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人只是点了点没说话。

    客人继续说道:“可惜下人传来消息有些迟了,否则召他来问问话。”

    主人露出感兴趣的样子,“国公有何计较?”

    客人笑了笑,“下个月月初是辅机的三十寿诞?”

    主人谦虚的说道:“不敢,痴度年华而已。”

    客人的身体向前倾了倾,“不如辅机也将那小儿唤来?”

    主人在言语上始终兜兜转转,现在终于是听出客人的来意,他心里算计了一下,“注定要成为姻亲,早晚要往来的。就按国公的意思,过几日就派人给他送份张帖子。”

    客人暗骂了一句,“那就不打扰辅机了。”

    客人送走之后,主人又回到了书房。

    “程匹夫的长子与他阿姐定了婚事。。。。。。小匹夫带着他去寻欢。。。程匹夫跟在世民身边那么久。。。那小儿屡有奇思。。。很是得世民的看重。。。。

    永业集团的事情他一直没出面,否则。。。压是压不住的,只能交好?可惜冲儿比他还小上几岁,天资也差他甚多。哎”

    好久没见杜天意和。。。武静淑了,月眉她们都想念得很。

    还没等车队出发,门将走进来说门外有人送请柬来了。

    如果请柬是送给殷元的,门将绝不会来找他的,所以,殷清风暗皱了眉头问道:“哪个府邸的?”

    门将恭声道:“那人说是上党县公府邸的。”

    殷清风一愣:“上党县公。。。。是长孙无忌发请柬?”

    不过,现在不是考虑问题的时候,殷清风让众人稍待,他要亲自去接收请帖。

    府门内一个四十多岁仆人打扮的人恭敬的站在那里,他看到殷清风走了出来,向前走了两步然后深深的做了一个长揖:“奴婢长孙蒙拜见殷侯。”

    由这长孙蒙的举动可以看出家奴与外奴的区别了。按照规矩来说,郧国公府、杜伏威府、梧桐山庄的奴籍在殷清风面前是必须要下跪的,而这长孙蒙则不必,除非他的主人的地位低于殷清风。不像满清的时候,逢人就下跪。

    殷清风拱拱手,“见过长孙管家。”

    长孙蒙双手递上,“奴婢奉家主之命,邀请殷侯在七日后参加家主三十岁生辰。”

    殷清风接过来打开先看左边的落款:长孙无忌。然后再看内容:他要过生日,邀请殷清风去参加。时间是七天后的晚上。

    “请长孙管家回禀县公,本侯到时一定前往恭祝县公的。”

    “奴婢告退了。”

    殷清风一边嘀咕着一边往回走,“小爷和他虽然挂上点儿亲戚关系,但以他的地位,过个生日为什么会叫上我?不过有李世民到场,想来他不会挑事儿吧。。。”

    殷清风憋着疑问回到内院时,美妞儿们都聚在一起讨论什么,见他回来了,都围了上来。

    殷清风将请柬递给月眉,“先帮我收着。太子妃的兄长要过寿辰,让我去喝酒。”

    长孙无忌的请帖打破了殷清风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交代月眉回去和马周打个招呼之后,殷清风带着王雄涎等十二人就奔着同官而去。

    渭河此时被称为渭水,河上有四座桥,分别是秦朝的三座和汉朝的一座,都在汉长安城的城北临河处。

    过了渭河之后,便能看见一个个形似金字塔的封土丘,这些都是汉代的帝王陵,只可惜的是基本都被盗过了。

    以前后修建了五十三年的汉武帝的茂陵为例,赤眉军攻占汉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发掘诸陵,取其宝物”。茂陵中的宝物,搬了几十天,“陵中物仍不能减半”。后来起义军没有钱用时,再一次盗挖了茂陵。而在东汉末年,董卓也盗挖过茂陵,唐末黄巢起义时没有钱用,也光顾过茂陵。

    古人讲究“事死者如事生”、讲究的是人死后在阴间继续享受,可是真如此吗?不管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是子、女,是夫、妻,是父、母,还是好好的尽一下他们应该尽的义务吧。

    生产陶瓷需要的条件:一是优质的陶土或瓷土,二是高能的燃料,三是丰富的水源,四是专业的技术,五是便利的交通。这些对于耀州窑来说统统具备。

    殷清风选择收购耀州窑,就是因为它距离长安是最近的窑口,便于他把一些对瓷器的理解以最快的速度在这里得到验证。

    耀州窑可以烧制黑、白、褐以及唐三彩等多种瓷器,但耀州窑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则是其烧制的刻花和印花青瓷。其青瓷色泽青幽,淡雅如玉,花纹自由流畅,跃然瓷上。

    北宋初期,耀州窑开始尝试较为简单的刻花技艺,这项技术到北宋中期时日臻成熟:花纹流畅精致,并开始用刻划结合的方法描绘主题纹饰,刻花为主,划花相辅,整个图案层次分明,深浅交错,给人以浮雕般的艺术观感。

    耀州瓷的刻花技艺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

    这次殷清风亲临耀州窑,就要想看看老韩头是否已经掌握了他给的那些资料。他这次的设想是利用刻花的技艺,在瓷器的上做出福禄寿的图案,这是非常贴合祝寿的喜庆贺礼。

    “福星”又称“福神”,在道教中称“紫微大帝”,他掌管人间福气的分配,在民间相当受尊崇。

    后汉书中就有记载;“禄星”又称“文昌星”,他是读书人的保护神,掌管人间功名利禄,据说由“梓潼神”张亚子担任。

    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中有记载;“寿星”又称“南极老人星”,是长寿之神。人们大多认为长寿的彭祖死后成为了“寿星”。

    彭祖,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四世孙、黄帝的六世孙。徐州的彭城也是根据他来命名的。

    明朝以后,中国民间常把寿星与福、禄二星结合起来祭祀,合称福、禄、寿。而在此之前,人们都是单独祭拜这三“星”的。

    长期驻扎在这里的是杜伏威府上的一个管事,他只负责后勤和运输,其他的不允许他插手,这对任何人来说倒也是个自在的活儿。

    见到殷清风一行人后,明显处于醉酒状态的他立刻就清醒了。

    做到老板交代的事情,只是一个合格的员工。想要加薪和提拔,还要做到并做好老板没交代的事情。

    心有急事的殷清风现在不想追究他属于哪种员工,“带我去找韩掌柜!”

    那个管事怯弱的轻声回道:“奴婢这就让老。。。韩掌柜的过来拜见二郎君!”

    殷清风和气的说道:“我是让你带我去,没听懂?”

    那管事诚惶诚恐的赶紧回道:“奴。。。奴婢。。。这就带路。”

    和老韩头客套了之后,殷清风直接说明来意。韩起只是简单的思索了一下,说道:“请郎君随老儿来。”

    在一个陈列室里,殷清风看到架子上摆放着不同器型的瓷器,包括后来才出现的将军罐、八方瓶、海棠式长盘、仿雕漆釉碗等等。

    韩起指着两个瓷器说道:“这两件前两日刚试烧出来。。。”

    殷清风定睛看去,一件是白釉刻花牡丹纹瓷盘,敞口,卷沿外翻,折壁斜收,浅腹平底,圈足。另一件是白釉刻花渣斗,敞口,高领斜直,圆腹下收,小圈足。

    殷清风感觉脑袋有点蒙,不是因为这两个瓷器不好,而是太好了。

    渣斗又名爹斗、唾壶,用于盛装唾吐物。如过放在餐桌上,则用于盛载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不属于殷清风告诉韩起的一种器型,但这白莹莹的渣斗放在哪怕是皇宫里,都没人舍得用来承接一泡老浓痰的。最少殷清风感觉他如果得了这么一个宝贝,最少是博物架上观赏。

    等殷清风平静了气息之后,才注意到了他今天的重点:刻花。

    瓷盘上面的层次感让牡丹显得非常生动不说,渣斗上的卷云纹雕刻的比较深,有种雕在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感觉。

    殷清风轻轻的将瓷盘放回架子上,不舍的又看了一眼之后,“韩掌柜的,这两件瓷器是由谁完成的?”

    “是老儿那不成器的幼子。。。郎君可。。。可是不满意?”

    “哈哈哈,你别紧张,我不是不满意,而是很满意!”

    韩起听完,稍稍的直起了腰板,“郎君满意就好、满意就好”

    “麻烦韩掌柜的将令郎请过来,我有事情要吩咐他做。”

    “不敢、不敢,老儿这就叫那小子过来听郎君的吩咐。”

    韩起的小儿子也快三十了,看起来比老韩头木讷多了,见了殷清风除了磕头,话也说不了一句完整的。韩起虽然在旁边急得直跺脚,但殷清风很满意。或许只有这种心思简单的人,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也只有这种心思简单的人,才会有比别人更大的成就。

    既然这个叫韩三斗的人不善言辞,殷清风直接拿出了他准备的画稿递了过去。

    韩三斗战兢的接了过去后,眼睛一下子瞪圆了,脸上的表情,看得韩起忍不住好奇之后也凑了脑袋过去。结果,他的表情也好不到哪儿去。

    初唐的人物画基本是政治事件描绘为主,造型上也不像后期的那么准确和生动。殷清风这幅福寿禄除了没有上色之外,如果这爷俩知道‘栩栩如生’这个成语的话,一定给殷清风点一百个赞。

    这幅画上,中间的福星头戴官帽手持玉如意或手捧小孩为天官一品大帝的造型;左边的寿星是白色的胡髭,一手持龙头杖一手捧意为长命百岁寿桃;右侧的禄星手捧寓意高官厚禄的如意。

    为了让福星的装扮更符合时代特点,殷清风拽着鱼娘等人更是改了又改,最后终于是给他按上了汉代皇帝的冠冕。

    等这爷俩儿好不容易把眼睛从画稿里拔出来之后,殷清风问道:“可能用刻花技法在瓷器上雕出?”

    韩三斗狠狠的点了点头。

第285章 门前风波() 
大业十一年八月,杨广出塞北巡,于雁门为突厥始毕可汗所围,杨广慨叹道:“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杨广口中的长孙晟当时已经死了六年了。

    如果有人提到卫青、霍去病和李广等人,多数的后世人是一定一定知道他们的鼎鼎大名的。可长孙晟是谁?

    卫青等人能被史书记载,除了他们的功绩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西汉成为大一统的国家已经百年了,文景之治留下的丰厚遗产足够让一头站在风口上猪飞上天的。

    而长孙晟呢?隋朝若是没了长孙晟会怎样?

    后世人津津乐道诸葛亮天下三分的鬼谋奇略,但他们大多不知道长孙晟只凭他的智慧就把突厥玩弄于掌股之中。

    或许用“玩弄于掌股之中”来形容有些不太恰当,但杨隋边境的安稳,百分之九十的功劳要归功于长孙晟应该不夸张。

    由于长孙晟的功绩、由于他有一双好儿女,殷清风对长孙这个家族很有兴趣。而且,通过了解这个家族,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史实。

    长孙氏乃北魏王朝皇室鲜卑拓跋氏之改姓,地地道道的的非汉族血统。也正是血脉源于拓跋氏之故,长孙家族从建立后就一直长盛不衰。

    长孙家族虽然有四代人被封王爵“代北虏姓豪门”,但等到长孙稚加入关陇集团后,才使得长孙家族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比起好些关东高门和关陇集团的家族而言,长孙家族的“家底”并不算厚实。长孙家族在北魏拓跋氏后才开始兴盛,而其他家族则是从魏晋时期就已经显贵了。

    按理说,长孙家族历经各朝一直位列高位,祖上留下来的余荫足够后人挥霍的了,但坏就坏在长孙稚的门风不正,让他的后代开始走向衰败。

    长孙稚一共有五个儿子:长孙子彦、长孙子裕、长孙绍远、长孙士亮、长孙季亮。

    这五个儿子都没有承袭郡王爵位:长子子彦为高平郡公、次子子裕为平原县侯、三子绍远为上党郡公、四子士亮为义文郡公、五子季亮味为清都郡公。

    这其中,长子和次子是原配张氏所生,三子、四子、五子是继室罗氏所生。三子长孙绍远继承了父亲的上党名号。

    说长孙稚门风不正,原因出自嫡庶之分。

    张氏是原配,她生的儿子理应是嫡子,罗氏是继室,她生的儿子长孙绍远是没道理继承长孙稚的上党名号。这其中的根源是:“后于罗氏私通,遂杀其夫,弃张纳罗。”

    长孙稚杀了罗氏的丈夫,又抛弃了张氏。等罗氏成为正式的长孙氏夫人,张氏所生的儿子还能有什么好下场?

    具体发生了什么,只有当事人知道。但,有两点是肯定的:一,长孙稚所传五子五房中,打头的长子长房绝后了;二,次子这一支振兴了长孙稚的门楣………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出自次子这一房。

    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虽然自幼就被兄长撵出了家门,但好在李氏与长孙家族的渊源要推溯到李虎那一代,甚至更早。所以,长孙家族入唐以来,依旧获得李氏的信任和恩宠。

    李唐皇室对长孙家族的恩宠,要超乎世人的想象。

    细数李渊和李世民两代皇帝,联姻最多的家族唯有长孙。

    长孙稚三子长孙绍远的儿子长孙览有四个儿子:洪、宽、龛、操,他的继承人是嫡长子长孙洪,见载正史列传的则是四子长孙操和长孙操之子长孙诠。

    长孙洪在隋代应还袭有薛国公的爵位,也是历任数州刺史、太守和正四品司农少卿。但到了唐代很明显“薛国公”一爵已经在长孙家族中换人,落到长孙洪的四房堂兄弟长孙顺德的头上。

    长孙操之子长孙诠是李世民幼女新城公主的第一任丈夫。

    长孙诠年纪虽小但和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同辈,可以说是他们的小堂弟,却娶的是堂妹的女儿,也就是说——算辈分小堂舅娶了外甥女儿,辈分差了一级。

    李渊的二闺女封号襄阳公主,她的二闺女嫁给了长孙操的儿子长孙无傲。

    四子长孙士亮的四房情况还好,入唐的知名者为长孙顺德、长孙晔也就是长孙孝政。长孙晔是李世民四姐高密公主的第一任丈夫。

    高密公主先嫁给长孙孝政后来嫁给段纶,生了女儿叫段简璧,段简璧嫁给了长孙顺德之子,也就是长孙孝政的堂兄弟。辈分再一次错乱。

    长孙士亮三子长孙轨的曾孙长孙全绪在唐初位至金吾将军、宋州刺史。他的儿子长孙稚正是李世民十五女新兴公主的丈夫。

    长孙曦的辈分数下来,比长孙无忌和皇后低了两辈。也就是说,侄儿娶了姨。。。。

    五子长孙季亮有一个后人叫长孙希古,他的妻子是李世民的十一弟韩王李元嘉的女儿南海县主。他们的辈分也不能算般配,因为长孙希古这小朋友论辈儿竟是无忌和皇后的族叔,也就是说高了他老婆两辈呢。

    如果长孙希古和长孙诠这叔侄俩以妻族来论,他俩还是姐夫与妹夫的关系。。。。。。。若是再把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加进来。。。画面太美,不敢看。

    不算那些乱七八糟的辈分问题,李唐皇室与长孙家族有八段联姻的事实是抹杀不了的。

    若是放在别的朝代或时代,长孙家族是妥妥的第一外戚。尚幸,长孙家族并不团结。否则,等李世民挂掉之后,武氏女帝还真未必斗得过他们。

    还好还好,历史没有那么多假设和如果,否则,殷清风就不止担心李世民会要他的脑袋,就连长孙无忌他都不敢招惹。

    虽然他现在不是很惧怕长孙无忌这个未来的国舅,但人家都单独下帖请他了,他这马屁必须要拍好。

    在磁州窑的五天时间里,三个人物形象是丰满了,但是殷清风和韩三斗的形象就无法形容了。但好在他的目的达成了。

    在长孙无忌生日的当天中午,一路不敢快驰急奔的队伍总算是进了长安城。

    天边刚露出光线的时候他们就出发了,现在回到自家府里后,殷清风是倒头便睡。直到闻氏亲自过来喊醒他。

    殷元以及他的两个夫人的车队在前面,殷清风跟在后面与同样骑着马的殷清栿随意的聊着天。

    队伍从隆庆坊出发向西行,刚过胜业坊的路口,车队就停了下来。殷清风在马上眺望,前方已经被长长的车队给堵住了。

    “难道前面就是长孙无忌的家?”

    殷清风的低声自语被同样抻脖子远望的殷清栿听到了,他诧异的看向殷清风,“难道你不知道上党县公的府邸在哪里?难道你每次从这里走都不向四周看看?”

    殷清风瞥了他一眼没说话,能说什么?难道告诉他说他只知道东西市、平康坊、他和月眉住过的升平坊、杜伏威所在的常乐坊、程咬金他们家。。。。之外,他一无所知还是毫不在乎?

    等车队往前挪了一段路后,殷清风看到他见过面的长孙无忌和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站在门口,他俩不停的同马车上下来的客人简单寒暄着。

    每当有客人从马车上下来之后,就有人在那里唱名。等轮到殷元一家的时候,“郧国公及国公夫人、郡夫人携世子拜贺”“淮阳开国县侯殷清风拜贺”

    刚刚下马的殷清风差点儿被站稳。第一句喊到‘携世子拜贺’本来没什么,结果又单独喊了一句他的爵位是什么意思,挑拨兄弟感情还是特意强调他的身份?不管是哪一种原因都不算是好事。

    可这是为什么呢?

    殷清风低眉耷目的跟在殷元四人的后面,眼睛斜撇着旁边登记贺礼的那边。不管长孙无忌为什么单独给他送了张帖子,又为什么单独唱他的名,但他今天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他的瓷器来的。

    看到装瓷器的箱子随同殷元的贺礼一起登记过了,他的心也算放下了。至于长孙无忌要达到什么目的,现在不急着去细琢磨。

    殷清风刚放下心神,就听:“清风贤侄为何低头不语啊?”

    殷清风抬头看去,长孙无忌正笑眯眯的看着他。

    “小侄殷清风拜见长孙叔叔,祝叔叔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水长流!”

    长孙无忌静了一会儿,先是大声笑了几声,“清风贤侄好文采!真是好文采!”然后扭头对殷元说道:“早听说殷兄的次子风采非凡,今日果然不虚耳闻。”

    殷元和裴氏、闻氏一样听到殷清风的贺词,正美得在那激动呢。听到长孙无忌的话,他笑容满面的拱了拱手,“愚子偶有小慧,不足长孙兄谬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