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不遗憾-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唐朝廷又是建造工坊,又是召集人马开采矿山,朝廷财政的消耗比较严重,为了缓解财政的压力,朝廷只好将成本极低的黑火药,以五倍的利润卖给需要开采矿产的世家大族,并告诫他们只能用于开矿,否则治罪。

    世家大族拥有各种矿山,都需要黑火药来爆破,而他们并不了解黑火药的真正构成,所以,即便朝廷以五倍的利润卖给他们,他们也不清楚自己被宰了,反而觉得很便宜,都争着购买,这大大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压力,让朝廷有钱办更多的事情。

    自从这些黑火药被运往各大矿山之后,在关中的九处铁矿山上,每日都会传来轰隆轰隆的巨响,铁矿的开采进入了可喜可贺的加速阶段,大量生铁原料源源不断的运入长安城之中。

    同时,卖给各大士族的黑火药包,也被运往全国各地的矿上,以加速这些矿山的开采进度。

    黑火药的配置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各处矿山的使用和世家大族的购买,都不足以消耗工坊的产能,为此,短短的半个月之后,黑火药工坊的所有地下仓库就全部存储满了,黑火药出现了可喜的产能过剩。

    不过,即便如此,李安也没有让六百人工闲着,虽然,黑火药已经不能继续配置了,但三种原材料的研磨工作不能停下,研磨好的木炭粉、硫磺粉和硝石粉,就装在各自车间的陶罐里,并摞在一起存放,这些原材料单独存放,不存在丝毫的安全隐患,自然无需考虑安全,也无需占用地下仓库。

    工坊出现的各种情况,李隆基都会在第一时间获悉,所以,工坊黑火药爆仓的情况,李隆基也是非常清楚的,同时,通过将黑火药卖给世家大族,朝廷也得到了不菲的收入,从而可以办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这一切都让李隆基非常的兴奋,并决定立即召见李安,与李安商讨下一步的计划。

    “李侍郎,陛下在左藏库,不在紫宸殿。”

    一名小太监在大明宫门口等了好久,见李安到了,招呼了一句之后,连忙带着李安往左藏库走去。

    李安迈入左藏库的时候,看到李隆基正高兴的在听从左藏库官员的介绍,时不时的还笑两声,显示出了难以掩饰的兴奋心情。

    在李隆基的身后是堆满铜钱、金挺和布帛的小仓库,旁边的一个小仓库则堆放了大量的生铁材料,看上去着实不少。

    “微臣李安参见陛下。”

    李安恭敬的向李隆基行礼。

    “哈哈!李侍郎,你来的正好,看看,这些都是卖黑火药的收入,这边是各大矿山运回来的生铁原料,怎么样,不少吧!”

    李隆基高兴的说道。

    “是啊!微臣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这都是陛下治国有方,大臣们鞠躬尽瘁。”

    李安拍了一句马屁,惹得李隆基更加的高兴了。

    “若没有李侍郎发明黑火药,朕就是再会治国,臣子们再鞠躬尽瘁,也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左藏库能有这么多的财富,李侍郎当居首功,就不必太谦虚了。”

    李隆基夸了李安一句,并迈步走向左藏外,李安跟了出去。

    “陛下今日宣微臣前来,一定有重要的事情商议吧!”

    李安相信,李隆基找自己前来,绝对不会只有夸赞自己这么简单,肯定有事情商议,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李隆基沉思了片刻,正色道:“李侍郎刚才也看到了,这才短短的大半个月,左藏库就有这么多的进账,铁料也不再缺乏,朕觉得,可以实施铺设铁轨的计划了。”

    ‘我去,比我还急,火车还没发明出来呢?仅仅只有人力铁轨车而已,这都急着推广?’

    李安觉得李隆基实在有些太急切了,这才有了一点家底,就迫不及待的要铺设铁轨了。

    “陛下,春耕快要到了,是不是应该等到春耕过后,再考虑铺设铁轨的事情?”

    李安觉得春耕不能耽误,再说,也没有必要如此着急。

    “朕当然不会耽误春耕了,现在先考虑好,待春耕之后,就开始动工,如此,开始动工的时候,就不会手忙脚乱了,另外,黑火药工坊都满仓了,朕总要找点事情给你去做,免得你无所事事,被别的大臣说闲话。”

    李隆基开口解释道,他是一国之君,考虑问题自然是比较全面的,当然不会忽视春耕在即的现状,另外,也考虑到李安太清闲了,要找点事情给他做。

    “哦,那陛下打算先铺设哪条铁路,微臣可以先去探查路况。”

    李安就知道李隆基这个大老板,是不会让自己太清闲的,天底下哪有好心的老板,不过,李安非常好奇,李隆基究竟会先选择哪条道路优先铺设呢?

    李隆基酝酿了片刻,正色道:“朕与群臣曾商议过,若要铺设铁轨,当首先铺设长安至洛阳这一段,不过,长安至洛阳绵延七八百里,路程有些太长了,朕决定先铺设一条从长安至温泉宫的铁轨,就从大明宫北门外开始铺设,李侍郎觉得如何?”

    “陛下圣明,长安至洛阳必经温泉宫,先铺设这一段正好可以检验铁轨车的运行状况,待铁料准备的充足一些,再继续往洛阳铺设。”

    既然李隆基都已经想好了,李安当然不会反对了,反正现在也无事可做,考察路况就当是旅游了。

    “好,从明日开始,李侍郎就不必前往黑火药工坊了,直接前去视察路况,并将铺设的最佳路径画在图纸上,以方便春耕之后开始的铺设工作。”

    见李安满口答应,李隆基直接下令道。

    “是,陛下。”

    李安开口尊令,并看向李隆基,建议道:“陛下,日后大唐可能要铺设更多的铁轨,都指望微臣一人,只怕力有未逮,不如让微臣带领一些可造之材,一起视察路况,这样,在微臣的指导下,这些人日后就可以独自设计铺设铁轨的道路了。”

    “恩,李侍郎言之有理,就应该如此,朕会让工部调集人才跟随李侍郎一起考察道路的,李侍郎当好好培养这些人才,只要日后大唐的主干道全部铺设铁轨,各州郡的官员就可以更快抵达京城了,朕派遣的大臣也会更快抵达各州郡,方便的很啊!”

    李隆基亲身体验过铁轮车厢的舒坦,知道人坐在铁轮车厢里,可以自持更长的时间,另外,只要前方负责驱动的人力配属双倍,就可以日夜不停的驱动车轮前行,如此,完全可以将抵达目的地的时间缩短很多倍。

    “陛下,微臣还有一个想法,不知该不该提?”

    “李侍郎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陛下,微臣头脑中还有很多想法,但都需要研究才行,但微臣一个人的能力实在有限,若能有更多的人才,与微臣配合,微臣或许能更容易发明更多的东西,包括把铁轮车改造的更好。”

    李安开口说道。

    “哈哈!我大唐的能工巧匠,全都集中在工部,朕现在就再封你为工部侍郎,如此,你便可随意进出工部的官衙,有什么想法需要研究,可直接命令工部的所有工匠配合,这样应该可以了吧!”

    李隆基非常大方的又给李安封了一个侍郎的大官,如此,工部和户部都出现了两个侍郎同时在位的情况,当然,对李安来说,这只是一个有点权力的称号而已,工部的具体事情还是原先的侍郎负责,他不用负责这些俗务的。

    “谢陛下,微臣这就回去准备,明日一早便开始视察通往温泉宫的道路。”

    李安颔首谢恩,并告辞离开。(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三章 李豫和李俅() 
李隆基一直站在左藏库的大门外,目送李安离开,直到李安完全消失在视线之外,这才重重的吁了口气。

    “李侍郎是朕的孙辈,也是我大唐百年一遇的大才,可朕的嫡亲子孙中,却没有如此优秀的人才啊!”

    高力士上前一步,恭敬道:“大家嫡亲孙辈足有百余,其中必然不乏出众的人才,只是呆在百孙院太久了,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罢了。”

    这是安慰的话,毕竟,再多的皇孙也不可能有李安这样厉害的本事,不过,高力士也是在提醒李隆基,不要把皇子皇孙管的太严密了,这样,虽然能够避免这些子孙有不敬的举动,但同时也会扼杀这些子孙的能力,让他们逐渐变成庸才。

    李隆基闻言,陷入了沉思之中,他为了避免子孙篡权,的确做的有些太过分了,当然,这也不能怪他,在大唐立国之初,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作为父亲的李渊被李世民赶下台,而后,相继出现了齐王李佑起兵反叛、李承乾造反、武则天篡位等等乱局,朝堂的权力斗争极为惨烈,父子之情、兄弟之情被践踏的体无完肤,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隆基,自然对权利非常的看重,不允许任何人威胁他的帝位。

    不过,李隆基同时也明白,他活不了太久,皇位早晚是要交到子孙手里的,若把子孙辈管的太严,让他们没有展示能力的机会,则日后继承自己皇位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他心里很清楚,若他的子孙是庸才,将来会很难驾驭李安这样的人才,而一旦皇帝驾驭不了群臣,后果有多严重,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太子与诸皇子辈分高于李安,自然不宜向李安请教,皇孙们倒是应该去见见世面了。”

    李隆基已经下定决心,要挑选一些最看重的孙辈,让他们跟着李安历练,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至于将来成为庸才,当然,究竟挑选哪个孙辈,他必须认真的思考,因为挑中哪个孙辈,就意味着看重这个孙辈的父亲,而这也会引起朝廷上的风吹草动,他必须慎之又慎。

    在这些大事上,高力士并没有权利分担丝毫,一切都必须由李隆基亲自思考,这关系到皇权,不能与任何人分享。

    从大明宫北门至温泉宫,足有七八十里的路程,虽然只是长安至洛阳路段的十分之一,但以大唐的国力和物力,在这一段路程上铺设铁轨,也算的上是一个大工程了。

    李隆基已经将铺设这条铁轨的任务交给李安,李安自然要尽心尽力的将其办好,以铺设一条安全可靠的铁轨道路,来回报李隆基的信任和支持。

    早上天色刚亮,李安便早早的起身,吃喝过后,便在段秀实等十几名羽林军的护卫下,策马从东北方向的通化门出城,绕过龙首渠之后,便直奔大明宫的北门重玄门。

    这里是大明宫的最北端,也是整个长安城的最靠北位置,日后,铁轨就要从这里出发,一路铺向温泉宫,再然后向洛阳城延伸,甚至,铺向大唐的万里河山。

    也就是说,日后,大明宫北门外,就是大唐帝国都城的车站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车辆,都将在此处交汇,以转运各种物资。

    李安难得的早起,本以为抵达重玄门附近的时候,不会有人在此等候,却不料还有人起的更早。

    工部的十几名官员和水利、桥梁、测绘等方面的专家,已经在此处等候多时了,见李安抵达,全都恭敬的过来行礼,表示会一切听从李安的吩咐。

    当然,这些人出发的时候,全都是准备充足,甚至还准备了二十名背物资的仆从,以为这些人提供必要的吃喝和使用物品。

    不过,李安发现人群中有一人颇为年轻,似乎比自己还要年轻几岁,而这些工部官员,皆对此人颇为恭敬,但这小子似乎并不太适应自己的身份,显得有些紧张,这让李安大感意外,觉得这个年轻的小子很有意思。

    “这位年轻的少郎,也是我们工部的?”

    李安看向身旁的一名工部官员,好奇的问。

    “李侍郎,这位是庆王府上的四王子,名俅,是奉命前来跟着李侍郎学习的。”

    工部官员小声的介绍,不过,表情有些不太自然,显然是在刻意回避什么。

    “哦,是庆王四子李俅,他是奉谁的命过来的,是庆王?”

    李安蹙眉问道,若是庆王派儿子前来,则大有结交自己的意思。

    “不不不,是陛下的旨意,还有,四王子并非庆王亲生,而是废太子的儿子。”

    工部官员有点憋不住了,低声在李安耳边介绍道。

    这里的废太子便是李隆基的次子李瑛,在开元二十五年的时候,被杨洄诬告谋反,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同被李隆基处斩,而年幼的李俅和四位兄弟,便被如今的庆王收为养子,而且,据说李俅是这五个养子之中最为聪明伶俐的一个。

    李安对盛唐这一段历史,还是颇为了解的,当然明白废太子李瑛是被冤枉的,看向李俅的眼神之中,便多了一分同情,同时,也明白工部官员为何表情有些不自然了。

    李隆基将李俅派来跟自己长见识,这是看重李俅的表现,而李俅是庆王的养子,废太子李瑛的亲生儿子,将这么个身份的皇孙派来跟自己学习,是思念被自己处斩的废太子李瑛,还是有传位庆王的打算?

    李安猜不出李隆基的想法,这些大臣自然也猜不出来,但李隆基无缘无故让李俅过来跟自己长见识,肯定是有某种目的的,绝不会只有长见识这么简单。

    “李俅见过李侍郎,昨晚陛下派人下旨,让我跟着李侍郎长长见识,父亲听说后,也非常的高兴,让我一定要跟着李侍郎好好学习。”

    李俅显得有些拘谨,也许是因为童年的经历太残忍,他对任何人似乎都客客气气的,毫无作为皇孙的霸气和威风,不过,这样也好,显得更加的平易近人,李安比较喜欢。

    “其实也没有太多的知识,不过,四王子跟着我,的确可以长不少见识,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随时问我。”

    李安很爽快的答应,毕竟,这是李隆基的意思,他不可能反对。

    “李侍郎,不要叫我四王子,听着不太习惯,就叫我四郎吧!”

    李俅提出了一个小要求,其实,他没有什么听不惯的,府上的下人都叫他四王子,但兄弟姐妹和长辈都叫他四郎,他觉得李安不属于下人,应该属于后一种。

    “好,四郎,你今年几岁。”

    “已经十六了。”

    “十六岁,果然比我小两岁,正是长知识的年纪,呵呵。”

    李安说笑着就听到远处有一支人马正在奔来,从马蹄声可以看出,这伙人不少,有十几人,而且,骑马的速度很快,是冲锋的速度。

    “怎么,还有人要来。”

    李安诧异的看向一名工部官员。

    “侍郎,下官也不太清楚。”

    工部官员一脸的疑惑,他们来的时候,就看到李俅一个人牵马站在重玄门外,问候了几句,才知道是奉李隆基的命令,过来跟李安长见识的,但他们却不知道李隆基是否还派了其他的皇孙过来长见识。

    十几匹战马奔驰的速度非常惊人,眨眼间就到了眼前,并迅速勒马停了下来,马背上的人也全部跳下马来。

    “李侍郎,这是嫡长孙广平王。”

    “哦,是广平王李豫。”

    李安当然知道广平王是谁了,大名鼎鼎的唐代宗李豫,在后世历史上,还是有些名气的,在大唐历史上,他带领群臣平定了安史之乱,让大唐的国祚得以继续延续百余年,但他有些生不逢时,继位的时候,大唐已经风雨飘摇,甚至,他屁股还没坐热,都城长安就被吐蕃给攻占了,后来,好不容易才收回来。

    此后,他为了维持政局的稳定,大肆册封节度使,进一步加剧了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最终埋葬了整个大唐王朝,也埋葬了整个华夏文明最辉煌的时代。

    “李侍郎,非常抱歉,小王来晚了。”

    李豫气势十足,充满自信,大踏步的走了过来,与拘谨的李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李俅也在,微微一笑,招呼道:“哦,四郎也在啊!”

    “四郎见过广平王。”

    李俅不敢僭越,连忙行礼,显得小心翼翼。

    他们二人,一个是现太子的儿子,一个是废太子的儿子,虽然都曾是太子的儿子,但如今的地位却大为不同,作为嫡长孙,李豫出行,必须有大量的将士保护,就像李安一样,而李俅出行则没有硬性的要求,即便是一个人独自出门,也不会有问题。

    “广平王也是奉了陛下的圣旨,过来长见识的?”

    李安轻松的问道,虽然广平王就是日后的唐代宗,但时间还早呢?此刻,李安完全没有必要在李豫面前表现的太拘谨,当然,这也不是李安的性格。

    “是的,昨晚陛下派人传旨,让我今日一早到重玄门外,跟李侍郎一起视察道路,增长见识,不过,我一时大意睡过头了,耽误李侍郎了。”

    李豫很自信,但并不骄狂,待人态度彬彬有礼,让李安看了很舒心。

    李隆基送过来的两个皇孙真的都不错,都很年轻,而且懂得礼貌,会尊重人,可见平时教育的还是很好的,这也足以体现大唐皇家教育的认真负责。

    “广平王多虑了,我刚到不久,只比广平王提前一小会儿,并没有耽误任何的事情?”

    李安解释了一句,随即问道:“对了,除了你们二人之外,陛下还派了何人过来?”

    李俅看了李安一眼,表示自己并不清楚,李豫也摇头,表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李安见状,顿时犯难了,李隆基让两个皇孙过来跟自己长见识,但却没有事先通知自己,也没有告诉这两个皇孙,天知道是不是还派了别人。

    “李侍郎,宫门打开了,有人正策马奔来。”

    段秀实第一时间发现了打开的重玄门,并看到有人正策马赶来。

    ‘大明宫的重玄门居然打开了,难道还会有更重量级的人物要来。’

    李安心里疑惑不已,嫡长孙李豫和李俅都是从通化门出城的,而这一伙人,居然从宫门直接奔出,自然有些不正常,不过,比嫡长孙还重要的人物,也就只有太子和几位皇子了。

    “李侍郎,是宫里的宦官。”

    段秀实看向策马奔来的太监,提醒道。

    见正在奔来的是太监,李安顿时明白,是皇帝派人来通知自己,让自己照顾他的两个孙儿的。

    “李侍郎,陛下口谕,让两位皇孙跟随李侍郎学习,特让奴婢婢过来说一声。”

    小太监并没有太多废话,见两位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