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3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牵扯可就太大了,徐恩曾背心冒汗,领命道:“是,委座,卑职立即着手调查!”

    常凯申又质问毛人凤:“戴笠让你负责保护周明诚,你怎么搞成这幅样子?”

    毛人凤叫苦道:“南京城内但凡可疑的目标,都被我严密监视了,哪想到杀手竟然是江宁县的副科长?卑职办事不利,还请委座责罚!”

    “审问出什么没有?”常凯申问道。

    毛人凤回答说:“杀手患有重感冒,已经发烧得神志不清,目前正在昏迷当中。在他昏厥以前,在车站派出所接受过初步审问。此人一口咬定,说行刺之事没有任何人授意,他是国党内部的‘主和派’,认为‘联日剿匪’是国家振兴之道,而周赫煊连日以来的抗日演讲,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激于义愤,才以一个爱国党员的身份,自发前往车站行刺周赫煊。”

    常凯申冷笑道:“日本人倒是会撇清干系,居然把脏水泼到党国头上来了。”

    毛人凤连忙说:“委座放心,等把杀手的病治好,卑职立即严加审问,一定揪出其同伙!”

    “当心他自尽!”常凯申厉声道。

    “卑职谨记!”毛人凤立正敬礼,心头火热,他总算在老蒋这里挂上号了。

806【后话】

    上海,码头。

    特使团一行三十余人,已经在码头集结,准备搭乘“维多利亚号”客轮启程。

    众人站在码头上合影留念,随即记者开始提问。

    孔祥熙微笑着说:“余此次代表国府赴英,参加英王加冕礼,不胜愉快。余希望此行能使中英两国友好之关系更见敦厚。当然,参加完英王加冕礼后,余还将访问欧洲各国,考察其经济状况,为我国之经济提供帮助。”

    《新闻报》的记者突然问道:“周先生,听说在南京行刺你的杀手,是江宁县的高级官员,一切皆因‘战和”分歧而起,请问你对此有何感想?”

    “这么快你就知道内幕了?好像刺客还在审问当中吧。”周赫煊呵呵笑道。

    那记者说:“我们有特殊消息渠道。”

    周赫煊道:“是战是和,关键不在中国,而是在于日本。日本不守国际约法,悍然入侵中国,台湾沦陷,东北尽失,华北危矣。日本愈发戳戳逼人,中国想要和平,但做得到吗?在日本看来,中国就是待宰羔羊。我等只能奋起抵抗,而不是祈求屠夫刀下留情。如今号召主和者,无非三种人,一种是傻子,一种是懦夫,还有一种别有居心。”

    说到此处,周赫煊突然语气加重:“另外,我必须更正一下谣言。这次行刺我的凶手,绝非普通的主和派官员。我到南京的第三天,就发现有人跟踪,我被监视了足有半个月!在火车站遭遇枪击以前,已经有人在扬子饭店给我下毒了。有监视者、有下毒者、有枪击者,说明刺客是有组织的,并非出于一腔义愤而临时起意,也并非单个的所谓爱国主和派能够做到!我希望,中央政府能彻查此事!”

    诸多记者兴奋异常,连忙把周赫煊的话记下来。

    突然有记者举手说:“周先生,还有一种说法,杀手是国党派出的特务。你对此有何看法?”

    “你是哪家报社的?”周赫煊笑问。

    那记者回答说:“《中华日报》。”

    “呵呵,”周赫煊笑了笑,带着讥讽的语气说,“我跟贵报没什么可说的,汉奸报纸而已。只是想问一句,贵报挪用铁道部的那20万元公款,不知何时才能补上?”

    《中华日报》是汪兆铭的耳目喉舌,常年鼓吹“中日友好”和“主和”言论,直至后来汪兆铭做了汉奸,该报甚至成为汪伪政府的机关刊物。

    那记者顿时愤怒了,质问道:“周先生,你凭什么说我们是汉奸报纸?”

    周赫煊也不正面回答,只重复说:“《中华日报》挪用的20万元铁道部公款何时还上?”

    “我们不是汉奸报纸!”那记者强烈申明。

    周赫煊笑道:“我只知道贵报挪用了铁道部20万元公款。”

    那记者面红耳赤:“又不是我挪用的!”

    周赫煊说:“但你从《中华日报》社领了薪水啊,所以我再次请问,贵报挪用的铁道部20万元公款何时还上?”

    那记者顿时难以招架,羞愧难当,直接捂着脸走人了。

    “哈哈哈哈哈!”

    众记者幸灾乐祸,欢腾大笑。

    20万元铁道部公款,那是《中华日报》的原罪。

    汪兆铭当初想给自己的派系办报纸,恰好心腹顾孟余又担任铁道部长,于是直接挪用铁道部20万元公款,假公济私把《中华日报》给办起来。这事儿被披露出来以后,《中华日报》立即成为报界之耻,属于被同行嘲讽鄙视的对象。

    此后几天,周赫煊已经随船前往英国,但关于他的刺杀案却闹得很大,而且说法五花八门。

    有人说是私仇,有人说是战和之分,有人说是日本刺杀,也有人说是国党特务所为。

    比如《中华日报》就在推波助澜,句句暗示周赫煊遭到了国党特务刺杀,原因是周赫煊的爱国言论触犯了蒋某人独裁。这份报纸站在进步人士和普罗大众的角度,高呼“民主宪政”口号,强烈要求中央废除独裁体制,进行党内和党外的民主公选周赫煊遇刺案件,居然成为以汪兆铭为首的改组派攻击常凯申的借口和工具。

    周赫煊本来就有粉丝无数,同时大家也对老蒋的独裁深恶痛绝,两相叠加顿时碰出火星子。成千上万的爱国进步青年,就此被《中华日报》所蛊惑,举着“民主宪政”大旗进行游行示威。

    可以说,日本人的行刺计划虽然失败,但并非完全没有作用,至少把老蒋给搞得焦头烂额。

    配合着国党中常委即将修改“国民大会组织法和选举法”,汪兆铭再次蹦出来,纠集改组派上蹿下跳,想要借此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中心西安事变期间,汪兆铭已经被何应钦请回来,此时担任国党政委会主席。

    如果没有今后的投日当汉奸,汪兆铭此时此刻的诸多行为,是有益于国家发展进步的。他为了自己能够上位,强烈批评独裁统治,并拉拢各党派和民主人士,促进了中国在抗战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当然,汪兆铭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源于自身政治利益。而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他从头至尾鼓吹“中日和平”,这同样是为了自身政治利益。

    汪先生政客,以及,搅屎棍。

    常凯申对各种谣言极为愤怒,若真是他派人刺杀周赫煊,那不管被报纸怎么骂他都认了。但真不是他下令的啊,他的特务还保护了周赫煊呢,现在居然有人把脏水泼到他身上。

    光头一怒,丢官无数!

    江宁县本来就有不少改组派官员,以前都是跟着汪兆铭混的。现在干脆来次大换血,老蒋借着刺杀案的由头,把江宁县从县长到科长撤了三分之一,被开除党籍者就有八人之多。

    刺客张万腾在医院住了将近一周,病未痊愈,就被毛人凤拉去刑讯逼供。

    国党特务别的不行,刑讯逼供却很拿手,只用了半天时间,就让张万腾把知道的全吐了出来:他是中日混血,曾在上海同文书院学过间谍课程,已经潜伏了近20年,每个月都会前往艺笙歌舞团,给一个叫孟广华的演员递送政治经济情报。这次行刺案的指示者外号“老鸭”,年龄约40岁左右,额头上有颗大痦子。行刺期间的传信者是年轻人,年龄25岁左右,相貌颇为英俊……

    国党特务立即出动,把艺笙歌舞团给查封了,但并未找到那个名为“孟广华”的演员。至于行刺案的指示者和传信者,都被画出了素描画像,按图索骥,全城追捕。

    特高课的人,国党特务不敢动,因为身份全是日本大使馆的领事警察。黑龙会的人,国党特务同样不敢动,因为抓了就要闹出外交纠纷。

    但特高课和黑龙会在南京的外围势力,却被国党特务狠狠扒下一层皮。500多个南京地痞、流氓、娼妓、记者、演员……被国党特务带走,层层逼问之下,至少顺藤摸瓜抓获了40多个汉奸走狗其中也有个别无辜者。

    这让南京地区的帮会噤若寒蝉,已经到了闻周赫煊色变的地步。等咱们的周先生从英国回来,半道路过南京的时候,本地帮会自发前来保护安全,生怕出了意外又被国党特务找麻烦。

    不管如何,再次遭遇刺杀的周赫煊,被各大媒体疯狂吹捧和宣传。

    就连曾经痛骂周赫煊的改组派报纸,也在汪兆铭的授意下,把周赫煊捧为不惧生死的爱国典范,枪口直指独裁**的常凯申。

    后世有个专门研究周赫煊的学者,在其作品中如此写道:

    “民国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在那蒸腾的中国大地上,缕缕杀气掩盖不了思想启蒙的生机,昏天暗地的血雨腥风中,又饱含着温情流动,侠士风流。这其中,作为政治纷争工具之一的刺客,演绎了别样的精彩……”

    “有个人,他并未得罪任何党派,相反,他跟所有党派都保持着良好关系,但他一生却遭遇了数次刺杀……”

    “周明诚的遇刺经历,在民国年间是极为独特的。很难用常理想象,日本军国主义者会处心积虑杀死一个文化人,而且还是国际知名的诺贝尔奖得主。但深入研究之后,我们就能找到其中答案。他发明的‘七人背’,成为敌后抗日战场的犀利武器。而他在战前和抗战期间的文章,更是让日本侵略者心惊胆战……”

    “《明诚文集》(1941年增补版)所收录的文章,其中有四分之三内容跟日本有关。那些文章,是当今史学界研究日本的必读资料,是研究一战到二战期间日本经济文化政治不可或缺的珍贵材料。周赫煊对于日本社会的分析研究,犹如一把手术刀,将日本这个国家血淋淋剖开,给当时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作用。”

    “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在1942年初,读到《明诚文集》(1941年增补版),又特地重新阅读《菊与刀》,随后在日记当中写道:‘中国最大的知日派是周明诚,他对日本的分析研究,足抵一个集团军……’所以在1942年秋,周明诚遭遇又一回刺杀,这次的策划者是川岛芳子,实施者是李香兰……”

807【途中】

    维多利亚号客轮。

    甲板上,正举行着热闹的露天舞会。一对对白人伴随舞曲节奏,搂抱着踱步回旋,而中国人则要矜持得多,大部分都坐在旁边喝着饮料微笑观赏,或低声聊着自己喜欢的话题。

    这些中国人来头很大,除了财政部长孔祥熙、海军部长陈绍宽、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之外,还有铁道部常务次长曾甫、海关监督诸昌年、财政部关务署长张福运,实业部国际贸易局局长郭秉文,海关总税务司司长梅乐和(英国人)。

    此外,还有一大堆秘书、武官、专员、翻译和技术人员。

    只看特使团的阵容构成,就知道绝非庆祝英王加冕礼那么简单,还需要执行一系列外交、贸易、借款、技术合作等任务。

    孔祥熙的长女孔令仪,无疑是露天舞会的万众焦点。特使团中也有很多英俊帅哥,但在孔祥熙、宋霭龄夫妇的注视下,这些中国青年官员根本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只能便宜外国佬,一个有头有脸的外国中年人,微笑着把孔令仪请去跳舞。

    周赫煊睡完午觉从客舱内出来,走到甲板上放眼一瞅,见只剩孔祥熙那桌还有空位,于是大大方方的就走过去。

    “我可以坐这里吗?”周赫煊问。

    “当然,请坐!”宋霭龄虽然看周赫煊不顺眼,但基本的风度礼仪还是有的。

    孔祥熙微笑着朝周赫煊点头致意,孔令杰也抬头看向周赫煊,眼神当中尽是好奇之色。

    孔令杰是孔祥熙的小儿子,今年刚满16岁,跟他爹容貌有七分相似,只不过更加清秀英俊。在没有发胖之前,这家伙还是个小帅哥,而且很懂礼貌,至少不会引人反感。

    “周先生!”孔令杰特意起身问候。

    “你好,”周赫煊扫了眼对方手里的书,笑道,“孔公子年纪轻轻就读《红与黑》,看得懂多少?”

    孔祥熙笑着对儿子说:“令杰,周先生是大文豪,有什么疑惑可以向周先生请教。”

    孔令杰认真解释道:“我听老师说,《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是伟大的世界名著,所以才找来读的。至于能读懂多少,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它有趣。”

    “哈哈哈,”周赫煊笑起来,夸了一句,“有趣才是读书的动力所在,孔公子已经初步掌握了读书之道。”

    “真的吗?”孔令杰颇有些惊喜,毕竟夸奖他的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听到小儿子被夸奖,宋霭龄颇为得意道:“我们家几个小辈儿,就属令杰最有读书的天赋,他在学校里表现一向极佳。”

    谁都无法料到,几十年后,孔家最有钱的居然是孔令杰。

    这家伙给老蒋做了十年外交官,积累下深厚的人脉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在美国搞外贸和证券,拥有启动资金后弃政从商自己当老板。他先是购买美国德州的大片荒地,靠地下石油资源起家,然后又进军美国房地产行业,身家远远超过自己的父亲和哥哥。

    跟守财奴父亲和嚣张跋扈的哥哥不一样,孔令杰非常低调,而且极度缺乏安全感。他几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还把自己的别墅打造成碉堡,拥有设施齐备的地下防空避难所避难所内有急诊室、关押室、灭火系统、供电系统和娱乐场所。

    此碉堡别墅,大门修建成塔式炮楼,装备有防护钢甲,不仅可以抵御轰炸和坦克突击,甚至专门在避难所上方修建人工湖,用来阻止核弹袭击时的中子穿透。

    天知道孔令杰怎么想的,居然在美国给自己修碉堡别墅,而且还把核弹轰炸都考虑进去了。

    难道是在重庆被炸出了阴影?

    一家子奇葩。

    周赫煊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着,不多时,跳舞结束的孔令仪也走过来,坐在周赫煊旁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面对几个孔家人,周赫煊不由想起远在美国留学的孔令侃。

    孔大公子不是喜欢别人的老婆吗?

    周赫煊非常仁慈的满足了他,拜托五州洪门总堂的朋友,帮孔令侃物色了一个30多岁的白人美女。那女人是好莱坞的过气儿明星,以前还在百老汇演过歌舞剧,前后换了五任丈夫,如今这一任还没离婚,正好符合孔大公子的口味。

    从去年秋天开始,孔令侃就不怎么去学校了,整天跟已婚俏妇人跳舞看电影。那妇人完全把孔令侃当成了移动银行,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已经挥霍两万美金,快把孔大公子的留学经费给榨干了。

    而那妇人的丈夫,又在大萧条当中濒临破产,虽然还经营着一家工厂,但却欠了银行大笔债务。洪门正在设套子坑他,等这个男人走投无路的时候,肯定要从孔令侃身上打主意。

    到时候,再派枪手趁乱来一发,保证孔令侃死得不明不白,而且还跟周赫煊半点关系都没有。

    为了杀孔令侃,周赫煊足足拿出五万美元活动经费。这笔巨款,足够洪门兄弟卖力帮忙了,毕竟洪门当中有的是穷光蛋。

    甲板上,周赫煊跟孔家人谈笑风生,心里没有任何的负罪感,因为孔令侃这种人死不足惜,让他活着只能坑害中国老百姓。

    “周先生,听说你认识瑞典国王和王储?”孔祥熙突然问道。

    周赫煊道:“只是认识而已,没有什么交情。孔部长要走访瑞典?”

    孔祥熙点头道:“昨天收到国内密电,驻瑞典暨挪威公使王景岐电报来告,瑞典存银甚丰,且该国银行与实业界有意与中国合作。最重要的是,瑞典并无国际野心,向他们借款,无忧后患。”

    周赫煊建议说:“想找瑞典借款就趁早,两国合作纯属商业利益。如今日本虎视眈眈,很有可能再爆发什么事变,一有事变,则瑞典对中国的信心就会降低,合作的难度也会加大。”

    公是公,私是私。

    周赫煊一边处心积虑的坑死孔令侃,一边又不遗余力的帮孔祥熙出主意,因为向瑞典借款属于对国家有利的行为。

    历史上,孔祥熙遍游欧美各国,到处摊手要借款。瑞典本来也是有意借款的,结果谈判还没完成,全面抗战就突然爆发,瑞典人怕血本无归,立即取消了原本的借贷计划。

    说起来很有意思,民国“黄金十年”虽然被人嗤之以鼻,但于诸国列强的眼中却是真实存在的。随着南京政府在内战中的不断胜利,以及统税政策的顺利施行,中国市场越来越被列强所看好。

    再加上前些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资本纷纷到中国寻求利润。这几年内,德、美、英、法、比、意等国财团蜂拥而至,与中国政府大肆签订铁路借款合同。

    就连一向对中国借款极为冷淡的美国财团,此时也改变了看法。如今美国进出口银行总裁皮尔逊,正亲自专程前来中国访问,与铁道部长张嘉进行洽谈合作,愿意向中国提供大额度的信贷。

    周赫煊看到的是日本人快要打来了,而美国驻华大使詹森看到的,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华民国。

    詹森专门致电美国国务院,表示:“很多外国人,不得不对近年来中国在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产生深刻印象……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之下,一个经济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詹森还说,英法德等国财团,都已经向中国提供大笔贷款,美国政府也应该积极参加对中国的投资。

    从詹森的报告当中可以看出,1937年全面抗战前夕的中国,其发展势头是被列强所极度看好的。如果没有日本侵略,常凯申再耗费十年的时间逐步铲除国内军阀,中国虽不说成为强国,至少也能发展到一定富足的地步。

    但历史没有如果……

808【墨索里尼与生大蒜】

    维多利亚号是一艘新式快船,使节团从上海出发,沿途经过香港、马尼拉、新加坡、哥伦坡、孟买、塞特港,最终走地中海抵达意大利耗时约十六天,速度极快。

    然后周赫煊就见到了墨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