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申天变-第1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南。”

长平公主很明白李四的意思,就算是她真是男儿之身,就算真的取代了兴武成为江南帝王,肯定要厉兵秣马的行一统大业。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可能还是首先被赴死军给灭了。

其实就算长平公主如此的冰雪聪明,也猜不透那简简单单的民本二字到底有何等威力,竟然让李四如此忌惮。

“你我既是夫妻……”还是长平公主第一次使用夫妻这个字眼,虽然二人和夫妻这个亲密的关系没有半点相干,长平公主还是这么说了:“忠诚伯能否让我知道民本到底有何威慑之力?让忠诚伯也是如此的畏惧?”

“也说不上的畏惧,怎么说?”李四愈发的把长平公主当成是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其实也说不上是朋友,但是也绝对算不上是敌人。更关键是李四也真心希望江南能把民本之路走通。真要走的通了,也是皆大欢喜的最好局面:“是投鼠忌器吧,江南的民本之路肯定是对的。若是真能走的通了,就是万世不拔的基业么样的武力也不能毁坏之。别说是鞑子这样的外敌,就是赴死军,面临民本之力的时候,也是无能为力。”

“那忠诚伯为不在江南走通民本路子之前……”

“不行很乐于见到江把民本的路子走通要是能走到那个地步,当今的圣上就真是三千年所仅见的英主了。”李四知道自己说的不尽不实了:“这不是圣上和我之间的事情,而是这个民族的选择,不管怎么样,我必须竭尽所能的为江南守住这个路口。虽然他们很可能走不通算走通了也走的歪歪斜斜失了原本应有的模样……”

“这东西是我看不到的,也想不明白忠诚伯智慧如海,料事如神。以忠诚伯的眼光来看,江南成民本之事的可能有几成?”

“几成?”李四哈哈大笑:“能有一很了不起了,还谈什么几成?要是江南没有大的变故,上下一心不为外力所动的话,或许还有一成的希望。”

“一?”长平公主低头不语。一成的希望和没有也差不多了万一江南的民本之路走到了尽头也走不通,赴死军肯定介入时候就是战争,也就是大明王朝改换之时。

“不要小看这一成的希望算只有一成也绝对值得一试。”李四笑道:“殿下也不必为江南担忧,这些事情不是那么简单没有大变的话,没有三五十年的工夫看不出什么来……”

“三五十年啊……”长平公主心里一宽,这么长久的时间,说不定会怎么样呢?从甲申到现在这才几年,就已经起了这么大的变故。到了三五十年之后,皇帝弟弟说不定真的就施展出什么雄才伟略呢。

“昭仁殿下许配给黄家了。”

昭仁小公主,甲申贼起之年,和当年的万岁与眼前的长平公主一起,都是李四从百万贼军中救出的,小小的女孩子,现在也要成亲了。

黄得功黄帅,也算是兴武朝廷的重臣了,尤其是手中的镇兵总体实力还在京营之上,把昭仁许配给黄家,其实也同样的政治联姻。

“我也听唐王说起了,”长平公主说的很是淡然:“妹妹还小的很,过三五年再成亲的话也不算晚。不过天家女子就是如此,这种事情自己是做不了主的……”

有点儿戚戚然的念想也就是一闪罢了,长平公主早就无所谓了:“忠诚伯的三年之期也就到了,准备什么时候大婚?”

所谓的三年之期,肯定是和娥子成亲,作为李四名义上的妻子,说起这事情的时候一点应有的感情都没有,好似是在说什么和自己没有半点儿相干的事情一般。

按照李四的说法,和娥子成亲的时候也顺便把公主娶了,可心里也知道长平公主对这种事情早就没有什么感觉了。

“这就给娥子去个信儿,差不多也该成亲了吧。把路大嫂和娥子搬回刀把村去……哎,也就那样了……”

从来就不动声色心如死水一般的长平公主忽然就是“噗嗤”一笑:“原来忠诚伯也是和我一样,对于婚事早就看的淡了。娥子那样的小丫头还把这事情想的千般美好万般圆满呢,哈哈,忠诚伯也是和我一样的心思……哈哈,以后找到了情投意合的女子,是不是也要纳入房中?”

以长平公主如此高贵的身份,说起这种事情来,一点要回避或者讳言的意思都没有,反而是笑的十分欢畅。就好像秃子看到了光头一样,不仅没有生出同病相怜的感慨,反而是感觉对方的缺陷十分好笑。

人的劣根性。

“情投意合?殿下也相信什么情投意合?”李四干笑两声:“其实也就那么回子事情,什么情投意合不情投意合的,哪有那么重要?这一辈子要做的事情很多,也没有那么多的闲心去想这些?”

娥子心思单纯,想的也少,喜欢和四叔在一起,那就一辈子在一起。李四心中所想娥子永远也不会明白,甚至是懒得起明白,这个只会写一个“人”字,只会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么一句的乡野丫头知道的少,所以和容易满足。

“娥子喜欢也就是了,殿下和我不都是把这个看的无所谓了么?”

长平公主哈哈大笑,根本就是毫不顾忌的大笑,笑的前仰后合,半点公主应有的风仪都没有了,好像是个疯子一样,直到把眼泪都笑出来了,才说道:“能如忠诚伯者,也是如此,我也不算个什么了,哈哈,这就是代价吧,哈哈……”

李四也是笑:“殿下不明白的,你的代价和我的代价不一样,要是只要付出这么点代价我就能成事的话,未免也太便宜了些!”

第213章 没有君子

明朝三十四系藩王当中,秦王系算是比较有实力的

要是从正根子上说起,第一任秦王是太祖皇帝的嫡次子,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后来的秦王比称帝以前的崇祯还要近。而且就封的历史悠久,自洪武三年以来,距今已近两百七十年,嫡系旁系子孙开枝散叶,势力庞大。再就是军力上有深厚的积淀,地盘儿也广阔,远不是福王王等江南王爷可以比拟的。

就是唐王这样的野路子半吊子王爷,也无法和秦王系的人马比肩。

关中之地,千古兵锋之枢,世道一乱起来,最先倒霉的也是盘踞在陕西的秦王系子孙。

上一任的秦王也算是兢兢业业了,可天下已经大乱,陕西又是闯军的发祥地,连崇祯皇帝都没有办法,秦王更是坐镇不住,崇祯十六年降了李自成之后,在甲申年又降了多铎,到现在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呢。还有现任的秦王,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秦王,因为崇祯皇帝都没有了,谁还有资格封什么藩王?可是为了抗清,地方上的一些武人拥立老秦王的弟弟为汉中王,然后自封秦王,在吴三桂的剿杀之下,已经成了丧家之犬。就是现在,吴三桂奉了大明的旗号,可这个凄凄惨惨的秦王也不敢露面,天知道躲在哪个犄角旮旯啃窝头呢,或者干脆早就死在乱兵之中了也说不定。

掰着手指头算,秦王系传到现在已经二十一代(人)了当初风光无限的秦王子孙基本算是全灭了吧。听说是弘光皇帝也就是现在的福藩继位之初有人见过秦王,可弘光都倒了,满清都完蛋了,吴三桂都叛了好几回了,陕西这么兵荒马乱的地方,秦王已死的可能已经很大。

秦王是没有了,可秦王府旧,而且更加的富丽堂皇,一直到现如今都在扩建和修缮。当唐王来到亲王府的时候,都被这种奢华给惊的说不话来。

要说气派和严安的亲王府没有办法和北京的皇宫相提并论,可这里头的奢华,真是想也想不到。殿阁崇峙、回廊百转,这些个宫殿楼台就不必说了是眼前这个戏台子,没有几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就弄不出来。

戏台子建立在一片荷~正中荷花池里都是活水,也不晓得开凿了多长的渠道。池中各色游鱼约有万千之多,挤挤挨挨的都看不过来。尤其是还有两尾四尺多长的白色大鱼,唐王也叫不上名字来,但可以肯定是珍惜之物。旁边用珍石堆砌出来的假山水洲之上居然还有狮虎之类的猛兽,更奇的是还养着几头脖子老长的怪异大鹿。

当和下西洋的时候曾经带回来过这种异兽,很多典籍之中都有记载可要是说养几头活的,还真不是什么富贵之家敢想的事情。

这么台子地花费也不知道有多少尤其是远处还在扩建。隐隐可以见到外面是庐舍、墓地地乡野之景来是吴三桂毁坏占有了百姓地田产墓地吧。

“唐王千岁代天巡检四方。可咱们;西地瘠民穷。实在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款待。千岁将就些个。”吴三枚礼数极是周全。连笑容都无可挑剔:“都是些个山野小菜。唐王先恕了我等轻慢之罪。要不然我家哥哥回来。肯定怪我没有招呼好千岁地。”

面前是四样清雅地小菜。鲜黄瓜、糖拌白茄子。清菜心、酸调苦瓜。

唐王过西安已经好几天了。可始终都没有见到吴三桂本人。一直都是吴三枚好吃好喝地招待着。今天早上吃罢了山珍海味地大宴席之后。唐王也就是有口无心地说了句“太油腻”。这就换来这半点也不油腻地清净小菜了。

说是山野小菜。看着也不起眼儿。可现在是什么季节?吃这种东西比吃大鱼大肉要贵地多了。旁地不说。就是一条顶花带刺地嫩黄瓜。都能换好几口袋精米了。

“我说吴总兵。”唐王对吴三枚说道:“你就别寒碜我了。在京城我都没有享过这个福哩。别地不说。你看看这里。府邸富丽规模宏大。怎么看也不象是地瘠民穷地吧?别给我装穷。我又不借你家地银子……”

“唐王真是说笑话了,这个三秦之地,也就是秦王府勉强能够招待一下您这样的客人。这里虽然修建的还能看的过去,可不是咱们出的银子。当年的李闯占据此地,穷奢极欲的修建了,然后满洲人过来,又是扩建,这才有今日的规模……”

这种话也就是撑撑脸面而已,说李闯穷奢极欲,他吴三桂也不是什么勤俭持家的货色。现在都还在扩建呢,难道也能和李闯扯上干系?当然这种话不能说出来,再怎么花销那也是吴三桂的银子,这里可不是朝廷的实际控制范围,无论是唐王还是朝廷,都是山高皇帝远的管不到。

“平西王今天能回来的么?”唐王关心的还是这个,这一次来陕西,可不是来吃吃喝喝看大戏的,是要对吴三桂表述一下李四的意思。无论是吴三桂还是李四,手下的兵丁都是数得上的精兵强将,估计这次说也是白说。吴三桂和李四之间还是会用刀子说话,什么样的调解也要在战场上去做。

这事情不是那么好办的,唐王过来也就是表明一下态度而已,要不是吴三桂始终回不来,唐王早回去了,谁还愿意在这种地方呆了?

“肯定能到的,”吴三枚还是面带微笑的说着:“我家哥哥从前线上赶回来,还专门派人捎话给我,让我一定要把唐王招待好了……”

“难得平西王这么有心,你们招待的很好,每天都是好吃好喝,大戏小曲儿的都不曾断过。”唐王话里有话的说道:“歪好我也见过些世面可从来也没有这么舒坦过。平西王的日子可真舒坦有了这么多还想别的做什么?”

“王爷取笑了,取笑了,呵呵……”

正说话间,一样貌精瘦的汉子大踏步的过来,约莫三十几岁的年纪,虽是一身便装,也难掩身上那股子虎豹之气,一望而知就是军伍之中的豪俊人物。

两廊的卫士立刻单膝跪倒行礼。

这些天唐王一直就在留意着,这些站岗的卫士明显就是久经战阵的老兵,一个个站立之时恍如山岳一般挺拔边的戏台子上演的再怎么热闹,也绝不错半点儿眼神儿,果然是大明朝最精锐的铁骑部队。

虽然没有见过吴三桂,可眼前过来之人就是平西王对错不了。

“辽东总兵官,暂代甘陕之臣西王吴三桂见过唐王千岁,叩请圣安。”吴三桂干净利落的行礼,满身都是精干之气。

以唐王这种代天巡检的身份,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答一句“圣躬安”,等吴三桂行完了大礼再说其他。可唐王却还是满嘴的江湖口气

大笑的说道:“你是平西王是唐王,咱们都是王礼外的俗套就免了吧。圣上远在南都,你就是再怎么请安岁也瞧不见,免了了,哈哈……”

“谢唐王。”吴三桂叉手站立一旁。

吴三桂的兵马征剿张献忠,打仗打的日子也不少了,吴三桂肯定是在前线,可要是说他刚刚回来,唐王才不会相信呢。是不是刚刚从前线回来,唐王一眼就能看出来。

笑呵呵的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儿,唐王赞道:“我说吴大总兵,咱们虽是头一遭见面,可你能征善战的名声我可是早听满了耳朵的。关宁铁骑天下无敌,就是先帝在的时候,你的关宁铁骑也是当世第一能战之兵……”

“唐王谬赞了,弟兄们只不过想着报效朝廷而已,实在不敢当什么天下无敌。”吴三桂说的也是滴水不漏。

“别的不说,我来么多天了,你这些兵从来就是这么直挺挺的戳着,连个礼也没有给我见过,果然是练兵有方啊。”唐王笑呵呵的说道:“今儿个你一过来,哗啦啦就跪倒一片,果然不错……”

吴三桂脸色微微一动,躬行礼道:“这些个丘八,哪里知道什么朝廷的礼数?想不到他们竟然连这个都缺了,是我的罪过……”

“你们几个……”吴桂声调不高,却极有气势:“不晓得唐王的身份么?这是目无尊上,互相打三十军棍,以后长点儿记性……”

“别呀,瞧瞧这话儿是怎的?好似我挑弟兄们的礼一样。

”要心眼儿,唐王还真有一点儿,可这种挑拨的伎俩他还真使不出来。吴三桂治军如铁,这么些年来不知道怎么恩威并施呢,早把关宁军打造成了自己的私军,挑拨的把戏就算使出来了也没有用:“我也就是随便一说,你还当真了……”

“这些丘八都是粗人,不打不长记性。”吴三桂面色微缓,说道:“既然唐王都为他们说情了,就十棍子吧,你们自己打,让唐王看的满意了再说。”

言出为令,二十多个侍卫立刻解衣甲,各持一黑红军棍互打。

军棍打在精赤的脊梁上啪啪有声,打军棍可不是私塾的先生打手板那么简单,一下一下都是实实在在。十棍子下去有好几个已经绽开了皮肉,却无一人呼喊,连个呻吟之声都没有。

“看看吧,这不是让我做恶人的么?”唐王做出一幅怒容:“我说吴长伯,是不是还要等我亲自给弟兄们穿上衣裳才算个完呀?”

“他们当不起,”吴三桂转首道:“既然唐王千岁不怪嫌尔等,今天的刑罚就免了,各司其职。”

“是!”

雄壮的应喏声中,侍卫披好甲冑再次站回原位,连个弯腰伸腿儿的都没有。

“好兵!”关宁军可真不是说说就算了,朝廷多少年的银子堆砌,也有吴三桂本人的治理,已经算是大明朝数一数二的能战之兵了。

“当不得唐王一个好字。”吴三桂换上一脸的笑模样,等唐王先坐了才坐在唐王的下首吴三枚等人则全是站立在二人身后。

吴三桂把戏本子递给唐王,说道:“唐王点一出吧,我这个戏班子肯定是比不得京里的大班,都是些个乡野的把式,唐王将就着看看,也能解闷儿……”

“我点的是哪一出哇?客随主便嘛,你点吧。”

吴三桂也不谦让,点了一出《珠帘寨》。

锣鼓家伙一动,大过门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小过门儿,《珠帘寨》咿咿呀呀的唱了起来。

要说看戏估计二人都没有这个心思,各有各的盘算,谁还真把心思放在戏文儿上了?

这出戏讲的是唐时黄巢作乱,程敬思到沙陀国借兵救驾的故事。吴三桂也是想借此言志明自己就是大明朝的程敬思,搬满清的兵入关其实就是为了救驾。

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如此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反正按照他吴三桂的说法,放八旗兵入关就是为了救驾的,到底是不是如此,唐王才不会在这个时候争论这些个呢。

这戏的前半部分很见唱功,都是几个老须生的戏分,后半部分是靠把武戏眼下的情形还真有点儿类似……

“算了,算了没有你吴长伯这样的涵养工夫,这心里头记挂着事情呢么样的大戏也看不下去,干脆你也别看了们说正事儿,你也忙我也不闲,赶紧说正经的事情……”

吴三桂一挥手,锣鼓顿停,那些个那足了架势的戏子也就退下了。吴三桂一言不发,看着唐王等他开口。

“你也别这么看着我,我为什么过来想必你也心中有数,没有闭门不见就算你吴三桂给了我的面子不小……”

吴三桂哈哈一笑,很是得体的说道:“唐王是当今万岁的皇叔,代天的身份,此来秦地肯定是有朝廷的旨意要颁,若是说之给李四传话稍信儿的,我还真是不敢信呢。”

无论是哪朝哪代,中枢衰微的时候,地方上的藩镇也不把朝廷当一回事。吴三桂什么时候变的这么精忠,居然把朝廷放在眼里了?

“你也别拿这话挤兑我,我过来是和你说事情的,你要是不把我当大四幺三的,我拍拍屁股就走人,我这脾气你也知道。”

吴三桂笑道:“唐王是误会了,我虽是在这三秦之地,也晓得知道伯和唐王是共患难的交情。今天能亲自过来为我们两家说事情,也是给足了我的面子,这要是放在平日里,想见唐王您的大驾都见不到呢……”

一边儿打着哈哈儿,吴三桂收起不芶言笑的面容:“既然唐王都这么说了,我就好好听听,看忠诚伯那边是怎么是说法儿。”

“这还象句人话,”唐王拎起片子嫩黄瓜,嚼的咯吱有声:“我不给你兜兜转转的绕***,有一句也就说一句了。李四怎么说我就怎么学,怎么听是你的事情。”

“愿闻其详。”

“你也是个聪明人,眼前的形势也看的出来,这可是李四的原话呐。”唐王看也不看吴三桂,一边儿和黄瓜较劲一边儿自说自话:“大势已经不在了,再想着割据一方的称王称霸已经行不通,希望平西王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如今大敌方去,正是修养之时,大丈夫建功当一心对外。若是战起,少不了又是生灵涂炭万骨枯的惨状,赴死军不愿和平西王见以兵戎,若是平西王执迷不悟,则只有阵中分个强弱高低……”

这种“晓之以理”的说辞就是开场白,本就是吴三桂的意料之中,“向往和平”这种套话谁都会说,关键还是实力的比拼。他李四要是真的不想打仗,囤积大量物资在山西,并

都在动员兵力,这不是打仗是干什么?

“唐王说点要紧的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