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欧皇崛起-第3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凶猛。这样的野牛,是不适合当耕牛的。要不,农夫会被耕牛弄死的。

    所以,马林对于北美野牛的态度是——猎杀公牛,只保留母牛

    母牛可以和欧洲牛配种,产生新的品种。这种牛,在后世被称为“皮弗洛牛”。而且,当初的杂交方式,就是以欧洲肉牛的公牛和北美野牛母牛来配种的。当然,一开始,人们尝试过用北美野牛公牛和欧洲母牛杂交,可产生的后代很少。后来,反过来用欧洲公牛和北美野牛的母牛杂交,却获得了成功。

    北美野牛数量很多,母牛的基数也很庞大。因此,这种繁殖,大有可为。

    而且,北美野牛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母牛和小牛聚集在一起,而公牛们则另外聚集在一起。只有繁殖季节,公牛们才会去找母牛群。

    如此,在猎杀的时候就很好区分了——只要不是繁殖季节,有小牛的就是母牛群;没小牛的就是公牛群。然后,使劲地猎杀没小牛的公牛群吧

    一头强壮的北美野牛公牛,重量可达一吨,杀死后也能获得几百千克的牛肉,腌制好了,可让人吃大半年。

    所以,在殖民早期缺乏食物的情况下,马林可以让人去猎杀北美野牛,获得足够的食物。他们一边猎杀北美野牛公牛,另一边则通过驱赶和放陷阱的方式,获得足够的北美野牛的母牛。然后,利用母牛的庞大基数,引入欧洲无角公牛进行繁殖,以获得无角特性的皮弗洛牛。一头公牛能和多头母牛配种,如此也能获得更多的强壮的皮弗洛牛,以缓解耕牛的缺乏。

    而且,马林也不需要移民们猎杀多少北美野牛,主要是能撑过移民早期最缺乏食物那几年,也就可以了。等到中期有了稳定的粮食产地来源后,就不需要再大规模猎杀北美野牛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北美野牛分布区,离人口多达上千万的阿兹特克帝国也很近。从阿兹特克帝国获得女人后,可就近带到北美大草原上,帮忙放羊,而移民男子,则用猎杀来的北美野牛的牛肉,养活这些女人,以及她们的小孩。

    至于从印加帝国掠夺的女人,肯定是送到潘帕斯草原上了,毕竟那边离印加帝国也近。不过,潘帕斯草原上猎物没有北美大草原那么丰富。所以那边还是种土豆吧,反正,那些印加帝国女人也习惯了种土豆土豆产量高,也很能养活人

    如此,南靠土豆,北靠野牛肉利用自然资源,马林可以获得两大人口繁育中心

    潘帕斯草原上的野生动物种类比较多,可就是没有北美野牛那种能够提供大量肉食的优秀品种。所以,那边需要配合着种点土豆,不然,粮食不够吃。好在土豆产量很高,而印加帝国又是个习惯种土豆的国家,印加女人肯定也会种土豆。

    而北美大草原的条件就好太多了,在欧洲殖民者抵达前,北美大草原上差不多有六七千万头北美野牛。即使马林需要养活200万人,每年猎杀一百多万头也就足够了。和其庞大的数量相比,这并不影响野牛的生存。反正,每年那些野牛自己也要死那么多的。

    殖民者们可以一边猎杀野牛,一边猎杀和驱赶别的肉食动物。这样,就可以保证野牛数量足够。而等到人口稳定下来,有了足够男丁去耕地产粮了,马林就会停止对北美野牛的猎杀,避免浪费。

    原本历史上,北美西部的印第安人,在获得欧洲人提供的火枪后,为了获得更多牛皮跟白人贸易,他们发动了没有节制的猎杀,导致北美野牛基本被杀光。而单单为了肉食猎杀北美野牛的话,对北美野牛的数量的影响是不大的。

    当然,牛皮也是好东西,可以做皮甲,做皮包,做皮鞋,做皮衣而也正是因为牛皮的巨大需求,才导致北美西部印第安人对北美野牛大开杀戒,差点导致北美野牛灭绝

    马林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除了前期为了解决移民口粮问题会猎杀足够的北美野牛外,等到粮食供应稳定了,他会管控北美野牛的猎杀,实行猎杀许可证制度,避免滥杀。

    猎杀北美野牛的关键,在于马匹和猎枪。没有马匹,你根本追不上一心逃跑的北美野牛(北美野牛可以飙到60迈的速度,没马追个蛋);而没有猎枪,印第安人的土弓箭也很难破开北美野牛的牛皮防御所以,北美野牛真正遭到灭绝猎杀,是在北美西部印第安人获得了马匹和猎枪后只要马林严格管制马匹和猎枪,就能控制住北美野牛的狩猎,使之能够长期地产生效益,而不是一下子被杀光

第900章 独头弹() 
控制马匹是很容易的,只要强化管理,每天清点和检查马匹数量就可以。如果丢失了马匹,就出动大军去找,生要见马,死要见马尸体。若是有印第安人偷马,那就灭了对方,绝不给对方拥有马匹的机会。

    19世纪印第安骑兵的凶悍,马林可是记得的。那时候,美国殖民者一度被西部大草原上的印第安骑兵弄得灰头土脸。若不是当时殖民者的枪械进入了线膛枪时代,而印第安骑兵一般规模不大的话,没准美国殖民者会对印第安骑兵束手无策。毕竟,滑膛枪是对付不了来去如风的轻骑兵的。

    所以,马林无论如何也不会重蹈覆辙,让印第安人有得到马匹的机会。只要没有骑兵,印第安人就翻不起浪花来。

    在印第安人没有马匹的情况下,偌大的北美大草原,其实和潘帕斯草原一样容易征服。只是,北美大草原没有潘帕斯草原靠近大河的优势,农业潜力不大。但是,只要出动几百哥萨克,就很容易拿下来。

    可能有人觉得几百骑兵是不是太少了?告诉你,真不少了

    要知道,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只用了160多名西班牙雇佣兵,其中,骑兵只有62人。但就是这62名只穿了半身铠甲(西班牙铠甲只防护前面,后面露着)的西班牙骑兵,一下子冲散了印加帝国的8万大军,并活捉了印加皇帝,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所以,马林派出几百哥萨克骑兵,去征服北美大草原,完全不是问题。问题是,别让印第安人偷走马匹就行。

    至于猎枪,破防能力比印第安人石器箭头的土弓箭强得不是一星半点。印第安人土弓箭射出的石器箭头,都未必能破开北美野牛那厚厚的牛皮。即使破开了,入肉也不会太深。这样的情况下,不但不能杀死北美野牛,反而会激怒北美野牛,尤其是公牛。

    所以,此前印第安人在猎杀北美野牛的时候,多半会选择母牛和小牛的牛群,而不敢招惹公牛群体。否则,被发狂的公牛盯上,谁猎杀谁就说不定了。面对北美野牛那60迈的冲锋速度,想逃跑都难。

    而有了马匹和猎枪就不同了,猎枪的子弹,足够破开牛皮,杀死北美野牛。同时,骑着印第安人钟爱的花马(印第安人钟爱花色的马,后来这个品种在美国流传开来,称为美国花马),印第安猎手在遇到北美野牛发狂时,也有足够的能力逃跑。而美国花马,优点就在于短期爆发,这优点也许就是当初在北美野牛发怒公牛面前逃命练出来的

    当然,那是面对人数少的猎手时,北美野牛才敢发飙。要是遇到几百个骑兵,北美野牛又不傻,肯定只能跑路了事实上,北美野牛的60迈的奔跑速度,也是在被北美狼群的追杀中练出来的。可见,北美野牛也不彪,知道危险时该逃命。为了逃命,练出了足以上高速的奔跑速度

    使用30克重的铅弹的发条打火枪,是足以打野牛的了。火绳枪不行,马背上使用不方便,奔跑起来,火绳也许会被呼啸的风给吹熄灭了。

    几百个哥萨克骑兵端着发条打火枪去猎杀北美野牛,足以让那些容易热血上头的北美野牛公牛冷静下来,然后跑路。实在不行,也可以让那些哥萨克学习草原狼骑,发出类似狼嚎的叫声,吓唬那些北美野牛。体重能达到80公斤的北美灰狼,是北美野牛的天敌。狼嚎声,能够让北美野牛感到恐惧

    说到猎枪,马林脑海里忽然出现了后世m870雷明顿散弹枪的资料。后世的猎枪,和一般枪支是不一样的。军用枪支,一般都是线膛枪,打得远,威力大。但在狩猎过程中,打得远是缺点。因为,你无法确定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外是否有人。若是流弹误伤到路人,那就不好了。要是在华夏那种隔几百米必有人烟的地方,贸然使用线膛枪打猎,很容易会让流弹伤到无辜者。所以,一般射击场后面都会有个黄土坡,专门吸收打偏了的子弹。或者,干脆就是封闭的射击馆。

    因此,为了避免误伤,很多猎枪都是滑膛枪,使用专门的猎枪弹

    后世滑膛猎枪的枪弹,一般主要有三种——鸟弹、鹿弹和独头弹。

    鸟弹其实就是铅子——一个很粗的猎枪弹的蛋壳,末端是比较短的铜制发射药底座,包含底火。而前面大部分,都是塑料壳的,里面包含了一堆铅子

    鸟弹的威力很小,打在人身上,一般不致命,但会很痛苦——你能想象一把铅子被喷到你肉里的情节吗?医生在用镊子从你肉里取铅子的时候,你会痛不欲生,更别说铅子还有毒所以,防暴警察就喜欢这种打不死人,但能把人打得想死的散弹枪

    鹿弹的子弹是一堆钢珠,和轴承里面的小钢珠差不多。这种钢珠是可以打死人的,一般用来猎杀鹿等中型猎物,不太危险的那种,也可以用来猎牛。

    而最恐怖的,大概就是独头弹了。和鸟弹及鹿弹不同,独头弹的弹头,不是多枚小子儿,而是单独一枚铅弹头,很重,当然威力也很大。

    比如12号散弹枪的独头弹,光是弹头,就重达37。64克左右,打出去动能很高。所以,一般这种猎枪弹,专门用来打野猪等厚皮的猛兽。

    这种子弹很恐怖,打进肉里,会绞烂一大片,进入体内,肯定致死。

    最奇妙的是,独头弹虽然使用滑膛枪猎枪打出去的,但它的精度却很高。为什么?因为独头弹子弹头部会有一些凸出的阳线螺旋线。所以,即使是从滑膛枪打出来,也能旋转,形成稳定飞行,使得子弹准头提高。

    不过,独头弹的旋转原理和线膛枪子弹旋转是相反的——线膛枪是利用枪管内的火药气在膛线里产生的旋转力,逼迫弹头旋转。

    而独头弹,则是利用子弹头部的阳膛线,迎风飞行时,在空气阻力下被风吹得缓慢地自旋转,产生一定的稳定力偶,让弹头保持稳定。

    只是,因为旋转缓慢,独头弹的有效射程是不能和线膛枪比的。线膛枪子弹有效射程一般都有好几百米,而独头弹的有效射程,只有两百多米。也就是说,使用独头弹的猎人,最多瞄准200米远的猎物,再远,就打不中了

    “哎呀!”马林忽然给了自己一个耳光

    为啥?他在责怪自己之前为啥没想到独头弹啊

第901章 钢芯独头弹(二合一)() 
马林一直犹豫着要不要拿出米尼步枪,因为这种枪的威力太大了。有了这枪,既能伤人,可要是泄密了,也能伤自己。在自己尚未打赢宗教战争并获得足够的领土的情况下,米尼步枪的机密泄露出去,简直就是灾难。所以,马林迟迟不肯“发明”米尼步枪和米尼弹。

    马林原本的打算是——在宗教战争之前忽然推出米尼步枪和米尼弹,然后用强大的火力优势,迅速消灭敌人,抢到足够多的领土。至于之后是否泄露技术,那就无所谓了。

    他敢肯定,只要他推出了米尼步枪和米尼弹,法国人肯定会像得到威尼斯镜子秘方那样,不择手段地得到米尼步枪和米尼弹的机密的。不单是法国,其他国家想要军事强大,也会这么做。

    在没有足够的实力抵抗来自各方的觊觎前,马林并不想拿出技术简单,容易被人剽窃的米尼步枪和米尼弹。也就是说,马林目前不想上马线膛枪,而是要等等再说。

    但是,如果不使用米尼步枪和米尼弹的话,马林的火枪手们有没啥优势。和人对射,基本都是靠蒙。球形铅弹太容易翻滚乱飞了,想蒙中敌人,真的很难。而历史上,欧洲人就靠着互相蒙,用火枪对射了三四百年。后来,英国人悟出了一个道理——站在那里互相蒙,还不如顶着对方火力30步内集火一次,然后冲上去拼刺刀呢

    也就是说,马林现在火枪手的唯一优势,就是不用火绳,不受天气影响,火枪手也不必相互间隔1米,可以排得更密集点。但是,排得再密集,和人对射还是蒙

    那么,在马林不肯推出线膛枪的情况下,使用滑膛枪的巅峰杀器——独头弹,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独头弹威力虽然赶不上米尼弹,可是,在百米内,指哪打哪,不用瞎蒙。150米内,大部分独头弹也是很精准的。而部分工艺精良的独头弹,甚至可以在200米距离上精确命中(当然也要点运气)。

    如果使用了独头弹,那么,马林的火枪手就可以在互相蒙的对射中,不再瞎蒙,而是瞄准了对手使劲收割人头

    尤其是,如果瞄准的都是对方指挥官,那就更妙了

    在近代化军队出现之前,欧洲军队和亚洲军队一样,都是很依赖指挥官的。如果指挥官战死,军队极有可能会崩溃。因此,点杀指挥官,收益是很大的。

    而在这个年代,为了彰显勇气,指挥官们往往会率兵走在比较靠前的位置,鼓励将士,临场指挥。一般而言,指挥官就算不是走在最前面,肯定也在附近。至少,在200米范围内。

    另外,指挥官一般都是骑马的,上半个身子肯定会露出来让你瞄

    所以,有了能在200米内精确点杀军官的独头弹,那么对于战局的影响可就大了。

    另外,马林之所以青睐独头弹,是因为独头弹的工艺要求很高!

    是的,别看独头弹是滑膛枪的子弹,可它的工艺要求是很高的。它把膛线刻在了子弹头部,好利用风力使得子弹旋转

    问题就出在这里

    一般情况下,使用线膛枪的话,一根枪管可以反复使用。因此,即使刻废了一根枪管,大不了再换一根。只要枪管检验合格,上了战场,一般是不会出啥大问题的。

    可独头弹不一样

    独头弹把膛线刻在了子弹上,如果膛线刻歪了,那就惨了,直接也会飞歪了,造成打不中目标。

    因此,独头弹头部的膛线,必须刻得精确而又匀称,绝不能有错。不然,就达不到利用风力的目的了。而且,还是每一颗独头弹都必须如此。

    这样一来就难了,别说16世纪初的制造水平了,就是20世纪抗战时期土八路的兵工厂里,也绝对达不到这种要求。而达不到要求的后果就是——子弹无法精确命中

    更要命的是,这个年代子弹是铅做的。铅是什么玩意?软的啊!要是运输途中磕碰一下,碰坏了阳膛线,子弹就废了。

    所以,后世的猎枪弹独头弹,独头都是密封包装在猎枪弹的硬塑料壳内的,不让磕碰。可现在火枪手啥习惯?都是从包里摸出铅弹,让后用铁通条粗暴地往枪管里捅的。这么对待,肯定会把铅做的独头弹搞废了。因为,独头弹阳膛线正好在子弹头部啊,正好挨铁通条的捅

    另外,这个时代欧洲工匠制造物品,质量控制也很松,很难做到精确生产符合空气动力学要求的独头弹。不像后世直接用数控自动机床生产,精确度很高。

    不过,马林不怕精确度问题。大不了,走高端路线呗。而且,自从推广了游标卡尺严控质量后,北海国机械制造的精度大大地提升了,绝对远超同时代欧洲其他国家。现在,欧洲其他国家的精度还是毫米级,而北海国的制造精度,已经达到0。1毫米级了。当然,这是制造精品时的要求,废品率也是很高。但是,这很适合生产独头弹这种高要求的东西。而且,高精度的玩意儿,也能对其他欧洲国家形成技术壁垒。

    只是,貌似制造独头弹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啊虽然量产比较麻烦,可小规模制造,难度却是不大的

    说做就做,马林找来达芬奇,帮自己花了一张精密的图纸,也就是独头弹的图样。

    为了能达到尽可能远的有效射程,马林将独头弹设计成了“头部有阳膛线,尾部带尾翼”

    的两种技术二合一的外形。有阳膛线和尾翼两种稳定飞行的设计一起作用,子弹飞得更稳,有效射程自然更高。

    图纸是很好画的,毕竟马林是绘图能手,而达芬奇更是画图圣手。只要注意阳膛线对称,也就没啥了。

    但是,将其转化成实物,不要太难哦。在现代,只要把图纸数据输入电脑,然后数控机床就能轻松给你切削出来。可这个手工的年代

    马林找来了几个擅长雕刻的木匠,日夜按照图纸,用木头雕刻独头弹原型。雕刻好之后,他亲自用游标卡尺一个个地测量

    如此,在雕刻废了上千个失败品后,马林终于得到了5个合格的成品。

    然后,马林又找来了制陶的工匠,让他们调制陶泥。调制好陶泥后,马林把5个合格的独头弹木头模型插入陶泥中,得到了模型空间。然后,他又让人使用很薄的刀片,把风干了一会儿的陶泥模型,从中间一切为二。再接着,这被分成两半的陶泥模型就被送入炉子里烧制了

    用同样的方法,马林制作了一百个陶范。但最终验收后,只剩下了7个合格品。不过,这也够用了。

    有了陶范,制造独头弹就简单了——马林把两半陶范合二为一,然后浇入熔化的铅液。等到冷却好后,掰开两半陶范,就得到了一枚独头弹。

    可是,在尝试装填和检验效果时,马林遇到了很大的难题。这和他之前想的一样——装填容易把独头弹弄变形

    因为是前装滑膛枪使用的,独头弹同样需要用铁通条捅进枪管。可是,铅制的独头弹那么软,哪能用铁通条硬捅啊?铁定会给捅坏了的而一旦捅坏了,那就打不远了

    如何把独头弹安全地捅到枪管底部?这个问题困扰了马林很久

    同时,另一个问题也很大——既然尾部改成了类似迫击炮弹的尾翼,那么,尾部可能无法让子弹做到闭气了。而且,塞纸团或皮革垫底也不行。因为,火药在突破纸团或皮革的保护后,力作用到子弹身上,还是会有问题。细小的尾翼,无法承受足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