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何况,跨越辽东往北,就是后世共和国的长子东三省呢。那里,黑龙江、吉林、甚至海参崴等地都是无主之地。

    朱慈烺抢先开发,也能以后有根基与老毛子角力。

    一系列的念头在朱慈烺的脑海里闪过,最终,让朱慈烺笑道:“集思广益果然是个好法子啊。诸位爱卿的办法很好,都很好!而朕的想法呢,却略有不同。诸位爱卿,可以看看。”

    说着,朱慈烺拿出了一幅地图。

    地图众人见的不少,各式各样的都有。

    但朱慈烺拿出来的,却是迥异于之前的。之前的地图都是大明国内地图。而现在,朱慈烺拿出来的是一副依靠自己后世记忆还原出来的世界地图。

    “我大明……在这里。”朱慈烺指着这个红色地区,道:“这里,是朝鲜,往东是日本。跨越万里浩瀚大洋,那是一个不输于九州广袤江山的大陆。其土肥沃,可养万万子民。当然,跨越大洋或许有些远。但南下……福建的对面,便是一处大岛。也就是澎湖巡检司下的台湾。这一个大岛一样土地肥沃,若移民此处,百年后可活千万人。再往南下……那浩瀚大洋的东南,又是一处只有野人的大岛。若能据有此地,我又能活千万人。再往西去……那便是当年郑和下西洋之处了。也就是古称天竺之地,这天竺之地,土地肥沃,一样可活万万人。只可惜,已有立国。当然么,具是孱弱无比,连西南夷都不如。”朱慈烺丢出了一个眼神给众人体会,便不再接这一点。

    众人自然纷纷领会。

    史可法与黄道周听着,微微感觉有些不对劲。

    这似乎与儒家仁义不对劲呢。只不过,一想到朱慈烺的脾气,两人便有些踟躇。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李邦华悠悠地说着:“这天下阳光普照之地,就该有我大明王化施行。”

    众人品味着这个意思,纷纷颔首,也不顾什么仁义了。

    一时间,议论之声纷纷响起。

    “这些地方若是能占得,那也是传扬子孙的好东西了。况且,在关内要占土地不仅价高,一样还好被指摘。可要是开疆扩土……那想想就是青史留名的事情。”

    “不仅如此,我听说那吕宋之地还是生产黄金之处呢。”

    “吕宋产不产黄金不知道,那洋银可不就是从圣上所言那跨越大海之处的大陆而来?听说,西人每年都有大船运银上百万两而出。”

    ……

    朱慈烺站起身来,看着这环球地图,朗声道:“诸位爱卿,这天下,天高地远。辽东平复以后,我们的征途远不会停止。这一场远征,不是朕的好大喜功。而是为了这大明百年国运所图。这样的远征,绝非是空耗国帑,耀武扬威之举。这不仅将是一场征服世界的启航,更将是给与帝国万万子民生存空间的拓展。终有一天,当我们进行着这一场永不停歇的征途时,我们会发现,太阳升起的地方,永远有我大明日月龙旗飘扬!”(未完待续。)

第九十四章:宫内宫外

    决定着一个时代开启的国务会议落幕了。

    朱慈烺慷慨的演讲过后,对内开发,对外殖民的调子便定了下来。

    作为决定国策的高级别会议,更多的谈论的是路线,是战略,而不是具体的实施。于是,调子定完了以后,朱慈烺便离开了。接下来更细致的任务会有内阁、枢密院、都察院以及各部衙门的首脑进行更加细致的讨论。

    当然,过不久,会议记录自然会到朱慈烺的手中。然后有随侍一旁的侍读学士、中书舍人亦或者司礼监太监将会议记录念出,同时将摘要整理好交给朱慈烺。

    朱慈烺的身边,其实有三套班子。一套是司礼监,另一套是中书舍人,最后是侍读学士。而这,其实也代表着朱慈烺身边三个权力体系。

    司礼监最为熟悉,这些太监依旧在内宫扮演着宦官的角色,只不过在朱慈烺对外联络的畅通之下格外低调,再也没有内相的威风。这固然是朱慈烺的大伴司恩性格使然,也是朱慈烺对宦官的态度让他们看出了脉络,不敢再拉仇恨。

    故而,司礼监虽然依旧会内廷外官不方便的时候处理政务,却影响力大为衰弱。取而代之的,是中书舍人与侍读学士。

    中书舍人其实就是秘书班子,类比后世的中央办公厅的干活。而今主官李才善同时还是通政司通政使。低调不引人瞩目,却运转着众多的庶务。不少人在这里被朱慈烺认可以后,外放都成了一方能吏,堪称君前终南捷径。而这些人的出现,其实也代表朱慈烺对实务官吏的看重,代表着新式职业官僚的力量。

    因为,这些人不少都是出身国子监,身上品阶低下,甚至没有一个官身,纵然外放州县,也是从典史、主簿、县丞、警署署长这样的佐贰官开始干起。

    他们看起来不起眼,却从来没有少过朱慈烺的瞩目,干得好的,飞黄腾达不在少数。

    如此一来,其实也代表了朱慈烺的一个取向。这位皇帝,可是不喜欢那些清贵路线崛起的曾经帝国精英呢。

    当然,这也不代表朱慈烺就抛弃了这些人。毕竟,那些清贵路线起来的人或许缺少实务经验,但的确都是些好苗子。

    而这,也就是相对高级一些的侍从顾问系统,也就是各处侍读学士了。

    侍读学士在洪武十四年定制二员,从五品。建文中改为文学博士。成祖复旧制。皇帝至太学听讲、郊礼庆成诸宴时,与翰林学士及侍讲学士坐于四品京官之上。成化以后,礼部尚书、侍郎必由翰林,吏部两侍郎必有一由翰林,凡由翰林为六部侍郎者,则兼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则不在从五品之限。其职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字,备皇帝顾问。凡大政事、大典礼、集诸臣会议,则与诸司参决可否。

    简单来说,这些人就是朱慈烺的智囊团,影响力是大是小,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意见是否能被朱慈烺采纳,采纳的次数多寡,信任的程度轻重。

    也就是靠着这一个个精细的权力系统,佐官辅助机构,朱慈烺这才能够稍稍轻松一些处理纷繁复杂的国务。

    这个帝国,实在是太庞大了。又碍于朱元璋时期便不断加强的皇权,任何事务最终处理在程序上都绕不开皇帝。后世有人形容当代的党政运转是上面千根针,下面一条线。落到朱慈烺手中,似乎反过来形容也很恰当。

    他是只有一根针,却是要将千万根线串接起来。

    于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必然是辛苦悲催的皇帝。

    好在,朱慈烺不是专权的人。在加强自己手中权力体系的时候,他也强化了内阁,补全了文官政府中首脑缺失的缺陷。

    大明虽然名义上依旧没有宰相,却确立了首席大臣带领下财政大臣、国防大臣、教育大臣等官员对六部的职权管辖。

    如此一来,便让内阁成了事实上的国务院。而内阁首席大臣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首相。尽管,名义上依旧没有相这个字。但只要程序上拥有管理六部诸寺的权力,那有没有这个字显然就没有关系。

    当然,政务还只是一方面。

    在这个末世的时代,朱慈烺还得操持更加重要的军务。

    为此,枢密院被朱慈烺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复活了前宋时期的枢密院机构,建立了一个大明版本的总参谋部。

    依靠着这些,至少就不需要朱慈烺拣选出一帮子精英军官,熬夜制定作战方案,督促后勤转运。

    “算了,不想了……好歹比过往好些了。”朱慈烺离开了会议厅,脑子里还是停不住,回顾了上面这些乱七八糟的权力架构以后,朱慈烺还是忍不住感慨了一下自己的事务繁忙。

    乾清宫作为朱慈烺的私人宫殿,此刻却更多了办公的性质。这般想了想,朱慈烺便摆摆手,驾车去了西苑。

    相比于宫阙重重的紫禁城,朱慈烺显然更喜欢有山有水的西苑。

    紫禁城地方极大,往常皇帝要出行,用的都是步辇。所谓步辇,其实也就是人扛着的轿子。朱慈烺不喜欢这种看起来有些摧残人力的事情,便换了马车。

    宫中的马车做得更加大一些,朱慈烺上了车,几乎如同进了一个房车。里面宽阔广大,中间是环绕着一圈的沙发,后面甚至还按了一个小塌,足以让人在上头睡觉。榻侧还有一前一后两个桌子。一个放置着冰镇的饮料果点,另一个,放着必不可少的东西:书籍。这里,正好有朱慈烺上一次遗留下来的一叠书。

    书依旧保持着朱慈烺上次离开时的样子,随意的放在桌上,书页摊开,正放着一枚精致的书签。那是一枚琥珀树叶,记录着朱慈烺阅读到的地方。

    看着这枚书签,朱慈烺想起了皇后。这一片树叶琥珀书签,还是皇后亲手做的哩。

    不过,皇后最近也是忙了许多,整日在慈宁宫里处理着商行的事情。比起朱慈烺,其实皇后忙起来更加辛苦一些。为了配合这一回朱慈烺的战略规划,恒信商行接下来会出死力涉足到远洋航运上。

    后世众人看这些官商勾结,只觉得赚钱忒是容易。

    但这里头可没有什么官方定制的订单输送利益。纵然一些官商勾结的商行可以用一些**的手段获得优势,到了海上,便完全是另一码事。这不仅是因为当今海上贸易秩序不再衙门的掌握之中,更重要的是,到了海外,枪炮轰鸣,夷人威逼利诱,谁会管你国内有几分关系?

    恒信商行要活下去,一样得经历商海里的刀光剑雨。

    操心了一下恒信的事情,朱慈烺只觉得无比的倦怠,就连手头那本最爱的《资治通鉴》也没了翻阅的兴致。

    马车几乎感受不到震动的驶到了西苑,过秉笔直房,出乾明门,到了承光殿以后,北上抵达了广寒殿遗址。

    广寒殿巍然若山,是当年俗称萧后梳妆楼的地方。不过,这里在万历七年的倾颓。此刻已经是一片废墟的模样。唯有朱慈烺登基以后广寒殿遗址建立了一个体育馆。

    当然,名字没有这么俗。

    朱慈烺雅称广寒殿遗址上的体育馆为为六艺居。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这里便是朱慈烺练习射击与马术的地方。

    朱慈烺的马术不错,那是因为军旅生涯的锻炼,万一打败仗了还能逃命。射箭这东西这年头倒是越来越不顶用了。但朱慈烺每次练习射箭,都会感觉到一种神念贯通的畅快感。

    这让他集中精力,却又感觉放松自在。

    尤其是朱慈烺每次射箭中靶,都要犒赏自己一根鸡腿。当然,最近朱慈烺吃腻了鸡腿,改用牛排了。

    除了射箭,这里还有京师军械工坊里预制的各类火铳。不仅有制式的中兴一式步枪,更有更加细小的手铳、骑火铳、三眼铳甚至小号的天罚一式火炮。

    只不过,天罚一式火炮这种仿制的拿破仑炮不仅体量缩小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就是里头也是不装火药的。朱慈烺兴起的时候熟悉一下开炮的动作,但每次开炮都很麻烦。

    毕竟,宫中起了炮声,知情的明白朱慈烺来了兴致,不知情的只会以为这里遇上了兵变。

    就是朱慈烺想要开解误会,也会有人阻拦:军中禁绝炮声,此乃为圣上安全所虑。若是往后正常能有,一遇不测,谁能预警?

    今日,朱慈烺重新提起长弓,凝神静气的瞄准了标靶。

    犹如福临心至一般,朱慈烺张弓待箭,一气呵成,羽箭飞去,正中靶心。

    “十环,满分!夫君,好本事呀。”这时,一人身着一身家居服缓缓走来,手中提着一个食盒,笑着欢呼。

    朱慈烺见了来人,不由惊喜道:“皇后,你在慈宁宫将事情操办完了?”

    “便是没料理完,也得来寻圣上喝一声彩不是?夫君,这是漠南蒙古战后斩获的牛肉,听闻味道不错,夫君不如尝尝这一块牛排?”皇后笑着道。

    朱慈烺笑着应下,寻了一处地方,两人对坐打开食盒。

    一番用餐不提,皇后静静的看着朱慈烺,看出了朱慈烺眉眼里的疲倦,一阵心疼后,不由道:“圣上最近心情不是很好呢。”

    “每日繁忙政务,也都习惯了。这紫禁城呆着,也的确是不够爽利。”朱慈烺手中拿的不是刀叉,而是筷子。

    牛排虽好,却是让宫中御厨按照十成熟的样式做了。这年头,朱慈烺的喜好就是风尚。谁会说一声土鳖?

    “不如……出宫逛逛?”皇后一双眼睛亮晶晶的看着朱慈烺。

    朱慈烺顿住了,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放下了筷子,静静的看着皇后。

    “近日,妾身也在想。每日看那么多的文牍报告,总觉得这些事情不是真切发生的。甚至想,下面的人要是起了歹意,用文辞糊弄,我又能分辨几分真切?久在宫阙,便不一定能让自己的眼珠子看到真正的事务。最重要的……便是总觉得,这些事情仿佛与自己无关一样。就像是脱节了一般。故而,妾身就想,出宫去,亲眼看看,这亲手推动的事情,将怎样改变这个世界。如此,或许才真能感受到自己这些辛劳的意义何在呢。”皇后话语温柔,更是情真意切。

    朱慈烺闭上眼睛,不由想道:“是啊,算算,也要小半年没出宫了。每日总想着奏章文书、人事任免。总觉得虚实不定。也许,是得出去亲眼看看。甚至,重新冲在第一线,这才能够看到那最美的风景,明白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呢。”

    在幕后作为主使,固然符合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古话,却真切少了那分亲身经历的体会。

    每日处理文牍,也许那些体力劳动者会觉得风吹不着,雨淋不到,但朱慈烺却更想与大明一同体会风雨同舟的感觉。

    “出宫……出宫……”朱慈烺喃喃着,道:“是啊。这征服天下的启航之中,我又怎么能远远躲在后头呢。朕……该与那万千开拓者一样,一同前行。与这大明的强盛,一同呼吸啊!”

    ……

    位于京师大学堂外的恒信酒店大堂里,吴巧儿熟练的点了菜单,交给侍应生以后,仔仔细细的看着吴万英,不由重重的呼出了一口气:“好呀,回来了。全头全尾的回来了,姐姐也就放心了。”

    “嘿,这不是没事的回来了么。再说,开打了,袍泽们都上去了,我能缩了头,当个懦夫?那不是给咱们吴家丢人么!”吴万英摸着脑袋,嘿笑着。

    “你呀你……”吴巧儿想说些什么,也知道顺着这个话题说下去没意思,不过他也是有法子,道:“你还记得田掌柜么?现在,是咱们干娘了。你这一仗打完了,我想了想,打算给你寻个法子,不能在呆在那儿了。你呀,别以为姐姐我不知道你在云川兵站上的事情……可好险,好险啊就回不来了呀!”

    “姐……你要是让我退役,那今天,也趁早收了心,绝不可能!”吴万英骤然起身打断。

    一时间,屋内气氛有些凝滞。(未完待续。)

第九十五章:过洋牵星

    “好险我回不来?可有多少兄弟,这一战过去以后,就真的没回来?我有姐姐。那些袍泽战友就没有兄弟父母?可……他们都永远的走了。我当医护兵,在急救医院里,眼睁睁看着那么多好兄弟永远的闭上了眼睛。更是知道,有多少兄弟在战场上,连个尸首都没有,就交代在了那茫茫沙漠上,那茫茫草原里。我……我能当一个逃兵吗?”说着,吴万英话语也有些哽咽了起来。

    吴巧儿怔怔的看着弟弟,忽然觉得弟弟有些陌生。

    这不再是曾经那个娇气,任性,自以为是的弟弟了。短短一年不到的军律生涯,一场刻骨铭心的战争深切的改变了他。让他学会了责任与但当。

    这样的陌生,是来自一个男人成熟的变化。

    吴巧儿既是有些担忧,也同样感觉到了欣慰。

    这样想着,吴巧儿却发现自己竟然被说动了。一时间,吴巧儿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姐弟俩陷入了尴尬的对峙。

    而这时,酒店的楼上,想起了一阵密集的脚步声。实木地板在牛皮长靴的踩踏之下清脆而响亮,沉重的脚步声也意味着这是一群男人,而且,不少还都是军人。

    吴万英听出了这是军靴的声音,一下子上了心。

    “这一回,一路上能有诸位先生陪伴,那可真是太好了。我等虽然都是武夫,却也都听闻过陆先生的《日月星晷式》以及陈先生的《度测》。能有两位天文学的大拿,这一回可真是有望大幅度改进导航水平了。毕竟,现在水师里头用的还是郑爷爷下西洋的本事。想要跨越大洋,寻找圣上所说的那个新大陆实在是太不济了。”说话的是齐远,这名海军军官一脸兴奋与激动。

    至于齐远身边的几个文士,在普通人眼里名头就不大了。当然,在专业圈子里,两人都是有一号的人物。故而,两人都被受聘于京师大学堂天文学院教授。

    一个名作陆仲玉,撰写了《日月星晷式》,另一个名作陈荩谟,撰写了《度测》。

    中国的天文学发展,总的来说在宋朝时期是发展壮大的。但可惜的是中间遇上了元朝,又碰到了明朝禁习天文的打压,天文学成了钦天监的专利,发展骤然缓慢。虽然钦天监作为一个专门机构可以研习天文学。但近亲繁殖多智障的事情显然无需多加解释。故而,纵观历史,此刻明朝的天文水平已经稍稍落后西方。

    落后就要学习先进。

    陆仲玉与陈荩谟便是这个时代中西交融的代表人物。比如陆仲玉著《日月星晷式》是最早利用欧几里得几何作图法解决天球坐标在不同平面上投影的一本著作。

    两人都是一副这个年代典型文士的打扮,身着素淡长衫,身形消瘦,有些营养不良的模样。当然,都是不约而同的架起了一副金丝镜。这是京师大学堂的福利,但凡眼睛有疾,近视看不清的,都可以免费配镜。因为,京师大学堂里便有自己的天文馆,里面就有十数个镜匠研制天文望远镜。当然,也能制近视镜。

    面对齐远的吹捧,虽然心知对方肯定是专门做了功课这才一副久仰大名的模样,但一想到水师的将官来请,还是纷纷露出了自得的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