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宰执天下-第10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骑着马在田头绕了一圈之后,勉励过负责代州流民安置的几个官员,再听了了从流民中推举出来的乡老们的汇报,陈丰便又匆匆赶着回忻州城。

    这一路上他已经尽可能加快速度,但回到忻州城时,依然到了次日午间,从前一天中午到第二天中午,六十多里的路程,竟然走了整整一个白天——春天时翻浆的道路,耽搁了他太多的时间。

    冬天时,黄土夯筑而成的官道被冻得结实如钢。道路下的冻土融化,硬实板结的路面变成了烂泥塘,马车开过去,就是两条深深的车辙,然后车辙便被泥浆水给填满。有的路面表面上只是一小滩积水,但积水之下,就是一个深可没人的巨坑。这样的道路不比冬天的河上冰面更安全。

    这个其实是困扰支援忻口寨的整条补给线的最大问题,大量马车因此而毁损,同时粮草也因此受到大量污染而损耗。为了整修道路,整个河东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甚至不比参与到粮草转运中的民夫少多少。沙砾、卵石等修路的物资被消耗一空。但整条补给线,依然是如同一根被抽紧的细绳,随时有绷断的可能。

    而在数以十万计的民夫被调动的情况下,河东路还要进行春耕补种的工作,还要保证没有受到辽贼侵略的军州能够正常生产、收获。陈丰都有些庆幸了,幸好韩冈不是能兼理民政的宣抚使,否则以他的性格,肯定是所有的责任都担负在身上。那样的情况下,他们这些幕僚恐怕逼得上吊的心都会有。

    还好眼前只有这些事。

    不过当陈丰赶回忻州城设在北口仓边的临时衙门时,连喘气都还没停下来,就又发现自己多了一桩差事。

    “白都监在定襄那边要粮?”

    “是的。白老都监说,他马上要入山剿匪,要好携带又能立刻吃的干糒,不要米、麦。还有酱、醋,也要好携带的干货。”

    干糒就是干粮,米面做熟之后打制成型并晒干,可以边走边吃。而便携式的酱料和醋,则是用布匹浸透了之后晒干,然后剪成一片片,吃的时候,将碎布丢下去就行了。说起来简单,但要做起来就很费事了。不过陈丰这边早就有了准备,只要直接调拨过去就可以了,可是这些干粮是忻口寨那边需要的。

    “白都监遣了谁来传信?”陈丰问道。

    “是白小衙内,正在州衙那边。”

    “白小衙内?是白昭信?”

    “对。”一人嗤笑道,“就是前些天,拿了百多个山贼的首级来忻州耀武扬威的白小衙内。这一回又转到定襄县去了。”

    白玉是陕西宿将,在熙宁初年就已经为都巡检,只是运气不好,几次大战都擦肩而过,没有立下多少功劳,最后被派来镇守河中府。

    直到这一次辽军入寇,一下攻入了太原,作为长安东北门户、位于汾河谷地的南面出口的河中府的驻泊禁军,便成了第一支北上救援河东的陕西援军。

    只是白玉这一回的运气依然不好,韩冈一直将他们留在了后方,甚至当大军北上忻口寨的时候,远比京营、河东两军更为精锐的西军,还是落到了一个剿除太原匪患的差事。

    一提起白玉,这边的官吏就少有恭敬了。

    跟在陈丰身边的一名亲信吏员冷笑了起来,“定襄那边都靠五台山了,山上只有和尚,哪来的贼?”

    另一名小吏挑了挑眉毛,眯着眼笑,“贼秃也是贼啊……不过那是淫贼!”

    “白都监若是能在五台大发神威,斩了大头斩小头,也算是还了文殊菩萨道场一个青天白日了。”

    唐武宗灭佛,会昌法难。文殊菩萨这座道场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北魏时大寺三百六,兰若无数,到了唐武宗后,就只剩下位于深山中的三五座破庙。不过会昌之后,佛法重兴,到了此时,又是漫山遍野的寺庙和僧侣了。

    韩冈不喜浮屠,有一个说法是因为他祖上是韩昌黎【韩愈】的缘故。另外,也就是佛道不两立,出自道门的孙思邈孙真人的私淑弟子当然不会与僧人多有瓜葛。什么药师王菩萨,那是贼秃往自己脸上贴金。为了迎合韩冈,他下面的官吏,都不会明着说自己多信佛家,甚至其中的大多数会有事没事讽刺几句。反正现在的和尚不守清规的居多,不愁没话说。

    十几名官吏在下面吃吃而笑,陈丰的眉头则越拧越紧,忽的暴怒起来,“说够了没有!?闲得没事吗?给阻卜蛮子准备的营地位置选好了?粮草都准备好了?水源都确保了?药物和医工都安排妥当了?我之前的吩咐都措办完成了?!”他恶狠狠的扫过了一群愣住了的官吏,轰的一拍桌子:“什么都没做,还站在这里嚼什么蛆?!要是到了晚上事情还没准备出个眉目,仔细你们的皮!”

    一群人卷堂大散,只剩下几个陈丰的心腹在他身边,你看看我,我瞅瞅你,不知陈丰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一个胆大点的低声试探,“管勾,你可是枢密的心腹人,那白玉左不过一个赤佬,连枢密都不待见他。何必为了他发这么大的火?”

    “……这一位资历老、官品高,在陕西人脉又深厚,枢密能将他一丢了事,但他可是我开罪得起的?”陈丰摇着头,叹着气,“我可不想开罪这位老将。谁知道他能不能请出韩枢密的亲朋好友来为他讨个公道?何况我可没有进士资格,朝廷虽说右文左武,也不能让我这个明经骑到一名七品宿将的头上。”

    陈丰说罢,瞥了几名亲信一眼,森然道:“白老都监的要求,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谁敢在其中作祟,就别怪我不讲人情。”

第34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12)() 
【这是昨天的份。】

    代州就是一条东南、西北向的狭长盆地,不论是南面的五台山,还是北面的雁门山都是高耸入云。当宋辽双方几近十万人马填塞进这个小小盆地之中,每一处山口、道路以及可供通行的平地、树林都有了监视之后,任何包抄后路,截断粮道的伎俩都是一个笑话。

    随着双方开始在前线堆积兵力,使得两家的兵马只剩下硬碰硬的较量一条路可以走。而这样较量的结果,也使得韩冈面前计算伤亡图表上的曲线,总是处在居高不下的位置上。

    将那份让他越来越无奈的图表丢了下来,韩冈轻声自语:“是不是少一点比较好?”

    黄裳没听清楚,立刻问道:“什么?”

    “没什么?”韩冈摇了摇头。阻卜人马上就要到了,这时候收手只会让之前的付出变成了无用功,也会让骑兵们的士气大落,所以韩冈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借口:“我在想阻卜人到了之后,该不该给他们配发神臂弓。”

    “连甲胄都不该给!一片都不行。”黄裳厉声叫道:“将军国之器都送给那些蛮夷,万一他们恃此生乱,造成的损害不会比辽人少到哪里。”

    “嗯,的确如此。神臂弓和甲胄都不能给辽人。”韩冈其实也不相信那些蛮族会循规蹈矩。即便他们的当真会循规蹈矩,神臂弓和板甲这样的兵器也不可能白白的分发给他们。就连折家都用了**年才给族中子弟凑齐了神臂弓,而盔甲更是没有配齐。凭什么这些阻卜人一到就能有好处?

    神臂弓的损失太大了,这本也不算什么大事。但这个损失和战果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悬殊,就很难让人认同对神臂弓消耗性的使用手段。

    “不过神臂弓的作用差不多已经到头了,辽人越来越不好对付。不知道京营的那几位还能想出什么招数。”

    神臂弓装备骑兵就是所谓马上射弩,其实就是京营禁军在天子面前表演的技巧。也是得到了京营禁军的将领的提议,之前才会有装备上弩弓的探马。

    每逢三月金明池开,天子驾临这座皇家园林,上四军都会出来表演一些高难度的技巧,或者叫杂耍,可以与民间的百戏【马戏】同场竞技。这些技巧并不是那么实用,但很好看,总能惹起全场士女百姓的欢呼。可韩冈每次看到这样的表演,都会不由自主想起千年之后,那个南方大国的阅兵式时如孔雀开屏般的车上神技。

    从成本和实用性上说,骑兵携带神臂弓是很快就会被淘汰的战术,韩冈很清楚这一点。但他没想到会这么快。可惜马刀啃不动胸甲骑兵,而马枪之类的火器,现在连设计图都没有。

    不过现在的当务之急——不论是辽军,还是宋军——都是粮草的问题,而不是什么火器或是神臂弓什么的。

    韩冈手上的粮食很紧张,就是在忻口寨中也很少有放开肚皮吃饭的时候。而辽军光是在代州吃了两个月存粮,差不多已经将搜集来的粮食都消耗一空。连自家的装备都快吃不消的时候,韩冈不信辽军的粮食能供给得上。

    “粮草对我们也好,对辽人也好,都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就不说了,之前的储备并不是以长期的大规模作战为预期,能撑上半年已经很了不得了。而辽贼……”韩冈回头笑了一下。

    黄裳会意点头,“他们抢不到就得饿肚子。南京道的积储基本上已经空了。”

    如果是要跟辽贼长期作战,浅攻进筑的战术是最好、同时也是最适合现有条件的战术。利用代州盆地中星罗棋布拥有坚实围墙的村镇,来作为出击部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将被辽军毁弃的乡村和镇子,全都修复起来。然后一点点的向前。

    这样的方略,其实是大宋过去在攻击西夏时,行之有效的战术总结。凭借庞大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一步步的勒紧契丹人脖子上的绳索。这是极难破解的战术,除非内部自己放弃。

    韩冈对皇后的使节说只要能保证辎重补给不缺,在入秋之前,他能将代州的辽贼清扫一空,收复失地,并保证武州不失。但实际上,他更清楚,东京城那边能稳定维持的供给最多能到六月。

    三年储方有一年积,这一仗打下来,京畿一带的仓储几乎是消耗一空,剩下的一点还得保证东京城的供给。

    河东如果没有被辽军肆虐,不会落到这样的窘境。甚至只要保住太原,韩冈前两年在太原任上开沟渠兴水利,推广更好耕作技术和机械,存粮是不会少的。可惜现在连同太原一起,朝廷要做到难民直到明年夏收的口粮不缺。

    韩冈这边很难,而辽人那边也同样的难。粮食只能种出来,却变不出来。

    韩冈交叉起双手的手指,眯着眼晴看着最新的军报。正是因为大家都难,所以才有了办法。

    ……………………

    “尚父那里还是没消息吗?”

    “没有。希望能尽快来。”

    张孝杰和萧十三此时正等着耶律乙辛的消息,但已经比约定好的迟了半天,也不见有动静。而且却连辨别耶律乙辛到底有没投项都还没有确定。

    “有谁敢闹事,直接杀了就是了。”萧十三冷哼着,“尚父这两年脾气好太多了。若是换在过去,早就下手了,哪里会忍到现在?”

    张孝杰动了动嘴唇,想说些什么,但转念一想,又阖上了嘴。没什么好说的,萧十三的话是正理。

    宣宗皇帝祖孙三代都杀了。两位天子、一位太子,一位皇后和一位太子妃,天家的血沾满了耶律乙辛的手,还想吃斋念佛不成?!

    但耶律乙辛这两年,尤其是这一回与宋人的战争,其实是违逆了他的本心。但为了自身的威望,也是为了日后坐上那个位置少上一份阻力,十分被动的投入了战争之中。

    只是现在看来,耶律乙辛做出的选择是极端的错误。如果他能够更加积极一点,现在的局面应当早已经逆转。

    可惜现在说什么都已经太晚了。

    在河东这里,宋军正以忻口寨为核心,辽军以代州为出发地,不断将手中的兵力向前线调遣。在这其中,各家的底牌也不断被翻上桌面。

    “宋人在挖掘沟渠?”萧十三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正在苦思如何应对宋军越来越强的自信,和越来越大的动作。

    “是的。有好几处都在开挖,最远的就是大小王庄。。”

    萧十三面前的是从代州州衙后的白虎节堂中找到的地形沙盘,同时还有详尽的地图。不过代州的舆图只是少数,更多的其实是代州正当面的朔州、应州,以及飞狐陉另一侧的蔚州。宋人的狼子野心从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待萧十三把沙盘和地图详详细细看了一遍之后,把西京道辖下的知州、知县都招来大骂了一通。储存在代州白虎节堂中的舆图、沙盘,竟然比掌握在他手中的地理资料,要详尽和准确十倍。

    这不是三五个月就能完成的工作,宋人这些年来到底派了多少细作来测绘西京道的山川地理,只看这些详尽到一条山溪、一座山村的地图,就知道必然是个极其庞大的数字,甚至让萧十三有被扒光了衣服的感觉。

    不过现在,对照沙盘和地图来查看宋军的行动,却又能让人觉得一目了然。任何计策和方略都能一眼看透。

    “宋人这是在准备防守啊。”张孝杰一看到战报,再对应到沙盘上的位置,韩冈的企图也就猜到了个**不离十,

    “宋军最前沿的据点离大小王庄只有八里,那里也是宋人开掘沟渠的重点地区。一旦给他修好这一条的防线,大小王庄的骑兵就派不上用场了,甚至有覆灭之忧。身后有高墙深垒,宋军若踞此出击,大小王庄的兵马就算赢了也必然会损失大半的兵力。”

    “能守方后能攻。宋人肯定是想着先保证能够稳守,接下来才会考虑进攻事宜。”

    宋军一步步逼近大小王庄,很快就会将两座大村给攻下来。等到驻守两村的骑兵败退后,宋军就可以继续向代州前进。一步接着一步,速度虽慢,但肯定是沉稳一如其主人的性格。

    这一切的过程,最多也只消两三个月。到时候,宋军就能把代州围得水泄不通。再接下来,代州可就保不住了。

    “韩冈有三个月时间吗?”萧十三嗤笑了一声,“……可惜他没有啊!”

    张孝杰神色变得凝重起来,萧十三不是无的放矢之人:“这是为何?”

    萧十三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一份被镇纸压住、倒扣在桌上的文件递给了张孝杰。

    张孝杰狐疑的接过来,低头仔细看。这并不是最新的战报,或是南京道那边的军令,却是一份细作传回来的情报。

    前后看了三遍,张孝杰如释重负的重重靠上了椅背,在交椅的吱呀声响中,他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嗯,看来是没有。”

第34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13)() 
【总算赶上了。下一章明天上午更新。】

    萧十三和张孝杰收到的情报很简单,加起来还不到一百字,但比起万字以上的公文更为重要。

    辽军是靠了河东商人的帮助才打进的河东,虽然说其中有很多只是看在钱的份上帮了一点小忙,实际上并不会真心希望大辽夺取河东,但一人一点帮助,集合起来就让萧十三见到了暌违百多年的太原。而且自打进河东之后,这样的帮助就变得更加主动,许多县城乡镇都是他们帮着打开,许多不便携带的产业和财物都是他们收购的,许多道路都有他们来引导,这使得一时之间有更多的曾经有过往来的商人赶上门来涎着脸奉承。

    可是自从太谷一败,萧十三一路退守到代州城下后,绝大多数的大辽之友一下子就不见了。就像他们出现一样突然。

    不过宋辽两家和平了近百年,边境地区的关系如同渔网一样密不可分。就像宋人能画出朔州、蔚州的详尽地图一样,萧十三退守代州后还是能收到简略粗率却准确的情报——那是他自己的耳目。

    尽管这些情报简略只剩下一句话甚至几个字,比如最新的这一份,不过是说忻州有近一万陕西禁军在剿除匪患,领军将领是名叫白玉的陕西都监,如此而已。

    可是对萧十三和张孝杰来说,这简单的只用了一张一指宽、半尺长的白纸所写的情报,已经足够让他们对宋军的行动计划作出了判断。

    能在陕西军中升任都监,白玉必然是一个能力在水准之上的将领。别的地方,萧十三不敢这么说,但唯独在陕西,萧十三却可以如此认定。四十年战火不断,十二年开疆拓土,每一名西军军官都经历过战争,每一名士兵都嗅过烽火的味道,那是一个庸人无法生存的世界。

    白玉名声不广,萧十三没听说过他,他手下的两个来自西夏的党项幕僚也说不出他的战绩,由此可见,这位西军将领多半会对军功有着超乎想象的饥渴。

    可这样的将领,被韩冈安排去了剿匪!

    作为一个纯正的契丹人,萧十三很清楚他的军队最大的弱点就是无法承受大规模伤亡。他麾下的军队,全都是将帅的私产。部族军、头下军是部落族长和贵人们的,宫分军和皮室军很大一部分是尚父的,萧十三本人也有两千多只听从他吩咐的皮室正军。

    在辽国国内,绝大部分显贵的地位都是跟他们能掌握的军队数量多寡有关。如果麾下的战力有何损伤,那么地位也免不了会随着下降。

    就如这一回对宋作战,部族军只是少抢到一点,就能闹到尚父哪里,若是他们伤亡大了一点呢?归属尚父的宫分军、皮室军一旦损失惨重,整个西京道就会动荡不安起来,还可能更进一步的影响到大辽的安危,更不用说会尚父的心情会变得多糟糕;就是萧十三本人,也舍不得他的军队有所损伤。所以萧十三才会尽量避免与宋军的正面交战,尽可能的拖延时间,拖到宋人愿意开始停战谈判。

    幸好宋国那边也是同样的情况。韩冈也一直在避免决战。也许是因为对帐下军队的不信任,但更多的当是因为一旦来自东京城的军队伤亡太大,让他不好回京后向朝廷交代——同为宰辅,又面临相同的困境,这点心思萧十三还是很容易看透。

    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冈的安排就显得很奇怪了。为什么他身边的会是京营禁军,而不是更为精悍也更为善战的西军?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剿匪的差事绝对要比在前线对垒安全太多,除非宋国的山贼能比大辽的十万甲兵要强,不然韩冈为了区区盗匪,把陕西派来的援军丢到了战场外,这不仅仅是牛刀杀鸡的问题,而是应该质疑主帅本人的能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