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10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秋战国时流行兵车战,围绕兵车有许多种战法,而步兵则簇拥在兵车左右以及后方,跟随兵车作战。

    当时的战斗主要以车战为主,兵车数量成为衡量国家军事实力的标准,强国都被称之为“千乘之国”,大国则为“万乘之国”。

    但是,兵车移动不灵活(尤其是拐弯),受地形限制很大,所以渐渐被骑兵取代,自汉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现在,有司按照先秦时的战车形制,制作了几辆兵车,安排人员操练,给将士们展示先秦时车战的风采,并有讲解人以电喇叭讲解各种先秦时期关于“车”的知识。

    先秦时期,主要指姬周的时代,当时的马车,无论是兵车还是寻常马车,多为四马拉的车。

    四匹马中,中间的两匹名为“两服”,左右两边的马名为“两骖”,合起来称之为“驷”。

    所谓“四马一乘”,意思就是四匹马拉一车,此为一乘(辆)。

    四匹马拉的车叫“驷”,那么三匹马拉的车叫“骖”,两匹马拉的车叫“骈”。

    当时的风俗,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

    而兵车的乘坐情况不同,君王或军队主帅的指挥车上,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车右都是有勇力之士,任务是执干戈(长兵)以御敌,或者地势险阻时下车助推。

    一般的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长短兵。

    讲解人拿着电喇叭,向将士们讲述古代车制衍生出来的词汇,譬如“驷马之门”。

    驷马之门,本义是指能容驷马车通过的大门,引申为权贵之家,因为在先秦时,卿大夫才有资格乘坐四匹马拉的车。

    那时的“卿”,大概等于现在的三到五品官。

    又有“驷马高车”,指的是达官显贵们出行时的阔绰场面。

    还有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那就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这句话的本意是,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引申的意思,就是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也就是“言而有信”。

    不过几辆复古的兵车,讲解人滔滔不绝说了许多知识,其口才之了得,让身处校场的宇文温颇为佩服。

    他左看右看,看着周围黑压压一大片人,看着一个个认真听讲的士兵,对于此次文化课的效果十分满意。

    俗话说得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有另一个地方和军营类似,那就是学校。

    学校和军营有点相似。

    所以,无论是义务兵役制的府兵,还是雇佣制的募兵,宇文温都要让军营承担起学校的义务。

    让每个到军营服役的士兵,都尽可能接受文化教育,扫盲的同时,开拓眼界,看清楚时代发展的潮流。

    即便士兵们将来离开军营,回归平民生活,也要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看到的“奇技淫巧”传播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进入军营时的“乡巴佬”,离开军营时就要成为宣传者,将外面世界的精彩,带回闭塞、落后的家乡。

    时值正午,讲解人关于兵车的讲解结束,重头戏随后上演:三辆轰鸣着的四轮车缓缓驶入校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三辆四轮车,样子和常见的马拉四轮车差不多,但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三辆车不需要马匹牵引也能走,是为“自走车”。

    将士们知道火车、火轮船、起重机,知道蒸汽机的神奇,所以不会觉得这种自己能动的车辆是怪物,但大家想不明白,为何这几辆车上没有烟囱。

    蒸汽机使用的时候需要烧锅炉,既然有锅炉,那就该有冒烟的烟囱。

    火轮船、火车是这样,蒸汽抽水机、起重机也是如此,但这几辆车怎么就没有烟囱呢?

    “大家一定会问,这三辆车既然是机器驱动,怎么就没有烟囱呢?”

    讲解人这么一问,将大家的好奇心都提起来了,却听讲解人自问自答:“这三辆车既然是靠机器驱动,又没有高高的烟囱,那就一定用了和蒸汽机不一样的新机器。”

    大家闻言恍然大悟,宇文温看着那三辆车,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几辆兵车,和这三辆“自走车”一起停在横线上,这横线就是起跑线,马车要和“自走车”进行比赛。

    起点,在校场中心,参赛车辆出发后,从校场东大门出去,然后绕着校场跑三圈,再从东大门进来,以起跑线为终点线,看是哪种车先抵达终点。

    片刻后,一切准备就绪,在众人的瞩目下,一声锣响,比赛正式开始。

    骤然变大的轰鸣声中,三辆“自走车”猛地向前窜,率先冲出“起跑线”,向校场东面门口冲去。

    如此快的“起跑速度”,让现场的将士们颇为惊讶,不过大家很快发现马车们追上来了。

    马车提速需要时间,因为马匹从原地起步到全力奔跑需要时间,现在,马匹开始加速,马车的速度自然也就上来了。

    没多久,马车们就追上了“自走车”,比对方先冲出东面大门,即将开始沿着校场“顺时针”跑圈。

    出门右转,驷马车的转弯速度有些慢,因为四匹马并排跑,拐弯时需要外沿的马匹速度加快,而内沿的马匹速度要放慢,这对御者的驾驭水平要求不低。

    所以,驷马车出门后完成转弯时,速度明显慢了些,而“自走车”出门后拐弯,十分灵活,速度相对较快。

    却依旧落在马车后面,因为两者之间的速度差很明显:马车明显跑得比自走车快。

    当马车跑完一圈时,“自走车”只跑了半圈;“自走车”还没跑完两圈时,被马车超过。

    比赛结果毫无悬念。

    但是,大家的关注点都在这三辆“自走车”上,将士们看着这神奇的四轮车,陆续意识到自己正在亲眼目睹一个新式交通工具的诞生。

    火车,能够拉着长长的车厢、满载人员和货物日行千里,但前提是铺设轨道,因为火车只能行驶在铁轨上。

    现在,有一种车,不需要铁轨,也能在陆地上行走,哪怕现在这车宛若蹒跚学步的婴儿,速度很慢,追不上驷马,但是,总有一天。。。。

    总有一天,这种车跑起来,说不定,驷马也难追!

    “嘭”的一声,一辆“自走车”上冒起淡淡烟雾,然后速度明显放慢,最后停了下来,看样子,是车上的机器出了故障。

    此时,“自走车”们已经接近跑完三圈。

    一辆车停下,另外两辆向着东大门而去,就在这两辆车靠近大门的时候,又有一辆车发出异响,随后车速明显减慢,最后停在大门口外三十多步的位置。

    仅剩的一辆车继续向前走,向着大门靠近,全场的目光都聚集在这辆车身上。

    大家担心这辆车如同前两辆那样,跑着跑着出故障,不得不停下来。

    当车辆拐进大门时,不知是谁带起的头,喊着“加煤、加煤”。

    要想火轮船、火车跑得快,就得加煤,这一点众所周知,虽然不知道这车烧的是不是煤,但为了给这位“孤独的选手”鼓劲,祝愿其顺利跑完全程,有人喊起了“加煤”。

    渐渐地许多人跟着喊起来:

    “加煤、加煤!”

    声音宛若涟漪般在校场周围扩散,如潮的声浪响起:

    “加煤、加煤!”

    孤独的“自走车”浑身打着颤,努力向终点线冲刺,宇文温担心这硕果仅存的“自走车”爆缸,不由自主站起来。

    他想喊“加油”,但这车烧的不是油;他不会喊“加煤”,因为这车烧的不是煤。

    他应该喊“加气”,因为这车烧的是煤气,但实际上那煤气发动机的气门目前是固定的,无法调节,加不加气都无所谓。

    看着看着,宇文温不由得紧握双拳,看着这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内燃机原理验证车”冲向终点。

    煤气是一种气体燃料,其燃烧方式的不同,使得燃烧带来的力量截然不同。

    当煤气(燃料)在汽缸之外的锅炉燃烧、把水变为蒸汽进而推动汽缸活塞时,这种燃烧方式是为“外燃”。

    若煤气在汽缸之内燃烧、膨胀后推动汽缸活塞时,这种燃烧方式是为“内燃”。

    根据这种理论设计、建造的动力机器,就是和“外燃机”截然不同的“内燃机”。

    确切的说,是“煤气内燃机”。

    虽然现在做出来的“煤气内燃机”浑身都是毛病,故障率极高,持续运转时间不长,还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但是,原型机总算做出来了。

    距离明德元年的立项,已经过去了二十三年。

    有生之年,我终于看到了内燃机!

    宇文温心中感慨着,看着这“蹒跚学步”的内燃机车,看着它冲过终点,他随后和其他人一起,振臂高呼起来。

    

第六百六十八章 现实很骨感() 
上午,专列疾驰在铁路上,自西向东而去,列车车轮不断压过铁路的接缝处,发出“况且、况且”的声音,坐在专列上的宇文温一边听着这单调的“背景音乐”,一边听人汇报事情。

    汇报者为宇文,但不是宇文温的异母弟、邵王宇文,而是同名同姓的另一个人、故工部尚书宇文恺之子宇文。

    这位宇文,当年还是孩童时,就曾经在长安和宇文温碰过面,当时,小家伙的名字叫做“宇文温”。

    因为重名,所以小宇文温改名“宇文”,结果后来又重名了。

    此刻,宇文作为工部的技术官员,向天子汇报新式发动机煤气内燃机的研制进度。

    前不久,以煤气内燃机作动力的“自走车”进行了半公开展示,在军营和马车进行了一场比赛,虽然比赛以马车获胜告终,但“自走车”也完成了比赛,圆满完成了“首秀”。

    不过,这只是原理验证机,或称“工程样机”,其煤气内燃机一堆毛病,不解决的话,距离实用化遥遥无期。

    虽然研制之路困难重重,但宇文颇为乐观,觉得坚持下去一定会有突破,宛若当年的船用蒸汽机那样。

    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宇文同父亲宇文恺一样,痴迷于各类工程技术,但因为时代的发展,宇文钻研的领域是蒸汽机械,以及“热力学”。

    热力学,就是专门研究如何用各种燃料的燃烧来产生动力的学问,年近四旬的宇文,在黄州求学近二十年,学习、研究各种先进知识和理论,有着深厚的热力学基础,学者气质浓郁。

    现在,一说起内燃机就如数家珍,居然从原理说起,全然不记得天子是知道这理论的。

    宇文温向来尊重技术人才,所以不以为意,听宇文讲述内燃机的原理及技术研究成果。

    现有的动力机是蒸汽机,原理是利用蒸汽的膨胀,推动汽缸内活塞进行活动,进而带动飞轮。

    那么,通过体积膨胀来推动活塞,就只有蒸汽能做到么?

    当然不是,火药也可以。

    火药是颗粒状固体,燃烧后产生大量气体,气体瞬间膨胀却在狭小的铳管无处可去,只能推动挡在面前的铅弹往前走。

    因为气体膨胀的力气很大,所以能把铅弹“推”到很远的地方,构成杀伤。

    火药在铳管里燃烧,产生的膨胀力能推动铅弹,自然也能在汽缸里燃烧,产生膨胀力推动活塞。

    构想不错,现实里实现起来却很困难,譬如火药燃烧后会有残渣,会导致活塞的活动不畅,所以这一技术构思无法实现,连能够稳定运转的原型机都做不出来。

    但是,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理论,那就是“内燃动力”,按照这种理论设计、制造出来的动力机,和蒸汽机不一样。

    蒸汽机,其蒸汽产生于锅炉,需要用燃料加热水,才会有蒸汽,所以,燃料的燃烧是在汽缸外的装置锅炉里,从这个角度来说,蒸汽机就是“外燃机”。

    用火药燃烧、产生膨胀气体来推动活塞,这一技术构想失败了,但是原理却和蒸汽机有所不同,因为燃料的燃烧是在汽缸内,所以,这种动力机名为“内燃机”。

    内燃机和外燃机相比,优点是启动快,因为外燃机要烧水产生蒸汽,而把常温状态的水加热到沸腾,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内燃机不一样,燃料直接在汽缸内燃烧,可以说数息之内就能让动力机“动”起来,一快一慢,优势再明显不过。

    其次,内燃机不需要笨重的锅炉,连带着锅炉里的水也不再需要,这意味着内燃机的体积不仅比外燃机要小,重量也能减轻不少。

    由此可见,内燃机要比外燃机好,前提是能做出来。

    用火药来推动汽缸内的活塞,这个构想很难实现,那么,用火油替代火药在汽缸里燃烧,行不行?

    行,前提是将火油雾化,喷进汽缸里,然后燃烧。

    然而,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后发现,火油内燃机的技术难关太多,突破起来很困难。

    譬如,因为提炼技术不行,从石油里提取的火油其纯度不够,所以喷雾口容易堵,且火油燃烧后依旧有少量残渣,这会损坏汽缸内壁和活塞。

    折腾了许久,技术人员们发现用火油做内燃机燃料这条路走不通,至少近期走不通。

    火油内燃机的研制虽然失败了,但是有一项成果却是可行的,那就是电火花点火,这项技术很关键,无论最后用什么燃料,都可以运用这种点火方式点火。

    技术人员们讨论后觉得,火药和火油燃烧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残渣,那就烧煤气好了:烧气体燃料,怎么会有残渣呢?

    这时,用煤炭制取煤气的技术已经成熟了(成本问题另说),煤气灯也很常见,甚至已经发现了压缩存储技术:用压缩机压缩煤气时,压力达到一定数值,煤气会变成液态,用特制的耐压煤气罐,可以存储很多煤气。

    于是技术人员们想到了用煤气当做内燃机的燃料,开始研究如何让煤气在汽缸里燃烧、尽可能多的产生膨胀气体推动活塞。

    宇文就是参与者之一,他还是一个技术攻关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们,和其他小组一起协作,争取早日突破技术难关,制作出一台原理验证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技术攻关小组相互合作,一起拿出了成果,制作出了煤气内燃机(技术验证机),并且将其装在特制的马车上。

    这种用内燃机驱动的“自走车”,烧的煤气来自于车载煤气罐,跑起来的速度虽然比马车慢,但好歹有一辆车跑完了比赛全程。

    报喜到此结束,宇文接下来是报忧。

    他担心天子对于煤气内燃机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此刻开始泼冷水“降温”:技术验证机,只是验证了这个技术可行,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用化。

    宇文借助几个模型,向宇文温介绍煤气内燃机目前碰到的瓶颈。

    第一,润滑:煤气内燃机的汽缸,因为其活塞高频率的运动(比蒸汽机高很多),不断和汽缸内壁摩擦,所以需要良好的润滑。

    这得有耐高温的润滑油,而还要有一种可靠的加油技术,能随时给工作中的活塞边缘添加润滑油。

    这个技术目前没有突破,所以参加比赛的内燃机车汽车,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就很容易“爆缸”,原因就是活塞润滑失灵,或者润滑油因为高温变得粘稠,导致活塞的活动不畅、卡死。

    后果就是汽缸严重损坏或者爆裂,又称“爆缸”。

    不仅如此,内燃机的活动部件还有曲轴、连杆、各类轴承等,如何让这些部件一直保持有效润滑,也是很关键的技术问题。

    第二,电火花点火装置的耐用、可靠性:电火花点火装置,其顶端要插入汽缸内,也就是电极位于汽缸内,这样才能让产生的电火花点燃汽缸内的煤气。

    煤气每燃烧一次,实际上就是爆燃一次,点护花点火电极就要承受一次冲击。

    煤气内燃机运转起来,每分钟汽缸内的爆燃频率很高,时间一长,电极会损坏(损耗过大),或者工作不正常。

    如果点火装置工作不正常,就会导致点火时间提前或延后,进而影响内燃机的正常工作。

    所以,电火花点火装置的电极必须耐用,能撑够一定时间再更换,但是现在,这样的电极做不出来,现有电火花点火装置的电极可靠工作,不过是数小时而已。

    因此,想要内燃机正常工作,要么选择耐用的电极材料,要么改良电火花点火装置,采用耐用、可靠的点火装置来点火。

    第三,散热:燃料在汽缸里不停燃烧,释放出的热量被汽缸和活塞吸收,进而导致汽缸和活塞的温度攀升,连带着让曲轴、连杆等部件的温度也在升高。

    温度过高,金属部件会膨胀,这时候部件之间的连接状态,与常温下是不一样的,处理不好的话,会引发一系列故障。

    如何对汽缸进行有效散热,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如果汽缸温度过高,会导致刚进入汽缸的煤气直接被点燃,进而导致活塞的动作失控。

    而此时进气口来不及关闭,燃烧的煤气会一直烧到储气罐里。

    然后就是爆炸。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煤气在气缸内的热效率(燃烧…做功)不够,所以内燃机的输出功率不理想。

    宇文说的四点,前三点可以归为寿命问题,而第四点,是最关键的效率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内燃机没有前途。

    若解决不了热效率低的entity,后果有二,其一,内燃机消耗的燃料很大,用蒸汽机来做比喻,就是耗煤量很高。

    其二,内燃机的输出功率不够,那么同样的使用成本(燃料、维护费用)下,根本就比不过蒸汽机。

    两种机器进行对比,需要统一的标准,宇文给出的标准,就是衡量动力机输出功率的单位匹。

    匹,就是一匹马的力量,又称“马力”。

    目前,学术界对于马力的定义是:一分钟(六十秒)内,一匹马将一斛重的物体拖曳六十步距离所花费的力气。

    常见的蒸汽抽水机,其输出功率大概是五到十匹,而现在,煤气内燃机的输出功率大概是五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