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不遗憾-第2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看到外面的山头了吗?朕记得上次经过这个山头不久,就到了渭南县,估计很快就到了。”

    李隆基记性倒是不差,几个月前经过的地方,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上次经过这里的时候,他正与李安商议耕地机的事情,所以,印象深刻了一些。

    很快,火车开始缓缓减速,并最终停了下来。

    由于是事先安排好了的,为此,渭南县的大小官员,全都早早的等候在火车站,见皇帝的御用专列停下,更是恭敬的颔首而立,等候皇帝的训诫。

    “三郎,外面寒凉,把这个狐裘披上吧!”

    在车门打开的一瞬间,杨玉环感受到了一股刺骨的寒气,连忙将狐裘披在李隆基的身上,这个老头子是她所有的依靠,若是病了或死了,她的幸福生活也就结束了。

    轻轻披上狐裘的李隆基,在走出车门的那一刻,还是感受到了无比的寒意,并将身上的狐裘紧了紧。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渭南县的众官员,全都跪在雪地里,向李隆基行礼。

    “天寒,都起来吧!”

    李隆基摆了摆手,让众臣子起身,并对他们服从朝廷旨意,大力推荐种植小麦进行了表扬,然后,自然就是提出视察小麦的长势了。

    其实,为了方便皇帝视察小麦,渭南县的官员,将实验小麦种植的区域就选在火车站的旁边,以及火车道两侧。

    只是由于大雪覆盖,所以,李隆基看不见罢了。

    “陛下,这雪地下面尽是小麦,微臣这就将大雪扒开。”

    渭南县县令,亲自弯下腰,带着几名属下,扒开盖在小麦上面的积雪,让脆弱的小麦苗重见天日。

    “哈哈!果然是小麦苗,都长得这么大了。”

    李隆基亲自拔起一棵小麦苗,仔细的观察了起来,水灵灵的小麦苗毫无冻伤的痕迹,显然,李安说的没错,小麦是不怕冷的,更不怕被冻坏。

    当然,现在还不是最冷的时候,若是气温继续下降,小麦苗会不会被冻伤?这个只有通过实践来证明了。

    “李侍郎,看来你说的是对的,这些小麦苗果然能扛住寒冬的严寒气候,看看,长得多好。”

    李隆基将小麦苗,交到李安的手中,心情大好。

    “陛下,多亏了这场大雪,若没有大雪覆盖,这些小麦苗至少会冻伤部分叶片,如此,虽然不会被冻死,但会影响接下来的生长,更会影响来年的收获。”

    李安认真的说道。

    “是啊!大雪兆丰年,这个道理,朕还是知道的,接下来,就要看明年春耕的时候,能够收获多少了。”

    李隆基也明白一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麦种植是否划算,还是要等来年春耕的时候,才能确定下来。

    为了确定是否所有的小麦苗都长势良好,李隆基视察了多个地方,并在视察只会,用白雪将露出的小麦苗盖上,以防止小麦苗被冷空气冻伤。

    随后,李隆基听取渭南县县令的工作汇报,然后,又向李安询问了耕地机和抽水机的生产进展问题,以及何时能够搞出收割机,收割的效果又如何等等关于科技方面的问题。

    看得出来,李隆基对农业和科技非常的重视,毕竟,农业是立国之本,而科技能够提高农业的产量和减少劳动力。

    就在李隆基视察小麦长势的时候,杨玉环带着十几名宫女和太监,在火车站附近堆起了雪人,而且,堆了好多个,为了让这些雪人看上去更像人,杨玉环将自己不穿的衣服披在了上面,甚至,随手拔下头顶的首饰,插在雪人的头顶。

    “阿蛮,你堆的雪人是你自己么?”

    李隆基让群臣先上车,自己独自带领几名太监,走向正在堆雪人的杨玉环。

    “三郎,你快看,像不像我。”

    “像,很像,时间到了,我们该出发了,这个雪人就放在这里吧!希望回来的时候,还能看见它。”

    李隆基笑着说道。

    所有人上车之后,火车再次启动,以永不停息的姿态奔向洛阳城方向。

    由于在渭南县耽误了半个时辰,冬日的白昼时间又比较短,所以,注定不能赶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洛阳城了,不过,夜禁制度挡不住皇帝,这倒不是很重要,而且,夜里坐火车,还能体验到不一样的感觉。

    果然,直到太阳落山,火车仍然没有抵达洛阳城,但距离洛阳城已经不远了,也就是小半个时辰的路程。

    太阳虽然落山了,但大地已经被白雪所覆盖,所以,只需要很少量的光线,就能够让外面的世界,不至于太黑暗。

    朦朦胧胧的景色,有一种独特的美,丝毫不弱于白天的景色,至少李隆基很喜欢这种感觉。

    在日落的小半个时辰后,火车抵达洛阳火车站,并稳稳的停下。

    东都的大小官员,全都前来迎驾,城门当然也是大开着的,皇帝来了,怎么还能夜禁呢?

    进入洛阳城之后,李隆基直接前往上阳宫休息,虽然乘坐火车的旅途并不辛苦,也不颠簸,但一路上看了太多的风景,疲累是必然的,当然,需要好好的休息一日了。

    第二日一整天,李隆基都呆在上阳宫之内,陪着杨玉环在宫里的雪地上堆雪人,并欣赏久违的洛阳城雪景。

    又过了一日,李隆基才离开上阳宫,并前往洛阳城外视察,而视察的第一站,就是洛口方向的蒸汽造船厂,这个蒸汽船,对日后大唐的漕运非常重要,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为研发蒸汽船的最高技术人才,李安是必须要陪同的,另外,还要负责给李隆基讲解蒸汽船的相关知识和作用。

    “陛下,这些正在建造的,就是第一批蒸汽船,一共二十艘,还有一个月就可以相继完工。”

    李安指着船坞中的二十艘蒸汽船,开口介绍道。

    “还是要多建造一些才是,漕运对蒸汽船需求很大,可适当增加产量。”

    李隆基觉得如此建造,一年不过百余艘,实在是太慢了,远远满足不了漕运的需求。

    “陛下,微臣也想多建造一些蒸汽船,不过,眼下需要建造和研发的东西太多,研发中心有三万多人,都不敷使用,能抽到造船厂的人才不多,目前,只能保持年产百艘的水平。”

    李安非常无奈的说道。

    现在,不但机械设备落后,而且,人力也严重的不足,想要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难度实在是太大了,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

    “人力不足?那朕就分批征发百姓,让他们负责干粗活,是否可行?”

    李隆基一听人手不足,立马想到的就是征发人力。

    李安摇头道:“陛下,万万不可,来年春耕之后,朝廷还要征发劳力铺设铁路,现在若是因为造船,分批征发劳力,势必会影响来年的铁路铺设,也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对国力的损害也比较大。”

    “可李侍郎不是说缺人手吗?除了征发劳力,朕想不出还有更好的办法。”

    李隆基很是无奈的说道。

    “陛下,不需要想办法,日后,随着耕地机,抽水机和收割机的普及,种地的百姓就不需要那么多了,如此,必然会有很多百姓无事可做,这些无事可做的百姓为了生存,必然可以充实到工匠的行列,如此,造船就不会缺人了。”

    李安轻声说道。

    “恩,李侍郎说的是,耕地机的效率是耕牛的几十倍,抽水机的效率也远远超过水车,想必收割机的效率也不会低,如此,这些机械一旦普及下去,确实不需要那么多种地的百姓了,人力会大大富余,不过,目前,我大唐的土地都是分到每一位百姓手中的,这些百姓大部分只拥有几十亩地,只怕不会选择使用耕地机,他们若还是按照原来的办法种地,李侍郎的想法,岂不无法实现。”

    李隆基开口指出了李安想法的漏洞,那就是有少量土地的百姓不配合国家战略,用原始的办法,死守手中的几十亩地,男耕女织,与世无争。

    “陛下,可逐步放开贵族对土地的兼并,如此,土地尽归大贵族所有,机械化生产就有了保障,失去土地的百姓,一小部分给贵族做仆人,大部分则加入工匠的行列,如此,岂不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李安笑着说道。

    “李侍郎的意思,是放开土地买卖,让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买卖土地?这样会不会引起动乱。”

    李隆基谨慎的问道。

    自古以来,土地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让贵族大规模兼并土地,很有可能会造成大量老百姓瞬间失去生存能力,从而爆发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陛下,是允许土地买卖,但必须进行限制,否则,很有可能会天下大乱。”

    李安认真的回答。

    “对土地买卖进行限制,如何限制?”

    李隆基继续问道。

第三百四十七章 收割机() 
土地问题一直是封建社会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其重要性体现在,可直接影响封建朝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作为老百姓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养活了他们,让他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好好的生存下去,所以说,土地对老百姓非常的重要。

    而对于绝大多数的百姓来说,失去土地可能就意味着失去生命,如此,他们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去做呢?在生存面前,皇帝算个屁。

    所以,尽管发展工业,需要从农业之中抽调大量的人力,但李安也不敢做的太过,否则,会出现很多的乱子。

    “陛下,微臣有三点限制,第一,允许土地买卖的区域应该是平原地带,也就是便于机械大规模耕种的地区,山区则禁止土地买卖,因为机械在山区很难起到多大的作用,第二,售卖土地的百姓,必须加入工匠行列,有匠人凭证,并能够利用工匠这份工作,养活一家人,否则,不允许此人售卖土地,另外,既然加入工匠,则不允许拥有大量土地,最多保留三五亩菜田,让家中的妇人耕种。第三,严厉打击强买强卖,买卖土地必须双方都同意,而且,买地的贵族,必须了解卖地的百姓已经加入工匠行列,否则严惩。”

    李安想了半天,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李隆基闻言,满意的点了点头,觉得李安想出的主意非常好,这样可以实现农民和工匠的一对一转换,当然,随着工匠收入逐步超过种地,很多百姓肯定会抛弃土地,加入到工匠的行列之中。

    “陛下,微臣还要一个建议。”

    “李侍郎有什么建议,但说无妨。”

    李安想了一下,开口道:“陛下,随着各种机械逐步投入农业,我大唐将不会再出现缺少粮草的情况,粮食会有很大的富余,而且,是越来越富余,但仍然会有极少量的百姓,会没有饭吃,有的是因为家中男人死了,有的是因为疾病,也有的是因为外出走错路,或者盘缠被偷了,微臣觉得,可在所有县城设立施粥铺,给这些需要吃饭之人一碗粥喝,让他们能渡过难关,这也是一件功德,上天会看到的。”

    “只要粮食不缺,在各县设立施粥铺,当然是最好不过了,朕非常赞同,日后,会安排各县官员办理的。”

    李隆基对李安所提出的社会保障制度,非常的认可,反正就是几碗粥而已,浪费不了多少资源,只要朝廷足够富裕,完全可以这么做,以进一步减少小偷小摸情况的发生,促进大唐帝国建立美好的社会。

    随后,李安一口气说出了十几项发明计划,而且,都是大唐帝国用得着的好东西,惊的李隆基一愣一愣的,并更加下定决心,要全力支持李安搞发明,以获得这些威力强大的发明。

    洛阳城周边有山有河,风景非常的秀美,借着视察的机会,李安好好的欣赏了这里的美丽景致,那感觉自然是不虚此行。

    三天时间的巡幸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当天晚上,李隆基便带着队伍返回京城。

    虽然夜间开火车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只要将速度进可能的放慢,也不会有什么危险的,况且,火车上都有软铺,一边返回京城一边睡觉,这感觉好滴很。

    白天的时候,火车都是以一个时辰百里的速度行进的,而在夜间行车,为了确保安全,火车的速度被规定为一个时辰三十里,这已经相当慢了,甚至跑快点都能追上火车。

    上车之后,李隆基直接搂着杨玉环睡了起来,而李安则与几位大臣坐在窗户边聊天,边欣赏外面的朦胧雪景,半个时辰后,大部分人都困倦了,这才回到各自的铺位,舒舒服服的睡大觉。

    早上的时候,火车缓缓加速,大部分人都醒了,而此时,火车从洛阳城出发才走了二百里,这可是整整一夜啊!

    当然,火车现在已经加速,并很快恢复到正常的速度,如此,必然可以在日落之前抵达长安城。

    返回的一路上,李安除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就是被李隆基召过去,谈论一些关于黑科技方面的东西。

    而通过李安不断的讲解,李隆基的好奇心变得越来越大,野心也变得越来膨胀,甚至,巴不得立即投入举国之力,让李安将自己想到的东西,全部迅速发明出来。

    每当这个时候,李安总要花时间劝解李隆基,让他不要太心急,不能做出超过国力承受的事情,研发东西要一步步走,先解决农业机械问题,让多余的人力进入工业领域,逐步充实工业人口,然后,才能按计划扩大机械的生产进度,并加速研发更多的东西。

    日落之前,火车抵达长安城火车站,李隆基回宫,而李安则先去研发中心,呆了一个多时辰,直到天黑之后,才返回别院。

    冬季的日子是严寒的,但研发中心却处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所有工匠都在忙碌着。

    为了体现人性化管理,防止工匠冻伤,所有宿舍都加厚墙壁,甚至在里面加装一个壁炉,而在干活的时候,也给这些工匠准备了保暖的手套。

    在吃喝方面,所有工匠不但可以吃饱,而且,食物搭配还比较合理,几乎每日都可以吃到肉片,这让很多工匠兴奋不已,干劲就更足了。

    而对于技术特别好的研发类人才,待遇就更高了,几乎每一餐都有肉食,房间也更加的温暖和舒适。

    这样照顾工匠,成本自然要大一些,但这些成本最终转嫁到了购买机械的贵族的身上,朝廷最终并没有丝毫的损失,甚至,还能挣不少钱。

    大量的蒸汽机床,逐渐投入到生产和研发之中,这加快了研发的进度,也增加了机械的生产效率,让更多的机械进入大唐的市场。

    就在这个寒冷的季节,收割机的研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不过,由于没有庄稼可以用来试验,性能究竟如何,根本就无法判断,只有等到春耕的时候,种植的少量小麦成熟了,才能进行性能测试,但李安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有信心,认为自己所研发的产品,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在这些日子里,焦炭和炼钢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突破,建造的钢轨是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多了,在研发中心的几座仓库之中,堆积了大量打造好的钢轨,这些都是用来铺设铁路的,春耕之后,就可以用上了。

    由于蒸汽机床的投产和逐步投入使用,耕地机和抽水机的生产进入了加速阶段,原本以为第二批耕地机会在春耕之后造出来,没想到在春耕之前,就已经生产出来了,并立即被贵族豪门抢购一空。

    抽水机的半数卖给了贵族豪门,而剩下的一半,则投入到关中各县,以取代部分重要地段的水车,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没有水车。

    冬去春来,在充满花香的季节,秋收时种下去的小麦,此时已经接穗并发黄了,正是收割的好时候。

    为了检验收割机的性能,李安在京城附近括了一千亩代收的小麦地,不允许百姓自己收割小麦,一切交给收割机来干。

    而为了更好的扩大影响力,李安这一次造出了三台收割机,可以同时进行试验。

    在收割试验即将开始之际,在试验所在的位置,除了三台收割机之外,还有成千上万名围观的群众。

    有关心收割机效率的朝廷官员,也有各大贵族家的年轻一辈,以及管家和奴才,当然,更多的是附近的老百姓。

    “李侍郎,三辆收割机已经准备就绪,可以开始了。”

    研发工匠提醒道。

    李安点了点头,下令道:“开始收割吧!”

    “轰隆隆……”

    随着刺耳的噪音,三辆收割机缓缓启动,并立即开始收割小麦。

    围观的群众,全都目不转睛的看着这三辆钢铁巨兽,他们非常期待,试验的结果,在耕地机试验获得轰动之后,很多人都觉得,收割机肯定也非常厉害,谁让是大名鼎鼎的李安发明的呢?

    试验的进展让李安非常的满意,三辆收割机全都没有出现故障,而且,收割的速度非常喜人,比人力快多了,人力收割的庄稼只能是一捆捆的放在路边,而收割机却可以直接将果实收入固定的木盒里,麦草则直接抛掉,这样可以省却脱谷这个步骤,进一步节约人力,提高收获粮食的效率。

    看着大量的麦草被抛到机器的后面,围观群众全都惊奇的睁大了眼睛,因为被抛掉的麦草上没有麦穗,这个麦穗跑到哪里去了,这引起了众人的好奇。

    其实,在试验开始之前,围观群众一直以为,收割机是将麦子割成一捆捆的样子放在路边,却不料情况与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收割机直接将麦草抛向身后,而且,被抛到的麦草上还没有麦穗。

    这就是人的固定思维,围观群众都见过一捆捆的麦子,自然会认为收割机也是这个功能,但速度更快一些,却不料收割机的性能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先进,可以直接将麦子收入肚中。

    当然,也有一些笨蛋,以为收割机将麦穗抛进泥土里了,嘲笑收割机是无用的家伙。

    搞清楚真相的群众,全都对收割机赞不绝口,觉得收割机的性能,比耕地机还要厉害,并与误会收割机性能的人争执。

    一个时辰过去了,试验的结果也快要出来了。

    “李侍郎,三辆收割机一共割了十八亩小麦,平均一辆收割机割了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