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兄何必谦虚,你一人可抵十万雄兵!”周赫煊恭维道。

    这马屁拍得舒服,因为戳到了郑介民的得意之处。几年前,他确实凭借一己之力,瓦解了李宗仁、白崇禧的十万军队。

    如果说戴笠是常凯申的“佩剑”,那么郑介民就是常凯申的“匕首”,有时候短刀子捅人招招致命啊!

    郑介民幼年丧父,兄弟众多,家无恒产,只勉强读完旧制小学,10多岁就跟同乡去南洋谋生。他最初在橡胶园当学徒工,勉强只够自己糊口。由于在南洋做苦工的华侨大都是文盲,而郑介民却读过小学,能写能算,很快便在一家养鱼池当记账的,收入不但能够维持自己开销,还能时常寄回老家孝敬母亲。

    所以知识改变命运啊,多读书是没坏处的。

    但给养鱼场记账也非长久之计,郑介民听到黄埔军校创立的消息,立即跟同乡一起到广州报考军校。结果那位同乡被录取了,郑介民却悲剧落榜,他辗转投入吴铁城的军士队当学兵,并积极补课用功,终于考进了黄埔第二期。

    那时候的郑介民勤奋刻苦,一有空就看书学习,他后来时常对人说:“一个人没有机会读书,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于是乎,这个小学毕业的南洋苦工,凭借自己的努力,居然顺利入读莫斯科中山大学,还在大学期间撰写著作《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

    这本书其实写得很烂,只重复了某些二流学者的陈词滥调,说什么中国没有阶级之分,只有民族问题,马列主义的学说不适合中国国情。由于实在写得太拙劣,以至于连郑介民自己,后来都不愿再提这本书。

    不过在当时,这本书却获得了常凯申的赏识,还因此成为常凯申的侍从副官。

    直到常凯申要玩“大裁军”,搞得各地军阀剑拔弩张,郑介民立即主动请缨,装作穷困潦倒的模样去投靠同学李宗义(李宗仁胞弟)。

    在李宗仁的军队里,郑介民利用机会拉拢总部机要人员,把李宗仁各部的秘密电码本拍成照片,又把其兵力、驻地、人数、装备、军官信息抄录出来,秘密送给常凯申,使得常凯申掌握了第四集团军的全部情况。

    紧接着,郑介民又利用李宗仁部队里的派系矛盾,各种挑拨离间,然后把情况秘密告知常凯申。常凯申立即派人去收买拉拢,并分化瓦解第四集团军。

    当李宗仁决心进取湖南时,立即罢免了亲蒋的湖南省主席鲁涤平,换上亲桂的何键担任省主席之职。

    此事常凯申简直笑得肚子痛,因为通过郑介民的努力,常凯申已经暗中收买了何键。他认为时机已到,立即在南京扣押李宗仁,并免除李宗仁的全部职务。

    李宗仁在重获自由后,便联合白崇禧通电反蒋,准备配合北边的冯玉祥、阎锡山一起干大事。

    结果冯玉祥还没来得及动手,桂系部队便一败再败,因为桂军好多将领都已经被常凯申收买,盘踞在武汉的10多万桂军瞬间土崩瓦解。

    也即是说,郑介民单枪匹马跑去桂军搞事,让常凯申轻松除掉了桂军的十多万兵马。这是因为解决了后顾之忧,常凯申在中原大战爆发后,才敢抽调主力北上,否则常凯申根本就撑不住地方军阀的南北夹攻。

    郑介民由此成为常凯申的心腹,常年在各地军阀部队中游走,帮助常凯申刺探情报,收买瓦解地方军阀。他的大名已经传遍了军阀界,被郑介民坑过的军阀恨不得将其剖心挖肉。

    如今郑介民在军阀界已经声名狼藉,没有哪个军阀敢接待郑介民,一个个都跟防瘟神一般防着。

    一人可抵十万雄兵,这是郑介民最得意的事迹。他被周赫煊这个马屁拍得心花怒放,哈哈大笑道:“明公谬赞了,我只是个马前卒,真正运筹帷幄的还是委员长他老人家啊。”

    周赫煊又说:“郑兄不必谦虚,就说你去年刺杀汉奸张敬尧的壮举,保住北平、天津的安全,就令周某感到万分钦佩。”

    这个马屁瞬间拍到马脚上,郑介民听了差点惊得跳起来,慌张地问:“明公怎么知道是我杀的张敬尧?”

    周赫煊笑道:“哈哈,我在平津也是有些朋友的,这种事情不难打听。”

    郑介民惊疑不定,连忙说:“明公且勿声张,我破坏了日寇的奸计,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报复。”

    周赫煊随口问道:“郑兄这次又是来天津铲除汉奸的吗?需不需要我帮忙?”

    “不必了,不必了,”郑介民连连摆手,“我已经有了万全之策,不劳明公费心。”

    “如此我就不再多问,”周赫煊一副热血报国的模样,说道,“只要是对国家有利,郑兄支会一声便可,周某保证全力以赴!”

    “明公真是国之干城,”郑介民商业互吹一番,为难的说道,“实不相瞒,兄弟手下为了铲除汉奸,经常流血受伤,许多时候都缺乏药品。听说明公有磺胺药的路子,不知……”

    周赫煊立即拍胸脯说:“放心,我怎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不知每年10万元的磺胺可够用?”

    “够了,够了!”郑介民大喜。

    每年进口10万元的磺胺,这些小钱不必惊动常凯申,郑介民完全可以装进自己的腰包。即便再分润一些给地头蛇和经销商,郑介民每年也至少能赚到二三十万大洋,这可是一笔巨款。

    这世上能够用钱解决的事,那都根本不叫事儿。

    而且郑介民这人胆子小,口味也不大,很容易就能喂饱,周赫煊觉得自己做了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周赫煊笑着邀请道:“今晚我太太孟小冬有一场戏,郑兄要不一起去捧场?”

    “那就不必了,兄弟还有秘密任务在身,”郑介民抱拳说,“明公高义,在下没齿难忘。以后有什么事情尽管说,兄弟保证竭力帮忙!”

    “哈哈,都是朋友,何必说那些见外话。”周赫煊亲热道。

    事实上,两人说了那么多,除了磺胺药的生意以外,没有一句话可以相信。

    都是影帝啊!

566【新秘书上任】

    1934年4月18日,这是于佩琛给周赫煊做秘书的第一天。

    大清早,于佩琛来到《大公报》报馆,将《大公报》、《大众》副刊和《非攻》杂志的部分稿件进行汇总整理,这些稿件都需要周赫煊亲自过问。其实也没那么重要,只是稿件内容相对敏感,需要周赫煊签名同意而已。

    许多时候周赫煊不在天津,胡政之便自己做主了,天津这边的《大公报》事务基本上都由胡政之负责。至于张季鸾,早就把工作重心放到了上海,与胡政之一南一北互相配合。

    需要周赫煊过问的稿件并不多,反倒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数量壮观。有读者来信,有学者来信,有机关和私人的邀请函,甚至还有女性粉丝的求爱信。

    特别是那些读者来信,已经堆积了几个月没处理,足足装了两个麻袋。

    于佩琛拿起电话拨往周赫煊家里,说道:“周先生,那些积压的信件如何处理?”

    “你自己看着办。”周赫煊简单回复道。

    “那……好吧。”于佩琛感觉周赫煊有点不靠谱,怎么能这样敷衍忠实读者呢?

    挂掉电话之后,于佩琛首先将这两天的学者来信,以及邀请函单独放在一边,这些需要送给周赫煊亲自拆阅。

    接下来就是读者来信了,于佩琛拆开一封认真阅读起来。

    这封信是从湖北寄来的,寄信时间为1933年11月3日,前边大段大段的内容都是些仰慕言辞。在信件的最后,那位学生说自己快大学毕业了,父母逼他跟一个只见过三次面的女人结婚,然后进入自家的工厂担任襄理(副经理)。但他有自己喜欢的姑娘,他要追求自由的爱情,还想出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经过他的反复抗争,父母答应送他出国留学,但前提是要先跟世交的女儿完婚,否则就不提供留学费用,他问周赫煊该如何抉择。

    如此信件在周赫煊看来,根本没有回信的必要,他又不是专门解决生活问题的知心姐姐。

    不过于佩琛却认为必须回信,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年轻人的未来,她立即提笔写道:

    “刘同学你好,我是周先生的秘书于佩琛。非常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也很感谢你对周先生的支持,由于周先生日常事务繁忙,所以由我来给你回信。年轻人应该志向高远,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而不懈奋斗。我无意于讨论你的家事,因为这种事情应该由本人自己来选择。但你要记住,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值此国难当头之际,大好男儿应该为国出力。如果你选择留在家族工厂做事,那么请为中国的民族工业贡献一份力量,利用自己的财力物力支援抗日志士。如果你选择出国留学,那请务必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学术知识支援祖国建设。如果你想要留学,而家里又不提供资金,那可以努力申请留学基金……”

    整个上午,于佩琛只写了十几封回信,时间便已经到了中午。她看着那剩余的两麻袋信件,顿时感觉头大,工作量实在有些太大了。

    于佩琛迅速吃完午饭,然后带着邀请函和学者来信,坐黄包车直奔周赫煊家中。

    “于小姐请进!”佣人带着于佩琛往里走。

    于佩琛虽然是出身大户人家的小姐,但她幼年时便家道中落,根本没有享受过富裕的生活。她一路观察着宽阔的花园,进屋后又打量那奢华的装潢,不免暗自腹诽:果然是阔气的大资本家!

    崔慧亲自给于佩琛沏了一杯茶,笑道:“于小姐请稍等,周先生正在书房写小说,很快就下楼。”

    “谢谢,”于佩琛连忙接过茶杯,问道,“请问您是?”

    崔慧说:“我是周先生的管家崔慧。”

    “可是跟吕碧城齐名的天津才女崔慧小姐?”于佩琛惊讶地问,她小时候在天津居住多年,又在天津读过中学,自然听说过崔慧的才女之名。

    崔慧说:“才女不敢当,只是会一些舞文弄墨的小把戏。”

    还真是崔慧啊,居然愿意屈尊给周赫煊当管家!

    于佩琛按下心头的震惊,问道:“崔姐姐,我刚做周先生的秘书,对先生的情况还不了解,你能跟我介绍一下吗?”

    崔慧的口风很稳,根本不愿透露任何信息,只笑道:“也没什么特别的,周先生为人平和,你把本职工作做好即可。”

    就在这时,小灵均推开房门跑进来,大声嚷嚷道:“姨,姨,你看我又画了一幅画。大家都夸我画得好呢,你快点表扬我。”

    崔慧忍俊不禁,抱起小灵均笑着说:“哟,快让姨看看,咱家的小灵均又画了什么。”

    “画的是大火车。”小灵均得意洋洋地把画纸打开。

    崔慧扫了几眼说:“画得真好,小灵均是个天才,以后记得继续努力!”

    小灵均郑重地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画家。”

    崔慧好笑道:“你上次不是说,你长大了要跟爸爸一样当学问家吗?”

    小灵均想了想,认真地问道:“那我可以又当画家又当学问家吗?”

    “当然可以。”崔慧溺爱地摸着小灵均的脑袋,她没有结过婚,完全把小灵均当成亲生女儿一样疼爱。

    于佩琛在旁边好奇地问:“崔姐姐,这位是周先生的女儿吗?”

    崔慧笑道:“这是周家的小公主,人见人爱的周灵均大小姐。”

    小灵均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歪斜脑袋看着于佩琛问:“你是新来的姨姨吗?家里的姨姨们都有小宝宝,你也赶快给我生个弟弟吧。”

    “噗!”

    于佩琛一口茶水喷出来,不知该如何接话。

    崔慧表情古怪地说:“于小姐,你别多想,童言无忌。”

    “嗯,我知道的。”于佩琛连忙说。

    屋外突然传来孟小冬的喊声:“灵均,你又跑到哪里去了?”

    “妈妈,我在这里!”小灵均大喊。

    很快孟小冬就过来把门推开,而张乐怡正抱着小维烈,两个女人打扮得很漂亮,似乎是要出门逛街。

    孟小冬很快就把女儿拖走了,于佩琛脑袋晕乎乎的问:“崔姐姐,那两位谁是周夫人?”

    “都是,”崔慧说,“个子高挑那位是大太太张乐怡,她抱着的是周先生的公子周维烈。个子更矮的那个,是灵均的妈妈孟小冬,她是京剧演员,你应该听说过的。”

    于佩琛喃喃自语:“原来报馆的传言都是真的,周先生不止一位夫人。”

    于佩琛很快就彻底傻眼,她通过会客室的窗户,看到廖雅泉和婉容各抱着一个小孩儿,在花园里有说有笑的晒太阳。而一个小腹微微隆起的洋婆子,也让佣人端着椅子出来,坐在花园的树下捧着本书安静阅读。

    周先生到底有多少位夫人?

567【忙碌的周先生】

    说实话,于佩琛本来对周赫煊印象极好。

    周赫煊学识过人、英俊潇洒,而且还是著名的爱国学者,甚至连洋人都对其赞誉有加。不但如此,周赫煊还自己掏腰包,兴建了众多的希望小学,支援大学生出国留学,购买美国玉米赈济百姓。

    这些行为,有谁随便能够做到其中的一桩,都足以赢得世人的尊敬。

    更何况,周赫煊还同情共党,愿意为共党提供消息情报,很容易就让于佩琛将其视为“自己人”。

    可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自己人”住着阔气奢华的花园洋房,家里还养着几个姨太太,瞬间就毁掉了于佩琛在心里构筑的美好形象。

    下午两点半左右,周赫煊写完一段小说情节,下楼来到会客室:“于小姐,久等了。”

    “周先生,”于佩琛牢记着南汉宸的嘱咐,没有表露出任何的不满,笑着说道,“这些是寄到报馆的邀请函,还有一些学者的来信。”

    周赫煊接过来随便看了看,顺手就扔掉:“于小姐,重要的函件都是直接寄到我家里的。至于寄到报馆的那些,基本上可以置之不理。比如刚才那封邀请函,邀请我参加一个什么苏州的文学社团,实在没有任何回复的必要。”

    于佩琛问:“那这些学者来信呢?有一封还是光华大学某位教授寄来的。”

    周赫煊拆开于佩琛所说的那封信,阅读之后笑道:“也不知哪里蹦出来的教授,说要跟我讨论历史学术问题。他在信中所述的那些观点,都是欧洲二三十年前的陈词滥调,我实在没有任何兴趣跟他扯淡。有那份闲心,还不如多写几百字的小说。此人的来信,与其说是学术讨论,倒不如说是想跟我扯上关系,今后可以拿着我的回信招摇撞骗。”

    “原来是这样。”于佩琛半信半疑。

    周赫煊说:“于小姐,我现在同时在创作两部长篇小说。除了《黑土》以外,还有一本《银河英雄传说》,是在英国的杂志连载的。而且我还要撰写一些评论性文章,分别供稿给《非攻》和《独立评论》。所以我的时间很宝贵,那些不必要的函件,你自己看着处理就可以了。”

    于佩琛担忧地说:“我怕处理不好,耽误了周先生的正事。”

    周赫煊说道:“那你拿不准的就来找我,一般的小事就自己看着办。”

    “好的。”于佩琛道。

    周赫煊掏出一张纸条说:“这个你拿去。”

    于佩琛拆开纸条仔细查看,发现上面写着几行英文,是英国那边某人的联系地址。她不解地问:“周先生,这是谁的联系方式?”

    “欧尼斯,英国皇家制药公司的总经理,”周赫煊笑道,“磺胺药就是这家公司生产的。”

    于佩琛顿时大喜:“真是磺胺药?”

    周赫煊点头说:“英国皇家制药公司刚刚有两条新的流水线投产,磺胺产量大大提升,所以决定增加亚洲地区的出货量。如果你们需要的话,可以派一个人去伦敦直接找欧尼斯,就说是我介绍的,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磺胺供应。至于购药价格,我可以优惠那么一点点。”

    “谢谢周先生!”于佩琛顿时觉得周赫煊顺眼了许多,先前产生的坏印象大为改观。

    周赫煊说:“好了,今天没别的事情,你忙自己的去吧。”

    于佩琛问道:“周先生,我是你的秘书,只负责处理报馆那边的工作吗?你的文章稿件、收发信函之类的事情,需不需要我帮忙?”

    “崔慧崔小姐,你刚才见过她了吧?”周赫煊笑道,“整理文章稿件,收发私人信函的工作,也是她在兼任的,就不需要劳烦你了,你顾着报馆那边即可。”

    这些事情以前都是廖雅泉的工作,但在廖雅泉怀孕期间,便改由崔慧接手。所以崔慧不但是管家,还是周赫煊的私人秘书,她的工作效率可比廖雅泉要高得多。

    于佩琛听了有些失望,因为报馆那边都是鸡毛蒜皮的琐事,根本不能时刻接近周赫煊,这让她感觉难以展开组织派给自己的工作。

    于佩琛又问:“我平时可以常来这边吗?”

    “当然没问题,”周赫煊笑道,“你可以跟崔小姐多多交流一下,方便你们以后的工作配合。她做事非常有水平,你可以向她学习,这对你是有好处的。”

    崔慧见两人已经谈完,拿着一封电报过来说:“电报局刚才送过来的,请你去参加厦门南普陀寺的浴佛节。”

    周赫煊无语道:“一群和尚请我做什么?还厦门那么远,不去!”

    崔慧的表情有些奇怪:“发电报的是弘一法师和吕碧城,吕碧城还在电报里跟你叙旧。”

    难怪崔慧表现得不自然,她当初跟吕碧城齐名,两个女人之间自然有些较劲的味道。

    周赫煊倒是感觉颇为奇妙,吕碧城本来应该欧洲修佛才对。上次在荷兰被周赫煊忽悠一顿,居然真的回国了,似乎还跟李叔同待在一起修行。

    说实话,周赫煊倒是很想见见李叔同,那位弘一法师的“长亭外,古道边”脍炙人口,实在算得上是一位民国传奇人物。

    可惜厦门实在太远,周赫煊才不想舟车劳顿,千里迢迢跑去跟和尚们一起庆祝佛祖的生日。

    崔慧问道:“我该怎么回复对方?”

    周赫煊想了想说:“暂时不作答复吧,我近期有可能去一趟南边,顺道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