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道?天啊,他要干什么?”布劳希奇为自己的推断感到吃惊。
“看来你想到了,也许在我们之后会出现一支青年荣誉军官团”路德维希缓缓的说道。
“那么我们要不要采取什么措施?”布劳希奇问道。
路德维希将军摇摇头“这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坏事,毕竟兰帕德他们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后备子弟,如果他们真的有能力,以后军官团的成员都应该是他们”。
“路德维希将军,我明白改怎么做了”布劳希奇郑重的保证道。
“好了,让我们好好看看这座小镇吧,毕竟我也十几年没来到这里了”
“愿意奉陪,将军”
清晨的露珠浇灌着整座城镇,大地在一片迷雾中苏醒。经过一夜狂欢的人们早早起床,他们行走在路上,脸上依然有点不信幸福就这么突然的到来。妇女们提着菜篮子从家门走出来,脸上的微笑十分迷人。啊……我们终于不用担惊受怕的过日子了。
与此同时林威也领着党卫军的宪兵赶到了自己的家乡埃森。
柏林得知国防军已经完全控制莱茵的时候沸腾了!
600名议员听说德国士兵已经在进攻莱茵河的消息时,大叫大喊,歇斯底里,眼睛闪耀着狂热的光芒,看着演讲台上的希特勒,把他领导下的政府当成了救世主的角色。希特勒低垂着头,好像是极其谦逊的样子,耐心地等待着他们安静下来。
最后希特勒用低沉而抑制着感情的声音说出了两个誓约:“我们宣誓:第一,在恢复我们民族的光荣的时候决不屈服于任何力量!第二,我们保证;我们现在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努力地求得欧洲各国的谅解,特别是同我们的西方邻邦的谅解!”
600名议员像机器人一样倏地站起来,右臂向上伸出,做着举手礼,高呼‘帝国万岁’。
林威时隔一年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埃森,家乡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烟囱之城的标志性建筑仍然在徐徐的冒着黑烟。但是今天埃森才终于随着鲁尔区回到了德国的怀抱。
正文 第六十八章 奇袭莱茵兰(5)
第六十八章 奇袭莱茵兰(5)
林威还记得战争刚结束的时候法比联军入侵鲁尔区,那时法国人还认定自己的父亲是战犯,幸亏靠着家族的关系网度过了难关,也正是那次克虏伯家族的强硬态度才使得克虏伯家族在埃森市拥有了强大的影响力。
林威并没有直接回到胡格尔别墅,而是先去党卫军的埃森分部,在顺便看看即将被赶回各国的占领军。
法国的占领军十分不配合,驻扎在埃森的头目约翰上校看见林威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克虏伯家的小子,回去告诉你们德国的总理,伟大的法兰西一定会向德国宣战”。
“没有我们的首肯,在欧洲就是一只耗子也不能动一下”,这就是威廉二世曾经设想中的英德同盟,其实这句话套用在现在的英法同盟上也是一样的,不过在强大的同盟也不可能变成一个国家,在亲密无间的合作也会有漏洞,只要有漏洞那么一切就好办了。
所以现在法国上校的威胁只能换来林威一笑,对此林威富有涵养的回答道“约翰上校,我们只是拿回了本该属于我们的领土而已,想来贵国也不能否认这个事实吧,对于今天的事情我们表示遗憾,不过贵军并没有伤亡,总体来说我们只是属于和平交接的范畴而已”。
林威给了台阶下,约翰上校在纠缠就有些不识趣了,于是也借坡下驴笑道“好了,这件事不耽误我和你们克虏伯家族的友情,刚才我也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看来现在我马上就要回国了”说到最后约翰也有些自嘲。
“约翰上校,祝你回国之后仕途顺利”林威微笑道。
“借你吉言了,呵呵”约翰上校仿佛忘记了刚才的不愉快。
就在这时林威看见一个熟人,就是原来在街上羞辱伍兰夫的军警亨利,看样子他混得不错,于是林威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你还认识我么”?
亨利刚才看见林威就知道要遭,可以林威已经看见他了,于是挤出了一点不自然的笑容“你好,兰帕德少爷,没想到你还的记得我啊”?
听到亨利的回答,林威的脸上忽然出现了鬼魅般的笑容“不,我不会忘记你的,亨利警长,我向我们五年内一定会再见面的,我保证”,林威伸出了五个手指头说道。
说完话林威再也没有留下去的兴趣,领着宪兵们回到了自己的驻地,留下了一脸错愕的的亨利警长。
虽然在事前林威打下包票说法国不会出兵干涉德国的举动,但是心里一点压力也没有事不可能的,没人能明白希特勒现在是多么的紧张,他和他的政府在冒险。在进军莱茵非军事区以后,可以说是他一生当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法国人的军队也开进莱茵……
最重大胆的行动取得了预期的成功,这话不错,不过还必须说,他不仅得到了法国人踌躇不定的帮助,而且还得到法国的英国盟友因循苟安的帮助。法国外交部长皮埃尔?艾蒂尔?佛兰亭3月11日飞往伦敦,请求英国政府支持法国在莱茵兰采取军事上的对抗行动。他的请求被婉言谢绝。
英国不愿冒引起战争的危险,虽然盟国对德国占有压倒的优势。然而,根据洛迦诺公约的规定,法国是有权对德军进入这个非军事区采取军事行动的,而且根据这个条约,英国是有义务以它自己的武装部队来支持法国的。伦敦会谈的没有结果,向德国证实,最近的冒险侥幸得逞了。
希特勒政府的策略成功了,德国对英国的软态度得到了回报。有了英国首先做出‘善意’回应,法国的信心受到了打击,只有高卢人才能明白法兰西现在是处在艰难的时刻。没有了英国支持的法国没有底气对德意志第三帝国叫嚣。
希特勒政府在莱茵区的冒险成功给他带来了胜利,其后果之惊人和重要,令人始料未及。这个胜利促使他的声望和权力大大提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巩固了他凌驾于将领们之上的地位。这个胜利告诉第三帝国的国民,在对外关系甚至军事问题上,希特勒的判断要比任何人都要高明得多,坚定得很。他们曾经担心法国会作战;希特勒作为德意志的元首多次公开断言:他们(盟国)不会出兵!
事实结果也是,对莱茵的占领,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军事行动,可是德国却被三个营的德国军队吓破了胆子,直接影响了东方的捷克和波兰的态度,法国尚且不敢妄动又何况是他们呢。
各国不再把德意志当成是一个有国无防的国家,认可德国在国际交流上的平等地位。
事情还没有完,出兵占领莱茵兰之后,德意志第三帝国外交部副部长里宾特洛甫到国联反咬一口。这位鹦鹉学舌的外长,按照希特勒的指示逐字逐句地讲完进军莱茵兰〃纯法律方面的解释〃后,接着就提出了希特勒早些日子提出的关于裁军的建议。
里宾特洛甫气愤的排起了桌子,对这这些尸位素餐的国联特别是英法德代表说道:〃我们提出的绝对裁军的建议被人拒绝了。我们提出的,大家一律把陆军各自裁为20万人的建议被拒绝了,裁为30万人的建议被拒绝了。签订空军协定的建议也被拒绝了……。1935年5月提出的全面解决欧洲问题的建议……也全都烟消云散了。〃〃因此,德国政府对于被指控为单方面破坏洛迦诺公约的谴责,认为是不公正的和毫无根据的。〃不得不承认里宾特洛甫确实有两下子,不知道是不是向戈培尔讨教到了什么绝技,现在这位老兄说起瞎话一点也不必戈培尔差,声泪俱下的表情搞的英法的代表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来。
装可怜之后里宾特洛甫又开始大叫和平,对国联成员,特别是英法代表,作出了一番冠冕堂皇的保证。里宾特洛甫说,〃经过17年之后,现在总算重新获得了自由和荣誉……热切盼望能与邻国和平而友好地相处,共同合作,建立欧洲真正的团结。他们希望结束法德之间的长期紧张关系,结束危机和战争,促进这两个国家有更好的了解和友谊。这是德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希望。根据这一精神,德国总理已经向全世界提出了一个有历史意义的、确实不寻常的和史无前例的建议,把欧洲团结起来,确保未来25年的和平……。
里宾特洛甫的演说成功的糊弄住不仅欺骗了新闻界,而且就连那些昏庸腐败的英法当权派也信以为真了。
希特勒在莱茵兰的冒险成功给他带来的胜利,其后果之惊人和重要,超过了当时所能想象的程度。在国内,这个胜利加强了他的声望和权力,达到了过去德国统治者从未达到过的高度。这个胜利确定了他凌驾于他的将领们之上的地位,因为他们曾在一个成败关键时刻踌躇动摇,而他却保持着坚定。这个胜利告诉他们,在对外关系甚至军事问题上,他的判断比他们来得高明。他们曾经担心法国会作战;希特勒则判断他们不会出兵。最后,而且是最重要的,莱茵兰的占领,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军事行动,却为希特勒日后在欧洲寻找侵略的新机会打开了道路。因为欧洲不但由于三营德军驰越莱茵河桥梁而吓破了胆,而且它的战略形势也因此而无可挽回地改变了。
不过这一切现在和林威都没有什么关系,许久不见自己的妻子,说不想念肯定是假的,为了事业不顾一切的人有,但是林威不属于此列。
胡格尔别墅还是老样子,众位仆人还在那里忙碌,因为他们知道少爷回了来并且赶走了像苍蝇一样烦人的法国占领军。现在克虏伯家族的仆人一去街上恨不得在脑袋上拿笔写上克虏伯三个字,他们享受人们崇敬的目光,哪怕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
林威回到别墅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一进门就看见一脸恬静的琳达抱着已经快一岁的孩子等着自己,琳达比起一年前丰满了很多,显得成熟了不少,不再是那个曾经傲慢无礼女孩了。
看着那个等待丈夫一年的女子,林威心里说不出的难受,自己对待下属和同事极尽关心,却冷落最不该冷落的人,林威走到琳达身边想说点什么却说不出来,半响林威才说出两个字“琳达”,虽然是两个字不过这现在已经是林威的极限了。
虽然短短的两个字,但是琳达能听出来这短短的两字包含了林威所有的感情,所有的怨气也都在这两个字面前烟消云散了,:“兰帕德,已经接近中午,父亲和母亲都在房间里等着你,快进去吃饭吧”,琳达抱着小阿尔伯特温声说道。
“好的,琳达”林威温柔的回答道:“这是我们的孩子么?长的可真漂亮,长大了一定是个美男子。说不定还是个当兵的好材料”林威看着自己的儿子眼神中说不出的自豪。
“好了,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长大了小阿尔伯特要想干什么都听他自己的”琳达说完话赶忙拉着林威进到了胡格尔别墅里。
战役时隔一年之后林威再次回到了克虏伯家族的胡格尔别墅并且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吃了一顿温馨的中午饭,林威知道以后随着自己事情的逐渐增多,和自己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一定会越来越少,现在的林威已有时间都会想办法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正文 第六十九章 奇袭莱茵兰(6)
第六十九章 奇袭莱茵兰(6)
林威在家的这几天对于琳达或者是父母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生活是一件务必幸福的事情,沉浸在一件件琐事中有时候也是一种平凡的幸福。例如陪琳达逛街,这件事换做以前林威是绝对不回去的,不过现在林威也很愿意享受这种生活,喜欢看着琳达为了买到一件小饰品高兴的样子,讨论着哪家的香肠比较好吃。
当然如此温馨的事情要是跟着一堆影子分享就不是那么令人愉快的了,谁也不想带着一堆宪兵去逛街,对此林威和跟着林威的宪兵队长谈了谈,原来这些宪兵是海德里希的手下,原来是海德里希关心林威的安全才给这些‘宪兵’下的命令无论林威到那里都一定要跟着他。对于海德里希关心,林威虽然心存感激但是总是觉得有些不舒服,终于林威也做了退让,为了让这些‘宪兵’不违反海德里希的命令,林威就当没看见这些人,不过他们必须在暗处不恩那个让林威看见。
就在林威在埃森过着快乐的日子的时候,国际上风云变换,几天之后,事态逐渐明朗化,英国政府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法国人得不到英国的支持,法国政府独立面对希特勒的挑战有些畏缩不前,最后在踌躇不定中最后倾向于妥协,在英国政府的斡旋之中,终于决定谈谈解决问题。
英国人还是想在欧洲大陆上保持均势,所以想要扶持德国崛起,而法国人现在面对着自己的千年世仇底气已经不是那么足了,毕竟上次大战法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现在国内还没有回复正常,所以只能妥协,这就是绥靖政策的开始。
对法国来说,这是末日的开始。它在东方的盟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突然面临这样一个事实:法国不愿进行战斗来反对德国侵略,以维护法国政府自己曾带头费了很大的劲才建立起来的安全体系。但是,问题还不止于此。这些东方盟国开始了解到,即使法国不是那么因循苟安,由于德国拼命地在法德边界后面建筑一道西壁防线,法国也很快就会无法给予它们很多援助。它们知道,这条堡垒防线的建立,很快就会改变欧洲的战略形势而对它们不利。法国有100个师,尚且不敢去击退三营德军,那么在德国军队攻击东方时,它们就更难指望法国愿意让它的青年人流血牺牲来袭击难以攻破的德国工事了。
对于德国重新武装莱茵兰地区的行动,美国人选择隔岸观火,英国人希望扶持德国对抗苏联,苏联人希望祸水西引,法国人选择了妥协,最终的受益人是德国人,现在德国已经开始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下一个不知道又是谁要倒霉了。
其实法国也有自己的苦衷,二九年到三三年的经济危机对法国的打击也是巨大的,从经济危机中走出不长时间的法国,高额的财政赤字,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人民希望和平厌恶战争,可以说法国人现在对战争的态度和德国人是截然相反的,现在在德国人们普遍希望战争快些到来好一雪前耻。
现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英国人的支持,法国是不会冒着两败俱伤的危险对德国开战的。
莱茵的胜利刺激了政府和国防军,也让民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一种有意的宣传下,人民开始在政府的领导下全民备战。这种备战不是说大吼大叫,他们把热情用在工作上面,似乎每个人都知道德国未来必将有一场战争,现在不准备,未来就什么都做不了了。
政府为了整顿军备,在沙尔特的建议下发行了一种‘国务卷’。国家防务所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机构,它的资本由各主要军火生产厂家提供。德国政府用这种证券偿付军火购置费用,而在德意志银行的担保下,这种证券交到军火生产商手中后将不兑现,或尽量把兑现期延后,利息由政府支付。这就相当于德意志银行向政府提供了一笔规模巨大的信贷。
这个措施非常的成功,政府整顿军备的钱不是从社会底层征税得来的,而是用未来的利益在与各大军火生产厂家交换。德意志的军备既得到了加强又没有让人民增加负担,相反的,民生的建设给人民带来了无限的好处,德意志的失业率也降到了可以接受的百分比。
当然,国内基本消费品的匮乏使得购买力的增加仅仅停留在帐面上。作为解决途径之一,政府提倡人民大众一种朴素的、农民式的简朴生活,求温饱不求奢华。号召人们用鱼代肉,用黑面包替代白面包,用人造黄油替代真正的黄油。高级食品如野味、贝类、鱼子酱、肥鹅肝和进口的高级酒类仅仅在大饭店和高级食品店里出售,享用这些美味被宣传为非德意志的、罪恶的和堕落的行为。普通的中产阶级美味如热带水果、进口肉类、咖啡、白面包和新鲜黄油,在德国的市面上也不是经常能够见到。
总体上讲,贫穷的德意志经不起太多的消耗,政府要准备的太多了。人民也理解这种倡导,他们曾经潦倒而饥饿。奢侈?没人愿意。他们现在喜欢大炮多过于黄油!
原材料是德意志最大的伤痛,缺少原材料的德国很大一部分原材料需要的国际社会购买,这也就有了希特勒提倡实行的‘备战计划’,德国将从中国、丹麦、苏联和东欧各国换取了大量农产品和原料,付出的则是先进的工业产品。
苏联人十分确信自己可以控制住德国,并且把德国这股祸水引向西方,所以苏联不遗余力的帮助德国,基本上德国要什么苏联就给什么,也许他们想象着未来德国和英法血拼的时候,苏联人从后面技工一句吞下整个欧洲,不过当德意志这辆战车全力开动的时候,谁能保证还可以控制得住呢?
对于中国林威现在有很复杂的感情,一方面那本来是自己的祖国,但另一方面自己现在的祖国是德意志,自己不可能领着德意志的军队跨国大海去帮助现在的中国作战,那是不现实的。对于未来要发生什么林威心里再清楚不过,但是一个国家要站起来只能靠自己,不能寄希望于外部势力的帮助。
所幸在林威前面魏玛共和国的精英早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这个拥有无限未来的国家,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便迅速驱逐了苏联军事顾问,开始向德国寻求军事援助。德国适逢一战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只能拥有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大量职业军人被迫离开军队,这些除了军事知识以外对于其他领域知识,技术一无所知的军人,便成为各国(尤其是军事领域较为落后的国家)争相聘用的名师。
但是,凡尔赛条约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德国公民在外国军队担任军事顾问,而德国军方则希望他们去外国担任军事顾问,以使这些退役人员能利用在国外军队服务的机会,获取最新发展的军事知识和技术,使德国军队不至于在军事学术方面出现断层,同时更含有希望这些人员在以后归国后能继续在德国军队中服务的深意,所以德国军方对这些人员远赴国外担任军事顾问是暗中鼓励与支持的。
同时中国蕴藏的丰富自然资源(特别是如钨,锑等战略资源)和广阔的工业品市场,也正是德国复兴的重要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