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的隔阂。
“牛掰”
殷清风心里吐槽了一下,不过对于他们这么激烈的反应,他也做好了心理准备,“这件宝贝,小侄命名为火药。不知叔叔可愿见识一下它的威力?”
李晋安颤抖的说道:“你。。。想怎么试?”
尉迟恭和薛万均更是紧张的带着李世民向后退。
殷清风瞅着他们这般模样,心里充满了无奈感,他语气消沉的说道:“那就请叔叔再向后退开一段距离。”
李晋安紧张的脸上明显的放松了一些,尉迟恭和薛万均则忙不迭的带着李世民向后退。反倒是李世民不紧不慢的向后退去,变现得很镇定。
殷清风也不管他们现在是什么心态了,他打开盒子,从里面拿出两个火药管,然后将木盒放到地上。
在四人紧张的注视下,殷清风缓步的来到水泥板侧面的那块岩石前。
这块岩石是个一人多高的花岗岩,在其露出地表的三分之一处,也一个狭长的裂隙。殷清风正是注意到了这个缝隙,才决定在这块石头上做实验。
铺路用的石子一般为石灰石,其硬度要比花岗岩软得多。如果眼前这块花岗岩能被蹦碎的话,那就证明他做出来的火药管足以开采任何硬度的石头。
殷清风蹲下去将两个火药管塞进缝隙,又低头在地上找了两根枯枝将火药管固定好后,回头看向已经退远的四个人。在估算他们的距离足够安全,他才从身上取出燧石。
“嗒嗒”几下之后,火绒被点燃。殷清风捡起导火线将火绒凑了过去。当导火线被点燃,他扔下燧石转身就跑。
细竹管里塞的可不是普通鞭炮里的那种简单配比的黑火药,不但配比是最完美的,连硝石、硫磺都是经过提炼的。
炮制硝石的方法是: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在锅内加水煮透后,加入硝石共煮。等硝石全部溶化后取出,滤过后倾出上层液,放冷至重结晶,取出结晶体晾******制硫磺也比较有意思:取拣净的硫黄块与豆腐同煮,至豆腐现黑绿色时取出,取出豆腐后阴干就可以了。
为了炮制硫磺,殷清风不得不先把豆腐做出来。本来他以为书上记载豆腐是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可是问遍了所有人,都知道世上还有这种食物。
不过想想也是,六千多首咏物唐诗中,一首也没提到豆腐。反倒是元明清的时候,出现不少关于豆腐的诗句。
无意间又“发明”一种新事物的殷清风,现在是仓皇逃串。他可不敢拿自己的小命儿开玩笑。
他这次实验的对象是硬度很高的花岗岩,为了保证效果,他可是塞了两个火药管进去。天知道爆#炸后,会产生多大的溅射伤害。
殷清风刚躲到树后,就听“嘭”的一声闷响,没过多久,就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传来。
等声音过后,殷清风从树后走出来到岩石前。
花岗岩还屹立在那里没动,只是以那个裂缝为原点,上下被被削去了一大块。
他捏了捏下巴,感到很满意。这次的爆破,只是利用原有的条件进行的,若是在这个岩石上多凿几个爆破孔,相信它已经粉身碎骨了。
这么看来,即使没有硝化甘油和雷酸汞,单凭这黑火药也足够了。当然,硝化甘油或许他还能搞出来,雷酸汞就算了,整不了。
现在的问题是,火药的威力过关了,但以李世民等人的态度来看,他那关真的不好过。
殷清风正琢磨心事儿呢,身后响起一个声音:“喂。。。”
他回过头,见到尉迟恭战战兢兢的样子,咧嘴笑了一下。不过,当他看见远处李世民那仨人的表情时,他的心又沉了下去。
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因人而异,也因环境而异。李世民四人对火药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要消除这种恐惧。否则,不但他做的努力都化为乌有,身家性命也随之不保。
殷清风捡起木盒,走向李世民。
随着他越走越近,李晋安和薛万均就越紧张。尉迟恭在他身边几次想拽住他,但看到李世民没表态,他也只好戒备的盯着殷清风的主动。
殷清风距离李世民十米远的地方站定,脸上堆起笑容,“这个盒子里还有八只火雷管,不知李叔叔可否代为保管?”
李晋安知道这个“李叔叔”说的是他,听到要他来保管这些威力无比的东西,他心脏很是剧烈的跳动了几下。但是出于对李世民的忠诚,他咬了咬牙,缓步走上前。
就在他伸手要去接过木盒的时候,一只手抢先将木盒接了过去。
李晋安浑身哆嗦了一下,失声的喊道:“殿下。。。”
原来,就在他胆颤心惊往前走的时候,不知李世民出于什么想法,突然快步超越了他。
李世民眼睛盯在木盒上,另一只手向李晋安做了一个禁声的动作。
因为角度的关系,殷清风当然清楚李世民的举动。也因为心中没有杂念,所以他坦然的任由李世民接过木盒。
尉迟恭和薛万均虽然明知李世民这个举动有些冒失,但不知他们为何没有阻止他的举动。
所以,现在最紧张的,只有李晋安一个人。
“殿下。。。。”
李晋安再次不安的对李世民轻声喊道。
李世民闻声后并没有回答李晋安,而是抬头看向殷清风沉声的说道:“下山后给某一个解释!”
第124章 谎言弥天(一)()
山庄的书房里,李世民反客为主的坐在主座上,一脸阴沉的等着殷清风的解释。刚才在山上见到的那一幕,超出他的认知太多太多。而引发这一切的,就是他一直提防的殷清风。
李世民对于殷清风是又爱又忌。
他喜爱殷清风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也忌讳他的这些想法。
如果说以前他还有信心将殷清风掌控在手里,但现在他是一点底气也没有了。一想到那块巨大的岩石,在一声巨响后变成的样子,他心里就忍不住的打起冷颤。
以前他还能控制自己的杀心,但现在。。。
李世民从山上下来的途中就打定主意,只要殷清风的解释稍有破绽,他就毫不犹豫的下令扑杀。不但要亲眼见到殷清风血溅当场,这里所有的人他一个也不会放过。
他身旁的李晋安依然胆颤心惊的捧着木盒,里面装着的可是能让岩石都瞬间崩裂的东西,更何况是血肉之躯。要不是他看到那竹管还需要用燧石引火,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站在距离李世民这么近的地方。
李晋安除了惧怕威力巨大的火药管,更为殷清风担心。李世民是什么样性格的人,他清楚无比。李世民每一个表情代表着什么含义,他更是早就摸透了。
别看现在李世民一直表现得很镇定,但李晋安知道他怕了。
每当李世民心生怯意的时候,就会将双手背在腰后两个拇指紧紧相扣。若是李世民两只手的拇指与食指相互摩擦,则意味着,他要杀人。
下山的时候,他看见李世民是背着手的。现在,书桌后面的那双手,正在用力的相互摩擦。
他对殷清风的感观一直很好,从见第一面时就很好。没有阿谀奉承,也没有矫揉造作。尤其是第一次喊他叔叔的时候,他更是能够感受到殷清风内心的真诚。
他伺候李世民将近二十年,也曾有机会被指婚成家。但他一直出于忠心而回绝。等李渊进了长安做了皇帝,他更是绝了当父亲的念头,自请净身留在李世民的身边。
这么多年以来,从唐国公府到秦王府到太子东宫,他见过太多太多出于不同目而前来拜见李世民的人,但他只在殷清风的身上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尊敬与亲热。
这么多年了,他已经习惯了将李世民的子女视为自己的孩子。殷清风是李世民的郎子,也就是他的郎子。
这个郎子不但帮李世民化解与东宫的危机,更是在治国安世方面给李世民提供极大的帮助。帮李世民就是在帮他!
所以,他比任何人都喜爱殷清风。
但是,现在李世民要杀殷清风。他的心,乱了。
他不知该怎么劝说李世民收起杀心,他也不相信殷清风能做出危害到李世民性命的事情来。哪怕,殷清风造出不可思议的火药管来。
殷清风虽然猜不透对面两个人的心思,但是对于要面对的状况他早就有心里准备。他拱手向李世民说道:“不知叔叔对令先祖老子有多少了解?”
李世民眨了眨眼,不明白殷清风怎么就把话题扯到老子的身上去了,但他还是耐心的回答道:“某的先祖少年聪颖、入周求学、教授孔子、函谷著书、化胡西去。”
李世民对老子李聃的生平说得很简单,但这就足够了,殷清风只是拿这个做引子。
李渊建立李唐的时候尴尬了,因为往上数家谱的时候,自己的老祖宗根本没有什么出色的人物。而且,与那些动辄几百几千年的世家相比,陇西李氏的历史就太说不出口了。于是,就有人建议把颛顼拿来当祖宗。
颛顼再传下来,其中的一个后裔叫皋陶,这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掌管刑法的“理官”。再然后呢,皋陶的后人都姓理了,再再之后呢,又演变出‘李’姓来。于是,李姓的源头就找到了。
既然找到了源头,那就编写家谱吧。凡是姓李的,都往里面编。而李耳既然姓李,当然也是李渊的祖宗喽。
殷清风的话题就从老子李耳开始:“武德四年秋的一天晚上,侄儿梦见了一个鹤发童颜老者。”
“咦”
心思沉重的李世民和李晋安,不约而同的在心里发出一声疑问。
“这老者身着道袍,脚踩巨鹤。”
见李世民二人露出好奇的神情,殷清风接着说道:“那老者自称陈抟,字希夷。他说他是在道圣李聃过函谷关之后,有幸拜于李圣人门下修行。”
李世民二人的神情,由好奇转为惊讶。
“他说他在昆仑修行了千年,看淡了王朝更替、百姓苦难,本不欲插手凡间俗事。
可是,他师从李圣人,现在又是李圣人后人建立的王朝,现在他要去另外一个世界,希望离开之前,把他的一些知识传授与侄儿,让侄儿好好的利用这些学识辅佐李圣人后代的王朝。”
李世民和李晋安的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也瞪得溜圆。
“他还说,他之前走遍齐鲁、蜀地、吴越、朔方、关东等等的地方,最后终于找到了侄儿。
他说侄儿有慧根又心性平和,希望侄儿能凭借着他传下来的知识,极力辅佐明君。
他还说,从先秦开始,这世人便走错了路。希望侄儿能辅佐明君重回正途。还说,想要重归正途,就需要一位魄力极大的明君,而这明君,他说。。。。。。。。。”
“这明君怎么样?”
李世民显然被殷清风领沟儿里了,见他说到关键点的时候听了下来,就迫不及待的问道。
殷清风心里虽然暗乐,但嘴上却是快速的说了起来:“他说,想要建立一个永世不被颠覆的王朝,只有叔叔才能做到!”
“真的。。。他。。真的这么说的?是吗?他真这么说?”
李世民想知道确切的答案。
殷清风很坚定的说道“是的!没错!”
听完殷清风的话,李世民瘫软在椅子上,李晋安也险些站不住了。
李世民和李晋安的反应并不出殷清风的预料。
古代的国人从来就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自然科学,所有不可解释的事情,都归咎于神仙鬼怪。否则就不会有五行学说、天人感应等,也不会有奢侈的墓葬等等。
等佛教与道教建立后,宗教思想正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所有想不明白的事情,都是命运、定数,仙人意志等,而他们只是凡人。作为一个凡人,就不能妄自揣测那些缥缈的事情。
殷清风这个故事里有很多局:解释了自己仙授智慧、道明了李聃真是李渊的祖宗、李世民真的是仙选明君。而他自己有着如此智慧为什么不投靠李建成呢?是因为神仙说李世民是未来明君啊!
如果李世民不相信,那你说你对哪点有怀疑?
自己如果不是仙授智慧,为什么如此妖孽?李聃不是你祖宗?这话心里说说还可以,对外你得说那是你祖宗。自己如此帮你,你不是仙选明君?
而且,故事里还有一句话:从先秦开始,这世人就走错了路。
走错路了怎么办?有仙人传授知识的殷清风出来帮助明君拨乱反正啊
怎么反正?当然是殷清风说啥,李世民跟着做啥喽
“哈哈,小爷编的故事,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喜不喜欢?”
这个故事就是殷清风最后的杀手锏了。
为了应对李世民对他的戒心,殷清风不得不使用很古老的套路来为自己解围。如果这个套路还不好用的话,只能说李世民杀他的念头太过于强烈了。
要真是如此的话,那就看谁下手更快更狠了!
第125章 谎言弥天(二)()
看着李世民与李晋安痴呆的样子,殷清风大概能猜到“见鬼了”究竟是是怎么样的一个表情了。
但面对这样一个充满喜感的镜头,他非但不能露出任何的笑意,反而还要努力的把自己完全代入到自己的语境当中去。有人不是说了吗,想要骗人,就先得把自己骗进去。
他继续用缓缓的语调说道:“如果可能,侄儿并不希望得到那陈仙人的传授。
叔叔也知道,侄儿的性子同阿耶和阿兄是一样的,都不喜与人过多的交往。如果没有仙人的出现,侄儿倒愿意做一个富家子。虽然是庶子,但也是国公府的庶子啊。
可是,从那一晚,一切都变了。
叔叔可知,从进献马蹄掌开始后,侄儿就惴惴不安的活着,因为不知该怎么取信叔叔。
那陈仙人传授侄儿的时候对说到,之所以选择了侄儿,就是因为侄儿的悟性和心性。
他说:“侄儿的心性不适合出仕,如果侄儿因为有了很多知识就想逞能强行出仕的话,最好的结局就是不祸连九族。”
所以,侄儿既要完成仙人的命令,又要小心翼翼的取信叔叔。
侄儿猜不透叔叔是怎么看待小侄的,侄儿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事,还要不停的跟叔叔说侄儿喜欢美色、侄儿要做一个逍遥王侯。
那陈仙人说,这新立的王朝想要避免覆灭的困局,并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改变的,他让侄儿慢慢的去做,聚腋成裘、聚沙成堆。”
随着殷清风低声的解释,李世民渐渐回过神来。他暂且不去想殷清风说的是否可信,本能的去观察殷清风每一个细微的表情。
不得不说,殷清风给李世民准备的表演课真的很用心。
他的身体一动不动、脑袋略微低垂、目光发散的看向地面、脸上的表情随着他口中的叙述,时而回忆、时而彷徨、时而焦虑、时而无助。。。。
李世民心中一动,“你说的那一晚,能确定具体日期吗?”
殷清风仿佛从长久的沉睡中惊醒一样,抬起头看着李世民,然后一副努力回忆的样子,“侄儿后来再三确定,正好是阿翁故去的那一日的夜晚。”
然后他又做出稍做振奋和求证的样子看向李世民,“可能真的是冥冥中阿翁在天保佑侄儿!否则,不可能这么巧合吧?”
李世民之所以要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以前让人调查过殷清风。
就像殷清风刚才说的那样,他之前一切的表现,都像殷元和殷清栿一样木讷与内敛,没有任何出众的地方。而他的行为发生转变的时间,要是详细推敲的话,可能真的就是殷氏家族前往洛阳迎柩的前后。
从到洛阳迎殷峤的灵柩回来,到安葬、到他离家出走,前后的时间大约为半年左右。
用半年的时间去慢慢适应、再借着裴氏叱骂的理由离开家中,完全符合一个木讷少年突然获得很多才学后的行为。
而殷清风的现在的回答,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那么。。。这小子说的不是假话?
。。。如果不是谎言的话。。。。。。。那怎么才能解释清楚他的种种神奇之处?人不可能生而知之,或许只有仙人传授。。。。”
想到这里,李世民的心怦怦乱跳。
“只有仙人的传授。。。。仙人指明某是未来的明君。。。仙人指明某是未来的明君。。。。对!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清楚他为何没有投靠阿兄,而是通过李伏威来向某示好!”
李世民忍住心中的狂喜,平静的问道:“那仙人有没有说,为何就认定我是明君?”
同样在细心观察李世民的殷清风,听到他这么问,大致可以判断出李世民已经陷入到他的套路当中了,他更加谨慎的控制自己的语气和表情。
“侄儿当初学识浅薄,只知道唯有太子才能继承皇位,所以,侄儿也问了相同的问题。”
李世民和回过神来的李晋安紧张的看着殷清风。
“陈仙人说,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帝,受后人尊崇的原因,第一,他们都是开国君主;第二,他们守土辟疆、奠基遗泽、整顿吏治、平定乱事、私德完满。。。
但,究其根本,是这些君王虚心纳谏。
作为开国君主,他们都意识到想要不重蹈前朝被覆灭的覆辙,就要开创一个新的体制。而一个新的行政体制,绝不是深居皇宫的君主一个人就能想到和完善的,必须要采纳百家之言。
所以,相比较叔叔与叔叔的阿兄,仙人更中意叔叔的心胸开阔和锐意进取。”
李世民激动得满脸通红,眼睛放着精光的看着殷清风,仿佛殷清风就是那个指明他是一代明君的仙人。
李晋安比他还不济,浑身哆嗦着,眼泪都冒出来了。
殷清风用力的用后槽牙咬了舌头一下,才没露出异样的表情。
为了增加说服力,他继续说道:“叔叔可知陈仙人如何点评秦始皇、汉武帝和隋文帝父子的吗?”
“啊”
李世民这才想起殷清风刚才说的那些人里面,没有提到秦始皇和汉武帝。秦始皇不是明君,好像没什么异议,但为何汉武帝和隋文帝也不是呢?而且,杨广作为亡国之君,有什么可谈的?
“仙人说:以始皇帝统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的功绩,他被称为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