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9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名看报纸的发报员闻言疑惑:“朝廷不是要限佛么?怎么搞出这一出?”

    “没毛病啊,五山十刹已定,圈圈都画好了,智缘等几位法师也只能在这圈圈里行事,对了,智者大师生前在明州天台山开宗立派,名为天台宗,我听说呀。。。”

    “听说什么?”

    “听说如今掌管天台宗的高僧,也就是智缘法师的师兄,有意让贤,让智缘法师主持事务,将天台宗发扬光大呢。”

    “此事当真?”

    “不知真假,也就是有消息这么说,不过无风不起浪,想来不会有错。”

    两人议论间,对电报的便捷感慨不已,他们现在议论的新闻,还真是“新”闻,那智缘法师,就是昨日于长安开坛**。

    相关消息,经由电报传到鸣沙报社,于是今日出版的报纸,就刊载了昨日发生在长安的新闻。

    不仅如此,发生在中原各地的重大新闻,都经过长安报社汇总后,用电报传到各地分社或者合作报社,各地报社将其刊载出来,让当地百姓了解各种“新闻”。

    鸣沙,距离长安有三千余里远,一般情况下,单程出行,需要两个月才能抵达目的地,而有了电报,在长安发生的事情,隔日就会传到鸣沙,这让鸣沙城中的居民时常产生一种错觉。

    好像鸣沙城距离长安并不远,仿佛鸣沙是长安远郊的一个县城般,所以“城中”发生的事情,隔日大家就能知道。

    这样的错觉,让人觉得经常漫天黄沙的鸣沙好像距离中原没那么远,即便在鸣沙寓居,也能很方便的和家乡亲人联系,无非是要多花钱罢了。

    所以,本来以巩固国防为首要目的而修建的电报线,一经投入使用,巨大的电报业务量,让电报局收入颇丰,整条电报线的发展“钱”景十分光明。

    时钟走到十七点四十分,有人送来铁匣,两名发(收)报员拿出各自手上的钥匙,插进铁匣的两个锁孔,将铁匣打开。

    其内是一张写着密文的纸条,两人拿出密码本,将其内容翻译出来。

    射匮可汗,准备将牙帐由龟兹三弥山移驻石国千泉,意图加强对碎叶川的控制,并策划讨伐铁勒契、薛延陀部。

    核对无误后,两人开始将这段文字编译成电报码,然后在纸带上打孔,向长安发报。

    朝廷密探们随着商队深入碛西,潜伏碛西诸国,收集西突厥境内各类消息,甚至想办法潜伏到西突厥可汗牙帐周边,刺探各种消息。

    密探们将收集到的消息用飞鸽传书等方式发回鸣沙,全天在鸣沙电报局驻守的特别职工,负责将这些消息发往长安。

    朝廷投入巨资拉起的电报线,自接通之日起,就派上了用场,作为朝廷的眼睛、耳朵,注视、倾听着西突厥境内的一举一动。 富品中文

    

第五百七十六章 实习() 
兰州金城郊外,黄河上,一艘蒸汽打桩船轰鸣着,缓慢而坚定的向河底打桩,河两岸工地上,许多人正在忙碌,几台蒸汽起重机喷着黑烟,不断搬运各类建筑材料。

    如今是夏日上午,天气炎热,万里无云、烈日当空,站在河边的邵王宇文,有凉伞遮阴都觉得热,所以他知道,施工工人们恐怕已经汗流浃背。

    但是,工程开工后就不得无故暂停,不然误了工期,导致铁路通车时间推后,由此产生的损失可不小,施工队可承担不起。

    想到这里,宇文拿起黄河大桥的设计图,认真看起来。

    他领了差遣,作为观察使,到陇右观察秦兰铁路的施工情况,走访沿线几个施工地区,听听有关人员的意见,并且接见当地人物,听听大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何建议(抱怨)。

    秦兰铁路,全长五百余里,是连接秦州上封和兰州金城的铁路(中途绕行陇西李氏所在渭州),也是横贯陇右地区的铁路,意义非凡。

    这条铁路经过一年的线路勘探,于今年春末开始动工。

    朝廷本来没有财力修建秦兰铁路,若按计划,这条铁路最快都要五年后才开始勘测,但陇右、河西官民不断请愿,陇西李氏子弟多方奔走,要求自费修建铁路,不需动用朝廷财政拨款。

    于是朝廷允许筹建“官督商办”的铁路公司,由其自行筹集资金修建秦兰铁路。

    朝廷派出的勘测队伍,花了一年时间将线路勘测完毕,而铁路公司也筹集了大量资金,联系了许多铁冶,为修铁路做好了准备。

    所以,才有了秦兰铁路提前施工破土动工的今天。

    待得三年(预计施工工期)后铁路贯通,关中铁路的西段也能修到秦州上封,届时,从长安出发的列车,可以直达兰州金城,往来碛西(西域)和中原的货物,都要经由这条铁路运输。

    届时,陇右、河西、西海地区出产的棉花、棉布、畜牧制品等货物,可以以低廉的运输成本运抵长安。

    而兰州金城的黄河大桥,是秦兰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兰州黄河大桥建成,将是黄河上第一座永固桥梁,其意义同样非凡,必将名垂青史。

    宇文觉得自己能够亲眼见证这座大桥的修建,确实是人生中值得纪念的事情。

    因为兰州黄河河段水比较浅,所以大桥施工难度相对较小,毕竟这里是黄河上游河段,不像中、下游地区那样,河深水急,中、下游地区目前想要修建跨河大桥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在兰州却不一样。

    凡事有利有弊,也正是因为如此,兰州黄河河段基本很难通航,除了普通木船外,那些能够在中游河段穿梭的火轮船,在水位较浅的兰州河段举步维艰。

    所以眼前这艘打桩船为特制,其施工期相对较短。

    夏秋之际河水水位上涨,吃水略深的蒸汽打桩船才能在河面上活动自如,到了冬天河面结冰,或者春天河水较低,都会影响打桩船的运作。

    所以,兰州黄河大桥的修建,其桥墩的建设要在今年夏秋之际完成,前来观察的观察使宇文,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这里。

    宇文出行前做了充足的准备,翻阅了许多资料,所以对秦兰铁路有了大概了解,也知道黄河大桥的技术含量不低。

    尤其是冬天,一旦河水结冰,会影响桥墩的强度,到了春天冰雪消融,大量浮冰随着河水冲击桥墩,同样会对大桥造成影响。

    所以,修桥的进度要保证,质量也要保证。

    这就需要可靠的监督,宇文让随员把图纸收好,撤去凉伞,迈开步伐,走向不远处的岸上施工工地。

    他和随行官吏都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脚穿“劳保靴”,在施工工地外围转悠,时不时驻足旁观,看着工人们劳作,又看看建筑材料质量如何。

    宇文作为观察使,来陇右不是走过场,天子要求他多下工地,在保证个人安全的情况下,亲眼看看施工现场,写的报告要言而有物,要多列数字,而不是用形容词。

    对于年轻的宇文而言,天子与其说是堂兄(兄长),还不如说是父亲,所以天子提出的要求,不仅仅是君对臣下达的命令,还是父对子布置的作业。

    他的报告,可以说是“实习报告”。

    宇文作为宗室藩王,成年后必然要出任要职,为朝廷效命,但需要提前历练,无论是治军还是治民,都需要经验的积累,所以每一次领差遣外出公干,都是一次锻炼。

    但他和宗室们领差遣外出公干时,和普通官员不同,要完成额外的“实习报告”,上交天子批阅,如同学生交作业给老师批阅般。

    就这样不断实习,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如何管人、用人,还要体察民间疾苦,以知道民生不易。

    然后渐渐开始独当一面,要么出镇地方,要么在京城为官。

    宇文的爱好是研究各种机械,尤其对蒸汽机械着迷,实际上他乐得当个清贵宗室,不想承担什么要职、终日为案牍劳形,有大量的空闲时间搞发明创造。

    所以不想当实职官。

    在他看来,要是出镇地方,或者带兵打仗,一来没时间搞研究,二来容易被人诟病玩物丧志或不务正业。

    但天子认为两者并不冲突,因为天子教导他,无论是当官、带兵还是搞研究,学会并且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做什么都事半功倍。

    想搞研究,那就高效率把本职工作做完,若连本职工作都无法高效率完成,又如何进行发明创造?

    天子的教诲,宇文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宇文年纪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宇文亮去世,没几年长兄宇文明也去世,所以宇文在皇宫里和堂侄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名为堂兄的天子,实际上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时不时的教诲,为宇文指明人生的方向。

    对于宇文而言,天子就是他的指南针,按着天子的要求去做,就肯定是对的。

    宇文来到一段铺设好的铁路边,看着来回奔波、忙着运输建材的小火车,看着宛若蚂蚁般忙碌的工人,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然后掏出笔记本,开始记录心得。

    自古以来,官府进行大小工程的建设,都要征发百姓服劳役,到工地上干活,这种做法对于朝廷来说很省钱粮,可一旦操作不当,会耽误农时。

    若官吏不顾百姓死活,为了赶工期加大劳动量,很容易导致服劳役百姓大量伤亡,进而导致百姓家破人亡。

    所以,大型工程的建设不能太频繁,否则就是不恤民力,很容易激发民变。

    然而,如今随着火车的出现,朝廷和地方对于修建铁路的需求十分强烈,但修建一条铁路动辄两三年,官府不可能长期征发百姓服劳役修铁路。

    加上铁路的建设和修建一般的土路不同,无论是架桥还是开山,技术含量很高,一般百姓和工匠根本就无法参与核心施工,所以,朝廷开始采取一种新政策。

    建立“官督商办”的建筑施工公司,专门承接铁路、河堤、桥梁、大型建筑的修建工程。

    这种建筑施工公司,有“专业”的建筑施工队伍,运用先进机械和建筑、施工技术进行各项工程的核心施工,当地百姓不需要长期在工地服劳役。

    这些“专业”的施工队伍,甚至能承担整个工程的建设任务,不需要官府征发百姓到工地服劳役,不会耽误农时。

    当然,百姓必须为此缴纳免(劳)役钱。

    如此制度,已近在试行,效果不错,秦兰铁路的建设就引入了这种制度,如今算是“实习期”,观察使宇文的任务之一,就是观察承建公司的施工队伍其‘专业性’如何。

    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于他来说难度不小。

    因为,他真不太懂那些新式施工技术。

    所以,“实习报告”可不好写。 富品中文

    

第五百七十七章 温度() 
浓烟缭绕中,巨大的炼铁炉,温度很高,炉体散发着热气,即便离得大老远,邵王宇文皛也能感受到热浪迎面扑来,他有些担心的看着这个庞然大物,担心工人若操作不当导致这炼铁炉发生爆炸。

    但是,就这么畏畏缩缩不敢靠近,也太丢人现眼了。

    宇文皛按捺心中不安,在官吏的陪伴下,慢慢靠近炼铁炉,不过却在一处高台上停下。

    宇文皛可以不怕死,陪同官员可不敢拿这位的安全开玩笑,虽然炼铁炉很安全,但凡事就怕万一,所以,大家护着这位现场视察的藩王,待在安全区边缘观看炼铁过程。

    这是采用大冶制铁所最新冶炼技术建造的新式炼铁炉,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一座炼铁炉日产量(熟铁)约四千斤,出炉后的熟铁经过数十道工艺,在铁轨工场制作成铁轨或道钉,用于修建秦兰铁路。

    宇文皛看过这种炼铁炉的技术资料,却看不太懂,如今现场观摩,于是不耻下问,拿着炼铁流程示意图,向技术员们请教起来。

    技术员们哪里敢嘲笑这位藩王什么都不懂,考虑到对方大概只是随口问问,所以他们尽可能用简单明了的词汇,向对方介绍这种新式炼铁炉。

    炼铁的原理很简单,把铁矿石放入炉子里加热,将其熔化,熔化的铁和杂质分离后离开炉子,冷却后就是铁。

    铁分生铁、熟铁,生铁比较脆,熔化的生铁如水一般,可以浇铸到各类模范里成形,是为铸造;

    熟铁比较韧,熔化的熟铁很粘稠,不像水更像糊,所以无法铸造,只能锻造。

    炼铁的要点之一,就是要保证炼铁炉内炉温尽可能的高,为此,烧的燃料要“猛”,还得不断鼓风,让炉火烧得更旺。

    燃料、鼓风,新式炼铁炉就在这两点上做文章。

    首先是燃料,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炼铁的燃料从木炭演变为焦炭,如今变成了“煤气”,所以,这种新式炼铁高炉烧的不是固体燃料,而是气体燃料。

    煤气燃烧的温度很高,比木木炭和焦炭都要高,所以能够进一步提升炉温。

    因此,新式炼铁炉必须配备煤气发生炉,以煤作原料产生煤气。

    其次是鼓风,如果鼓入炉膛的风是冷风,那么冷风就会降低炉温,所以需要对鼓进炉子里的空气进行预热,也就是要把热风鼓进炉子里。

    新式炼铁炉,用的是蒸汽机驱动的新式鼓风机,风量大不说,还让空气和煤气混合,经过预热,进入蓄热室。

    所谓蓄热室,可以看做两头通风(交替切换风道)的高温烘箱,由炼铁炉自身排放的高温废气加热,可以让经过炉体的空气和煤气混合气体进一步升温到数百度。

    这样的灼热混合气体进入炼铁炉内燃烧,可以有效确保炉内高温。

    高温有多少?稳稳保持在一千五百度以上。

    铁矿石在这种炼铁炉里,很快便熔化,经过各种除杂工艺,变成铁水从炉口流出去。

    宇文皛听到这里,发问:“一千五百度以上。。你们如何知道炉内温度有多少?一般的温度计,根本就受不了那么高的温度。”

    一名技术员回答:“回大王,新式炼铁炉用的是热电温度计,能耐高温。”

    “寡人知道,就是这热点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有些复杂。。。。”

    “大王,热电温度计的原理大致如下:由两种导体构成的棒状回路,若两端出现温度差,其回路内就会产生电流。。。”

    “回路两端温差越大,电流越强,于是可以根据电流的强弱,判断受热端温度的高低。”

    “所以,用耐热合金制作的热电温度计,透过炉壁进入炉内,工人们在外面看电流表,看指针所指刻度对应的温度,就能知道炉内的炉温有多少。”

    “当然,原理很简单,要实现起来却不简单。。。。”

    “温”字,是天子名讳,按说要避讳,用别的字替代,但这个字确实难替代,所以朝廷对于“温”在工业、科学技术上的使用不做限制,故而宇文皛和技术员才能大大咧咧的说“气温”、“炉温”。

    这样的解释简单易懂,宇文皛点点头,又问:“炉温达到一千五百度以上,这不是可以炼钢了?”

    那技术员回答:“大王说的是,这种炼铁炉,实际上就是炼钢炉,因为炉温足够高,只要控制好铁水含碳量,就能炼出钢。”

    “按照如今的研究结果,生铁和熟铁的区别在于“含碳量”:含碳量大于百分之二的铁就是生铁,含碳量小于千分之二的铁就是熟铁。”

    “而含碳量在千分之二到百分之二之间的铁,就是钢。”

    “所以,炼铁时,控制好含碳量,尽可能除去其他杂质,就能得到想要的生铁、熟铁还有钢。”

    “生铁、熟铁的冶炼相对容易,至于炼钢,难度颇大,细细说起来,几日都说不完。”

    按照技术员的介绍,新式炼铁(钢)炉,要针对所用的铁矿石进行“优化”,因为铁矿石分“酸性”和“碱性”,那于是炼铁(钢)炉的内壁耐火砖就得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以便“属性相克”。

    与此同时,还得调配对应的“助熔剂”、“造渣剂”,将炉内杂质和铁水分离。

    若炉膛内衬及药剂的“属性”不对,即便炼出钢,这种钢也会发脆。

    譬如大冶铁矿,出产的铁矿石,需要用碱性炉来冶炼,只有这样,炼出来的钢才是好钢,而同样的炼铁(钢)炉在利国制铁所、舞阳制铁所使用,必须针对当地的铁矿石“属性”进行“优化”。

    现在,眼前这座炼铁炉,因为还没有对当地出产铁矿石进行“优化”,所以目前只能炼生铁、熟铁。

    听到这里,宇文皛再次看向炼铁炉。

    这处铁冶,有三座新式炼铁炉(每座炉日产量约为四千斤),昼夜不停、轮流冶炼,为铁轨工场提供铁料。

    而工场生产出的铁轨,供应该地区路段的铁路修建工程。

    一般而言,一里长的铁路耗铁量为六万斤,这里的铁轨工场,在拼命提供“养料”,促进分段铁路的“缓慢生长”。

    从兰州金城到秦州上封,有数个类似的铁冶用新式炼铁炉炼铁,加上配套的铁轨工场,每日吞食大量铁矿石和煤炭,日夜不停为铁路建设工地提供铁轨、道钉。

    加上各类蒸汽机械、工地小火车对煤炭的需求,极大刺激了沿线地区的煤矿开采、运输业,连带着让货运车队(马车)忙得不可开交。

    铺设铁轨需要枕木,需要碎石做路基,修筑铁路桥时也要大量石块,所以伐木场、采石场的生意愈发红火,木材商人开始活跃。

    铁路沿线各地百姓,纷纷向施工队伍出售粮食、禽畜、蔬菜,或者接受雇佣,到工地干活,最简单的砸石子(把大块石头砸成小石头),连妇孺都能做。

    又有许多青壮趁着农闲到铁冶、铁轨工场务工,还有大量小商小贩在建筑工地做起了小买卖。

    可以说,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沿线地区百业发展,许多人从中获得了好处。

    一条五百余里长的秦兰铁路,即便尚处于施工阶段,就已经带动了沿线地区的人气和经济,宇文皛不敢想象,等铁路建成通车后,沿线地区的“温度”,会升高到什么程度。

    

第五百七十八章 巨兽() 
中午,大冶地区浓烟滚滚,无数烟囱冒出的黑烟聚集成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