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稀还能瞧见,许多卫军士卒似乎是取出了干粮之类的吃食,坐在原地一边吃食,一边歇息。
看看那些即将攻到城下的粮募兵,再看看远方正在歇息的卫国军队,魏将周骥心中咯噔一下。
此时他忽然意识到,他将今日的这场攻城战想的太简单了,城外的联军根本没有就此撤兵罢休的意思,卫军暂时撤退,只是为了恢复体力,重整士气罢了。
而可恨的是,楚水君根本不给他大梁城上的魏卒喘息的机会,待卫军暂时撤退之际,就立刻增派了粮募兵,不求杀敌夺城,纯粹就是继续耗着魏军,耗到卫军重整旗鼓,再次攻城。
在猜到这一点后,周骥立刻转头看向四周的魏卒,只见这些魏卒虽然精神士气依旧高昂,但明显能看得出,他们已经非常疲倦了,不知几时就会崩溃。
『不妙了……必须想办法让将士们轮换歇息。』
周骥暗暗想道。
就在这时,一名将领走到周骥面前,低声说道:“将军,城墙上的弩矢告罄了……”
“什么?”
周骥闻言一惊,失声问道:“今早不是才从城内搬来了十几个大箱的弩矢么?你居然说弩矢告罄?”
那名将领苦笑着说道:“将军,似今日这般激烈的厮杀,纵使十万支弩矢也不经用啊,又何况仅仅只有四万支弩矢,城上的弩手们每人射击十余回,就差不多耗尽了……”
周骥张了张嘴,默然不语。
见此,那名将领催促道:“将军,还是速速派人向城内的兵械库讨要弩矢吧。”
听闻此言,周骥长长叹了口气,摇摇头说道:“今早那些弩矢送来时,兵械库的军需官就已对周某明言,这已经是城内最后的库存了……”
“那……”那名将领闻言色变。
要知道迄今为止,他们完全是靠弓弩才压制了城外诸国联军的进攻,此刻弩矢告罄,他们将如何抵御城外数十万的敌军?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周骥惆怅地叹了口气,转头看向附近那些精疲力尽的魏卒。
既然弩矢告罄,那么,防守城墙就只能依靠白刃战,然而,似他麾下剩下的近两千名精疲力尽的魏卒,如何招架地住城外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敌军?
想到这里,他召来两名亲兵,吩咐他们道:“你二人即刻去城内找寻褚府正,传告褚大人,东城门需要支援,这里需要大量的人手。请他速速派来那些新兵!”
“是!”两名亲兵抱拳而去。
看着那两名亲兵离去,周骥长长吐了口气。
既然弩矢告罄,那么,就用人命来堵死楚国的军队,填完禁卫军填城内的百姓。
除非大梁城内已无男儿,否则这座城,绝不会被诸国联军攻陷!
第247章:永不陷落之城!()
『PS:一些书友急着看矮子救场,我想说,赵润又不是神,挥挥手百万敌军灰飞烟灭,没有举国魏人同仇敌忾,在毫无地利情况下,百万联军骑脸,魏国怎么赢?另外这些铺垫都是必要的,到时候书友们就知道了。等不及的书友我可以剧透大结局的:魏国一统天下。
再P:月末求月票,双倍月票活动,一票顶两票,书友们还在等什么?用票票来激励我加快补更嘛,票票越多,补更越快~』
————以下正文————
就当大梁城的四处城门战况激烈时,城内,亦是一片混乱。
不过,这份混乱却并非是出于民众对城外百万大军攻城的恐慌与不安,而是基于同样一份「誓守大梁」的壮志豪情。
可能在此之前,大梁城内的百姓确实被诸国联军那一百五十万兵力的庞大军队吓得不轻,甚至那段期间不乏有人卷带家当涌出城外,逃向三川郡方向。
但自从魏王赵润的那份「罪己诏」檄文张贴于大梁城内大街小巷之后,大梁城内那惶恐不安的氛围,一下子就被肃清了,仿佛城内的魏人,皆被魏王赵润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所动容。
国君尚勇悍至此,不避刀剑、御驾亲征,国人又岂可落后?
正如大梁府府正褚书礼所判断的那般,这份檄文,给大梁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钱的家族,在这一刻遣散家财,向大梁府贡献重金,以激励正在浴血奋战的士卒;而寻常百姓人家,其父伯兄弟,皆踊跃入伍,渴望与禁卫军、与他们魏国的君主赵润一同并肩奋战,誓死守护大梁这座他魏国旧日的都城。
就连城内的女人们,无论是粗鲁的民妇,亦或是娇生惯养的世家女子,此时亦不顾尊卑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城墙上正在浴血厮杀的将士做饭,亦或是缝补、缝制甲胄,亦或是照顾伤员等等。
就连几岁大的稚童,也懂得提着篮子给城墙上的将士们带去饭菜、点心等吃食。
这一刻,大梁城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为守卫这座旧日的都城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所谓众志成城,莫过于此。
“喝!喝!喝!”
在大梁城内的大街小巷,随处都能够见到以数十人为一队新兵正在一些禁卫军伤兵的指导下操练。
这些人,大多都是城内十五岁到四十五岁之间的男儿,有的是平民出身,有的是贵族世家子弟出身,有的甚至是卫国人,但在今日,他们彼此间并无尊卑之分,相互视为袍泽。
甚至于,一旦被派上城墙,他们将是彼此托付性命的兄弟。
远远看着这些新兵斗志高昂地操练,大梁府府正褚书礼暗暗点头。
有感于城内他魏国男儿保家卫国的豪情,褚书礼这位向来循规蹈矩的官员,首次做出了违反刑律的事,即在未通报朝廷的情况下,就擅自下令打开了城内的兵械库,并且将一份份军队用的制式甲胄、武器,分发给这些民众,并请来禁卫军的将官,在大梁城内的大街小巷,操练他们。
但从昨日训练到今日,这些毫无战斗经验的平民,他们可能只懂得了该如何使用手中的兵器与盾牌,不至于在挥砍时误伤自己的同泽,这远远不足以将这些派上战场——最起码得教会他们如何利用手中的武器杀死敌人,又如何利用甲胄、盾牌保护自己。
『当真要派出这些新兵么?』
褚书礼仍在犹豫,是否真要将这些毫无战场厮杀经验的新兵派到城墙上。
要知道,这是魏国历来极其罕见的事,此举甚至会使「魏卒」这个词蒙羞——普天之下,谁不知道「魏卒」乃是整个中原最强悍的士卒?
当初甚至有笑谈称,魏国的十几名逃卒跑到宋鲁边境,在那里占山为王,鲁国当地出动了数百人的围剿军队,最终也没有战胜这伙强寇,自己反而折损了不少人马。
虽然这只是道听途说的笑谈,但由此也能看出,「魏卒」在中原的分量。
但这次,大梁城毫无选择,因为单单一万两千名禁卫军,根本无法在数十万诸国联军面前守住大梁城,大梁需要生力军,大量的生力军。
尤其是在兵械库内的弩矢储藏已经彻底竭尽的情况下。
但是,一旦他将这些毫无战场经验的新兵派到城墙,说不定这些新兵,将有高达一半以上的人将死在敌军的第一拨攻势下。
一想到这里,褚书礼心中便愈发犹豫。
“褚大人,褚大人。”
远处,传来了呼唤声。
褚书礼转头一瞧,便瞧见两名身穿甲胄的士卒正在远处的人群中朝着自己挥手。
这二人,正是东城门守将周骥派来的亲兵。
片刻之后,那两名士卒来到褚书礼跟前,抱拳行礼说道:“大人,我二人乃是东城门周骥将军麾下的士卒,一炷香之前,卫国的军队暂时撤退,但并未走远,我家将军怀疑卫军是准备后撤重整阵势,此后再度采取攻势,是故命我二人前来向大人讨要人手。……转述周骥将军的原话,城上的将士,需要喘息的时间。”
一听这话,褚书礼心中有些慌。
因为片刻之前,驻守在南城门的魏将靳炬,亦派人送来了类似的战况消息:南城门外的诸国联军,在长达三个时辰的攻城失利后,仍不思退兵,立刻就增派了精力饱满的士卒,替换了那些疲倦士卒,继续消耗南城墙一带的魏卒。
当时褚书礼心中就隐隐有些发毛,但此刻他已完全可以证实:城外的诸国联军,企图在今日一鼓作气攻陷大梁城!
『增派援手……哪里还有什么援手?』
褚书礼忧心忡忡。
因为方才南城门的靳炬求援时,他就派出了城内最后的兵力——即大梁府的府兵以及城内那些大家族的护卫所拼凑的兵力。
如今,东城门的周骥亦要求增派援军……
褚书礼转头看向最近的那队正在操练的新兵,心下暗暗苦笑:当真要将这些毫无战场经验的士卒派上城墙么?
就在他犹豫之际,在不远处的新兵操练队伍中,有几名新兵士卒走了过来,其中一人对褚书礼抱拳说道:“您是大梁府府正褚书礼褚大人吧?褚大人,可是哪边的城墙派人来请援?若果真如此,不妨派我等前往。”
“你等?”褚书礼上下打量着对方,脸上露出几许犹豫之色。
见此,那几名新卒仿佛是看穿了褚书礼的心思,拍拍胸脯说道:“这位大人莫要小觑我等,我等并非寻常百姓,在下杨宜,曾经乃卫瑜公子辖下「长铗」,又曾兼任「东军」的五百人将,虽不敢夸口所向无敌,但寻常士卒,未必会是在下的敌手。”
褚书礼闻言心中很是吃惊。
他听说过「长铗」,也同样了解「(卫国)东军」。长铗乃是卫公子瑜当初麾下的游侠团体,有点类似他魏国君主所掌的青鸦、黑鸦,乃是由一群武艺不俗的赤胆游侠组成;而「东军」,则是前些年以卫瑜麾下「无盐军」为主的卫国东部军队的统称,其中不乏有与韩国、与齐国打过仗的老卒。
但在卫瑜亡故、且卫王费强行解散了东军之后,无论是长铗还是以无盐军为主的卫国东军,从此解散,大量的青壮卫人对王室失望透顶,纷纷涌到了魏国,从此在魏国安居下来。
而大梁作为距离卫国最近的繁华城池,理所当然成为那些投魏卫人的首选,这也一度让大梁城的治安变得很差——甚至于,当时褚书礼还对这帮涌到大梁跟当地魏人游侠抢地盘的卫国游侠颇感头疼。
可现如今,这帮人却仿佛成为了褚书礼的救命稻草。
“足下当真愿为我大梁而战?”褚书礼有些激动地说道。
那名自称杨宜的卫人闻言笑着说道:“大人或许已不记得在下,但是在下,却在大梁府出出入入了好几回……惭愧惭愧。”
这话说得褚书礼也很是尴尬:白身的平民,在大梁府出出入入好几回,这可不就是被抓进去的嘛。
而就在这时,却见那杨宜正色说道:“杨某虽是卫人,但也在大梁居住了多年,亦视大梁为我等第二个故乡,哪怕我辈平日里尽做些偷鸡摸狗之事,叨扰乡邻,为人所耻,但今日大梁有难,我辈亦不会袖手旁观!”说罢,他拱手抱拳,正色说道:“恳请大人允许我辈上城墙,与城内的禁卫军一同奋战,保卫这座城池!”
看着杨宜那双诚恳的眼神,褚书礼连连点头。
谁说草莽之人就没有豪杰?
当即,褚书礼便派人在全城喊话,将那些游侠出身、卫国东军出身等有作战经验的男儿通通组织起来,派到四面城墙援助。
此举,立刻就让大梁城多了两三千名士卒。
待等未时正刻,在东城门外,楚水君撤下了粮募兵,再次派遣卫国军队攻打城墙。
而与此同时,在西城门、北城门、南城门三地,楚将项末、项娈,齐将田耽等人,亦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凶猛的攻势。
此时,大梁城上魏军弩矢殆尽,再也无法阻止诸国联军的士卒攻上城墙,两方士卒在四面城墙上展开血战。
整整一个时辰的鏖战,数以万计的双方士卒在这场恶战中丧生,致使大梁城墙上横尸遍地、血可漂橹,仿佛每一寸墙砖,皆被殷红的鲜血所染红,以至于远远望去,在夕阳下的大梁城,一片赤红。
可即便如此,待等鏖战到接近天黑,诸国联军最终还是没能彻底攻占城墙。
此时大梁城的城墙上,依旧悬挂着许多沾满鲜血的「魏」字旗帜,在夕阳的余辉下,显得是那样的刺眼,又那般的壮丽。
第248章:永不陷落之城!(二)()
『PS:还在老家,第二更在十二点后,没有补更。补更等我回去。』
————以下正文————
八月十五日,大清早,大梁府府正褚书礼带着几名城内的世族家主,一同巡视城头。
此时天色尚未大亮,但褚书礼依旧能清楚看到城墙上遍地的尸体,有联军士卒的尸体,亦有魏卒的尸体,堆积地简直没有立锥之地。
而在这些尸体当中,以大梁城南城门守将靳炬为首的守城士卒们,或裹着羊皮毯靠着墙垛小憩着,或三三两两背靠背歇息,鼾声颇重。
褚书礼与身后几名城内世族家主对视一眼,其中,有一位老者转身吩咐跟随他们前来的一队民夫道:“莫要惊醒将士们,将城墙上我方将士的遗骸抬下去,好生善后,至于联军的尸体……便剥除甲胄,直接推下城墙吧,到时候一把火烧个干净。”
“是。”一队民夫涌上城墙,有的搬起魏军士卒的遗体抬往城内,有的则剥除了楚国正军士卒身上的甲胄,随即直接将那具仅剩下褒衣的尸体往城下推。
什么?此举对死者不敬?
不,大梁城此刻可顾不上这些繁文缛节,毕竟城墙上的尸体实在是太多,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妥善料理这些尸体,在这种情况下,大梁城当然要优先照料己方那些英勇的儿郎。至于那些敌军的尸体,不客气地说,不将这些敌军士卒千刀万剐,就已经是大梁城的军民格外开恩了——你以为昨日那一场鏖战,大梁城究竟损失了多少英勇的儿郎?!
“嘭——”
一具被剥除了甲胄的楚国正军士卒的尸体,被推下了城墙,掉落在城下。
这声动静,惊地城墙上那些正在呼呼酣睡的魏卒们猛地睁开了眼睛,咋呼般喊道:“什么动静?敌军攻城?”
“什么?”
“都起来都起来!”
城墙上的魏卒纷纷被惊醒,见此,大梁府府正褚书礼与那几位各世族家主连忙宽慰,解释方才那几声动静的来历。
其中,就属魏将靳炬的反应最大,只见他猛地睁开眼睛,一脸狰狞地挥出了右手紧握的兵器,朝着一名正在搬运尸体的民夫的脖子上砍了下去,尽管半途看清了对方及时撤力,但也将那名民夫吓得满头是汗。
待回过神来后,那名民夫苦笑着对喘着粗气的靳炬说道:“靳将军,您吓死小的了。”
靳炬骂骂咧咧道:“老子才是被吓的那个……你等是要将这些尸体搬到城内去?”
那名民夫点点头说道:“暂且搬到城内安置,待家属认领……”
“若是无人认领呢?”靳炬问道。
因为他知道,昨日与他们禁卫军并肩作战的袍泽当中,也有不少人并无亲朋,甚至于有些人还是出身卫国的游侠,靳炬不希望这些英勇的健儿死后无人认领尸体,只能摆在停尸处腐烂。
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一个声音:“若是无人认领遗骸,我大梁府会派人将这些忠烈之士的骨灰用瓦罐掩埋在城下,能查到名讳则为其在墙砖上铭刻名讳,查不到的,便铭刻「无名烈士」,日后每逢清明鬼节,我大梁府会专门在城墙下祭祀,祭奠这些贞烈之士。”
靳炬闻言抬起头来,这才发现出声的竟是大梁府的府正褚书礼。
见此,他连忙挣扎着站起身,试图向这位大梁城内的最高官员行礼,不过却被褚书礼抢先按住了肩膀,生生又让靳炬又坐了下来。
倒并非是褚书礼这位文官的力气大过靳炬,只是因为靳炬在昨日艰难奋战过一日后,力气尚未恢复,整个人颇为虚弱罢了。
此时,褚书礼从旁边拉过一块滚石,垫坐在石头上,与靳炬继续着方才的话题。
“……按照我大魏的例行规矩,战死的士卒,应合甲而葬,视为尊重,但……城内的新军欠缺甲胄、兵器,希望靳将军与禁卫军的将士们,莫要因此而怨恨。”他歉意地说道。
的确,他魏国君主赵润当年为了提高魏国士卒的待遇以及士卒对国家、对朝廷的归属感,要求礼部在礼法中增添了几项:
其一,因国、因公英勇战死的魏卒,有权利保留他身上那套甲胄与兵器。并且,这套甲胄与兵器可以留给这名士卒的家眷作为纪念,否则,应合甲而葬(包括火葬),视为国家对这名英勇士卒的尊敬;若有人截取「葬甲」,私自易人、中饱私囊,立斩!
其二,凡千人将以上的魏卒,在牺牲时除了享有上一条的权益外,还应得到一面魏国的旗帜,用以包裹骨灰罐。
这两条被礼部官员添加到「礼法」中的款项,可视为魏国对牺牲将士的最高荣誉待遇的直观体现。
不过这一次,大梁城恐怕是做不到了,毕竟城内的百姓踊跃参军包围城池,以至于大梁城连诸国联军尸体上的甲胄都要剥除,分给城内的新兵,又怎么舍得放弃那些战死的禁卫军的甲胄呢?
可能是猜到了褚书礼心中的担忧,靳炬摇摇头说道:“不会有人为此心生怨恨,哪怕是这些牺牲的我禁卫军的弟兄们,靳某只求继承了我禁卫军甲胄的新卒,莫要辱没了他身上这套甲胄……”
“此事本官可以像将军保证。”褚书礼一脸严肃地说道。
此时,城下的民夫已陆续将酒水、饭菜送了上来,其中不乏有十来岁的稚童——这些年轻稚嫩的孩童,在看到城墙上遍地的尸骸后很是畏惧,小脸吓得惨白,但还是勇敢地、哆哆嗦嗦地将盛满食物的篮子提到城墙上的魏军士卒跟前,旋即就被那些魏卒笑呵呵地摸着脑袋,自夸「有胆量」、「好小子」之类的。
期间,亦有一名目测十二三的少年,提着篮子来到靳炬面前,在将食物递给靳炬后,眼巴巴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