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多的俘虏,只有老实了才好用,才敢放心的用,若是成日严防死守时间太长没人受得了。

    “听话了,人才好用。”宇文温自言自语,他又展开一个卷宗,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字,“这么多精壮的汉子,光是修河堤挖沟还是有些浪费呢。。。”(。)

第一百零五章 水之力() 
三台河畔,新落成的巴州军器监分部正在运行,许多工匠四处忙碌着,监内分成几个区域,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座炼铁炉。

    炼铁炉已经运行了一段日子,今日巴州刺史宇文温亲临现场,视察这两座凝聚了工匠们心血的炼铁炉,军器监的吏员们担心现场危险,一个劲的劝上官远离,不过宇文温并意。

    旧的城中军器监炼铁炉暂且不说,这新的炼铁炉和军器监分部他让杨济参与了规划,安全程度可要比原先的高很多,即便是炼铁炉漏铁水也是往三台河里流。

    “工匠和杂役们的住所都安排好了么?”宇文温问道,因为这里位于城北郊三台河边,距离西阳城有些距离,方便工匠、杂役做事,附带建有住所让他们居住。

    “回使君,房间还有多的呢。”工部中士答道,工部中士负责百工,为正二命。

    “上次出的铁如何?能用么?”他问道,跟在一旁的冶工下士汇报说出铁顺利,而冶工下士还有铸工下士相继作了汇报,说炼出的铁已经可以农具。

    下士,是周国官制中最低一阶,为正一命,虽然卑微但却是个官,俸禄一百二十五石,还有中士,为正二命,俸禄二百五十石,不过巴州监这种小州军器监,除了工部为中士外,只有低阶的下士。

    “这样便好,百姓们即将开荒农垦,急需铁制工具。”宇文温满意的点点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其器”他也是绞尽脑汁。

    耕和战,都需要一个的东西:铁。耕田种地需要铁制工具,例如锄头、铲子、镰刀、铡刀以及正在推广的曲辕犁,而作战就更不用说了。

    刀具、矛头、枪头、箭镞、铠甲、头盔,还有马镫等各式各样的辅助工具以及材料,这都离不开铁,巴州本不产铁矿,所以军器监是靠别州供应铁矿或者铁料进行再加工。

    炼铁是大头,炼铁就需要高温,要高温就得火烧得旺,那么如何让火烧得旺就是关键,首先是燃料木材、木炭要充足,其次是要鼓风。

    炼铁炉需要鼓风火烧得更旺,也就是让炉温更高,这样才能有效的炼铁,常见的炼铁炉鼓风是用皮囊,又叫做‘橐’,皮囊风量较小要多个一起使用,一座炼铁炉要用上许多个皮囊。

    许多皮囊共同给炼铁炉鼓风,一般是排在一起又叫“排囊”,可即便如此鼓风效果不怎么样,所以宇文温让人制作了木制风箱。

    木制风箱可以做得很大,容量大那么一次性鼓风的风量就大,来回不停的鼓风那么就能保证炉火旺盛,不过这样一来就有个问题:往返推拉风箱很累。

    军器监不缺壮汉,可拉风箱是很累人的事情,炼铁炉一点火可就要烧上许久,拉风箱就得让壮汉们轮流来,最开始省力的解决方式是绞盘。

    宇文温设计了一个绞盘,杂役们如同拉磨的驴转动绞盘,绞盘上的曲轴转动,带动推杆往返推拉风箱,这样一来能省许多力。

    但还得要人推着转,这依旧占用了人力,待得三台河南岸河堤稳固后,宇文温便耗资在南岸建了新的炼铁炉,最大的目的就是利用水力,其中一个就是用水力推动风箱。

    人力推动的风箱叫人排,水力推动的风箱叫做水排,严格来说水力鼓风不算是宇文温的‘发明’,早在汉时据说就已经出现了。

    水轮被水推动,而转动的水轮又推动曲柄,曲柄转动让连杆往复运动,这样就能利用水力推拉风箱。

    用的是水轮不是水车,这一点很,虽然都是用水力推动的轮子,但是有着实质性的区别:水车是浸没在河水里的,可是水轮不是。

    水轮可以离开水面,比它还高的高架水渠流出水来,利用落差直接带动水轮,这样的水轮效率是下沉式水轮水车的数倍,即便是很少的水量也能推动巨大的机械装置。

    河水水位会因为季节有明显变化,同时波动较大的还有流速,光是靠着传统水车根本就不能稳定动力,所以必须使用水轮。

    三台河边没有高山,高架水槽要引水有些难度,所以采取的是水箱蓄水的办法,数个水车将水打到一个个高耸的木制水箱上,用水箱出水推动下方的水轮。

    出水量可以人工控制,足够的蓄水水箱能够保证水轮不停的转动,所以鼓风装置能够稳定的运行。

    鼓风的装置有了,接下来又是一项改进:鼓风预热。

    水排向炼铁炉鼓风,鼓进去的空气是常温,而炼铁炉内炉温上千度,“冰冷”的空气鼓进来需要消耗的热量来升温,这样会影响炉温的稳定,所以最好是要把鼓进来的空气预热。

    有鉴于此,宇文温在炼铁炉和水排之间设计了预热窑,当然他只负责提出构想,具体由工匠们实施,经验工匠们一点就透,预热窑很快成型,试验过后投入使用。

    预热窑里烧的是木炭,当然炼铁炉里烧的也是木炭,木炭燃烧能的温度有限,若是要炼钢稍显不足,宇文温知道用焦炭来炼铁、炼钢是首选。

    焦炭的热值很高,是将煤隔绝空气干馏而得,类似于木材隔绝空气干馏得到木炭,可要炼焦就得有煤,煤被世人称为石炭,但这个时代的煤开采量很低,还没有被大规模使用。

    山南各州地界都没多少现成的煤矿,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宇文温只能是按着老办法用木炭炼铁,至于能不能炼出钢,那就真是得看脸了。

    幸亏江北地界不缺木材,别的不说,巴水就是发源于大别山脉,砍下的木材用船运出来,用炭窑制炭后就运到炼铁炉这里。

    接下来就是最的原料:铁矿,亦或是生铁。因为巴州没有铁矿,军器监用的是“来料加工”,不过宇文温却找到了新的矿源:河沙选铁。

    铁就是巴水边的河沙选铁,选出来的铁砂积攒起来,巴水边选铁场旁年初建有一座炼铁炉,如今宇文温已将其关闭,统一集中到这里三台河新址炼铁。

    虽然选铁场远了些,不过有水利之便倒没什么,用船装着铁砂从巴水入三台河,溯水而上运到这炼铁炉边也很方便,唯一不足的就是铁砂炼出来的铁质量还不行。

    从河沙里选出来的铁砂,也不知道具体成分如何,炼出来的铁料较脆,拿来刀具是别想了,甚至一开始拿来做铁犁都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

    还好可以拿来做箭镞,不但解决了弓箭手的需求,还腾出宝贵的铁料去刀具、铠甲甲叶还有农具,不过宇文温不死心,依旧让铁匠们研究如何利用巴水中的铁砂。

    回忆起那几乎忘得差不多的化学知识,宇文温知道练出来的铁发脆大约是含硫量高。

    据说中原的铁矿含硫量都不低,以至于近代以前炼出来的铁器偏脆,他不是冶金专业所以不太清楚这说法对不对,但是含硫量高确实是铁变脆的元凶。

    从河沙里选出来的铁砂,里面的硫含量有多少不可能知道,巴州监的铁匠炼其它铁矿石能成功炼出好铁,炼铁砂出来的铁不行,说明得针对性的改进炼铁工艺。

    改工艺得慢慢摸索研究,那就要花上不知道多少时间,但另选铁矿源是不可能的,自己选的矿源跪着都要炼出好铁,宇文温还是绞尽脑汁回想所学知识,然后一拍脑袋说有了。

    有硫是吧,这玩意应该是酸性物质,那就酸碱中和,这倒不是宇文温乱来,他收集信息写东西时有看过炼钢铁脱硫的资料,虽然只知道皮毛,但也记得石灰石就是炼铁时用来脱硫的东西。

    至于下料时配比如何,他是不记得的,还是用老办法:慢慢试,直到试出来为止。反正就是烧钱工匠们一次次的试。

    烧钱烧了几个月,好歹在秋收前炼出能镰刀的铁料,而不久后投产的这两座新炼铁炉,前不久出的铁料也保持了‘较高’水准,能用来锄头、铲子和曲辕犁。

    虽然出铁的产量还不是更高,但也解了燃眉之急,原先的铁矿石是从黄州弄过来的,质量好可需要的州郡也多,能用铁砂炼出堪用的铁,至少可以省下份额去刀具。

    “出铁了!”炼铁炉旁的工匠高声喊道,宇文温和随行人员迎着热浪走近,只见炉膛闸门开启,红彤彤的铁水顺着管道流了出来,早已准备好的铁匠们开始忙碌。

    炼出铁来,制成各种工具需要打铁,当然这叫做锻造,如果是将铁水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模具,那叫做铸造,无论如何,制作铁制品时打铁是最常见的工序。

    将铁块放到炉里烧红,用铁钳钳着放到砧子上,再用手锤或者大铁锤不停的打,就如同搓面团般将铁块打成自己想要的形状。

    所以打铁是个力气活,用手锤来打铁的是老师傅,抡大锤的就是有力气的徒弟,即便是数九严寒,在铁匠铺里的工匠们也是挥汗如雨,而抡大锤是最辛苦的。

    打铁和拉风箱一样占用许多人力,宇文温自然是要借助水力释放人力,继水力风箱之后,水力锻锤也出现在这新落成的军器监里。

    水力锻锤的原理和水力舂米差不多,无非是舂米杵变成铁锤,只是保证单位时间里较高的锻锤频率,需要加装齿轮组成的简易变速装置。

    一炷香时间内锻锤至少动作两千下,若按一炷香十五分钟左右来换算,那么水力锻锤的打铁频率就是每分钟一百三十多下,虽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比起人力来就是天壤之别。

    一分钟挥动大铁锤一百余下,平均每秒至少两次,即便有人几分钟内能做到,但也不可能持久,这就是机械动力的威力。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尺寸不同的几个水力锻锤在运作着,凭借着这些新颖的机械,铁匠们可以更快更好地铁具,宇文温饶有趣味的围观几个铁匠铁犁,不知不觉间已是满头大汗。

    “使君,这里太热了,还是到外边凉快凉快吧。”工部奉上一条毛巾后说道,宇文温闻言点点头,接过毛巾擦着头边走边问:

    “这么热,工匠们都是满身大汗,饮水有保障么?”

    “使君,那里几个水缸里就是饮用水,还加了些盐。”

    “是烧开过的熟水么?”宇文温又问道,他对饮用水的要求很简单也很严格,必须是烧过的水才能喝,一来是卫生,二来是直接饮用河水容易得病。

    “正是,烧水的炉子在那边。”工部指向不远处的一个炉子,宇文温看了看随即让人去打了一碗水,喝了几口后确定水有些咸。

    铁匠打铁出汗多又是力气活,不光要补水,还得补盐分,对于这种技术类工匠,宇文温可不像别人那般视其为卑微的奴仆。

    “做的不错,要一直保持。”宇文温点点头,回顾了热火朝天的铁匠铺,他又提出下一个问题:“东西在哪里?”

    “使君到这边。”工部说完迈开步伐,走在前面带路,宇文温连同其他陪同人员还有随从跟了上去。

    今日宇文温亲临军器监分部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看看新出来的一个宝物,这个东西,他也是烧了不少钱,眼见着即将目睹真容,不由得有些小激动。(。)

第一百零八章 授田() 
深秋,天气已经转凉,但是对于巴州百姓来说,心中却是一片火热,因为轰轰烈烈的授田就要开始了,有了田才有改善生活的希望。

    周国实行均田制,在北魏的均田制基础上略有改进,有室已婚丁男者授田一百二十亩,未婚丁男授田一百亩。

    百姓们要租调,有室者每年纳租五斛石,绢十匹,绵八两,未婚者纳半数,凡周国百姓十八岁至六十四岁都要纳赋。当然这只是基础,根据每年的收成还要具体区分。

    每亩收成四釜一釜合六斗四升,这时的年景为上年,全赋;每亩收成三釜为中年,赋税减半;每亩收成二釜为下年,征十分之一。官员俸禄的发放,和征赋额相同。

    当然这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政策随着时光流逝也在不断,不过巴州州衙已经张榜公告,即将开始的授田就是按照“有室已婚丁男者授田一百二十亩,未婚丁男授田一百亩”进行。

    上述的亩是小亩,不是后世的尺寸,而且这些授的‘田’还是荒地,正等着百姓们去开垦,饶是如此大家的兴致也很高。

    三台河南岸的河堤抗住了大暴雨,疏通城外两处大湖的沟渠也很稳定,那么西阳城外至三台河南岸的荒地就能放心的开垦。

    更别说年初州衙已经组织人手,到处投放石灰扑灭钉螺,三台河下游那些荒滩原本有污浊的积水,如今已经被排干注入清澈的湖水、河水,钉螺全死光所以不会有患上鼓胀病的风险。

    最的是州衙已经通告,这些新授田明年不用缴纳租调,也就是说虽然是开垦荒地,但是明年种出多少粮食都是自己的。

    所以授田的消息一传开,各种心思都起来了,有想虚报年龄从未成年变作成年丁男的,有未婚丁男急着找媒婆说亲成家的,还有未分家立刻急着分家的。

    当然也不是没人想过老招数,有谎报户籍想无中生有多分田的,也有想买通吏员涂改卷宗的,但是在巴州刺史宇文温面前没人敢乱来。

    别驾许绍亲自带人核查户籍确定授田数目,而治中郝吴伯坐镇库房看守卷宗,主薄郑通时不时在州衙吏员面前飘过,而刺史宇文温亲自率人去括地。

    能够开垦的荒地已经被州衙勘察过,计算好亩数并且画影图形,城西郊田氏附近的荒地亦同样在内,授田必须由州衙主导,人不得以借口插手,获得授田的百姓均要认真登记。

    不光西阳郡本地百姓有资格获得授田,从武昌迁来的百姓也算在其中,相比起来,西阳郡百姓没有田地的是少数,数千户武昌百姓才是大头。

    这些西阳城的新住户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住下的,州衙的安置工作很周到,他们的待遇和西阳城百姓相同,因着没有田地的缘故,这几个月来是被州衙组织着做杂役。

    帮忙种田,帮忙纺线织布,帮忙修筑河堤,帮忙开挖沟渠,雨季帮忙护堤,到了秋天帮忙秋收,他们原以为官府会将其一直当做苦力,未曾料能有机会授田。

    对于他们来说,官军陈军屡战屡败,武昌是回不去了,原本的田地也不用再想,更何况许多人在武昌城外根本就没有田,如今在这江对岸的巴州西阳城分地,却让他们手足无措。

    江南看样子一时半会是回不去,在周国分了地算是好事,可耕了几年后生地变熟地,万一自己又被迁回去,届时应该怎么办,许多人心中充满迷茫。

    “没什么好担心的,到本店租铁犁、锄头,用完及时还就行,拖上三五日都不要紧,不多收钱!”一名肥头大耳的掌柜高声嚷嚷着,在他面前围着许多人。

    “没钱买种子,没钱买铁犁,没有耕牛都可以到本店租,除了耕牛得本店伙计牵着,其他的都可以直接拿走!”

    “不用担心本店糊弄你们,定契约是到州衙去州衙做个见证再画押!”

    “不认识字不要紧,契约上的州衙读给你们听,就算信不过我,还信不过宇文使君么?”

    “不要怕我们平日里上门催,本店保证到了秋收过后再。。。和诸位结账!”

    “你怕担心弄坏铁犁?不要紧,只要把东西囫囵拿回来,马上有新的让你领去用!!”胖掌柜喊得声嘶力竭。

    此起彼伏的叫喊声在各家店面前响起,这是昔日放高利贷的掌柜们在招揽生意,如今他们已经洗心革面要正经放贷,授田过后即将开始的大开荒就是个商机。

    开荒要开好就得要有农具,铁犁、铁铲、铁锄头必不可少,还有种子之类也得有,百姓们大多没有钱去买这些东西,所以在州衙的组织下他们要“回馈乡里”。

    当然这就是放贷或租东西,只是利钱和租金没有以前那么夸张,虽然单笔买卖利润低了些但胜在量大,宇文使君已经实行“市场准入”,只有登记过的商家才能做这买卖,还定下准则严禁恶性竞争。

    从州衙拿到的授田数目和户数,各家掌柜自己算了算是稳赚,所以春天还没到便开始张罗着吸引人气,都盼着年前就把契约定下,反正有州衙做主也不怕对方耍无赖。

    军器监里新各类农具,还没凉下来就被他们买回来准备出租,稻种也已经准备好,而即将大范围推广的插秧法也是商机。

    要插秧就得先育秧,百姓们还不太懂育秧,所以掌柜们集体出资,在州衙的指导下集中育秧,然后百姓们出钱买这些绝对没问题的青苗回去插秧,没有钱不要紧,这是“青苗贷”,等秋收了以后再还。

    以防万一,每一批青苗都会留在官田里种着,如果到了秋天这些稻子颗粒无收那责任由掌柜们来抗,缴不出的田租由他们负责交。

    契约要在州衙见证下签订,契约均会提前念出来让百姓们弄清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被人糊弄签下卖身契,一旦出现纠纷自然有断案如神的宇文使君主持公道。

    有鉴于此,即将授田的百姓们跃跃欲试,在每家店铺里转来转去“货比三家”,而那些已经有田的百姓也对“青苗贷”动了心。

    不用花钱就能种稻子,到了秋天收获后再还钱,若是以前一场暴雨就歉收的时候自然是不敢,但是如今有了河堤和沟渠,丰收有了保证那就不一样了。

    再说那些铁犁、铁锄、铁铲的租金也不贵,算来算去好像是买不如租,原先这些铁制工具连想都不敢想,如今看起来是唾手可得谁会不动心。

    以前用的都是木犁,锄头和铲子也不经用,耕作起原本就不多的田地也让人累得慌,若是能用上这些铁制工具,又租上头耕牛,至少一家人开荒时每日不用累得要死要活。

    最是有州衙做保,有宇文使君盯着,想来这些掌柜们也不敢讹人,所以越来越多的百姓也开始去‘询价’准备租农具甚至耕牛,人人都在憧憬着明年开春大干一场。

    不为别的,就为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