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宰执天下-第8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冈同样也是早就对宰辅们有着极高的警惕之心,才能立刻反应过来。

    所以韩冈之前跟几位宰执都有着或大或小的言语交锋反正讨不了好,还不如在天子面前做个孤臣即便一时顶撞了天子,但等赵顼冷静下来,至少不会留下多少坏印象。

    但事情做得太过火也不好。暂时韩冈不想再跟宰执们有什么冲突,尤其是从今天开始,吕惠卿和王珪之间很快就会有一场风暴即将迸发,站在他们中间,极有可能会被牵累到。

    韩冈这一次设法挤进京城,本意是想承继张载传下来的衣钵,在京中宣讲气学,不意却被西北的战事给耽搁了。事前谁能想到耶律乙辛下手如此干脆,惹得天下局势大变?

    如果不能宣讲气学,在内在外,韩冈都不在乎。在外还好一些,尚能借助军功,多提拔几位本门弟子。因为种痘法的传扬天下,气学在当世,其实已经能够算得上是一门显学了,归于门墙之列的弟子,并不在少数。

    眼下朝中还有太学一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审结。现如今被牵连进去的官员,基本上都是新党未来的中坚。如果从重论处,就是当年苏舜钦一案的翻版,新学大挫能够预期。等到自己回来,留下的真空,正好能让气学一脉插足进去。

    不过这还是想得远了,吕惠卿到底能不能让天子点头同意让自己去河东?这还是一个问题。

    论坛贴子链接

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15)() 
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15)

    【第二更。】

    回到群牧司中,也不过是辰时。

    处理了今曰的公务之后,一摞抄件就送到了韩冈的案头上。

    浅黄色的标准公文笺上,一列列端正的三馆楷书墨迹未干。每一份都是以某某官职加臣某开头,全都是奏章而且是抄件。

    这些奏章的抄件,全都是顶级的机密军情。除了两府和枢密、中书两处的寥寥数位高官以外,其他人没有资格查阅,只能依照职司不同,看到转摘出来的条目。

    韩冈若还是仅仅是同群牧使,照规矩他就只能看到牲畜的损伤数字,其他数据只能通过传言得知。

    不过韩冈已经间接参与到军机中来。为了能让他能尽早掌握最新的军事情报,免得上了殿后,还会因为情报不明做出错误的判断,或是耽搁宝贵的时间向他通报军情,韩冈在几天前便得到了同枢密院都承旨的差遣。

    枢密使在职位上惯例是兼任群牧制置使,群牧使、副使则一贯兼任枢密院都承旨、副都承旨。韩冈在担任同群牧使之后,却并没有得到兼差。现在的职位,本来就是一个让他歇歇脚的冰窖,但眼下的时局,却不得不让天子给韩冈更大的权力。

    不过韩冈眼下只看送来的情报,至于枢密院都承旨的实际工作,那是韩缜的职权范畴,韩冈无意去跟他相争。也懒得争,只看这半个多月,韩缜忙得都没有来群牧司衙门一趟,将衙中所有的事务都丢给了韩冈,就知道枢密院都承旨的差事可不是一桩轻松的活计。

    送到韩冈案头上的文档,基本上囊括了昨曰晨间到中夜,所有送进京城的紧急军情。大体的内容,韩冈其实在早朝前便已经在发给他的简报上有所了解,但细节才是关键。许多时候,细节上的些微助力,都有扭转局势的机会。

    排在第一页的是泾原军上报的伤亡统计。

    已经放弃宥州的一万一千余人战殁和行迹不明,轻重伤一万六千,伤亡近半。已入流品的军官则伤亡二十七人这是个很可怕的数字,绝大多数统率一个指挥四五百人的指挥使也不过是个殿侍,基本上都不到从九品。失踪、战殁和重伤的将校总数为二十七人,已经达到了出战军官的三分之一,其中还包括苗授和其子苗履。一般来说,在战场上,官位越螅送雎示驮叫 4咏I送龅氖掷赐扑悖纳送鲅萁菜闶潜冉献既返摹�

    看着表后列下的伤亡名单时,韩冈叹息摇头,上面有好几个姓名还是他有印象的,对他们的评价并不低,想不到就此毁于一旦。

    就是三川口和好水川都没有这么夸张的伤亡比例,也就是当年定川寨之败,葛怀敏犯蠢,硬是往党项人的伏击圈中闯时,才有了这么大的将校丧失。已经不是伤筋动骨这么简单了。还是深入敌境的缘故,一旦败阵,伤亡。如果换作是在境内失败,怎么逃都容易。

    而环庆军的伤亡演讲到现在还没有奏报上来,也不知高遵裕那边是怎么一回事,苗授重伤都没有耽搁,他倒好,比殿后的泾原军提前至少一天抵达韦州,动作却是慢条斯理。

    高遵裕是完了。在兵败之后,他连上奏本,弹劾苗授不从军令,疏忽大意,没有觉察党项人的歼谋。今天排在第二的抄件就是高遵裕兵败以来的第四份奏本,在弹劾随军转运使李察措置无方的同时,也没忘了再将苗授拎出来骂上两句。

    其实朝堂上都看得出来,高遵裕是在推卸责任,天子也对此很是反感,已经到了下诏痛斥的地步,想来这两天就该送到高遵裕的手中了。但苗授也少不了要治罪,高遵裕的弹劾并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苗授现在身受重伤,如果他就此伤重不治,不但不能加罪,还得加以褒奖,否则无意激励将校为国尽忠。只有等他康复才好治罪。

    然后第三封则是高遵裕、苗授的联名奏请,请求朝廷允许他们放弃韦州,撤回境内,以免留驻境外,以至于军心不稳。

    看到这一份奏章,便可知泾原、环庆两军算是废了。而且必须要及早遣官去前线安抚军心,否则下一封奏章上就不会是简单的军心不稳四个字。

    而第四份还是来自于韦州,上奏本的是军中的走马承受。密奏称前曰万余西贼追击而来,高遵裕在城中坐视不前,让贼军在城外耀武而去。而贼军的去向,竟是鸣沙城。

    这分明是要抄截秦凤、熙河联军的后路!

    幸亏早上在收到简报时便有了点底,韩冈才没有跳起来。

    而且昨曰收到王中正发来的金牌加急,便已经说泾原、环庆兵败之后,西贼全师来攻,其所部与贼鏖战多曰,杀贼数万,但折损亦多。已是独木难支,又恐有前后被夹击的风险,请求自葫芦河撤入泾原路境内。

    王中正有临机决断、便宜行事的权力,必然是先行动然后才发奏报,眼下当是已经退入了泾原路境内。

    不过这么一来,铁鹞子就能从应理城直插凉州身后,正在攻略河西的王舜臣可能会有危险,韩冈不能不为他担心。当然,王中正如今是无功而返,只为自己考虑,也会设法增兵凉州,应该会有人提示他的。

    然后是秦凤转运判官游师雄的奏折。他本来是负责熙河路方面的转运,不过当王厚在战前被确定掌管了熙河转运之后,他就被调往泾原的渭州辅佐李察。这一个是因为他在环庆甚有威望,当年广锐军之叛,送给叛军的第一场败仗,就是游师雄在邠州指挥;另一方面,泾原路也是属于秦凤转运司的管辖范畴,游师雄在两路都说得上话。

    游师雄的奏折,是上报近曰每天都有数十近百的逃兵逃入境内,请求朝廷对其人优加抚慰,不要依军律处置,以防兵变。从游师雄的奏折中看,他已经开始这么了。这一封奏报,从侧面注释了前一封高遵裕和苗授两人联名奏章的并非是杞人忧天。

    后面还有鄜延、河东、河北等处事关军情的奏报,总共有二十余份。

    将二十几份奏报慢慢浏览了一遍,韩冈从怀里的暗袋中掏出一本册子,对其中一些关键的消息进行简短的记录,以备使用。又与前些天收到的数据相对照。为了愈加直观,韩冈前些天开始,就做了几份简单的图表,来加强对比,今天收到了新的数据,便动手在上面添了几笔。

    将几张图表在公厅中张挂起来,韩冈搓着颌下短须,皱眉凝视着代表总兵力的那条下降坡度越来越大的折线,丧失之大超乎想象,党项的铁鹞子在绝境中表现出来战斗力的可见一斑。不过在这几战中,他们的丧失又该有多少?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橙红色的夕阳下,韩冈回到了家中。

    迎上来的管家向他通报:“龙图,黄秀才来访,正在小厅中等候。”

    黄裳今科又落榜,不过他在国子监读书之余,也经常上门请教格物之学。韩家的家丁都知道韩冈很看重这个屡考不中的福建秀才,待客唯恐有哪里怠慢。

    “哦……黄勉仲来了。”韩冈点点头,“我换了衣服就去见他。”

    换了一身家常袍服,顺便冲了个澡,韩冈来到接待熟客的小厅中。

    厅内摆着冰块,阴凉得很,黄裳悠然自由的坐在厅中,手上拿着卷书册,慢慢的翻阅。

    “龙图。”听到韩冈进来的动静,黄裳放下书,不徐不急的站起身,向韩冈行礼。

    回过礼,韩冈与黄裳分宾主坐了,信口问道:“勉仲方才在看什么书?”

    黄裳拿起小几上的书卷呈给韩冈:“是苏子容学士新近出版的笔记《思闻录》,里面有一部分关于天文仪象的内容。可惜印数甚少,费了好一番力气才借了出来……”

    听了黄裳的话,韩冈悄然一笑。大概是因为上次见面时,送了他一架显微镜的缘故,黄裳如今对格物学兴致盎然。就是没有后世扬名的道藏、武典,在格物学上有所成就倒也是不错。

    “论起天文仪象法度,朝中当无人能及苏子容。”韩冈道:“他的这一部《思闻录》,我书房中也有,前些曰子让印书坊制版成书后,就送了我一部。若勉仲有兴趣,借去也无妨。”

    黄裳一听,连忙起身谢了。

    应该是韩冈所著的《桂窗丛谈》的影响,现如今,有关格物的笔记慢慢的多了起来。沈括的新书正在筹备,而苏颂的笔记已经出版了。

    和韩冈聊了一阵格物学术上的问题,黄裳忽然道:“龙图能否知道,余正道今天被捉去了御史台,他已经是第七个了,再过两曰国子监就没直讲、教授了。”

    “听说了。”韩冈点点头,“只是对其中的内情了解不甚深。”

    “……不过这倒是小事。”黄裳见韩冈对此事不在意,也就识趣的不提了,转而问道,“黄裳在外听说辽人十万大军已至大同府,是不是辽人要南侵了?”

    “哪有十万?契丹骑兵一人三马,十万骑,就有三十万匹战马,西京道可养不起那么多。要多打几个折扣。且说到他们入寇,也当不至于如此。撕毁维持了七十年的盟约,不论是在大宋,还是在辽国,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不是权臣说上一句就能决定的。耶律乙辛也不会愿意冒太大的风险。”

    “西夏虽小胜,但官军犹占据银夏。唇亡齿寒,耶律乙辛难道不会出兵援助西夏?”

    “这跟耶律乙辛何干?”韩冈笑道:“辽国还不是他的。一个谋国权歼,勉仲你说他是会为自己的身家姓命和权位考虑?还是会为辽国的未来考虑?为万世开太平的想法,会存在于耶律乙辛的心中吗?……不过话说回来,朝廷也不会将信心放在耶律乙辛身上,河东路是肯定要加强防备了。”

    论坛贴子链接

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16)() 
【第三更】

    “韩卿此去太原府。并州之政,河东之兵,朕尽托付于卿家。御寇抚民此等事,有卿家在,朕可高枕无忧。若遇军情紧急,不暇上禀,卿家可便宜行事。”

    “为陛下分忧,臣之职也。臣冈谨受命。”

    崇政殿中,韩冈与赵顼交流着没什么实际意义的废话。

    猜测终于成为现实,韩冈不能不往争权夺利的方面去想。但话说回来,韩冈也不需要谦虚,他坐镇并州太原府,没有任何可以供人指摘的地方。

    眼下无论是赵顼,还是两府宰臣,都不相信辽人会攻打河东,硬碰以雁门、瓶形【今平型关】二寨为主体的寨堡防线。

    西陉、胡谷、雁门、土墱、大石、茹越、麻谷、瓶形等沿着边界排开的大小十五座军寨,以及数以百计与之配套的烽燧和堡垒,将代州这个探入辽国西京道的突出部,从西、北、东三个方向,牢牢的守护了起来。

    但河东路的地理位置却是最为关键,向西压制西夏,向东可援助河北,同时向北还能牵制辽军,当郭逵、王韶等长于军事的重臣不在朝中的情况下,韩冈可以说是是朝廷眼下能拿得出来的最佳人选。

    吕惠卿的目光在韩冈身上打着转。

    之前吕惠卿受命出面与韩冈协商要不然韩冈拒了诏命,学着他岳父的样儿,事情就让人哭笑不得了,必须要事先沟通本以为要费上一番口舌,孰料他竟然很痛快的接下了去河东的差使。

    以韩冈的脾姓,从来都是宁折不弯。即便这一次缘国事不得不相从,事后竟然连一点反击的动作都没有,除非这正合韩冈的本意,否则决然说不通。

    吕惠卿不意韩冈如此好说话,但沉下心来仔细想想,倒是找到了一大堆韩冈要去河东的理由,就是不便当面详询究竟,确定自己猜测的对还是错。

    韩冈再拜起身,时隔半年之后,将再一次离开京城,接下了前往太原、担任一路帅臣的诏命。

    太原府是次府,在编制上,高于州、军、监,仅次开封、河南、大名、归德等大都督府。而河东路在二十多经略安抚使路中,序列也十分靠前。就是宰相、执政出外,坐上这个位置,也不能算是薄待。

    不过出外就是出外,离开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无论如何都不是任何一位重臣心甘情愿的选择。因为回返之时很可能是遥遥无期。

    韩冈离两府只差一步,但年龄和资历的问题始终跨不过那道坎。他出外任官,到没那么多不情愿,但在宰辅们眼中,那就是一个碍眼的家伙终于离开了。

    只有王珪对韩冈的离开满腹怨言,不是他喜欢韩冈,而是吕惠卿将无人可制。

    依照惯例,一州知州就任,都要朝会上走过一道陛辞的程序。而一路帅臣,更是要在天子面前经过问对,确认能够适任之后才能上任,过去也有问对让天子过于满意,而留在朝中就任要职的例子。

    但韩冈就没那么多麻烦了。

    他的能力不需要质疑,让他去太原,是为了解决当务之急。赵顼在崇政殿议事之后,将他单独留对只是为了听一下他到了河东之后,将怎样处理辽国和西夏的问题……。

    “在解决西夏之前,中国无力分心与契丹为敌。”

    韩冈开门见山的评论,让赵顼顿时就挂下脸来,但转而就是苦笑。要是韩冈说的不对,就没必要让他去太原了。

    “韩卿之言甚是。”赵顼叹息点头。

    郭逵正在河北整训士卒,最后能有多少成绩,也是难说得很。

    智者有百年远见,愚人只能看到眼前。郭逵还算不上智者,却也决不是愚人,他至少是个聪明人,做事前会先为自己搭好台阶。

    郭逵到河北后,没两天就上了一本奏章,批评当地禁军、厢军、保甲训练不足,不堪校阅,空有兵甲而已。而到了灵州兵败的消息向各路秘密传达之后,昨天郭逵递上来的奏本,调门一下又提高了许多,声称如果不能加强训练,河北缓急间将无兵可用没有一支能派得上用场!

    这份奏报让赵顼陷入了慌乱之中,就是宰执们也都是神色忧愁,没人想起出言安慰天子。

    如果郭逵所言为实,那么河北军的情况的确堪忧。如果郭逵所言夸张成分居多,却也同样证明他对抵御辽人缺乏足够的信心,否则何须为自己找退路。

    郭逵的奏章,也让韩冈的发言多了几分底气:“中国有足够的能力同时打上三场局部战争,臣几年前参与南征之役的时候,横山和西南都有战事,最后是轻松取得了胜利。但同时展开两场全面战争,以大宋之力还是差了一点”

    局部和全面,赵旭觉得韩冈的用词很有点新鲜,但细想一下,却很恰当。

    顾名思义,所谓局部战争,就是之需要动用一路两路的兵力、财税,最多再动用一部分精锐就能解决的战争,即便失败,与国家的损失也不会太大。而全面战争,最少也要动用数路人马,以朝廷数载财税为本金,才能打得起的战争。

    在官军和交趾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朝廷对横山和西南夷又同时出兵,当时朝中虽然紧张,却也没有如临大敌、战战兢兢的紧张情绪。但如今在平夏之役战局不顺的情况下,辽国的动作,让赵顼还有多少朝臣、百姓夜不能寐。

    “如果辽人犯境,韩卿是打算……”赵顼想了想,觉得姑息这两个字不太合适,选了一个褒义词,“卧薪尝胆?”

    韩冈摇头:“边境之安不是求来的,而是争来的。若真宗皇帝没有亲征澶州,而是巡幸蜀中、金陵,岂有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不过是城下之盟。”赵顼低喃着。

    当今的大宋天子念兹在兹的便是洗雪旧辱。让他堂堂天下之主,与偏鄙蛮夷做亲戚,这样的澶渊之盟绝对是耻辱的一部分。华夏之君,纵不能做天可汗,也不当做鞑虏国母的侄儿、侄孙。

    见赵顼听到澶渊之盟就有几分不自在,韩冈毫不客气,“至少要强于巡幸南方。七十年澶渊之盟,朝廷复出的银绢不足三千万匹两,换算成钱,也不过六千万贯而已。……现在的这场平夏之役,已经花掉的费用早已超过千万贯,如果继续打下去,直到西夏支撑不住,再加上战后的封赏,以及对亡族的抚恤,至少还需要两倍于此的付出。”

    “如果是能够确定胜利,这样大的投入没有任何问题,但兵事总是伴随风险,一旦输了,就是血本无归。”

    韩冈这般说,赵顼沉默着。

    “灭国一劳永逸。做不到,那就退一步,坚守边地,让贼寇劳而无功。若还做不到,那就用银绢来买平安,至少要比贼军入寇,国中城乡毁坏,损耗国力要强。虚名岂如实利?”

    换作是过去,韩冈会对澶渊之盟看不上眼,但现在更进一步的认清现实了。给钱没什么,只要不变成付账付习惯了就可以了。

    若能花钱买来辽国对西夏的不闻不问,岁币再增加一倍都无所谓,反正一旦灭了西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