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6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闹大了,闹到长安,就算天塌下来也有寡人顶着,你们只管去做!”

第二百七十一章 债台高筑?() 
    夜,结束遛弯的宇文温转回帐内,洗了把脸坐在书案边继续看资料,方才的会议,他说了很多,该交代的已经交代了,但还是不放心,于是继续看资料。

    日兴昌推出的青苗贷,实际上是宇文温“拾人牙慧”,因为在“历史上”,北宋时就有过青苗贷(青苗法),而一说到青苗法,就会让人想起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起源于唐朝中期,那时的唐朝历经安史之乱遍地藩镇割据,中央朝廷对地方失去控制,收不上赋税,于是为了开源,弄出了青苗法,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朝廷(皇帝)创收。

    青苗贷,就是放贷给即将耕作却无能力购置种子、农具的农民,然后农民在收获时以收成还贷,到了北宋时,“拗相公”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向农民放青苗贷。

    王安石是想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兼有抑制民间高利贷、保护和赈济民户的目的,拗相公是要利民,出发点是好的。

    而宇文温也是看到了“抑制民间高利贷、保护和赈济民户”这一点,所以才想要推行青苗贷。

    按照“现代”的金融观点来说,青苗贷就是面向广大农民的小额贷款,然而王安石推行青苗贷(青苗法)的本意是利民,为何却被人诟病为祸民呢?

    很简单,吏治,如果推行一项政策前不事先整顿吏治,再好的政策都没用。

    俗话说歪嘴和尚没正经,一项政策无论制定时的初衷有多么美好,实行的时候都要靠各级官僚一层层推行下去,到最后,大多变得面目全非。

    王安石推行青苗贷,是因为他在做地方官时在治下推行过,效果不错,确实救了急,让家境拮据的农户免于高利贷的祸害,于是王安石成为宰相之后,不顾阻力将青苗法大范围推广。

    这一推广,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还引得民怨沸腾。

    问题就在于“一刀切”,王安石不顾各地情况不同的现实,强行推广青苗贷(青苗法)。

    新法…青苗法推行是否顺利,是考核地方官的指标之一,于是各级官员们为了前程,逼迫不需要借贷的农户去借青苗贷,而本来规定是二分利,又被地方官偷偷加派。

    又因为是官府主导放贷,于是各种揩油的手段就来了。

    民间借贷利息高,但成交很快,双方讲好价钱就能成交,而官府推行的青苗贷,办起来手续麻烦,流程复杂,一群胥吏趁机吃拿卡要,雁过拔毛。

    急着种田的农民哪有时间和这些胥吏耗,只能任由对方盘剥,无形中增加了负担。

    而青苗贷虽然比一般的民间借贷利息低,但实际上也不低,农户借了青苗贷,若收货时丰收倒还好,若遇到歉收,立刻倒霉。

    而在农业时代,若没有完善的水利设施,种地完全就是靠天吃饭,雨下多了不行,下少了也不行,无数农户因为天灾导致歉收,从此背上一屁股债。

    最关键的是,并非所有农户都有借贷开展农耕的需求,而王安石为了推行变法,不顾一切反对意见,强行搞摊派、定指标,甚至规定各州县必须完成规定的放贷额度。

    如此一来,各地方官府便堂而皇之搞摊派,一级压一级,层层摊派的结果就是农户们无论贫富,一律都要“奉旨借贷”。

    地方官府增加了收入,胥吏们从中捞足了油水,只有那些本该为青苗法保护的农户,硬是被青苗法弄得破产。

    所以,本意是利民贷的青苗贷,实行之后变成“祸民贷”,这是宇文温要引以为戒的教训。

    他要在河南地区推行青苗贷,却不打算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因为他不相信各地地方官府的节操,所以依靠的是“有活力的民间组织”——日兴昌柜坊。

    宇文温对日兴昌柜坊“从业人员”的节操有信心,他认为靠日兴昌来放青苗贷,至少要比靠各级地方官府放贷可靠得多。

    而且有了这个白手套,办起事来很方便,在放贷时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让柜坊和有借贷需求的农户直接打交道,避免对方被盘剥,不会为此增加更多负担。

    宇文温的构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日兴昌在河南没有根基,一上来就把摊子铺那么大,抗压能力很弱,一不留神就要倒霉,到时候连带着他都要倒霉。

    但宇文温还是要推行青苗贷,他就是要和那些民间高利贷竞争,而官府放贷…公廨钱,暂缓。

    日兴昌在山南已经推出青苗贷业务,效果不错,有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河南开展放贷业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宇文温知道,青苗贷那一分到二分的利还是太高了。

    日兴昌的青苗贷,若将利息做横向对比已经是很有良心,但对于广大农户来说,种田的利润率(以普通亩产土地计),根本就达不到二分。

    也就是说,河南各地农户,只要按着一到二分的利息向日兴昌借青苗贷,绝大部分人就一定会亏。

    然而宇文温急着推行青苗贷,并不是要借机敛财、兼并土地,是真心要利民,所以,他向日兴昌的大股东们做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在河南各地推行的青苗贷,利息一律是二厘。

    这种低得令人不敢相信的利息,足以让任何民间借贷者失去竞争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巨大的利润缺口,因为日兴昌为了大规模吸纳钱粮以便在河南放贷,给“投资者”们开出的回报率是二分二厘。

    再加上日兴昌自己也要盈利,要给股东们分红,所以实际的差值有十几倍。

    日兴昌在河南又不是做暴利的海贸,这利润缺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无法兑现,对于日兴昌的信用将是毁灭性打击。

    日兴昌的信用在山南荆襄地区已经建立起来,如今因为靠山西阳王又很可能坐镇河南,所以各地豪强、大户对日兴昌在河南的“盈利前景”十分看好。

    他们对日兴昌许诺的回报率很感兴趣,“投资额”持续翻番,但到了明年年底兑现时,如此巨大的利润缺口,一旦无法用盈利来填,宇文温就是砸锅卖铁都填不完。

    而他之所以还要这么做并让大股东们同意一起跟着“浪”,不是靠着“大发淫威”逼对方就范,而是设计了一套复杂的“盈利业务套餐”,又做出了一番复杂的利润计算,用盈利前景(理论)说服了大股东们。

    而这也意味着,一旦青苗贷搞砸,不但日兴昌完蛋,宇文温的信用也完了。

    姬周时,周赧王欠债很多无法偿还,被债主逼得躲在一座台上,故而有了“债台高筑”的成语,如今的周国,会有西阳王因为欠债无法偿还,再来一个“债台高筑”么?

    看着厚厚一沓资料,宇文温轻轻笑起来:“这怎么可能?”

第二百七十二章 隐患() 
    鄂州夏口,刚从官署回府的郑通,匆匆用完膳,和妻儿说了一会儿话,沐浴更衣之后,转到书房,书案上摆着厚厚一沓资料,他坐下慢慢翻看起来。

    郑通是鄂州长史,这几日在办理公务交接,过几日便要卸任,然后赶赴亳州。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被东南道行军“借调”,到行军元帅行辕听用,而此去亳州,郑通知道西阳王是要委以重任,让他协助开展“青苗贷”的放贷事宜。

    青苗贷,是日兴昌柜坊推出的放贷业务,今年年初,鄂州已经有许多农户借贷,所以郑通对其颇有了解,总体来说,这种低息贷款确实利民。

    但按着西阳王在信中所述,日兴昌柜坊将在河南各地大力推行青苗贷业务,而且这种青苗贷的利息之低,简直是耸人听闻。

    居然是二厘的利息,郑通认为搞不好青苗贷放得越多,日兴昌就亏得越多。

    郑通在刚知道西阳王的规划时,第一反应就是此举隐患重重,以西阳王的见识,不至于会如此作茧自缚。

    道理很简单,此事无论成与不成,都很危险。

    首先,郑通认为青苗贷不可能在河南各地大规模推行开,因为日兴昌的财力有限,真要在河南各地放贷,哪里有那么多本金。

    即便放了贷,也会因为吏治、天灾等因素,很大几率会搞砸。

    其次,若西阳王真把这件事做好了,那就意味着西阳王要失去日兴昌柜坊的控制权。

    这是成也要倒霉,不成也要倒霉的两难困境,郑通不认为西阳王看不出其中的巨大隐患,但对方依旧要实行,要么是狂妄自大,要么是胸有成竹。

    西阳王应该没有疯,故而郑通很费解,他实在想不出西阳王为何要作茧自缚,自己给自己找事。

    在资料里,郑通看到几个数字,河南(及淮北)各州郡的户数,且不论青州总管府,即便按照初步的整理结果来看,豫州总管府大概有七十余万户,亳州总管府大概有四十余万户,徐州总管府大概有三十余万户。

    合计至少有一百四十万户,当然,其中不包括隐户,而且统计数字很粗略,可能实际户数更多。

    这一百四十万户里,有贷款需求的户数不得而知,郑通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河南之地饱受战乱影响的现状,放宽些按一半来算,那就是七十万户需要借贷。

    河南之地,主要种植粟、麦,水稻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少,郑通不太清楚在河南开展农耕的成本是多少,他还是按照经验,综合考虑,估算每户平均借贷五贯钱(实物折价)。

    这样一来,仅仅是粗略估计,日兴昌在河南就要放贷将近三百五十万贯(实物折价),这只是青苗贷本金,其他费用另算。

    而日兴昌柜坊并没有这样的财力,如果有,那么西阳王就得把日兴昌的控制权交出来,要么归天子,要么归杞王,这就是现实。

    不交?不交也得交!

    财力超过三百五十万贯(实物折价)的柜坊,不是一个藩王能够拥有的产业,如果不放手,那就犯了大忌。

    西阳王是宗室,战功卓越,手里有能打的私军…虎林军,如今又有财力雄厚的日兴昌柜坊,也就是说西阳王有独立的强军,又有独立的财源,这对于上位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面对如此藩王,不要说天子,就是杞王也会不安。

    一个藩王,如果单纯的有钱粮,或者单纯的有兵,都不是大问题,因为有钱粮没兵就是肥猪,有兵没钱粮就意味着朝廷能拿捏得住。

    而一个有兵有钱粮又有声望的藩王,距离造反也就不远了。

    即便这个藩王没有如此想法,别人也会认为他有这种想法,所以,迟早要出事。

    郑通担心西阳王不知进退,走在悬崖边上却不自知,而后来,他看到西阳王后续的信后,知道这一隐患被西阳王用巧妙的方式化解,让日兴昌实现了放贷能力,却不会引来上位者的忌惮。

    那手段就是“融资”,而且是“多级融资”。

    郑通知道日兴昌柜坊如今大量吸入山南各地大户的钱粮,也就是说用“借鸡生蛋”的方式来筹集巨额本金,以实现在河南推行青苗贷的构想。

    而柜坊本身投入的资金,在这笔天价本金里所占比例实际上不算什么。

    日兴昌柜坊,以信用为凭据,从山南荆襄各地吸纳闲散钱粮,然后贷给河南的农户,如此一来,日兴昌柜坊的角色不过是经手人(掌柜),而借贷的本金(钱粮或各类实物),绝大部分都不是柜坊的。

    正如一家邸店那样,掌柜用东家的本金来经营买卖,为东家获得利润,自己再从中分一杯羹,财大气粗的不是掌柜,而是东家,掌柜只是凭着自己的本事,让钱生钱。

    最重要的一点,日兴昌实际上并不是直接向各地大户融资,因为已经有柜坊“代为效劳”。

    日兴昌柜坊,如今并不是山南荆襄地区唯一的柜坊,只是因为信用最好,所以才挑起大梁,作为在河南发放青苗贷的“经手人”。

    各地大户的闲暇钱粮,实际上是被各地大小柜坊吸纳,然后这些柜坊再投资给日兴昌柜坊,从中赚差价,也就是说,即便说到融资能力,日兴昌是靠其他柜坊才实现“巨额融资”,其融资能力不会在上位者眼中过于刺眼。

    如此一来,放贷的本金问题好像解决了,而且是靠许多柜坊帮忙才吸纳到这么多本金,整件事给人的感觉,是西阳王借山南荆襄之钱粮接济河南,而不是以日兴昌柜坊独自撑起接济河南的巨额开支。

    所以,天子、杞王和朝廷诸公看在眼里,就只会认为山南荆襄之地富庶,而日兴昌柜坊的掌柜们会赚钱、会让钱生钱罢了。

    这样的日兴昌柜坊,不是威胁,也不是肥嘟嘟的金猪,继续由西阳王管着,大家都方便。

    西阳王能如此处置,郑通松了口气,但问题随后而来,因为日兴昌柜坊许给“投资人”的“回报率”是二分二厘,以青苗贷那二厘的利息计,一进一出之间超过十倍的差值。

    这个利润差值可不是闹着玩的,因为这么多人往大小柜坊投钱粮,而各柜坊又把本金(含实物)投到日兴昌柜坊,二分二厘的回报率,万一来年期限到时日兴昌无法兑现。。。

    到时候债主们群情激奋,日兴昌柜坊被愤怒的人们大规模冲击、挤兑,必然倒闭,而西阳王也好不到哪里去,引发众怒的结果就是名声尽毁,前途一片灰暗。

    如此巨大的利润差,日兴昌的盈利肯定不能靠青苗贷,郑通如今看的资料,就是西阳王手下大掌柜王越所送,其中大概介绍了日兴昌即将在河南开展的各类盈利业务。

    郑通受东南道行军元帅、西阳王宇文温征调,要到亳州负责总揽公廨钱事宜,配合日兴昌柜坊发放青苗贷,而日兴昌要开展各类业务,这些业务已经超出他的认知,所以需要临时“补习”相关知识。

    然而他看不太懂,因为这些业务太过“专业”,列出的大量数据让他算得昏天黑地,需要有人指点迷津。

    而指点迷津的人,来了。

    大掌柜王越,如约登门拜访郑通,两人很熟,所以没什么寒暄、客套便转入正题。

    王越今日是作为日兴昌的代表,来和郑通交底顺便答疑,因为日兴昌在河南开展业务,需要和即将负责公廨钱事宜的郑通相互配合,所以必要的交流是不能少的。

    西阳王要暂缓河南各地官府公廨钱的放贷,但并不是禁止,因为公廨钱毕竟能够增加官府的收入,弥补日常开支,减轻朝廷负担。

    西阳王要先整顿公廨钱,然后让公廨钱成为日兴昌放贷业务的有益补充。

    但郑通还是想知道,日兴昌到底要如何在这次疯狂的放贷中盈利,不然他心定不下来,既然王越亲自解答,他就直接发问:“王兄,大王说的这些业务,真的能盈利?”

    王越点点头:“当然,不然日兴昌哪里敢冒险,毕竟,这不是大王强压的事情。”

    郑通可没那么乐观:“可是,我无论怎么算,都算得这些业务到头来是大亏?”

    王越知道郑通没那么容易糊弄,面对反驳,却笑起来:“很简单,郑兄算错了!”

第二百七十三章 原来如此() 
    “算错?不,没算错!”

    郑通马上就反驳,他不打算和王越绕弯子,免得被对方绕昏头,郑通做过低层小吏,见多识广,所以他没那么容易被美好的许愿前景迷惑。

    辩论时绝对不能被对方带节奏,否则自己只会被绕晕,然后破绽百出,这是西阳王的说法,郑通深以为然,所以,他开始试图主导议题:

    “无论什么贷,无论什么利息,这些我都不说,我且问几个问题。”

    还没等王越回答,郑通继续发难,切入点不是算各类盈利业务的盈利计算,而是特殊成本。

    日兴昌柜坊在河南没有根基,要想在各州郡开展放贷业务,没有人脉,没有信用,人手也不足,所以必然要在各地寻找“合伙人”,通过这些“合伙人”的帮助,才能正常开展业务。

    别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帮日兴昌做事,那就得给好处,这也是成本。

    为此,西阳王计划要给的好处是盐利,也就是官府会监督淮北各官办、民办盐场的海盐生产,然后将一部分海盐作为好处,低价卖给那些“合伙人”,让其借机生利。

    因为淮北盐场即将推行晒盐法,明年盐产量可以预见会大幅增加,所以西阳王的规划看起来可行性很高,但郑通认为太过乐观。

    道理很简单,这些合伙人可以一边和日兴昌的掌柜把酒言欢,一边暗地里捅刀子,好处全拿,又把日兴昌的青苗贷搅黄,然后让农户来求自己借贷。

    这种事情不是不可能发生,郑通见多识广,知道那些武断乡曲的豪强、大户,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做出来。

    郑通随意举了几个例子:如果有人三天两头往日兴昌放贷的人住处放冷箭、扔死鸡死鸭,也不闹出人命,就是要恐吓,那么日兴昌的人是不是要多雇佣一些护卫?

    这样就增加了成本。

    如果有人故意散布流言,再使出各种手段恐吓农户,农户们敢找日兴昌柜坊借贷么?

    为了化解这种局面,日兴昌又得花人力物力,这也是成本。

    再或者,用重金收买几个人,找日兴昌借贷,然后上吊自杀,留遗言说被日兴昌的贷中贷逼死,如此搞出几条人命后,看当地还有谁敢找外来的日兴昌借贷。

    日兴昌要澄清事实,还得花费人力物力去解决,这还是成本。

    日兴昌放二厘的青苗贷,如同杀了各地豪强、大户的双亲,这些豪强大户不明着阻拦,却能暗地里耍手段,完全可以大幅增加日兴昌放贷的成本,造成无数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烦,耽误时间。

    青苗贷的发放有季节性,如果错过了时间,农户就没必要找日兴昌借贷,而那些豪强大户只需要在关键时刻搞鬼就行,不需要弄出人命。

    那么日兴昌柜坊为了放贷,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成事,而对方只需要用成本很小的龌龊手段,就能轻松坏事。

    如果只是几个州郡,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可如今日兴昌是要在河南各地开展业务,到处都被人使绊子是可以预见的情况。

    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