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9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什么无底深渊,没有什么一去不复回,有的是广袤大陆。

    天子说了,那里有很辣的“辣椒”,红彤彤的,光看就觉得辣;有高产的作物“玉米”,果实宛若纺锤,米粒如小拇指指甲盖般缀在表面,能在山地种植;有像羊又像驼的“羊驼”,会对人吐口水。

    还有各种奇花异果,还有喜欢人祭的土著大国。

    从中原到那新天地,据说要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航行数月,中途没有任何海岛可以靠泊,耗间之长,即便补给充足,也很容易让人绝望到发疯。

    ‘但是,朕想看看,看看那梦中的新天地,你,能做到么?’

    ‘臣张鱼,愿为陛下浮海东渡,亲眼看看那广袤的新天地!’

    东海观察使张鱼,经过十余年的准备,带着天子绘制的极东地区地图,在指南针和六分仪的帮助下,指挥满载补给和熟练海员的八艘五桅帆船,于春末从琉球出发。

    赶在飓风季节到来前,沿着黑潮航行,向着大海的另一头前进。

    哪怕半路遇到风暴也罢,遇到海怪也罢,或者船上爆发瘟疫也罢,只要有一艘船能动,就一定继续前进,直到世界的尽头。

    

第四百五十六章 直到世界的尽头(续)() 
夜,星汉灿烂,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八艘五桅帆船排成“一”字纵队,乘风破浪,向东航行,船上的灯火飘忽不定,仿佛几只萤火虫在大海上徘徊。

    海面上,是一股强劲的洋流,自西向东流淌,而空中,是一股强劲的西风,将这些帆船的船帆吹得绷起来。

    五桅帆船中,原本是纵帆状态的硬帆,此刻已经转变为横帆状态的“蝴蝶帆”,以便展开最大的兜风面,最大限度的利用风力前进。

    所谓“蝴蝶帆”,是纵帆船(硬帆)展开船帆兜风的一种方式,常见的双桅海船,其硬帆一左一右向两侧“张开”,由纵帆状态变成横帆状态,此时从船只正面(或后面)看去,这张开的两张船帆就如同一对展开的蝴蝶翅膀。

    传统的纵帆船(硬帆),都能做到这一点,新式的五桅帆船(硬帆)同样也能做到。

    除了中间那根桅杆(第三根主桅)上的硬帆依旧不动(纵帆状态),第一、第二桅杆的船帆,以及第四、第五桅杆的船帆相互间就形成了蝴蝶帆,尽可能兜住强劲西风,让船只保持高速前进的状态。

    自倭国本岛东部外海转弯向东而流的黑潮,还有这个季节强劲的西风,让向东而去的五桅帆船船队顺风顺水,只要不在海上遇到风暴,就能一直顺顺利利航行下去。

    张鱼站在甲板上,看着漫天繁星,又看看四周一片漆黑的海面,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涌上心头,随后被他压制下去。

    一旁,有船员在用仪器观测星空,以北极星定位,辅以指南针和计时钟,估算船只的大概纬度和航迹,并记录在航海图上,确保船队的航行方向保持在正东。

    观星定位,总没有白天以太阳定位那么准,但如今是深夜,没有太阳,所以只能用这种办法来确认己方船队的位置以及航向是否正确。

    从倭国外海向东航行,借着黑潮和西风,可以航行到万里之外的极东地区,在那里,不是一望无际的大瀑布,而是一片新天地,只要船队能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不靠岸航行两三个月,就能抵达那个地方。

    这是船队在出海前,张鱼向所有人陈述的一个事实,但这个事实到底是不是真的,他也没有底,因为从没有人沿着黑潮前往万里之外的新天地还能回来。

    他所说的事实,实际上是天子的一个“梦”,但为了确认这个梦是否真实,张鱼愿意扬帆远航。

    扬帆远航,光靠勇气还不行,在茫茫大海上持续航行数月不靠岸补给,这样的远航会对船员健康和心理造成巨大影响,所以,为了这一次史无前例的远航,朝廷准备了许多年。

    挑选意志坚定、品行优良的熟练船员,进行数月不靠泊港口补给的长距离航海训练,并且研究远航时,该搭载怎样的补给,才能确保船员的健康。

    航海时,船员只能吃干粮,若数月都不靠泊海港进行补给,那么淡水供应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若船员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瓜果,牙龈会流血,然后身上出现溃疡,最后病死。

    这样的病症,被称为“败血症”,正常航行的船只上,船员不会染上这种病,因为航行在南北两洋的船只时不时就能靠岸补给,吃到新鲜蔬菜和瓜果。

    真要长距离无补给航行,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船队规模再大、人再多,也会因为败血症爆发,导致船队消失在大洋之上。

    所幸,经过长期实验,大家发现只要多喝由甘蔗酿造的“狼目酒”,既能解渴,又能确保船员在不吃新鲜蔬菜瓜果的情况下,不会染上败血症。

    木桶装的朗姆酒,没那么容易,可以在船上长期储存,十分适合作为干净饮用水来源,然后再带上大量腌制酸菜,每天吃一些,避免败血症的效果也不错。

    与此同时,五桅帆船自问世后经过不断改进,其航海性能也越来越好,有硬帆、软帆(横帆船)两种帆型,考虑到未知的极东地区海域风向情况不明,所以此次远航,选择能使八面风的硬帆船。

    而出海时机也有讲究,根据多年的勘察,黑潮在倭国东部海域转向东后,其远海海域似乎在夏、秋季节风暴频发,并且冬天时洋流流速会下降,所以,远征船队最佳的出航时机,应该是在春末。

    按照这个出发时间,远征船队去年年底就抵达琉球,在那里做好各种准备。

    多年的精心准备,才有了今年的远航,所以,张鱼和成员们有信心花数月时间,横渡这茫茫大海,到达新天地。

    船队搭载着大量“狼目酒”和干粮,以及各种必备的生活物资和生活工具,还包括常见农作物种子以及鸡、鸭、狗等家禽家畜,随行人员大多是多面手,不仅是水手,还是木匠、樵夫、猎人、厨子等等。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有备无患,当船队真的抵达新天地,会首先建立起一个据点,无论船队最后能否平安东返,都会有船员在那定居点留守,开荒种田、蓄养家禽,等下一个船队的到来。

    三个远征船队,每队都有八艘五桅帆船,前后间隔数日陆续出发,所以,即便张鱼所在的第一船队全军覆没,还有第二船队,第三船队继续向东航行,探索那未知的极东地区。

    无论今年的远征船队能否平安抵达极东地区,明年,还会有三个船队共计二十四艘五桅帆船出发,沿着黑潮东进,直到世界的尽头。

    张鱼在甲板上转了一圈,交代值守的船员几句,转身进入位于船尾的船舱,点起蜡烛,认真看起舆图。

    舆图有两份,一份是按照现有勘测资料绘制的海图,在倭国本岛以东,图上是一片空白,只画着几道横线,以此代表纬度。

    此次远航,船队的航行方向,必须保持在北纬四十五度到四十度之间,如此才能确保借助黑潮的流动,更快的向东前进。

    若真的抵达新天地,船队必须在北纬四十度左右的地域登陆并修筑据点,如果地方不合适,就往南寻找合适的地点登陆。

    而后续的船队,也会沿着这个通道东进,平安横渡大海后,在北纬四十度左右的位置寻找据点,若找不到,就南下,这样的做法,就是确保三批船队能够较为容易的“碰头”。

    到了明年,新船队也会沿着这个通道东进,万一头一年的远征队落难,其幸存者还可以在据点等候“援兵”的到来。

    张鱼将这张海图拿开,展开另一张舆图,舆图上,原本是未知区域的极东地区,画着一片广袤的陆地,宛若两根鸡腿上下连在一起。

    上端(北)“鸡腿”,其西侧漫长的海岸线,应该就是船队跨海航行后会看见的大片陆地,张鱼看着这张看过不知多少次的舆图,用炭笔轻轻在其上两道横线之间点了一点。

    这是截止今夜船队走到的位置(估算),万里征程还没走到过一半,日夜航行的船队,前方似乎是永无止境的海水,但对于张鱼而言,船队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就不知道,新天地里,是否真有辣得让人喉咙如同火烧的“辣椒”、往树干上割一刀就流淌乳白色汁液的“橡胶树”

    张鱼放下笔,畅想起来。

    天子让他跨海远航,探索极东之地,首要目标不是为了移民,因为数月的跨洋远航,导致不会有百姓愿意到新天地开荒,人家去个辽东都犹犹豫豫,又怎么会愿意到万里之外的“世界尽头”安家落户。

    张鱼知道,天子是为了派人寻找新天地里的奇花异草,然后把植物或者种子带回来。

    正如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为中原带来葡萄、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胡椒等植物一般,张鱼奉命出使“东域”,要为中原带回天子所说辣椒、橡胶、烟草、玉米、可可以及专治疟疾的“金鸡纳”等作物或者种子。

    届时,史书上一定会留下“张鱼通东域”这五个字,流传千古。

第四百五十七章 求种() 
“叮咚,现在是最后一道题,如果挑战者答对,那么他就能获得特等奖:单人九寨沟三日游。。。现在,请听题。。。”

    “大家都知道,巧克力的天然原料是可可树的果实可可豆,那么请问挑战者,可可的原产地是。。。a北美洲 b中美洲 c南美洲 d非洲。。现在开始倒计时,五、四。。。”

    “哔哔。。。”

    “好了,我们看到挑战者选了b,中美洲,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哎呀,正确答案是c 南美洲。。。非常遗憾,挑战者和特等奖失之交臂。。。。”

    宇文温睁开眼,发现自己果然又是在做梦,不由得揉了揉太阳穴,翻个身,继续睡。

    却怎么也睡不着。

    曾经有一份特等奖就在我面前,我却选中了错误的答案,如果还可以再来一次的话,我一定选“南美洲”。。。。

    宇文温觉得很郁闷,“多年前”的一次有奖问答,因为一念之差和“九寨沟三日游”失之交臂,现在想起来,依旧耿耿于怀。

    看看身边熟睡的杨丽华,宇文温轻轻起身,穿上衣服下榻,点起蜡烛,转到书案旁,摩挲着那张“环太平洋地图”,渐渐入神。

    张鱼率领的船队,已经按期出发,而第二、第三远征船队,同样已经按期出发,三队共计二十四艘五桅帆船,沿着黑潮向东前进,要完成万里远航,抵达遥远的美洲。

    而现在,率先出发的张鱼船队,恐怕还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中,想着船队的宇文温这段时间睡不好,因为一闭上眼,就会梦到在狂风暴雨中挣扎的船队。

    美洲和亚洲隔海相望,以北半球而言,海路距离应该将近两万里,帆船单程航行,应该至少要花上两个月时间,而这样的航行,全都在大洋上进行,沿途没有岛屿靠泊,没有补给,一旦遇到风暴,熬不过去就完蛋。

    但现在是夏初,暴风季节尚未来临,所以。。。。

    希望每一艘船都能平安抵达美洲。

    如果你们全灭了,那我就等明年。。。

    宇文温如是想,看着自己凭借记忆绘制的地图,一动不动。

    美洲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但对于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不可能,因为天圆地方的结论深入人心,所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认为,以自己所处地域为中心,东南西北的边缘就是世界的尽头,有去无回。

    除了美洲本土文明外,其他各大洲的文明都没有意识到这块大陆的存在,而对“不正常人类”宇文温来说,这是地理常识。

    地理大发现,引发大航海时代,靠着美洲的黄金、白银、还有各类产出反哺国内,然后将国内过剩人口送到美洲殖民、开荒,于是,国力快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随后开始酝酿。。。。

    美好的畅想,却很难实现,因为发现美洲是一回事,殖民、开发美洲是另一回事。

    发现美洲,这件事宇文温可以实现,可殖民美洲,必然要数代人、上百年的努力才能实现。

    那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实现“发现美洲”这一成就,有意义么?

    对于宇文温来说,有意义。

    正如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为中原带来了葡萄、胡桃(核桃)、胡瓜(黄瓜)等植物一样,如果张鱼能够“发现”美洲,然后将辣椒、橡胶树、玉米、可可、烟草甚至金鸡纳树等植物带回来,那可不得了。

    橡胶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其产量要比杜仲胶大,容易上规模,无非是要花上十来二十年种植成材,而可可、烟草是很重要的经济作物,一旦大量种植,可以带来巨额收入。

    至于金鸡纳树,其树皮提炼的金鸡纳霜,可是治疗疟疾的良药,即便是用金鸡纳树皮熬汁也能治疗疟疾。

    至于青蒿治疟疾,实际上已有医书指出确实可行,但是技术人员摸索了许多年,都无法提取有效成分,这明显是技术不行,所以青蒿抗疟疾药物的实用化遥遥无期。

    宇文温觉得,若真找到了金鸡纳并带回来树种,广泛种植、大量制作成药,加上除虫菊制成的蚊香,大规模开发南洋就不成问题。

    至于美洲的黄金白银,好是好,但需要花时间勘探,而且需要的时间恐怕不短。

    所以对于宇文温而言,与其花上十几二十年在美洲勘探、开采黄金、白银,还不如把精力放在眼前,因为“近在咫尺”的倭国白银和吕州白银,已经可以缓解燃眉之急。

    至于大规模殖民美洲,将美洲变成中原朝廷的一部分,这是百年大计,不是需要宇文温操心的问题。

    朝廷动员河北百姓去闯辽东,乘船走海路不过三四日时间,而辽东又是汉时故土,不是什么烟瘴之地,就这样,许多百姓还犹犹豫豫,如果强迫百姓到万里之外的美洲定居,必然会“官逼民反”、遍地烽烟。

    就算在枪炮的镇压下,百姓认命,可动辄两个月的不间断、无补给航行,能活着抵达美洲的人又有多少?

    即便抵达美洲,万一当地一片荒芜,开荒种地种出来的粮食不够吃,爆发饥荒,又饿死一批人,这不是造孽么?

    更别说在岭南、南中、辽东还没开发好的情况下,朝廷哪来的财力去大规模开发万里之外的美洲?

    宇文温觉得,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必然无法持久。

    与其殖民美洲,还不如殖民南洋,若成功在美洲“求种”成功,就在南洋大规模种植橡胶、可可、金鸡纳,然后大规模移民,将南洋变成中原的后花园、原材料供应地,这样做还比较现实。

    所以,宇文温只想要美洲的特产作物,也就是“求种”,然后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建立几个据点,以便让远航船只有个落脚点、修船场,然后和当地土著建立联系、开展贸易,为将来做准备。

    将来的事,那是子孙后代的事,他不可能一个人干完几代人的活儿,若真要强求,就会落得历史上隋炀帝杨广的下场。

    把几代人才能做完的事,压缩到一代人做完,后果就是民不聊生、遍地烽火,即便执政者做的事情是利在千秋,却祸在当代,普通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哪里还会体谅你的千年大计?

    想着想着,宇文温想到了便宜小舅子杨广,这位剃度出家后法号“智缘”,如今已在天竺“留学”了十年,也不知死了没有。

    杨丽华当年苦苦哀求,让身陷囹吾的杨广在两名女子身上留下血脉,算是为杨家“求种”成功。

    如今杨广的两个后代已经成家,有了下一代,只知道父亲姓杨,英年早逝,却不知道自己的确切身世,过着平淡而殷实的生活。

    宇文温觉得这样倒也不错,所以便宜小舅子还是死了算了,省得麻烦事多。

    死了最好,也省得你姊姊成日里烧香拜佛,心心念念。

    有句话说得好:早死早超生嘛!

    

第四百五十八章 求种(续)() 
上午,散朝归来的宇文温闲来无事,便翻看起自己的记事本,从头看起,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看看还有什么可以实现的愿望没有实现。

    看着看着,看到了一段内容,随后黯然神伤。

    《肘后备急方》,治疟病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其“治寒热诸疟方”中的“青蒿方”,已经明确说了青蒿能治疟疾,而青蒿在中原不是什么珍稀物种,所以

    只要研究出有效提炼青蒿素的办法,就能降服“疟疾”这头猛兽,那么大规模开发岭南、交州甚至南洋都不是问题,所以宇文温满怀希望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如何有效提取青蒿素。

    花了二十多年,依旧未有进展。

    二十多年,螺旋桨推进的蒸汽船都研究出来了,青蒿素就是提炼不出来。

    很明显,技术不行就是不行,所以还不如去美洲寻找金鸡纳树。

    想到这里,宇文温叹了口气即便顺利“发现”美洲,金鸡纳树就能找到么?

    美洲那么大,鬼知道金鸡纳树长在哪里里,如果光靠探险队自己搜索,搞不好几十年都找不到,所以相对靠谱的办法,就是向土著打听。

    然而即便找得到土著,还和对方友好往来,但对方是否知道这种树还未可知,也许探险队问的是能治疗疟疾的奇树,人家以为你要找的是治疗不孕不育的神树。

    宇文温只知道“金鸡纳树”这个四个字,至于金鸡纳树的样子(树叶、树皮、花朵、果实模样)完全不懂,探险队就靠着这个名词去和土著打听,恐怕和大海捞针差不多。

    或者,土著听明白外来者要找的是什么树,但却将这种树当做宝贝,轻易不肯说,那么探险队猴年马月才能找到这玩意?

    宇文温觉得悲观点估计,大概自己的有生之年,都等不来金鸡纳树。

    美洲的特产植物有很多,但宇文温最想找到的,就是金鸡纳树,其重要性比烟草、玉米、土豆、可可都要高,毕竟天底下能治疗疟疾的药用植物,就只有青蒿和金鸡纳。

    能有效治疗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