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宰执天下-第1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此之外,铸造火炮的地方也同样不欢迎外人。其实验的重心,都放在火炮的材质上,铸炮所用青铜,看着就知道肯定是用了特殊的配方,使得其后能够承受最大程度的爆炸。

    仆人进来端茶递水,李信也没有抬头。直到将近千字的日记写完,他才发现身后的圆桌上,有着一份茶点和热汤。

    一方面是专注,另一方面,开门关门的动静也打扰不到他。

    李信亲自在近处督促火炮的训练,一天下来总少不了烟熏火燎,满身火药味道。而更糟糕的是,他的耳朵由于长时间的在近处听到火炮轰鸣,而变得不灵光起来。现在李信要听人说话,对方必须要很大声他才能听见。而他说起话来,也变得习惯性的大声。

    韩冈上次发现了这一点,便说得弄个耳罩给他带着,还有下面的砲手,否则还没将炮兵给练出来,耳朵就都要给震坏了。

    听说韩冈要做耳罩,李信猜测多半跟口罩差不多,捂着耳朵的。孰料几天后,韩冈拿出来的就是两团棉花,让他塞在耳孔里。

    据韩冈所说,耳罩是让人造出来了,可问题是只能给和尚和秃子用,道士都不行。

    对韩冈的话,李信不明所以,也没去追问。用棉花团子塞住耳朵,也的确有些效果。他自持身份,不方便在放炮时捂住耳朵,本来也担心时间长了会失聪,现在也算是有了个心理安慰。

    总不至于等王舜臣和赵隆进京后,自己就只能打着手势跟他们聊天了。虽然李信一向话不多,可他也不想连老朋友的话都听不清。

    王舜臣正在西域鏖战,他的功劳和收获,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但短时间是回不来了。

    而赵隆明年年初上京诣阙,到时候正好可以聚一聚。说不定,几年之内,与赵隆相聚也就这么一次机会了。

    李信很清楚,原本应该在明年年底入京诣阙的赵隆,为什么会被提前到年初。

    当初西南夷叛乱,王中正领军南下。赵隆正是他麾下的亲信大将。有过用兵西南的经验,所以赵隆提前进京,朝廷到底想要从他那里问些什么,知情者多多少少都能猜得到。

    而且如果只是赵隆提前到年初进京,还算不得什么大事的话,那在西南方向上最有发言权的成都府路经略使熊本也同期进京,就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

    尽管这个联想只在少部分人中传递,也没人敢于明白的说出来,不过朝廷用兵西南的可能,也的确有人在猜测了。

    而李信却知道,这个猜测已经极为贴近事实。

    前段时间,韩冈就曾经在殿上议论过蜀中的铁钱过多,而铜钱不足的问题。虽然说已经决定将当十钱大量运进蜀中,这份运费可以用钱息抵偿,不过朝廷还是想要有一个能够替代交子的方案。这就是铸币局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也是韩冈正在筹划的问题。

    在前几天,李信还得知,他的表弟与章惇讨论了要如何维持西军的战斗力不堕的话题。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加大与大理的联系。要多购滇马。之前的茶马贸易,依然是以广西为主。至今仍有四成是经过罗殿、自杞的中转,让许多利润留在了两家小国手中,若是能够加大与大理的直接联系,让更多的份额转到大理国手中。

    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的路数!

    李信离韩冈近,许多事他都很清楚。

    朝廷最近跟辽人争论高丽的问题。说是要在新约上增加补充条款,允许双方于边境新筑寨堡,而且重修城防,不用再通知对方。以此为条件,交换朝廷不再直接支持高丽国复国。

    不论辽国同意还是不同意,明年朝廷就会在河北破土动工,增补常年失修的城防。这就是西北罢兵后,节省下的千万钱粮其中一部分的用处。而另一部分,就是为下一场战争进行准备。

    国家财计正在进行调整,如果没有大的灾害,三年之内,国库中的钱粮就能补足到维持一场灭国之战的水平上。三年之内,李信的任务就是练出一支能够派得上用处的炮兵来。虽然他不清楚,沉重的火炮怎么才能够通过西南的崇山峻岭,可训练炮兵本就是他的职责,将事情做好,其他事,李信也不打算去多考虑。

    出身西军的李信也明白,韩冈并不是为私利,才想要攻打大理,而是西军内部在失去了目标之后,对未来有一种恐惧,让他不得不为之奔走,设法解决。

    西班武选,从最低的从九品三班借职,到最高的正二品节度使,有六十余级之多。小使臣、大使臣、诸司使副、横班、正任,哪一个台阶下面还要分出许多小台阶。

    武将想要晋升,如果单纯靠熬年资的话,每升一级得七年,这还要其中一点错误不犯。而靠军功,一等功赏就是七资三转,数十年的磨勘一次就跨越过去。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让武将拼命争取军功。若说成效,也的确是有那么一些,至少在战乱的边陲,想要升官的话,大部分军校士卒都是得靠拼命厮杀争取立功受赏。

    西军上下对此也习惯了,至少还有一个奔头,不用靠家世,不用靠谄媚上司,只凭自己的努力,也是有那么一条道路可以爬上去的。

    现在太平盛世降临西北,立功受赏的机会不复存在。在瓜分了平灭西夏和重夺灵武的战功之后,西北边陲,北方上千里外的阻卜人,已经是离得最近的敌人了。极西之地,王舜臣眼看着就要尽收西域,难道还能指望朝廷发动几十万大军,越过崇山峻岭,去攻打大食、天竺不成?

    自元昊起兵后,宋夏交锋四十年,国家财计用在军费上的开销,有近一半落到陕西。换个说法,养着西军上下数十万兵马的,正是从国库源源不断流出来的财税。同时对立的两国边疆,也是各级军头牟取私利的地方,空额和回易,养肥了多少兵将。

    一旦没了战争,不说那些底层的军官就此失去了向上上升的便捷通道,就是将门世家,也没了家中最大的一笔收入。光靠喝兵血,一名禁军的空额一年也不过十几贯钱钞、十几石粮食和几匹绢帛。便是势大如种家,难道还敢几千上万的在军籍簿上编造空名?千余人就已经担着很大的风险了。而这些收入,对一个庞大的家族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种家还算是好的,他们能够靠灭国之功,长保家门,说不定未来还能出一个皇后。而中低层的将门和军旅世家,却不可能有这么好的运气。除了回易和空饷,就是有俸禄一条收入来源。现如今,很多家族都陷入了危机。姚、曲、景、王,等等等等,大小将门都在头疼日后的生计,就是想种地保住家门,一时间也找不到那么多佃户。

    另外一场战争,是西军上下共同的需求。

    朝廷也不希望看见好不容易才练出的一支强军,重蹈京营与河北军的覆辙。至少在解决掉辽人之前,不能让西军堕落到兵不修列、马不习鞍的地步。

    大理虽远在边陲,却是一个可以让西军重新上阵的地方。

    大理一向对中国并不恭顺,自晋时立国,百余年不曾遣使通问。而太祖皇帝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也让大理一直可以高枕无忧。直到熙宁十年灭交趾,方才开始遣贡使入中国——这是被吓的,不仅大理,西南的如罗殿、自杞等小国,都是在交趾灭国之后,改变了态度。一直有入贡的,变得更加恭顺,而过去从来没有臣服过的国家,也开始进献贡品请求朝廷给予册封。

    对于这样的化外小国,朝廷并不怎么看重。鸿胪寺挂个名而已。到了逢年过节,天子御大庆殿时,把一众使臣拉出来撑撑场面,看起来也热闹。其作用仅止于此。

    朝廷并不会庇护他们多少。就像正苦于交州捕奴队的占城、真腊两国,他们的使节上京来哭诉过多少回了,但朝廷还不是听之任之,根本就没管过交州各家穷凶极恶的蛮部。

    而一旦有所需求,现如今主掌朝政的宰辅们,都不介意拿其中的哪个国家开刀。

第46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二)() 
第二更

    大理运气不好。他的资源,现在被朝廷看上了。尤其是银矿,铸币局现在正愁白银储备不够用,大理那边丰富的矿藏让两府看红了眼。

    大理国,有人口,有土地,有矿藏,当然,还有内乱。这就让枢密院看到了机会。

    大理国王段氏一向势弱,朝政为杨氏、高氏所掌,杨氏甚至每每反叛,只是被高氏镇压下去。就在去年,杨氏之主杨义贞再举叛旗,弑大理国君段廉义,篡位称王。那时候,还派了使者上京来递交国书,希望大宋能给他一个正式的大理国王头衔。

    不过当时朝廷根本就没理会他。视忠孝为治国之本,以三纲五常约束臣民的中国,怎么可能会承认一名叛臣所篡取的国王之位?那样让朝廷如何再以忠孝教化臣民。除非他们能够表现出足够的实力,以及对国家的控制力,让朝廷在很久之后不得不承认现实,否则只会下诏怒斥,甚至威胁动武。

    而这一次,杨义贞之叛,没有让朝廷多费唇舌,仅仅四个月,高氏之主、鄯阐侯高智升便击败了杨义贞,并拥立新主段寿辉为大理国王。派来请求朝廷给予承认的使者,在今年春天时抵达京师,拿到了朝廷授予国主段寿辉为金紫光禄大夫、南诏节度使、大理郡王等一串封号,在韩冈入京前返回大理。

    其中有个插曲,大理国相高智升也一并求取朝廷册封,希望朝廷也给他一个封号,不过朝廷一贯看权臣不顺眼,没理会他的请求。所以这段时间,源头来自大理的滇马数量,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少了一半还多。

    虽然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朝廷要攻打藩属,都会尽量做到名正言顺,找个说的过去的理由。大理国中的局面,正好给了朝廷动手的借口。同时,这也是给西军建功立业的机会,也能磨练他们,不至于在长久的和平中,一下子就腐烂了下去。

    李信不知最后官军到底能不能攻下大理。地理和天候上的因素,在南方用兵时,占据的位置要重要得多。西军南下征战有过多次成功的先例,不过再精锐的士卒,遇上连绵的雨水,或是山路两侧的伏击,表现都不会比新兵好到哪里。

    想要渡过大渡河,攻下大理,不是光靠准备如何充分,士卒如何精锐,有时候还要看运气。

    不过若是朝廷一心想要覆灭大理的话,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大理灭亡。

    怕就怕没有哪个决心。

    收拾好桌上的卷册纸张,李信起身出屋。

    屋外比点着火炉的屋内冷了许多,他在双手上呵了口气,今年的天气是去年所不能比的。

    南面荆湖的旧部上京,说一路上天寒地冻,前日家里来信,说今年很早就下雪了,这个冬天陕西也不好过。

    王舜臣那边情况不知道怎样?

    李信突然想到,他的表弟这几天还在念着呢。

    如今天下休兵,就是出去的水师,也只是占了一个外岛,让高丽的残存兵马有一个落脚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跟辽人为敌的动作。现在还有稍大一点战事的地方,也就剩下王舜臣那边了。

    只是看今年的天气,冷得比往年都要早,以王舜臣的习惯,不会在这时候再进攻,多半会选择一个避风地方休息下来,熬过寒冬,等明年再行出兵。

    不过葱岭以东,也没多少地方让他攻打了。朝廷更不会在西域尚未安定的时候,支持他打过葱岭,与黑衣大食交锋。明年在西域扫尾之后,一时间恐怕也将无事可做了。

    王舜臣可没空去想明年有没有事情做。他现在正巡视营中,检查各营的防寒情况。

    天气一夜之间冷了许多,有些士兵没注意,没做好保暖,就受了寒,甚至冻伤了手指、脚趾、耳朵、鼻子。

    这样产生的伤亡让王舜臣很无奈。哪里想到天气会骤然转冷,这比去年在伊州过冬时还要冷。要知道,他现在可是在天山之南!

    生长在陕西,秦岭南北的差异,王舜臣最是清楚。天山明显的比秦岭还要高,这边都如此深寒,还不知天山北麓会冷成什么模样。

    值得庆幸的是,自己这边都出现了不少冻伤和得病的士兵,黑汗人的情况肯定也差不多。尤其是他们的准备不会这边更充分,冻伤的肯定不会是少数。

    冬天南下是聪明的做法,而北上却绝对是一个愚蠢的选择。黑汗人的统帅不知后悔没有,北行千里,却赶着来送死受冻。

    一声声木笛和吆喝,将士卒从帐中赶了出来,以防窝在帐篷中冻伤得更厉害。

    出帐的士兵脸上抹了厚厚的油脂,是从绵羊尾臀上弄下来的脂肪炼成。一群人全副盔甲,在营地内的空地上列阵挥刀。在盔甲的内侧,还都垫了羊皮防风。也有牛皮。军官们所用甲胄的内衬是事先装配好的,而士兵们他们的甲胄就是最简单的式样,就是几块弯好的铁板。按照身高体型不同,分成几种尺寸发放。不要说内衬,就是外表,保养不好还要生锈。不过去年在伊州过冬的时候,就都用皮子补上了。

    而另一边,又已经烧好了热腾腾的肉汤,等歇下来后,给他们灌下去。王舜臣方才刚刚试喝了一碗肉汤,里面放了不少胡椒,现在他身上也还是暖融融的,有着些许汗意。如果放在京城,这样上等的香料那要卖出黄金白银的价,不过这边,都是从大食商人手中剥下来的,既然不要钱,也就没必要吝啬。

    李全忠也是全副武装,正盯着他麾下的将佐,看见王舜臣过来,连忙抛下手中的事,过来行礼问好。

    王舜臣勉励了几句,让他继续做事。

    之前游师雄对王舜臣说过。等于阗复国后,就让尉迟氏回去继续做国主,可没说是尉迟家的哪一个。于阗国王家的后嗣不少,但眼前这个虽是旁支却在他的麾下立了功,若有可能,王舜臣当然要支持他。

    有了于阗与北面的高昌、龟兹相抗衡,就方便朝廷控制西域。安西四镇加上北庭,官军只要控制住几处大城,西域也就稳定住了。再过两年,不论是杀过葱岭去,还是向北收复契丹人的属国,稳定的西域都能提供足够的支撑——粮草,以及人力。

    “钤辖!”一名亲兵匆匆过来,附耳在王舜臣耳边说了几句。

    王舜臣脸色顿时一变:“真的要走了?”

    黑汗人并不是在离城不远的前进营地有什么动作,而是派出去的斥候回来报告,说黑汗人在后面的主营有了动静,似乎是在做撤军的准备。

    回来报信的斥候是躺在城中病院里跟王舜臣禀报的,从病院中出来时,军医对王舜臣道,这名二十岁的年轻后生,左脚的脚趾必须要截掉了。

    以王舜臣的铁硬心肠也不禁一声叹息,年纪轻轻就落下了残疾,日后怎么办?而恨意也随之升起,要不是黑汗人作祟,又何至于此。

    天气再冷一点就得在末蛮过冬了,想必黑汗人是不愿意跟自己这个吃饱穿暖的富户做邻居。

    但王舜臣可不想放任他们离开。招呼都不打就走,这不是太没有礼貌了吗。

    听到熟悉的鼓号,阿迪不用看就知道对面的异教徒又出寨邀战了。

    ‘他们就不冷吗?’

    前营守将低声咒骂着,派了信使回去向主帅喀什葛里禀报。

    不过除此之外,他就没有别的动作了。反正就要走了,也不在乎给敌人小看。

    这么冷的天气,阿迪宁可住在马厩里,也不愿意出去顶着异教徒如疾风暴雨般的箭矢。

    在营地中远眺着出战的马秦军。

    依然是中央步兵,两翼骑兵的布置。不过这一回他们的布阵离城池稍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杂兵,不入阵列,于战鼓声中低头在雪地里搜寻着什么。

    仔细看了一阵,阿迪的心脏猛地跳动了起来。

    这是异教徒在搜集箭矢。他们的箭不够用了!

    这些天,阿迪领军上阵,与马秦人交锋多次。那群异教徒最让人畏惧的就是手中的一张张重型十字弓,不但力道强劲,而且发射速度极快,完全的背离常理。

    但是现在他们现在很明显的快没有箭矢了。若对面仅仅剩下十几架投石车,又有什么可怕?

    阿迪知道喀什葛里的犹豫,交战多日也没有打开战局,退回去是无奈之举。不仅要受博格达汗的处罚,还有诸多领主的怨恨。其实是不想撤退的。

    只是天气骤然转冷,而马秦一方又不见颓势,让喀什葛里以下诸多将领都失去了继续作战的信心。早间就已经做了决定,等到召回东进的那一部兵马,就要全军撤回去。

    但现在看来,或许应该再试一试的。真主在天上看着,不能就这么向异教徒认输!

    阿迪猛然跳起,抓着身边的亲卫,“快去,快去告诉尤素普,那些异教徒的箭快用光了!”

第46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三)() 
第三更。

    黑汗军并没有应战。

    出击的汉军步卒,在外活动了一刻钟后,便退回了营地。

    而骑兵则稍等了一阵,而后绕着营地跑了半圈,从北营回返。

    随着骑兵回营,搜集箭矢的几队士卒也跟着一起回来。总数四五百人,搜集回来的木羽短矢有多有少,平均十二三支,都是射空了之后,扎进雪地里,箭簇最多是小有损坏,放在工匠那边很容易就能修复。更多的箭矢由于飞得更远,为了安全起见,王舜臣放弃了去战场中央发掘。

    对于这一次出击,军中也有了点疑虑,私底下更有了议论。莫名奇妙的出去捡箭,是不是当真不够用了。

    神臂弓的威力,黑汗人是用人命记在心底,而大宋这一方的回鹘和吐蕃人,也同样是用人命记下来的。突然间没了箭矢,威力再大的神兵利器也只能烧柴禾了。而外面还有黑汗军,没了弓弩抵挡,还能挡住人数数倍的黑汗军?

    李全忠过来的时候,王舜臣的帐中已经聚集了好些个将领。回鹘的、吐蕃的,几乎都到了。

    王舜臣盯着李全忠进帐,冷着脸问道:“李全忠,本将没传你来,过来做什么?!”

    李全忠顿时打了个寒战,低头就道:“今天官军出寨邀战,黑汗人不敢应战。小人特来向钤辖道贺。”

    “你也是啊!”王舜臣气得笑了,从一众将领脸上看过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