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9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的工艺都已攻破,就是这个蒸煮釜成了最后的拦路石。

    要么蒸煮出来的木浆不合适,要么蒸煮釜不稳定容易爆炸,反正就是无法研制出耐用的蒸煮釜。

    现在,这块拦路石就要搬开了。

    梁道长解决了蒸煮釜上几个关键装置的设计问题,不仅实验成功,还为了确认这几个装置的绝对有效性,不惜以牺牲一个反应釜为代价进行验证。

    听到这里,李三九不由得看了看那头发花白的梁道长,心中暗道“实验狂人”果然无法以常理度之:五庄观的一个常见试验用反应釜可是造价不下五万贯啊!

    但为了造纸,这样的实验代价必须承受。

    李三九明白纸张的重要性,且不说用于印刷、书写、绘画,如今纸张的用途也多了起来,其中之一就是作为“厕纸”替代厕筹,还有作为“餐巾纸”,替代布帛。

    这两点看起来没什么,但市场需求极其惊人,李三九对此深有体会。

    千百年来,人们“更衣”之后清洁,都要靠细木片、木棒等厕筹,没人认为这有什么不妥,当然有钱人家可以用布帛,但这种行为真的很奢侈浪费。

    当然,用纸也行。

    在以前,纸张价格不低,虽然用纸来“清洁”,比用布帛“清洁”便宜,但依旧代价不菲,无论贵贱,基本上都用厕筹来“清洁”。

    然而当纸张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又便宜又好用的“厕纸”出现后,用过厕纸的人,若有得选,不会选回厕筹。

    所以,当各地造纸场能够大规模生产便宜好用的厕纸后,至少家境殷实的人家,已经全面抛弃了厕筹,在厕所备着的清洁用具是“厕纸”。

    低档一些的厕纸是以茅草、芦苇等草为原料所制草纸,出场销售时就已经切成一张张,方便使用。

    高档一些的厕纸是以竹、树皮为原料所制纸张,出场销售时是一卷一卷,别称“卷纸”。

    李三九知道,仅就长安城一处而言,每月销售的厕纸就是一个惊人数字,与此同时,替代布帛作为擦手之物的“餐巾纸”,销售量同样惊人。

    钟鸣鼎食人家用膳完毕,靠薄薄几张“餐巾纸”就能将满手油腻擦去,再方便不过,而餐巾纸和厕纸一样,扔到水里会溶烂,不会堵塞沟渠。

    所以,若大规模木材造纸真能成功实现技术突破,确实是个好消息。

    纸张越来越便宜,意味着书籍的价格也会越来越便宜,更多的人能够读得起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寒门学子会越来越多。

    想着想着,李三九和其他人一样满是期待的看着前方那庞大的蒸煮釜,不知过了多久,蒸煮釜上的阀门开始喷水汽,随后人们忙碌起来。

    完整的生产线开始运转,李三九在安全区域旁观,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只见蒸煮釜“开盖”,一股异味迎面扑来。

    李三九捏着鼻子继续旁观,只见几种冒着热气、不同颜色的液体在水槽中奔流,在许多坛坛罐罐之间拐来拐去。

    过了许久,在一处水槽里,大股白色粘稠的液体出现了。

    现场一片欢声雷动,白发苍苍的梁道长还有中年、年轻的技术员们欢呼雀跃,一脸茫然的李三九纠结片刻,决定还是不要不懂装懂,不然报告不好写。

    低声问一旁的技术员:“这是?”

    “观察!”那技术员笑眯眯的,眼睛都要眯成一条缝:“这是漂白过后的木浆,可以造纸了!”

    

第三百九十七章 擦手纸() 
春暖花开,阴山山脉北麓,大草原南沿,武川城外,此起彼伏的帐篷遮盖大地,旌旗如林,兵马如潮,周国皇帝巡边至此,于武川故宅祭拜先人。

    随行文武百官,也有在武川故宅祭拜先人者,那就是唐国公李渊。

    将近九十年前,魏国北部边境六镇:怀荒、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的戍卒叛乱,动摇了王朝根基,史称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直接导致元魏衰落,而武川镇的豪强、镇民、将卒,形成了一个军事团体,李渊的祖父李虎,当年就是这个军事团体中的成员。

    武川的武人集团入关中后,和关陇当地豪强联合,建立西魏,即后来的周国。

    西魏年间,武川…关陇集团的几个头面人物得封柱国,是为八柱国,唐国公李虎便是八柱国之一,所以作为第三代唐国公的李渊,伴驾来到武川后,自然要带着儿子们到故宅祭拜先人。

    李渊如今有四子,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三郎李玄霸道,四郎李元吉,如今都在武川,他们看着眼前这不起眼的小院落,一个个欲言又止。

    他们觉得曾祖当年住过的地方有些破旧,远不及自家府邸那么气派,最关键的是,时间隔了那么久,会不会找错地方了?

    大家折腾了许久拜错地方,传出去那可是很丢脸的。

    李建成已经二十来岁,有见识,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不解,但沉得住气,十岁出头的李世民很聪明,虽然有疑问,但见着兄长不吭声,他也不吭声。

    岁数更小一些的李玄霸和李元吉,东张西望了片刻,见着父亲也在打量四周,便低声问:“阿耶,这地方真的没错莫?”

    “嗯,没错的。”

    李渊点点头,面上镇定,但心里也有些犯嘀咕,然而拜都拜了,不是也得是。

    他年幼丧父,母亲没去过武川故宅,几位长辈也是如此,所以李渊本人对于武川故宅的位置不甚明了,眼下这地方,是有司根据资料推定的。

    故宅位置得靠外人来推定,李渊觉得有些无奈,但相关资料颇多,可以相互印证,想来不差。

    最重要的是,武川城里宇文家、独孤家、杨家的故宅地址没错,那么由此推断出李家的故宅位置,肯定错不了。

    虽然武川城所在地区长期为突厥控制,但武川故宅位置对于武川勋贵的后代来说,不算太陌生,有司仔细考据,所得结论应该不会错。

    现如今,元魏六镇故地重新纳入中原朝廷的控制之下,昔年破败的武川城,如今已变成繁荣的边疆大城,城池规模扩大数倍,不仅有驻军及其家属,还有大量百姓定居。

    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李渊作为后代重新游历,别有一番感慨。

    那就是若没有黄河航运的支撑,这破地方还真是苦寒之地,不要说比不上关中,连朔州都比不上。

    难怪当年会出事。

    李渊带着儿子们在武川街头漫步,看着鳞次栉比的邸店,看着来去匆匆的行人,完全无法想象九十多年前,六镇军民那困苦的生活情况。

    六镇的存在意义,是作为最北部的边防线,防御当年的草原霸主柔然(蠕蠕),而六镇军民在为国戍边的同时,却要承受沉重的赋税、盘剥,而且地位低下,所以不满与日俱增,直到怒火被点燃。

    如今,六镇故地重新变成了朝廷的北部边防线,同样有大量军民戍边,却因为成了几个主要的边贸商埠,变得异常繁荣,李渊知道这都全靠黄河航运的支撑,使得大量人员、物资流通十分便利。

    产自中原的茶、瓷器、丝绸、蔗糖、铁锅还有各种手工业制品,经由黄河北上,翻过阴山山脉,销往草原,而草原各部蓄养的马、羊、奶酪制品、羊毛,大规模南下,销往关中。

    边贸的快速发展,让位于商路必经之处的武川繁荣起来,与此同时,朝廷对河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如今终于有了成效,逐年增长的粮食产量,能够支撑起更多的边防驻军。

    边军实力强劲,突厥国内大小部落自然就老实起来,边贸环境改善,自然有越来越多的商贾聚集边疆,使得各处城池人气聚集。

    李渊见着熙熙攘攘的街道、生意兴隆的邸店,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若当年的武川有如此繁荣,没有被洛阳朝廷当做擦手纸用完就扔,谁还会起事?

    不过若是没有当年的六镇之乱,如今的自己,大概也就是区区边境豪强的身份了。。。

    。。。。。。

    武川城外,御驾驻跸之处,超级豪华大帐篷里,宦官们正在拜访食案、布置宴席,周国皇帝宇文温即将在此宴款待前来觐见的突厥东突厥)始毕可汗及一众贵族,事关重大,所以马虎不得。

    此次宴会,饮食贴近草原习俗,所以会有大量肉食,还有酪浆等奶酪制品,与此同时,举办方还会准备大量茶水以便解腻。

    因为手抓羊肉会导致双手油腻,所以席间还会备下“餐巾纸”,也就是擦手纸,让客人体会一下这种纸品的便捷之处。

    皇后尉迟炽繁、太子宇文维城也将参与宴客,现在在帐中听宇文温交代一会宴客时的注意事项。

    启民可汗去世,其子即位,即始毕可汗,本来按着两国的关系,应该是始毕可汗入关中朝见周国皇帝,但宇文温却直接来到两国边境,省得对方奔波,原因当然有几个。

    首先,宇文温要亲眼看看河套地区的发展情况,毕竟朝廷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开发河套地区,他不亲眼看一下成果心不安。

    其次,天子巡边,亲**问戍边将士,能够极大鼓舞士气,若将士们遇到什么困难,他可以当场做决定,特事特办,让将士们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春游。

    难得有机会名正言顺“公款旅行”,宇文温把一大家子都带上了,出来踏青,到故宅祭拜先人,到大草原看看风光,免得成日里待在长安,憋出毛病来。

    第四,和始毕可汗谈谈相关事务,以及新的边贸约定,为国内的茶叶、瓷器、铁锅及各类手工业制品拓展“外国市场”。

    第五,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亮肌肉。

    宇文温要在武川地区开展一场大规模“春狩”,也就是大规模军事演习,让武装到牙齿的周军比划几下,给前来观看的突厥贵族们留下深刻印象。

    或者说是心理阴影。

    时代不同了,宇文温要让草原上的部族明白,周国拥有绝对的实力,能摧毁所谓“数十万铁骑”。

    是突厥更需要维持两国友好关系以及相关约定,日后是战是和,周国都无所谓的。

    如果日后真要撕破脸。。。

    那些约定就是一张张擦手纸,用来擦周军将士杀敌后血淋淋的双手。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三百九十八章 忧心忡忡() 
    接连数日的宴会,让始毕可汗酩酊大醉,在酒宴上,始毕可汗吃到了东方大海出产的海产,其中包括各种腌制的海鱼,还有大螃蟹,各种烹饪方式做出来的菜肴,确实让人大快朵颐。

    更别说那些烈酒,让人喝了之后难以忘怀,一杯接着一杯喝,以至于喝得大醉。

    躺在榻上醒酒的始毕可汗,想着数日来的种种事情,不禁心中悲愤,原本有些晕乎乎的脑袋,更加晕乎乎起来。

    周国皇帝到武川,实际上是来向汗国(东突厥)示威的,这一点始毕可汗很清楚,却只能当做没看出来,每日里笑脸相迎,心中却觉得十分憋屈。

    周国的边军已经翻越阴山山脉,在所谓的“六镇故地”筑城、布防,对方防的是谁,不言而喻。

    汗国东境的契丹、库莫奚各部,之前还听从汗国号令,这几年已经转投南面,听周国的指挥;周国的商队不断深入草原,以做买卖为幌子,和各部族私下交好,打的什么主意,始毕可汗之前就能猜到。

    周国的边防要塞,不断地往草原推进,然后以堡垒为中心,划定所谓“牧区”,周国的牧民可以在这里放牧,但突厥国内部族要到这些地方放牧,就得缴税,美其名曰“管理费”。

    种种迹象表明,周国对汗国有不良企图,这些年一直都在做准备,也就是杀羊之前要磨刀。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周国经营所谓“河套地区”,驻扎越来越多的军队,再过上几年,那可就不得了了。

    就像现在,始毕可汗躺在榻上,有一个人手持尖刀,就站在榻边,这人只要想捅刀子,就能捅中他身上的要害,而他,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站在榻边,无力阻止。

    现在,在武川的这几日,周国皇帝明面上笑眯眯的和他商谈国事,包括两国边市事宜,但实际上这不是商谈,而是告知。

    对方只是告诉他,接下来两国要定下何种约定,完全没有真正考虑过汗国的意愿。

    对此,始毕可汗越想越气。

    对方说开几个边贸商埠就开几个,说让哪几个部落参与边贸就直接定了,根本就没考虑过自己的意见,始毕可汗觉得周国皇帝如此不加掩饰、当着他的面收买突厥国内贵族人心,简直是岂有此理。

    这种感觉很不好,始毕可汗觉得自己是堂堂阿史那氏的子孙、汗国的大可汗落得如此地步,却还得赔笑,真是屈辱。

    他心中烦躁,却无法说出来,只能借酒浇愁,越浇越愁,最后喝得大醉,还不敢畅所欲言,只能回到自己帐中,忧心忡忡的唉声叹气。

    周国的实力很强,这一点始毕可汗清楚,他知道周军有犀利的兵器,当年随着父亲去晋阳、长安,亲眼目睹了周国的种种“力量”,尤其那神奇的火轮船和起重机,简直不是人间之物。

    正是有了可怕的火轮船、起重机,周国才得大规模运输人员、物资,牢牢占据昔日为汗国治下的领地——河套地区,将边境向北延伸,一直延伸到阴山山脉北麓。

    再这样下去,对方迟早要把手伸进草原,到时候,他该怎么办?

    经过多年的修生养息,汗国的实力得到恢复,此时的始毕可汗,实际上已经可以调动十余万骑兵作战,但面对实力更加强劲的周国,他却没有丝毫在对抗中获胜的信心。

    汗国的骑兵要突入周国境内,逼近诸如并州晋阳这样的重地,先得攻破阴山防线,但据始毕可汗所知,周国阴山防线戒备森严,己方短时间内难以从某个地区突破,而周军的反攻随后就会到来。

    到时候,攻不进去,退又断了边市,进退两难之下,国内那些贵族怕是要趁机作乱,到时候周国再趁火打劫。。。。

    更别说汗国西部(西突厥)的可汗们也在蠢蠢欲动,对方也不介意趁火打劫。

    始毕可汗越想越烦,在榻上翻来覆去总觉得哪里不舒服,索性坐起来,看着蜡烛发呆。

    不一会,亲信史蜀胡悉在外求见,始毕可汗见谋主来了,精神为之一振,让其入帐。

    史蜀胡悉是始毕可汗的心腹,如今主持与周国的贸易,这可是始毕可汗手中最大的财源,轻易不会假于他人之手,可见史蜀胡悉的地位有多高。

    史蜀胡悉这几日陪着始毕可汗赴宴,知道可汗喝了很多酒,现在见其脸色不是很好,又见帐内别无他人,低声问道:“可汗心事重重,莫要喝多了,以致酒后失言。”

    这句话说中始毕可汗心事,他叹了口气:“知道,知道。。。。”

    史蜀胡悉是始毕可汗的谋主,知道可汗在忧虑什么,如今身在周营,到处都是耳目,所以君臣之间不好议论什么,但为了防止可汗心中郁郁寡欢,酒后失言,他还是决定适当劝解一下:

    “可汗,这几日见着周国太子,可有看法?”

    “嗯?周国太子?”

    始毕可汗回想起周国皇太子宇文维城的样貌,觉得这个年轻的周国储君言谈举止得体,看上去不错。

    史蜀胡悉见始毕可汗沉吟不语,说道:“想来这位太子,会是个不错的继承人。”

    他见始毕可汗点点头,又说:“那么可汗,觉得周国皇帝气色如何?”

    “年富力强,气色不错,看不出什么病态。。。。”

    始毕可汗说完,有些疑惑的看着史蜀胡悉:“此是何意?”

    “可汗,周国皇帝年富力强,看上去好像还能活很长时间,而太子也已成年,羽翼渐丰。。。。”

    说着说着,史蜀胡悉的声音变得更小:”皇帝在位时间还长,而太子要么苦熬多年。。。。要么等不下去。。。。。这种事情,谁知道会不会发生呢?”

    始毕可汗闻言眼睛一亮,抓住史蜀胡悉的手:“你是说。。。。”

    “臣的意思,先静观其变,也许等上几年,周国国内生变也说不一定。”

    史蜀胡悉说到这里,生怕始毕可汗想不透,解释:“周国皇帝年富力强,继位以来,大兴土木,连年对外征战,是个雄心勃勃之人。。。”

    “其人如此有抱负,自然对储君的要求很高,太子表现差了,他不满意,但太子表现得太好,他也不会满意,因为中原有句话,叫做雄主多猜。”

    “给这样的皇帝当太子,那太子怕是会很憋屈,成日里战战兢兢,又有众多弟弟在一旁等着上位,说不定哪天父子反目,刀兵相见,那就精彩了。。。。”

    始毕可汗听了史蜀胡悉的分析,眉头舒展,面色也变好许多:“对,你说得对!”

    “所以,还请可汗放宽心,忍上几年再说。”

    “好,好!”

    始毕可汗起身,在帐内来回走动,这几日他赴宴,见着周国皇帝年富力强,而太子看上去又是个不错的继承人,不由得为汗国的将来感到忧心忡忡。

    因为按照周国的发展势头,若是接连两代皇帝都是明君,汗国怕是真的要完了。

    可若是从另一方面想,周国皇帝年富力强、可能还会活很多年,这对同样步入成年的太子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周国皇帝有很多儿子,这对太子来说就是威胁,时间拖得越长,太子之位面临的威胁就越大,万一哪天老家伙心烦了要换储君,那让“老太子”情何以堪?

    到时候,要么老皇帝废掉老太子,要么老太子发动宫变,把老不死的干掉,自己提前继位,无论是哪种情况,周国国内肯定会动荡,那么,汗国的机会不就来了?

    

第三百九十九章 大问题() 
夜,大帐,一身酒气的宇文温和儿子们交谈,除了太子外,皇子宇文维屏和宇文维行亦在座,虽然一身酒气有些不体面,但时间紧迫,宇文温顾不得那么多,他要利用好每一天,容不得虚度光阴。

    今年一开春,宇文温就很忙,科举的会试、殿试在长安举办,待得殿试结束点出新科状元、黄河解冻,他便马不停蹄赶往河套,巡视边疆、慰问戍边将士。

    顺便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