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申天变-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定府的驴肉火烧胜在味美精致,河间府的驴肉大饼则强在实惠量足。

八个大钱一张白面饼,然后开店的师傅可就不伺候了,您自己个儿拿着大饼裹驴肉去吧,裹一两驴肉是这八个大钱,裹一斤驴肉还是这八个大钱,只要您有办法裹的进去,就随便了。

唐王捧着张大饼,裹好了驴肉,卷吧卷吧就开始大嚼,看到旁边还有新拔下来的羊犄角春葱,那个水灵那个新鲜就甭提了,还带着新泥呢。

立刻就剥了葱,就着饼,吃的咯吱有声,还不住口的大赞:“好东西,还真是好东西,南边吃不到这个味儿。我说掌柜的,做这营生几年了?”

开店地掌柜是个传小衫儿的老者,干瘦干瘦的也没有几斤肉,给人的印象却是短小精悍地那种,一看就是出过大力气地。尤其是脸上褶皱密布沟壑纵横,一道道皱纹就好像是刀削斧剁一般,仿佛已经铭刻到了骨头上。

老者右手一勾:“打我九岁的时候就干这个,现如今我六十了,五十多年了。”

“我说这味道怎么沉厚,原来是遇到老师傅了,还是五十多年的老师傅,算我有口服。”唐王知道应该怎么捧这样的一个老人:“这营生咋样?您老这一头驴能赚几个?”

“哈哈,一听客官的口味就知道不是本地人。”

“我等就从江南过来地。”

“这营生根本就不赚钱的。”老者呵呵笑道:“我这么说客官肯定是不信地,肯定要问既然不赚钱为什么还做了五十多年?”

“不,我信。”唐王早就看出来了,这营生很难赚几个钱。这种卖法谁还不狠命的裹驴肉了

真能赚钱的话,这老者做了五十多年,就算没有发财是现在这个寒酸的样子,早就把店面开大了。要是能赚钱的话,还能不扩充?在江南,只要是稍微懂点儿经营的商家,都是这么干地。

“宰杀一头驴子,要是卖的好了,也就是够本,不可能赚钱,唯一地赚头就是驴骨和驴皮,要是赶上官家来查,驴皮也落不下。”

宰杀驴子这种勾当,在当时绝对是触犯国法的,这叫“私宰畜力”。除非是购买病、老地畜生,还要官家开具文书,这才能下刀子。要是遇到盘剥的地方官,稍微找点儿小麻烦,就赚不了。

人物自然有小人物地难处,老百姓也有老百姓的活法。

“我这还算是不错的了,遇到当官儿的、办差的,就干吃不要钱,再加上这么几十年的工夫下来,早就脸熟了,他们也不会就真的太危难我。”老者笑呵呵的说道:“老百姓嘛,不想那么多,只要能混的一家子不饿,就是万福。”

唐王和老者拉呱了几句,都是健谈的人儿,说着说着,就说到了眼前的局面上:“我听说赴死军要光复北都了,这大明朝眼瞅着就要中兴。只要大明朝中兴了,就凭您老这手艺,这买卖一准儿的兴旺……”

“大明朝?左右也是那么回子事情,中兴不中兴的和我这小老百姓有一根毛的关系?”老者满不在乎的说道:“当年万历皇帝啥事情也不做,我这买卖也是最兴旺的时候。可一到了大行皇帝登基,斩杀了大奸臣魏忠贤,也说的要中兴的。我这买卖反而不好了,上边的下边的,官里的私里的,哪个地方不要钱?钱从哪里来?皇帝爷就是再有本事,他也是不事生产不碰农桑的,国税田赋,军饷辽饷还有起练的钱,哪个不是老百姓出的?”

要是对着别的宗室说这些话,绝对算是大逆不道了。

唐王听了却一点儿也不恼,咯吱一口就把白白净净的春葱咬下去一大截儿,大赞道:“说的在理,我也是这么个看法儿。皇帝他们那一大家子,不农不工,吃的穿的从哪里来?就是老百姓手里来的呗!可皇帝也不是不做事情,要养活全天下亿兆百姓……”

“客官呐,您这话可就错了,而且错的离谱。”

“哪里错了?”唐王也不明白说错了什么。

“皇帝凭什么养活天下的老百姓?他拿了老百姓的钱粮,就是养活老百姓了?要是如此的话,还不如不拿,难道老百姓就不会养活自己了?”老者嘿嘿一笑:“如今也是天高皇帝远,说句大不敬的疯话,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给了我儿子,我儿子又是吃穿又是糟践,剩下几个瓜瓜枣枣的给了我,就是养活我了?究竟是谁养活谁,怎么这么多年就还弄不明白哩?”

好在唐王的亲随都是江湖上的汉子,听了如此犯上忤逆之言也不会当时就蹦起来。

唐王脑袋里嗡嗡直响,以前固有的那些本就不怎么牢固的想法立刻就崩塌了。这卖大饼的老者简简单单几句话,却是一语道破其中关键。

千百年来,无论是英明神武地有道明君,还是昏庸误国的无道君王,都不是什么哺育天下泽被苍生的大德天子。不是皇帝养育了众生,而是众生在养活着帝王。

“说的是啊,我也是刚刚才明白这个道理,”唐王说地有点儿无力,仿佛是走了几十里山路之后地那种感觉:“可咱们大明朝要是中兴的话,澄清宇内,吏治清明,咱们这种老百姓的日子岂不是就更好了?”

“澄清宇内我没有见过,更没有听说过。可吏治清明却听的耳朵都要起茧了,从我几岁时候起,哪一年不是说吏治清明?可客官你好好想想,啥时候吏治清明过?”

这一点,唐王也不能昧着良心说瞎话,从万里朝至今,年年都喊着吏治清明的口号,但是吏治却是一年不如一年。

“要真是吏治清明,还能反了陕西?还能反了山东?大行皇帝还能殉国?我看呐,不管到了那个世道,吏治都不可能清明。”老者一边儿切驴肉,一边说道:“再者说了,那些个当官儿地图的是个啥?”

“敢情指教,”这个老者地话粗糙的很,但是其中的道理却不是那些微言大义的文字所能够言明的,这就叫做话糙理不糙。以前很多模糊的东西在老者地话里逐渐清晰起来,唐王似乎明白了很多,脸色也郑重起来。

“十年寒窗,千里做官,所谓的还不是一个财字?”老者哈哈大笑:“要不是为了自己个儿地好处,谁会抢破了脑袋的去当官?说什么国家社稷,说什么报效朝廷,都是糊弄小孩子地鬼话,要不是不让他们拿好处,你看看谁还会去当官儿?朝廷还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可不让官老爷们得到实惠,官老爷们就不会拥护朝廷,朝廷就得塌架熄火。所以我说呀,只要朝廷在一天,老百姓就得受苦一天。不管龙椅上坐着的是哪家哪姓,都破不了这个理儿,什么中兴不中兴地,都是上头说说而已,小老百姓也就随便那么一听,谁要是当真了那么才是真正的傻子呢。”

让统治阶层得到实惠,这是任何一朝代执政的基础,其中道理万古不亘。从老者的话里,唐王感受到了辉煌的大明王朝正逐渐在人们心头远去,太祖皇帝的子孙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受万人敬仰了。

“您老人家的意思我是明白了,可这个天下要是没有皇帝,没有当官儿的,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皇帝嘛,肯定是要有的,官老爷也肯定是要有的,”老者压低了嗓子,小声说道:“我说句笑话,客官要是听的进去就听,听不进去呢就哈哈一乐,当我什么也没有说。”

“您老请讲。”

“无论是皇帝还是官老爷,其实就是咱们老百姓养的一条狗。平日里喂的肥肥,要是能时不时的叼回个山鸡野兔什么的,咱们就继续养着,要是这畜生白吃白拿,把所有好东西都进了自己的肚子,甚至还要对着咱们呲牙咧嘴,养它干啥?一棍子打死算拉到,还能吃口狗肉得张狗皮呢,您说是不是?”

北地百姓,经历了太多的巨变,城头王旗变换的速度让人眼花缭乱,几百年的大明呼啦就倒了,大顺的旗号还没有弄没有呢,就又倒了。满清的朝廷立起来这才几天?眼看着就又要换,老百姓早不把这个当什么事情了。

“朝廷就是……就是狗,我……”唐王嗓子里有点儿苦,琢磨了半天,才苦笑着承认:“这个比方打的好,以前还从来没有听到过呢。”

这条狗要是能给主人带来好处,就继续养着,反之,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唐王想了半天,差

把手指头当大葱塞进嘴里:“咱们大明朝这……这唐王实在无法习惯这样的说法,可还是说了出来:“大明朝这条狗要是中兴了,还能没有好处?有了好处,自然是要继续养下去的……”

“大明朝?哪个大明朝?”

大明朝垂垂历三百载,要说给老百姓的好处,还真想不起什么来,再加上闹李闯和满清立国,尤其是现在打回来的不是王师而是赴死军,大明朝也就是存在于读书人的口号中而已,老百姓们已经不拿大明朝当什么了不起地事情了。

唐王心里冷的很,想不到北地百姓对大明朝的念想竟然淡薄到了这种地步,说话的声音也有点哑:“就是江南地大明朝啊,正经地大行皇帝血脉……”

“我管他是谁的血脉,就是玉皇大帝来了也是一样,只要能给我几亩好地,也就认。要是再空口白话的玩儿虚活,管他什么正经不正经……”

赴死军严厉打击各地的士绅官僚阶层,这些官僚士绅的屁股底下没有一个是干净地,真要是想打击他们,不要可以搜罗就是一大堆的罪名。尤其是在北方这种历经战乱之地,随便安一个附逆地罪名就够了。

安插罪名只是一种手段而已,真正的目的还是通过强力手段抢夺他们手里的财富。浮财和存粮等物资就不必说了,肯定是进了赴死军的腰包。可田地这种最宝贵的财富是带不走地,分一部分到老百姓手中,立刻就能换到真心实意的支持。

大明朝地幅员辽阔,即便是在灾年的情况下,土地里生产地粮食也足够养活所有人口,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些土地和财富集中到极少一部分人手中之后,带来地灾难远胜天灾,也远远胜过李闯的危害。

尤其是在河间保定一代,都是八旗跑马圈地的范围,地主士绅阶层早就受过一次打击,实力和势力也大不如前,赴死军取过来也更加的名正言顺。

官僚阶层就不必说了,都是满清的官僚,就是一绳子吊起来也不算个什么。至于士绅阶层,从鞑子手里抢来的东西再分给百姓,他们敢多放一个屁?

老者颇为得意的说道:“我卖了五十年的驴肉,一垄田也没有置办下来,我儿子跟着赴死军当夫子,就做些推推挑挑的力气活,赴死军大老爷就给了三亩上好的水浇地。三个月之后等我儿子回来了,还有三亩,哈哈,有了这六亩好地,卖驴肉的勾当我也就洗手不干了,专心侍弄田地比什么都保险。”

其实从元末算起,一直到明末,在伴随民族概念根深蒂固的同时,也是民智开启的过程,尤其是在明末的几十年里,民智大为启发。说几乎朝廷忠义就能号召天下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什么圣人教诲什么微言大义都没有那么管用了,不拿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出来,已经很难取得民间的认同。

简单的说来就是一句话:老百姓不那么好糊弄了。

执掌天下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谁是统治阶层,好处让谁拿走,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是朝气蓬勃的兴武朝做不到的。

打击士绅官僚,推翻以前的秩序,重新分配财富,这种巨大变革不是江南朝廷所能够做到的,也不敢尝试去做。

朝廷对北地的控制完全就是存在于纸面上而已,到了现在,连这种名义上的影响也在迅速衰落。

老朱家的余荫,说起来是煌煌的很,几百年的教化,几百年的积累,到头来,还不如几亩地管用。老百姓绝对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傻,谁给了他们好处谁说了白话,心里都跟明镜儿一样。

老百姓也不是傻乎乎的听到什么朝廷什么正统就竟从如云,他们和那些官老爷一样,都想要得到实惠和利益。

这是人的天性。

可这实惠,朝廷拿不出来。

赴死军的这种手段,从明面上只不过是给了支持赴死军的那部分老百姓一点报酬,是用来交换这种支持而已。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比任何的“圣明”“爱民如子”一类的东西都要犀利百倍。只要老百姓们拿了赴死军的好处,就会铁了心的支持。至于朝廷忠义之类的东西,在真真切切的好处面前,早就一钱不值了。

赴死军这边的赋税是江南的三倍,可没有了士绅官僚的盘剥,反而要轻松的多,这就奠定了赴死军万世不拔的基业。

仅仅从这一点儿上来看,朝廷那边的民本就是拍马也赶不上。

用不了多少年,甚至用不着他忠诚伯刻意的做些什么,江南以外尤其是赴死军占据的这些地区,就会彻底把大明朝遗忘,甚至可能影响到江南。

是好还是坏,唐王也说不清楚了。

老百姓的好处,和朱家传承了几百年地江山比起来,孰轻孰重,唐王真的说不清楚了。

“赴死军能打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情,要是我那个不争气的儿子能够混到赴死军里头,一官半职地不敢想,就是做个大头兵,只要赴死军不断地打下去,不断的开疆拓土,咱们的好处就少不了……”

老者还在得意洋洋的想着,勾画着未来的美好,唐王却是不由自主地叹息一声:“到时候只怕老人家就真的要洗手了,这么实惠地驴肉大饼也吃不到了。再给我来几张大饼,我托人送到江南的家里,让家里人也尝尝新鲜……”

山西,太原府,雁门所。

这个雁门所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雁门关(作者本人猜测,也是猜测而已,做不得准呀。这个雁门关应该不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雁门关,要真的往宋辽三关上联系的话,未免也离地太远了,欢迎考据党)。

雁门关地势雄伟,四周都是一望无垠的原野,唯独这一片突兀而起,顺着地势营造关口,确实是有很大地军事价值。

雁门关之外还又一大段儿残破不堪的汉代长城,站立关上,身后就是空旷原野,身前就汉长城,还真能生出几分缅怀古人金戈铁马地书生意气。

作为赴死军的大帅,“奉旨”招讨天下地招讨使大人,李四可不是来这里怀古的。

要说来这雁门关的目的,还真有点上不了台面。因为这一遭是来谈条件的,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说坐地分赃也不算冤枉了这位忠诚伯大人。

与李四同聚的是山西大同总兵官,现在还有大明代王封的太原督抚的官职。这个官职看着是不错,其实也就控制大同和太原的南部而已,至于有没有得到江南大明正统的认可……这个时候,尤其是在场的三个人,谁还拿江南朝廷当一盘菜?

李四本人就不必多了,早就和江南朝廷划分了势力范围,也就保持一个名义上的归属而已,至于这种归属

持多久,或许只需要一个偶然事件就能结束。

姜和他的兄弟在大同附近的实力根深蒂固,又占据着战略要冲之地,手握重兵,无论是当年的李闯还是后来的多尔衮,都不敢就真的把这个老东西怎么样了。

至于实力最弱的一方,则是喀尔喀蒙古部的抗清力量,在大明朝全盛时期,还保持着和北京方面一个名义上节制关系,也就仅仅是名义上而已。到了现在,入境抢掠的事情也做过,还要强说什么归属,完全就是自欺欺人了。

划分地盘,坐地分赃是这次聚会的主题。

从名义上来说,李四这个大明的忠诚伯官职最高,可在这种场合,名义上的东西还不如抹布更有作用,完全就是赤裸裸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交换。

即便是这样,也不能把吃相弄的太难看了,在李四李大帅的倡议之下,还真提了几句什么忠诚什么报效之列的话语,然后才开始真正的主题。

“我们需要锡拉木河和阿不盖河的草场,喀尔喀的勇士必须得到这两条河流。”作为实力最弱小的一方,喀尔喀蒙古的楚虎首领并没有来,而是派出了一个叫做步代活上的全权特使。

对于喀尔喀蒙古微弱的实力,无论是李四还是姜,都不怎么在意,以他们部落的实力,能够稳稳的占据两河之中任何一条,都很难说。要是想占据两条河的,绝对能把他们自己的肚皮撑破。

可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外的东西,没有人会真正的去关心,反正不是自己的地盘儿,只要你喀尔喀蒙古真的有那个实力,你就是说双泉海是后花园,李四和姜也也不会表示任何反对意见。

挂件是这个步代活上远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不是空口白话就能打发走的,何况三者之间还需要某种程度的合作。

占领两河,对于喀尔喀蒙古来说,是一个很美好的梦想罢了,他的实力还远远达不到这个地步,这就需要三方的互相妥协和互帮互助了。

步代活上很坦诚地说道:“雄鹰的翅膀可以飞过高山,却飞不过天空,所以喀尔喀的勇士需要大元帅大人的帮助。”

“不就是两河么,老实说,我对这种只长草不长庄稼地地盘儿半点儿兴趣也没有。”李四地脸皮已经能够比拟南都的城墙了,而且说这种瞎话的时候都不带眨巴眼睛的:“我很愿意为喀尔喀的兄弟提供帮助……”

“腾格里长生天会保佑喀尔喀地朋友。”步代很不和时宜的说了句废话。

“不,不,我不光是需要腾格里长生天地保佑,我还需要喀尔喀的兄弟攻打苏联尼特部……”李四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在座的也都不是,这些都有野心的家伙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步代活上说地很直接:“苏尼特部?我知道大元帅大人想要做什么,但是苏尼特部我们是打不过的……”

“姜大人和我,”李四强调了一下:“不会坐视喀尔喀兄弟地血撒在苏尼特的草原上,作为对喀尔喀兄弟地回报,我们会在喀尔喀兄弟出兵的二十天之内,从正面和左翼发起进攻。”

以赴死军地实力,要是和喀尔喀部联合起来,苏尼特就是案板上的肉了。

步代活上立刻就有了兴趣:“腾格里长生天必然……哦,不,喀尔喀的勇士会严格的遵守所许下的每一句诺言。”

喀尔喀蒙古也相当精明,在涉及到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更象是个精明的商贩,而不象什么长生天的勇士:“对于满洲人和他们走狗的压榨,所有的蒙古勇士都不会忍受,对于背叛蒙古的叛徒,自然会用最严厉的惩罚。但是在这之前,喀尔喀的勇士和楚虎大人需要得到大元帅和姜大人的保证,互市必须尽快开启。”

姜微微一笑,他和李四都很清楚喀尔喀蒙古缺少的是什么,也更加清楚自身缺什么:“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互市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