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剩下他还最想做的工商业、教育、道德和思想启蒙等,若是没有小命儿去完成,他也没什么遗憾。

    他现在对耙耳朵对大唐的江山有用,耙耳朵才对他“和蔼可亲”,若是哪天认为他没用了,或是无力驾驭了,他也就没命了。

    但有一点他相信,耙耳朵不会把他的子嗣都杀绝喽。

    那他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又何必惶惶终日?

    他来过,也留下了痕迹,足矣

    李世民的脚步不明显的停滞了一下,又若无其事的踏上了台阶。

    他感觉,就在殷清风说话的一刹那间,他的身上似乎有什么不同了,可又说不上来。

    毫不掩饰的打量着殷清风,李世民说道:“这么急着见我,莫非是要献上你手中之物。”

    殷清风先向李晋安拱手行礼,“小侄拜见晋安叔叔。”再面对李世民,“叔叔睿智,就知瞒不过叔叔的慧眼。”

    李世民和李晋安各自一愣。

    李世民默认李晋安和殷清风叔侄关系,但也只是默认,殷清风在他面前也从不主动尊称李晋安。今日这是怎么了,他以往那种谨慎劲儿呢?就不怕他疑心他勾结内侍?

    李晋安愣神之后,心中暗暗着急。这小子又要闹什么?提醒多少次了太子殿下的疑心最重了!不要命了啊

    李世民哈哈一笑,走进书房。

    就算他心中疑惑再多,也不能当面询问殷清风。等殷清风走了,他再慢慢思索其中的原因。

    见李世民进去了,李晋安上前拽住殷清风,轻声叱道:“失心疯了你!”

    殷清风拍了下他的肩膀,送上一个大大的笑脸后跟在李世民的身后。

    李晋安无奈的在原地跺了下脚,也跟了进去。

    李世民隐蔽的瞥了眼那“叔侄俩”,不动声色的坐下,“快快献上来,让我看看里面装着什么宝贝。”

    殷清风把木匣子放在书桌上,打开。

    “嘶”

    这种样式的书他也在殷清风的书房里见过,但现在还是有些震惊。

    李世民伸手抢过去。

    青蓝色的封面上左上角有一处长条状的留白,印着“毛诗”二字。他认识,这是欧阳询的字体。

    翻看第一页,上面印着:本书由颜思鲁、颜师古、颜相时、颜勤礼、颜育德、颜万石、马周勘定。若有不尽之处,敬请斧正。

    颜氏父子叔侄他也知道,这马周的才能竟然和他们比肩?

    翻开第二页,是毛诗的序言。

    “诗”是此书之名,“毛”者,传诗人姓,既有齐、鲁、韩三家,故题姓以别之,或云小毛公。加“毛诗”二字,又云河閒献王所加,故大题在下。案:马融、卢植、郑玄注三礼,并大题在下,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题亦然。国风,国者总谓十五国,风者诸侯之诗。从关雎至驺虞二十五篇,谓之“正风”。

    再翻一页,就是论语的首篇关雎篇了。

    又翻了翻,觉得没什么出奇的,李世民看向殷清风。

    殷清风又递给他一本。

    依然是毛诗,前面的封面和第一页也都相同。第二页印着是标点符号的说明。

    李世民心里一跳,翻看下一页。

    果然,是经过断句的关雎篇。

    他忍不住的阅读起来,并按照他以前学习过的断句去比较。

    “咳咳,叔叔。”

    殷清风当然不能等李世民把毛诗都看一遍。

    李世民意犹未尽的抬起头。

    殷清风指着桌面上分列好的两排书说道:“这是科举取士考校的书籍,分有断句和无断句两种版本。”

    宋明时期的科举可能考的是四书五经,但唐朝考的是毛诗、礼记、周易、尚书和春秋五本经义,没有四书。

    十年后,孔颖达与几十位经师共同编撰了五经正义,成为两百多年唐朝科举的指导丛书。

    毛诗与礼记采用的是郑玄的注释和疏解;周易以曹魏经学家王弼注释为主;尚书用的是孔丘十世孙孔安国的;春秋,以左氏春秋为主。

    殷清风占了先机,让马周向颜思鲁等人建议,就以这些人的注释和疏解做参考,先一步弄出颜氏版的五经。

    李世民的眼睛冒着吓人的光芒,一本本的翻看其他八本经义。

    许久,他抬头道:“好好好!本太子一定重赏颜氏和那个马周!”

    殷清风随手翻转过一本书,指着说道:“叔叔请看。”

    李世民低头,看见上面印着两行字:诚惠一百二十文和皇家墨香坊印制。

    “这。。。是什么。。。你是说!”李世民惊呼,“刊印?”

    殷清风点头道:“正是叔叔所想的那样,这一百二十文正是刊印后对外贩卖的价钱。”

    线装书啊,终于提前两百年提前问世了。

    中国的古籍的装帧形式很复杂,前后大概有过简策、帛书卷子装、纸书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梵夹装、线装、蝴蝶装、包背装、毛装等十种形制。

    简策出现在先秦时期、西汉时有了帛书卷子装、纸张大量出现后,东汉产生了纸书卷轴装。

    经折装、旋风装和梵夹装大约都产生在公元九世纪后半叶的唐代。由光头教的浮屠们引导改良的。

    蝴蝶装从宋朝开始流行;包背装是对蝴蝶装的改良。

    毛装通常是指满清内府武英殿的刻书。

    现藏于不列颠图书馆东方部的中国敦煌遗书中颇有几件唐末五代和北宋初年的遗籍,其装订办法:有的在书脊上端用线横索书背;有的在书脊内侧上下端各打一透眼,然后用线绳横索书背,再引绳连穿下端透眼横索书背,最后在中间打结系扣;有的在书脊内侧上中下打三个透眼,然后逐一横索书脊,竖向连穿,最后在中间打结系扣。

    毫无疑问,这就是线装书的初级版本。

    “一百二十文?”李世民的指头不停的点着他前面的书,“就这纸张也要七八十文吧?再加上你使人刊印和贩卖,这书还能赚到钱?”

    殷清风版的线装书使用的纸张,可不是软踏踏的宣纸,而是类似a4纸那种硬度的纸。

    “对外贩卖可能比七八十文还要多一些,但为了万千莘莘学子能读得起书,赚不赚钱都是小事。

    自从加盟会后,几乎每一个知道侄儿的人都在嫉妒侄儿。既然他们都在猜想侄儿整日睡在金山上银山上,那侄儿就败家给他们看。”

    反正耙耳朵也不知道具体的成本,忽悠呗。

    “哈哈哈,睡在金山银山上。。。能睡得着吗。。。哈哈哈”

    呃耙耳朵的笑点有点低。

    殷清风含笑的等着他笑完。

    笑够了,李世民摇头晃脑的说道:“莫说一百二十文了,就是三百文那些寒门子可能求来一本?那些世家。。。哼!”

    他把每本书都翻过去,“也不管字数的多寡,每本都一百二十文。。。你是真打算败家啊?”

    “不但这五经,以后侄儿还要刊印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史记战国策世说新语等等,只要是侄儿的那些藏书全部都要刊印,定价也都为一百二十文。”

    “全部都一百二十文?”李世民有些发傻,“这。。。你打算刊印多少?”

    “侄儿打算每一种经书先刊印两百万本吧。”

    好一会儿,李世民才幽幽的说道:“皇家墨香坊。。。难怪是皇家呢,你这是打算隆兴皇室之威啊”

    殷清风弯腰行礼,“恳请叔叔赐字。”

    “好!”李世民大声的说道:“就冲你这份心意,这字就赐给你了!”

    他对殷清风有功而不表很是欣慰。

    “请叔叔就写“墨香坊”三个字,若是前面还有“皇家”二字,就怕那些掌柜的和伙计们打着皇家的旗号,在各州县作威作福。”

    李世民暗思道:刚才还有些无礼,这一会儿又变得谨慎无比,这小子到底是什么心思?

    “准了!你来研墨。”

    殷清风道:“侄儿还有叔叔恕罪。”

    李世民一愣,“何来此言?”

    “叔叔之前可能没留意,侄儿说过要把叔叔赏赐给侄儿在内的藏书都刊印出来贩卖。”

    “嗯?”李世民这才想起来,“你的打算是。。。”

    殷清风道:“从汉武帝刘彻“开献书之路”始,历代皇室都向民间征书,开皇家官藏之先河。

    侄儿记得,前隋开皇三年牛弘曾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中奏请朝廷“猥发明诏,兼开购赏”,收集典籍“必须勅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并且规定,凡献出异本书一卷者,就赏赐一匹绢作为报酬,待朝廷校定缮写之后,仍将旧本归还原主。

    至杨广继位后,前隋的藏书由一万五千余卷增致三十七万卷。

    但大业十一年,杨广携大批官藏图书逃向江都,在途中损失了一些后,剩余部分又毁在了义宁二年宇文化及的兵变。

    以至于,到了武德初年,我大唐的藏书也不过八万卷。

    在侄儿看来,官府藏书普遍存在两大缺陷。

    一是深藏秘阁,基本不对社会开放。

    以汉代为例:汉代对藏书就控制很严,除太常、太史、博士官外,其它人员未经皇帝许可,不得私借、抄录,违反就要受到惩罚。

    西汉宣帝地节四年,太常苏昌把国家藏书私借给大司马霍山抄录、苏昌因此被罢官。

    二是,由于集中庋藏、地处政治中心的特点,使其极易遭受毁灭性灾难。

    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内乱外侮都使官府藏书严重受损,历代一些著名的“书厄”也大都是中央政府藏书的惨剧。

    同样,历朝开国之初,皇室都重视文治,大量的向民间征集图书,藏书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中后期则是疏于管理,有些官吏甚至监守自盗。一遇战乱、特别是改朝换代之际,官府藏书往往惨遭灭顶之灾。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屡发生,聚聚散散,几乎成为一种规律。

    像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之争那样还算幸运,侄儿相信若是先秦至今的书简、轴书保留至今的话,历代经学者和历代的太常、太史、博士也不用疏解,更不用删修笔削了。后世人也能读到原汁原味的古代先贤们的遗作。

    所以,为了祖先留下的典籍能够准确无误的继续传承下去,侄儿恳请叔叔允许刊印藏书。”

    李世民露出凝重的神色,“这个。。。再议吧。。。”

第407章 莫急莫怪() 
李世民心中也清楚,殷清风能奏上这个谏言,一定是经过思量的,也清楚刊印藏书不是为了给他自己扬名,但这件事的确非同小可。

    他记得李纲说过:汉武帝“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广充秘府。”,是因为他信奉老子一书。

    老子在其书中写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移,以其智多“。“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百姓有饭吃就足够了,不用开启民智。无知无欲的民才便于统治。

    他认为老子这番话也不错。

    他同意殷清风在皇泽院里建皇泽学堂,除了打击世家垄断教化外,也是想为科举取士多培养些仕子,至于百姓嘛,老老实实种田经商就可以了。

    所以,这个刊印藏书。。。要不得啊。

    思考结束,李世民见殷清风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他感到有些奇怪。“你,就不想说些什么?”

    以往殷清风向他提出谏言时从来都是据理力争的,怎么今日这么沉默?

    殷清风道:“明日学堂就要放假了,后日侄儿就要去城南了,今日侄儿前来只是来向叔叔献上元日贺礼的。既然叔叔满意这些贺礼,侄儿自然欢喜了。”

    李世民心中更觉得古怪了,这小子真的改性子了?

    “关于刊印藏书的事情,你就不想再说些什么?”

    殷清风嘻嘻一笑,“侄儿是晚辈、是臣子,自当谨守本分。

    有道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这天下江山是叔叔的,不是侄儿的,侄儿只管谏言。

    侄儿认为对的,但叔叔不信不采纳,侄儿总不能坚持己见,强迫叔叔纳谏吧。犯颜直谏的蠢事,侄儿才不做呢。”

    “你,”李世民顿了下,“这话里话外充满了怨气啊。。。”

    他感觉心里有些不痛快。

    虽然几年来他已经习惯了殷清风的各种谏言,也接受了这些谏言,可不意味着殷清风所有的谏言他都要采纳。

    现在驳斥了他一回,他怨气就这么大,还说什么“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还不是在逼迫他纳谏?

    “那你说,你坚持刊印藏书,除了什么‘祖先留下的典籍能够准确无误的继续传承下去”,还有什么理由?”

    殷清风很委屈的样子说道:“侄儿虽然授于仙人,但侄儿和叔叔其他的臣子一般无二,只是叔叔的辅佐之臣。

    叔叔不是每次都采纳其他臣子的谏言,自然也不用采纳侄儿的谏言。在刊印藏书这件事上,叔叔有叔叔的思量,而且侄儿已经尽心尽力了。既然无憾,也就没什么说的了。”

    没错,小爷就是不想伺候你这个耙耳朵了。

    为了理想中的民族、理想中的华夏,小爷把以前的知识尽力的回想一遍,并且冒着丢掉小命儿的危险向你谏言,可换来的却是你的猜忌和高高在上,这样有意思吗?

    没劲。

    以前是为了这个民族和传承操心,现在小爷也是有女人的男人了,该停一停歇一歇了。

    你也慢慢沉淀小爷之前的谏议吧。

    没有小爷出现,你不也搞出一个贞观之治吗?不也被后人列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吗?有了那些谏言,足够你压他们两头的了。

    你不亏!

    亏的是小爷。

    小爷呢,从现在开始,就像普通的百姓一样,过自己的日子,咱们之间,最好也暂时保持一个翁婿间的情义就行了。

    你现在还只是准帝王心态,就这么难伺候,等你真正当了皇帝,小爷还怎么玩儿?而且,你也快要当皇帝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小爷再也不要过那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日子了。

    李世民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殷清风。

    从见了面就感觉这小子有些不对劲儿,现在更是反话正说。他到底要表达什么?

    “昨日裴寂去你那里了?”

    话刚说出口,李世民就意识到不该这么问。

    之前这小子就莫名的有些不快,现在他这么发问,不是摆明了说他监视他不信任他吗?

    殷清风的脸上倒没什么异样,“不知道魏国公是见过王度还是听说了什么,他昨夜到侄儿那里。。。”

    他把经过详细说了一遍,不做任何隐瞒。

    李世民暂时丢掉其他心思,思考裴寂这么做的含义。

    五姓七望显赫于北朝各代,到了前隋朝则被陇西李阀、独孤阀、宇文阀、兰陵萧氏取代。

    及唐初,四个地域的士族又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

    江左和代北士族大多没落,山东士族蓄意观望,唯有关中士族显赫:裴氏、杨氏、窦氏三族势力半朝堂。

    尚冠冕的关中士族又以河东裴氏为最,而裴寂又是河东裴氏之首。他的一举一动,任何人都不能掉以轻心。

    上次这小子登门裴府,河东裴氏倒也听话,一切按照这小子的话去做的。从那以后,裴寂在朝堂上倒也沉默许多。就算有谏言,也是顺着他的话去说。

    但这次他去这小子那里,真的只是为了打探口风?

    “每年的元日元月叔叔都是在长安城度过的,不知叔叔有没有兴趣体验一回乡野情趣?”

    殷清风才不管耙耳朵是什么心思呢,他只想赶紧把话说完转身走人。

    李世民回过神来,“乡野情趣?再。。。在我和你婶婶商议后再通知你。”

    说完,他又有些懊恼。

    他刚才是想说“再议”的,不知道为什么又临时改口了。

    这小子今日怎么这么可恶,让某一次次的失态。

    殷清风躬身道:“侄儿向叔叔请辞。”

    李世民趁机向李晋安打眼色。

    李晋安微微点头。

    等殷清风走出书房后,他跟上后说道:“和咱家来。”

    就算没有李世民的暗示,担心了半天的他也有话要问殷清风。

    一路沉默的到了李晋安的居处,他终于忍不住了,“你小子今日是怎么了?先是一反常态的向咱家行礼,紧接着又忤逆殿下。咱家反复提醒你多次了要机警要谨慎,你这是。。。”

    殷清风的心里,李晋安可比耙耳朵更亲近。他笑嘻嘻的把李晋安按在椅子上,“叔叔莫气莫恼,先听小侄解释啊。”

    李晋安没好气的“哼”了一声。

    殷清风顺势坐在他旁边,“从武德四年仙人传授仙识于小侄,至今已整整四年。这四年里,小侄活得可像一个少年?

    那些比小侄年少或年长的权贵子弟,或是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或是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唯有小侄殚思竭虑为太子殿下苦思谏言。

    叔叔,小侄累啊”

    “你。。。”李晋安的心立刻软了。

    他本只是为殷清风担心而不是生他的气,现在听殷清风这么一说,他真有些为殷清风感到不值。

    “哎从咱家第一次见你至今,咱家和殿下一样,从未拿你当做少年看待。。。都忘记你还是个少年人啊”

    殷清风握住李晋安的手,“小侄刚才在等待太子的时候就在想,从献上马蹄掌开始,小侄为太子已经做了很多。而且,小侄曾经献上的那些谏言,太子还没来得及一一落实。

    这次去城南也好,明夏出外游学也好,就是想着疏远太子一些。

    小侄都想好了,在城南这半年好好陪伴小郡主和月眉她们。即使多年后归来,也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陪伴妻妾和儿女的身上。

    小侄答应过叔叔,要过继一个儿子给叔叔的。等小侄成亲后,一定多生几个儿子,让叔叔挑一个最聪慧的胖小子收为膝下。”

    李晋安佯怒道:“少说好听的。你以为咱家叫你来,就是为了听你说这些?临走前,殿下可是暗示咱家要问你个清楚。你还是想想咱家该怎么回复殿下吧。”

    殷清风不为所动,依然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