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银器”是继玉器和青铜器之后的新的一种礼器,把戒指归纳为金银器,代表着这种金银器具有某种仪礼在里面:妇人带上戒指,说明她来例事了不能同房;没带戒指,盼望郎君能在她那里留宿。戒指即‘戒止’。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金戒指已代替了铁戒指,成为婚礼上新妇佩戴的装饰。也就是说,从这个时期开始,戒指从礼器变成了婚俗用品、日常用品。
所以,戒指的佩戴是由出嫁后的婆婆相送的,而不是出嫁前由新妇的母亲相送的。
后世的电视剧或文学作品中会提到婆婆会给儿媳或准儿媳玉手镯等等内容,但那只是少部分有钱人家的习俗,普通百姓家的婆婆,给儿媳准备的就金戒指或银戒指。
这种婆婆送儿媳以戒指的习俗,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慢慢消失。
在中国古代,戒指作为夫妻间的某种约定,自然就不能是自由恋爱的象征了。
世界上第一个将戒指当做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
一四七七年,麦士米尼认识了玛丽的公主。麦士米尼为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而倾倒。可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他仍不放弃,为了赢得玛丽的爱,麦士米尼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
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终于改变了初衷,嫁给了麦士米尼。从此,钻石戒指便成了西方人的订婚信物。
从这一点来看,西方文明的婚姻就是赤果果的金钱使然。
殷清风刚才好奇这俩妞儿带的戒指,是因为它们太丑了,他从来就没见过这么丑的戒指。看来,有必要给仙饰坊再提供一些图案了。最新奇的招牌可不能砸了。
刚才殷元难得有兴趣讲古讲历史,但最后几分钟却表现出罕见的严厉,所以月眉等人走出厅堂后依然有些拘谨,等到殷清风观看妮子和鱼娘手上的戒指后,她们才恢复活泼的本性。
“姐姐,夫人送你们的这是什么?”
戒指是婚俗器物,未婚的月眉没见过或者不知道其中的含义。
一项精明的鱼娘现在不知该怎么回答,求助的看向妮子。
殷清风微微一笑,慢步离去。把空间留给女孩子们去说悄悄话。
回到西院,他直接去了书房。
嫡庶制度代表着严格严厉的封建伦理秩序,不是说废除就废除那么简单,这其中涉及到很多。比如联姻比如继承比如妻妾间的尊卑等,之前有嫡庶制度作为规矩,一切都能有序的进行。如果没了这个约束该怎么办?
破坏一种秩序很简单,若是没有新的秩序取代它,人心就会变得动荡与不安。
所以,在提废除嫡庶之前,他已经构思好了关于建立新秩序的想法。
刚才殷元没有具体细问,不代表殷元没想到或不想知道,而是当时有女眷在场。家族事务和战争一样,需要女人远离。
浏览了一遍手里的资料,确定无误后,殷清风来到妹子们聚集的厅堂里。“趁晚饭之前,我说一下关于侍女的事情。”
殷清风挽着扑过来的月眉一起坐下,“之前我倡导一切生活要自力更生,但是现在要做出改变了。
与妮子和鱼娘圆房后,或许很快她们就会有身孕。那么,她们再独身一人,一切都会变得很不便利。”
鱼娘和妮子的脸色变得红润起来,其他三个小妞儿戏谑的看着她俩。
“我的建议是,你们每个人从那些女学生里面挑选一个人来做你们的贴身管家,以后她们就负责处理你们的日常琐事,以及你们在集团里的事情。
作为你们的贴身管家,她们必须要有见识有才能更要忠诚与你我。这一点,不是随便买几个小娘子回来就能胜任的。
这就是我当初为什么要坚持教导女学生的初衷。
当然,一个人伺候你们是肯定不够的。在贴身管家之外,你们可另外招募侍女,但人数不要太多,控制在三四人以内就好。
那些贴身管家是要终身伺奉你们的,而那些招募来的侍女,等她们年满十八岁就解除与她们的雇佣关系。所以,该如何差遣她们你们就清楚了。
我要说的重点是,不管是贴身管家也好,还是那些侍女也好,你们警告她们少我的打主意。那些管家是要和那些男学生婚配,那些雇佣来的侍女满十八岁也是要出府的。”
那些由女学生担任的贴身管家,在殷清风的计划里,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粉领们。早晨来打卡上班,晚上回自己的家中。
她们既不是他的妾室的备选人员,归属上也只是雇佣关系。
至于那些侍女,因为有了红楼梦的参考,他也打算进行新的规划。
像平儿、袭人、紫鹃、鸳鸯、金钏儿这些丫鬟,因为她们服侍的是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贾母、王夫人这些贾府中最有权力或最得时运和宠爱的主子,所以她们在其他下人眼里也是“主子”。
若是她们假借主人的名头作威作福,除非事情闹得很大,否则主人必将会被蒙在鼓里。
他面对的是李世民这个疑心很重的人,李世民对他的信任到底有多少,他根本猜测不出来。
那些只有几年雇佣关系的侍女们,平日里只让她们做一个合格的家政人员就可以了,核心的事情只有那些贴身管家才能知道。而那些管家又是他和月眉等人一手教导出来的贱奴子女,在忠诚度上有很强的保障。
所以,他这种安排,在外人看来就是响应废除贱籍制度的体现,而内在的原因则是他在自救自保。
除了这一点打算外,他还有另外的想法。
大唐是一个开放的王朝,最最适合没穿越前的那个风流的殷清风了。但他也清楚,吃了窝边草的兔子是没好下场的。而且,为了他的华夏梦,他要活得更长久些。
所以,有些草能不吃就不吃,尤其是这种带毒的草。有太多的文学作品提示过,不管是婢女为了上位还是婢女子女的命运,都会牵扯到他没必要付出的精力,
当然,他骨子里依然不是道德君子,有些花采了又没有后遗症的,他还是不会拒绝的。
“郎君,什么叫打你的主意啊”
月眉一脸的好奇。
殷清风白了她一眼,继续说道:“好了,现在随我去润下院吧。”
月眉拽着殷清风死不放手,“郎君,你还没回答呢。”
殷清风轻轻地弹了她一个脑瓜崩,“你看,她们都没问。”
“咦”月眉抻着小脑袋看了一圈,“你们都知道吗?”
也只有在郧国公府这种环境里,才没有出现女性被肆意玩弄和婢女渴求上位的事情出现。而在国公府之外其他的家族或皇宫里,则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所以,哪怕是年纪最小的襄城都明白殷清风说的那句话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也只有心如白纸的月眉才会好奇。
依旧是处处维护月眉的繁星出来解围,她附在月眉的耳朵边上低声的说了几句。
“郎君你真好”月眉将殷清风的胳膊紧紧的搂在怀里,爱慕的看着殷清风。
“嘻嘻。。。”殷清风的胳膊扭了几下,“几天没摸,竟然长大了不少啊”
“什么长大。。。。啊郎君你好坏”
殷清风放下筷子,从侍女的手里接过漱口水漱了漱,算是结束了晚餐。
“风儿这就吃饱了?”心情不错的殷元难得在餐桌上说话。
“孩儿刚才在想,到了冬季这餐桌上还是简单了些。”
殷元笑了笑,他对府里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了。儿子既然开口了,他索性继续问下去,“你在梧桐新村那里不是在种植菜蔬了吗,还不满意?”
“孩儿在想,能不能在室内种植蕈。”
古代人把蘑菇叫做蕈或肉蕈。
蘑菇有很多古称谓:“地鸡”、“树鸡”、“桑鹅”、“楮雉”等。吕氏春秋曰:“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北宋的黄庭坚咏赞蘑菇有佳句,“薪者得树鸡,羹盂味南烹”,南宋的陆游的诗句里提到“黄耳蕈生斋钵富”等。
殷元低头看看筷子中间夹的那根晒干后又被肉汤泡过的蘑菇腿儿,再抬头看着殷清风,“风儿是说。。。冬季也能种出新鲜的蕈?”
在没有反季节蔬菜的唐朝,到了冬季除了吃肉就是吃肉,再不就是一些干货,比如萝卜条,比如蘑菇,比如咸鱼,比如腊肉。要不是他这年搞出了豆芽豆腐和蒜苗,殷清风都会觉得这日子没法儿过了。
刚才他在想,大棚还有一段时间才能收获。但大棚蔬菜的成本可不低,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实行大面积的推广。那么,推出蘑菇养殖就成了必然的了。
想养殖蘑菇,首先要建一个菇房,菇房里要搭建菇床。搭建菇房的条件不是很苛刻,只要保证一定的温度和通透性就可以了。大到蔬菜大棚里,小到农家屋内,都可以搞。
殷清风准备一会儿回去后就把关于菇房、菇床、养料、获取和挑选菌种等内容从大脑里搜索出来。哪怕模糊一些也不怕,咱中国人聪明,只要指出一个方向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除了要搞出蘑菇外,殷清风还想到了腊肉。毕竟他在东方明珠生活那么久了,老阿拉们可是很喜爱腊肉或火腿的。
殷清风打算推出四川腊肉中的一种做法来填补唐朝百姓的餐桌。
四川腊肉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湿的松柏树枝轻度燃烧所散发的烟来熏制一个月左右,这种肉叫熏肉或熏腊肉;另一种则是将腌制好的肉放在通风处自然风干,这样的叫做风干肉或咸肉。
至于腊肉或风干肉,在现代的分法是:腊肉是用老抽,糖,酒等淹渍后风干而成;熏肉是用调料淹渍后用桃木,枣木等烟熏干而成;腊肉和熏肉都选用猪条肉;火腿则选用猪后大腿用盐经过复杂的工序淹制风干的。
其实不管哪种做法,只要不用盐巴腌制就可以了,否则亚硝酸盐是很可怕的。
都说中国是吃的国都,真是没错的。向来保持形象的殷元立刻问道:“果真可以?”
在座的吃货可不止殷元一人,所有人都炽热的看向殷清风。殷清风赶紧点头,吃货们可是得罪不起的。
殷元瞄了瞄手里的蘑菇腿儿,不动声色的吃了下去。他暗中努力的咽了下去后,放下筷子,“晚餐后,栿儿和风儿到我书房里来一趟。”
第366章 清风应对()
在拐进书房的一刹那,殷清风看到殷元隐蔽的看向叔祖管家一眼,然后叔祖管家又轻微的摇摇头。
他忍不住的揣测着,殷元两人之间会有什么算计。可是想来想去,应该也是只涉及到嫡庶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是很有把握的,不担心在接下来要进行的诘问中回答不上来。
对于叔祖管家出现在书房里,殷清风并不会感到意外。若是主持家族祭祀的身份还不够的话,那他的叔祖的辈分就更不管用了。
殷元在主人位坐下后,叔祖管家坐在左下手,殷清风哥俩在右下手坐好。
殷元慢慢的品了几口茶,等侍女退出后才轻声的说道:“让你们来这里,想必都清楚原因了。风儿,你继续说之前的提议。”
殷清风站起来,向其他三人抱拳行礼,“清风在萌发要在国公府内废除嫡庶制的时候,也在思考该拿出什么样的规矩来替代嫡庶制。现在请父亲大人、叔祖大人与兄长参详。”
殷元看向叔祖管家,俩人对视后同时轻轻的点点头。
不管殷清风想法对不对,虑事周全才重要。
“富家子弟这一生会有很多女人,也会在正式成亲前有过女人,但他们大多会记得第一个女人是谁。”
殷元与叔祖管家一怔,这是不是有些偏离正题了?
殷清栿在想,他这辈子应该不会忘记她的,以后还要纳她为妾呢。
“既然废除嫡庶制是与竞选继承者有关,那么,就可以规定:娶妻前不可纳妾、娶妻前不得有女人。”
殷元与叔祖管家面面相觑。他们和殷清栿一样,可都是成在亲前就有女人的。这么规定真的行得通?
“第一,清风曾对阿耶说过,男子破去童身越晚,未来的寿命相对就长久。
男子过了四十岁后,在仕途上、商途上、在做学问上、在养育和教育子女上。。。等等,才真正的凸显出才能来。有了他这些年的经验积累,再加上他的事业和家庭基本已经安稳了,才是这个人真正做事的开始。
历史上有很多在二十岁左右就成名的人,比如卫青、霍去病、曹植等人,他们的寿命并不长久。相反,更多的人是属于大器晚成之人。
姜子牙七十岁辅佐周文王、百里奚七十岁助秦穆公成就霸业、晋文公六十二岁继位、年逾七旬的老将黄忠在定军山战役中斩杀魏国名将夏侯渊。。。
同样,观看历代朝中的那些文官们就知道。除了那些特别拔擢之人外,四十岁时能担任四品以上官员者,他们的大多是要比相同年龄,却还处于五品甚至六七品的官员更有才能。
所以,清风以为,继承者在四十岁左右时继承是最合适的。
依照这样的依据,他上一任的族长就必须要能活到六十岁。
再根据这个六十岁的要求,他在少年时破童身越晚就越好。”
殷元和叔祖管家这才有些恍然,为何殷清风最开始会提到破童身晚的说法。
“一个男人能有多大的成就,与他的自律性有非常直接的关系。而对于男子自律性的考验主要来自于财、色、权、酒。
史书上提到亡国之君,为何总会记载沉湎女色、骄侈暴淫?
也就是说,打击和灭亡一个男子最好的办法,就是送给他一个绝色的美人。有了美人之后,他一定会骄侈、纵酒、纵##欲。
如果这个男子是一族之长,沉沦和灭亡的就是这个家族。
史记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骊戎以女乱晋;荀息定计灭虢、虞二国;秦穆公用女乐计赚由余;黎向鲁国献美女宝马,从而驱逐孔子;张仪巧用美人计,几番愚弄楚怀王;匈奴冒顿单于以良马爱妻迷惑麻痹胡王,最后一举破灭东胡等等。
贪财、好色、恋权、嗜酒之人,不但不会兴旺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反而因为他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任后而持续的衰败下去。
所以,清风的建议是,就从这财、色、权、酒、品性、才能等方面对竞争者进行考核。
一个男子在少年时,或许没有机会得到太多的权利,是否贪财也很难直接察觉,即使学会了饮酒也未必嗜酒,但是否好色,是否在女色这一关把握住自己,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基于这一点考虑,才有了清风在之前提到的‘娶妻前不可纳妾、娶妻前不得有女人。’。”
殷元和叔祖管家再次对视,相对方传达自己同意这个说法。
“第二,嫡庶制是为了保证正妻的位置,也是为了保证在联姻中两个家族的利益。
如果一个男子在成婚前没有与女子同房,既考核了他的自律性,也能保证他对于结发之妻会更加的偏爱。
这也是清风刚才说的‘男子大多会记得第一个女人是谁’。
一个家族的兴旺当然需要更多的子嗣,所以,就不能指望家族中的男子一生只有一个女人。
为了在破除嫡庶制之后仍然能保证内宅的尊卑有序,第一,可以要求族中子弟在第一个子女出生后的一年后才可以纳妾。
第二,不能遵循‘娶妻娶德纳妾纳色’这句话,而是仍然以品德来定论是否要纳娶某位女子为妾室。
从秦汉以来,世人大多不在意妾室的数量,妾的多寡只要是参考他的财力和地位。
同样,清风建议,纳妾的时间是否晚于第一个子女出生后的一年、纳妾越多者越不适合做族长。如果妻妾超过五人就直接淘汰算了。”
殷元三人会心一笑。
殷清风现在的女人不就是五位吗。
“结合这几点,大致可以保证内宅的尊卑,同时,不能遵守这两点的竞争者必然要淘汰掉。”
殷元和叔祖管家露出含蓄而满意的微笑。
依照殷清风的说法,的确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保证正妻的地位、妻族的利益和内宅的尊卑。当然,最重要的是殷清风提出来的通过女色来考验竞选者的办法。
“如果竞选者通过了女色的考验,财、权、酒、品性、才能等方面的考验相对就简单一些了,相信阿耶和族中其他长者一定能指定出详细的考核标准的。”
叔祖管家更满意了。
既然这孩子能想到以女色来考核竞选者,就不可能想不到考核关于财、权、酒、品性、才能的办法。这孩子现在不说,无非就是给他们这些长者留些脸面。
好啊,做事做人知进退,才不惹人嫉恨、未来才更长久。
“接下来,清风就要说最重要的一部分:子女间的尊卑和子女的继承问题。”
殷元和叔祖管家对视了一下。这个问题在前面的娶妻纳妾问题得到解决后,应该很好处理了吧。
“子女间的嫡庶制的根源是,因子女的母亲不同而产生的伦理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又产生了继承权的问题。
先人留下来的继承制度可分为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两方面。
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规定。
第一,东周之前的继承制度:夏朝之前是禅让制;夏启夺取王位,“私天下”出现,标志着以夏后氏为核心的夏国家的正式创立。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已经出现,其也主要表现在王位的继承上。夏朝的继承制度:父死子继外、兄终弟及的。
商的继承制度沿袭夏朝的制度,前期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后期为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宗祧继嗣,官爵世袭,财产处理等各个方面,嫡长子都拥有优先继承的权和绝对支配权,而庶子只能听命于他们。
在此时不管身份还是财产继承,都是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从东周开始的继承制度:商鞅变法后,在秦国以“分异令”为基础的继承制度,不管嫡庶长次各子,在财产继承方面都有平等地位。但身份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