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宰执天下-第10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王舜臣麾下的几千精兵,韩冈希望他们能在当地扎根下来,并开枝散叶。当初王舜臣挑选进攻西域的士卒的时候,就特地排出了独子、长子以及已经有了家室的那一部分,这群正当年的光棍,娶了当地的女子,不愁不能安家落户。

    “说得也是。现如今的当务之急还是高丽。”王中正附和两句,“只是驻军高丽,也不知有多少风险。”

    “除了海上行船的风险,剩下也没别的危险了。遇上辽人,逃也能逃得掉。”韩冈瞥了王中正一眼,这阉宦,说了半天才扯到想说的事上,“留后若有属意之人,只要担心风浪就够了。”

    被韩冈拆穿了心思,王中正干笑了两声。

    在他这个年纪,这个地位的大貂珰,与同样地位、同样年纪的外臣一样,都要考虑后代的福泽。在外面,他有过继来的传承香火的儿子,而在宫中,也有收养的义子——内宦收养义子,父子相承在宫中办差,这在此时的宫廷中很常见,不过必须要中年之后方许收养。前几年病死的张若水,官赠天平军节度留后,他的养父张惟吉在仁宗朝为入内都知,死后追赠保顺军节度使,甚至还有谥号曰忠安。

    有了后人,才有香火。后人能维持门第,香火才能维持不灭。如果有好机会的话,王中正当然也想留给自己的儿子。

    “宣徽既然如此说,中正也就放心了。犬子年幼,办事也算牢靠,就是在皇城中太久了,不识人情,也该出去历练一下了。”

    “去高丽?”在所有走马承受的位置中,水师中的这一个,其地位必然排在最前面。没有经历的新人,朝廷不会同意。就是他支持也没用。

    “不,去陇西。”让养子去陇西哪边都能得到照顾,何必冒险?王中正不会犯那样的错。而他又说道,“童贯其实不错。”

    当天放衙,韩冈与章惇一约好了一起喝酒。

    但当章惇听韩冈提起了今天殿上的议论的那几件事,章惇便立刻放下了酒盏:“玉昆,你怎么就同意了朝廷派驻走马承受?”

    “身为宣徽使,既然皇后相询,韩冈岂有不说上两句的道理?”

    “也可以拒绝啊。”

    “子厚兄你不觉得这样更好一点吗?天下多少州郡,又有多少走马承受?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何苦为难自家人?而且”韩冈稍稍一顿,“难道不是好事吗?”

    章惇沉默了,片刻之后才笑道,“蔡持正该谢谢玉昆你。”

    宣徽院过去只拿着内侍的名籍,但完全干涉不了内侍的人事安排,只能任由入内内侍省和中书门下、枢密院三方扯皮。不过宣徽院终于有了一次成例,不论是不是太上皇后故意让出来的好处,这块糖韩冈没有不吃的道理,虽然说他不想多事,可没人会嫌手上的事权多。而且从外廷的角度来说,从此就可以更进一步干涉宫中人事。只要形成定例,想要改正就没那么容易了。

    蔡确有什么打算,章惇当然知道。前两天就暗示过了,章惇也表明了支持的态度。

    韩冈摇头,“又不是为了他才做。意外的巧合而已。”

    的确没人会相信韩冈会是为了蔡确的计划,才会支持在未来设在高丽外岛的水师驻地,安排一名内侍做走马承受。朝堂上哪个会有这么好心,为他人的好处故意惹上一身骚。

    “高丽那边能不能支撑多一点时间,他们想要朝廷救兵,必须要多守上一阵。”韩冈说着。

    “只要不是蠢货,总会知道往哪里逃。”章惇这么认为。等到水师在高丽立足,之后就是全军巡视高丽海疆的工作了。。

    “对了,玉昆,记得你曾经说过,这一回铸币,需要大量的金银。”

    “的确是这样。”韩冈点头,期待章惇的下文。

    “大理是有银矿的。”章惇说道。章惇从不介意战争和混乱,他对自己有着足够的自信。

    “这韩冈可不知道,最好是请熟悉当地人情的官员了来计议。”

    章惇点头:“看来要招熊本回京一趟了。”

    “熊伯通什么时候诣阙?”

    “今年秋日也没多久,现在应该已经从成都出发了。等他到了京城,就可以好好的问一问了。大理的国土、人口和银矿,都少不了。”

    朝中说到陇右、河东两地军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韩冈。荆南军事必然是章惇。广南有变,章惇和韩冈都会是被咨询的对象。河北若要御敌,郭逵会第一个被考虑。至于横山以北,军政二事,吕惠卿是解决问题的不二人选。

    这就是专家!

    而西南,无论是夔州路还是成都府路,最有发言权的必然是熊本。至于曾经领军平叛的王中正,就算是平定了茂州,两府之中也没什么人会对他的见识有信心,至多在征战时将他派去做个主帅,再以一二名将为副,一般来说就不会败了。

    西南夷这几年从来没安生过。王中正上一回去救火,也不过是灭掉一处。剩下的想要好生治理一番,必须找个心狠手辣的人物去解决。

    “说到大理,玉昆,你当记得韩伯修吧?”

    “韩伯修?”韩冈当然记得,但这跟之前的大理国离得也太远了,“司马相如和蔺相如什么时候成了一家人了?”

    章惇笑了起来,“大理国、大理寺,不就是这么联想到了嘛。”

    伯修是字,晋卿为本名。朝中刑名第一的大臣,与韩冈同姓,正就任大理少卿。章惇就是从大理国联想到大理寺,继而扯到他的头上。

    给韩冈的感觉,就像是后世的政务官和事务官。担任正职的政务官隔段时间就换一个人,而实际主持衙门运作并处理公务的事务官,则是牢牢坐在位置上,多少年都不动弹一下。

    就跟薛向在朝廷财计上的地位一样,韩晋卿在刑名上,也是朝中无人可以替代。同样并非是进士出身,却也一路顺顺畅畅的做到了大理少卿的位置上。之前因陈世儒案出外,但转眼就又被调回来了。那么多诉讼要裁断、大辟要复核,他不在朝中的那段时间里,大理寺上下都是叫苦不迭。在寿州知州的位置上还没满半年,就重新做回了大理少卿。

    这一位可是在大理寺、审刑院这两个最高法律机关做了几十年的老行尊。二十年前,王安石曾经为了斗鹑一案在京中跟同僚争了天翻地覆,那时候,韩晋卿就在大理寺中,议论王安石用法失当。之后阿云案,韩晋卿又是在审刑院参与共议。到了现在,则是从权少卿做到了少卿,之后说不定还能做到正卿。

第40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二)() 
后面追得很猛,继续求月票。

    韩晋卿在刑名上闻名朝堂,甚至是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不过韩冈没有跟他打过交道。他家的子弟还没有到惹是生非,最后落到大理寺手中的年纪。

    “韩伯修怎么了?”韩冈问章惇。

    从大理国联想到大理寺,但大理寺那么多官员,至于只想到一个韩晋卿?崔台符这位判大理寺的正卿尚在任。

    崔台符虽然不如韩晋卿在大理寺、审刑院中的时间长,不过他是明法科出身,而且从熙宁三年开始,同样是在法司的两个衙门里来回任官,同样可以说是律法专家,只是据传闻在能力上稍逊一筹而已。

    但那位韩少卿一向与王安石过不去,斗鹑案反对王安石的观点,阿云案站在司马光一边,而大理寺卿崔台符则是始终是新党的支持者,熙宁初年,王安石与司马光争阿云案,崔台符支持了王安石。这就是为什么崔台符能从河北监牧使的位置上,直接入京权知大理寺卿事,始终在大理寺和审刑院压韩晋卿一头的缘故。

    “近日大理寺狱空,崔平夫上表的事知道吧?”章惇满是讽刺的口气。

    章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气,韩冈明白。

    “听说了一点。”他点头,又道,“不过这只是运气吧,就跟黄河水清一样,偶尔的自然变化,跟人事无关。”

    天气暑热的时候,大理寺的人犯数量本来就会少不少。又不是御史台狱,对官员的恩惠能泽及狱中,以大理寺狱的卫生条件,一到夏天,人犯死个一半都是正常的。为了防止出现大量犯人瘐死狱中,以至于被御史盯上的麻烦,在夏天之前,大理寺就会尽量处理积案,将人犯打发出去。而这一回大理狱空,不过是个惯例之后的巧合而已。崔台符、韩伯修等大理寺官虽有功,却也当不起郑重其事的上表奏闻。

    “黄河水能清?!”章惇问道。

    “前些年不就有奏报吗?”

    “听说过不少次,就是从来没见过。”

    “黄河向上游去,未入陇右时,水就是清的。黄河泥沙都是从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冲刷下来,什么时候陕西干旱一年半载,黄河水就会干净不少。”

    章惇摇摇头,“闹灾荒时候谁还会管黄河是清是浊。”

    “所以说这些谶纬、祥瑞之类就该丢一边去,自欺欺人,又有什么用?”韩冈发了几句牢骚,发现话题扯偏了,道:“狱空可证谳狱清明,依例似乎是当减磨勘,中书门下是怎么定的?”

    “政事堂那边定的是正卿减两年磨勘,少卿减一年。不过太上皇后说,官家新登基,大理狱空更要加一等赏,崔平夫特晋一阶,而韩伯修减了两年磨勘。”

    韩冈拿着酒杯,在手中转了两圈,抬眼问道:“两年?”

    见韩冈立刻就反应过来,章惇冷笑的点头,“减两年磨勘是不少了,但跟进官一级就差远了。不患寡而患不均啊。他和崔平夫明争暗斗十几年,现在都快致仕了,本来就已经差了很远,突然间又是差了这么一级,哪里能甘心?”

    到了韩冈、章惇这个级别,磨勘不磨勘根本不用放在心上了。进了两府,都能直升正四品的谏议大夫,再熬上去也不过多那么一点钱,称呼好听而已。而大理寺的正卿,也就是崔台符,同样是右谏议大夫,只是没进过两府,非特旨不能再晋升了,这一回正好是特旨。但少卿韩晋卿,资历、能力都不逊色于崔台符,却还是正七品的员外郎一级,

    “他怎么了?”韩冈问。

    “没什么,”章惇说得很平淡,“只是有人看见他家的下人向御史台那边通消息。”

    “崔平夫说的?!”韩冈怔了一下之后,才有点惊讶的问着。

    若真是崔台符通风报信,足可见崔、韩两人之间关系的险恶,都要派人去盯着对方一举一动了。但若当真是崔台符做的,却是不折不扣的糊涂,将自己也给陷进去。有谁愿意用一个敢派人跟踪朝廷大臣的官员,皇城司就已经很让朝臣们反感了,若哪位朝臣敢在这个原则问题上犯错误,他的下场绝不会好。

    “不,是蹇磻翁跟蔡持正说的。是他家的下人遇上了一个熟人,也就是韩晋卿家的家丁,这才发现了韩晋卿在做什么。”

    “这还真乱。”韩冈笑了两声。

    蹇磻翁就是蹇周辅,现在在三司做度支副使,是吕嘉问的三位副手之一。明明是三司衙门的人,却插手到大理寺中,尤其是在吕嘉问吃了大亏,在三司中声望大跌的时候,他向蔡确示好的举动,不可能没有其他用意。

    不过蹇周辅曾在大理寺做过少卿,也曾在御史台任官过——不是进士,进不了御史台,这就是崔台符和韩晋卿比不上他的地方——他家的下人认得韩晋卿家下人和御史台中人,多多少少也能说得过去。而且他与大理寺两边都没有利益牵扯,也不用担心有人会怀疑他是不是派人去监视韩晋卿、甚至是崔台符。

    “的确是乱。”

    “这是送上门的刀子啊。”韩冈呵呵笑着,“难怪蔡相公会这么笃定呢,原来有这一桩事抓在手中。”

    朝堂上但凡牵连多人的大案,基本上都是从不怎么起眼的小事开始罗织罪名,然后一点点从缝隙处的撕开盖子,最后一网成擒。

    不说御史台与大理寺卿相勾结,就是。结果最差也不过是崔台符也给拉下去,与韩晋卿同归于尽。

    与章惇对饮了一杯,韩冈又随意的问道:“打算保崔台符吗?”

    章惇啧了啧嘴,叹道:“那真要看情况了。”

    大理寺那里,崔台符这位判大理寺卿事,蔡确、章惇是肯定想要保的。刑名系统中再找不出与他资历和地位相当的新党支持者了。而想要调人进去,想去的没资格,有资格的,却不会有几个愿意接受。

    进士出身的文臣,最怕的就是案子多,不得清闲。最喜欢的就是清要之职。出典州县,遇上诉讼多的地方,做不了多久就会活动调任。而天下刑案汇聚的大理寺、审刑院,派哪个进士去,都是不会愿意久任,只想拿来做官路上的一个跳板。

    但韩晋卿与御史台暗中联络,手中肯定有崔台符的把柄,若是真的彻查下去,崔台符也会一并被牵扯进来,到时候双方都得完蛋。只是罪名的轻重问题。

    一杯酒饮尽,章惇持银壶给自己和韩冈倒酒,往韩冈脸上多看了两眼,“玉昆看起来对此事没什么兴趣啊?”

    “何以见得?”韩冈问。

    “能这么问就知道了。”章惇摇头道:“真要有兴趣,至少会问一句乌台中到底是谁与韩晋卿私下交通。”

    “谁?”韩冈喝了半杯酒,问道。

    “蔡相公没细说,所以也没问。看着就好了。”

    冲章惇的口气,就知道他也是一样没兴趣掺和。不论蔡确用什么手段将御史台上下清洗一番,空出来的位置,都少不了他章子厚的一份蛋糕。

    韩冈更是事不关己,反正不要再推荐张商英那等愣头青上来就好了。

    韩冈在章惇家喝到初更,方告辞出来。

    他现在不是宰辅,没有太多的顾忌。拜访两府中人,可以更加光明正大。

    虽然说已经过了立秋,但还是夏天的感觉。

    夜风依然燥热,前几天稍稍凉快一点,但这两天就又热了起来。

    在章家多喝了两杯水酒,虽说度数不高,可热风一吹,就感觉有些醉意上涌。

    前面有旗牌喝道,街上的行人车马都避让到路边。原本挺热闹的街道,先是一阵鸡飞狗跳,然后就一下就静了下来。

    韩冈觉得有些不舒服,回头看看清凉伞还在背后张着,便不高兴的说道:“太碍眼,又不下雨,打什么伞,收起来吧。”

    亲随不敢违逆,忙收起了清凉伞,前面喝道的旗牌官也不那么张扬了。

    没了前面吵吵嚷嚷的吆喝声,韩冈感觉上就好多了。

    就还是热,抬头看天,繁星密布,明天看起来也不是阴天,更不会下雨。

    幸好京畿种麦的多,早收割了。要是种稻子,不知会有多少家哭。

    今年天下各路比不上前几年风调雨顺,除了兵火带来的**之外,还有天灾降临。陕西的旱情比较严重,江南东路和荆湖南路报了洪涝,邕州上个月连续十几天阴雨,当地损失不少。

    不过以大宋的疆域,哪一年都少不了有几个地方闹灾,之前三年多的无灾无祸,其实也只是路一级的安定,下面的州县还是有灾情的。

    想到这里,韩冈不禁叹了一声。如果没有与辽国的连番大战,还有帝位交接,今年的灾情根本算不了什么,但现在朝廷没钱,内库也没钱,赈济一时间只能靠地方的库藏来支撑了。

    也不知州县中,会有多少官员将医疗卫生放在心上。大灾之后有大疫,救灾并不仅仅是让灾民吃饱就好的。

    太医局和厚生司,早就交给他人了,不过里面的程序还是按照韩冈过去制定的方针在实行。只是那些研究工作,少了韩冈来指引方向,一个个都陷入了停顿。

    让他们自行开拓,对未来的发展是有好处,但放在现在,浪费时间是小事,就怕耗尽了朝廷的耐心。

    韩冈心中犹豫着,是不是要推动成立一个学会,每年拿出一部分钱来支持各个方向上的基础研究?

第40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三)() 
背后追得很紧啊,手中还有月票的朋友,不要再犹豫了。拼搏了一个月,不能功亏一篑啊!还望各位书友,再给俺一点动力!

    “那莫不是韩宣徽?”

    包厢之中随着这一句话,陡然间起了骚动。

    五六名身着遥赖氖孔樱济涣似饺盏男扪黄胗档搅舜氨撸蛳抡磐拧

    唯有宗泽坐得纹丝不动,双眼直勾勾的看着桌上的菜肴。

    以他在京城中的名声,如果想要去韩府上拜访,不会等待太久就会被招进去。只是他没什么兴趣,不打算刻意去拜见,现阶段的所要注意的重点,难道不是礼部试吗?

    至于当下,宗泽现在更想着怎么趁这个机会多吃点,不能浪费了自己为此付出的十贯大钱。

    要不是给两家快报报社撰写专门的评论文章,宗泽也拿不到那么多的现钱来贴补平时日用。不过也不会被同一个住处的同窗起哄,最后不得不答应下来去内城的正店好好喝上一巡酒。

    “怎么就收起清凉伞了。”有人挤在窗前,惊异的问着。

    好几个人立刻一句接一句的回答:“听说韩宣徽在两府中,是出了名的最不喜欢用仪仗。除了上朝放衙,平时出外,都是只有十几人护卫。”

    宗泽不忘吃菜,筷子不停地动着。难得来内城吃酒,却一个个只顾得看人,太浪费了这满桌子好酒菜了。

    不过是见到一张清凉伞,何必这么一惊一乍。宗泽如此想着。

    比起外城靠南门的国子监,内城之中,能遇上重臣的机会要大许多。州桥夜市上的,哪天都能看见一名名金紫重臣的从面前经过,但南薰门,见猪的几率可比见官的几率要大多的。如果再算上官员中那些跟猪没两样的一部分,这个差距就更大了。只是国子监中,没见过清凉伞的学生又有几个?五十里京城内的

    直到目送了韩冈一行拐进了另一条街道,在窗前看热闹的国子监生们,这才一个个回到了座位上,只是议论的重点,依然还是已经远去的韩冈。

    “真的是韩宣徽。”

    “若是能当面请教,聆听学问就好了。”

    宗泽埋头吃菜,就算韩冈出面讲学,他也不觉得现在有资格去凑那个热闹。

    要去听讲,先得要打好基础,得将有关气学一系列书籍都通览一遍,还要随时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