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9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是要变成“菊花刺史”么?

    。。。。。。

    “陇右渭州虽然是中州,却不能小瞧了,那可是陇西李氏郡望所在,你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到任之后,火候如何拿捏,一定要想清楚。”

    “还有,渭州为秦州总管府辖州,宇文总管是天子潜邸旧人,自幼时起的伴当,那可是心腹中的心腹,你受他管辖,可得上心些。”

    “多谢恩公提点,还请恩公详细说说这位宇文总管的事情,下官也好心里有个数。”

    “王使君,如今怎能以‘下官’自称?你我可都是平级喽!”

    “恩公哪里话,若没有恩公,下官哪里能有今日。。。。”

    “不,这是王使君用十余年心血换回来的,安某不敢贪功。”

    “恩公在上,王某敬恩公一杯。。。”

    私第,豳州刺史安吐罗正和新任渭州刺史王世充交谈,虽然二者年纪相差不大,但王世充一口一个“恩公”,让安吐罗虽然嘴上说“无需如此”,但心里总是觉得舒坦。

    作为一个经商多年的人,他当然知道这是王世充的奉承,不过好话谁都乐意听,所以也就不再坚持。

    王世充孤身(出发时带了随从)前往极西之地,历经艰辛,花了十余年,勘察罗马、波斯国情,又带回异花“除虫菊”,此事现在朝野皆知。

    天子的赏赐且不论,王世充带回花种栽培后种出来的植物还没开花,药效无从验证,所以在王世充觐见天子后数日,吏部根据王世充勘察极西之地的功劳,给出了铨选结果:

    升任渭州刺史。

    说不上是直步青云,还被人戏称为“菊花刺史”,但谁都知道一旦朝廷确认了异花的“药效”,如此大功还会让王世充的资历有进一步累积,对于仕途是很有帮助的。

    最关键的是,天子很高兴,这比什么都重要。

    王世充知道自己得了这个任命,是天子在考察自己的能力,他用身处险境十余年换回来的富贵,可不能就此止步,所以在赴任前,趁着安吐罗还没有返回豳州任上,赶紧请教一些紧要的事情。

    秦州总管宇文十五,是天子潜邸家奴,自幼起的伴当,这层身份可不得了,王世充知道自己接下来想要讨好天子,首要一步就是得学会如何讨好宇文十五。

    常言道:有其主必有其仆,王世充判断宇文十五的行事风格,应该和天子有些相近,但他之前无缘得与这位天子家奴出身的内臣打交道,所以只能求助于安吐罗。

    这种事情肯定不是免费,所以王世充拿到手还没焐热的金银,就有一部分作为礼物,转到安吐罗手中了。

    安吐罗知道这种话题有些敏感,天子耳目众多,他不确定自己身边有没有,又不能把仆人都支开,否则真要有耳目,天子必然起疑,认为他两个在密谋什么,那可就不妙了。

    这种情况下,也许隔墙有耳,所以话不能说得太直接。

    “王老弟,日后和宇文总管打交道,千万不要想着走捷径,认真做事最好。”

    “你要记住一点,宇文总管眼中看到的你,就是天子眼中看到的你!”

    

第三百三十八章 震惊!() 
岐州洛邑以西,渭水峡谷,走马上任的渭州刺史王世充,看着依山开道的渭水峡道惊叹不已:以前,渭水峡道可都是窄窄的栈道,车马通行不易。

    现在这条宽阔的官道,可以让两辆马车相对而行还绰绰有余,全长四百余里,沿着渭水峡谷一直向西,直达陇右秦州州治上封,于去年才全线贯通。

    沿途破山裂石,逢水搭桥,骑马轻装赶路走完全程,只需四日。

    这意味着,传递紧急公文和军情的驿使,昼夜兼程赶路,只需一日便能从峡谷西端的上封赶到东端洛邑。

    如此宽阔的道路,可以让兵马调动起来更加方便,一旦陇右秦州有变,那么朝廷大军从关中西进,就不必走原先的陇山道。

    不需要绕一个“几”字走远路入陇右,而是截弯取直,经渭水峡谷直达上封。

    这条崭新的官道,许多路段可以说是在陡峭山壁上直接开凿出来的,但王世充难以想象仅凭人力,要如何在坚硬的石壁里开凿出如此之深的路宽。

    感慨之余,他问随行吏员:“朝廷修这条峡道,用了猛炸药吧?”

    “回使君,确实如此,若无猛炸药,仅凭人力,根本就无法在峡谷两岸陡壁开凿出如此道路。。。”

    那吏员讨好的介绍着,还扯上了另一条道路:“使君,从洛邑西南入蜀的散关道,也都是靠着猛炸药扩宽,千年栈道如今大部都是坦途,走起来可是方便得紧。”

    “原来如此。。。。”王世充看着这条道路,看着路上绵延不绝的马车、旅人,有些失神。

    秦州上封即古之天水,岐州洛邑即古之陈仓,当年崎岖难行的关中入陇右渭水峡道、关中入蜀地散关道,如今都已变成坦途,天下真的大变样了。

    王世充离开中原十余载,再回来时,竟有沧海桑田之感。

    首先,他跟随粟特商队穿越草原抵达阴山山脉后,发现官军已经牢牢控制了阴山一线,将整个河套地区收入囊中。

    经由白道进入山脉南麓丰州地区,州治绥远商业之繁荣、规模之庞大让他不敢相信,而到了港口,看见冒烟的火轮船和起重机,王世充直接就震惊得说不出话。

    这两种吃煤且力大无穷的机器,让他想起了神话里的妖魔鬼怪。

    随后乘坐火轮船南下,一路上他一直睡不好,不光是因为吵,还因为被所见所闻震惊。

    黄河大瀑布处那水陆转运铁路,瀑布下游黄河河道上繁忙的火轮船船队,以及渭口转运港那密密麻麻的港区起重机、堆积如山的货物、煤炭,让王世充只觉脑袋一片空白。

    他就像个第一次进城的乡下农民,见着车水马龙,高楼广厦,震惊得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摆。

    长安城还是那个长安城,却和他出发前的长安城有了明显变化,变得愈发繁华、热闹以及“奇怪”。

    不止长安城,前日路过的岐州洛邑,城池规模比以前大了许多,也繁华了许多,身处渭水峡道、散关道汇聚的洛邑,商队接踵摩肩,沿街邸店鳞次栉比,让以前来过洛邑的王世充甚至产生了错觉:

    这是洛邑?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显而易见,当今天子即位以来,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又有奇人异士相助,才能有如此之多的奇技淫巧改变人间,不然无法解释这十余年来关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王世充边走边想,看着穿行在山壁间的峡道,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威力巨大的猛炸药,拿来开山修路都有如此效果,若用在战场上,谁能挡得住?

    连山都可炸开的猛炸药,岂是是血肉之躯能抗衡的?

    无论是外敌入寇还是有人造反,装备精良的官军,可以沿着宽阔的官道,或者乘坐火轮船走水路出击,势不可挡。

    朝廷兴科举,笼络天下学子,又兴海贸,财源广进,交通便利,物产丰饶,正如一轮朝日,冉冉升起。

    天子年富力强,掌握着这一切,为臣子者想要荣华富贵,最便捷的办法,果然还是得讨好天子才行!

    王世充如是想,他当然想要荣华富贵,妻妾成群,也不枉费自己到世上走一朝,但该如何讨好天子,确实得仔细琢磨一番。

    男人,当然少不了美人相伴,那么送绝色美人?

    王世充听说后妃们个个貌若天仙,甚至连皇后都是绝色美人,想来这套行不通,他就怕好不容易搜罗来的美人,天子都看不上,还白白惹来皇后记恨。

    天子不缺美人,但要消受美人风情,怕是会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就献西域奇药“强身”、助兴?

    王世充回想了一下那日觐见天子时所见,天子面色红润,说话中气十足,没有什么被酒色掏空的样子,想来不需要什么奇药“强身”、助兴。

    要不送奇珍异宝,或者各种奇异装置?

    王世充觉得比起火轮船、起重机,夏天的“空调”、冬天的“暖气”,天下怕是没有什么奇珍异宝、奇异装置能引起天子的兴趣。

    或者弄什么祥瑞?

    感觉天子不好糊弄,搞不好弄巧成拙。。。

    王世充琢磨着,心事重重,忽然听得水声大作,仿佛走入河中,不由得抬起头看去,发现自己骑马走上一座大桥。

    横跨渭水的大桥。

    随行吏员见着王世充惊讶的模样,赶紧介绍起来。

    新修的渭水峡道,大部分路段位于峡谷南岸,沿着渭水河道前行,但在此处,河道忽然急转,宛若一个倒过来的“几”字,且拐弯处南岸山壁陡峭,于是修路时截弯取直,直接靠两座大桥让峡道穿过这个急弯。

    两座桥梁,均为砖石所筑,又用“水泥”粘合,牢固异常。

    虽然两座横跨河面,却不会影响航道,因为渭水上游河道多浅滩,根本就不能行船,无所谓架桥影响船只通行。

    说着说着,吏员指着前方热闹的城池说到:“使君,这两座桥梁之间、河流急弯内的突出山坡,如今已是热闹市镇,有驿馆,有官军堡寨,还有邸店、客栈,热闹非凡呐!”

    王世充看看天色,见着日上中天,临近午时,知道一会定要在这处驿馆吃个便饭,于是继续策马前行。

    穿过热闹的路边集市,看着往来旅人、商贾熙熙攘攘,只觉有些吵。

    忽然,在一片喧嚣声中,他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喊:“卖报,卖报,秦州快报!上封城郊棉田出异状,真相令人震惊!”

    棉田出异状?莫非不是杀人抛尸?或者令人发指的罪行?不然怎么会有令人震惊的真相?

    王世充如是想,他想知道“令人震惊的真相”是什么,便示意随从去寻那报童买一份报纸,随行吏员想要劝阻已是晚了。

    见着王世充满怀期待的接过报纸,吏员心中一叹:唉,天杀的报社,成日里“震惊、震惊”,标题不要那么吓人行不行!

    

第三百三十九章 棉花都督() 
“兰州报社出的报纸都是糊弄人的,成日里编一些夸大其词的新闻标题,没想都快到关中,买份报纸来看,还是上当了!”

    “薛都督这是少见多怪了,就是到了长安,那报纸的标题都是耸人听闻,不如此,何以吸引客人来买?”

    “不是,这官府也不管管么?”

    “管?如何管?人家报纸的标题看起来是很夸张,却又没有歪曲事实不是?无非是话说一半,剩下半截不说,勾起路人好奇心罢了,闹到官府那里,人家报社也有也说得过去的道理嘛。。。来来来,干了这杯酒!”

    客栈,于旅途偶遇的故人们正在把酒言欢,一方,是来自长安的李镖头,押镖从长安出发,前往陇右兰州,在渭水峡道双桥城,遇到了故人、兰州金城的薛东主。

    薛东主单名一个举字,祖上是河东人,即河东薛氏,后来父辈迁居兰州金城,便在当地安家落户,父子两代人苦心经营,已是家财巨万的当地大户。

    薛举骁勇善射,为人豪爽,喜欢交结边地豪杰,是有名的“薛庄主”。

    镖行走镖,自然要和沿途各地大户搞好关系,常年押镖行走兰州金城与关中长安之间的李镖头,自然和热情好客的薛庄主有不错的交情。

    今日,双方在有着东西大桥的“双桥”偶遇,少不了要喝几杯,席间,薛举说起报纸,那是咬牙切齿,却不见把手中报纸撕掉。

    当然不能撕,因为报纸上刊登着许多消息,从上面能知道许多事情,无论是官府的通告,还是商讯,亦或是各地发生的奇闻异事,报纸上都有。

    尤其是商讯,对于薛举来说可得时刻关注。

    随着陇右织造司的成立,薛家如许多陇右大户一般,开了棉花种植园,随着棉田面积越来越大,“钱”景也是越来越光明。

    所以,薛庄主变成了“薛东主”,和镖行打交道次数越来越多,与李镖头的交情自然进一步加深。

    但现在,薛东主已是“薛都督”,因为薛举协助官军讨伐吐谷浑立下功劳,所以编入军府,得授“帅都督”,成了官军将领,如今奉命入京,到兵部公干。

    薛举如今是官,所以没有官身的李镖头见到了薛举,可得自称“草民”,但薛举不会摆架子,一如既往的与对方称兄道弟。

    薛举这几年通过看报纸,以及与李镖头等人及行商打交道,得知了关中还有更多的商机,所以他想给自家的棉花种植园寻找新的财路,除了给陇右织造司供货,再找几位“合作商”。

    对此,李镖头倒是能牵线搭桥,因为镖行东主们也经营其他产业,同样需要稳定的棉花来源。

    但在那之前,李镖头必须提醒一下对方:“不是李某信不过薛都督,如今不仅棉布供不应求,原棉亦是如此,鄙行东主们,谈的都是大买卖,薛都督的种植园,拿出来的原棉好歹有这个数?”

    李镖头比了个手势,让薛举看了心跳加速,随后一口应承:“可以,且不论薛某家中庄园能否出产这么多棉花,若定了契约,必然能够按期交货!”

    产量不够,可以买别家种植园的棉花来凑,这对薛举不难,而他家的种植园一直都在扩大,过两年,这个数就不会是问题。

    谈到棉花,李镖头问起薛家种植园的情况,并提到一点:江南、岭南的棉花种植园,已经大量用生口(奴隶)做工,成本大幅下降,利润明显增加。

    对此,薛举有些无奈,陇右的棉花种植园,目前主要以雇工为主要劳动力,谁都知道生口用起来省钱,问题是之前一直不好弄到足够的数量。

    当然,绑架路人做奴工也不是不行,但如今官府盯得紧,大家不想惹麻烦。

    年初,官军讨伐吐谷浑,薛举亦带着部曲助阵,此次作战官军斩获无数,但美中不足的是,抓的俘虏不够分,因为陇右各种植园都急需生口,僧多粥少。

    还好,朝廷响应陇右“民意”,酝酿在西海地区实行特别政策,也就是允许大家捕捉生口,大张旗鼓开展生口买卖。

    作为兰州当地大户,薛举当然要为朝廷分忧,其他人亦是如此,无论是官、军还是民,都在摩拳擦掌。

    这件事具体怎么个操作法,须得大家一起议个“草案”,然后朝廷“定稿”,故而薛举和许多豪强大户出身的军府郎将和各地贤达,前往秦州议事。

    然后选出几个军民代表去长安,到兵部接受询问,薛举便是其一,大家拿定主意,一定要让朝廷放心,相信边地豪杰会踊跃“拥军”,协助官军作战,为国分忧。

    边地豪杰如何为国分忧,李镖头管不着,但他听到一些风声,如今正好碰到故人,顺便透露一二:

    “薛都督,不是李某多嘴,陇右的棉花可得想办法扩产,据说朝廷又和突厥的可汗们约定,增加边市里棉布、棉花的买卖份额,可陇右各地种植园慢吞吞的扩产,我这旁人看着都着急。”

    薛举听到这里,拍着食案:“谁说不是呢?可种棉花、收棉花、棉纺都得大量人手,到了丰收时节各家都在招短工,还不一定招得齐,你说这叫什么事?”

    薛举说起棉花,完全没了边地豪侠的模样,从“薛都督”变成了“薛东主”,但很快就变回来。

    “不过不碍事,朝廷既然开了口,那西海吐谷浑还有诸羌,自然有大把人争着帮助官军去收拾,抓了生口往种植园一扔,就不用成日里求来求去招短工。”

    不知是喝多了还是怎的,薛举絮絮叨叨起来,话越来越多,说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他结交豪杰,当然是想要经营人脉,以便关键时候派上用场。

    关键时候是什么时候,一言难尽,但现在很明显不是“那个时候”,如今种棉花是不错的赚钱营生,而他入了军府当了帅都督,就意味着往仕途发展有望。

    这条路看起来走得通,所以薛举的别样心思就少了许多,往后率军入西海地区征战,那可是公私两便,正合他心意。

    然而,他们这些新晋军府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因为家中多有棉花种植园和棉纺织工场,被人讥讽为“棉花都督”。

    棉花软绵绵,所以“棉花都督”听起来就是中看不中用的废物,这让薛举十分不快。

    其他人也不喜欢这个戏称,所以大家觉得,日后入西海地区征战,除了抓生口,怎么着都得抓几个吐谷浑的“名王”、诸羌酋帅回来,方显陇右、河西豪杰手段。

    喝得一身酒气的薛举,扯着李镖头发誓:“老李,你作证,我。。嗝。。。我,一定要立个大。。。功劳,让这帮长舌鸟人也震。。震惊一下!”

    

第三百四十章 冰糖法司() 
汴州东郡,白马津,港区一片繁忙,南来北往的商旅在此聚散,又有大量货物在此装卸,所以随着火轮船运输的兴旺,白马津已成为一个繁华的市镇。

    汽笛声中,一艘渡船靠泊码头,船上乘客排队下船,沿着通道向外走去,栏杆的另一边,等着登船的人们也排成队,一上一下,井然有序。

    出口处,刚下船的三个年轻人驻足而立,看着外面鳞次栉比的邸店,仿佛是三只掉进米缸的老鼠,两眼放光。

    “这边,先去这边,不然耽搁久了,东西都卖光了!”

    田嘉禾低声说着,带着同伴周孝节、周绍德向前走,径直往前方一个挂着“直线穿过数个圆圈”图案做招牌的邸店而去,身后又有数人跟随。

    直线穿过数个圆圈,这个图案代表着“冰糖葫芦”,所谓“冰糖葫芦”,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糖稀而成的一种美食,因为糖稀多用冰糖,故而得名。

    冰糖葫芦不一定用野果,山楂、荸荠、橘子都可以,其中尤以山楂做的冰糖葫芦最为可口,吃起来又酸又甜,让人回味无穷。

    三人来到店前,见着排队买冰糖葫芦的顾客排成长队,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田嘉禾掏出怀表看看时间,随即招招手,一名随从凑上前:“郎君有何吩咐?”

    “你,在这里排队,冰糖葫芦每样来六串!”

    被田嘉禾点名的随从赶紧问:“郎君,万一卖断货怎么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