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不遗憾-第1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节约柴火的钱,都够买一个太阳灶了,那穷苦百姓肯定是愿意购买的。

    也就是说,在所有柴火比较缺乏的城池,以及一些缺少植被的地区,都非常适合推广太阳灶,当然,有些阴天特别多的区域就不太合适了。

    另外,太阳灶除了民用之外,还可以军用,大唐的很多兵马驻守在荒漠之中,对燃料的需求很大,而且,都要依靠后方的支援。

    粮草!粮草!简单的说,就是粮食和用作燃料的干草,这两样东西,是一支军队最为重要的后勤资源,没有粮草,一支再强的军队也会崩溃。

    而一旦有了太阳灶之后,一支军队对草料的需求量就大大减少了,这样一来,后勤的压力也就相应的减少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二十二章 皇帝的产业() 
李安将太阳灶的好处,以及在军用和民用领域,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细致的向李隆基做了讲解,并建议尽早推广。

    李隆基在亲眼见识了太阳灶强大功能之后,自然非常的动心,并早已下定决心,要在大唐境内推广开来。

    不过,太阳灶是李安发明的,关于太阳灶的技术细节,只有李安一人完全掌握,所以,即便作为皇帝,他也要听听李安的高见。

    “李侍郎觉得如何推广比较合适?”

    “陛下,微臣觉得,朝廷需要足够的财力,陛下也需要有自己的小金库,这个太阳灶的生意,不如就由陛下亲自指派内务府的宦官负责,所得利润皆为陛下一人所有。”

    李安开口建议道。

    他原本想过,将太阳灶的核心技术散播出去,让大唐各地的工匠一同制造,以增加普及的进度,但这样一来,这个很有前途的生意,很快就会被世家大族所掌控,工匠们只能沦为被压榨的可怜劳力,新兴的财富项目将再次被世家大族瓜分殆尽,大唐的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这对帝国的稳定是非常不利的。

    而让皇帝的亲信负责这项生意,则根本就没有人敢抢夺,世家大族再牛逼,也不敢跟皇帝作对,皇帝手里有小金库,日后可以更加方便的赏赐妃嫔,不再需要国库里的资金了,这样也可安抚那些动不动就要以头撞墙的谏臣。

    当然,李安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那自然是讨好皇帝,让皇帝心里开心了。

    果然,李隆基面色露出喜气,轻声道:“整个天下都是朕的,朕还需要给自己私设小金库吗?”

    “陛下,朝中大臣私底下都有自己的产业,陛下作为一国之君,当然,也要有自己的产业,这样使用起来才更顺畅,微臣可是听说过,好多谏臣都对陛下的后、庭开支说三道四,还在大殿上以头撞柱,威胁陛下,他们要是真的撞死了,肯定会青史留名,而陛下的威名就受损了,这些大臣只顾着自己能够青史留名,哪里了解陛下治国的辛苦,陛下难道要一直受制于这些谏臣吗?”

    李安顺着李隆基的心思,贴心的说道。

    “若不是怕后人说朕害贤,朕早将这些酸儒流放岭南了。”

    李隆基提起谏臣,是一肚子气,这些谏臣说话从来不看皇帝的脸色,经常给皇帝添堵,就连李世民这样有度量的皇帝,都被魏征气的起了杀心,何况李隆基这种贪图享受的帝王呢?

    “陛下若要摆脱这些谏臣的叨扰,必须有自己的财源,专门用来维持后、庭,以减轻国库的压力,更可堵住这些谏臣的嘴。”

    李安再次劝说道。

    李隆基心动不已,看向李安,激动道:“李侍郎真是忠心一片呢?那些自负清高的谏臣,哪里知道朕的辛苦和难处,就如李侍郎所说,朕从内务府抽调心腹,负责推广和贩卖太阳灶,他们有什么做的不好的,李侍郎只管教训就是。”

    “陛下放心,微臣知道该怎么做。”

    李安点头领旨,并提出流水线生产太阳灶的地点就放在研发中心的拐角,以防止核心技术外泄。

    当然,李隆基让内务府的心腹负责太阳灶生意,是私底下进行的,并不会昭告天下,毕竟,内务府是不应该干这件事情的。

    但就算被人知道,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按照大唐的制度,各级政府官员都是不能从事工商业的,但那么多的大臣,又有几个人遵守了,还不是在私底下偷偷搞产业,既然几乎所有的大臣都没有遵守制度,皇帝当然也可以不遵守,这样一来,大臣和皇帝心照不宣,谁也不会主动指责谁,有钱大家一起赚吗?

    在商议好一些细节之后,李隆基让贴身伺候的鱼朝恩跟随李安离开,这种不宜宣扬的事情,当然要交给最信任的可靠之人负责,虽然高力士更加的可靠,但年纪太大,另外,李隆基还有很多事物需要高力士协助,他离不开高力士,只能让年轻一些的鱼朝恩去负责此事。

    “李侍郎,小奴能不能办好这个差事,就全仰仗李侍郎了。”

    鱼朝恩一脸讨好的跟在李安的身旁,但始终落后半个身段,毕竟,所有的技术都在李安的手里,而且,对于流水线生产,以及工匠的科学化管理,他一无所知,一切都要仰仗李安的大力协助。

    “鱼给使不必担心,太阳灶的技术已经成熟,生产和制造就交给本官了,你只需要负责贩卖和收钱的工作就可以了,这可是肥差啊!”

    李安笑着说道。

    “明白,明白,多谢李侍郎了。”

    鱼朝恩一脸的感恩戴德,皇帝能将如此重要的产业交给他去管理,是对他的信任和支持,而李安又如此的照顾,这让他非常的心安,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

    太阳灶的规模化生产和制造,并没有多大的难度,只要有一定数量的工匠就可以了,宣传和贩卖的难度也不大,只需要雇人就可以。

    鱼朝恩并不是一个人离开皇宫里,他手底下还有十几名属下可供驱使,而且,这十几名属下有精通账目的,也有精通管理的,所以,他做起事来倒也不会很累。

    由于铁料价格的下跌,铁制品的成本也大大的降低了,市场上能煮三斗米的大锅,价格已经从七百文跌至五百文一口,成本则不足三百文。

    不过,李安所研发的太阳灶,需要更好的铸造工艺和先进的抛光研磨技术,所以,成本更高一些,即便规模化生产,单个的成本也不会低于五百文,甚至高达八百文。

    不过,长安城的木柴的价格已经高达三百文一车,一车也就是一千斤,够三四口人的小家庭使用三个月的,但古代都是大家族生活在一起,对柴火的需求量相对要大一些,如此,一车柴火最多只能消耗两个月,甚至只有一个月。

    如此一来,就算能撑两个月,一年就需要六车柴火,合计一千八百文钱,实际可能需要两三千文钱,也就是两三贯钱,这相当于一个劳力大半年的收入了,负担还是很重的。

    也就是说,只要太阳灶的售价在两三贯左右,普通老百姓还是能接受的,尤其是人口多的大家庭,更能接受,毕竟,一两年下来就够本了。

    而太阳灶的成本仅有五百文至八百文,卖到两三贯的价格,也是几倍的暴利。

    李安和鱼朝恩商议一番之后,决定将太阳灶的售价定在三贯,虽然贵了一点,但从长期来看肯定是划算的,而之所以不把价格定得更低一些,是为了防止世家大族低价大量购买,然后,再以高价售卖,如此,太阳灶的大部分利润,就都跑到世家大族的手里了,皇帝只挣了个小钱,却让世家大族获利,这不是李安的初衷。

    而三贯的价格,正好在百姓们的接受上限附近,若世家大族以三贯的价格大量收购,再以四五贯的价格售卖,则肯定不会有太高的销量,很有可能会卖不出去,囤积居奇的心思自然也就没有了,况且,研发中心的加工厂一直在量产,老百姓宁肯多等一些时日,也不会去买四五贯价格的现成货。

    一想到能有四倍的利润,鱼朝恩高兴的合不拢嘴,并立即将这一好消息告知李隆基,让李隆基也一起跟着高兴。

    工匠齐备之后,流水线生产很快就开始了,并取得了很大的产量,三天可出产一个批次,而一个批次足有五百个之多,照这个速度,一年可出产一百多批次,一年可生产五万个,两三年的时间,才能满足长安城一个城池的使用需求,当然,日后完全可以增加产能,毕竟,军队也很需要这种太阳灶。

    春耕两个月之后,研发中心的外墙和内部的各项设施,已经全部建造完毕,大明宫北部通往温泉宫的铁轨也全部铺设完毕,可谓双喜临门。

    当然,还有一喜,那就是鱼朝恩负责的太阳灶生意,进行的非常顺利,先期出产的产品,几乎全都被世家大族和酒店旅馆买去了,十二个批次六千个太阳灶,一共获得了一万五千贯利润,按照一两金子六贯的价格,一共两千五百两金子,大唐一两是后世的四十二克,如此,按照后世的重量单位,就是一百多公斤的黄金,比人还重的黄金。

    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如此丰厚的利润,并收入自己的小金库之中,李隆基的心情只能用狂喜来形容,而且,这份利润知道的人很少,只有李安和鱼朝恩等少数人知道,别人一概不知,也就是说,满朝文武和所有妃嫔,都不知道李隆基的小金库里有多少钱,更不知道太阳灶的成本究竟是多少。

    有了自己的私房钱,李隆基睡着都能笑醒了,从今以后,他再也不用为了从国库中拨出钱财用于后、庭,而看那些谏臣的脸色了,这才是作为一名皇帝应该享受的一切,若是处处要看谏臣的脸色,那当皇帝还有什么意思。

    “大家,今日可真是三喜临门啊!”

    鱼朝恩正在汇报太阳灶利润,见李隆基抿着嘴偷笑,附和了一句。

    “三喜?没错,的确是三喜,研发中心和铁轨都铺设完了,朕的独门生意也喜获丰收,三喜,三喜啊!”

    李隆基高兴的笑了起来。

    “大家,应该是四喜,李侍郎来了。”

    高力士匆匆走来,并微笑着汇报。

    “恩,没错,李侍郎只要一来,肯定有好事,的确可以称为一喜,那就真的是四喜临门了,宣李侍郎觐见。”

    李隆基心情大好,直接大声喊了起来。

    李安大步走入大殿,先将研发中心的情况说了一遍,然后便说到铁轨,并带出自己新建造的新车头和五节车厢,想让李隆基体验一下。

    “李侍郎,你做的铁轮车厢,朕都体验过了,这一次只不过增加了四节而已,有什么大的不同吗?”

    李隆基好奇的问。

    “陛下,这一次,微臣设计的新车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五节车厢却是焕然一新,远远超过之前的单节车厢,现如今,车头和车厢已经运往大明宫北门方向,工匠们已经调式完毕,随时可以起航。”

    李安并没有说出具体的情况,也没有必要,只要李隆基前去视察,并亲眼看一遍就可以了。

    李隆基当然是要去看看的,而且必须过去看看,毕竟,铁路线刚刚贯通,众大臣和相关官员都已经过去了,他作为皇帝,也要过去看一眼,并对负责铺路的官员表扬一番,以展示自己对铁路的重视。

    “摆驾重玄门。”

    李隆基坐上龙辇,在大量宫女太监和护卫的簇拥下,直奔大明宫最北的重玄门而去。

    此刻,重玄门是打开的,在重玄门外,以右相李林甫为首的众大臣,正在参观李安新做出来的五节车厢。

    虽然他们的任务是庆祝铁轨贯通,但铁轨只有两条线,从头到尾都只有两条线,并没有什么好看的,而李安新造出的五节车厢,内部设施极为完善,具有很高的参观价值,当然,最让众大臣感到惊诧的,是这五节车厢的侧面,居然镶嵌了大块大块的药玉,以至于从一侧,可以看到另一侧的情况。

    “陛下驾到。”

    随着一声高亢的喊声,李隆基抵达了重玄门外,并在小太监的搀扶下,缓缓走下马车。

    “臣等参见陛下。”

    以李林甫为首的众大臣,顿时跪了一地,周围的工匠和民夫,更是跪着趴在地上,显得极为恭敬。

    “平身,诸位爱卿全都平身,所有人都平身。”

    李隆基挥了挥手,让众人起身,并惊奇的看向五节车厢,大步走了过去。

    “李侍郎,这车窗全都是药玉做的,真漂亮啊!咦,五节车厢,怎么只有三个车门。”

    李隆基感叹车厢漂亮,并提出了心头的疑问。(未完待续。)

第三百二十三章 上车了() 
李安原本打算在每一节车厢上都开一个车门,但考虑到这五节车厢的内部是互相联通的,如此,完全没有必要这样麻烦,而且,车门太多会破坏整体设计,不利于舒适性。

    如此考虑之后,李安决定在一三五车厢开车门,二四车厢不留车门,这样看上去也更加的美观。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五节车厢并非民用,而是李隆基的皇家御用车厢,每节车厢的人员都不会很多,尤其是一二节车厢,都是李隆基一个人的,要这么多车门有什么用。

    “陛下,这五节车厢的内部是互相联通的,就算只有一个车门都没有问题,最前面的一节车厢是陛下的休息之处。”

    李安解释了一句,并伸手指向第一节车厢,示意李隆基登车视察。

    李隆基沿着早已准备好的梯子,在一名小太监的搀扶下走入第一节车厢,李安自然是要陪同视察的,紧随其后的登了上去。

    一进入车厢,李隆基顿时惊呆了,车厢的布置,简直比他的寝宫还要华丽和让人舒心。

    两侧是大面积的钢化药玉车窗,车窗内部挂了两层窗帘,外面一层是半透光的丝绸,里面一层则是不透光的锦缎,而且,窗帘上都绣了很多龙凤和花朵的图案,看上去非常华丽。

    最里面是一张硕大的豪华床榻,并排睡四五个成年人都毫无问题,足以让李隆基抱着美人在上面滚床单了,一侧的窗户下面是两个并排的摇椅,而且是加了软垫的摇椅,躺在上面非常的舒服,而且可以清晰的看到窗户外的美丽景色,另一侧的窗户下面则是几个固定的椅子,中间放了一张存放物品的茶几,而且,全都装饰的富丽堂皇,连瓷器茶具都摆放在上面了。

    当然,还有一些辅助性设施,比如在两个不起眼的拐角,有两个超薄形全铜壁炉,在天气冷的时候,完全可以使用壁炉,从而让整个车厢温暖如春。

    而为了保温和隔热,除了钢化药玉的车窗部分,其余部分都是双层和三层木料,就连车顶都是双层的厚木料,保温性能还是很不错的。

    “陛下,这些药玉车窗是可以推拉的,若是在车内觉得闷得慌,就打开药玉车窗,透透气。”

    李安伸手打开一扇车窗,顿时,一股清新的空气吹了进来。

    “李侍郎,这药玉不是易碎吗?用来作车窗,万一被硬物碰到,岂不是很危险?”

    李隆基兴奋之余,蹙眉担忧的问。

    “陛下,这些药玉不同于药玉镜子,这是微臣新发明的钢化药玉,不太容易破碎,而且,就算碎了,也不会伤到人的,微臣这就示范一下。”

    李安伸出拳头,用比较大的力气砸向药玉车厢,震的整个车厢都嗡嗡作响,但药玉玻璃连个裂纹都没有,可以说是完好无损。

    这一举动让李隆基和众人全都大吃一惊,不过,在发现药玉完好无损之后,全都大大的松了口气,并暗叹钢化药玉质量过硬,向李安投来崇拜的目光。

    “钢化药玉,好东西啊!”

    李隆基夸赞了一句,迈步向第二节车厢走去,并在夹缝位置看到了一左一右两个小门,好奇的问:“李侍郎,这夹缝里的两个小门,是怎么回事?”

    “陛下,左边这个是洗手的房间,右边的这个是恭房。”

    李安轻声介绍,并打开了两个小门,让李隆基一一进去参观。

    洗手间顶部有清水,只要打开旋钮开关,就可以轻松愉快的洗手了,与后世的自来水龙头,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功能完全一致。

    另一侧的恭房只有一个抽水马桶,顶部储存的清水足够使用五十次,满足李隆基和妃嫔的需求是绰绰有余的。

    “李侍郎,这些水和污物冲下去之后,就直接冲在铁轨上吗?”

    李隆基觉得,若是直接冲在铁轨上,则时间长了之后,整个铁轨线就会变得臭气熏天,那该是多么煞风景的事情。

    “陛下,洗手间的水会直接冲在铁轨上,但恭房的水和污物,会冲入下面的陶器坛子里,会有专门的人负责清理,绝对不会污染铁轨线路。”

    李安轻松的介绍,这也是他在设计车厢的时候,考虑了很久的问题,装不装便溺回收装置,是一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

    装这个东西,会大大增加后勤方面的压力,现在只有一辆皇帝御用车厢,倒是问题不大,但日后火车肯定会普及的,如此,就需要大量的回收便溺陶罐,以及大量的相关后勤人员,这无疑会大大增加车辆运营的成本。

    而若是不装这个陶罐,大量便溺之物,就会撒在沿途的铁轨上,这对环境的破坏很大,在天热的时候,甚至会形成一股恶臭味,大煞风景,而若是让人沿途清理,那成本就高到天上去了,先污染后治理,永远都是不划算的。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安决定增加这个设备,以收集便溺之物,而为了稍微节约成本,可以让专门从事肥料行业的人员,到各个站点负责收集,毕竟,在大唐这个时代,人畜的粪便是粮食最佳的肥料,是可以用来卖钱的。

    见李安考虑的如此周全,李隆基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

    进入第二节车厢之后,李隆基发现这一节车厢更加的明亮,药玉玻璃的覆盖面积更大一些,前半部分的一侧是一张桌子,外配六张椅子,而椅子可以收拢在桌子的底下,如此,还剩下一半的走路空间,后半部分,则在一侧分布着十几张椅子,还有几张小茶几一个书橱,另一侧空出,前后两部分中间,挂了半透明的丝绸,以将一节车厢分成两半。

    “李侍郎,这一节车厢的布置,有什么讲究?”

    李隆基看了一圈,觉得很满意,但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