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不遗憾-第6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村里的土地,我已经打听好了,随时都能买下来,可你家盖房子的事儿,你还是要落实的,待盖房子的工匠开始干活,我们再商议婚期。”

    孙石匠开口说道。

    “好,就这么定了,李侍郎在这里,正好给我们做个见证。”

    赵木匠怕孙石匠反悔,开口说道。

    李安笑着点了点头,开口道“好,我给你们作见证,愿你们两家早日结亲,哈哈哈!”

    随后,李安又与二人聊了好多,一直待了两刻才意犹未尽的离开。

    “夫君怎么这么高的兴致,聊什么这么开心?”

    上车之后,颜如玉开心的问道。

    “哈哈!夫人的兴致也很高啊!”

    李安笑着说道,顿了顿,开口道“自然是有好事了,夫人有所不知,就在刚才,赵木匠和孙石匠结亲了,赵木匠的二儿子,将要迎娶孙石匠家的二女儿,估计最多半年,这个喜事就能办成了,你说我能不高兴吗?”

    “夫君说的是,孙石匠家的几个女儿,长相都挺不错的,那是一个比一个漂亮,尤其是那二女儿,别提有多水灵了,赵木匠的儿子有福气了。”

    颜如玉开口说道。

    “一个比一个水灵,说的为夫都心痒痒了,要不为夫也去讨一个回来,做自己的小妾?”

    李安开口说道。

    颜如玉表情略微有些不悦,嘴角微微一笑,开口道“若夫君真有此心,那还等什么,停车,回去。”

    “谁让你停车的,继续赶路。”

    李安开口训斥属下,看向颜如玉,开口道“夫人,为夫只是随口一说罢了,又不是真的要纳一个,你又何必当真呢?”

    “孙石匠家的几个女儿,长得确实不错,妾身的意思,是夫君若是喜欢,真的可以纳一个,我不会阻拦,孙石匠相比也不会反对,要不就选三女儿吧!十五岁的年纪刚刚好。”

    颜如玉似乎很是真诚的说道。

    李安连忙摆手道“十五岁,还是个孩子呢?夫人就不要再说了,为夫只不过是随口一说罢了,看看你,还认真了,再说了,孙石匠的几个女儿虽然长得不错,可与夫人相比,那还是差的很远的。”

    “夫君就知道哄人,忙了这么久,才送了三家,照这个速度送下去,今日也完成不了几家了,看来明日要继续送了。”

    颜如玉开口说道。

    李安笑着说道“没事的,若是时间来不及,那就分头行动,让寒露她们每人负责几家,如此,肯定是能来得及的。”

    “对了,夫君今日把电报机送给陛下,晚上是不是有庆功宴啊!那么,待会岂不是要离开了。”

    颜如玉开口说道。

    李安点头道“不急,不急,庆功宴是在晚上,还早着呢?只要日落之前赶到皇宫就行。”

    随后,李安与颜如玉一起,又接连拜访了十几家,直到天色变暗,李安才急急忙忙的赶回住处,并让颜如玉好好的待在家里,而李安自己则立即赶往皇宫,晚上的庆功宴少了谁都行,唯独不能少了李安。

    毕竟,李安是功劳最大的一个,且是朝廷大员,至于赵木匠,李铁匠之流,尽管他们的贡献也很大,但他们的地位毕竟很低,且数量众多,若是把他们全部请入皇宫,只怕大殿都会容不下的,而且,在这个时代,不同身份的人,是不会坐在一起吃饭的,大殿里能坐的人,都是朝廷的大臣。

    而且,所谓的庆功会,并不是只有像李安这样的有功之人,恰恰相反,绝大部分参与宴会的,都是与研发电报机毫无关系的当朝大臣,只有李安和研发中心的少量六品以上的官员,才是真正的功臣,而这些功臣的总数还不足十人,剩下的近百人,都是毫无功劳可言的大官,包括皇帝本人。

    当然,若是换个角度去看,皇帝和所有参与庆功宴会的大官,其实也都是有功劳的,比如,若没有皇帝的全力支持,李安根本就没有机会来研究这个项目,所以,皇帝也是有功劳的,好多大臣负责为研发中心提供物资和金钱,这些也能算得上是间接的功臣,还有一些大臣,虽然什么都没有做,但他们各司其职,稳定了大唐的朝局,似乎也能算得上是一种功劳,毕竟,若是朝局不稳,到处烽火狼烟,李安也没有好的环境来研发电报机。

    总之,不管怎样,自古以来的庆功宴上,坐着的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不论是什么人取得了成绩,那一定都有大人物的一份功劳在里面,而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更是可以均沾所有的功劳,任何朝廷的重大成就,都有皇帝的功劳在里面。

    对于这种现状,李安的心里虽然有些不服气,但也是无可奈何,大人物就是大人物,小人物的功劳再大,也不能与大人物争辉。

    “李侍郎,您终于是来了,大臣们可都到齐了。”

    刚进入大殿的门口,一名小太监便开口说道,表情大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陛下到了吗?”

    李安开口问道。

    “回李侍郎,陛下很快就到,李侍郎请入座。”

    小太监恭敬的回答。

    李安点了点头,径直走向靠前的位置,他的地位比较高,自然要做到前面,而刚走到中间,负责安排座位的小太监便赶紧过来引路,让李安坐到指定的位置上。

    “李侍郎,李侍郎……”

    一大群官员,不论官职高低,全都向李安行礼,而李安却不能一一回礼,只能一次性的连续回礼多次。

    “今日的庆功会,全是沾了李侍郎的光啊!”

    “李侍郎真是厉害,居然能搞出电报机这么厉害的机器,如此,就太方便了,日后与各州郡联系,就不用派人坐车和骑马了,直接发个电报就过去了,实在是太方便了。”

    “电报滴滴答答的还不够好,听说李侍郎还能发明一种可以直接与千里之外的人通话的机器,那样的机器若是制造出来,效果就更好了。”

    大臣们全都热情的讨论了起来。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成本很高() 
李安就这么静静的听着,听着大臣们的谈话,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今夜的主角就是李安,所有人都将围绕李安而转。

    “这个电报机还需要电线连着,若是短距离的还好,若是距离太远,实在是太浪费了,还是无线的好,也不知多久能研发出来?”

    “区区电线算得了什么,铁轨铺的那么长,不也是照样铺设了,只要是对朝廷有大用的,投入大一些也没啥,待李侍郎研发出无线的,不就好了。”

    “没错,没错,有线的都研究出来了,无线的还会远吗?到时候,不论身处大唐何地,都能够及时的联系,这太方便了。”

    “电报机滴滴答答的,只有经过训练的人才能使用,普通人根本就玩不了,还是直接通话方便一些,听李侍郎说,直接与千里之外的人通话的机器,也能研究出来,真的很期待这一天啊!”

    “是啊!是啊!若是真的能与千里之外的人通话,那就太方便了,想想都觉得激动啊!”

    “不过,这么厉害的机器,造价一定很贵,普通的贫民百姓,是没有这个机会了,只有朝廷的各个重要衙门,才能有这个机会使用这样的机器。”

    “没错,没错,如此国之重器,也只有朝廷才用得起了,也只有朝廷有这个财力了。”

    一众大臣继续谈论道。

    这些议论自然全都传到了李安的耳朵里,听着这些人的议论,李安表面没啥表情,但内心却是连连摇头,在这些大臣看来,电报机是很厉害,很高级的设备,其实,只要普及了之后,这也就算不了什么了,普通的老百姓也能用上。

    当然,电报机不是电话,不是什么人都能操作的,普通老百姓若要使用的话,只能花钱拍电报,如此,要传达的消息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送到指定的人手中,这比之前的送信方式快捷多了,可以让老百姓之间的通信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另外,在成本方面,肯定要比传统的送信方式要廉价的多,普及起来还是很有市场的。

    在后世的电话普及之前,人们互相通信的手段要么是写信,要么是拍电报,事情不紧急的情况下,自然是送信了,而若是事情紧急的话,一般都是拍电报的,价格稍微要贵一些,但速度更快,消息可以很快让对方收到,而寄信的话,有可能大半个月才能收到,会很耽误事的。

    其实,送信的成本之所以更低一些,那是因为大量的信件都是一起运送的,而且,有朝廷在其中承担损失,若是专门将一封信单独送到千里之外,那成本就太高了,远远超过发电报的成本。

    大唐的送信机构还不发达,写信的人也不是很多,如此,这就造成了送信的成本居高不下,还非常的耽误时间,在电报机已经被发明出来的当下,采用原始的送信手段,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要大规模推广电报传信才是正道。

    当然,此时的电报机还不够成熟,要进行完善之后,才能进行大规模的配置,到时候,大唐的每个县城都装备一定数量的电报机,各种消息可以直接传达到各个县城,而由各县把消息传到各个村落,一天的时间是足够的,除非那些偏远和交通不方便的地区,才会耽误一些时间。

    还有一点就是无线电报机要尽快研发,大唐的疆域实在是太辽阔了,若是到处扯线的话,不但对电线材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同时,安全保障的压力也很大,若是有人把电线给截断,那么,通信岂不是就要彻底瘫痪了,这一点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可大唐的天下这么大,沿途不可能到处设防,偷窃电线的行为是很难得到根治的,而只要出现这样的情况,通信就会中断,所以,为了通信的稳定,大规模普及电报机的前提,就是要发明能够长距离传输的电报机。

    当然,无线电报机也是有局限性的,就算是最厉害的无线电报机,也不可能传播上万里的距离,最多也就是传播几千里罢了,可这已经是足够了,只要有中继转接,消息就能够传播到需要的地方。

    试想一下,当大唐的每个县城,都拥有一间摆满电报机的机构,大唐的消息传递,将会变得多么的便捷,老百姓的生活又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李安这边还在憧憬,多名大臣便围拢了过来,他们搬起小板凳,坐到了李安的旁边,反正皇帝还没来,他们过来询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情况,也算是一种生活的消遣。

    “李侍郎,可以直接通话的机器,什么时候能够研发出来啊!”

    杨国忠首先开口询问,其余大臣也是一脸好奇的看向李安,表情之中略带期待。

    “这个,应该快了吧!具体的时间我也拿不准,总之,不会很长时间的,一定会让你们用上的。”

    李安开口回答道。

    对于研发电话机,李安是非常自信的,因为电报机已经成功了,电话机自然也就不远了,估计,要不了多久就能够研发成功了,而只要电话机研发成功,大唐的通信就会更进一步,也会更加的方便。

    而将这两者混合在一起,搞出无线通话机,那就更牛了,倒是想将其逐步小型化,那岂不就是简化版的手机么,想想都觉得兴奋啊!

    “若电话机很快就能搞出来,那么,电报机就没有必要普及了吧!而且,这还是有线的,容易被人破坏,尽快研发无线的机器,然后再进行普及,这样应该会好一些。”

    陈希烈开口说道。

    李安笑了笑,开口道“左相想多了,电报机的产量是有限的,待第一批的电报机普及到京城附近的城池之后,估计无线的就能成功了,然后继续普及,再继续研究更好的机器,就这么一步步的更替和普及,这才是正道,若是一味的等待,则永远也无法普及,毕竟,研发一直都在进行之中,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先进机器,永远都不会出现最好的机器,因为之后会更好。”

    “还是李侍郎说的对,一边研发更好的机器,一边适当的生产已经研究出来的机器,这样一来,既不耽误使用,也不耽误研发,真是两不耽误啊!”

    “这个机器的成本是多少啊!是不是很贵啊!”

    “这个还用说,肯定非常的昂贵。”

    几名大臣说道。

    李安开口回答道“这个机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仅仅是研发成本就几十万贯,是真的不便宜啊!”

    “几十万贯,有这么贵,这也太贵了吧!”

    “是贵了点,不过,这个机器能把消息传到千里之外,这个就值了,花再多的钱都值。”

    “这仅仅是研发成本,制造成本一定更贵吧!”

    李安笑了笑,开口说道“制造成本也不便宜,一台机器需要五千贯,不过,这是因为机器里所需要的好多零件都是新研发的,产量太少导致的,若是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这些小零件的成本就会被均摊,成本就要大大降低,如此,整台机器的成本也就降低了。”

    “一台机器制造成本就有五千贯,若是制造一百台,均摊几十万贯的研发费用之后,每台机器的总成本大约需要一万贯,果然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此说来,研发直接通话的机器,肯定更贵一些了。”

    “是啊!这样的机器太贵了,不过,也是非常的实用,如此,就算再贵也一定要研发,还要大规模的量产,尤其是边关地区,一旦有紧急情况,通过骑马坐车要好多天,甚至,最远的需要半个月才能收到消息,有了这样的机器,可以随时得到消息,也可以随时把朝廷的命令传过去,可以节约一来一回的时间,如此,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所有的大臣都看得出来,电报机在各个方面都拥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军事方面,可以及时的把敌情传到朝廷,在朝政方面,可以把朝廷最新的政令传达到边远的县城,在救灾方面,可以让朝廷迅速掌握各处的受灾情况,而在商业方面的应用就更加的意义重大了。

    毕竟,其余几个方面的运用频率是不高的,而在经济领域,只要朝廷肯放开,运用的频率将是极高的,尤其对于很多做全国性生意的大商人来说,信息是最值钱的一样东西,只有及时掌握各个城池的商业信息,才能及时做好调整,让自己可以挣到更多的钱。

    李安看向身旁的几位大臣,开口道“诸位说的对,电报机对大唐朝廷极为重要,花再多的钱也要普及,而且,电报机的投入虽多,但可以把钱挣回来的,而且能挣很多钱,三五年回本就不是问题。”

    “哦,李侍郎有什么打算?觉得该如何回本?”

    陈希烈开口问道,其余的众大臣也都睁大了眼睛,好奇的看向李安。

    李安笑了笑,开口道“诸位都忘了铁路吗?朝廷铺设铁轨花了多少钱,制造火车又花了多少?可现在铁路是挣钱的啊!若不是铁路局的贪腐,铁路挣钱会更多的。”

    众大臣一听,似乎都明白了,嘴角带着笑意,神情颇为高兴。

    “李侍郎的意思,是要让大唐的商人和普通老百姓都能用上,然后向他们收取一定的费用,就跟买火车票是一样的。”

    陈希烈开口说道。

    李安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其余的大臣,顿时都是先惊讶了片刻,然后,便非常认可的点头,在他们看来,电报机要想回本,就必须将其民用,让全大唐的老百姓,为研发电报机买单。

    在这其中,最让大臣们看好的就是商人了,因为商人都非常有钱,而且,商人们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也确实需要及时的联络信息,以往,商人们联络各地的消息,只能依靠人力,派遣心腹之人去各地查账,甚至亲自去各个城市的市场上转悠,从而了解各地的情况和商品的需求。

    若是发现一个地区急缺某种商品,便会立即赶往这种商品的产地,购买大量的货物,然后运输到需要的城市,从而大挣一笔。

    可发现商机的商人未必只有一个,若是别人早一步发现,并早一步把货物运输到急缺的城市,那么,当这个商人再把货物运到目标城市的时候,可能原先急缺这种商品的城市,已经不在缺少这种商品了,甚至,还有可能过多,从而造成价格的持续暴跌,让这个慢一步的商人损失惨重。

    而若是这个商人在发现某个城市急缺某种商品之后,不是自己辛辛苦苦的跑去产地进货,而是拍个电报过去,让远在产地的属下去进货,那么,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从而有可能抢先一步把货物运到,甚至,在原料产地的属下,在得到指令的时候,还可以及时与商人沟通,告诉商人,产地的商品价格也涨了,好多存货都被一扫而空,并运往急缺的城市,如此,商人马上就会想到,自己的竞争对手早一步下手了,自己若是继续买这种商品,那就会挣不到钱了,只有放弃这个生意才是减少自己的损失。

    这就是电报机对商人的巨大作用,有了电报机及时传递消息,可以让商人更灵活的对市场做出反应,从而避免让自己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让自己可以更轻松的挣到更多的钱财。

    而因为一个重要的消息,所能起到的作用很大,甚至,可以让商人避免几万贯的损失,所以,对于拍电报的费用,商人们也不会太在意的,甚至一出手几万贯都不会皱一下眉头,而大唐的商人何其多,若是所有商人都去频繁使用电报机,那么,研发的费用,很快就能够收上来,也就是说,商人的参与是电报机成本能否收回的关键因素,只有大量商人愿意使用电报机,电报机的研发和制造成本,才能够很快回收上来。

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按字收费() 
电报机若要回收成本,必须要借助商人的力量,这与当初的铁路回收成本是一样的套路,当初铁路修建的时候,成本也是极高的,但随着商人群体的大量使用,成本很快就回收上来了。

    这其中,九成以上的收入都是为商人运输货物得到的,运输人员的客运收入相对来说要低得多,其中,大部分的底层百姓乘坐火车,铁路局是没有利润了,算是朝廷给普通老百姓的一点福利了,而且,底层老百姓也没啥钱,若是价格高了,估计他们就坐不起了,这样,老百姓的出行就太不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