同商水军出征河套了,毕竟他们也是商水军的在编将领,更别说有朝一日很有可能还要出任一军主将之职,赵弘润自然是早早就将这些人打发到前线去磨砺,顺便捞些功勋。

    待等周朴、穆青、褚亨三人来到之后,赵弘润把他们与吕牧带到偏厅,小声对他们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周朴是一个很识时务的人,当然不会忤逆赵弘润,而穆青嘛,这小子比赵弘润还要不安分,对于自家殿下的提议当即双手支持,剩下的褚亨嘛,这一根筋的莽汉对赵弘润更是言听计从,于是乎,这件事很快就决定了下来。

    出发前,赵弘润跟自己的太子妃芈姜打了声招呼。

    对于自己丈夫提出的事,芈姜显得非常冷静,或许她也觉得,像她夫婿这般擅战的统帅,留在大后方实在是太屈才了。

    她只是嘱咐赵弘润带上赵雀,毕竟赵雀的武艺,芈姜还是颇为认可的。

    对此,赵弘润也没有反对,因为他本来就要带上赵雀,毕竟赵雀对他亦是百依百顺。

    于是乎当日傍晚,赵弘润在赵雀、吕牧、周朴、穆青、褚亨五人的陪同下,挑了一辆不起眼的马车,悄然溜出了大梁。

    对于这件事,青鸦众大梁分部的首领鸦五感觉很蛋疼,想来想去,他终究没敢向朝廷“告发”这位太子殿下,索性将手中的事物交给下属,带上二十几名青鸦众,尾随在赵弘润一行人身后,悄悄跟着前往大梁。

    待等到次日早朝,朝中百官发现,平日里踩着点来主持早朝的那位太子殿下,居然迟迟不见踪影。

    于是,礼部尚书杜宥便派人到太子府与东宫两头催促,结果却始终找不到太子赵润的踪迹。

    “什么?太子殿下不见了?”

    当听到下属的汇报后,礼部尚书杜宥简直目瞪口呆。

第21章 :必胜的预兆【二合一】() 
ps:好吧,既然诸位书友强烈要求,好吧,那咱们就算一半吧,14章……我去,能不能再少点?

    ————以下正文————

    莫名其妙的,当朝太子殿下失踪了,这简直就是……闻所未闻!

    在垂拱殿内,当内朝诸大臣从礼部尚书杜宥口中得知此事后,不禁也有些傻眼。【。m】

    要知道,虽然赵弘润目前仍只是监国太子的身份,但实际上,除了礼数稍有区别外,这位太子殿下其实与君王已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单单三卫军统领李钲正在培养太子赵润的原宗卫长卫骄、且逐步将手中的权利移交给后者,就足以证明,魏国的皇权正处于新旧交接的阶段。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朝臣们会默默承受太子赵润延后早朝的那些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诏令?

    只有在忍无可忍时,朝廷以及宗府门,才会想办法,以婉转的方式规劝那位太子殿下,说服其收回成命,原因就在于,那位太子殿下已经是注定的魏国日后的君王,是故,朝廷与宗府才会容忍一些在他们看来不要紧的小事。

    然而,这般地位、这般身份的太子殿下,却居然失踪了,这如何不让人惊慌?

    至少,礼部尚书杜宥心中是十分忐忑的,他甚至有种前途一片黯淡的感觉。

    这也难怪,因为徐贯、李粱等原六部尚书相继被旧太子赵誉卸职,而新任吏部尚书郑图、兵部尚书陶嵇、户部尚书杨宜等等,因为是由旧太子赵誉提拔,因此在太子赵润这一时期的朝中格外低调,因此,杜宥作为朝中六部尚书中唯一的一位‘三朝元老’,自然而然就隐隐成为了百官之重,而礼部,也逐渐水涨船高,隐隐成为了六部之首。

    但反过来说,要是朝中出现了什么大的事故,杜宥也难辞其咎,比如当下,太子赵润失踪这件事。

    可能是看到杜宥面色苍白,介子鸱笑着宽慰道:“杜大人无需惊慌,虽然太子殿下不告而别,但不难猜测,殿下肯定是偷偷去了前线……”

    杜宥听到,面色依旧很难看,他当然也能猜到太子赵润偷偷溜出大梁,肯定是因为不甘寂寞,私下跑到河套地区去了,可问题是,那是太子啊!是他们魏国未来的储君啊!这要是万一……呸呸呸!

    想来想去,杜宥认为这件事必须得上禀魏天子。

    倒不是为了推卸责任,他觉得,如今就只有魏天子,才有可能召回那位太子殿下。

    事不宜迟,没顾得上在垂拱殿喝口水,杜宥便匆匆赶往甘露殿。

    然而此时,魏天子赵元偲并不在甘露殿中,而是在沈淑妃的凝香宫,逗着赵弘润的子女,即皇孙赵卫与皇孙女楚楚。

    人上了年纪,难免就会对隔辈人格外的疼爱,就比如此刻魏天子抱在怀中的孙子赵卫,哪怕小手揪着魏天子的头发,看得旁人胆战心惊,可魏天子依旧是笑容满脸。

    就连孙女楚楚,因为盯着魏天子腰间的玉佩瞧,魏天子便也很大度地随手就将身上的玉佩解了下来,赐予了这个小丫头。

    看得乌娜与羊舌杏一阵羡慕。

    他们倒不是羡慕芈姜与苏姑娘这些日子隔三差五地就被魏天子这位公公赏赐财帛、珍物,而是羡慕这种被重视的感觉,好在她们也临近待产。

    而就在这其乐融融的时候,拱卫司右指挥童信不合时宜地走了进来,禀道:“陛下、淑妃娘娘、太子妃,礼部尚书求见。”

    “杜宥?”魏天子抱着孙子赵卫,布满明朗笑容的脸上露出几许狐疑与困惑。

    说实话,自太子赵润上位以来,依旧恶习不断,因此,以礼部尚书杜宥为首的一些臣子,在这几个月来没少跟太子赵润斗智斗勇——这件事在宫里宫外已成为一桩笑谈。

    那时,魏天子听说后也是哈哈大笑,毕竟他也很怀念当初与赵弘润斗智斗勇的那一桩桩趣事,只不过,如今父子俩会产生分歧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也就没有什么机会温故那所谓的父子战争了。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太子赵润做了什么事,礼部尚书杜宥也好、宗府宗正赵元俨也罢,都从来没有捅到魏天子这边,哪怕是前两个月,太子赵润与御史邱毓合谋,将满朝群臣以及宗府通通耍了一遍,也没有人跑到魏天子这边来告状——毕竟那些位都是懂得这个‘游戏’的规则的。

    因此,今日礼部尚书杜宥突然前来,魏天子确实感到很意外。

    不过待他忽然想到今日早朝太子赵润并没有出面时,他或多或少就已经猜到了几分。

    “传。”

    片刻后,就看到礼部尚书杜宥满脸凝重地走了进来,分别向在屋内的魏天子、沈淑妃、太子妃芈姜三人行礼问安:“臣杜宥,见过陛下、淑妃娘娘、见过太子妃。”

    魏天子怀中依旧抱着孙子赵卫,笑呵呵地看着杜宥打了声招呼:“杜卿。”

    在犹豫了一下,杜宥硬着头皮说道:“陛下,太子殿下他……好似偷偷溜出宫去了。”

    “哦?”魏天子眼眉一挑。

    说实话,魏天子近来已不大管朝中的事务,但由于今日早朝太子赵润并未出面这件事闹得挺大动静,故而内侍监也得知了此事,由大太监童宪上禀了魏天子。

    对此,魏天子也没有什么表示,因为他以为赵弘润是原形毕露、懒得再上朝了,却也没有想到,那小子居然溜出了大梁。

    不过嘛,溜出去就溜出去呗,反正在决定传位给赵弘润的时候,魏天子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也没指望这个儿子日后像他那样勤勉。

    “太子,大概是前往了河套……”杜宥硬着头皮说道。

    听闻此言,沈淑妃不解地插嘴问道:“河套?那是哪里?杜大人为何会认为太子前往了河套?”

    杜宥知道这位淑妃娘娘素来安守本分,不太关注外界的事物,皆解释道:“淑妃娘娘,我大魏的军队,目前正在河套与林胡开战……”

    一听这话,沈淑妃立马就明白了,叹了口气责怪道:“润儿那孩子……当了太子也不安分。”

    说着,她见坐在身边的儿媳芈姜依旧是面无表情、毫无吃惊之色,遂好奇问道:“阿姜,你知道这事么?”

    面对婆婆的询问,太子妃芈姜恭敬地说道:“回禀母亲,我知道此事,太子在离去时,曾对我说过这事……不过,太子叮嘱我不许透露,是故,我不曾向母亲提过这事。”

    “孩子,委屈你了……”沈淑妃心疼地拉过芈姜的手,轻轻拍着,让芈姜感觉很是不解:委屈?为何?

    而魏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