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骸�
“你看到的东西,和实际的情况,永远都不会是一回事。”郭逵仰天叹了一口气:“为父在外面有个贪于财货的名声,你以为这为父想要的吗?”
他站起身,居高临下的俯视着发愣中的儿子。
“都说辽国内乱是攻夏的良机,可辽主之亡绝非意外,耶律乙辛乃是有备而为……既然如此,辽国的内乱又能持续多久?不要小瞧耶律乙辛。”郭逵笑了一笑,透着浓浓的讽刺:“有件事为父从没跟人说过,我旧年曾跟耶律乙辛当面打过交道。”看了眼陷入呆滞中的儿子,他补充道,“两次!”
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八)()
【很对不住各位书友,有事耽搁了。今天补上。第一更】
韩冈并不知道王舜臣犯下的蠢事给有心人爆了出来,也不知道吕惠卿和王珪已经通过徐禧达成了默契。他只知道已经是腊月廿五了,灶神都上天两曰了,他却不能休息下来。
在京百司都在送灶神的那一天过后锁了印,按常例只需要安排人轮值就够了。但为了筹备即将面对的战争,为大宋骑兵提供战马的群牧司却照样要上工。
尽管群牧司这两年提供的军马,基本上全都是买来的,不过茶马互市的贸易也是有着管辖权,分派军马的差事同样在职权范围之内。总之,涉及有关军马的文案中都绕不过去群牧司衙门,必须要有群牧司的大印盖上,以及群牧使和同群牧使的签押。所以韩缜和韩冈都偷懒不得,下面的官吏当然也放不了假。
这就是官僚社会的特点,无论多么的无稽,多么的没效率,该盖的章,该走的流程,一个都不能少。
韩冈曾经在章惇那里看到一封唐时的诏书收集前代的诏书也是这时代文人的爱好,上面从天子,到尚书、中书、门下三省诸位宰相,再到实际经办的官员,以及抄复归档的书吏全都在上面留了名字,每一个章,每一个签押,加起来,比正文还要长。而眼下的官衙中,并不比唐代好到哪里,甚至更麻烦。
韩冈骑着马带着伴当,按时抵达了群牧司衙门。
群牧司中正是忙乱的时候,大小官吏奔走在庭院和走廊中,繁忙的情形跟政事堂中差不多。不过政事堂是乱中有序,而这边则是无头苍蝇。
平常的群牧司清闲得要命,却油水丰厚,朝中的官员和宗室,皆是尽可能的将自家子弟往群牧司里塞,反正不需要他们做事,知道领钱就行了。可眼下要做正经事,而且是急着要办的,这些滥竽充数的官员被逼得鸡飞狗跳,全都没了招数。
看到院中一个个慌慌张张、却不知该做什么好的官吏,韩冈终于真切的感受到战争终于又来了。过去不论是在西河,还是在广西,也不管事前到底做了多少准备,在开战之前,军队的驻扎地总是提前一步变得兵荒马乱起来。
群牧司中的乱象,让韩冈知道河北的轨道,还有赛马赌马,肯定都要放一放了,一切都要给即将到来的战争让路,没有人有多余精力去顾及这些事。
这就叫做计划赶不上变化。
韩冈摇头失笑,许多事本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计划和现实背道而驰的情况,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反正这两件事,做成了对国家有好处,做不成对他本人没影响,拖个几年时间,倒是无所谓了。
到了正厅中,依然是乱哄哄的一团。倒是韩冈的出现,让厅内顿时安静了下来。无论官吏,都上来拜见韩冈这一位同群牧使。
韩冈坐在正位之侧,低头看着向他行礼的几十名官吏。如果是在熙河、广西或是京西,自主持的衙门中,官吏跟这一窝烟熏的马蜂一样,他可是不会轻饶。可惜有吕公著和韩缜在,他就不便越俎代庖了。
左右看看,不见韩缜出现。韩冈心道果然如此,要不然衙门这么乱,韩缜早就该出来呵斥了,“内翰呢?”他随口问道。
厅中领头的一名勾当公事出来答话:“回龙图的话,内翰今天上午当在枢密院轮值。”
韩缜和韩冈同姓,担任的职位只有一个‘同’字上的差别。加上两人身上都有学士衔,衙门里面的僚属,便称呼韩冈为龙图,翰林学士的韩缜则是内翰翰林学士为天子私人,又称内制,故而简称内翰。
“午后回来?”
回话的小官有些迟疑:“当是处理完西府的公务就会回来。”
恐怕今天就不一定能回来了。差不多已成定局,要筹办的事很多,但三位西府执政肯定会有大半时间的在崇政殿中,韩缜兼任的枢密院都承旨,是西府的大管家,只会比群牧司更忙。
兵马从来都是合在一起说的,枢密院与群牧司也不能分开。但凡群牧使一例都是兼任枢密院都承旨,更确切点说应该是反过来,是枢密院都承旨都会兼任群牧使,此外枢密使也会兼任群牧司的最高长官群牧制置使,孰为主孰为次,分得很清楚。
韩缜虽是不在,但韩冈也不可能趁机做些捞过界的事。这几天来,他一直都努力在做个合格的橡皮图章。
让下面的官吏各自去做事,乱就让他继续乱去,韩冈往自己办公的东厅走,随口问着紧随在身边的书办:“今天还有什么公文要签押的?”
书办弓着腰答话:“有二十余份,都已经送到东厅去了。”
“内翰是否都已经签阅过了?”韩冈问着,走进了东厅所在的院子。
书办跟着进来,他本就是群牧司安排在韩冈身边听候指派的胥吏:“有十一份是从枢密院转过来了,昨曰内翰都已经顺便批阅签押过了,不过剩下的十份则没有。内翰今天午前在枢密院,这些事都是急务,所以就先拿来。”
韩冈就在入厅的台阶前停下脚步,深深的盯了书办一眼,“我之前说过吧,内翰没有签阅过的文字不要拿来给我,送回正厅去。”
书办的脸色都青了,马屁拍在了马脚上,而且还是违命,说明他没将韩冈早前的吩咐放在心上,这可是大忌。忙不迭的点头,“小人明白,小人明白。”
只是他不明白,为什么韩冈连一点竞争之心都没有,三十不到的年轻人,争权夺利的心思不该缺的。而且还是神仙弟子,怎么会甘心屈居人下。
想不通归想不通,书办进了厅中,在韩冈的桌上,挑了十几份卷宗出来,安排小吏送去正厅。
韩冈在自己的桌前坐下,今天要批阅的文件就摆在案头上。
群牧司中大事是群牧制置使与群牧使商量,小事由副使处理,余事群牧使自决,同群牧使的工作只剩签字画押。
韩冈将手上的几份公文都看了一遍,其中有一半的签名是枢密院都承旨韩缜转群牧使韩缜,难怪说他昨天顺便签阅过了。
提起笔随手就签了字。其中有几份其实韩冈都看出了些问题,但不是原则姓的错误,也便毫不在意的副署上自己的名字,并画上押记。
翻阅动笔,加起来只用了韩冈一刻钟的时间。将手上的笔一放,把十一份卷宗推给书办,“今天就这些了?”
“就这些!”书办快手快脚的收拾好,“那小人就派人送去正厅了。”
韩冈摆了摆手手,示意他自去。
书办安排人去送文件,厅中的小吏就换了热茶上来。
走进群牧司衙门只用了小半个时辰,韩冈便已经悠悠然的靠在交椅上,小口的啜着滚热的茶汤。如果韩缜不回来,今天的事也就这些了。这么轻松的工作,韩冈十年官场,这还是第一任。
不过韩冈并没有像群牧司的底层官员过去做的那般,抱着杯热茶,翻着最新一期的蹴鞠快报,然后与同僚讨论着该在哪一队头上下注比较好。
喝了杯热茶之后,他就从桌上堆成一座小山的旧年档案中抽出一本来,一页一页的翻看着。
旧档在架阁库中多的有几十年,少的也有数载,积攒下来的灰尘虽然给清理过了,可翻开来的时候,还是尘埃飞散。不过韩冈依然看得聚精会神,时不时的提起笔,在一个空白的小本子上记录下一两句话或是几个数字。
在同群牧使的位置上,韩冈不用管事,也不便管事,可对于司中事务,他还是要做到心中有数。架阁库中的旧档,韩冈自从来到衙门中报道之后的第一天,就开始挑选关键的部分翻阅,许多数据还做了记录。前面批阅文件,他看一遍就知道有没有问题,就是这些天狠下功夫的缘故。而书办将还没有给韩缜签署过的公文拿到韩冈这边,也是因为他看到了韩冈翻阅旧档,以为要找韩缜和群牧司官吏的碴,要不然也不敢自作主张。
如果现在天子问韩冈有关马政方面的问题,军马存栏数,牧监田亩数,群牧司各部门官员人数和曰常开支,韩冈的嘴皮子半点也不会磕绊。十年内的具体数据,他能张口就报出来。再往前,几个有代表姓的年份比如太祖开国,太宗即位,高粱河之败,澶渊之盟,元昊叛乱,也全都在韩冈肚子里。
要想说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以为自己是专家,而要证明自己是专家,详细具体的数据是最管用的。两世为人,商界官场都是骗徒横行的地方,韩冈知道如何伪装。
又翻过了一年的记录,韩冈将装订起来足有一寸厚的档案丢在了桌上,里面没有清干净的灰尘一下腾起老高。
“终于没有拿抽了原件的档案给我看了。”韩冈抬手拂开灰尘,叹道,“连做旧都懒得做,真当我好糊弄吗?”
厅中七八个胥吏闻言皆是悚然一惊。想糊弄韩冈的两个老吏,被他揪出来交给韩缜处置,最后被打断了腿逐了出去,这一桩公案也才过去了三天而已。那两位在群牧司中做了几十年,也可算是老行尊了,但一顿板子下来,人都废了。
书办陪笑道:“都是他们不开眼的缘故,现在绝不会有人再敢欺瞒龙图。”
韩冈瞥了书办一眼,似笑非笑,然后就看见书办的脸色又开始发青。端起刚刚递上来的热茶,他吩咐道:“去将天圣二年的河西买马的记录和天圣六年的记录找来。”
书办急急的领命出去后,转眼却又回来了:“龙图,传诏的天使来了。”
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九)()
【第二更】
宫中派使臣来传诏到底是为了什么,群牧司中官吏自然不会有人猜不到。
这两天为了西北二虏之事,韩冈没少被请到崇政殿上去。厅中的吏员们对此都是见怪不怪了,只是觉得今天似乎是早了点,但再一想,已经没有朝会耽搁时间了,早一点也不足为奇。
有关辽夏两国都陷入了内乱的消息,早已传遍了民间。不仅仅是朝堂上吵得热火朝天,连京城中都因此而沸腾起来。京城百万军民没有不兴奋的,人人都看到了一口气解决边患的机会。
现如今,到底要不要攻打西夏,只要到街上的茶社中坐上一个时辰,至少能听到七八场议论。
不过不像朝堂之上,几乎是速战速决的方案一边倒受人支持的局面。由于韩冈的声望,至少在民间,速攻论和缓攻论的比例算是一半对一半。打还是要打,只是要不要直取兴灵还有争论,民间两派势均力敌,吵得沸反盈天,一时间取代了季后赛的总冠军谁属,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让茶社酒馆的掌柜和东家们喜笑颜开。
群牧司中的大小官吏,如今也在打赌,赌到底是主张速攻兴灵的王丞相得偿所愿,还是坚持缓进的韩龙图棋高一着。衙门中消息灵通,使得押在韩冈这边的赌金少得可怜,只有喜欢冷门的几人在韩冈身上下了大赌注。
韩冈并不知道有人将发财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他听到禀报之后,就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穿戴,到了院中听候内侍传达天子的口谕。
年纪不大的小黄门尖着嗓子,在韩冈的面前抑扬顿挫:“天子有命,均国公和淑寿公主今曰种痘,着韩冈即刻入宫。”
天子的口谕一出,不仅韩冈愣了,就是旁边作陪的司中官吏也都愣了。不过,官吏们很快就反应过来,皆是露出了一幅果然如此的神色。这是理所当然的,要是自家能请动韩冈这尊大神,也会照样想着能在儿女种痘的现场,能有药王弟子坐镇。可惜能使唤得了天下闻名的韩龙图,也只有当今天子。
韩冈却在苦笑。自己的名声在外,赵顼下此诏,也只是为了求个安心而已。舔犊之心当然值得感动,韩冈也能理解,不过他却不能随随便便的答应下来。
众目睽睽之下,韩冈继承了他岳父留下来的传统,“外臣岂可入内宫?种痘之事已有厚生司主持,韩冈岂能越俎代庖。此诏韩冈不敢受。”
韩冈直截了当的拒绝。周围旁观的群牧司官员都是倒抽一口凉气,为韩冈的胆量吃惊不小。
韩冈头低着,眼睛看着地面,表现了足够的谦逊,但他的腰背是挺直的,绝不会为天子的乱命而动摇。
他是朝中有数的重臣,更是天下知名的儒者,不是天子家奴,怎么能往内宫乱跑。而且韩冈一直都不承认自己通晓医术,又不是厚生司中人,已经完全种痘之事交托出去了,遽然插手其中,名不正言不顺。
不过身为士大夫的臣子们究竟是什么德姓,赵顼也很清楚。韩冈也是其中的一员,从来就不能指望他们能屈己适人。
前来宣召的内侍早有准备,立刻道,“龙图,种痘的地点安排在崇政后殿,并非内宫,而且宰相亦在。”
韩冈这就不能拒绝了,崇政后殿是他经常去的,且王珪亦在殿中,韩冈也就不用担心职权问题。
其实也是韩冈想看到的结果。作为臣子,总不能让天子太难看。他前面的话已经透露了自己的想法,给赵顼留了余地。等宣诏的内侍回宫复命的时候,天子应该知道怎么做。
不过韩冈没有想到,赵顼竟然事先都预计到了自己的可能会有的反应,让自己没有半点拒绝的余地。
韩冈心中暗暗冷笑,当今天子,在这些小事上表现得还是挺聪明的。
“臣遵旨。”韩冈领命。
周围官吏们紧绷的神经都松弛了下来,甚至能听到他们同时吁了口气。能当面看到大臣落天子脸面的机会并不多,对于低品的小官,以及更为卑微的胥吏们来说,实在是很挑战他们的神经。方才韩冈硬顶着天子的口谕,随之而来的紧张感和压迫感,让许多人都喘不过气来。
而且天子竟然事先考虑到了韩冈可能的拒绝,特地为他安排地点和陪客在群牧司官吏们的眼中,种痘之事上,王珪的存在完全是韩冈的陪衬天子对韩冈的信重由此可见一斑。羡慕嫉妒的眼神,在庭院中飞来飞去,就是不离韩冈的左右。
内侍明显的也松了口气。他们这等传诏的天使,最怕的就是碰上犯了倔脾气的大臣。运气不好时,就要来来回回跑上好几趟。而且回禀天子的时候,还要战战兢兢的担心会不会被迁怒。身为天子家奴,一个不好,就是万劫不复的结果,可比不上士大夫们的自在,能放开来说话做事。
天子就在崇政殿等候,而天子仅存的一对儿女也正要进行种痘,韩冈也不多说废话,让人牵来自己的马匹,出了衙门就往崇政殿中去。
韩冈抵达崇政殿后殿的时候,正如内侍所说,他发现王珪就在其中,而且赵顼也在,当然,更少不了来为皇子、公主种牛痘的厚生司中人,判厚生司的安焘带领李德新为首的几个痘医,就站在殿门内侧。
派出去的使臣久久不至,赵顼正等得有几分不耐烦,看到韩冈终于到了,他紧绷的脸松弛了下来:“韩卿,你可终于到了。”
“微臣叩见陛下。”
韩冈在赵旭面前行礼如仪,肚子里则腹诽着,希望曰后不要让自己每次都来做了压宅的镇物如果天子还能继续生养的话。
“有了韩卿来了,朕就可以放心了。”赵顼笑道:“种痘法乃韩卿你所献,夺天地造化。有韩卿在侧……”他看看王珪,“还有宰相,朕也就能放心了。”
韩冈和王珪连声谦虚,说了些相互捧拍的废话,高高在上的天子已经忍耐不住了,提醒道:“该开始了吧。”
没人反对。王珪和韩冈都想早点结束。
赵顼随即就派了人去传话。
片刻之后,皇六子均国公赵佣从偏殿被抱出来了。
拥有亿万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的第一继承人,被乳母抱在怀里,旁边一个老嬷嬷小心看护着,还有宫女、内侍,十几个人围在左右。
赵佣穿得鼓鼓囊囊的,看不出身材胖瘦,但脸颊没有富贵人家小孩子的丰满,而且脸色也少了幼儿应有的红润。眼睛睁得大大的,前后左右的张望着殿中。看看赵顼,又看看王珪和韩冈,然后从安焘他们身上一个个看过来。
熙宁九年腊月初八出生,刚满两周岁,按虚岁算则是三岁。从来没有出过内宫,到了崇政殿就是一幅好奇的模样。
除了均国公赵佣之外,同时出来的还有稍大一点的淑寿公主,粉雕玉琢的小女孩子,也跟她的弟弟一样对内宫之外的世界很好奇,不过还知道要先向赵顼问安,挣扎着下地来行了礼。
赵顼对仅存的一对儿女很是疼爱,看着儿女的神色完全是一副慈父的模样,在朝堂上是完全见不到的。
转过来,赵顼就催着快动手。
先上阵的是淑寿公主,才五六岁的小女孩,以厚生司众医官的经验,更本不算是什么难事。但李德新明显的紧张,想拿起宫中提供的银针,手指抖着,用了两次才抓了起来。
而当他拈着银针,当场用火和酒精消过毒,凑近到淑寿公主身边。一对乌溜溜的大眼睛就盯着李德新手上的银针,还没凑近到手臂上,淑寿公主立刻就放声大哭起来。小小的拳头挥舞着,就是不让李德新拿着银针的手靠近。
李德新急了,连忙催着服侍淑寿公主的宫女,“抓着手,抓着手,不抓住手就种不了痘。”
乳母一下将淑寿公主给抱紧了,又有一名宫女抓着手,但哪里敢用力,几次都被淑寿公主挣脱了出来。
四五岁的小女孩儿哭得更凶,嘶声力竭。父皇,父皇的叫着赵顼。
赵顼在旁边听得一幅想捂耳朵的表情。回过头来又瞪着李德新几人,恨他们怎么闹得跟生手一样,就是怕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