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9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父母叫她过来,恐怕是要宣布决定了。

    想到这里,杨念云的心跳加速,即有期待,又有些担心。

    她就担心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毕竟自家和李家基本没什么私下往来,父亲好像和唐国公也没什么私交,万一

    杨济看着低眉顺眼的女儿,想想今日在书店所见,还有天子说的一番话,只觉得头有些痛,竭力稳住情绪,问“今日你去书店了?”

    做贼心虚的杨念云,听父亲提到‘书店’,说话都差点说不利索“嗯,女儿女儿去买书。”

    杨济缓缓说道“书,让下人去买就行了,京城里纨绔子弟多,你就带着一个侍女出门,不好。”

    “阿耶,街上都有警察的嘛,再说,还有侍从远远跟着的”

    杨济见女儿跟自己装聋作哑,觉得头更痛了,坐在一旁的冼氏,见着父女交谈,感觉情况有些不对,心中纳闷。

    女儿平日也会偶尔出门散散心,有侍女陪伴左右,还有侍从远远跟着以防万一,所以夫君并不反对女儿出去,怎么今日忽然纠结起这件事了?

    见着谈话有些偏题,她干咳一声,杨济听了,心里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开口说“前几日,唐国公,托媒人上门,为他家二郎君求亲,这件事,想来你也知道了。”

    心如鹿撞的杨念云,低着头,期期艾艾的说“是女儿听阿娘说了”

    “那媒人把李二郎说得是天上有、地上无,为父和你母亲又找人打听,打听那李二郎的情况,觉得还行,人呢,样貌端正,身体健康,也没听说有什么恶行,如今在宫里做侍卫,表现,还是不错的。”

    杨济说完顿了顿,再说“这门亲事,也算是门当户对,为父与你阿娘商量过了,觉得还行,现在,你意下如何?”

    杨念云听到这里,差点脱口而出“女儿愿意”,好歹把话“吞”回去,稳住心神后说“女儿女儿都听阿耶、阿娘的”

    杨济闻言,看看冼氏,见夫人点点头,又看看低头不语的女儿,百感交集,话到嘴边,徘徊许久,却说出不来。

    唉,女大不中留,这门婚事是福是祸,全看天意了。

    他如是想,又揉了揉太阳穴,说道“既如此,这门亲事,为父,就应承了。”

第四百九十四章 没意思(续)() 
“二郎,妾听说唐国公和英国公结亲家了?”

    “嗯,李家二郎和杨家女郎定亲了。”

    “喔,妾今日听人提起,还有些不敢相信呢。”

    “这没什么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方托媒人到门当户对的几户人家去探口风,女方家一听,觉得正巧,于是对了生辰八字,哟呵,也合适,那亲事不就成了?”

    殿内,宇文温坐在书案旁,一边看着手中资料,一边和尉迟炽繁聊天,外面夜色深沉、漫天风雪,殿内开着“暖气”,温暖如春。

    尉迟炽繁挑起话题,当然不是没话找话,她今日和外命妇们闲聊时,得知唐国公与英国公结亲,心中诧异,所以现在要来探探宇文温口风。

    这件事,耳目众多的宇文温肯定知道,尉迟炽繁对此觉得有些奇怪,奇怪为何宇文温居然能若无其事。

    她知道杨济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宇文温的“知音”,算是心腹之臣,所以,杨家女郎到了适婚年纪,而自家也有皇子要娶王妃,不就正好联姻么?

    先前,她为两名庶子张罗婚事,拟定的名单里,就有杨家。

    结果,宇文温没考虑为儿子娶杨家女郎,而杨济,却和唐国公联姻了。

    她认为,唐国公不至于和天家争媳妇,而杨济,也不该不知道其女的首选佳偶,应该是皇子。

    宇文温不是傻瓜,听得出尉迟炽繁的言外之意,这件事,他自有主张,不打算采取什么措施,不过既然尉迟炽繁问了,总得交个底。

    “官宦之家联姻,没什么大不了的,即便结成翁婿又如何?大象二年时,江山风雨飘摇,宇文家的女婿们,站在哪边了?”

    “那么多的驸马,那么多的元从故旧,就这么看着宗室男丁被押赴刑场砍头,仿佛看戏般,这是为什么?”

    “可以说,没有你祖父力挽狂澜,宇文家就完了,你说说看,姻亲关系,在利益面前,靠得住么?”

    宇文温放下资料,开始给妻子讲权力斗争的本质。

    周国源于西魏,而西魏源于一个武装集团:武川武人和关陇豪强的混合体。

    这个武装集团,一开始实力堪忧,当时的关中残破、百业凋零又缺粮,军队实力也不行(数量处于下风),面对东魏的强劲威胁,几次濒临灭亡的边缘。

    甚至窘迫到每年冬天时,西魏都要派人去把冻结的黄河河面凿开(蒲津河段),防止东魏军队踏冰过河。

    不过,西魏/周国内部团结(相对东魏而言),上下齐心(相对而言),最大化调集资源,和东魏/齐国对抗,最后翻盘,将齐国攻灭。

    齐国灭亡,周国外部的主要矛盾消失,原本被这一主要矛盾掩盖的各种内部问题就冒头了。

    由当年武装集团演变而成的周国,宇文温将其比喻为一个大公司,这个公司实际上是由许多股东“集资”建立的,而“资”,就是军队。

    宇文氏不过是机缘巧合(首领贺拔岳遇刺身亡,群龙无首),成了这个大公司的董事长(新首领)。

    虽然任内业绩出色,但董事长一家也伤害了许多股东的利益:执政的晋王宇文护先后铲除赵贵、侯莫陈崇、独孤信等元老,此举等同于清洗董事会,“卸磨杀驴”。

    与此同时,宇文护连害二帝,让宇文家的元从故旧团体分裂。

    而后武帝加强皇权,也让许多“股东”利益受损。

    如此一来,这个大公司由股份制,渐渐变成宇文家的“独资公司”,而股东们的不满情绪也与日俱增。

    “你想想看,若是有谁,把南北两洋贸易公司,由股份制公司变成独资公司,那么两洋公司的大小股东们,会是什么想法?”

    尉迟炽繁答道:“肯定是心怀怨恨,毕竟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宇文温点点头:“所以,当董事会成员满腔怒火之际,董事长家里出了变故,那么,换人这一选择,对于董事和股东们而言,就是极大的诱惑。”

    “这种选择,会导致董事会格局重新调整,投机者就能以此让家族利益最大化,在家族利益面前,什么姻亲都没有用。”

    “所以,大象二年事变,那么多驸马、亲家,就这么袖手旁观,看着大周宗室血流成河而无动于衷,也许,他们就是看在眼里,心里痛快非常。”

    “在这些人看来,是宇文家先对不起他们,所以,活该现世报,被人赶尽杀绝。”

    宇文温说得轻描淡写,所说内容却是一个个血淋淋的残酷事实,尉迟炽繁听了无言以对。

    “为夫即位以来,不断将权力抓紧,这就不可避免让权贵们的利益遭到损失,所以,必须给予弥补,用让利的方式,收买人心。”

    “让利的方式和手段有很多,你应该都知道的,效果么,还行。”

    “但是,大象二年的那一幕,将来还会不会重演?谁也说不准,对吧。”

    宇文温这句话,说中了尉迟炽繁的心事,她就怕将来太子即位后镇不住下面一群权贵。

    她能想到的办法之一就是联姻,毕竟,当年她和宇文温的婚姻,就是联姻的结果。

    “危急关头,联姻靠不住,只有利益,才能凝聚成一个坚固的同盟,关键时刻,同舟共济。”宇文温说着说着,看看四周。

    确定没有被偷听的可能,接下来有的话就可以说了。

    “我们,起家于黄州,元从故旧,大多起于微末,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由无数人聚集而成的黄州集团,这才是当今皇权的根本,而他们的利益述求,谁能满足?”

    “是关陇权贵?山东世家大族或者豪强?还是江南大族?”

    “都不能,因为利益述求格格不入。”

    “这个黄州集团,更像是一个大公司,不是大庄园,公司和庄园的利益述求,是多有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

    “经济上,他们要求更多的原材料产地,更大的倾销市场,能雇佣更多的自由劳动力从事手工业、工业生产,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些述求,大庄园主、大地主们能认可么?”

    “政治上,他们要求有个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以便有机会掌握权力,而科举,就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那么,对于权贵和世家大族来说,考试资格不需要官员举荐的科举该不该废?”

    “利益冲突如此之大,必须要有人居中调解,这个人,只能是皇帝。”

    “所以,黄州集团从总体而言,会比其他势力都要忠于皇权,因为只有我,和继承我意志的继承人,才能确保他们的利益。”

    “利益高于一切,所以,只需要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支持皇权,就是保证他们利益的唯一途径,这就够了,至于权贵之间的联姻,不过是锦上添花。”

    “当年,杨家和尉迟家不是也联姻了?该翻脸,依旧翻脸。”

    说着说着,宇文温握着尉迟炽繁的手,意味深长的说:“英国公就算和唐国公联姻又如何?等太子即位,只要能继续我的意志,有黄州集团撑腰,谁敢造次?”

    “可是,可是万一”尉迟炽繁想说万一儿孙不争气,和那天元皇帝一样胡搞瞎搞搞出事,该如何是好。

    “万一?那时我们都不在人世了,何必操心身后事?儿孙自有儿孙福,想那么多,没意思。”

    

第四百九十五章 憧憬() 
人逢喜事精神爽,当春风吹起的时候,满面春风的李世民,走路都带着风,即便此时是在千秋殿前值守,脸上也带着笑。

    他和杨念云的婚事已经定了,聘礼已经准备好,而良辰吉日也定了,到时候他要骑着高头大马迎亲,青庐交拜,长相厮守,白头到老。

    “咳咳!”

    队正干咳几声,使得憧憬美好新生活的李世民回过神来,赶紧端正身姿,

    时值初春,冰雪消融,虽然阳光明媚,但依旧有一些寒冷,侍卫们于殿外伫立,身着棉甲,威武又保暖,所以即便寒凉的春风吹拂,也不觉得冷。

    然而即便没有棉甲,李世民也不怕冷,因为他一想到美好的缘分,全身上下就冒热气,哪里会觉得冷。

    缘分,妙不可言,没想到那年在书店的一次邂逅,让他遇到了她。

    书架上有新出版的书,名为《岭南植物志》,头一天,他来书店时就翻阅过,此书介绍了岭南地区常见的植物、草药,还配有“写实度”很高的插图,非常有趣。

    他都岭南的奇花异草很感兴趣,所以想买,但这是一套书,共有二十四册,价格不便宜。

    他买得起,却没带够钱,而一下子买二十四册书回去,似乎太唐突了,所以需要回家冷静一下。

    “冷静”了一夜,他下定决心要买,虽然可以让下人跑腿,但他还是决定自己走一趟,顺便逛逛街。

    再次来到书店,来到书架旁,正要去拿书,另外一人却也伸手去拿。

    那纤纤玉指,不属于男子,果然,对方是一名女子,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

    他和对方对视的瞬间,怦然心动。

    她的母亲是岭南人,时常说起岭南的风土人情,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所以她对岭南很感兴趣,见他也对岭南很感兴趣,于是就有了共同的话题。

    缘分,就这么有了,书店就成了他们私会的地方,也是唯一的地方。

    渐渐地,相互间了解越来越深,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话题,她知道他是唐国公的次子,他知道她是英国公的女儿。

    两情相悦,门当户对,所以,他许下了承诺:我一定要骑着马,到英国公府,把你娶回来!

    而现在,朝思暮想的梦中人,就要成为自己的妻子,哪能让李世民不喜形于色。

    站在一旁的侍卫见这位又开始傻笑,赶紧靠过来,低声说:“哎哟李二郎,再笑的话,人家要把你当傻子了。”

    “啊?啊咳咳。”

    李世民干咳几下,收起笑容,端正站姿。

    执勤期间,确实不该走神,再过几日,他就要请假,回家准备婚事,所以最后几天岗可不能出纰漏。

    有宦官匆匆而来,拾级而上,往殿内去,不一会,前方有一群人缓缓走来,渐渐走近。

    李世民定睛一看,原来是吴王来了。

    吴王宇文维行出镇地方,去年年底回京,为的是成婚,而昨日,就是吴王的大喜之日。

    李世民年幼时,时常入宫和诸皇子玩耍,所以认得吴王,现在,陪伴在吴王身边的吴王妃,他也认得。

    就是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小名观音婢。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关系不错,当年长孙晟尚在时,李世民就经常去长孙家找长孙无忌玩耍,那时,他就认得这个如同影子般跟在长孙无忌身边,一口一个“兄长等等我”的小女孩。

    转眼数年过去,长孙氏出嫁,成为吴王妃,李世民见着友人小妹近前,也看见了自己,便向对方微微一笑。

    也只能微微一笑,他现在是侍卫,正在值守,即便遇到了熟人,也不可以打招呼。

    已为人妇的长孙氏,今日随夫君拜见舅姑(公婆),满是羞涩和紧张,忽然见分列两侧的侍卫之中,有自己认识的“李二郎”,紧张的情绪随之缓解些许。

    视线随后转到眼前石阶,她紧紧握着夫君的手,小心迈开步伐,拾阶而上。

    夫君的手,温暖而有力,昨夜在她身上不住游走,解去衣裳,褪去红裙,十指相扣,然后就是一次次的耕耘,让她感觉自己就像春天的冰雪,融化在夫君炽热的胸膛里。

    一夜缠绵让她行动有些不便,若不是今日要拜见舅姑,她真想躺在榻上不起来。

    夫君对她很好,很体贴,长孙氏憧憬着今后的美好生活,面颊泛起幸福的红晕。

    来到殿前,只听宦官高唱:“吴王携吴王妃,拜见皇帝陛下、皇后殿下!”

    侧殿,德妃萧九娘与前来问安的儿子、儿媳交谈。

    她是宇文维行的生母,但皇后是宇文维行的嫡母,所以新婚夫妇拜见舅姑,首先要见的就是皇帝和皇后,之后,才会到她这里问安。

    现在,萧九娘看着娇羞的儿媳、吴王妃长孙氏,是越看越喜欢。

    长孙氏颇有姿色,又知书达理,言谈举止得体,落落大方,确实有大家闺秀风范,和自己儿子在一起,真是郎才女貌。

    新婚燕尔的宇文维行,对自己的王妃很满意,昨夜两人缠绵无限,极尽欢愉。

    如今见着母亲,心情更加不错:“孩儿婚后还会在长安住上数月,每日入宫,侍奉母亲。”

    做娘的,就怕儿子有了媳妇忘了娘,然而娶了媳妇却只顾娘也不行,萧九娘闻言摆摆手:“这是什么话,新婚燕尔,要多在一起,入宫陪着我作甚?”

    “这几日,无甚要事,你们就在王府,说说话,好好休息。”

    听得“好好休息”,长孙氏的脸更红了,萧九娘见着新妇的模样,不由得想起当年。

    当年,她没有父母之命,就给宇文温做了妾,做妾自然是没有明媒正娶,也不可能从正门入府,但宇文温还是给了她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

    虽然半途生变,但当晚的**一刻,依旧让她刻骨铭心,新婚燕尔的如胶似漆,以及宇文温延续至今的疼爱,让她只觉幸福非常。

    魏王夫妇恩爱异常,她很满意,如今同样希望次子和儿媳,也能如她和宇文温一般,长相厮守,平平安安,白头到老。

    萧九娘知道长孙氏家中情况,所以没有问其长兄如今情况如何,而是问起同母兄长孙无忌的情况:“你兄长如今在备考会试?”

    长孙氏答道:“是的母亲,家兄年后便闭门不出,终日看书、做习题,为的是会试中选,入殿试。”

    “嗯,会试竞争激烈,确实要用功温习,你兄长可曾定有期刊?”

    “订过的,只是不全。”

    萧九娘闻言让侍女提着个木箱上来:“正好,我这里备了这三年来,各家书社所有发行期刊的合集,你带回去吧。”

    长孙氏见着两名侍女抬过来的木箱分量十足,有些惊诧,随后回过神,谢道:“谢母亲。”

第四百九十六章 憧憬(续)() 
春夜,露台闪烁着点点煤气灯光,在露台纳凉的宇文温,躺在躺椅上,看着满天繁星,想着两个新婚的儿子此刻大概在努力造人,不由得诗兴大发,让萧九娘备好纸笔,开始作诗。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诗,当然是宇文温“适度借鉴”来的,他不打算拿来刷文学之名,就是想和佳人分享一下。

    萧九娘看着自己记下来的诗句,仔细品味,觉得意境很美,尤其“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还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简直是点睛之句。

    然而时候不对。

    虽然现在确实是漫天繁星,却没到牵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

    她放下笔,问“二郎,这这首诗,该是七夕时才对吧?”

    “无妨,意境这种东西,意会即可。”宇文温说完,站起来,走到萧九娘身边坐下,搂着对方“牵牛、织女,每年七夕才可相会,结为夫妇的有情人,却能朝夕相处。”

    萧九娘靠着宇文温的肩膀,抬头看着星空,想起了许多事情。

    她虽为公主,因为生于二月,所以被视为“不吉”,故而自幼在宫外生活,为舅舅抚养长大。

    有时候,她会在院子里仰望夜空,看着满天繁星,思念自己的父母。

    每到七夕,周围的女孩子们都在穿针乞巧,她也在憧憬,憧憬着自己会嫁给如意郎君,两人相敬如宾,长相厮守。

    结果,她没嫁人,而是做了妾。

    妾是没有地位的,以她的身份,居然不告知父母、自己跑去给人做妾,可以说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